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小时走近2万步 这群助产士每天接生近40个娃

原标题:8小时走近2万步, 这群助产士每天接生近40个娃

颜凤护士长指导孕妇练习呼吸法

文/羊城晚报记者张华通讯员周密图/受访者提供

今年5月5日是第33个国际助产士日,今年的主题是“助产士:气候问题解决方案的关键一环”。如何理解这句话?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以下简称“广州妇儿中心”)护士长颜凤表示,助产士通过有效的护理模式,用更少的资源为孕产妇带来最佳和安全的结果,从而减少医疗废物产生和医疗救治花费。

“孕产妇躺在产床上声嘶力竭地大喊大叫?这都是电视剧演出来的。在我们的产房里,她们都是平和、温馨状态。”近日,颜凤告诉记者:“在产房,她们有的跳舞、有的在做水疗……我们有很多方法来减少产妇的疼痛。产妇顺产时,甚至可以站着生、侧着生或者蹲着生,怎么舒服怎么来。”

在这个全国分娩量排第二的医院,助产士们每天在产房里走近2万步,每年帮助2万余名产妇顺利生娃。

门诊号8秒钟被抢空

“我们从2010年就开设了孕期保健——助产专科门诊,截至目前已经接诊4.5万余人次。”颜凤表示,当下的孕产妇特别注重分娩体验,从一怀孕就开始了解分娩过程及如何减轻疼痛。

“目前,助产专科的门诊号十分紧俏,一般放号8秒就抢没了。”颜凤介绍,助产士不仅在产房里协助产妇分娩,还会为孕产妇提供分娩准备、健康教育、行为指导、产后随访、伤口照护等服务,通过各种技术减少产妇分娩的疼痛感,以减少产妇对分娩的恐惧心理。

“除了无痛分娩之外,我们还有许多非药物镇痛的方法,例如五维音乐呼吸法、坐分娩球、跳生育舞蹈和会阴按摩等新技术。比如2016年从国外引进生育舞蹈技术,助产士带领孕产妇跳舞,促进产妇骨盆扩大,从而使胎儿更好地下降旋转,有利于顺利分娩,很多产妇觉得生娃前还能愉快跳舞,这种体验非常神奇。”

8小时在产房里走近2万步

据统计,2023年,广州妇儿中心的新生儿分娩量为28567人。该中心产科部主任方大俊向记者介绍:“这个分娩量居全国第二。实际上,我们中心的分娩量已经连续20年居广州市第一。”

“中心有3个院区,其中珠江新城院区每天的分娩量达30-40人,”颜凤说,“这么大的分娩量中,顺产率接近70%。产房里在岗的六七位助产士动作需麻利,以便照护好每一位产妇。”

“在产房里,医生、护士、助产士都要高度集中精神,走路、说话和干活都很快。一天8小时下来,我们要走近2万步。多少年来,下班后,我的双脚都是肿胀的,”颜凤说,“当产妇疼痛难忍时,无需等宫口开2-3厘米,我们经过评估可以进行分娩镇痛。在产妇宫口开到10厘米时,进入第二产程,产妇开始用力,此时助产士就需要全程指导。”

实际上,现在生孩子并不像影视剧里演绎的那么痛苦,产妇并非一直躺在床上。“我们鼓励产妇多活动,包括坐在分娩球上活动、跳生育舞蹈,产妇们站着生、侧着生或者蹲着生,怎么舒服怎么来。同时,爸爸全程可陪产。在产房里,麻醉科医生、新生儿科医生、产房医生,再加上手术室护士以及助产士,全班人马24小时为产妇服务。我们给了产妇足够的安全感,她们不必害怕和紧张,生孩子自然就没那么疼痛了。”

据统计,通过这样人性化的护理模式,有效降低了剖宫产率。在广州妇儿中心,产妇从顺产转剖宫产的比率下降至5%-10%,这也体现了产科的高质量。


我在瑞士生个娃

大宝哈哈出生在中国,二宝乐乐出生在瑞士,就在我们镇上的医院。 在瑞士生个娃,跟在中国还是有很多不同的。 这里写的仅仅是个人的经历,没有详细去了解过其他地区到底是如何的。 1.产检 我刚到瑞士,婆婆就带我去家庭医生和妇产科医生那里登记了。 瑞士的家庭医生是管全科的,全家人的感冒头痛发烧之类的都是去家庭医生那里看的。 除非家庭医生说有必要去医院,开出证明,否则不会去医院看医生。 记得有一回哈哈出了个小事故,被车撞了一下,轻伤,救护车来了,看着情况不严重,就优先联系了家庭医生。 结果,家庭医生度假中,然后又辗转找了另一家诊所,折腾了近两个小时,最后送到离我们家200米处的诊所。 最后收到账单的时候,吓我一跳,原来救护车是按分钟收费的,咨询家庭医生的电话也是按分钟收费的。 所幸,费用是保险支付的。 在瑞士,没有保险,是病不起的。 妇科医生的诊所是独立的,离我家好近,步行两分钟就到,非常方便。 我的产检都是在那完成的。 孕前期和孕中期都是六周一次产检,每次都会验尿、验血和B超。 B超的屏幕就挂在墙上,能全程清晰看到,医生也总是很耐心地解释,这是小手、那是小脚的。 所以每次产检都感觉好幸福的,因为可以看见肚子的宝贝呢。 不到12周,医生就告诉我是个男宝了。 倒是少了点猜性别的乐趣哦。 2.产前一个月 瑞士很多医院都有产房开放日,通常一两个月一次,欢迎准爸妈来医院产科参观。 这样做的好处是,准爸妈们可以提前选择心仪的医院和产房,对即将要生产的房间也有个大致了解,心中有数才不慌啊。 (我生产时的产房) 我们镇里就一家医院,我们也都就只看了这家。 与我们同期参加产房开放日的人,也有些是别的地区过来的,看了几家医院,做对比选择。 产房开放日那天由产科主任主持说明,还有两位助产士在场。 产科主任给我们讲了: a.医院现状 介绍了医院的接待能力,医资力量,产科人员配备,平时产房的饱和度,目前现状,以及可选择的生产方式。 我们了解到这个镇医院可以选择无痛分娩、水中分娩等等。 准妈妈可以提前选择生产方式,我接触的大多数人都选择顺产,不过也有主动选择剖腹产的。 我老公的表姐就是刚怀上就已经决定了要剖腹产的,甚至早早提前选好了日子。 她宝宝也真乖,没提前发动,还真就在他们选定的日子里剖腹产了。 b.服务项目 来参加了产房开放日我才知道,原来医院还开设有孕妇瑜伽课,产后康复瑜伽,还有提供产后上门服务的助产士的联系方式。 孕妇瑜伽是孕四个月就可以开始参加的,每周一次,我到孕九个月才知道,产前参加了六次,练习呼吸,拉开盆骨等等练习,感觉还是很有用的。 c.熟悉环境 产科主任介绍完医院概况后,助产士就带着我们参观产房和病房区。 我们看了一个大的产房和一个小的产房,大的产房里包括有浴缸,可以实施水中分娩。 当然不选择水中分娩也可以在漫长的阵痛等待生产过程中泡个温水澡的。 3.产前一周 我的整个孕期都挺顺利的,精神状态也都很好。 不过孕后期总是很难熬的,好不容易到了39周,在诊所正常产检,医生却说宝宝肚子里好像有个什么东西,心率也有些不齐。 于是打发我去医院让专家诊断。 没敢马虎,第二天就去了医院,照了B超,医生说:“我也不好判断。 你明天再来照一次。 ”这一下,我的心情不再轻松。 不敢再说,我感觉一切良好啊。 第二天再去,医生说,似乎没什么问题,可是为了保险起见,你还是到圣加伦的大医院看看。 于是,又给我约了大医院的产科医生。 这下,真是心提到了嗓子眼了,一直好好的,到就要生产了,却莫名其妙地要会见各大专家了。 那一周,日子真不好过。 每天都B超。 圣加伦的医生诊断后说:“放心,什么问题都没有,宝宝一切正常。 可以放心在镇医院生产。 不过保险起见,宝宝出生后,还是送来儿童医院检查一下吧。 ” 我们镇的医院是没有设有儿科的,所以,看来挺麻烦的。 我已无法安睡了。 4.产前一天 小宝是个淡定娃,尽管天天辗转各大医院,折腾来折腾去的,他却巍然不动。 40+5天,还老老实实地呆着,不见发动。 于是,我的妇科医生让我去医院领Cocktail,鸡尾酒。 这是真的鸡尾酒,催产用的。 三样东西,香槟酒+蓖麻子油+杏仁糊。 医生交代,晚上在家喝,喝之前打个电话来医院,确认一下能否喝。 为何还要确认呢? 因为不确定到时医生是否会有空,如果同时还有别的产妇,就忙不过来了。 如果没空,那就先不喝了。 在瑞士这里,不设待产房,一般都是医生确认可以开始接生了,直接进产房。 我们镇子里的中国姐妹跟我说,她生两个娃,都是阵痛两三天,自己走几次去医院,还是被打发回家等着。 我在中国生大宝那会呀,才见红就住进医院了,住了两天才见宝宝发动。 话说晚上七点,打了电话跟医生确认,说可以喝了。 于是调好鸡尾酒,香槟+蓖麻子油+杏仁糊,这几样调一起,囫囵我就吞下去了,什么味道也不知道。 对于我这从不喝酒的人来说,这半瓶子酒下肚,马上脸就红了,开始犯困了。 期待中,也不见阵痛,于是上床睡觉,冷静如我,还知道得储备好力气,准备接下来的生产了。 5.生产 那一刻,终于还是到了。 晚上11点,老公下班回来,我已睡不住了,频繁地上厕所。 感觉宝宝是时候要来了。 让他赶紧准备一下,出发去医院。 马上打了个电话,说我们准备去医院了。 这也是医生反复交代的,来医院前一定要提前打电话的,这样助产士才可以提前做好准备。 等这不紧不慢地收拾好,叫来的士,我这阵痛已经非常频繁,都直不起腰了。 去到医院,00:30,医院里安安静静的。 我们直接进去产区。 医生已经等候在产房了。 上了产床,一检查,不得了,医生说:宫口已经开全了,宝宝马上就来了。 虽然疼痛难忍,可是我却莫名兴奋,哇塞,竟然不用等,直接就可以生了! 想当初,生哈哈那会,才开三指,就被医生推进产床,然后我孤孤单单地躺在那冷冰冰的产床上,哼了六七个小时。 那是盛夏时刻,那空调,开得真冷。 那种冰冷,直到现在,都记忆犹新。 这里省略一万字的疼痛…… 凌晨1点,宝宝很给力,顺利降生。 生得如此急,也许跟喝了那催产的鸡尾酒是有关的。 想想其实也挺危险,如果来不及那么快到医院呢? 宝爸给宝宝剪了脐带,医生很简单地擦了一下宝宝的身体,就直接让他裸趴在我胸口里。 这也是很特别的体验,宝宝离开我的身体不到两分钟,又趴回妈妈胸口,感受妈妈的心跳,安安静静,就睡着了。 医生继续处理伤口,做了无痛处理,所以也没觉得很辛苦。 有宝宝在怀,也忘记了一切痛苦了。 还是忍不住对比,哈哈生出来以后就特别能哭,我记得医生处理伤口时并没有做无痛处理,那一个多小时,痛得我呱呱叫,愣是把嗓子都喊伤了。 而哈哈也孤孤单单地在另一边哭了近两个小时。 有时也想,如果医生也可以像这样,让宝宝趴在我怀里,我们俩应该都会不那么难受吧。 医生处理完就离开了,就让宝宝和我睡在一起,让我给他吸奶。 四个小时后才回来,帮宝宝洗澡。 这是宝宝第一次洗澡,医生是让宝爸托着宝宝洗澡的。 这又是一个很特别的体验。 给宝宝洗好澡后,医生就让我去洗澡。 产房里有浴室。 但是也交代,简单冲洗就行,不可以淋浴过久。 确认我站住不会晕倒后,就让我自己来了。 不得不说,这些都是考验。 感觉样样刷三观啊!6.产后在医院 就这样,离开产房,转到了病房。 这是一间挺大的房间,有三张床,还有另两个宝宝。 生产前,好姐妹就反复交代了,这里的护士都是很好的,有什么事情就叫他们好了。 于是,我醒目了。 只要宝宝哭了,我就按铃,让他们把宝宝抱走。 我能睡好,才是最重要的。 这点还真的很赞,确实是每个护士都很热情周到。 不过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月子餐了。 那些天,我真想我的老妈,真想中国啊。 那配餐,唉,该怎么形容。 早午餐是自助餐自取的,不过就两到三样,意大利面或者土豆泥,相当于没有选择的,晚餐是送到床前的,基本是冷盘、面包为主,酸奶是标配。 虽然很饿,也半点胃口都没有。 那几天,把我自己提前准备的巧克力和别人送的巧克力全吃完了。 平时一年可能我也吃不了那么多巧克力。 第二天,护士给宝宝洗澡,邀请我在旁边看,一一讲解示范如何做。 第三和五天,就都是我自己给宝宝洗澡的了。 美名其曰:学习锻炼,否则回家不会给宝宝洗澡怎么办哪?7.出院回家 一般顺产都是住院3天的,我愣是赖着住了5天,因为又是乳腺不通,我怕又反复发烧。 生哈哈那会真的烧怕了。 因为宝爸天天要上班,回家他也帮不了了多少忙。 在医院,宝宝一哭,我就按铃让护士抱走,耳不听为静。 出院那天,我和婆婆一起,拎着宝宝就去了儿童医院,提前预约了儿科专家的。 当然,一切正常,可以完全放心了。 其实瑞士也是有月子的说法的,叫Wochenbett,指的就是产后五六周的康复期。 提供上门的助产士护理服务十次,是由保险公司支付的。 我所约的助产士非常有经验,五六十岁了,特别慈祥,就像妈妈一样。 那个月,自己特别脆弱,真的是非常感恩有她和她的助手的帮助的,身体上和心理上的。 每次上门除了看看宝宝的情况外,主要还是帮助我做一起身心康复护理的。 给我做针灸、按摩,听我吐槽,为我提供很多社区母婴活动信息。 8.父亲的产假 瑞士的产假也许是世界上最最最少的了,没有之一!因为在瑞士,并没有父亲法定产假之说,能休多少天,是所在工作单位说了算的。 我老公一直以为他有两天产假,单位也就按两天来安排了。 某日听朋友说,应该有一个星期带薪产假才对。 他想,那应该争取一下。 于是,翻箱倒柜,找了好几天,把工作合同找出来,准备好好找老板理论一下。 可是认真一读,悲催了,上面条例白纸黑字、明明白白写着:父亲产假一天!于是,于是,没再去理论。 因为,给了两天产假,已经赚多了一倍呀。 不过,话说他这两天产假,也没真正用在陪产。 他攒一起休年假了,在宝宝出生的第三周,在我的同意下,他带着哈哈跟着爷爷奶奶去意大利度假了。 留下我自己和宝宝在家里,清静地坐月子。 这里,不是抱怨。 不管怎么说,他肯定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男人。 这或者也是瑞士文化之一吧。 瑞士是一个男权主义挺重的国家,女人在家相夫教子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至今还普遍存在着男女同工不同酬的问题,赤裸裸的不平等。 只是,选择了远方,就选择了坚强。

助产士接生的方法

妇产科医师和助产士通力合作让生产回归自然在科技与人文之间,人类永远有难以摆平的平衡问题,进步神速的科技,即使能够巧夺天工,终究不能「人定胜天」,否则大自然的反扑,绝非人类所能抵挡。 生殖医学带来捐精、捐卵、借腹生子、复制胚胎、复制人等种种令人既喜且忧的新科技新问题,未来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争议的主题之一。 然而,先不谈这些新科技,光是所有生物与生俱来的本能,传宗接代,人类就已经面临了科技带来的诸多问题,以致必须省思是否应该复古,应该回归自然,才符合人类最大的利益。 ◎剖腹生产率为何偏高 引发这种思考的主因之一是,台湾地区的剖腹生产率在过去二十年之中,增加了一倍以上,记得一九八○年代初期,当我开始成为妇产科医生时,台湾的剖腹生产率约为15%,九○年代变成三分之一以上的生产是剖腹产,也成为公卫学界及妇女团体抨击的主要议题之一。 剖腹产率节节上升的原因很多,主要的是: (一)生率数下降,人们普遍期待生一个活一个,而不像五○年代可以生一打,夭折两、三个是常态。 母子均安的强烈期待,对妇产科医生无疑是一大压力。 (二)医疗纠纷日益增多,产科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危险科别,剖腹产无疑的可以比等候自然分娩更有把握使胎儿减短处於「黑箱作业」的状态中。 (三)胎儿监视器的发明,固然挽救了无数的受窘迫中的胎儿,但也由於过度诊断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剖腹产。 (四)社会的功利主义,使得部分医师受到影响,以剖腹产来提高收入;不过在健保制度拉近自然产与剖腹产的医师费给付之后,这个因素已有部分减少。 (五)前胎剖腹产未能尝试自然产,使得大量头胎剖腹产的孕妇,几乎没什麼机会选择第二胎以后自然分娩,这也占了剖腹产率难以下降的一大原因,不过除非生产空间改善(有些医院至今仍未在产房中设立剖腹产用之开刀房,如此则万一前胎剖腹产之子宫破裂,还要转送到一般开刀房,这使得妇产科医生敢冒母子均危的风险去做自然分挽的尝试。 ),以及医疗纠纷的风险下降,否则这点仍不易改善。 (六)产前诊断的进步,使得部分先天性疾病得以事先看出来,而以剖腹产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 (七)部分民众迷信择日看时,以为高龄产妇无法自然分娩(现在的高龄产妇比二十年前所占的比率多了一倍以上),以为唯有剖腹产才能保持局部的身材,以为只有剖腹产才可减少产痛等等……不正确的观念也使得台湾地区的剖腹产率居高不下。 当我们看到日本和许多欧洲先进国家的剖腹产率,都一直维持在10%以下,甚至5%,能不汗颜?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台湾的情形孰令致之?卫生行政当局、医师、产妇及家属,乃至於整个社会,其实都有责任。 马偕医院针对过去三十年来剖腹产率变动趋势的研究显示,剖腹产率上升到15%时,周产期胎儿罹病率及死亡率,都有明显的下降,到20%以上时,则周产期胎儿的状况已不会再更好。 而目前各大中小医院的剖腹产率,大部分都在三成以上,低於25%的已属凤毛麟角,显然我们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努力。 ◎生产医疗化教我们不得不深思生产方式是否妥当的另一大原因是,目前在医院生产总令人有不自然且缺乏人性的感觉。 一方面,生产本身是一种生理的,而非病理的过程,然而为数甚多的非高危险群产妇,却被待之如病人;另一方面,即使是病理性的非正常产程产妇,他们所受到的照顾,也令人有人性化不足的感受。 比方说很多医院不分青红皂白,所有的产妇一入院待产,一律禁食、打上点滴、灌肠、腹部装上胎儿监视器……,一连串的动作,虽非酷刑,但却使得产妇有被剥夺行动自由的感受,同时也有人人都准备随时可能剖腹生产之感。 这些处置当然有其医学上的作用,但是否必须对每一位产妇都做?是否为了方便医院或医疗人员更具於方便产妇?在在值得我们深思。 在西方,即使是小小的一个剃除外阴的毛发(不包括耻丘部的毛),对产妇是否真的利多於弊都引起了重视,值得我们参考。 至於准爸爸进产房(接生室)陪产,LDR(乐得儿,即从待产、生产到产后恢复都在同一个房间)、母婴同室、产台餵奶…等人性化的措施,西方国家已推展了十多年,台湾则至今绝大部分的医院都没有动作,这当然也牵涉到多方面,不过只要有心,应该也不太难达成。 其实对产妇而言,缺乏人性化关怀的感觉,可能从产检就开始了,由於大部分的妇产科医师平均每一小时看诊一、二十个以上的患者,如同一般的病人一样,孕妇也没有分配到多少时间,这当然也跟目前的健保制度下,诊察费偏低有关,不过如果有一些配套措施,例如由对生产过程十分内行的助产士从旁协助解说,去除孕妇的焦虑和疑惑,则状况还是可以改善的。 ◎居家生产是否可行当在医院生产变成一种令人感觉不自然、不自在、不自主的事情时,真正应验了「物极必反」的道理,有些人开始追求复古,希望在家中生产,一如四、五十年前的台湾一样,这样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 问题是当年的周产期罹病率和死亡率,以及孕产妇的罹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这些方面能够进步到今天的水准,主要有赖於抗生素的研发,胎儿监视器和超音波的发明与应用,而这些唯有在医院诊所生产才使得上力。 理论上,如果能够完全区分出高危险群和低危险群产妇,则我们可以将低危险群交给助产士,让产妇在家中分娩。 问题是以目前科技之发达,大约也只有百分之七十的生产「意外」状况,可以事先预测出来,仍有三成左右的状况,至今还是在产程中才能看出来。 即使把低危险群产妇交给助产士处理,如在家中分娩,发生意外状况,如何来得及转送到医院?即使在医院中,都还有担心产房中没有剖腹产房间和设备,转到一般开刀房,来不及抢救的状况,更何况是在家中,还必需叫救护车。 如以台北市的交通状况而言,一般病患「死於交通阻塞」的情形屡见不鲜,如将产妇也置於同一情况,岂不是原本生理的变成病理(本身)加病理(外在),亦即雪上加霜?以产科急症胎盘早期剥离而言,固然有些孕妇原本即属於高危险群,但是仍有许多病例,事后检讨起来,完全找不出危险因子,却在产程中突然出现胎盘早期剥离,有些就在几分钟之内,胎儿迅即死亡。 再以妇产科医师之梦魇羊水栓塞为例,产妇往往在产中或产后,突然发生呼吸困难,步向死亡之路,在医院中抢救都很困难,更何况是在家中!俗语说:「生得过麻油香,生不过四块板」(台语)。 对多数产妇而言,生产是一种生理现象,然而对某些产妇而言,犹如鬼门关前走一回,更不幸的则是根本走不过去,且事先又没有徵兆。 针对在医院生产和居家生产的比较研究,其研究样本必须相当庞大,也许必须至少二十万个以上才行,因为目前在医院生产的母体死亡率极低(十万分之一、二),周产期状况也相当好,如果没有超大规模的研究样本,恐怕看不出中间的差别。 当然,如果针对产妇及家属的感受来看,居家生产较具人性化,应该是无庸置疑的。 另外,以目前台湾地区的医疗纠纷已经是四、五十年前的千百倍数量(官方登记的只是冰山一角)来看,居家生产由於对母体及新生儿的急救比在医院有更大的限制,如果鼓吹起来,恐怕会有更多的纠纷。 总而言之,居家由助产士接生,顺利的话可能满意度会比在医院生产高,但不顺利的话,所产生的不良后果恐怕是难以弥补的。 目前妇产科医学界普遍认为,这是开倒车的做法。 ◎改善之道目前国内领有助产士执照的五万人之中,只有不到一千人登记执业中,助产所仅剩二十家,的确是人力资源的浪费;然而如果为了追求更人性化的生产环境,为了降低剖腹产率,而鼓吹居家助产士接生,则又衍生出新的问题,尤其是较高的生产风险。 记得一九八○年代末,我在南加州大学医学中心妇女医院时,每月该院有一千八百位产妇,可能是全球规模属一属二的产科中心,院内有两个产房,一个用来训练住院医师,一个用来训练助产士,产妇入院时由一位总住院医师在急诊处就根据各种资料,归类为低危险群的,亦即足月、没有过期、不太大、不太小、胎位正常、没有破水、没有母体高血压、糖尿病、发烧、吸毒……即送入助产士负责接生的产房,如有任何状况的则送入医师负责接生的产房。 在助产士接生的产房中,有总住院医师作后盾,一旦产程异常、胎心音异常……则由医师接手处理。 由於那是一所主要目的在训练医师和助产士的教学医院,也许人性化的生产环境和制度,未必尽如人意,不过记忆中助产士接生的产妇满意度的相当不错。 我个人心目中的改善之道,既不是复古的助产士到府服务,也不是助产士在助产所接生,而是南加大模式的修正。 我的看法是,将闲置的助产人力找回来,进入医院诊所的产房,让她们作第一线的处理,可以一对一或一对二地全程陪伴产妇,如果产妇同意,低危险群的也可以由助产士接生,有状况的则随时由妇产科医院接手,这样大概不但会有较令人满意的生产照顾,也会降低一部份剖腹产率。 这种情形,有一点类似其他医学专科中的技术员或专科护理师,例如麻醉科中的麻醉护士,事实上她们在麻醉医师的指导下,执行了台湾地区绝大部分的麻醉工作。 在妇产科住院医院一年比一年少的情况下,如能把助产士重新带回医疗体系中,给他们一定的执业空间(事实上从产前检查开始,助产士就可以和医生一同看诊),生产照顾和医疗品质应会有所提升。 一个比较伤感情的问题是,乃有医疗纠纷,医师和助产士之间的责任如何划分?因为助产士既已独立接生(而非只是医生接生时的助手),则不可能完全不负担风险,这一点必须先拟定出一个可行的方法来。 另外,既有专业风险,也应该有专业收入,健保局不妨深入研究规划,表面上可能多付一笔钱,但如果因而减少一些剖腹产,如果因而提高生产品质,则也许反而是省钱呢!不论是在目前制度下的医院生产,亦或是另外设立更没有医院感觉的生产中心(Birth Center)对於生产过於医疗化,缺少人性化的问题,事实上只要医院主政者、医师以及健保局配合,情况绝对是可以改善的。 辅英技术学院设立助产学系和台北护理学院设立护理助产研究所,显然将在二十一世纪提升台湾助产水准的目标上沟出了一大步,如果妇产科医师和助产士能通力合作,相信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符合自然与人性的愉快生产经验,这才是全民之福。

自己是一个36岁的高龄妇女,还会要二胎吗?

自从国家放开二胎政策以后,很多高龄妇女开始为生二胎作准备。那么,36岁的高龄妇女是否适合生二胎呢?

自己是一个36岁的高龄妇女,还会要二胎吗?

我觉得36岁的高龄妇女最好不要生二胎。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如果宝妈在36岁要二胎,那么,宝妈必须在怀孕晚期和产后半年在家休息,宝妈的职业生涯就会受到影响,无论是宝妈想要在产后重新回到原来的岗位,还是想再找份适合自己的工作都会非常困难。

第二、如果宝妈在36岁要二胎,那么,宝妈就属于高龄孕妇,孕期的各种反应会比其他孕妇更加明显,所以,宝妈在孕期会非常辛苦,也就没有精力再照顾第一个孩子,而第一个孩子正在读书期间,需要大人的陪伴和照顾,宝妈要二胎就会影响到第一个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第三、如果宝妈在36岁要二胎,那么,宝妈生二胎以后对第一个孩子的照顾就会减少,而第一个孩子一直独享父母的爱,他就会因为父母对自己的爱减少而对第二个孩子产生敌意,而且两个孩子的年龄差距比较大,根本没有共同语言,也就无法和睦相处,所以,生二胎会导致家庭的和谐关系受到影响。

第四、如果宝妈在36岁要二胎,那么,宝妈就属于高龄孕妇和产妇,不仅孕期的检查项目特别多,需要花费一大笔产检费用,而且孕期的不良反应特别多,宝妈必须格外谨慎小心。此外,宝妈产后恢复的速度也会非常缓慢,甚至产后的健康都会受到影响。

第五、如果宝妈在36岁要二胎,那么,宝妈的经济压力会猛增。因为抚养孩子的费用相当可观,不仅要给孩子吃好喝好穿好,还要给孩子进行教育投资,这将是一笔相当大的开销。而且宝妈在产后必须照顾好二胎,自己的工作也会受到影响,经济状况还不如孕前。

结语

36岁的高龄妇女最好不要生二胎,因为高龄孕妇和产妇将会面临各种问题,不仅自己的健康和工作将会受到影响,家庭的经济压力也会猛增,甚至家庭的和谐关系也会受到影响。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4552.html
VNL看点多 张常宁状态怎样 阵容如何 蔡斌能否用不同阵容
基德进入艾尔巴夫海域 海贼王1103话 朵儿中将身材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