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业绩与高预期的对撞 亚马逊 利润火箭式上升

利润率

原标题:亚马逊:利润火箭式上升,强业绩与高预期的对撞

4 月 30 日美股盘后,亚马逊公布了 2024 年第一季度财报,整体来看营收增长稳健,大体符合预期,亮点在云业务提速比预期更强 (和同行一致);利润层面则又是一次幅度惊人的大超预期(+38%),同样主要归功于云业务,详细要点如下:

1.又是一次营收稳健,利润大超,但这次有何不同? 整体业绩上, 亚马逊本季实现总营收约 1433 亿美元 略高于市场预期的 1426 亿 。同比增速为 11.9%,相较上季略微放缓 0.6pct。具体来看, 营收超预期主要归功于明显提速的 AWS 业务,而同比增速的稳中略降则主要因为美元贬值利好的反转,和零售业务增长平稳趋缓。

整体经营利润则高达 153 亿美元,远超卖方预期和 111 亿。即便买方普遍预期更高在 120~130 亿 (海豚投研预期 129 亿), 实际表现依旧是明显 beat 。细分来看,同样 主要归功于 AWS 业务利润率的大幅提升,环比上季提高了 8pct

2. AWS 收入利润全面强劲,本季最大亮点:本季度 AWS 收入 250 亿美元,同比增速拉升至 17%。虽然业绩前市场已预期增速会拉升至 15% 左右, 实际表现仍是更强不过结合 Azure 和 GCS 同样超预期的表现,属于预期外,情理中。

横向对比美国三大云服务商, 本季 GCS 和 AWS 的增长加速幅度相比微软更快 增速的差距有所缩窄 (亚马逊环比提速 4pct,微软为 0.8pct)。可以推见亚马逊和谷歌相比微软在 AI 功能/服务上的差距在被追赶、缩窄。

利润角度 AWS 的表现更为惊人,实现经营利润 94 亿美元,远超预期的 72 已。经营利润率从近 30% 大幅拉升至 37.6%。 但如此巨大的利润率拉升,似乎并不能完全由增长的复苏和 AI 功能的推广解释。 上次如此巨大的单季利润率拉升(+5pct)还是在 22 年初折旧年限调整时,不能排除本季度也有会计调整的原因

3. 零售稳健,无喜无忧:相比 AWS 的强劲,零售板块的增长大体在预期之内。泛零售板块实现收入 1183 亿美元,同比增长 11.6% 较上季度略有放缓 2.4pct。 分板块来看,北美和国际地区的增速都呈现类似程度的略微趋缓,无惊无喜。细分业务上,除了线下实体门店增长反拐点向上外,其他各细分业务也普遍增长略微放缓。其中 市场普遍看好的广告收入增长 24.3%,同样是下降了 2.5pct ,Prime video 广告的利好似乎还未释放。

4. 北美零售高预期下惊喜不大,国际业务则超预期扭亏: 本季 北美零售板块的经营利润为 49.8 亿,虽利润率同比继续大幅提升 4.6pct,也高于卖方预期,但相比海豚投研的预期是偏低的,我们认为相比买方预期大概率也并未明显领先。 在当前估值和双位数北美零售业务利润率的愿景下,本季 5.8% 的利润率并不算很超预期。

国际零售板块本季直接扭亏为盈 9 亿经营利润,是 AWS 之外利润超预期的第二功臣。虽然海豚投研也预期今年国际业务能利润转正,但一季度就达 2.8% 的利润率,比我们的预期更强

5. 尚未大力加码 AI 投入,费用仍在收缩轨道: 本季 毛利率为 49.3%,比卖方预期高 1pct,同比提升约 2.5pct。 还是归功于广告等高毛利业务收入上升,和物流履约提价&效率进一步提升; 费用上 由于北美实行分区配送,并推动商家自行承担更多的履约环节,本季履约费用率同比继续下降近 0.8pct ,后续应当还会持续走低。

研发、销售和内部管理费用合计同比下降了 3.5pct ,费用优化和效率提升的趋势依旧。近期 AI 浪潮下, 其他各头部公司的 capex 普遍明显拉升,但本季度亚马逊的投入为 139 亿,环比仅净增了 5 亿,同比也仅增加 7%。虽也重回正增长,但相比同行亚马逊目前的投入力度还是更为克制,控费依旧优异。

6.指引利润继续大好,但收入略有不及: 对于而季度的业绩指引,公司 预期营收区间为 1440~1490 亿之间 ,即便是 利润火箭式上升 上限也低于卖方预期的 1502 亿 。是比较明确的不及预期,考虑到 AWS 依旧向好, 大概率是 3 月开始的线上零售有所走弱的迹象,使得公司放低了对零售业务的预期导致的。

不过利润层面,公司 指引 100~140 亿的经营利润 ,由于当前周期内公司实际交付一般比指引上限更高, 相比市场预期的 130 亿经营利润可以说是大超预期的 。4 月 1 日开始的 FBA 提价应当是主要贡献之一。

海豚投研观点:

总的来看,本季亚马逊的各项业绩指标仍旧是稳健增长 & 强利润释放的高分答卷,相比上次季报的强劲表现并不逊色。

但与先前不同的是,上季度时市场在美国经济是软着陆还是硬着陆的分歧中,对零售业务的增长仍抱有怀疑,对零售板块利润释放的空间也没有情绪把握。

因此本季度尽管业绩本身并不逊色,AWS 增长和利润双双大超预期,零售板块增长虽无惊喜,但利润率继续大跨步提高,国际业务超预期扭亏也是意料外的利好。但是在市场对北美零售远期利润展望已拉高到双位数的情况下,从预期差的角度,本次的业绩就没有上季那么 “惊艳”。目前 1.8 万亿的估值隐含对业绩预期也 “不可同日而语”。

另外,再结合营收指引的不及预期,反映的零售板块增长可能走弱的担忧,应当是本次不俗业绩后,亚马逊股价盘后走势却并无多少波澜的主要原因。

不过后续展望,海豚投研认为广告收入增长,FBA 提价下,零售板块的零售提升远未走完,AWS 在 AI 的利好下也是向好。因此中期业绩趋势上,亚马逊基本是确定性的向好。唯一的问题只在于估值的匹配上。换言之,只要有一定和回调和合理的价位,是一个确定性很高的投资机会。

详细点评如下:

AWS 增速超预期回升,利润率暴涨,但不排除有会计因素

本季度 AWS 收入 250 亿美元,同比增速拉升至 17%。虽然业绩前市场也预期普遍增速会拉升至 15%, 实际增长仍是比预期更好些。结合先前微软和谷歌云业务同样超预期,亚马逊的表现也算情理之中。同样是归功于传统云业务支出的恢复,以及 AI 带来的增量需求。据公司披露,Anthropic 的 Claude 3 模型和 Meta 的 Llama 3 模型,都已在 AWS 中全面推广,亚马逊自研的 Titan 模型(包括文字和图片处理功能)也已上线。

横向对比美国三大云服务商,可以看到 本季 GCS 和 AWS 的增长加速幅度相比微软更快 增速的差距有所缩窄 。海豚投研猜测,这个反转可能正是因为 Google 和 Amazon 也已逐步在自身云服务中跟进了 AI 模型,正快速追赶领跑的微软。

利润方面, 本季 AWS 暴涨的利润则是本季亚麻业绩中最大的亮点 -- 实现经营利润 94 亿美元,远超预期的 72 已。经营利润率从近 30% 大幅拉升至 37.6%。 不过如此巨大的利润率拉升,似乎并不能完全由增长的复苏和 AI 功能的推广解释。 上次如此巨大的单季利润率拉升(+5pct)还是在 22 年初折旧年限调整时, 因此 不能排除本季度也有会计调整的原因 。关注公司在电话会中的解释。

零售增长稳中略降,是稳健还是隐忧?

零售板块的增长大体在预期之内 ,保持着稳健的增长本季 泛零售板块实现收入 1183 亿美元,同比增长 11.6% 较上季度略有放缓 2.4pct。

pct

分地区来看, 由于美元贬值的利好在本季反转,本季度国际零售业务的名义增速从 17% 大幅滑落到 10% 。但 恒定汇率下则是从 13% 略微下降到 11%, 实际同样是稳中略降的趋势。

北美地区的泛零售业务增速同样从 13% 略微下降到 12.3%。 结合行业数据,美国无店铺整体零售额 1Q 增速较上季也略放缓了 1.1pct, 亚马逊的表现和行业大体一致。

相比预期,北美比预期略高,国际比预期略低,但绝对差异都不大,没有实质性的 beat 或 miss。

同比

细分各业务板块来看, 除了线下实体门店增速反而略微提速,其他各细分业务都是稳中略降的趋势。 按增速排序, 广告业务增长 24.3% ,在公司宣布了 Prime Video 上的广告业务后,卖方普遍对后续广告增长有不俗的预期。

利润

按改善幅度, 营收贡献最大的线下零售的增速由 3.9% 改善到了 6.3%,在经历的持续的增长下滑后,本次改善可能也归功于亚马逊配送时效性改善的利好。

加总云业务和零售业务, 亚马逊本季实现总营收约 1433 亿美元 ,同比增长 11.9%, 略高于市场预期的 1426 亿,主要归功于 AWS 比预期更强的增长。

利润大超预期,AWS 仍是最大功臣

营收层面,亚马逊整体的表现可谓稳健 。而利润层面则又是一次大超预期。 具体来看, 本季度公司整体实现经营利润 153 亿美元,远超卖方预期和 111 亿。 据海外行 ,即便买方普遍预期更高在 120~130 亿 (海豚投研业绩前预期 129 亿), 实际表现比买方预期还是更高

分板块看,前文已提及 AWS 云业务实际经营利润比预期高出超 22 亿, 是本季公司整体超预期的最大功臣。但如此巨大的差异,需要关注管理层如何解释利好的原因。

北美零售板块的经营利润则为 49.8 亿, 虽高于卖方预期 ,但相比海豚投研的预期是偏低的,我们认为相比买方预期大概率也并未明显领先。

国际零售板块本季直接扭亏为盈 9 亿经营利润,是 AWS 之外利润超预期的第二功臣。虽然海豚投研也预期今年国际业务能利润转正,但一季度就达 2.8% 的利润率,比我们的预期更强 。据公司表示,亚马逊在欧洲等发达市场的利润率水平正快速提升,普遍实现盈利。一些新兴/发展中市场则略有拖累。

增加投入相对谨慎,尚还在费用收缩周期内

拆分来看,1) 本季的毛利率为 49.3%,比卖方预期高 1pct,同比提升约 2.5pct。 应当主要归功于广告等高毛利业务收入上升,和物流履约提价&效率进一步提升;

2) 费用上 由于北美实行分区配送,并推动商家自行承担更多的履约环节,本季履约费用率同比继续下降近 0.8pct ,后续应当还会持续走低。

至于 研发、销售和内部管理费用合计同比下降了 3.5pct ,费用优化和效率提升的趋势依旧。尽管近期 AI 浪潮下, 其他各头部公司的 capex 普遍明显拉升,但本季度亚马逊的投入为 139 亿,环比仅净增了 5 亿,同比也仅增加 7%。虽已结束了收缩重回增长,但相比同行亚马逊目前的投入力度还是更为克制,因此控费依旧优异。

业务


Costco利润超预期,会员制能否续写传奇?

近日,Costco发布了2019财年第三财季财报,财报显示其营收符合市场预期,达到347.4亿美元。而利润则超过了华尔街预期,增长至9.06亿美元。

Costco的营销模式一直备受中外投资人和企业家推崇,包括巴菲特,芒格,雷军等都认为其会员制营收和供应链管理走在了大多数零售商前面。事实也是如此,Costco在线上零售巨头亚马逊和线下零售巨头亚马逊的双重打压之下,依然实现了业绩的持续增长。

Costco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会员制服务,Costco所有的服务都是针对会员的,也就是说,不办理会员服务无法进入Costco商场购物。虽然如今几乎所有零售商都有类似的会员服务,但即使并非会员也可以购物,这一点与其完全不同。另外,Costco对于自身供应链的管理可以说做到了极致,不管是库存还是供应商的选择都处于零售行业前列,这也是其保持低价的和低成本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在竞争对手沃尔玛进入中国23年后,Costco宣布将于2019年夏天在上海开第一家店。Costco能否在中国续写传奇成为各方议论的焦点,特别是在前不久亚马逊电商服务离开中国的背景下,不少人认为Costco难以成功,毕竟中美国情不同。实际上,美股研究社(ID:meigushe)认为Costco想要在中国成功确实面临着诸多难题,租金成本的上涨和竞争对手都将是Costco盈利的挑战。

营收和利润继续保持同比增长,成本管理提供低价吸引会员盈利

在营收方面,根据财报显示,2019财年第三财季营收为347.4 亿美元,去年同期营收为323亿美元,同比增长7.4%。从中我们可以看出,Costco的营收保持增长,实现了连续15个财年的增长,这表明其会员制营收模式和超低价的经营模式依然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而随着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未来营收可能将继续增长。

其营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商品销售收入,2019财年第三财季销售收入为339.6亿美元,占比总收入的97.8%。另一方面是会员制收入,2019财年第三财季会员收入为7.76亿美元,占比总收入的2.2%。值得说明的是,虽然会员制收入并不高,但却是盈利的主要来源,商品的销售收入主要用来覆盖经营成本。

在成本方面,成本主要是租金和商品采购成本以及其他费用。在租金方面,截止到2019年3月为止,Costco 在全球有 770 家店,635 家在北美,其中大部分都在美国。由于Costco早期在美国购买了大量的土地和建筑,导致其在美国的商场并不需要支付资金,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Costco拥有土地和建筑双重所有权的商场达到605家,占比达到80%左右,未拥有土地所有权仅仅拥有建筑所有权的商场有106家。这使得他的租金成本非常低。

在商品采购方面,由于其拥有非常完善的供应链,其成本也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因此总体来说,Costco的成本并不高。但值得注意的是,Costco的人力成本较高,主要原因是员工工作较高,福利较好,其时薪达到每小时22美元左右,高于一般的零售商。

在盈利方面,财报显示净利润为 9.06亿美元,大致与会员营收一致。再一次表明其盈利主要依靠会员制收入,其他收入通过投入商品采购和降低价格来吸引会员。这也是国内推崇其会员模式的原因之一。

从财务数据的分析中,我们得知其通过降低成本为会员提供了超低的商品价格,进而吸引会员加入,最后通过会员费实现营收。在分析过程中,美股研究社注意到成本的降低并不仅仅是因为租金,其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也是一大原因,供应商的选择,库存的管理,商品的销售模式等构成了供应链。

(1)会员制运营模式针对中产家庭,超低价格吸引用户持续续费

Costco的会员制与大部分的零售商,特别是中国的零售商有些微的不同。其针对人群非常明确,主要是人口在3、4人及以上的中产家庭,与一般家庭不同,中产家庭一次性购买量大,对于价格和品质较为敏感。但既不过分追求低价,也对生活品质有一定的追求。财报数据显示,Costco在美国共有付费会员5310万人,全球会员数量已经超过9000万人。其2019财年第三财季续费率为90.7%左右。

从价格上看,Costco的会员大体上分为三类,年费60美元的普通金星会员,年费60美元的商家会员,以及年费120美元、返现2%的高级用户会员。另外,Costco会根据通货膨胀率及市场情况的变化,对会员费进行不定期调整,不过总体来说会员价格变动不大。

值得说明的说,Costco与一般的零售商在商场结构上也有些许不同,除了一般的购物区以外,还有医院, 汽车 加油站,餐厅等。还提供酒店预订,机票购买等服务。其中大部分服务是免费的,这为会员提供了一定的优质服务,提高了顾客的购物体验。

产品的价格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超低价,一类是明星商品。超低价商品占据75%,包括了大部分日常用品,低价的烤鸡,热狗矿泉水等。明星商品主要指那些特价出售的爆品,生日礼物之类的,甚至包括钻戒。财报显示,在毛利率方面,Costco始终维持在14%以下,而一般超市的毛利率在20%左右,其竞争对手沃尔玛的毛利率在25%左右。超低的毛利率使得Costco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低价的商品。

(2)严格挑选供应商,降低库存和商品种类提高运营效率

对于Costco的供应商来说,想要通过其设定的标准并不容易。Costco对于供应商的挑选极其严格,在商品质量,物流管理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考核标准,除此之外,供应商还必须遵循严格的交货时间。但供应商一旦通过考核,Costco会为供应商提供一定的金融服务,与其达成长期互惠合作。这使得Costco的商品质量高 ,供应方面也很少出问题,成为了其高品质的保证之一。

除了供应商的挑选之外,Costco在库存方面也做得十分出色,财报显示,Costco的库存周期为30天,而沃尔玛同期的库存周期为43天。库存对于零售商来说是非常重要,如何降低库存成为了每个零售商必须面临的问题,而Costco的低库存代表着高速的商品流动和较低的储存成本。

不仅如此,在账款回收方面,Costco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根据财报显示,其应收账款周期为33天左右,沃尔玛则为45天,亚马逊则为100天。显然,在供应链和财务管理方面他都做到了行业极致。

中美国情差距较大,Costco的中国之路并不容易

再过不久,一直被国人称赞有加的Costco将正式在中国落地生根,对此不少人表示担心其水土不服,毕竟中美国情不同,Costco的会员制能否在中国生效还有待考究。但不管如何,其第一家店将于2019 年 5 月中到 7 月中旬在上海闵行区开放,届时,我们将一睹被众多投资人和企业家推崇的零售商风采。

Costco在中国将面临诸多问题,总的来说主要是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租金问题,在美国Costco拥有大部分商场的土地所有权,因此不需要缴纳土地租金。但这一点在中国显然无法被满足,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部分商场的租金都在疯狂上涨,甚至接近了20%的红线,这意味着Costco的成本将会上升。

第二个问题是他将面临来自众多零售商的竞争,虽然其在美国等国际市场上也面临着竞争。但中国的本土化意识更强,并且近年来,中国企业巨头腾讯推出了智慧零售,阿里巴巴推出了新零售,两者在零售方面已经做到了线上与线下的结合,这对其来说将是一大挑战。

第三个问题便是Costco的周边设施问题,我们注意到在Costco的营收中,其实很大一部分来自周边设施收入,包括提到的餐厅,医院,加油站等等,根据历年财报数据统计得出,销售收入中的71%来自Costco最主要的商场零售,18%来源于加油站、卖场餐厅、医疗提供的附加服务,包括机票购买,酒店预订等服务。还有1%来自其他服务。虽然大部分收入来自商场零售,但值得注意的是附加服务同样贡献了很大一笔收入,而且附加服务是吸引消费者前来购物的一大亮点。

但遗憾的是,这一特色很难在中国实现。因为中美国情的不同,导致医院,餐厅的建设需要一段时间来获取资格,而加油站等服务更是难上加难。而酒店,机票,出租车等业务线上APP美团,携程,滴滴等早已经培养了良好的用户习惯。Costco很难分一杯羹。

综上所述,Costco保持了营收和利润的增长,其会员制收入和对供应链和商品的管理模式使得其将在未来继续保持盈收。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国化之路并不平坦。不仅是租金,竞争问题,国人购物习惯,商品的采购都将是其中国化的一大难题,传奇能否在中国续写还有待考究。

亚马逊相比阿里巴巴,为什么利润相差如此巨大?

先来看看二者之间的利润差距:2018财年,阿里巴巴的净利润接近700亿人民币,约合100亿美元左右;而同期的亚马逊大约在30亿美元左右,差距并没有特别大。 但是在2018年亚马逊的净利润是过去20年年份净利润的总和。 因此,阿里巴巴和亚马逊的吸金还是不一样的。 这主要还是由于二者模式的不同,亚马逊是自营为主,自己采购、自己经营与销售,物流、客服、售后等等全是亚马逊自己,因此,在这段时间内投入的成本非常高,特别是在物流方面的投入,尤其如此。 而阿里巴巴则不同,主要是提供了一个平台,基本的售前以及售后的初步交流、产品设计等等都是商家自己完成的,物流也有众多的公司辅助,因此阿里巴巴的经营成本相对较少,利润率较高。 但是亚马逊和阿里巴巴不一样,亚马逊的范围远大于阿里巴巴,而阿里巴巴则主要集中在国内,从这个角度来说,亚马逊未来可能会遭遇本土派以及其他企业的攻击,特别是当欧洲试图摆脱美国,这就是一个非常有可能的事情,而阿里巴巴的海外扩展还有很大的机会,从电商来看,阿里巴巴的市场则更为稳健。 与此同时,阿里巴巴的范围也高于亚马逊,阿里巴巴涉及到金融、芯片、系统、环保、云计算等等,而亚马逊则业务范围上略逊于阿里。 这一点来说,二者各有利弊。 总的来看,阿里在大中国崛起的背景下,前景比亚马逊好。 亚马逊和阿里巴巴代表了电子商务的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前者的大平台卖货模式,一种是后者的建立一个百货商店来帮助更多的人卖货,所以一个是重资产,一个是轻资产。 但是目前亚马逊的市值是阿里巴巴的2倍多,而且股价持续上涨。 截止2018年9月25日,阿里巴巴市值4196亿美元,亚马逊市值9436亿美元,亚马逊市值是阿里巴巴的2.24倍,2018财年,阿里巴巴集团收入2502.66亿元,亚马逊净销售额为604.53亿美元(约4152亿元),净利润阿里巴巴96亿美元,但亚马逊只有18亿美元,二者差异还是十分巨大的。 以下是亚马逊的市值和股价,市值9434亿美元,有可能是全球第二家市值过万亿的公司,仅次于苹果。 如下是阿里巴巴市值,4196亿美元,最近中概股行情一般,阿里巴巴从5600亿美元的市值峰值跌落到4196亿没有。 那为什么两家公司应收亚马逊是阿里巴巴的2倍,市值是2倍,但净利润是亚马逊只有18亿美元,但是阿里巴巴有96亿美元净利润,差异巨大。 因为两家公司经营模式不同。 亚马逊采用的是自营的方式,相当于自己是一个平台,所有产品都是自己在卖,相当于是学徒京东在早期的模式。 所以亚马逊需要自己的仓库,自己的运营团队来做销售,毛利当然一般了。 但是阿里巴巴是一个平台,理念是帮助中小企业卖货,自己就收租和收广告费,所以呢,阿里巴巴是轻模式,只要平台在,就有营收,毛利高的吓人呀。 阿里巴巴只要搭建了基础设施就好了,但是亚马逊所有都要自己来。 另外,两家公司理念不同。 亚马逊的核心模式是赚取未来的钱,所以亚马逊本身就是微利的,亚马逊在此前13年都处于微亏损的状态,就是为了做大市场,做成行业垄断者最终来获得更多利润。 阿里巴巴则主要服务小企业,做基础设施,本身业务到了一个拐点就会盈利,并且只要盈利了就不会再亏损。 不过两家公司越来越像了,都在做云业务,都在慢慢搭建平台,都在想做自营。 未来阿里巴巴和亚马逊肯定会有大战。 你更看好阿里巴巴还是亚马逊模式?因为亚马逊更看重的是公司的现金流和营业规模,对财务报表中的净利润并不看重。 财报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亚马逊营业收入1174.13亿美元,同比增长27.28%;净利润11.76亿美元,同比下降27.5%。 而阿里巴巴的财年与正常年份不一致,想要得到1-9月的业绩数据,需要经过计算。 通过测算,阿里巴巴2017年1-9月营业收入为215.53亿美元,净利润为64.42亿美元。 因为亚马逊和阿里经营模式的不同,比较营业收入并没有说服力。 而亚马逊的净利润是阿里巴巴同期的18.26%。 不过双家公司的股价却与净利润的高低相反。 截至2018年1月23日,亚马逊股价为1327.31美元,总市值为6369亿美元。 按照复权股价计算,从上市之初的1.3美元到1327.31美元,亚马逊的股价增长了1000多倍。 截至2018年1月23日,阿里巴巴股价为184.02美元,总市值是4655亿美元,亚马逊的市值超过阿里巴巴1700亿美元。 亚马逊1997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在上市后第一份年报中公司创始人贝佐斯附上一封致股东的一封信,并将这封信附在今后每一年致股东的一封信的后面。 其实,这种差异不只体现在2013年,最新的财报数据,同样体现出了这种差异,在2017年第三季度,亚马逊的营收为437亿美元,同期,阿里巴巴的营收为82.9亿美元;而在净利润上,亚马逊第三季度为2.7亿美元,阿里则达到了26.2亿美元。 营收与净利润在长年出现持续性的巨大反差,最主要的原因,出在两家公司的经营模式上。 以一言蔽之,即亚马逊走的重资产模式,阿里走的轻资产模式。 从其巨大的营收规模上看,亚马逊并不是不赚钱,而是把赚来的钱又投入到了产品创新和基础设施上,使得每年的经营成本开支巨大,这才导致了营收与净利润之间的巨大反差,尤其是与阿里比起来。 而且亚马逊曾连续20多年没盈利,也都是把精力和金钱花在了电商基础设施的打造上。 两者之间的经营模式,具体的差异体现在, 亚马逊是自己采购商品、自己修建仓储、自己组建物流团队、自己开始网站、自己卖货,用国内的话说,就是“自营”模式,也就是国内的“京东模式”。 其实,是京东学习的亚马逊才对,只不过亚马逊现在的业务范围比京东更为广泛,而巨大的投入必然导致低利润,如京东在国内也是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阿里则是自己建个集市(天猫和淘宝平台),然后,邀请第三方的商家在自己平台上卖东西、物流是第三方的、物流也是第三方的。 所有的基础设施和经营成本,基本上都是第三方的,它只是承担平台的开发、维护运营及营销,而这些维护和推广成本是相对较低,而它既可以向商家收取摊位费、推广费及所有的销售的抽佣,所以,利润率既然就高。 【T教授说】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虽然阿里巴巴在中国的电商领域是绝对的大哥,但是到了世界上就并非如此了,因为毕竟前面还有个亚马逊! 亚马逊现在是全世界市值第二大的企业,仅次于苹果之后。 不仅如此,亚马逊的市值是阿里巴巴的两倍还多。 从销售收入来看,在2018财年,亚马逊的收入达到了4100多亿,而阿里巴巴的只有2500多亿。 所以从销售额上来看,亚马逊也是碾压的! 但是销售额并不等于实际赚到的钱,我们都知道看一家公司实际赚了多少钱要看净利润。 如果对比阿里和亚马逊的净利润你会得出奇怪的答案!虽然阿里的销售额只有2500多亿,但净利润高达96亿美元。 但亚马逊虽然销售额高达4100多亿,但净利润只有可怜的18亿美元!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实际上很简单,你可以把亚马逊当做中国的京东。 因为亚马逊和京东一样,大多数商品都是自营的,还自建物流仓储。 所以在资产上属于重资产。 但是阿里不一样,阿里只是一个C2C的平台,每天收租金就行了。 所以从净利润上看阿里的肯定高,因为投入少。 但是从未来长远来看,亚马逊和京东未来很有可能比阿里赚更多的钱! 几年前,网上流传一幅来自于亚马逊的图,准确地说,它是该公司CEO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在一张餐巾纸上画出来的。 注意,这幅图没有一个箭头指向“获得利润”。 它是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 贝索斯对于利润的兴趣很小,对于改变世界的兴趣倒是很大。 亚马逊在其创立以来的近20年多间,至今都没有可观的利润。 虽然2016年,23.71亿的净利润创 历史 新高,但这主要“得益于”其往年净利润过低,比如2014和2012年的净利润均为负值。 但是,这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亚马逊的运转情况,也不影响投资者的长期追捧。 2017年,亚马逊股价上涨了65%,2018年1月26日,亚马逊公司(AMZN)的股价收盘上涨1.75%,报每股1402.05美元,史上首次突破了1400美元关口。 那么亚马逊的钱,都去哪了?亚马逊并不是一家传统的公司,仅通过净利润来对其估值是不明智的,重要的是亚马逊懂得如何增长,并不在乎利润的多少,真正在乎的是如何分配资源来挖据新业务和实现增长。 一、发力用户增长和体验。 在线零售等亚马逊的成熟业务盈利能力很强,但亚马逊要做全球最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更多地强调客户体验和创新,且永无止境。 有些商品则是按成本价销售,或者亏本销售,以换取亚马逊网络的流量和用户的忠诚度。 最明显的例子是它的Prime服务。 这种服务纳入了 娱乐 内容,以提高做Prime会员的吸引力。 这些 娱乐 内容对于亚马逊来说只构成固定成本,而不构成边际成本。 如果你只考虑视频的盈利性,你就难以理解亚马逊的真正意图。 亚马逊致力于构建一套完整的采购、下单、物流系统。 亚马逊在库存管理方面并没有选择像淘宝网那样的零库存的方式,而是投入巨资建立自己的实物资产网络,然后自己管理的模式。 想不通的,可以想想国内的京东。 目前,亚马逊在美国的11个州建有19个配送中心,在英、法、德等欧洲国家,以及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都建有配送中心。 同时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 ),顾客可以随时查询订购状况、追踪自己的包裹。 亚马逊认为,这种直接物流分配模式对于B2C 网站来说,虽然可能意味着增加成本,但对于全程掌控消费者的体验来说却至关重要。 亚马逊还一直在通过收购各种新兴的 时尚 项目,建造自己的 时尚 帝国,比如早前收购的Zappos和Shopbop。 亚马逊2017年刚刚收购了3D人体数据模型 科技 公司BodyLabs。 通过BodyLabs所拥有的先进技术和智能系统,在数百家 时尚 门店系统进行现场测量、建模,能轻易获得数百万付费会员的身体测量数据。 其后通过系统数据匹配,亚马逊能建立一个包括消费者身体测量数据、购物习惯、浏览记录、背景资料等匹配数据的系统。 二,持续押注未来 科技 截止2017年3月,亚马逊在过去12个月中,共投入174亿美元研发费用。 然而,在其财报中,亚马逊并未明确报告研发费用,而是将其作为“技术和内容”成本,纳入营业费用。 根据财报,“技术成本主要由研发活动费用组成,包括员工薪金,现有及新产品/服务的相关应用、生产、维护、运营、开发费用,以及AWS等成本。 ”当前,国内互联网公司与海外同行业巨头相比,技术研发投入明显偏少。 马云表示,未来3年内将为达摩院投入1000亿元以上,才刚刚比肩亚马逊一年的研发投资。 AWS 是Amazon 的云计算业务。 AWS 虽然目前在亚马逊三类业务中所占的比例最小,云计算毕竟是这个世界上,资本最为密集的行业之一。 亚马逊对AWS的主要固定资产投入来自于租赁,由于服务器折旧时间短的特点,亚马逊每年计提高额折旧费。 AWS当前能够提供的计算能力,与其后14家竞争对手提供的计算能力的总和相当。 AWS未来会在除传统大数据方面投入很多的资源之外,还会在物联网、人工智能方面也会投入大量的资源。 AWS 在 174 亿刀之中也只是占了一部分,并非全部。 亚马逊正在寻求成为AI即服务的主流提供商。 在2017年4月致股东的信件中,贝索斯详细写道,AI和机器学习技术是公司旨在维持行业地位和竞争优势的新项目的重点。 基于语音技术的家庭助手将很快风靡美国消费者,而亚马逊将在这个市场占据70%的市场份额。 2018年1月22日,亚马逊无人超市Amazon Go开业,震惊全球。 你只需要装满你的购物袋,无需排队结账,走出去的时候你的亚马逊账户会自动帮你结算。 这项“拿了就走”的 黑 科技 (“Just Walk Out” Technology),亚马逊研发至少用了5年时间,这是一种类似于无人驾驶的识别技术。 俗话说,利润是虚的,现金是实的。 事实上,实际的自由现金流(FCF)更能够反映出亚马逊的真实情况。 自由现金流指的是公司在维持自身业务正常发展和再投资之后,可以回报给投资者(包括股权投资人和债权投资人)的现金流量。 该概念起源于80年代的美国,由于利润指标并不能很真实的反应公司的 健康 状况(比如收入当中有大量的应收账款),所以,人们开始从现金流的角度去评估公司的价值。 在今天的美国,自由现金流贴现法已经是使用范围最广泛的估值模型。 美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必须披露这一指标。 亚马逊的自由现金流(FCF)的增幅的确快于净利润增长。 这个原因再简单不过,因为亚马逊赚的钱大部分都花出去了,而且是那种放长线钓大鱼、回报周期很长的投入。 比如全球最强的自动化仓储系统、自营物流、智能音箱,还有贝索斯旗下的商业太空公司蓝色起源。 据说,贝索斯每次抛售的亚马逊股票,都会把钱投资给蓝色起源,当时被美国网友戏称为“卖书钱”。 虽然蓝色起源是贝索斯个人名义下的公司,但贝索斯的钱很大一部分还是来自亚马逊,况且这个公司,16年来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全搞秘密研究去了。 也就是说16年从未赚过1毛钱,全靠贝索斯的投资撑着,可想而知,研究火箭回收和载人飞行要花多少钱。 与之相反,阿里巴巴从一开始做电商就是平台化思维,不需要自采自销,也不需要建设物流设施,其开销自然就小。 而且自从马云的电商做到最强后,他将支付、影视 娱乐 、快递业务等等,全都收购的收购、控股的控股,这些可都是离钱最近的消费场景,阿里利润不高才怪。 再者,亚马逊是全球研发投入最高的公司之一,毋庸置疑。 去年一财年就投入高达161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一,阿里似乎前十都进不去。 当然,如果你非要说马云的达摩院,它是说三年内投资1000亿元,但也是现在才刚刚建立。 亚马逊一年的研发费用,换算成人民币,也已经与阿里三年的投入持平。 这也是为什么亚马逊长达近20年不盈利,估值还能高过阿里巴巴的原因。 亚马逊和京东是一个模式就是古老的传统模式自己从厂家或者从代课那里进货然后自己在自己的网站上售卖,然后自己成立物流公司再给客户送货!!其实就是中间商!!亚马逊或者京东自己买东西卖给消费者,自己挣钱,天猫淘宝自己不卖东西,让老百姓和厂家在自己的平台上卖东西然后收取广告费,,大家仔细想想这2个模式到底谁对 社会 更加好,,当京东成为全国唯一的电商的时候,厂家没有话语权,,消费者也没有选择权,,疯狂压榨厂家价格,然后自己争取了中间价格后卖给消费者,,实体行业又怎么办?,因为厂家根本控制不了价格,懂吗?,,,而阿里巴巴呢,在淘宝上价格是市场竞争,淘宝不参与定价,普通卖家和厂家都可以参与其中,举个例子,一台冰箱,厂家出厂价为1000元,京东因为批量采购,把价格降到950元,然后京东挂牌1200元,京东利润250元,,天猫冰箱厂家旗舰店做为厂家他不可能只愿意依靠京东,所以他也卖1200元,,然后大区的厂家总代理也想为了跑量,他在厂家拿货价格也是950元,但是他也在淘宝卖这个冰箱挂价只要1100元,,因为他想要跑量,厂家的指标必须完成,然后消费者就可以用更加便宜的价格在淘宝买到同样的东西,至于售后,现在只要是品牌的东西,都是全国联保,,这大可放心!!其实京东自营就是二道贩子从我们厂家拿货,再自己去卖,无数次 历史 经验告诉我们,二道贩子越强大,厂家和消费者越吃亏!当二道贩子强大到垄断自营没有竞争对手的时候,那就是国家,实体企业,消费者最不幸的时候! 评论员门宁:题主列出的数据是2013财年的情况,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已经 历史 遥远了。 我们通过最新的数据比较一下: 今年上半年(2018H1),亚马逊营业收入1039亿美元,阿里巴巴营业收入1428亿元人民币,亚马逊的营业收入相当于5个阿里巴巴。 在净利润方面,亚马逊实现归母净利41.63亿美元,而阿里巴巴实现净利润162.4亿元人民币,亚马逊的归母净利不到阿里巴巴的2倍。 两者都是电商巨头,为何利润差距如此大,这要从两者的模式差别来说起了。 一、两者的主要收入来源均为电子商务 亚马逊以及阿里巴巴均起家于电子商务,目前依靠在电子商务领域积累的优势,大力投入 科技 研发,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的 科技 巨头。 尤其是亚马逊,其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均为世界最顶尖。 但技术转化为收入和利润需要成功的商业应用,在目前阶段,两家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电子商务。 阿里巴巴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境内电商,过去5年国内电商收入占到了阿里巴巴总收入的8成。 亚马逊是一家全球电商公司,其收入的9成来自全球电子商务(包含美洲)。 二、同样的网上商城,不同的经营模式 阿里巴巴的电商平台主要为淘宝和天猫,而亚马逊则是同名平台。 虽然两家巨头都是做着电子商务的生意,但是经营的模式有相当大的差异。 阿里巴巴主要是做平台,无数的第三方商家入驻淘宝和天猫,依靠广告收入和管理费来赚取收益。 这样做的优势非常明显,即可以吸引超级巨大的流量进入平台,而阿里巴巴不需要耗费太多人、物、财力就能维持运营,利润高也是顺理成章的。 但缺点就是对第三方商家管理困难,假货较多。 亚马逊不仅做平台,还做自营。 自营就相当于开了一家网络大超市,其利润率与零售行业相当,甚至比普通零售行业还要低,因此营业收入会显得很高,但利润不见得太高。 三、亚马逊更热衷于 科技 投入 亚马逊的老板贝索斯痴迷于对未来投入,去年亚马逊烧掉了230亿美元用于研发,而阿里巴巴研发投入仅有227.5亿人民币,之间刚好差着一个美元汇率。 因此亚马逊即使连续亏损了13年,投资者依然坚定做多亚马逊,亚马逊的总市值已经远远甩开了阿里巴巴(亚马逊市值约为阿里的2.4倍)。 阿里已经意识到了 科技 研发的重要性,并成立了达摩院,宣称投入1000亿用于基础研究。 我们期待阿里巴巴能在芯片、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带给国人更多惊喜。 阿里还需要继续努力呀。 两者都是电商巨头,为何利润差距如此大,这要从两者的模式差别来说起了。 一、两者的主要收入来源均为电子商务 亚马逊以及阿里巴巴均起家于电子商务,目前依靠在电子商务领域积累的优势,大力投入 科技 研发,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的 科技 巨头。 尤其是亚马逊,其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均为世界最顶尖。 但技术转化为收入和利润需要成功的商业应用,在目前阶段,两家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电子商务。 阿里巴巴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境内电商,过去5年国内电商收入占到了阿里巴巴总收入的8成。 亚马逊是一家全球电商公司,其收入的9成来自全球电子商务(包含美洲)。 二、同样的网上商城,不同的经营模式 阿里巴巴的电商平台主要为淘宝和天猫,而亚马逊则是同名平台。 虽然两家巨头都是做着电子商务的生意,但是经营的模式有相当大的差异。 阿里巴巴主要是做平台,无数的第三方商家入驻淘宝和天猫,依靠广告收入和管理费来赚取收益。 这样做的优势非常明显,即可以吸引超级巨大的流量进入平台,而阿里巴巴不需要耗费太多人、物、财力就能维持运营,利润高也是顺理成章的。 但缺点就是对第三方商家管理困难,假货较多。 亚马逊不仅做平台,还做自营。 自营就相当于开了一家网络大超市,其利润率与零售行业相当,甚至比普通零售行业还要低,因此营业收入会显得很高,但利润不见得太高。 三、亚马逊更热衷于 科技 投入 亚马逊的老板贝索斯痴迷于对未来投入,去年亚马逊烧掉了230亿美元用于研发,而阿里巴巴研发投入仅有227.5亿人民币,之间刚好差着一个美元汇率。 因此亚马逊即使连续亏损了13年,投资者依然坚定做多亚马逊,亚马逊的总市值已经远远甩开了阿里巴巴(亚马逊市值约为阿里的2.4倍)。 阿里已经意识到了 科技 研发的重要性,并成立了达摩院,宣称投入1000亿用于基础研究。 我们期待阿里巴巴能在芯片、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带给国人更多惊喜。

世界高科技500强企业?

8月2日,《财富》发布了最新的世界500强排行榜。 从科技领域情况来看,亚马逊首次进入前三,苹果公司前进至第6位。 特斯拉和Netflix首次上榜,分别排名第392位和484位。 在盈利方面,苹果以574亿美元的利润位居榜首。 微软、谷歌母公司Alphabet和社交媒体巨头Facebook在利润榜上分别位列第五、第七和第十。 中国科技公司排名靠前的包括了鸿海精密(第22位)、华为(第44位)、中国移动(第56位)、京东(第59位)、阿里巴巴(第63位) 、中国电信(第126位)、腾讯(第132位)、联想集团(第159位)等。 前年首次上榜的小米集团今年排名上升84位,至第338位,格力则下滑52位,至第488位。 和此前情况类似,榜单中全球互联网7强中国占4席,分别是中国的京东集团、阿里巴巴集团、腾讯控股有限公司和小米集团,美国上榜互联网分别是亚马逊、Alphabet公司、Facebook公司。 这7家互联网公司的排名较去年均有提升。 其中排名提升幅度最大的是小米集团,上升84位,而腾讯在榜单上的排名比去年大幅提高65位,并以超33.2%的利润率位居中国大陆上榜公司利润率之首。 今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国企业不仅数量大幅度增加,而且经营指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并且与美国企业接近,中国企业的硬实力明显提升。 业界人士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进一步增强硬实力的同时,强化软实力。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699.html
上班是怎样的体验 世界之巅 在海拔6000米的
SE预计损失10亿元后股票上涨6% 投资人看好业务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