解放思想 扩大国债的发行规模 余永定

赤字融资可分为三种方式:一种是国债融资,即财政部通过一级市场交易商向公众发行国债;另一种是货币融资,财政部直接向央行借钱,即财政赤字货币化;第三种就是目前市场所热议的,财政部发行(新)国债,由一级交易商购买,同时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方式从一级交易商购买等量国债。从财政部角度看,无论哪种融资方式,都获得了弥补财政赤字的资金,但是三种不同的赤字融资对经济的影响并不一样。

情形一的国债融资只是购买力从公众到政府的转移。这种转移不会导致增发货币,但可能出现“卖不出”的情况,进而会抬高市场利率水平,产生“挤出效应”。

情形二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财政赤字化”,中央银行直接给财政部发钞(不是居民购买力的转移),货币供应增加了。在居民需求未减少的情况下,政府购买力“凭空”增加,通货膨胀压力就会上升。

情形三是财政部发行的国债被央行通过公共市场操作从二级市场上买走。一方面财政筹集了所需资金,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增加了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在正常情况下,这将会导致商业银行货币供应量增加,从而产生通胀压力,其结果同情形二相同。但在经济处于通缩或准通缩状态时,新增准备金变成超额准备金,大概率会趴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账户上,而不会进入流通、追逐商品和劳务,因而不一定会形成通胀压力。

对于财政赤字,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国债融资。最近超长期国债销售的成功,说明商业银行对国债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担心国债数量巨大、市场难以消化,目前看来是没有必要的。一直苦于“资产荒”的商业银行并不缺少购买国债的资金。

如果政府加大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减税降费刺激经济增长,财政赤字明显增加在所难免。为了防止出现“挤出效应”,防止国债收益率因国债供大于求而上升,中央银行应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买进国债。只要审时度势、掌握好分寸,中央银行购买国债不会导致通胀失控。

正常情况下,公开市场操作买卖的是现有的国债存量而不是新增的国债流量,因而同财政政策无关。即便政府不发行新国债,央行也要随时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买卖国债以实现保增长、稳物价的货币政策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买卖国债仅仅是执行货币政策。但在通缩或准通缩时期,公开市场操作还可能是为了配合政府执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而不是执行特定的货币政策。这时的国债融资

日接受观察家网的访谈时,我特别强调了增发国债的必要性,并表示相信特别国债的发行将会获得成功。鉴于学界对于增发国债的普遍顾忌和由此相关的对于 的一些误解,我以为有必要对特别国债的发行和

年到目前为止,财政部已经四次发行特别国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 日,财政部招标发行首只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总额为 。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获得圆满成功。事实证明,中国政府还有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的空间。

可以作为对比的是:欧债危机期间,欧洲“五猪”(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西班牙) 。这种情况说明欧洲“五猪”确实已经没有增发国债的空间。 日,时任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宣布欧洲央行将无限量购买欧元区国家国债。但是令人吃惊的是:话音刚落,欧洲股市迅速走高,国债收益率也明显下降。 年欧债危机(包括“五猪”)奇迹般的结束。当然,欧洲各国为克服危机作出了艰苦努力,但不能不说,德拉吉的表态和欧洲央行无限量购买国债的决定是欧债危机的转折点。

年以来,我国中长期债券收益率下行较为明显, 年期国债收益率最低在 下方。市场人士认为,银行存款大量进入债市,过度炒作也会使“安全”资产变得“不安全”。对此,据传权威人士曾表示“当下并不会进行国债的购买。如果长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行,并非买入的好时机。相反,如若银行存款大量分流债市,无风险资产需求进一步增大,人民银行应该会在必要时卖出国债。”

官方人士对长期国债收益率下降表示担忧,原因可能有二:第一,由于国债需求旺盛,收益率低于息票利息率,一般投资者可能受损;第二,过多资金流入国债市场,会导致资金错配。

一般而言,除非收益率曲线倒挂,对于实体经济而言,长期国债收益率维持在低水平并非坏事。由于“资产荒”,金融机构增持国债导致国债收益率曲线下移也是自然的事情。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笔者认为,在当前情况下,中国大概会首先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其次是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对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财政部应该抓紧时间完成国债、地方债的发行计划。与此同时,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应该增加国债的购买而不仅仅是“增加国债买卖”。换言之,随着国债发行量的增加,央行将更多买断国债,而不是仅仅以国债为抵押,从事回购交易。

国债供给量还有待进一步扩大。由于市场对国债的需求旺盛,中国目前还没有大规模实行 的必要性。但是,我们有必要事先打破对实行 的思想禁忌,一旦需要就迅速推出 。在本文的第一节,我们已经指出,目前的国债发行量,远不足以满足基础设施投资以及防范房企和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资金需求。一旦政府加快国债的发售频率、加大国债发行规模, 的引入就可能难以避免。政府应该打破许多传统观念的束缚,特别是“量入为出”的传统财政观念的束缚,债务问题的最终解决不是靠还债而是靠经济增长,任何损害经济增长的债务解决方式都将使债务状况恶化。

当然任何政策都有数量门槛和适用条件。以美国为例,从 导致资产价格上涨,特别是股市的暴涨。零利息率 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了经济增长,创造了美国自 年有记录以来经济连续正增长的历史记录。

既非灵丹妙药也并非没有通胀风险。 月美联储为了支持股市,恢复零利息率、联储资产在短短几个月内由 万亿美元左右疯涨到近 万亿美元,再加上疫情和其他原因引起的供给冲击,美国从 月起通货膨胀率节节上升, 日预测,由于升高的通胀率和利息率,在

。美国的海外净债务高达 。美国是否能够成功应对稳物价、稳增长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三重挑战还有待观察。

在宏观经济层面,中国的问题相对简单。中国目前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增加国债的发行规模和发行频度;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加大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择机降低准备金率和利息率。

我们也需要充分认识到,执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并辅之以扩张性货币政策仅仅是实现 增速目标的必要条件之一,在完成项目储备和改善地方政府激励机制等领域还需做出更多努力。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不能排除由于种种原因(包括外部冲击)在经济增速趋稳回升之前,执行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的机会窗口突然关闭的可能性。

月中国的经济表现好于市场年初的预期,我们有必要更多考虑下半年可能出现的困难,未雨绸缪,做好应急预案,对下半年可能面临的挑战做好充分准备。

除此之外,即便不谈支持财政部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中央银行也应该进一步降低各项基准利率和准备金率;进一步扩大信贷的发放。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不仅本身鼓励居民增加消费、企业增加投资,而且有助于防止房地产市场流动性危机转化为债务危机,防止房地产开发商的局部债务危机转化为全面债务危机;有助于减轻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

总而言之,就中国目前的情况而言, 还只是一个备选工具,我们还没到需要实行 的地步,中国首先考虑的还应该是常规性的增发国债以及旨在增加货币市场流动性和降低利息率的公开市场操作。

应该打消各种顾虑,尽快完成国债发行计划,并考虑增发国债,为基础设施投资融资,以确保


外汇储备的含义是什么? 有哪些形式? 我要关于外汇储备的尽可能多的信息~

呵呵,我也是直接给你copy了,因为这样权威下哈什么是外汇储备外汇储备(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称为外汇存底,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即一国政府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 。 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持有并可以随时兑换外国货币的资产。 狭义而言,外汇储备指一个国家的外汇积累;广义而言,外汇储备是指以外汇计价的资产,包括现钞、黄金、国外有价证券等。 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清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有重要的影响。 外汇储备的具体形式是:政府在国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国外兑现的支付手段,如外国有价证券,外国银行的支票、期票、外币汇票等。 主要用于清偿国际收支逆差,以及干预外汇市场以维持本国货币的汇率。 编辑本段外汇储备的发展为了应付国 际支付的需要,各国的中央银行及其他政府机构所集中掌握的外汇即外汇储备。 同黄金储备、特别提款权以及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可随时动用的款项一起,构成一国的官方储备(储备资产)总额。 外汇储备的主要用途是支付清偿国际收支逆差,还经常被用来干预外汇市场,以维持本国货币的汇率。 外汇储备的主要形式有政府在国外的短期存款,其他可以在国外兑现的支付手段,如外国有价证券,外国银行的支票、期票、外币汇票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长一段时期,西方国家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是美元,其次是英镑,70年代以后,又增加了德国马克、日元、瑞士法郎、法国法郎等。 在国际储备资产总额中,外汇储备比例不断增高。 外汇储备的多少,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国应付国际收支的能力,关系到该国货币汇率的维持和稳定。 它是显示一个国家经济、货币和国际收支等实力的重要指标。 编辑本段外汇储备的功能外汇储备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调节国际收支,保证对外支付。 二是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币汇率。 三是维护国际信誉,提高对外融资能力。 四是增强综合国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 一定的外汇储备是一国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 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动用外汇储备可以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当国内宏观经济不平衡,出现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可以动用外汇组织进口,从而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促进宏观经济的平衡。 同时当汇率出现波动时,可以利用外汇储备干预汇率,使之趋于稳定。 因此,外汇储备是实现经济均衡稳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一国经济更易于受到其他国家经济影响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一般说来,外汇储备的增加不仅可以增强宏观调控的能力,而且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在国际上的信誉,有助于拓展国际贸易、吸引外国投资、降低国内企业融资成本、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 适度外汇储备水平取决于多种因素,如进出口状况、外债规模、实际利用外资等。 应根据持有外汇储备的收益、成本比较和这些方面的状况把外汇储备保持在适度的水平上。 编辑本段外汇储备的代价外汇储备作为一个国家经济金融实力的标志,它是弥补本国国际收支逆差,稳定本国汇率以及维持本国国际信誉的物质基础。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往往要持有高于常规水平的外汇储备。 但是,外汇储备并非多多益善,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急剧扩大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1、 损害了经济增长的潜力。 一定规模的外汇储备流入代表着相应规模的实物资源的流出,这种状况不利于一国经济的增长。 如果我国外汇储备的超常增长持续下去,将损害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 2、 带来了较大的利差损失。 据保守估计,以投资利润率和外汇储备收益率的差额的2%来看,若拥有6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年损失高达100多亿美元。 如果考虑到汇率变动的风险,这一潜在损失会更大。 另外,很多国家外汇储备构成中绝大部分是美元资产,若美元贬值,则该国的储备资产也将严重缩水。 3、 存在着高额的机会成本损失。 我国每年要引进大约500亿美元的外商投资,为此国家要提供大量的税收优惠;同时,我国又持有大约一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闲置不用。 这样,一方面是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另一方面老百姓省吃俭用借钱给外国人花,其潜在的机会成本不可忽视。 4、 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果。 在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央行负有无限度对外汇资金回购的责任,因此随着外汇储备的增长,外汇占款投放量不断加大。 外汇占款的快速增长不仅从总量上制约了2004年以来宏观调控的效力,还从结构上削弱宏观调控的效果,并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使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空间越来越小。 5、 影响对国际优惠贷款的运用。 外汇储备过多会使我国失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优惠贷款。 按照IMF的规定,外汇储备充足的国家不但不能享受该组织的优惠低息贷款,还必须在必要时对国际收支发生困难的其他成员国提供帮助。 这对我国来讲,不能不说是一种浪费。 编辑本段外汇储备管理原则1,保持外汇储备的货币多元化,以分散汇率变动的风险;2,根据进口商品、劳务和其它支付需要,确定各种货币的数量、期限结构以及各种货币资产在储备中的比例;3,在确定储备货币资产的形式时,既要考虑储备资产的收益率,也要考虑流动性、灵活性和安全性;4,密切注意储备货币汇率的变化,及时或不定期调整不同币种储备资产的比例。 因此,国家外汇储备的管理原则是:“安全、灵活、保值、增值”。 第一位是安全,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下,保值和增值才有基础。 但由于储备资产是支付工具,应该随时能变现,因此必须具有灵活性,这两者缺一不可。 当然,这里所说的安全,不仅是货币汇率、利率风险的防范,更重要的是变现、流通、兑换风险的防范。 因此,为减少储备资产风险,在考虑对外支付的情况下,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手段,把储备当作金融资产进行管理和运营。 在保值的基础上,不仅仅要获取基本利息的收益,还要努力争取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实现储备资产的增值。 编辑本段附:中国外汇储备中国外汇储备(不含港澳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美元资产,其主要持有形式是美国国债和机构债券。 2006年2月底中国大陆的外汇储备总额为8537亿美元(不包括港澳的外汇储备),首次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一。 2007年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第一季度中国外汇储备增加1357亿美元,同比多增795亿美元,一季度的外汇储备增加额已经接近2006年全年外汇储备增加额的55%。 截至3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达亿美元,同比增长37.36%。 截止2008年4月末,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增加到1.76万亿美元,比东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外汇储备的总和还多。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对环球网记者说,这个数字实际上已经超过了世界主要7大工业国(包括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简称G7)的总和。 中国大陆外汇储备作为国家资产,由中国人民银行下属的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管理,部分实际业务操作由中国银行进行。 近据报道,截至2008年4月30日,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增加到亿美元。 国内外某些专家学者强调指出,这比东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外汇储备的总和还多,已经超过了世界主要七大工业国的总和。 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最近6年,外汇储备迅猛增加,这是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高的重要象征之一,也是中国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提高的一个很好的“风向标”,确实是非常喜人的大事,值得中国人民自豪。 但我们千万不能过于自我陶醉,更不应因此而感到“飘飘然”,以为中国外汇储备真的已经“雄踞世界第一”,把美欧日等发达国家“都比下去了”。 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在庆幸来之不易成就的同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到其中的某些风险和泡沫,看到这个“第一”同美欧日有着一些“不可比性”。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来,美元外汇储备越多,人间蒸发的资本就越大,经济代价越大,除了跨国公司和国内利益集体捞了好处,吃亏的是中国这个国家和老百姓。 1.币种构成中国外汇储备的结构没有对外明确公布过,目前属于国家金融机密。 据估计,美元资产占70%左右,日元约为10%,欧元和英镑约为20%,依据来自于国际清算银行的报告、路透社报道以及中国外贸收支中各币种的比例。 2.外汇储备结构原因中国外汇储备结构以美元资产为主有以下几方面历史和国际金融理论原因:1、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经济活动要以国内经济为主,虽然美国占国际贸易的比例很大,但是与美国庞大的国内生产总值相比仍然比例很低,远远低于日本、德国、瑞士的相应指标,后者三国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外向型的,其货币价值容易受到国际资本流动的干扰而大幅波动,不利于保值;2、除美国外,日本、德国、瑞士的央行拒绝其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扮演更重要的作用;3、美元是历史形成的国际支付手段、交易中介、价值储藏手段;4、国际贸易中2/3以美元结算;5、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批发交易绝大多数以美元交易,各国央行的金融操作也是主要采用美元;6、各大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是美元资产;7、国际银团贷款和国际债券市场的绝大多数交易都是美元或美元债券。 3.储备成本由于中国外汇储备结构中美元资产较多,在2000年之后的美元大跌过程中,中国外汇储备在账面上贬值严重。 有观点认为,2003年中国的外汇储备账面损失约200亿美元,2004年上半年账面损失约400亿。 4.流动性风险“外汇储备经营管理特别强调安全性和流动性,这决定了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国际市场上信用等级较高的债券”;“中国的外汇不是拿着一些外国的现钞放在那里,而是买了外国的一些高收益、低风险、非常安全的债券”。 然而约占60%比例、高达数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以美国国债和债券形式存在,使得外汇储备的流动性不足,受到中美关系、美国国债市场规模的威胁。 5.非常规使用2004年1月,国务院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以充实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资本金。 这次注资行为不属于外汇储备的常规运用范畴,2003年12月16日成立的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执行人的角色。 6.储备规模有观点认为,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外汇储备以GDP的10%左右为好,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备水平明显偏高。 亚太区国家的外汇储备额占GDP的比例平均上都要比西方国家高出很多,这个现象并非中国所独有,而且高外汇储备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也是有帮助的。 有些观点认为,考虑到中国的银行坏账情况比较严重,适当的增加外汇储备不但是必要的,而且现在的储备水平还太低。 人民币汇率曾经采用盯住美元的做法,在人民币/美元购买力平价失衡、全球预期人民币将会相对美元升值的情况下,大量美元热钱涌入中国换取人民币,以求收买廉价资源并获得汇率波动收益。 中国央行为了维持固定汇率,不得不大量买入美元,加剧了中国外汇储备问题,导致了通货膨胀的风险。 统计表明,2004年约有1000亿美元热钱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 人民币的汇率2005年7月21日改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求一篇论文 2000字 你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对外开放战略:成就、挑战与调整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选择了对外开放的正确道路。 30年来。 中国对外开放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有所发展。 然而,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奖出限人的贸易战略、奖人限十的资本战略、追求外汇储备偏好为主要特征所构成的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到了需要做十调整的时候。 本文在回顾中国对外开放历程与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中国对外开放战略面临的挑战,从而探讨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调整方向。 一、中国对外开放战略道路的历史选择 (一)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理论途径 国际经济联系的主要途径是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开放战略,也就是在这两个方面的战略选择。 1、进口替代与出口促进的对外贸易战略 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引擎,这条由古典经济学所阐述、并为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所证实了的道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仍然具有适用性。 这不仅是因为外贸可以扩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产出和出口,而且因为外贸可以换回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品及中间产品等,为发展中国家实行工业化、改变传统经济结构、提高产出与收入水平、实现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战略主要有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促进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从理论上来说,可以削减进口,减少对国外的经济依附;节约外汇、平衡国际收支;发展本国幼稚产业,实现工业化;发展制造品的生产和出口;增加工业部门劳动就业,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等等。 可见,该战略的立足点,一是为了消除发展中国家发展民族经济的障碍,二是为了消除贸易条件不利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为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出口促进战略,从理论上来说,可以利用本国自然条件优越或劳动力便宜等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技术先进的产品,通过扩大出口带动整个经济增长;出口的扩大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均收入,促进工业基础的强化和工业化进程;出口的扩大有助于提高本国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使产业结构高级化;由于出口促进的多为工业和制造品工业,因此出口扩大有利于改善贸易条件,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就目标而言,出口促进战略的实施是为了实现全面工业化和迅速增长经济,并克服进口替代工业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2、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的国际资本流动战略 发展中国家国内资源不足,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外部资源,因此,通过引进外资、利用外国援助等途径从外部获取资源是必要的。 国外资源的流入,可以解决一国储蓄不足、外汇短缺、资本品稀缺等问题,并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引进外资的主要利益在于:可能帮助发展中国家填补储蓄缺口,解决国际收支逆差问题;从国外获得国内生产急需的特殊的商品和劳务;从国外获得可以提高国内劳动生产率的技术、新的生产方法,以增强国内提高产十水平的能力;弥补国内技术、管理、企业才能方面的不足,等等。 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发展中国家应该适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原因在于: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进一步开拓内外市场,带动国内出口;利用全球要素价格差异,增强本国经济竞争力;促进国内经济结构的升级与优化。 (二)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现实选择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传统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对外经济基本上是处于封闭状况。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有着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资本和外汇都很短缺,发展经济面临严重的资本不足的约束;二是就业压力非常大,人均国民收入很低,发展经济面临国内市场不足的约束;三是国内资源比较便宜,例如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等都比较便宜。 我国经济在当时的这三个特征,决定了我国当时对外经济的基本战略选择是:在贸易方面,实施出口促进战略;在资本流动方面,实施引进外资战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虽然提出了改革和对外开放,但在改革开放的前10年,我国的对外经济实际上发展较为缓慢。 一直到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尤其是中共十四大之后,我国的对外经济才开始得以快速发展,国际收支中的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才开始在规模上有了起色。 这种对外开放战略自1992年开始大规模推进,到了1997年,又掀起了一个高潮。 因为1997年我国经济遇到了两个挑战,一个是亚洲金融危机,这场危机首先表现为对外汇的国际炒作,似乎只有外汇储备丰厚的国家,才可以阻击这场危机,因而有利于外汇储备增加的限人的贸易战略、奖人限出的资本战略的对外开放战略,就更加受到人们的推崇。 另一个是中国宏观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出现了总需求不足,总需求不足导致了经济增长乏力,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对于这种总需求不足,当时我们虽然也试图通过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而启动,也就是试图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而加以刺激,但当时因为各种原因,除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所推动的政府投资对启动总需求有些作用外,别的措施似乎见效都甚慢,因而我们后来加大了国际政策对需求启动的力度,也就是通过扩大进口和积极引进外资而启动国内需求,后来恰恰正是因为这些扩大出口和积极引进外资的举措,才通过开发和占领国际市场而释放了国内需求严重不足的压力,弥补了国内市场的需求不足,有效地带动了经济增长,从而收到了启动经济的巨大效果。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一方面,WTO的其他成员,通过中国加入WTO,等于是承诺了中国享有WTO成员的基本权利。 同时,这个承诺更多的是中国向所有的WTO成员的承诺。 总的来看,在这个阶段中,我们的开放迈进了一大步。 二、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主要成就 (一)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自1978年实行对外开放战略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重大成就。 197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仅206亿美元,2007年进出口总额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04.3倍,年均增长17.4%。 其中,出口增长18.1%,进口增长16.7%。 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位次已由1978年的第29位跃升到2007年的第3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0.8%提高到7.7%。 同时,中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由1980年的49.7%上升到2007年的94.9%。 以食品、农副产品等为主的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50.3%下降到2007年的5.1%。 与此同时,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快速增长,而初级产品进口额占比下降。 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 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9.7%提高到2007年的66.8%,提高57.1个百分点。 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对外贸易大国。 从贸易依存度来看,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程度非常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年度进出口总额及外贸依存度如图1所示。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远远大于对外直接投资,从而在资本项目下,我国逐年获得顺差。 从图4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从1993年始,来自直接投资的资本项目年度顺差开始超过200亿美元,到2007年达到561亿美元。 (三)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 如前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贸易项目下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顺差,在资本项目下同样积累了大量的资本项目顺差,贸易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形成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使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加,1978年以前,外汇储备从未超过10亿美元,直到1983年我国外汇储备只有8.9亿美元,2007年底达到1.53万亿美元,25年间增长了约1700倍,见图5。 巨额的外汇储备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支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四)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简要评价 中国现行开放战略框架的主要特征是,我们在国际贸易下采取了积极扩大出口而限制进口的方略,例如在出门上实行了出口退税比例较高的有利于扩大出口的退税政策,在进口上实行了比较严厉的进口关税政策,甚至不允许进口;在资本项目下,我们实行了大力吸引外资而限制资本外流的政策,例如对外资实行包括税收优惠和土地优惠在内的各种优惠政策,但对资本外流却严加控制。 与这种开放战略相联系,我国的外汇体制实行了国家严格控制的行政性管理体制,不仅外汇的流动被严格控制,例如资本项目下的外汇兑换从不放开,而且外汇的价格也是政府控制的,实行政府定价原则,因此,外汇的流动和定价,都不是自由的和市场化的。 这种以奖出限入的贸易战略、奖入限出的资本战略、追求外汇储备偏好为主要特征所构成的开放战略。 这种对外开放战略,非常快速地形成了贸易顺差和使外资大量地流入了我国,因而非常有效地增加了我国的外汇储备,同时又为我国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们的收入。 当然,这种战略也对我国的改革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形成了开放带动改革的体制变革效应。 我国对外经济的这种战略选择,在当时是对的,是符合当时我国的国情的,我们对此不应有任何指责。 然而,随着国内经济及世界经济的发展,这种战略需要调整了。 三、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当前面临的挑战 (一)外贸依存度过高,使得国内经济更多地暴露于国际经济波动及国际贸易环境波动的风险中,增加了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难以持续平衡增长 30年来,我国实施的这种以扩大出口为基础的对外经济发展战略,使得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即投资、消费、出口)的贡献排序是:出口、投资、消费。 也就是说,我国经济增长表现为出口拉动型。 从国际经济波动来看,当前,受次贷危机影响,美国经济增长已明显减缓,欧、日经济也深受其害,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整体减缓已基本成局,其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将逐步显现。 尤其对那些依赖美国经济程度较高的国家,出口形势有可能变得更为严峻。 有人已做八、预测,如果美国经济减缓1个百分点,世界经济可能减缓0.5个百分点左右,中国经济可能受此拖累放缓0.2—0.3个百分点。 也许这种预测有点过头,但至少提醒我们。 如果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出现萧条局面,对中国的出口影响肯定是不小的。 近年来我国出口增长与美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粗略测算,美国GDP增长率下降1个百分点,会使我国十口增长率下降5个百分点左右。 因此,如果美国经济减速明显,将对我国出口乃至经济增长的稳定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 从国际贸易环境波动来看,中国产品遭遇贸易伙伴国的反倾销,大有势头越来越猛、品种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之势。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7年5月底,已有34个国家和地区发起了637起涉及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调查。 其中,反倾销调查573起,反补贴2起,保障措施调查51起,特保调查11起,涉及4000多种商品,影响了中国约186亿美元的出口贸易。 2003年,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反倾销、保障措施及特保立案59起,涉案金额约22亿美元,涉案部门与2002年相比,增长了178%。 从涉案数量和涉案金额看,对中国产品实施反倾销最严厉的国家和地区是美国和欧盟。 仅2003年,美国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立案达到11项,涉案金额达18.5亿美元,占涉案总金额的84.1%。 虽然从贸易总额上看,我国产品遭遇反倾销的总额度只占贸易出口量的1%,但是,近几年来遭遇反倾销的商品却呈非线性增长。 有理由相信,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贸易救济措施的最大受害国。 (二)巨额的外汇储备不仅机会成本巨大,而且使得央行的外汇占款增大,加剧了国内流动性过剩,对国内经济形成强大冲击 巨额的外汇储备虽然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支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但持有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机会成本巨大。 由于人民币汇率机制缺乏灵活性,导致货币供应量飙升。 流动陆过剩,进而刺激投资,导致国内经济过热,助长了国内经济结构的扭曲,并且大大增加了物价上涨的压力。 首先,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看,在不考虑顺差国的海外直接投资时,经常项刚匝差为顺差国带来的收益:美国国库收益率x顺差额;其机会成本:国内投资利润率x顺差额。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利润率通常高于美国国债的收益率,因此它们保持经常项目顺差一般意味着其国民福利的减少。 从国际收支平衡的角度讲,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是引资国(资本项目匝差),这个国家就应该成为经常项目逆差国。 双顺差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用高回报的股权同发达国家交换低回报的债权。 除非外国所有权同技术引入不可分割,与FDI成功转化为相应贸易逆差的情况相比,FDI未能转化为相应经常项目逆差(贸易逆差)将导致国民福利减少。 双顺差必然导致外汇储备的增加,而外汇储备代表了一个国家对美国的补贴。 外汇储备越多意味着对美国的补贴越多,而对外国的补贴自然代表本国福利的损失。 总之,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来说,发展中国家通常不应该追求经常项目顺差。 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多恩布什(RudiDornbusch)所言:“对于一个贫穷国家,不把资源用于国内投资以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而将其用于购买美国国债肯定是不理智的。 ”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是引资国,该国就应该把资本流入转化为相应的经常项目逆差(贸易逆差)。 同时,随着美元的贬值,使得我们外汇储备本身也会有很大贬值。 其次,从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来看,这种战略导致我国国际收支严重失衡,过多的外汇流入我国,从而使得央行的外汇占款性货币发行数额太大。 1993—2006年我国M2供应量和外汇占款情况见图6。 从图6可以直观看到,样本期间,随着外汇占款的增长,我国的M2供应量在大幅度增长。 我们根据相关数据计算的外汇占款占M2供应量的比重见图7。 从图7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样本期间,外汇占款在M2的比重,在1993年只有2.51%,自1995年始,即超过了10%,自2004年始超过20%,到2006年达到28.64%。 其经济意义是,2006年约1/3广义货币供给来源于外汇占款。 因为外汇占款过大而导致货币供给过多,从而出现了流动性过剩,使得包括消费品价格、投资品价格、资产价格在内的价格全面上涨,引发了国内经济严重失衡,出现了通货膨胀、经济过热和经济泡沫的压力。 (三)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远远超过对外直接投资,会给未来的国际收支带来一定隐患 面对滚滚而来的FDI,在未来,中国可能陷入一种为支付投资收益而十口的尴尬局面(余永定,1997、2003)。 举个例子,假设中国的外国资本(FDI)存量为5000亿美元,如果其投资回报率是10%,投资者既可以把利润汇回本国也可以把利润用于再投资。 把利润汇回本国意味着外资要汇出500亿美元的收益。 这样,在经常项目中的投资收入这一项里,中国是负值。 为了保持经常项目平衡,中国每年要有相应的500亿美元贸易顺差来弥补投资收入项目逆差。 把利润用于再投资则表明在华外资存量将以10%的速度增长,这意味着未来外国投资者将有更多的利润汇出。 目前中国经济处于高速成长期,FDI的收益是很高的,这意味着中国国际收支中投资收入一项的逆差很大。 但是。 在中国的国际收支统计中,这一点并未体现出来。 过去外资总是声称它们在中国的收益率很低,之所以在中国投资是因为看好中国的投资前景。 事实并非如此。 根据世界银行经济学家所作的调查研究,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收益率高达22%(中国经济学家似乎并未得出这样的结论)。 鉴于FDI仍将持续流入中国,在未来5年内中国投资收入逆差可能会迅速增加。 如果中国贸易顺差不能相应迅速增长中国就会出现经常项目逆差。 当然。 如果外资用得好,劳动生产率提高比较快,中国是有能力通过增加贸易顺差来抵消投资收入项目逆差的,但国际环境是否允许我们做到这一点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此外,如果中国对外投资迅速增加且收益率很高,中国的投资收入项目逆差也是可以避免的。 但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太小,所以利用中国的对外投资收益来抵消未来的外资在华投资收益的汇出,以对付可能的投资收益逆差收益的可能性似乎并不太大。 此外,如果说自改革开放以来到上世纪末20多年内,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解决城市大工业升级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资金不足问题,然而到现在这个问题已经不复存在了。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8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计算,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截至2008年6月,中国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贷差已经超过了13.4万亿元,截至2008年9月,外汇储备已经达到.85亿美元。 考虑到金融机构沉淀的资金和巨额的外汇储备,我们需要追求这些资金的利用效率最大化和经济收益最大化。 基于上述分析,这种以奖出限人的贸易战略、奖人限出的资本战略、追求外汇储备偏好所构成的开放战略,不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四、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未来调整方向 (一)将国际收支平衡作为未来对外开放的战略目标 追求外汇储备的偏好是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特征。 追求外汇储备也就是追求国际收支盈余,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受重商主义财富观的影响。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就是货币即金银。 衡量一个国家富裕和发展程度的标准是看它拥有的货币量,而推动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积累货币。 因此,国民财富增长的唯一途径是开展对外贸易,即把本国的剩余产品卖给别国以换回货币,或者通过转口贸易以赚取货币形态的利润。 重商主义主张的发展战略是奖出限人的对外贸易,早期重商主义主张采用行政手段,禁止货币输出,以及在对外贸易中多卖少买,来积累货币,即通过调节货币的运动来达到积累的目的。 晚期重商主义允许货币输出国处,扩大对外国商品的购买,但必须保持商品的输出超过输入,即通过调节商品的运动来达到积累的目的。 然而,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标志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如何全方位地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更合理地配置资源,是促进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相比仅仅依靠国内市场而言,通过扩大总需求促进增长,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相比国内资源而言,通过扩大总供给促进增长。 从理论上来讲,在开放经济中,国际收支平衡(对外平衡)与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一起构成现代政府宏观经济目标,可见,国际收支平衡是国民经济均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收支的失衡,必然对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有必要对国际收支的均衡和失衡进行调节,以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这就是为什么现代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常常把国际收支平衡作为统筹国内外经济均衡的重要目标的原因。 从实践方面来看,中国的经济发展实践验证了这一理论解释与预测的正确性,改革开放发来,中国所实行的出口促进型、外资依赖型的对外开放战略虽然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但它所带来的国际收支失衡既对当前的国内经济形成强大冲击,也给未来的国际收支带来隐患。 随着当前国内经济及国际经济的变化,我们应该将追求双顺差的战略目标,调整为追求国际收支平衡的战略目标,以减轻外部经济对国内经济的冲击,以确保国内外经济的均衡。 (二)将对外直接投资作为未来对外开放的战略重点 要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战略目标,尤其是要解决当前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经济造成的冲击,需要找到正确的战略重点作为突破口。 国际收支平衡的数学表述:BP=NX+CF=0。 其中,BP为国际收支盈余,NX为贸易账户盈余(净出口),CF为资本账户盈余(资本流量)。 国际收支盈余:官方外汇储备的增加:贸易账户盈余+资本账户盈余。 因此,从理论上来讲,有两种途径可以实现这一目标:第一,实现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各自平衡,确保国际收支的总体平衡;第二,实现经济项目和资本项目的综合平衡,即一个项目下的盈余用另一个项目下的赤字来冲销。 然而,实现贸易项目的平衡会对经济增长形成负面冲击,因为净出口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中国经济结构下,很难在短期内将经济调整为内需拉动型,对外需的依赖只能逐步减少,只有在内需足够大的条件下,实现贸易项目的平衡才可以减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如果经常项目的不平衡在短期内难以平衡,那么着眼点就应该放在资本项目,促进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可以逐步实现资本项目的平衡,而且能够确保外汇储备的有效利用,并且减轻对国内经济的冲击。 根据当前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实际,我们认为,中国未来对外开放战略的重点在于进一步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原因在于:第一,进一步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解决当前外汇储备过多问题,实现外汇储备有效利用的重要手段。 一方面,只要我们的对外直接投资收益率高于购买国外债券的利率,就可以减少持有巨额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另一方面,随着对外直接投资带来的外汇储备的减少,可以减轻外汇占款的带来的人民币供应量的过度增长,从而有利于解决国内流动性过剩问题。 第二,进一步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还可以确保未来国际收支的平衡。 可以预期,在中国巨大国内市场和高经济增长的吸引下,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仍将保持增长的势头,外商直接投资的利润在未来的汇回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对未来中国国际收支的负向冲击。 如果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很大,从而带来的国外的投资收益较大,就能抵消在华外资收益的汇出,那也就不会存在未来发生收支危机的隐患。 因此,我们应该将出口促进型、外资依赖型的对外开放战略重点,调整为对外直接投资促进型的对外开放战略重点。 此外,根据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对外直接投资会对国内经济的其他方面形成正向影响。 第一,对外直接投资会带动出口。 Lipsey等(2000)对日本、美国、瑞典数据的研究表明,从制造业公司水平而言,日本母公司对国外一个地区的出口与母公司在当地的生产正相关,这种关系随时间越来越强,美国、瑞典情况与日本类似,只是强度较弱。 Wilamoski和7inkler(1999)对美国与墨西哥的FDI与贸易关系的研究发现,美国FDI是两国贸易剧增的主要原因,而且出口效应超过进口效应。 项本武(2006)对中国数据的研究也表明,中国对东道国的直接投资促进中国对东道国的出口,但对从东道国的进口却具有替代效应。 第二,对外直接投资会带动国内就业。 Lipsey(1994)对美国情况的一个研究结果是,海外生产份额高的美国公司相对于国内生产的公司来讲,就业人数更多,国外生产需要更多地服务于总部的R&D及监督就业。 Blomstrom等(1997)对美国与瑞典的比较研究表明,瑞典公司在给定母公司生产规模的条件下,国外生产越高,国内就业越多,在发展中国家的效应特别大。 瑞典公司较少将劳动密集型生产配置于低工资国家,国外生产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的生产需要母公司监督和辅助就业。 第三,对外直接投资会增加中国国民收入。 Feldstein(1994)在对美国FDI流出的收益的计量研究中表明,一个美元的对外直接投资能以一个相当大的幅度提高美国的国民收入的现值,每1美元的FDI能为国民收入增加1.72美元的现值,接近于这些资金机会成本的2倍。 第四,对外直接投资会促进国内经济结构升级。 Wolff(2000)认为,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的中等技术含量经济体转变为90年代的高技术含量的经济体,转型速度比其主要竞争对手美国和德国要快得多。 Blomstrom等(2000)认为,FDI流出在日本经济结构的调整中起着重要作用,日本公司生产活动的区位重新配置改变了日本经济的特征。 因此,大力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解决当前国内外经济失衡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形成和完善我国互利共赢对外开放战略的关键。 对于我国经济未来的进一步增长来说,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必然的战略选择。

外汇储备是什么意思?

外汇储备(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称为外汇存底,指为了应付国际支付的需要,各国的中央银行及其他政府机构所集中掌握的外汇资产。 外汇储备的具体形式是:政府在国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国外兑现的支付手段,如外国有价证券,外国银行的支票、期票、外币汇票等。 主要用于清偿国际收支逆差,以及干预外汇市场以维持该国货币的汇率。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120.77.238.70/keji312/35034.html
AI 制成付费模板!北京首例 软件侵权案宣判 国风博主被 换
调研行·投资新疆 行进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