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曾称谁造车就调离岗位 华为25亿转让问界商标背后

25亿元出售问界商标,对于华为来说是个相当划算的生意。

7月2日赛力斯发布公告公告,拟收购华为及其关联方持有的已注册或申请中的919项问界等系列文字和图形商标,以及44项相关外观设计专利,收购价款合计25亿元。

针对这项公告,华为似乎也做好了准备,迅速做出了回应,华为表示华为一贯坚持不造车,而是利用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转让商标专利后,华为将继续支持赛力斯造好问界、卖好问界。

对于华为来说,在问界越卖越好的时候,出售问界商标,显然是卖出了很不错的价格,同时还进一步向外界展示了华为不造车的宗旨。

从时间线来看,华为出售问界商标的节点其实已经很晚了,毕竟早在2020年任正非签发的《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中强调,华为不造车,但是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同时还强调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IRB和消费者业务管理委员会要坚持华为不造车的战略,且无权改变此战略。

随后在2023年,华为再次发布了任正非签署的《关于华为不造车的决议》,文件强调强调华为不造车,有效期5年,并对华为标志在汽车设计上的露出提出了严格要求,强调不能使用华为/HUAWEI出现在整车宣传和外观上。

为了增加知名度,问界曾在宣传资料上印上了HUAWEI问界,这很容易给外界造成问界汽车属于华为的误解,对此华为还专门做出了回应。

在华为2022年年度报告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曾表示,,个别部门、个人或者合作伙伴在滥用华为品牌,这件事在查处过程中,华为30多年构筑的品牌不会被滥用。华为会对旗舰店等内部宣传物料进行整顿,回归到战略上来。

虽然华为高层一直强调不造车,但是问界屡次出现在华为的重磅发布后,以及问界门店使用HUAWEI做为宣传,这个部分消费者造成了问界属于华为的印象,这显然是与华为不造成的底线冲突的。

既然容易造成误解,华为为何不趁早就将问界出售给赛力斯呢?值接Talk认为大概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几年前问界销量平平,出售很难争取一个较高的价格,但是随着新版M5及M9的热销,问界的品牌影响力越来越高,赛力斯的市值也突破了1000亿,在这个节点出售问界商标是个双赢的选择,赛力斯手里资金充足,华为也可以卖出一个有影响力的价格。

其次是华为目前鸿蒙智行系列并不只有问界一个合作伙伴,必须与问界划清界线,这样才能让奇瑞、北汽及江淮的合作车企放心,毕竟与这四个车企合作的车型,目前只有问界卖的火爆。

随着华为出售问界商标的动作,后续华为线下官方旗舰店对于问界的支持力度是否会有调整,以及问界是否会大规模自建线下门店,将成为很多消费者关注的点,包括这个行为是否会影响赛力斯的市值及后续车型的销量,也需要长期观察。

此次出售问界商标,对于华为和余承东来说,则是个十分重要的事件。

首先证明了华为可以帮助车企造好车,通过解决方案让一个车企起死回生,这会让更多的车企考虑与华为合作造车,尤其是很多外资车企。

其次也让余承东能够更有底气做大做强华为的汽车业务,此前余承东的很多动作或者言论,让外界感觉他很想亲自造车,但这与任正非的意见产生了冲突,这次出售问界商标,标志着华为亲自造车的言论彻底终结,也彻底扫清了部分对余承东的质疑。

未来几年内,中国的汽车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华为来说,如果想要在这轮汽车产业中有所斩获,单靠一个问界是很难的!需要做出更多的问界品牌,这对于余承东来说将是一场大考,至于结果如何,相信很快就会揭晓!


苏雨农:第二轮新造车时代开始? | 十一月车市回顾

金九银十威力强劲,汽车已经成为疫情缓解之后恢复最好的行业之一。 中汽协称,截至10月,产销已经连续7个月保持增长,其中,连续6个月增长率超10%。 今年销量累计降幅已经收窄到5%以内。

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本月称,车市恢复程度超越了经济恢复程度。 他预测道,今年乘用车销量同比下降6%-7%,总体销量与去年接近。 至于市场恢复的原因,有专家评论称,一是疫情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居民出行方式;二是政策促进了消费者购车热情。

近三年汽车月度销量数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不但是消费者热情高涨,车企们心思也活络起来。 大洋彼岸资本市场的刺激,可能是重要原因。 11月尽管美国大选如火如荼,但“汽车人”们真正关心的是汽车概念股的猛烈上涨。 截至11月27日,特斯拉市值达到5552亿美元,成为美国市值第六大公司,已经超越丰田和大众之和。 一年前还濒临破产的蔚来,已经仅次于比亚迪,成为市值第二高的中国车企,小鹏和理想的股票也一路疯长。 1-10月,美股三大中国汽车概念股企业累计在华销量,也就不到7万台,约占新能源车销量8.3%左右,为什么获得资本市场如此看好?

11月23日,在寰球汽车传媒主办的“互联网汽车乌镇夜话”上,数十位与会嘉宾重点探讨了此问题。 与会专家认为,汽车智能化以后,车厂的盈利点也发生了变化,软件和服务可以被列入估值,也就是说,评估新势力车企股票价值的逻辑发生了变化。 也就是说,传统车企不能仅从传统的“唯销量论”的角度来看待未来的发展。

2015-2017年,中国出现了“互联网造车”热潮,一大批“新势力”诞生,资本也热烈追捧。 这个阶段,既有“PPT造车”带来的一地鸡毛,也为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打下了基础。 如今,第二波造车热潮似乎已经到来,11月份的信息尤其集中。 从决策的周期来看,这一波造车热潮,和当前市场在后疫情时代的回暖没有直接关系。 但两件事综合在一起,确实给整体车市加温。

和5年前相比,这次造车热潮的主体和逻辑已经发生了变化,也正体现了汽车行业在被互联网思维冲击的这几年中,外延不断扩大,认识不断深化。 在“互联网汽车乌镇夜话”上,华人运通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丁磊表示,不论是传统势力还是新势力,其实大家都是在“造新车”。 这种所谓的新车,就是互联网汽车,不只是体现在产品层面。 长安汽车执行副总裁李伟所言一针见血:“真正定义汽车的本质仍然是用户需求的驱动,而且本轮的变革最大的特征,就是从原来只注重新车交付这一个点,变成了提供用户使用周期的服务”。

华人运通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丁磊参加“互联网汽车乌镇夜话”

在近期的造车热潮中,风头最劲的无疑是大国企的动作。 10月底北汽旗下ARCFOX首款产品αT上市;东风旗下新品牌岚图的首款量产车,将于12月首发亮相。 本月发布重磅消息的还有上汽。 11月25日,上汽集团打造高端电动车的“L项目”终于披露,由上汽、浦东新区和阿里巴巴集团共同打造,落户浦东张江园区。 据悉,该项目上汽股权占比54%,浦东投资占18%,阿里占18%,员工和用户持有10%,创始轮融资100亿元。 新车将于明年年初发布。

“智己汽车”项目发布

为什么这些国企大集团集中推进高端电动车?一方面这些企业已经意识到未来行业转型的方向,需要重点布局新能源、智能网联领域,推出高端产品,以新的形式来探索品牌向上的道路;同时,他们也意识到,既有的品牌,已经形成了固有的社会认知。 对于“新汽车”这个“新物种”,无法让消费者产生积极、正向的联想,只能另起炉灶,不只是品牌形象的焕新,更希望在发挥生产研发优势的基础上,在机制、模式上从零开始。 传统品牌和新品牌,在不同的道路上发展。 以上汽的自主路线为例,在荣威和名爵的基础上,又诞生了R品牌。 上汽称之为“新势力的国家队”,这个说法很形象的诠释了传统企业期望塑造的形象。

除了国企的大动作之外,滴滴和比亚迪合作的定制网约车D1,也具有相当重要的行业意义。 11月16日发布的这款车型,可以视为滴滴的变相造车。 这款车不但在空间和舒适性方面充分考虑乘客的需求,在司机的安全和接单便捷性方面,也有很多针对性的设计。 从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来看,面向特定场景的“工具车”必然是重要需求,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比亚迪和滴滴的合作,无疑是这一领域的标志性探索。 但是从更深层次来看,滴滴重度参与新车的定义,在未来至为关键的用户数据上,谁占据主动权?这是不是运营公司主导汽车产业的开始?而滴滴也由此进一步走上了重资产的不归路。 可以说D1这个产品,是5-10年后汽车产业生态变化的重要样板。

滴滴和比亚迪合作的网约车D1

除了滴滴,华为是否造车,一直是热议话题。 寰球汽车集团董事长兼CEO吴迎秋在评论ARCFOX时曾经提到,如果这款车是华为制造,那一定能迅速卖火。 这就是说,对于“新物种”而言,华为的形象更能与之联系在一起。 近期,华为越来越多的成为车企的座上宾,除了ARCFOX之外,11月14日,长安汽车发布了一系列有关品牌、技术、产品方面的重要战略信息,其中包括,将携手华为和宁德时代共同打造全新高端智能汽车品牌。

不久前,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表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HI”logo将要打在汽车上。 这也说明,华为此前坚决不造车,做增量供应商的想法,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另一方面,网上传出华为的一份内部材料,其中包括任正非的批示“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可以理解为,华为的“不造车”,只不过是不造传统意义上的车。 但是华为在全产业链的深度渗透,在关键智能网联零部件上的研发制造能力,以及通过资本层面与车企的深度合作,已经不折不扣的暴露出华为深度介入并控制汽车行业的野心。 华为越是表明不造车,给造车人的压力就越大。

尽管业态不断发生变化,但整个市场能够容纳多少品牌,业界都有共识。 新一轮的造车热潮,虽然在业务逻辑上有新的变化,仍然不可避免的形成新的泡沫。 最终的结果,是“跃迁”还是“跃进”,恐怕又会有一番争议。

除了“造新车”的生机勃发,也有失意者告别历史舞台。 11月20日,沈阳市中院裁定,受理债权人对华晨集团的重整申请,标志着华晨正式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华晨集团表示,重整只涉及集团本部自主品牌板块,不涉及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及与宝马、雷诺等的合资公司。 30日,媒体披露,华晨雷诺将进行今年的第二次裁员,可能涉及1200人。 今日,证监会官网发布消息,对华晨集团及相关中介机构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并决定对其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立案调查。 华晨坐拥申华控股、金杯汽车、华晨中国和新晨动力这四家上市公司,拥有中华、金杯、华颂三个自主品牌,和华晨宝马、华晨雷诺两个合资品牌,沦落到如此地步,是决策者的战略失误,也为其他国企敲响了警钟。

11月13日,东风裕隆也申请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当然,这个结局并不令人意外。 除了大环境因素之外,超高油耗的槽点也早已暴露了产品力缺陷的命门。 优胜劣汰是必然,只见新人笑,谁闻旧人哭,将成为汽车行业的常态。

两轮车“小米”,高不成,低不就

撰文 / 杨俏

编辑 / 冒诗阳

4月1日起,小牛电动涨价了。

《 财经 天下》周刊发现,就在涨价的前一天,多个小牛电动加盟店的老板正在朋友圈、小牛“战队群”中发布涨价通知,积极地告诉消费者,如果提前下定金,可以避免受到涨价影响。

本轮涨价几乎涉及多数小牛电动旗下产品,上涨幅度在200元到1000元不等。 其中,N1S动力/顶配版最高涨价1000元,U系列涨价300元,GO/BO/CO等系列产品涨价200元。 而在涨价之前,部分小牛电动旗下产品还有500元左右的促销幅度。

事实上,受到上游锂电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影响的不仅仅是小牛。 小牛电动在3月21日即预告了涨价,随后竞品品牌爱玛也宣布将涨价。 目前,两轮电动车的主要玩家中,新日、哈啰、雅迪等暂时还未宣布涨价。

但与年销量800万辆以上的爱玛等品牌不同,对于正在着力开拓下沉市场、刚越过百万辆销量的小牛电动而言,“被迫”涨价多少显得有些无奈。

(图源:视觉中国)

业绩高增长,神话已破灭

涨价、3·15点名,这些都把年轻的两轮电动车头部企业小牛电动推到了聚光灯下。

3月30日,小牛电动CEO李彦出现在某直播间中,回应受众关心的问题。 一场直播,吸引了近6万人涌入观看,网友们不断地提问自己对于小牛电动的疑问。

直播间中,李彦坐在一个空荡的会议室里,身穿一身亮黑色西装,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试图从容地面对来自媒体、网友们抛出的问题“炸弹”。

李彦表示,此次涨价是应对供应链涨价的手段之一。 如果想要通过其他手段应对成本上涨,只能整合上下游。 “小牛电动还没有足够的体量,涨价实属被动。 ”

在此次涨价之前,3月中旬,小牛电动刚刚发布了2021年财报。 2021年,小牛电动营收和净利润都实现了双增长,其中,营收为37.05亿元,同比增长51.56%;净利润为2.26亿元,同比增长33.9%。

2021年全年,小牛电动旗下全部主要产品合计销量103.79万辆,同比增长72.5%,总销量首次突破百万辆,其中中国市场销量98.8万辆,完成年度目标。

在2021年业绩发布后,小牛电动高管称2021年是该公司“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一年”。 但就在这份财报发布当天,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小牛电动(NIU.O)股价下跌16.86%,收盘价8.68美元/股,已跌破9美元/股的发行价。

相比之下,2021年小牛电动股价还处于53.38美元/股的高位,如今总市值为不到8亿美元,比高点已跌去近四分之三。

这背后,小牛电动2021年业绩的高增速是建立在此前一年业绩不佳的基础上的。 2020年小牛电动净利润下滑了11.28%,营收增速虽然有17.7%,明显慢于同行,同一时期的雅迪及爱玛营收增速分别为61.76%、23.8%。

单季度财报数据让小牛电动的疲软更加明显。 2021年第四季度,小牛电动营收为9.86亿元,同比增长46.74%;净利润为4765万元,同比下降了18.13%。

在业内人士看来,小牛电动市值的大幅缩水,部分是受到近期中概股普遍下跌行情的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投资者对小牛的估值逻辑开始改变。

小牛电动的出现曾为整个传统两轮电动车品牌打开思路。 依靠高端化、智能化、互联网化等标签,小牛电动在两轮电动车领域与雅迪、爱玛等展开差异化竞争,平均价格比传统两轮电动车贵上2倍。 广发证券研究显示,据统计,2017年至2020年,小牛电动产品均价一直维持在每辆4000元以上,而传统电动车厂商产品均价约每辆1500-2000元。

也因此,小牛电动被外界称为“两轮电动车里的特斯拉”。 部分投资者曾将小牛作为一家 科技 公司来做估值,而非仅仅是一家两轮电动车的生产企业。

但在2021年小牛销量的高增长,是以牺牲价格换来的。 根据财报,2021年小牛在国内市场的单车均价同比下降8.8%至2959元,是该公司在国内的单车均价首次跌破3000元。

随着小牛不得不以价换量,“ 科技 公司”的神话开始破灭。 再加上高管的变动、机构投资者逐渐淡出,让这家成立不足8年的公司显得颇为凄凉,互联网加 科技 带来的溢价能力也逐渐消退。

(图源:视觉中国)

向低价车“妥协”

小牛的创始人李一男,曾是 科技 行业中颇为传奇的“天才式”人物。 他25岁当上华为副总裁,被任正非称为“红孩儿”。 此后,李一男加入网络担任首席技术官,网络李彦宏曾赞许说,全世界有能力做这一岗位的人不超过三个,李一男是其中之一。

“天才”李一男曾是小牛电动的 科技 光环之一。 然而,2018年李一男辞去CEO职位离开小牛。 Choice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李一男在小牛电动的持股比例已从上市之初的39.5%减少至28.6%。

去年,李一男对外公布了他的新创业项目牛创新能源,发布“自游家”品牌,开始加入四轮的新造车。 根据官方信息,自游家NV预计于今年9月交付首批用户。

《 财经 天下》周刊了解到,小牛电动的很多中高层也都跟随李一男加入了造车行业。 在外界看来,李一男投奔新造车,正是看到了两轮电动车市场的局限。

众所周知,两轮电动车的天花板并不高,技术护城河也不宽。 受到小牛电动的“启发”后,竞争者很快涌入。 小牛电动成立于2014年,证明了两轮车高端市场的潜力后,行业头部品牌雅迪在2015年便开始尝试高端化。 在当年的全国经销商大会上,雅迪表示要“远离价格战,专心做更高端的电动车”。 不止是雅迪,包括艾玛等品牌,后几年均推出了单价在4000元甚至5000元以上的中高端车型。

这对小牛电动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某两轮电动车企业的一位负责人告诉《 财经 天下》周刊,“小牛电动的高端市场被竞争对手狙击,低端市场如果没有反击,小牛电动的市场必定会越来越狭窄。 ”

事实上,虽然小牛电动的智能化、高端化形象,已经培养了一定的消费群体,但在两轮电动车市场,这个群体占比并不大。 相比于小牛电动此前每年数十万辆的体量,市场腰部品牌新日早在2016年就达到了百万销量的级别,占据市场老大的雅迪2021年销量更是突破了1380万辆,2020年爱玛的销量也已接近800万辆。

2021年7月,雅迪进一步推出了面向城市高端出行的全新子品牌VFLY,定价从6999至元不等。 爱玛子品牌小帕,则推出了售价从4999元到9999元的产品。

“雅迪的高端车在线下很多门店是不卖的,雅迪这样做是为了给品牌背书,立个招牌,证明自己具有强大的研发实力。 ”有业内人士告诉《 财经 天下》周刊。

失去高端护城河的小牛电动,需要进一步打开市场,只能尝试降价换量,推出更多低价产品。

2019年,小牛电动推出子品牌Gova,该系列产品售价在2499元至4599元。 其中GovaGO一度推出了“原价2299元,折后1999元”的优惠,迅速成了爆款。 当年,Gova系列产品的销量达到了2.2万辆。 2020年,Gova系列的销量大幅提升至16.85万辆,占总销量的近3成,成为了驱动小牛电动2020年销量的中坚力量。

2021年4月,小牛电动继续推出了Gova系列的F0和C0两款车型。 此后,一逢电商节,小牛电动便会加大促销力度。 2021年暑假期间,小牛电动推出了“个人出行季”的促销活动,小牛Gova G0、G2全系车型直降500,小牛电动Gova G3全系车型直降300。

于是,到了2021年发布半年报时,小牛电动旗下高端产品NQI、MQI和UQI系列在总销量中的占比分别为11%、14%和19%,相对低端的Gova系列已占到总销量的56%

随之而来的是小牛电动单辆车收入逐年下滑。 2021年全年小牛单辆车收入为3569元,同比下降了12.15%。 此前的2020年,小牛电动单辆车收入4062元,同比下降了17.56%。 而小牛电动2019年单辆车的收入为4928元。

即便这样,李彦依然矢口否认是因为“低价车型拉低单车收入”。 他表示,单辆车价格下滑是因为小牛电动推出了新产品,即在海外销售的价格更低的电动滑板车。 据他透露,这款产品的销量大约为1.5万台,实际占比并不高。

(图源:视觉中国)

下沉市场放不下身段

《 财经 天下》周刊在小牛电动官网发现,其线下网点的布局,大多数分布在一二线城市。 为了弥补线下门店的不足,小牛电动从2018年起以平均每天新开超过2家店的速度大幅扩张,从2018年底的760家增长至2021年底的3108家。 仅2021年第四季度,小牛3个月拓展了422家门店。

但在行业之中,这样的速度并不算快。 去年才正式入局两轮电动车市场的哈啰,目前门店数量已超过了3000家,而行业头部的雅迪已经有超过3.5万家门店,爱玛于2020年的全国门店数量也超过了3万家。

这背后,小牛在门店合作上一直不愿“放低姿态”。 与下沉市场颇为多见的两轮车大卖场不同,小牛对门店的管理有着相对严格的限制。 一个曾在福建某地区从业的小牛电动门店的员工王超告诉《 财经 天下》周刊,小牛门店只能卖小牛电动车,不卖其他品牌的车,而其他品牌的门店往往可以同时容纳多个品牌,这限制了小牛网点的扩张。

《 财经 天下》周刊了解到,按照小牛此前的渠道拓展规划,希望产品出来后能迅速被众多用户接受。 在此基础上,开设服务网点,拓展一些门店,逐渐扩大规模。

于是,在王超任职的一年中,小牛加盟商们面对市场的竞争压力很大,“全国加盟商们有一个特定的群,他们会共同讨论,针对小牛的市场需求进行分析,推出相对应的策略。”

但小牛的产品却并未如官方所预期的那样在低线城市大受欢迎。 渠道“下不去”的背后,是小牛的产品在下沉市场并不占优势。

王超说:“当初小牛电动入局福建莆田的时候,销量特别不好。 因为莆田人觉得花大价钱买电动车不值得。 ”

李彦在直播间里也大方承认,小牛“下不去”,一是车型不够多,只有几款车,价格下不来;二是锂电池的车都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其他市场都是铅酸电池的车。 “产品不合适当地的城市,只适合一部分小众人群。 ”

这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 没有合适的产品,网点跟不上,服务能力和品牌知名度又打不开,导致销量不佳。

与此同时,小牛电动的成本也持续上升。 2021年第四季度,其运营开支达到了1.89亿元,同比增长57.1%。 其中,销售支出近亿元,已是研发支出的两倍之多。

这直接影响到小牛电动的毛利——2021年全年毛利率为21.9%,2020年为22.9%。 小牛电动解释称,主要是由于推出各种新产品导致原材料成本上升以及产品组合发生变化。

(图源:视觉中国)

未来变数多

招商证券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行业CR4(雅迪、艾玛、台铃、新日)市场份额从47.4%提升至57.9%。 虽然小牛电动也在成长,但市场格局已成型。

相比之下,竞争对手采用了比小牛更务实的策略,维持更低的价格,品牌上也更多投入。 截至目前,雅迪、爱玛的毛利率低于小牛电动,以2020年为例,雅迪的毛利率为15.9%,爱玛的毛利率仅为11.35%。

在刘森看来,雅迪销量大是因为具备供应链成本优势,爱玛“钱都花在了广告上”,小牛定位两轮智能电动车,但“市场容量空间有限,小牛开再多店的话车卖给谁是个问题,况且小牛有自己的客户群体就够了。”

李彦也承认,小牛电动是一个相对比较小众的、做高端产品的研发公司,确实在供应链优化能力上存在着很大不足,也没有供应链的基因。

而小牛潜藏的危机远不止于此。 被迫走入中低端市场的小牛电动,在消费端面临诸多投诉。 黑猫投诉平台上,因刹车异常、中控无信号、车灯不亮等售后问题,小牛的投诉已经高达1600多条。

2021年8月,小牛电动旗下的江苏小牛电动 科技 有限公司,因生产经营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被常州市武进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处罚了共计30万元。

小牛是否应该继续加大中低端市场的投入,行业中存在不同看法。

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对《 财经 天下》周刊表示,目标客户类型的定位非常关键。 比如,针对年轻女性的优雅型电动车和快递小哥用的多功能型电动车,需求是不一样的,与其片面追求高端或者大而全、不如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深挖客户需求、增加客户黏性。

有较为乐观的行业观点认为,小牛电动不必这么急躁。 此前两轮电动车是传统的制造业,拼的是成本、价格,未来拼的是 科技 ,智能化。 因此小牛电动继续加强 科技 投入,或许可以在未来保持在小众市场的竞争力。

李彦非常看好目前两轮电动车行业的改变。 他认为目前的市场竞争是激烈,如果大家都纳入新的性能和技术,将高端智能化车型做成规模化,成本最终能降下来。

上述业内人士也认为,续航、安全等特性是两轮电动车企业的根本,技术层面具有一定的相通性。 但目前行业正在从功能化到智能化转变,很多功能有待开发和挖掘。

但这些智能化的成果何时会转化为产品竞争力,还有待验证。 信达证券数据显示,以智能化为标志的高端两轮电动车渗透率在2020年只有0.8%,预测到2025年才会突破至两位数。 而两轮电动车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智能化方向究竟在哪里,还需要小牛电动和同行一起去 探索 。

任正非道歉,称华为注册姚安娜商标,系任正非第一次公权私用,你怎么看?

华为小公主生日出道

2021年1月14日,任正非小女儿在自己生日加入天浩盛世娱乐,与陈凯哥儿子陈飞宇、戚薇等人成为同门师兄妹。 一出道就上杂志,发布个人唱跳单曲《BackFire》,一波操作告诉我们,破格公主来了。

华为CFO孟晚舟养成记

任正非两个女儿,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仍在加拿大被强制拘留,华为小公主姚安娜跻身名媛,哈佛毕业的她曾在阿里实习却最终选择进军娱乐圈。

孟晚舟1993年进入华为之时,是一个基层员工,任何人都不知道她是任正非的女儿。 1993年到1997年,孟晚舟哪个部门需要她,她就在哪个地方拼搏。 1997年开始会计硕士的生涯,孟晚舟毕业后就一直深耕于华为财务建设。 孟晚舟2013年被公布为华为首席财务官,她的CFO是她努力拼搏20年得来的。

任正非为何支持姚安娜搞文艺?

任正非把孟晚舟培养成了华为的一名强力干将,而作为父亲他该是愧疚的吧,对于小女儿他也一直心怀愧疚,因为没有陪伴,他能做的就是给女儿更好的教育了。

姚思为(姚安娜本名)一直都走在学霸的路上,这么多年,她也从未放弃过对芭蕾的热爱。 任正非在一次采访中说过,姚思为一直都喜欢搞文艺。 任正非建议姚思为报考计算机专业,女儿也学成归来之时,她还是想搞文艺。 任正非能做的就是支持,让女儿多尝试,路是她的。 此时的任正非不是华为的,而是姚思为的老父亲。

华为注册姚安娜商标

姚安娜在1月24日出道,1月25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就开始递交多条姚安娜相关商标,不但涉及教育娱乐领域,连机械设备、光学领域也有涉及,还不单这三个领域。

这是任正非带着华为小公主开展副业吗?

2月3日,任正非关于华为注册姚安娜商标进行华为内部发文,称这是他的第一次公权私用。 解释了为何要以公司的名义注册这一系列的商标,一是姚安娜没有公司,个人不得注册商标,二是抢先注册商标是怕被一些商家或者公司恶意注册,以免日后造成不可控的恶果。

任正非这次公权私用仅仅是因为“护女心切”吗?

关于商标恶意抢注

艺人的商标恶意抢注,这样的事情确实时有发生,也有不少艺人成名后要花费时间精力去处理。

毛不易成名后,被商家注册“毛不易掉”商家,于是毛不易掉牌牙刷横空出世,还有“泻停封”牌泻药,“我是渣渣辉”牌游戏等等事件。 “杨幂”商标、“周冬雨”商标、“黄渤”商标也被人恶意注册过,不过相关艺人通过法律手段起诉,这些商标均宣告无效了。

关于第一次公权私用

任正非为自己的第一次公权私用做出了解释,从父亲的角度,以及从姚安娜的角度,任正非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 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有大量非法抢注商标的情况存在。

可是任正非利用华为有限公司注册商标,对华为而言,是很不负责任的。 华为走过的那些年,以及要走的这些年,就如同孟晚舟自从1993年加入华为的那些年,以及将要面对的这些年,甚至还要残酷。

而任正非的这波操作无疑拉下了华为的口碑,有些网友直呼忽然感觉华为手机有些low。

当然作为华为ceo的任正非能迅速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向全体华为员工道歉,并发布了关于对技术探索团队和个人回溯激励的决议》的文件,鼓励每一个华为人对技术的追求,这又让我们看到干实业重技术重员工的华为的面貌。

结语

关于姚安娜进军娱乐圈之后华为注册姚安娜商标,这两波操作,小编看到的是华为小公主的一些小小的任性。

带资进组的姚安娜,被嘲讽唱跳能力不佳的姚安娜是否能破格成为一名有作为的艺人?

同时任正非带着小女儿开展副业,弊大于利,希望华为的技术越来越好。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39576.html
才能轻松显瘦又时尚 夏天怎么穿
北京平谷 城市应急保障能力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