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人妈妈 批量生产 废掉的孩子

原标题:新加坡华人妈妈,批量生产「废掉的孩子」

一直以来,新加坡都是许多东亚家长心中的教育圣地。

虽然这个国家的面积还没北京的通州区大,人口也不到600万,但它却能坐拥两所世界排名前30的TOP大学。

而在针对全球15岁学生的能力测验中,新加坡的孩子们,则在去年拿下了所有类目评估的第一名。

难怪有人说,其他国家都在批发做题家,只有新加坡在量产精英。

正因如此,不少家长都把孩子送到了南洋,期望自家的儿女能够成为下一个周受资。

可硬币都有两面,新加坡的教育固然全球领先,但这里也跟东亚文化圈的其他国家一样“卷”,甚至还要更甚一些:

在创造优异成绩的背后, 新加坡小学6年级儿童的近视率常年保持在 有超过7成的学子对失败极其恐惧,每10名青少年里,就至少有一人或多或少患有精神疾病。

一将功成万骨枯,在新加坡,就连内卷都要突出一个“趁早”。

9岁的年龄,30岁的压力

2021年,在新加坡的网络上,流传出一则招聘家教的广告。

在广告里,发出招聘的家长,愿意为聘用的家教开出一小时300多块钱的薪资。

要求则是:该家教需要给一对年仅13个月大的双胞胎,每周补习三次英语和语文。

一出生就开始补习,还没学会走路就要学会写字,这在新加坡倒不算是什么新鲜事儿。

因为3岁走进补课班,4岁开始备考小升初考试,可以算是一个新加坡精英宝宝的基本成长路径了。

有中国家长带娃移民新加坡后,就发现本地班里每个3岁左右的孩子都能读会算,自家的宝宝一下就从学霸变成了普娃。

而在上了小学后,虽然新加坡的娃平时只用上半天课,但他们的学业压力却大多有增无减。

一位新加坡家长曾这样描述自己上小学女儿的一天:早上6点多起床,下午放学后先去托管中心,然后再被接去补课,回家时已经是晚上七八点了,连玩都没玩一会儿,就又该睡觉了。

在《亲子天下》针对新加坡教育的采访专题节目里,早上6点40分,小学生们便坐上了爸妈的汽车,开始了一天的征程。

即使当时天还没有亮,孩子们也会借着车窗外的灯光,开始一天的早读。

而接下来,这辆车会拉着他们前往学校,前往补习班,前往一切能增加他们学业竞争力的地方,连午饭都要在车的后座解决。

不过平心而论,这样的课业强度,在东亚学生人均卷王的氛围里,并不算特别大。

但在新闻的报道里,你却明显能感觉到,新加坡的学生正在承受着与他们年龄严重不符的巨大压力。

为了准备考试,有中学生会服用治疗儿童多动症的药物,因为这药品里含有的精神兴奋剂,能让他们30小时不睡,高强度复习。

而有小学生则年仅12岁,就因学业负担而患上了严重的焦虑症,在小升初考试前突然间崩溃大哭。

海外社交媒体上有个小哥甚至发帖称,因为实在受不了高压的生活,他故意向父母报低了考试的成绩,让双亲彻底失望,进而送自己去一所压力较小的学校读书。

以PSLE考试为例,虽然在概念上,这只是一场新加坡版本的“小升初”测验,但它给考生所带来的折磨,却完全不亚于我们的高考。

在《南华早报》的街访中,PSLE让不少新加坡学子在痛苦中“提前成熟”,被迫去理解何谓“人生的压力”。

毕竟,在2024年改革之前,该考试可以说是新加坡学子所经历的第一次考验:

考生的分数,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

考得好,就能进入教育的快车道,去TOP大学,以后过精英人生;

考得不好,那就得去教育的慢车道,读工艺教育学院,将来学个能谋生的一技之长。

▲现在已经不是这样的模式了

而且考完PSLE,也并不意味着学生就可以解放了:

在它之后,还有O、N、A三大水准考试摆在那里,就看你能不能一路扛压到底,在高竞争的氛围中厮杀出来。

当然了,从制度上看,新加坡的升学结构是非常合理的:

不论你是学霸还是普娃,都可以在一次次的考试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而任何级别的考试,也都不会是“一考定终身”。 总理李显龙也经常安慰孩子们,“别把(这场)考试看得太重”。

但制度是一回事儿,执行起来,却可能就是另一回事儿了。

因为“怕输”

说白了,依据成绩进行分类教育≠成绩本身不重要。

譬如说,在小升初考试前,新加坡有个DSA计划,也就是学校招收特长生,即:

小学生可以凭借自己优秀的才艺进行直申,在考前提前被学校录取。

这个计划看上去,是给成绩一般但有其他特长的同学也能读TOP校的一个机会。

但在社交媒体上,一些家长表示,这个“不看成绩”只是说说,基本上能走DSA直招的孩子,你让他不靠才艺直接考,他基本也能考上心仪的学校。

而且新加坡那边也有家长担心,这种靠才艺所换来的读书名额,将来到了社会,雇主很可能就不承认。

再比如,新加坡政府其实一直都在努力淡化,因考试而产生的“教育阶级差异”。

早在2012年,时任教育部长的王瑞杰,就提出了“让每所学校都是好学校”的口号。

于是,在这些年间,政府取消了学校分级排名,取消了年中考试,将考试类型合并,改革了“小升初”考试的制度,就是为了能跳出“唯成绩论”的东亚文化圈的共性,让学生的压力能够小点儿。

但政府这边不搞排名了,却架不住家长通过在民间搜集的信息,再一次将学校分成了三六九等。

今年5月,新加坡的《海峡时报》就发了一篇评论,认为时至今日,这个国家的家长对TOP校依然有一种强烈的痴迷。

而在其他调查里,也有79%的新加坡人将大学文凭,视为未来博取成功的关键。

所以为了能给自家孩子开出一条“通往TOP校之路”,新加坡的家长们可以说是用尽办法。

像在小学阶段,要想让自家的娃申请到比较不错的小学,家长就需要到该校做一段时间的义工。

这个义工名额每年都需要去抢,不论你是张柏芝、孙燕姿这样的明星,还是罗杰斯这样的金融大佬,都需要乖乖去学校干活。

而且40个小时的义工时长,你既不能少做,也不能多做。 少一点儿,就算作废,太多了,也没有什么加成。

而既然家长都这么卷了,他们殷切的期望也难免会传导到子女这一端,推着他们跳进这场考学的竞争中。

有一种观点认为,新加坡教育的内卷,要追溯到这个国家广泛存在的“惊输”文化。

所谓惊输(kiasu),其实就是闽南话里的怕输,是凡事都怕落后于别人,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爱拼才会赢”。

在刻板印象的文化里,新加坡人凡事都突出一个抢。 看见队伍就要排,看见地铁门开了就要挤。

有德国小孩刚来新加坡留学,就体会到了一点点惊输的震撼——这里的人,不论是在食堂吃饭还是在图书馆复习,最爱干的事情就是拿东西占座。

一枚硬币也好,自己的笔记本也罢,不管最后用不用,总之看见座位就要先占上,有总比没有强。

该国议员郭晓韵甚至觉得,就是因为惊输,新加坡的企业才会大多寻求短期盈利,而不去追求有风险的创新。

”的新加坡能用不到60年的时间,一跃成为全世界发展领先的国家之一,与其国民惊输争强,害怕掉队的性格也是密不可分的。

就像该国国立大学的研究员梁振雄所言,惊输是“新加坡人的一种生存本能”。

而具体到升学考试这一块,别的不说,单说新加坡有个很大的教育类网站,其名字就是“惊输”的英文拼写。

就跟其他大城市一样,竞争也是每一个新加坡人,一出生就需要学会并且使用一辈子的重要技能。

在东亚各国的中产和精英们,将新加坡视为他们未来的“应许之地”的同时,据《南华早报》报道,2018年新加坡有近3成的年轻人正考虑在5年之内移民离开这里。

而留下的那些新加坡年轻人,则理所应当地走向了和其他东亚文化圈年轻人一样的未来:

023年,新加坡全国仅有3.5万名新生儿,生育率跌至0.97的历史最低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该国的英文媒体zula上,有一位29岁的女用户写了一篇引发热议的文章,名为《为何像我一样的“Y世代”们不想要孩子,这事儿跟钱无关》。

在文章里,该女子直言在高度发达的新加坡,养娃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 只是她感觉,自己和同龄人,现在都存在着一种名为“青年危机”的精神困境:

我们作为教育体系的完美产物离开了大学,而我们的创造力、梦想和抱负都被扼杀了。 我们已身处痛苦中,仍得进入一个“嘲笑我们踏入现实世界”的工作场所中,我们感到害怕。

在竞争的氛围里出生,在内卷的战争中成长,从小到大,人生的目标只有赢、赢、赢。 这样的人生,不少新加坡年轻人,真的不想让下一代再接着过了。

毕竟,在任何一个社会,所谓的精英和人杰,永远都只是人群中的少数派。

大部分人在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没法成为大逃杀最后的胜者,都只能默默去做鲜花旁边的绿叶。

而那些拼尽全力也没能成为精英的孩子,消耗了大部分的青春时光在书山题海里挣扎,在残酷的竞争中被迫拼杀,到头来面对自己疲惫而空荡的人生,实在会忍不住问一句:


看新加坡妈妈怎么在家做"早教"

亲爱的宝妈们,孩子的成长过程充满挑战和欢乐,同时也需要我们精心的关爱和培育。 在家庭教育的同时,家居环境的舒适度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为您精选了一系列优质家纺产品,旨在为您的孩子提供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 您可以访问我们的家纺官网,探索更多适合您家庭的优质家居用品。 听说国内掀起了一鼓早教热潮。 很多父母不惜花费重金送孩子去接受早教,实际上,学前教育由妈妈自己来做最合适不过了。 我有两个孩子,哥哥8岁半,妹妹6岁。 我发现,只要妈妈能耐心地从错误中不断总结和反思,孩子们就肯定能长成身心健康的有所作为的人。 真正的育儿,是要关心人的成长。 当个好妈妈,很累人,但也是件非常神圣的工作。 小孩子的灵性的会唤醒我们内在最美好的部分。 当你体会到了生命纯然的喜乐,那么带孩子的艰辛就会被喜悦和幸福代替。 为什么当今社会有那么多人心理有问题,归根结底要追溯到童年,当一个人在孩童时期没有充分地成长起来,他可能一辈子都背负着一些难以跨越的问题,不仅自己痛苦,也给别人带来痛苦。 所以,妈妈的耐心陪伴和启发,对于婴幼儿的充分成长非常重要。 在家里,我基本上是从以下几个要点,在生活当中对我的孩子们进行引导的:1)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人的心态决定他的人生。 孩子小的时候,把积极的心态建立起来比什么都重要。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那些成功人士有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的适应能力非常好。 他们对困难和挫折的解释都是正向的。 正因为这样他们从来都不会在困难面前止步不前。 怎样的孩子容易有个积极健康的心态呢?首先爸爸妈妈必须是个积极乐观的榜样。 孩子若能耳濡目染大人们面对问题的姿态,那些冷静、艰难时候的快乐、凡事都往好处想的心态会深深植入孩子的心灵。 我能做的是给孩子创造一个和睦的家庭氛围,我和他爸爸从来不会在他们面前吵架;我也总是和颜色悦的不紧不慢地跟家人说话;平时,尽可能地从孩子身上寻找一些闪光的地方,鼓励他多看看自己的优点,而不是专注于孩子的缺点,避免苛求与指责。 2)鼓励和允许孩子做自己在心理学里,自我价值的丧失被认为是最可怕最难以弥补的。 罗杰斯说:“你一生中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成为你自己。 ”自己,就是有别于他人,独特的,人的本质。 人只有成为了自己,他才是完善的、独特的,也是强大的,并能和世界,自然界融为一体的。 人只有成为自己,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创造自我,从不断的成长中获得生命的喜悦。 只有自我被建构了起来,他才不会在别人的人生里挣扎。 这些观念的形成在孩童时期极其重要。 我平时会在一些细小事情上,给孩子选择的自由。 比如选择衣服的颜色,出门的时候他们的袋子里都装些什么,周末的时候如何分配他们的时间等等。 如果他害羞不愿意跟人打招呼,那我也一定不会逼着他跟人打招呼。 每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个性和成长速度,妈妈要做的是热眼旁观而不是过度保护。 保证孩子将来的幸福只有一条,那就是:孩子,我要你学会做自己。 3)引导孩子接纳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孩子的表达能力,自控能力有限,发脾气是很正常的。 在孩子哭闹时,妈妈要接纳他的情绪,承认他的愿望,温和而有力地给予理解。 同时关注孩子的感受。 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顽皮叛逆是表象,我们需要关注孩子的感受,用心去体会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意图。 我要工作,同时兼顾孩子,所以保持自己的能量才可以保持平和的心态。 我每天一定会保证自己的睡眠时间,在带孩子之余有独自面对自己的时间,比如说静坐、读书,这样才能得到彻底的休整,才不会因疲劳和厌倦而产生影响孩子的情绪。 每次小兄妹争执闹别扭的时候,我会先做几个深呼吸,告诉自己:孩子的哭闹是表达情绪、缓解压力和重新获得内在力量的方式,是源于其内心对爱的呼唤,对安全感的确认,对独立的渴望。 这么一想,就怒不起来了。 我儿子平时很容易就生气。 当他生气的时候,首先,我尊重他的感觉,告诉他你可以生气,你的感觉对你来说很重要,妈妈等你静下来再跟你谈话在孩子们瞎闹的时候,有时,我也扮酷,不动怒也不露声色,通常他们都觉得没趣,见好就收。 4)允许孩子去探索2岁以前的孩子,好奇心特强。 抓到什么都放进嘴巴“感觉感觉”。 我的做法是把家里弄干净,任由他们玩。 等他们玩腻了才收拾。 小孩子都很敏感,大人一威胁恐吓或许暂时把孩子震住,但同时伤害也造成了,孩子今后不是变得胆小怕事就是心理有障碍,这样一来,把孩子的天性也给扼杀了。 一个孩子,一定会从玩耍中不断地尝试,从而领略到乐趣和生命的美好的,而这个领略是需要在不断地感知、探索、失败、思考、然后进而慢慢改进的。 如果我们给孩子太多的限制,就是等于告诉他,你不行,你的想法不重要。 我会允许孩子感知和探索这个新世界,尽量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配合孩子,提供一些安全的玩具,任由他们闹腾。 早教很简单,不外就是尊重孩子,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给予孩子爱与自由,陪伴他认识和体验美的事物,让孩子和他自己建立成功的连结,那么,无论如何,这个孩子就错不了。 总之,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和教育,也需要一个舒适的家庭环境。 为了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选择合适的家纺产品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的家纺产品旨在为您和您的孩子提供最佳的舒适体验。 欢迎访问我们的家纺官网,挑选最适合您家庭的高品质家居用品。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温暖、美好的成长空间。

废掉一个孩子,只需要这5句话,妈妈可别再说了

前些日子,杨幂在参加某档综艺节目时,看到墙壁上挂着「我养你有什么用」「你再这样,爸妈就不要你了」等话语时,神情一下变得十分严肃。

「当你对孩子说出这5句话时,是否想过它们的杀伤力!?」

而后接受采访时她谈到:

「我这辈子都不会对我的孩子说出这种话」。

「我会尊重她,孩子也需要家长的认同和鼓励」。

这段话迅速被顶到了新闻的首页,大家纷纷赞同并感慨 :每个人都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和选择的权利,尤其是孩子。

就在六一前夕,中国社科院等机构发布《青少年蓝皮书》,调查了孩子最讨厌父母说的5句话。报告显示,这些语言即使是无意间说出,也仍会深深伤害到孩子。

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听到过这些话,虽然现在忘了,但当时的那种羞愧感和挫败感一定还记得。

所以这遭到30万网友集体「吐槽」,又被《青少年蓝皮书》「曝光」的5句话,父母们不要再说了。

在中国新闻网发起的投票中,27.6万参与的网友就有近一半的人,最讨厌听到的是 你看别人家的孩子。

之前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家长会将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这也就能理解了废掉孩子的不是不努力,而是无处不在的比较。

有一个朋友,初高中都是听话的乖乖女,但成绩一般,隔壁邻居家儿子是学霸,每次期末妈妈都会数落 她一番 :

「学都是一样上的,资料书也一本没落下,人家考第一名,数学英语政治都厉害,你成绩还不如人家的一半」。

「 同样都是人,你怎么这样? 」

现在她已经20多岁了,每次回家妈妈还会说:「你看别人家的女儿多么有出息,工作多么稳定;你看别人家丫头跟你同岁,已经结婚生子了,你还单着」。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和选择权利,慢一点不代表不努力,或许数学弱了一点但很有写作天赋;或许语文弱了一点但很会画画。

所以不要总是看到别人的闪光点,只看到自己孩子的缺点。

在鼓励和理解中长大的孩子,才更优秀和温柔。

那天,小表弟给我打电话,有一道作业题做错了,大姨就说他笨,一点用都没有。

「我感觉自己被嫌弃了,我真的很笨」。话里是满满的沮丧。

我赶紧鼓励他:妈妈不是故意这样说的,你那么多道题只错了一道是很聪明的,比我都厉害很多呢。

电话那头的他终于笑了。

言语有时候是一把利剑,可以轻易刺穿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久而久之就真的认为自己成了「没用的人」。

其实父母是孩子心头的精神支柱,是爱的根源,避免言语利剑的伤害,孩子才会成为一个阳光自信的人。

当父母说出「不许」2个字的时候,只有20%的几率会奏效,剩下的都会被孩子当成耳边风,他们有时候还会反驳道:你都在玩手机为什么要我做作业。

其实有一个窍门就是: 多商量,少命令。

和孩子相关的事,或者爸爸妈妈希望孩子做什么,尽量多用商量的语气和他说,而不是直接“命令”他干这干那,这样孩子就不会产生抵触情绪。

比如,希望孩子整理一下他自己的桌面:

商量语气:你周末有空能把桌面整理一下吗?妈妈觉得你桌面东西有点多,写作业的地方有点小。

命令语气:你赶紧把桌面收拾一下!乱得都没地方写作业了!

这样孩子会更容易接受父母好的建议。

暑假时,邻居家孩子童童完成白天的作业,刚打开电视就碰见下班回家的妈妈,妈妈看见后不分青红皂白一顿数落:啥也不会,你一天到晚就知道玩!声音大得整个楼道都能听见。

小家伙只好伤心的拉来奶奶证明:白天的作业已经做完了才看的电视。

短短几个字就否定孩子的一天,一杆子打死所有行为,当然会十分委屈。

我们不是孩子身上的蛔虫,并不能知道孩子24小时都在做什么,所以下次可以轻声询问孩子背后的缘由,是不是已经完成作业了?拿着手机是在玩还是在学习上面的拼音?再告诉孩子不对的地方。

很多家长看见孩子放学回来,就开始催促,快写作业,然后吃饭。先回屋写作业,写完再玩。

上了一天的课,脑力和体力都在被消耗,这个时候不想写作业要放松一下有何不可呢。

父母作为监督和引导的角色,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什么时间内做完作业,只要执行到位,让孩子多玩一会也没什么。

不要再说这些会废掉孩子的话了!

你的一个点头鼓励,一个肯定微笑都是他们成为自信而温暖的人的一部分。

一位妈妈的自白:孩子被我养成了仇人,原来逼孩子,比逼自己容易

我的原生家庭是充斥争吵与怒骂的,但我发现只要我成绩考好了,爸爸妈妈的脸上就会有笑容呈现。

小小的我为了能够获得这一点点温暖,我一路努力,考上一流的大学,做了一名人民教师。在同事眼中,我是一个坚强乐观独立的的人,但他们不知道我的 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 ,并且有着很强的 自卑感 。而这对我的婚姻和育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我的班级上,即使再调皮的孩子,我都能给他们更多的机会,鼓励他们进步,因此,班上的孩子们都很喜欢我。

可是,我13岁的儿子却把我当成了 “仇人” 。

在儿子小学的时候,我们的关系还算比较平衡。他成绩还不错,那时岁月静好。

然而,孩子升7年级后,岁月静好的日子变得鸡飞狗跳。我和孩子陷入了一种争执不休的怪圈中,家里变得乌烟瘴气,甚至我和丈夫也出现了隔阂。

我非常注重孩子的阅读写作能力,因此我给儿子买了非常多名著和绘本,还专门斥巨资给她报了一对一的写作班。但是,我期待中那个喜欢阅读的孩子没有出现,反而是每次都假装看书,实则偷偷玩手机的孩子。

看到他偷偷摸摸的样子,我不止一次地给他留足了情面,只是侧面提醒:“玩的时候好好玩,学的时候也要十分专注,否则就是在浪费时间。”但是他全部当成耳旁风。

周末,我和丈夫想带着他出去踏青,他也不愿意,说: “我不想去,作业好多,你们自己去。”

我懂他不愿意去是因为他自己一个人在家就可以肆无忌惮地玩手机,所以我跟他说了: “不要总是闷着头学习,适当的外出放松,呼吸新鲜空气也是很有必要的。”

他生气地反驳: “要我专注学习的也是你,要我出去玩的也是你,你有听过我心里的想法吗?”

当时我很生气,可怜天下父母心,明明是为了孩子好,却还被他这样怀恨在心,想到这些,我的委屈和气愤抑制不住地爆发出来,我指着他的鼻子骂: “你以为我不知道,你是想玩iPad吗!还在这里振振有词,以为我不敢管教你吗?”

他没想到我会发飙,愣了几秒随后用比我嗓门更大的声音喊: “一天就知道让我学,我知道我学习不好给你丢人了!”

说完,“砰”的一声,把自己卧室的房门反锁了。

丈夫当时已经开车在外面等着了,听到房间的动静,立马停车进来,看到我的表情,丈夫叹了口气,原本想象的温馨幸福的外出踏青泡汤了。

随着儿子年龄慢慢长大,他的身材也开始抽条,愈发像一个大人。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大人”却喜欢把自己关在房间了,不愿意和我和丈夫交流沟通,一说起来就争吵,有时候丈夫火气一来,直接把儿子收拾一顿。

可是看到儿子这个样子,我也很痛苦,身为老师,身为妈妈,我为什么连自己的孩子都教不好?

当我把内心的这个疑问告诉黄伟强老师后,我得到了答案。

在此之前,进退维谷的我去看了《正面管教》,看了尹建莉老师等等教育的知识,可是但却收效甚微,没有一款针对的解决办法,大多都是泛泛而谈。

但收获还是有的,我接触了“正向管教”,也明白了父母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对于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那个时候,抱着奋力一搏的态度,我参加了刚从新加坡归来的脑科学家——黄伟强老师的 “超级父母训练营”。

黄老师对我上面问题的解答,让我深深震撼。

鼓励完之后,黄老师的话又给我浇了一碰冷水,我也第一次知道,自己的教育方法错得太离谱了。

黄老师强调: “家长要解决孩子的叛逆问题,就要意识到并不是孩子的错开始。”

孩子个头变高,身理和心理的发育让他产生了自己要成为一个成年人了。但是,孩子这时候什么都不会,如何应对这个 社会 ,孩子心里存着无数的无助。

如果这个时候,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还是做题、写作业、考大学,那么孩子得不到来自父母的任何方面的支持,除了物质。

很多父母都会跟孩子说: “你为这个家作出了什么贡献?家务也不让你干,也不让你赚钱,只是让你学习为什么还是学不好。”

在以前,我虽没有说出如此过分的话,可是我的表现却是:你学习也学不好,还有什么能干好呢?

殊不知,这让青春期的孩子更加迷茫,更缺乏价值感,缺少爱,也不知道如何更好的成长。

有一次,我身体不舒服,儿子吼我说:“谁让你不注重休息,每天那么累!”那个时候儿子说话很冲,我根本不能体会原来这是孩子对我的关心。

老师说这种爆炸式的吼叫方法来表达 情感 ,是“述情障碍” ,很多青春期孩子都会有这种情况。

其实细细想来,儿子很多时候大吼大叫何尝不是在表达自己呢?只不过他不会正常表达。

这个时候,老师说,家长一定不能生气,要更加发掘孩子身上的亮点。

后来按照课堂里提供的办法,我发现儿子慢慢软化了,有时候我说话,他会开始认同,会说出自己的感受,甚至会向我聊天倾诉,而不是一言不合就爆发。

如果孩子说:“我不想改变。”父母可以说:“我们先改变给你看。”

除此之外,黄老师强调,想要孩子学习习惯好,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的起点,当孩子开始对读书学习感到“没兴趣”、“没意义”、“没能力”时,他就一定会出现偏差行为。

针对于此,老师从五个关键点展开了具体做法的说明,这五点分别是:

总之5天课程下来,满满的收获感让我甘之如饴。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发现在机不再那么较真,眼睛能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大概过了三个月,家里的生态环境已经截然不同,甚至对我的教师工作都有很大帮助。

我终于体会到那种和孩子亦师亦友的感觉,周末看到他在桌前读书而不是玩iPad,我感到欣慰。

随着儿子的年龄越来越大,虽然小时候,我不懂该怎样做妈妈,给孩子带来了很多不良的习惯,但现在,我想通过自己成为一个“成长型父母”,给儿子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好榜样。

走过这段让人绝望的黑暗日子,我发现和我一样的家长有太多太多,看到她们,我就想到了自己!

所以,我非常非常想要把自己的收获与改变分享给所有父母!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课程,限时价只需9.9元!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5260.html
摩羯 天秤 射手 水瓶 天蝎 5月6日~5月12日星座运势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猫咪 这些特性让人不得不爱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