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新的调查说明了CarPlay对于购买新车的人有多重要

现在,一项新的调查详细说明了CarPlay对于购买新车的人有多重要,三分之一的消费者认为它是绝对的必需品。

这项由麦肯锡公司进行并由Automotive News分享的调查发现,全球购买电动汽车的人中有30%认为缺乏CarPlay支持是影响交易的因素。

而35%的燃油车购买者表示,如果没有CarPlay的支持,他们不会购买汽车。

如果你将调查范围缩小到只包括在美国,数字会略有变化—但CarPlay仍然是一个关键因素。调查显示,美国25%的电动汽车购买者表示,如果没有CarPlay,他们不会购买汽车。与此同时,38%的燃油车购车者也有同样的看法。

调查还询问购车者是否愿意为智能手机集成支付更高的价格,30%的电动汽车买家和17%的燃油车买家表示愿意这样做。


不买后悔,买了更后悔,英菲尼迪QX50三个月有感

原贴《不买后悔,买了更后悔-说说我的QX50》不知什么原因在上周被封贴了,自认为原帖中所表达的观点不黑不托,对于准备入手此车的准车主是有一定帮助作用的。 为此,再次原帖怒发第二次经过一番看车-试驾-对比,在12月初提了这台QX50两驱时尚版。 既然说到个人对新车的使用感受,就必须介绍一下本人的驾车经历:60后油腻理工大叔一枚,二十几年驾龄,早年都是开羊城、五十铃、长城皮卡之类的货车,从普桑2000开始,在手上连续超过半年的车有丰田大霸王、3.0L别克GL8、3.5L起亚嘉华等无一不是排量稍大的自吸车,再到后来换的2.3L天籁、2.5L奇骏,除了中间开了一年就送人的令我后悔不已的路虎发现神行,自吸车起步的迅捷给我养成了拥堵路上“见缝插针”,红灯口“一马当先”的坏习惯,特别是上一台开了九年的老骏,陪我走了小半个中国,几乎已经到了人车合一的程度,所以在评价小Q的时候难免会以老骏为参照物进行对比。

中间看车的历程估计大家都差不多,这里就不多说了。 到了最后剩下奥迪Q5L时尚版和QX50时尚版二选一,5万块的差价,以车论车,其实Q5L多出来的那一堆配置已经值了,甚至于在订车前最后一次试驾QX50时所发现的问题已经几乎否定了这台车,无奈纠结于Q5L的离地间隙,又不想再要四驱车,最后怒提QX50两驱时尚版。

提车已经三个多月了,行驶了4000多公里,各种道路都专门跑去磨合过,当然跑得最多的还是每天不可避免的7.5公里/30分钟的上下班拥堵路段,凭着这么多年的驾龄,再加上过去五年来一直坚持不懈的看车经验,自认为可以对这台车从自己的角度给予评价了,总结来说几个字,“后悔多过喜悦”。 1、外观;虽然说各花入各眼,但不可否认QX50这次的外观整形是非常成功的,所有选择这台车的人我敢说起码有一半的原因是冲着它的外观去的。 但这台车为了打造肌肉感而设计的各种曲线实用性并不高,曾经试驾时耿耿于怀的车头盖的巨大贝壳造型的隆起由于无法显示车头的轮廓线,加上一米九几的车宽,开了这么久还是没有完全适应,特别是去到狭窄地方车头右边距离的判断始终是个头痛问题。 在网上买了4件一套的车门防撞贴,发现车门边也是弯弯曲曲的,居然没找到一个高点位置来帖,只好换成整条的通用车门防撞保护贴;雨过天晴四个车门上会出现规则的泪痕,象二维码似的,这是拜腰线的造型所赐。 车身上无处不是弯来弯去的曲线和造型细节,擦车要像抹雕刻工艺品那样一点点去抠很是累人。 车头和车窗用了这么多不锈钢饰条,车门上却一条都没有,始终觉得不太协调,自己上网买了一堆贴上去。

2、内饰;这是QX50用来赚取豪华口碑的加分项,用料没得说的是下了本钱的,能接触到的地方都是真皮,新车有点味道但还能忍受。 实际用下来并没有这么感人,中控台顶上貌似真皮的包裹逼得我第一时间先在淘宝上买了一件遮光垫来保护住以免被晒爆了(老骏的软塑料晒了九年啥事也没有)。 中控台上两条很张扬的铝合金饰条无疑是相当大的败笔,有没有廉价感就不说了,但这个饰条刚好反射在后视镜上,特别是主驾这边,严重影响后视安全,不得已又去买一套饰条贴在上面,但出风口上面的饰条还是在后视镜里能看见。 车门上的装饰条有时也会倒影在后视镜上,但这种机会不太多,马云家一套车门的装饰条差不多要300块,能省就省吧。 不过有一点比其他车好的就是天窗的盖板够厚,夏天不会烘到头顶。

3、座椅;“日产大沙发”在车评里面就是乘坐舒适的代名词,甚至是用来吊打其他车型的卖点,但放在QX50是必须拿来喷一下的。 副驾没有腰托为了省成本就算了,好在还可以升降。 开了一个月了,到现在主驾的座椅我还没有找到一个舒适的角度,座垫部分调到尽还是前翘后沉,以前老骏开六七个小时都不觉得累,这个车一个小时开下来腰酸背痛,175的身高如果想看着车头开车,就要斜着身子才能把手肘撑到扶手箱上或者车门扶手上,一趟车开下来不知不觉就扭到腰了。 旧车上拿下来的通风座椅垫放上去,屁股下陷没这么多,稍微感觉好一点。 当然,后排座椅可以调角度和前后移动这是一定要赞一下的,但是所有的座椅却有负“日产大沙发”的威名,即使只跟日产其他车型相比,座垫偏硬,宽度有限,包裹性差,所谓的打孔真皮靠在上面背后会发热,座椅的整体水平也就相当于逍客这样吧,比奇骏和楼兰那是差了一大截。

4、配置;定价35万的车了,分高低功率也就算了,既然选了两驱版注定是要少那二十几匹的了。 没有配导航说是现在都用手机了没必要,没有电耳着实不方便,连奇骏都L2智能驾驶了,这个车连个基本的主动刹车这样的安全配置还要分车型,什么并线辅助、车道偏离这些到顶配级别也没有配。 假假的叫豪车啊,实在不行搞点花哨的氛围灯来彰显一下也行吧,只有高配才有还是单色的,整车的配置比同价位的车少了不止一点半点。 提车之后一个月内又指导了两个同事的XC60和S90智逸版选车到提车的全过程,两台车的落地价跟我的是一模一样的,但他们多出来的配置算成钱应该不止五万块,心里再度一万次打脸。

5、防爆胎;如果我说这是QX50最大的败笔,可能会有人反驳我说宝马、保时捷哪个豪车不是防爆胎?你不喜欢可以换成普通胎呀,可问题是我要是换成了普通胎,难道我把备胎托在车顶上啊,有地方给我装才行呀。 底盘隔音处理既然学不到宝马的水平,凭什么要学人家使用防爆胎来扮豪华呢?试车的时候已经明显感觉到胎噪很明显了,实际用起来才知道能达到令人崩溃的程度。 举例说明:静态时将收音机开到比较舒适的音量,车速到60时在快速路上已经基本听不清DJ在说什么了,到了80只知道收音机还开着,上了100就可以忘记收音机了,120以后最好不要使用收音机了。 或许有人说QX50的隔音还是不错的,这点我也不否认,通过空气传播的声音几乎都能完美的隔绝在外,至于主动降噪发挥了什么作用还没有切身感觉到。 但是当车速达到70以上,通过底盘传递到车内不绝于耳的胎噪却是无法忍受的,在这种时候把车窗打开条缝耳朵还稍微舒服一点。 昨天在国道上跑了一百来公里,两个小时下来头都被吵晕了。 作为一款主打舒适和豪华的车型,这四条防爆胎无疑是重重的打脸了,噪音处理绝对是舒适感不可回避的重要指标,就算把车内打造的跟躺在席梦思上一样,身上盖着澳洲头层牛皮,但噪声不绝于耳,肯定不能叫舒适。 可能有人会说我太过矫情,或者说我的耳朵有问题,但我敢负责任地说这个车高速时的车内噪音绝不止车评上面的六十几这么低。

6、避震;前麦弗逊后多连杆虽然也算主流搭配了,有哪里不好其实我也说不清。 只能拿老骏来对比一下实际使用感觉。 一直见人说奇骏的减震偏软不以为然,直到有一次顶着前车尾跟车通过维修路段,前轮一晃以为掉坑里了,一脚油爬了出来,后轮哐当一下又掉下去了,一看才知道掉没盖的沙井里了,当时感觉跟下个人行道差不多,所以开着老骏从来都不用避沙井盖的。 现在开着QX50逢沙井盖必避,否则…..不知道怎么描述了,总之很大动静了,比老骏那是硬了很多。 最不明白的是这么硬的减震为什么车身摇晃得很厉害,从老骏车上卸下来的风铃挂件又挂到了新车上,每天上下班同样路线,在老骏上只有通过园区烂路的时候风铃才会响,现在是一路响不停。 QX50的滤震是可圈可点的,过桥梁的接缝、减速带之类的大振动很干脆的一声没有多余的动静,在比较粗糙的铺装路上,地面的所有细微震动完美的通过方向盘传递到手上,美其名曰路感清晰。 7、隔音;这车的静态隔音同比算是中上了,在60时速以内,外界的声音几乎可以忽略,车内低声交谈也没有问题,停车场保管员大喊大叫可以当他透明。 上到80之后胎噪占主要比例,到了100后视镜方向所传来的风噪就比较明显了,能在狂风暴雨的胎噪中明显的感觉到,等到了120前挡风噪参战后跟胎噪不相上下,双管齐下不管你愿意忍受哪个了,再加上我又装了两条行李架横杆,头顶风噪更加火上浇油。 再快属于超速,还是不说为好。

8、动力系统:“好奇害死猫”,到底该不该把这台黑科技发动机当螃蟹来吃,只有时间来回答这个问题。 英菲如此搭配这套动力系统在于对这个车的定位,各种不同的道路都开去试过,特别是疫情期间闲的发慌,在佛山一环高速上包路全程定速巡航跑了两圈,更加感觉这车就是为了高速公路而生的。 参数如此亮艳的发动机搭配了模拟8速的CVT之后,动力输出十分平顺,基本感觉不到涡轮打开,标准模式下40时速以内感觉就像一台2.0的自吸车,这一点做得还是很讨喜的,当然想跟以前开老骏那样见缝插针基本上不可能了,拥堵的时候眼睁睁的被人插队干着急就是上不去。 这车零百成绩6点几,在市区无用武之地,但速度超过40以后整台车就换了脾性,一脚油门下去有挂错空挡的感觉,由于压缩比的改变,发动机发出意想不到的咆哮的声音,只能用激情来形容,推背感那是必须的。 自己开的时候时不时搞几下还无所谓,搭着人的时候就不能这样去吓人了。 这台车的CVT虽然比我老骏上的新了十几年,但倒车无力的问题并没有太大的改善,老骏车在低速丢油门时有拖档的现象,所以开这车的时候也要注意油门不要一下丢完,这些应该是通病。

9、操控与通过性;方向盘比其他车要小一圈,转向力度不大不小,属于中偏重的那种,在转向的时候还没有习惯能一次直接打到位,特别是在停车场螺旋弯道里面随时都要微调方向,而且这台车的转向有一定的虚位,高速变道的时候没有信心,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适应才行。 转弯半径不算大,很容易掉头到对面超车道上,侧倾也不明显,这一点确实做到了这个级别车应有的水平。 刹车的前段偏软,来得不够直接,点刹反应不是很明显,点头是不存在的,好在后段给人信心能刹的很稳。 220的离地间隙确实很多路段都不用考虑通过的问题了,人行道基本上也是跳上跳下不用担心,但是车门边做了防尘包围之后降低了车门的开启高度,老骏原来停的花坛边车位换成这车就打不开车门了,每次都要调转个方向停车很是麻烦。 10、使用;打火的瞬间发动机声音相当大,大家说的冷保护问题在南方可以忽略所以也没去留意,打完火绑好安全带挂档就走人,也没有专门去热车。 自动启停是个鸡肋,只要记得都会一上车就关掉,否则经常会被吓一跳。 自动驻车功能是个双刃剑,往前开的时候确实能解放双脚(如果记得打开这个功能的前提下),停车需要来回倒几手时就麻烦了,不关掉可能真会有麻烦呢。 前后雷达在上屏有个图像进行模拟显示,反应很滞后,要是指望它必然会撞车,雷达报警蜂鸣做得很人性,可以直接听出是哪个角有事。 倒车影像即使是晚上也清晰,随车转向指引线挺实用。 标配的自动空调,所以一打开会像其他人说的那样声音比较大,到了夏天应该更明显,不过制冷还很快。 中控上面的物理键做得还是比较出色的,手感清晰,就是不明白为什么要把空调的开关键放到靠副驾一侧,很不顺手。 特地搞了一个所谓的【气候】键也是画蛇添足的脑残设计,开关AC要到下屏里去搞,其实不要这个键再加多一个空调同步的物理键就可以实现空调全物理键操作了,又不是没位置。 安全带插座的位置放得太深,卡放安全带相当的不顺手。 无匙进入算是这个车能彰显高档的罕有的一个亮点吧,钥匙接近车边拉手位里亮起一盏小灯直接拉门进入就行了。 电尾是全系标配,这点做得很厚道,按键在尾门的左手边跟其他车有点不同。 最讨喜的是车尾还有个锁车按钮,关了后备箱之后直接就可以锁车,这个比较人性。 两驱时尚版的后视镜没有带折叠加热功能确实很遗憾,平时也很不方便,但是如果想要这个功能就要连四驱一起上,又担心分动箱漏油,想去外面一千多元装一个又担心拆门及影响到原车程序。 后视镜的调整没有奇骏的那种旋钮式的使用起来方便。 隐藏式的雨刮器设计非常讨厌,即使打开车头盖,再配上钩子、镊子也很难把树叶树枝清干净。

11、油耗;已经行驶了4400公里了,表显油耗11.9,没有刻意去磨合,以前怎么开车就怎么开,只要有机会快人一步的,绝不拖泥带水,所以油耗下降的很慢,等过完首保再去验证一下百公里加速时间。 这么多次换车的经历,知道期望过完首保油耗出现断崖式的下降是不可能的,也深知自己开车习惯不好很难做到有些车友那样低的油耗。 所以正在用刚加的这箱油做一下试验,耐着性子不赶不超不急刹车,也不出城,节能模式却是无法忍受的,就一直跑标准模式看看这车的市内油耗能跑出多少来,希望通过这样也能有助于调整一下自己的开车习惯吧。

12、车机;上下两个中控屏看起来很高大上,配上公认废品的车机系统,完全就是摆设,即没有可玩性,又反应迟钝。 触控屏的流畅性是已经被喷得体无完肤的了,左右滑动,手指都抬起来了,界面还没有过去,只有呵呵了。 Carplay功能也要加钱才给刷。 标配单碟DVD,但是行车过程中不能放视频,签协议也不给改。 音频不接受播放无损格式,USB视频到现在也不知道怎么放出来。 蓝牙没什么毛病,连接很轻松。 曾经纠结过要不要花8千元加装bose,后来搞清楚,其实主机是一样的,只是加多了11个喇叭,本人耳朵不够灵敏,除了插AUX还真没听出有多大区别,就顺便把钱省了。 时尚版没有配车载导航,这样一来上屏的功能就更显得单调了,平时冷冰冰的一块模拟时钟在那里,只有倒车的时候才有点存在感,下屏除了偶尔用来调一下音响设置、开一下蓝牙,还有就是多余的空调操作,其余几乎可以忽略不用。 偏偏个人又喜欢开车的时候有个车载导航在旁边提醒有监控,随时还可以看看身处何方,但无法忍受英菲车载导航的版本陈旧和昂贵的升级费,偏爱凯立德的功能,干脆自己买个导航仪秒变三屏。

13、储物空间;前排放东西的地方看似很多但都不实用,前门上的储物格很大,放支水也得斜着放,扶手箱够深但放了东西难得翻,必须去淘宝上买个储物盒才实用,手套箱刚刚够放下随车的几本资料,水杯架上面的滑盖必须常开,否则真的再也没有地方放钥匙手机之类的小东西了,听歌的USB也必须要使用最短的那种,不然被滑盖撞坏了接口就麻烦了。 后排除了车门可以放点东西,也没有什么地方了。 最后就剩下后备箱,虽然没有备胎,但也没有像X3那样抠出那么大一个隐藏储物箱来,底下一半都用来放自动启停电机了,剩下个小格子只能放点小件。 后备箱的纵深也很有限,我的那把弯把手的雨伞反正是只能横着放,平时放个储物箱之后,剩下的地方也就能应付日常去一下超市,千万不能跟老骏比。 后排靠背放倒成纯平是选车的硬指标,出去自驾游时是领导的专用睡眠区,以前领导躺在老骏上时,脚下还能放一登机箱,现在要用脚顶着后门。 这车总长比老骏长了7公分,实在看不出来多到哪里去了。

14、乘坐空间;前排怎么坐都够,头顶空间也足够。 后排空间不算很大,但也算宽敞级别了,坐五个人的话,后排中间那个会难受一点,后排的隆起不算太高,脚可以叉开放,隆起的部分也能放下脚,但座垫很不适合长时间乘坐。 这里都算了,反正这个车百分之95以上都是我一个人开,坐满五个人的机会屈指可数。

15、灯光;日行灯的造型很喜欢。 全系的LED大灯,但是只有豪华版以上配置才有矩形灯组,其他配置的近灯在市区内几乎没有存在感。 在自动模式下,自适应大灯反应很灵敏,稍微暗一点就启动了,熄火后伴你回家最少都要照30秒,怕有损电池寿命,而且老是担心它不会熄,玩了几天就关掉了。 不太习惯大灯的开关放在仪表盘那边,以前开的车都是左手边旋钮杆操作的,不过不算什么大问题,起码一目了然。 车内的阅读灯很明亮真的可以拿来看书,既然选择了次低配,那氛围灯也就不奢望了。 给刹车灯贴了个装饰,到现在自己都没有看过效果是什么样子的。

16、车钥匙;从07年买天籁,到后来感觉要搞个套子保护一下钥匙,这么多年来固定就买一种款式的钥匙套,这次奇骏换英菲,还能把钥匙套的钱给省了。世界上这么多品牌的汽车,能够两个品牌的所有车系都共用一款车钥匙的也没有谁谁了吧

谁要是能说出这是什么车的钥匙,我保证不打死他[偷笑]

17、折腾;汽车嘛,就是男人的大玩具。新车也谈不上什么爱惜不爱惜的,买回来就是玩的,小小恶搞一下,有哪位车主如果在路上见到前方的这个车屁股,记得打个招呼哦[偷笑]

按道理说新车都没出磨合期应该还在新鲜期,不应该有这么多不满。 我绝对不是车托,但也不是车黑,我也明白车无完车的道理,我只想把我自己的用车感受写出来给大家分享一下,肯定免不了被水军狂喷,随他去吧,最后附上行驶证以验明正身。

有哪些事是买了车以后才知道的?

您好!的确买车之后才发现,有很多事情在买车前是根本体会不到的。

一、首先是买车后才发现,遇到恶劣天气比如刮风下雨,出行再也不用为打车挤公交发愁了,的确很方便。

二、买车后发现,每年的养车费用比如加油、保险、保养等等真的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三、买车后发现停车经常是个大问题,停车位非常重要,买房一定要重点考虑。

四、买车后发现,有些功能比如倒车影像等等,其实自己加装安全性也没问题,关键是便宜。

五、买车后发现,手一握住方向盘,脾气就会莫名其妙地成了急性子了。

六、买车后才发现,“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绝对不仅仅是一句空话,而是必须严格遵守的法律。

怎样用carplay 爱奇艺

需要安装NGXPlay插件,刚才添加的源力就有,直接搜索安装就可以。

CarPlay 是美国苹果公司发布的车载系统,它将用户的iOS设备、 iOS 使用体验与仪表盘系统无缝结合。

CarPlay仅仅支持拥有Lightning接口的iPhone手机,另外虽然iPad已经支持这一接口,但是苹果并未将iPad列为CarPlay支持的硬件设备。 2016年6月13日,苹果在WWDC开发者大会上表示,该公司的智能车载系统CarPlay将与iOS 10一同更新,成为新版苹果地图和Siri的最佳搭档。

2013年,苹果宣布向汽车领域进军,宣布iOS in the Car计划。 iOS in the Car计划宣布之后,苹果对这一系统给予高度重视。

苹果公司在2013年 11 月还成立了一个以 CarPlay 为名的空壳公司 CarPlay Enterprises,这家公司与苹果之间没有任何明显的联系,其主要任务就是递交 CarPlay 的商标申请。 有报导称,苹果在美国的 CarPlay 商标申请涵盖计算机(包括手持设备、外设和软件)、GPS 导航和电脑程序三个方面。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120.77.238.70/keji312/37592.html
墨雨云间 大结局 当真看了个寂寞 于正打开解读的正确模式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