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蜂 昆虫的艺术 原来如此可爱 被误解的 译者王建赟

原标题:《昆虫的艺术》译者王建赟:被误解的“大黄蜂”原来如此可爱

《昆虫的艺术》近期出版,本书是微距摄影大师列文·比斯的最新作品,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合作,聚焦40种世界珍稀昆虫之美。搜狐文化特约本书译者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科研人员王建赟博士,详细讲述近年来昆虫减少的原因以及如何提高人们对昆虫的重视。

搜狐文化:本书共介绍了40个濒危和灭绝昆虫的肖像巨作,令您印象最深刻的昆虫是哪个?

王建赟: 无疑是达氏熊蜂。熊蜂在早年被翻译为“大黄蜂”,就是变形金刚里的那个角色名字,但在普通人眼里,大黄蜂非常容易被理解成为胡蜂,至少我小时候就一直这样认为的,还纳闷为什么大家把蜇人的昆虫当做正面角色,其实熊蜂和胡蜂完全不同,熊蜂是传粉昆虫,毛茸茸的非常可爱,也不会伤害人,很可惜熊蜂这个萌点在中文环境里暂时无法被大众感知了。

达氏熊蜂是南美洲南部地区唯一的本地熊蜂,占有独特的生态位,是这个类群和本地动植物协同演化的结果,但由于人类对农作物经济产量的追求,引入了达氏熊蜂的近亲——更容易人工饲养的欧洲熊蜂,但可能在引入时对昆虫的检疫措施缺乏,外来熊蜂携带的病原物感染了本地达氏熊蜂种群,最终使达氏熊蜂走向覆灭。这个案例引发了天敌和传粉类有益生物远距离引入的讨论,也是学术界近些年的热门话题。由于中国是熊蜂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我国很多老一辈的昆虫学专家在这方面非常警惕,一些天敌企业试图在中国境内繁育欧洲熊蜂商品,但获得许可的条件非常严苛,我认为这些专家是有远见的,但近些年也有一些天敌昆虫产品在试图绕过风险评估直接进入应用市场,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因为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带出来的麻烦就永远收回不去了。达氏熊蜂的危机也会让人不禁联想到此前印第安人的命运。

搜狐文化:脊椎动物比昆虫得到的关注度和保护要高很多,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王建赟:人总会先关注和自己产生交集最多的事物,这是非常正常的。在农耕时期,人们更关心和保护农作物,甚至意识不到其他物种也是自然生态的一部分,只有物质条件提高,精神层次丰富到足够的程度,我们才会关心起自然界的其他生命。脊椎动物不论从经济的角度还是从文化的角度,都远比昆虫重要,毕竟直观上,脊椎动物看得见摸得着。相比而言,昆虫多样性在大众视野中,受到的关注比苔藓类、真菌、细菌这些又要高一些了。

搜狐文化:本书前言部分介绍全世界的昆虫总体数量在过去几十年间下降了70%至80%,您能否从专业角度谈一谈昆虫减少的原因以及如何提高人们对昆虫的重视?

王建赟:昆虫的种类和数量都在下降,这是个事实,背后原因很复杂。我在研究生阶段有过多次采集经历,每次回到导师面前,他都会看一眼我们的收获,我们经常会看到他一丝略带失望的眼神,他也会回忆在学生时代采集昆虫时的场面多么壮观,然而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近些年再去已经“地是虫非”。昆虫博物馆里上个世纪的昆虫标本种类和数量也的确高过我们这一代人的标本收集。我无法排除原始森林面积减少对这个现象的影响,因为栖息地是生物生存的根本。普通人是很难理解人工林与原始森林的差别的,人造林的丰富性远远不及原始森林,但原始森林一旦消失,在一个人的有生之年就永远没有了,很难想象新西兰大片牧场在被开垦为之前,是有原始森林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杀虫剂的滥用。

在化学工业之前,人们面对害虫的肆虐几乎是束手无策的,一个人很难躲过与昆虫相关的蝗灾、鼠疫、疟疾的痛苦记忆,但杀虫剂的出现曾经一时间解决了这些问题,因此杀虫剂是赫赫有名的功臣,功臣的负面影响很少有人提及,但也因为人们对其过于依赖,导致了杀虫剂被作为农业生产的常驻将军,不论有没有害虫,标准化操作里总要全面喷洒几次杀虫剂,很多杀虫剂会从农田中漂移到其他生态系统中,逐渐影响到昆虫的生存。此外,日益变亮的夜晚、全球气候变化等等都可能是昆虫多样性和数量下降的诱因,只是面对这个现象,人们所能做的事情有限,而最应该做的,是减少对自然原始面貌的干预。

搜狐文化:“天文学家马丁·里斯爵士曾指出,一只昆虫都比一个恒星更复杂,昆虫作为复杂的研究对象真的会对科学家的研究工作造成很多困难么?

王建赟: 我认为马丁·里斯爵士的意思应该是有机生命要比无机物复杂。昆虫的演化历史很长,物种分支多,在所有的生态系统中都扮演者重要角色。复杂一词,可以用来形容研究困难,但其实昆虫的复杂,是带有一些精巧在其中的。单说昆虫取食食物的口器,有咀嚼式的,可以嚼碎东西,有刺吸式的,可以吸取液体,有虹吸式的,可以在吸取液体以后盘卷起来……就像各个类型的小工具,获取自然界里各种类型的有机物;又说为了能飞起来,蛾类昆虫2对翅长得宽大又结实,而蝇类昆虫只需要1对膜质的翅,但缨翅目昆虫则只用2对带纤毛的长棒就飞起来了。昆虫里类似的有趣的现象太多了,而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像脊椎动物那样,一个课题组研究一种动物的分布、习性、生态功能,这似乎才增加了探究这个科学领域的复杂性。

搜狐文化:本书将昆虫的肖像放大到真实昆虫大小的300倍,您觉得具有哪些潜在的艺术价值?

王建赟: 艺术品一定要摒弃实用性。本书的图片,从科学的物种鉴定角度上来说,过分清晰了。一般学术用图只要分辨出基本特征就可以了,本书恨不得把每个鳞片、每根刚毛都拍得明明白白,实际尺寸到2米高,这就显示了其艺术性特点。

而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改变人的思想,毫无疑问,本书将平时忽略的“小虫子”夸张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启发了大家对每一种生命存在的思考,当把铲车开在原始森林的边缘,当把杀虫剂对准无辜生命时,也许在脑海里会闪现出活生生的昆虫肖像,产生一丝保护的欲望,这就足够有价值了。

搜狐文化:在翻译昆虫科普文字的过程中,如何掌控好准确与通俗之间的平衡?

王建赟: 科普是科学向大众传播的过程,因此应该力求准确,否则需要用更大的力气去矫正。但科学研究中要求的精准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负担,不利于传播,所以我在翻译中对于基础知识的部分会重点把握科学性,避免出现知识错误;而在一些情景和故事性强的语句段落中,尽可能用活泼和生活化的语言来表现,增加对读者的吸引力。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科研人员,研究方向为蝽类昆虫的分类识别与天敌利用,近年发现并命名中国猎蝽新属种若干,关注微距摄影和显微摄影技术。著有《常见椿象野外识别手册》,另有译著《牛津大学终极昆虫图鉴》《飞越地球》等。

文/袁立聪 审/钱琪瑶


黄蜂是什么?

黄蜂,又称为“胡蜂”,是一种分布广泛、种类繁多、飞翔迅速的昆虫。 属膜翅目之胡蜂科,其中又分为狭腹胡蜂、胡蜂、和长脚蜂三个亚科。 雌蜂身上有一根长螫针,在遇到攻击或不友善干扰时,会群起攻击,可以致人出现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身体构造黄蜂成虫时期的身体外观亦具有昆虫的标准特征,包括头部、胸部、腹部、三对脚和一对触角;同时,牠的单眼、复眼与翅膀,也是多数昆虫共有的特征;此外,腹部尾端内隐藏了一支退化的输卵管,即有毒蜂针。 发育变态黄蜂属于完全变态的动物,一生经历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每个阶段的身体外观都不同。 由卵孵化后的幼虫尾部仍附着于巢穴底,即使窝巢是倒吊的也不至于摔落,并且由工蜂负责喂食,待发育成熟时身躯由晶莹剔透逐渐转为明黄色,接着在穴口封上一层薄茧并化成蛹,等到羽化为成虫后就破茧而出,从卵到羽化只需要二到三星期的时间。 幼虫阶段是以其它小虫为食,尤其是毛毛虫。

大黄蜂为什么会飞?

相当狭小的昆虫,按照空气动力学的理论来分析是绝对不会飞的。 而最后的结论是:大黄蜂之所以会飞,是因为没有人告诉它,它不会飞。 相信这个听上去没有多少定翼型在定常气流中所产生的升力进行计算,这种方式对固定翼飞行器是有效的。 可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区分昆虫和飞机,不光因为昆虫体积小,还因为昆虫是使用振翅的方式飞行。 在这种飞行方式下的空气动力学理论被称为非定常流理论。 根据这个理论,科学家们计算出大黄蜂在上下扑腾翅膀的时候,勉强可以飞行,条件是这位大黄蜂兄必须是空手才成(原文是不考虑空气粘性)。 但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大黄蜂几乎都能轻快地飞行,有些时候甚至还带有行李。 理论和事实的差距促使科学家们继续寻找答案。 很快,有人发现大黄蜂在飞行时,翅尖的轨迹并非是单纯的上下运动,而是呈现一个“8”字型或者“o”型的运动轨迹。 1996年,剑桥大学的生物学教授C. 通过对活体昆虫的吊飞实验发现,在大黄蜂向下拍动翅膀时,将在翅的前缘产生一个涡,被称为前缘涡(theLeading EadgeVortex)。 由于这个涡的存在,导致翅面的上方产生一个低压区,从而获得向上的升力。 当翅向内扭转结束后,这个涡就脱落掉了。 在下拍的余下阶段将产生第二个前缘涡,这个涡是由于翅以较大的攻角相对于空气运动而产生的。 因为下拍时间短,在发生失速以前,这个前缘涡一直没有从翅上脱落,直到下拍结束。 由于当时的技术限制,无法测量昆虫翅根部所受的力,对这两种机制产生的升力大小仍没有清楚的认识。 最近几年,流体力学的发展从测量转为数值模拟。 科学家们再也不用去野外捕捉大黄蜂了,只需要在计算机中建立数学模型,就能知道大黄蜂振翅的各个阶段,在各方向上的受力情况。 通过这种分析方法我们终于知道,大黄蜂不但能够自己在空中飞行,还能通过改变翅膀运动的频率、轨迹形状,方向和攻角,灵活地变化飞谨以此文献给张大亮老师

昆虫记黄蜂读后感

第一次读《昆虫记》,不知怎么的它就吸引了我。 这是一部描述昆虫们生育、劳作、狩猎与死亡的科普书,平实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叙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虫子们翩然登场,多么奇异、有趣的故事啊!法布尔的《昆虫记》,让我没有梦幻感,那些具体而详细的文字,不时让我感觉到放大镜、潮湿、星辰,还有虫子气味的存在,仿佛置身于现场一样。 被我忽视太久了的昆虫的身影,及它们嚣张的鸣叫,一下子聚拢过来,我屏住呼吸,然后,凭它们穿透了我心灵的幽暗。 《昆虫记》不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世界,它不同于小说,它们是最基本的事实!是法布尔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独自的,安静的,几乎与世隔绝的寂寞与艰辛 . 它使我第一次进入了一个生动的昆虫世于是,我接着往下看《昆虫记》。 接着往下看,《昆虫记》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丰富的故事情节使我浮想联翩。 当我继续阅读《昆虫记》时,我看到法布尔细致入微地观察毛虫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顾危险捕捉黄蜂,我看到他大胆假设、谨慎实验、反复推敲实验过程与数据,一步一步推断高鼻蜂毒针的作用时间与效果,萤的捕食过程,捕蝇蜂处理猎物的方法,孔雀蛾的远距离联络……一次实验失败了,他收集数据、分析原因,转身又设计下一次。 严谨的实验方法,大胆的质疑精神,勤勉的作风。 这一次,我感觉到了 “科学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内涵。 昆虫学家法布尔以人性关照虫性,千辛万苦写出传世巨著《昆虫记》,为人间留下一座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宝藏。 它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 在作者的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他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 多么可爱的小生灵!难怪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我叹服法布尔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让我感受到了昆虫与环境息息相关,又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和细微的观察。 《昆虫记》让我眼界开阔了,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了,理解问题的深度也将超越以往。 我觉得 《昆虫记》是值得一生阅读的好书, 我想无论是谁,只要认真地阅读一下 《昆虫记》,读出滋味,读出感想,一定可以知道得更多。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7666.html
给牡丹鹦鹉喂什么食物比较好 牡丹鹦鹉吃什么食物最好
张志勇 没有效率的勤奋只能扼杀孩子的发展 我国教育现状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