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牟定彝绣产业崛起 赋能乡村振兴

原标题:云南牟定彝绣产业崛起 赋能乡村振兴

中新网楚雄5月6日电 (黄兴鸿)“现在有约3000人为我家提供彝族刺绣产品,并实现增收。”5月6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彝族刺绣代表性省级传承人鲁翠芹如是说。

牟定县位于云南省中北部,素有“彝族左脚舞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工匠名乡”等美誉。该县的彝族刺绣、龙头四弦琴、豆制品等声名远扬。

图为5月6日,鲁翠芹介绍手工彝绣帽子。黄兴鸿 摄

鲁翠芹是彝族,今年58岁。她介绍,彝绣是牟定彝族妇女千年传承的一种纹样装饰技艺,多以红、白、青、绿、蓝、黄等绒线交替挑刺,常以图案的形式体现在各类纷繁绚丽的服饰上,被称为“针尖上的艺术”。2008年,彝族刺绣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她现为该项目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20多年前,我在牟定开了当地第一家彝绣作坊。”鲁翠芹称,当时她带着亲戚一起做,发现产品供不应求,于是鼓励亲戚自己开作坊,后来又带领周边妇女从事彝绣,从而实现增收。

鲁翠芹称,现在约3000人与她家长期合作负责提供彝绣产品,她负责对外拓展市场进行销售,上百种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及多个国家。

鲁翠芹每年都会对牟定的绣娘进行培训,希望在大家的努力下,不断提升牟定彝绣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民众获益增收。

图为5月5日,民众在牟定“三月会”上了解彝绣文创产品。黄兴鸿 摄

2018年,牟定县张建勋开始从事彝绣产业。他表示,为让彝绣产品走得更远,他创新推出杯垫、摆件等一系列文创产品,市场反应较好,产品约5%销往国外。

“手工彝绣产品虽然价格高,但制作周期长,我选择做机绣,制作快,以量取胜,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牟定的机绣老板朱有伟介绍,2004年,他就从事彝绣工作,当时买来机绣半成品加工后销售。2021年,他买了4套机绣设备。“以围腰为例,人工绣最快4天才能绣出1件,机绣4小时就能完成20余件,机绣产品价格只是人工绣的四分之一。”朱有伟称,他的产品供不应求,计划今年6月再添4套机绣设备。

图为5月6日,朱有伟调试彝绣设备。黄兴鸿 摄

近年来,牟定县持续推进“文化名县”建设工作,把彝绣产业纳入全县产业发展布局,先后建成了共和镇彝绣一条街、彝和园民族文化产业园等。截至目前,该县从事彝绣创作、经营的企业和商户逾100家;彝绣非遗传承人27人,擅长彝绣技艺的民间绣娘8800人;产品由初期的实用品向艺术品、旅游纪念品、观赏收藏品等方向转型拓展,种类逾100种,带动一大批民众脱贫致富,并赋能乡村振兴。(完)


靖西市: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靖西市地处桂西南边陲,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塑造了靖西秀美的山水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近年来,该市认真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充分利用独特的资源禀赋,把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突破口,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群众”的道路,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打好“特色品牌”,乡村产业兴。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靠特色。靖西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主导产业,以特色产业经济筑牢乡村振兴基石。充分发挥山青秀美自然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积极引进和培育广西烟草、陕西海升、鑫晟茧丝绸等一批龙头企业,拉动烤烟、桑蚕、柑橘、养猪、养牛等“三种二养”产业发展壮大。202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4.87亿元,同比增长4.9%。

全市完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4.94万亩,完成全年任务的102%,实现粮食产量21万吨。带动全市发展水果18.93万亩,稳定发展桑园18.18万亩,种植烤烟6.2万亩,累计生猪出栏16.97万头,推进百香果、肉牛等特色产业发展,累计种植百香果面积0.92万亩,出栏肉牛2.46万头。

该市获得“三品一标”17个,大力推动了农业产业特色化、品牌化。做好“融合文章”,延长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靖西市做好“融合文章”,以服务企业有温度、跑出产业发展加速度、促进群众增收有广度的工作思路,促进特色农业企业做大做强并带动群众增收,有力助推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强化政策保障,加大金融服务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各银行机构推出“桂惠贷”“富民贷”“小额信贷”等地方特色信贷产品,“

“贷”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助力产业园创建,支持脱贫人口发展生产自主创业增收,切实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2892户万元。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实现乡村物流全覆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走好“绿色新路”,产业可持续。该市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中,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根据各乡(镇)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立足绿色生态优势,因地制宜找准发展路子,明确产业方向,

探索不同特色发展模式。依托乡村绿色产品,加大地方知名度。通过举办“农民丰收节”“电商大集”等一系列活动,使现代农业产业园乡村特色产品与乡村休闲农业做到有机结合,不断提升特色产业休闲农业知名度。

该市共发展培育了自治区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百色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农产品加工企业17家。同时依托龙头企业带动。

完成3个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5个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区、47个乡级现代农业示范园、310个村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创建。打造出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集聚、产业链条完整、示范带动有力、经营效益显著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靖西市连续三年获评“广西高质量发展先进县”。

靖西市农业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正在向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转变,特色农业产业正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质增速,赋能乡村振兴。

试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试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近日,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教育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联合公布首批省级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单位名单,分别是:芜湖市湾沚区、安庆市潜山市、合肥市庐江县、池州市石台县、宣城市绩溪县、滁州市天长市、黄山市徽州区、铜陵市义安区、六安市金寨县。其中,湾沚区、潜山市和庐江县被推荐参加国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评选。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共同实施国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工作,计划到2025年,遴选两批100个左右试点县(市、区),每批试点周期3年,通过试点单位在体制机制、发展举措、产业导入、政策保障等方面先行先试,促进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

根据相关工作方案,试点地区要积极探索推动“文化产业特派员”、文化和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机制等创新发展制度,推动文化艺术元素应用到乡村规划建设,引导创意设计、演出、音乐、美术、手工艺、数字文化、旅游等企业和人才进入乡村,打造乡村书店、小剧场、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创馆等特色文化场所和品牌,突出农民主体地位,让农民充分参与、充分获益。

贵州:“好手艺”赋能乡村振兴

从未接触过手工艺的彭乾香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与布依族非遗——枫香染结缘。

2017年,易地搬迁到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县明田街道新民社区后,彭乾香经过一个多月的就业技能培训,顺利在车间上岗。她说:“现在不仅学到了手艺,一个月还可以拿2000多块的工资,既顾家又赚钱。”

近年来,贵州通过实施挖掘整理乡村“好手艺”、提升乡村文化产品供给与服务、发展文化内涵丰富的乡村 旅游 等举措,让文化扎根于乡村振兴的土壤,不仅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农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而且乡村经济也更加繁荣。

大山深处有条“非遗走廊”

黔东南州从江县大歹村,坐落在苗岭深处的山脊上,都柳江在山脚下缓缓流过。封闭的环境曾让这里成为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典型的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为52.56%。

2019年年底,一支“文军”加入了大歹村的脱贫攻坚战。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组建了专门工作小组,多次组织专家团队到大歹村进行文化资源的田野调查。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这个仅有2000多人的村子,除了非遗曲艺类代表性项目外,其他非遗9大类代表性项目竟然全都有。除此之外,附近的小村寨也有不少非遗项目。”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龙佑铭回忆。

工作小组提出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促进大歹村乡村振兴的保护思路,“山脊上的非遗走廊——大歹苗寨”的保护理念渐渐清晰起来。通过将各个村落的非遗项目“点”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文化 旅游 “非遗走廊”。

2020年4月,贵州省文化和 旅游 厅组织专家到大歹村,对当地居民进行刺绣等传统技艺培训,建起了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和非遗扶贫家庭工坊。

“经过短短5天的培训,村民就能呈现出跟之前完全不一样的东西,而且这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手工艺产品很快就转化为订单。”龙佑铭说。

在系统性保护和传承基础上,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从“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据统计,截至2020年6月,贵州已建立3个非遗小镇、10个非遗村落和10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上万人依托传统手工技艺就业和创业,成为非遗传承人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洪江村里的艺术家

“回到唐代,和李白喝酒,再去宋代,找东坡散步,不去别的地方,邀他们来荔波洪江……”

这是诗人雁西在诗歌《洪江的夏天》里发出的邀请。诗中的“洪江”位于被誉为“地球绿宝石”的黔南州荔波县。这里曾是一个人口大量外流的“空心村”、深度贫困村,如今却已成为人们寻找乡愁和诗意栖居的理想之地。

故事要从2017年讲起,洪江村充分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改革试点村政策,引进了各地艺术家来到洪江,将废旧老房进行艺术工作坊兼居室改造,全面激活闲置资产。

据不完全统计,洪江村目前已有60余栋由艺术家投资的建筑陆续修复和建成,近百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作家、画家等艺术家先后入驻。

2017年,艺术家李向明怀着“如何将语言回归泥土”的创作思考,从北京南下洪江村,雇佣本地村民将废弃的破旧干栏式老民房进行改造,并将这个全新的建筑空间命名为“土语南居”。

在老房修复与日常交往中,李向明直观感受到了村民们的变化:当他第一次到洪江村时,村民老远就躲进家里,眼神大多是木讷;现在,村民都很热情,眼里闪烁出光芒。

在洪江,诗人雁西在修缮后的老房子里教孩子们读诗、写诗;有过职业足球运动生涯的画家李慧熙和策展人徐涛夫妇在村里成立了儿童足球队,带领孩子们踢球、参加比赛;还有村民在艺术家和驻村干部的鼓励下,回村开设了陶艺馆……

“‘振兴’二字,振的是精神世界,兴的是产业发展。”李向明表示,希望通过艺术家与村民的合作,将新的理念注入乡村,让村民在精神、文化层面发生变化,激发出大家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如今,洪江村正在 探索 走出一条艺术乡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新路。2019年以来,洪江村外出务工回流就近就业500余人,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今年,洪江村“艺旅融合 探索 乡村扶贫新路径”案例入选《2021世界 旅游 联盟—— 旅游 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苗绣闯市场,手艺显活力

在黔东南州台江县姊妹街浩邓苗族民间博物馆里,各种样式的苗绣成品琳琅满目,还有一面墙壁挂满了荣誉证书和荣誉牌匾。

博物馆的主人叫石传英,她从小跟随母亲走村入寨收集刺绣,再拿去周边城镇摆地摊。她一直有一个愿望:让苗绣走得更远,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门传统技艺和苗族文化。从2000年开始,她带着绣娘们跑遍了大半个中国。

“外面的市场更广!”石传英说。2016年,她决定返乡注册成立公司,将传统苗族破线绣技艺与现代工艺和服饰文化元素相融合,并根据客户需求开发出苗绣工艺包、围巾、抱枕等系列产品。

2019年,石传英又与意大利OTB集团达成合作,共同开发新的苗绣 时尚 产品。开发推广阶段的120万元订单完成后,参加项目的260名绣娘收到了27.6万元工资,也让石传英的苗绣产品成功打入欧洲市场。

为拓宽苗族文化产品销售渠道,自2019年5月开始,杭州市余杭区先后投入300万元帮扶资金,为台江县引入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妈妈制造”项目,先后与多家线上平台开展合作,实现500名以上贫困绣娘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元以上。

今年以来,贵州省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贵州苗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在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的《贵州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培育实施方案》中,也将符合条件的苗绣企业纳入培育范围,同时投入资金590万元用于支持苗绣、贵银、蜡染等民族手工艺培训项目,投入资金390万元支持苗绣等特色 旅游 商品项目。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6607.html
怪不得镇元子要与悟空结拜 三界中无人能及 你看他真实身份是啥
城中之城 我给 当剧本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