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 丨这座博物馆里的中法情缘

新华全媒

北疆博物院是中国早期博物馆中唯一一座原址、原建筑、原藏品、原展柜、原历史文献完整保存至今的博物馆,被称为中国博物馆史上的“活化石”。如今,北疆博物院作为桑志华留在中国的一张自然科学名片,记录着中法文化交流的历史,也续写着世界“生命史书”的未来篇章。


大连自然博物馆里有什么东西?再给我详细介绍一下,拜托啦

中国

大连自然博物馆是一座集地质、古生物、动物、植物标本收藏、研究、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博物馆,其前身始建于1907年。 新馆为现代欧式建筑,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黑石礁海滨,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展览面积1万平方米,是国内唯一拥有27万平方米海域的博物馆,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大连自然博物馆有各种标本近20万件,珍贵标本6千余件。 馆藏特点是海洋生物标本和热河生物群化石标本,其中海兽标本20余种,其种类和数量在国内自然史博物馆中是最多的,其中重达66.7吨的黑露脊鲸标本,在国内独一无二,在亚洲也属罕见。 热河生物群化石标本在国内是种类最多最有特点的,其中一窝鹦鹉嘴龙化石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惟一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震惊世界的国宝级化石标本,其研究成果论文已发表在《Nature》(2004年9月431期)上。 大连自然博物馆馆内现开设地球、恐龙、海洋生物、东北森林动物、湿地、物种多样性、辽西古生物化石等12个展厅。 走进序厅,一幅长22米、高3米的巨型浮雕将自然与人艺术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气势宏大壮观;恐龙展厅内40米长的巨幅半景画和栩栩如生的恐龙生态模型,展示了恐龙产生、发展、灭亡的全过程,观众可直观地了解恐龙及其生活环境;十分珍稀精美的辽西古生物化石,仿佛在默默地向人们讲述着发生在亿万年前的神奇故事,使我们对生命的进化产生无限遐想和对未来的深思;在物种多样性展厅内,观众只需按下按钮就可以听到来自自然界近30种鸟类的鸣叫;走进东北森林动物展厅,犹如进入茂密的原始森林,各种动物集聚在你的身边,使人不禁发出要爱护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感叹;触摸式多媒体电脑、大屏幕彩电,以及中央空调、楼宇自控、保安监控、数码自动讲解系统等高科技硬件设备,给观众创造了一个方便、舒适的参观环境,此外还有供学述研讨等文化活动的多功能厅,供观众休息、观景的休息厅,以及购物、饮食等服务设施。 来大连自然博物馆参观,不仅能增长自然科学知识,还能领略大自然的独特风光,在成片的黑色礁石和小石林的环抱中,聆听大海与礁石的对话。 大连自然博物馆陈列水平先进,新馆陈列先后获得2000年全国十大陈列精品奖和最佳新材料、新技术运用奖、2001年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辽西化石研究2005年获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大连市文明单位,2000年大连市首届十佳环保景点,2002年大连市旅游工作先进单位。 2003年作为东北地区唯一入选的博物馆,参加了法国举行的中法文化年活动。 2002年获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005年获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05年大连市优秀科普教育基地,2005年获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

太监博物馆

网上绝对没有此类博物馆。 就是在现实世界,也只有唯一一个太监博物馆。 下面是这个太监博物馆的有关资料。 供提问者参考。 ----------------------------------中国惟一太监博物馆探秘本报记者 周 益 见习记者 沈勇兵一生只能做奴才,因为被割去了生殖器,不光无法娶妻生子,有的连正常的小便都很难自控。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这么一群生理畸形的男人,他们有时命贱如蚁,有时却能威慑天下,而这所有的悲剧和跋扈都来自一个原因,他们伺候的是最高统治者——皇帝,以及皇帝的家眷们。 这些男人,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称谓:太监、宦官、阉人、公公……不过,随着1996年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的逝世,这个在封建王朝独有的人群终于在中国彻底消失。 近日,北京一个博物馆的修缮消息,又一次让太监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这是一个身处太监陵墓的宦官文化陈列馆,它即将进行全面升级,并计划明年7月重新向公众开放。 据该馆负责人介绍,这是中国惟一的一个宦官文化陈列馆,而它所在的明朝大太监田义的墓也是国内保存最好的太监陵墓,届时将会向公众展示一个人所未知的太监历史。 在记者采访之初,北京市文物局办公室的有关人士却对宦官文化陈列馆这个名词显得很陌生。 为何一个明朝太监的陵墓能保存那么完好,该博物馆将向我们展现什么样的太监文化,历史上真实的太监是不是都跟故事里那些大宦官一样祸国殃民?经过本报记者连续多天的深入采访,太监博物馆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一段段充满诡谲、荒唐、屈辱和辛酸的历史也慢慢浮出水面。 馆长:留存那些可怜人的记忆这里曾经是明朝皇帝钦赐的太监陵墓,这里也是清朝太监养老送终的归宿,这里又是孩子们的乐园,这里还是居委会大妈的办公室。 当历史以无可阻挡的步伐前进时,这个为没有生殖器的男人安置入土之处,默默地承担起各种时代所赋予它的记忆。 当这里成为宦官文化陈列馆后,这里除了记忆原主人的一生荣辱之外,还在为中国古代所有的太监保存记忆,那是一段朦朦胧胧又不能忘却的历史。 门票8元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人说起太监,就会咬牙切齿地想起那些在戏台上唱白脸的奸臣,比如秦朝的赵高和明朝的魏忠贤等等。 开设这个宦官文化陈列馆是在为这些奸人平反还是继续口诛笔伐呢?“我们主要是记录太监的生活。 ”北京宦官文化陈列馆馆长庞献辉说,“尽管历史上的确有一些太监为虎作伥,祸国殃民,可大多数太监都没那么威风,从割去生殖器的那一刻起,他们就被烙上了‘贱奴’的标记,永远低人一等。 他们都是可怜人,对于他们,我们不平反也不谴责,我们就想告诉大家真实的太监生活是什么样的。 ”庞献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宦官文化陈列馆的牌子其实是1998年挂上的,只是一直没有经费大力宣传,所以每年也只有寥寥数千游客。 “其中大多数还是外国人。 ”作为一馆之长,庞献辉显然不满意现有的知名度,“我们门票还很便宜,才8元钱一张。 ”从太监墓到幼儿园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历史上北京西山地区曾经有过两处很大的明代太监墓群,一处是碧云寺墓群,以魏忠贤墓最为豪华,后被康熙皇帝下令平毁,其他太监之墓也早已荡然无存;另一处是西山太监墓群,历经浩劫,大多遭平毁,唯独陈列馆所处的田义墓保存尚好,田义墓是北京地区惟一保留完整的太监墓。 为何一个明朝太监的墓能保存到现在呢?庞献辉说:“主要因为墓主人口碑不错,在明史里都有正面的记载,所以没有遭遇其他大太监生前威风八面,死后被刨坟挖骨的下场。 ”据庞献辉介绍,陈列馆馆室原为田义墓东侧的慈祥庵,这里本是供为田义守墓的太监和僧人居住用的。 明朝灭亡后,依然有很多清朝的太监因仰慕田义的名望,捐钱修缮慈祥庵,也有太监因年迈出宫后无处投靠,就驻进慈祥庵落发为僧,一方面为田义守墓,一方面也在此结束人生。 庞献辉说:“这就是田义墓能在改朝换代后仍然保存完好的原因。 ”据了解,田义墓被损坏最严重的时候在民国期间。 “由于时局动荡,一些军阀为了筹措军饷,盗掘了田义墓,从中偷走很多珍贵的墓葬。 幸运的是,陵墓的整体风貌却没有被损坏,陵墓构件也保存完好。 ”庞献辉说。 时光飞逝,新中国成立。 “解放后这里被北京市教委接管,成了幼儿园。 可能从小孩子的安全考虑,陵墓的后面被封闭,不准人进出。 ”庞献辉笑着说,“这一来又保护了田义墓,使它逃过了历次劫难。 ”“1998年,文物部门从教委收回了田义墓,宦官文化陈列馆是在田义墓园区内建成的,它作为中国的第一座以宦官文化为题材的陈列馆于同年9月10日对社会开放。 ”北京市石景山区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陈列馆正在进行修缮,此次修缮工程共投资86万元,预计今年年底完工,修缮期间田义墓将照常对外开放。 庞献辉说:“今年的修缮也是沾了奥运的光,作为人文奥运修缮计划之一,工程款都是市政府直接下拨的。 ”将重现净身房既然是全国惟一的宦官文化陈列馆,那馆内到底有什么藏品,又将如何向公众展示真实的太监生活呢?“我们将尽量恢复当年净身房的场景。 ”庞献辉说,“净身是每个太监都要经历的最痛苦的一件事,不光肉体上受到摧残,同时还失去了身为男人最基本的功能。 所以,净身房对太监来说,可能比皇帝寝宫还重要。 ”不过,由于博物馆尚在修缮之中,当年净身房的遗物还没收集完全。 除了净身房,如今面积约为400平方米的博物馆内以展板为主,介绍了中国古代太监的历史。 对此,庞献辉表示将向全社会征集太监的遗物。 “现有藏品主要是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临终前捐献出来的,最珍贵的是一件黄马褂,那是末代皇帝溥仪赏赐给他的。 ”庞献辉说。 作家萨苏谈太监归宿惨,就一个字清王朝灭亡后,由于没了可以过三宫六院生活的主人,紫禁城里的太监也都搬出了宫。 这些太监出宫后靠什么生活,终了一生之后,又会葬在哪里?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人的故去,这些太监的归宿也渐渐成了不为人知的秘密。 宦官文化陈列馆的工作人员也遗憾,除了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之外,很少有其他出宫的太监愿意出来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巧的是,旅日作家萨苏曾经因为家族渊源的关系,写过一些关于太监生活的随笔,对于出宫后太监的生活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 11月13日,本报记者与萨苏取得了联系,萨苏根据他之前搜集的材料,告诉我们,关于沉重而悲凉的太监末路只有一个字——惨。 没今世,修来生萨苏告诉我们,有些太监一辈子都呆在宫里,别的什么地方都没有去过。 他们出宫后,一般不会回老家,一是因为人们看待太监的角度很不一样,二是没有发什么财的,也就无法“衣锦还乡”。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另找一个落脚的地。 什么地方呢?——中关村。 据萨苏介绍,从明朝开始,太监们就开始在“中官坟”那里集中购买“义地”,形成了太监自己的墓葬地,也有历代皇帝的赏赐,那里也逐渐修起了一些寺院,年老出宫的孤苦太监就寄居在这里。 净身是正常男人成为太监的第一步在萨苏的眼中,太监比普通人更重视死后的“生存环境”,因为他们没有后代,所以没有亲人来祭奠和保护他们的坟墓。 想到死后的不安,血脉无继,就算是地位尊荣的大太监,也难免会担心。 小太监们生活上依靠富裕大太监的捐赠,平时则给埋葬在这里的太监扫墓上坟,烧香祈福。 “太监在别的事情上贪婪虚伪,唯独在此处捐钱的和烧香的都诚心实意,因为他们深信自己的归宿也在这里。 不修今生,还不修个来世么。 ”萨苏说。 伺候人才是本行出宫的太监住的地方安顿下来之后,就要考虑生计了。 据萨苏介绍,大多数出宫的太监没有多少劳动能力。 总不能坐吃山空,这样,一些适合太监的行业就产生了。 “太监们做得最多的是两个行业,第一个是贩卖古董。 很多太监从宫中出来的时候,明的暗的带出来些宝物,对太监来说则属于靠山吃山。 不过,故宫虽大,珍宝毕竟有限,不是每个太监身上都有吃不完的宝物,真正能靠这个发财和维持生计的并不太多。 ”萨苏说,“而从事古董一行的太监实际上却很多,这是因为一些店铺看中了太监们熟悉宫中物件,有一定鉴别眼光的优势。 ”萨苏接着说:“第二个行当等于是做回自己的老本行,给人家当佣人管家,他们伺候人还是有独到之处的。 ”太监无后去年夏天,一个关于北京市高科技园区中关村前身是不是太监坟地的争论在媒体上闹得沸沸扬扬。 萨苏在他的随笔中曾写道:“解放初,幸存的太监已经寥寥无几,且大多老病贫困,无力维持。 随着科学院的建设,‘中官坟’便成了北京周边第一个消失的大片墓地,连地名也改成了‘中关村’的名号。 今天,这些或好或坏、或阴险或可怜的太监们的坟墓,已经无处寻觅,连史料中都难见记载了。 ”对此,萨苏有些情绪,他说:“科学院在这件事情上,有些欺负太监们无后,否则为什么不去动其他有主的坟墓呢?”不过,很快就有学者出来辟谣,说古代中关村一带全是水域,没地方下葬。 萨苏在邮件中回应说:“我只根据我所了解的情况来写,而且经过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审核过。 但,别把我当这方面的权威。 ”新闻延伸田义:一个差点被皇帝手刃的好太监一个太监死后竟然能享受超过朝廷一品大员的墓葬规格,即使改朝换代之后,太监们依然对他顶礼膜拜,宦官文化陈列馆所在地的太监墓主田义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庞献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说,1998年春,石景山区文物局对该墓重新挖掘,从而发现了田义的生平。 田义别号渭川,陕西西安府华阴县人,生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死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享年72岁。 在封建社会,“伴君如伴虎”,稍不小心就会惹来杀身大祸,但田义伺奉三个皇帝不但没出错,而且多次受嘉奖,官职直线上升,禄米年年增加。 田义最高的官职是司礼监掌印,为正四品官,按制他的俸禄本该是一年288石,而由于皇帝的一而再、再而三的赏赐,到最后“禄米岁增至六百余石”,以此数目而论,相当于从二品官的年俸,让人惊叹。 明朝曾多次发生宦官擅权事件,王振、刘谨、魏忠贤等遗臭万年的奸阉都出自明朝,同样是大权在握的田义又怎样呢?据史料记载,田义为了劝谏万历皇帝废止苛捐杂税,据理力争,万历皇帝愤怒之极,抽出宝刀要砍杀他。 但他始终不肯退步,最后因为内阁首辅沈一贯的畏惧退缩,这场田义的以死进谏以失败而告终,但万历还是饶了他一命。 事后,田义气得用唾沫吐着沈一贯的脸说:“好一位相公,胆小如鼠!今天好不容易碰到个机会,如果你稍微坚持一下,弊政立除。 你怕什么呀?”沈一贯顿觉惭愧,连连谢罪。 蔡东藩先生在《明史通俗演义》中就此事称赞田义:“不期太监中,亦有此人,其名曰义,可谓不愧。 ”万历三十三年,田义卧病不起,万历帝特派医官诊视,但最终不治去世,万历帝悲痛不已,特为他辍朝三日,五天之内派三人去谕祭他,并赏给大量冥钱,“赐祭三坛”,又赏“东园秘器”,下令工匠挖地宫埋葬,特“树享堂碑亭”,永久祭祀,这是少有的恩典,“盖异数也”。 至此,田义荣贵善终。 舒乙:田义墓的石刻是国宝!在北京的文物界一直流传着一句话,“法海寺的木工,田义墓的石工,承恩寺的地工”,已故著名作家老舍的儿子,中国现当代文学馆馆长舒乙对田义墓的石雕一直赞不绝口:“田义墓的石刻是千古绝品,是中国式古典石刻装饰艺术的登峰造极之品,是国宝!”舒乙认为最精彩的是田义墓中的大块浮雕。 在田义墓里有3块巨大的石碑,其基础呈长方形。 舒乙说:“我在其中一块的侧面看见了神奇的石雕装饰画。 在不到1平方米的面积上,刻了近10种花草树木,包括蒲公英、喇叭花。 在草丛中和在树干上爬着一只刀螂,一只‘呱哒扁儿’,一只蝈蝈和一只蝉,体量和真虫大小一比一,完全写真,连长长的须子和透明的翅膀都雕得逼真,绝了。 ”舒乙曾经看过巴黎蒙马特山上圣心教堂里的法国历代帝王灵柩、意大利佛罗伦萨梅迪希家族教堂里的各代君主灵棺、柬埔寨吴哥窟里小吴哥、大吴哥和巴达亚斯瑞神庙的各种精彩浮雕,这些称得上是世界顶尖级的雕刻代表作,但是,当他看到北京田义墓石刻时就觉得,这里的石刻装饰艺术绝不亚于上面那些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完全可以和它们媲美,而且是技巧、风格和内容都绝然不同的另一类雕刻,是了不起的宝贝。 为此,舒乙曾撰文疾呼:“这是一座真正的石刻装饰艺术博物馆,真正的。 让天下的人都来看看中国最卑贱的人是多么聪明、多么浪漫、多么会玩、多么有艺术水准,创作了与世界其他地方根本不同的璀璨文化。 看看他们怎样把地狱之门变成了充满生命欲望和律动的世界,看看生活的激情和民间文化的智慧是怎样创作了奇迹!”太监是怎样被阉的修缮一新后的宦官文化陈列馆中,将专门复原一个净身房,因为净身是正常的男人成为太监的第一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太监净身是非常有讲究的。 据知情人士透露,净身前选好日子,把净身者关在房间里。 那房间必须密不透风,让净身者先清理粪便,然后锁在房里。 在这段禁闭期间,绝对不能饮食,免得有排泄的秽物沾染手术后的创口,致使伤口恶化,危及生命。 之所以要密不透风,也是为了净身者的安全。 这样,经过三四天之后,就正式行阉割手术了。 阉割前,先用白布或绷带紧扎手术人的下腹部和双股的上部,以高温的辣椒水小心洗涤即将手术的部位,再以微弯如镰刀状的小刀,连同阴囊及阴茎一起切断,通常分两步:第一步是割睾丸。 在球囊左右各横割开一个深口子,把筋络割断以便把睾丸挤出来。 这需要阉割者身子打挺,小肚子使劲往外鼓。 待用全身的力气把睾丸挤出来,刀子匠会把片好的猪苦胆(起止血作用)贴到球囊左右两边。 第二步是割阴茎。 这需要相当高的技术,割浅了会留有余势,将来里面的脆骨会往外鼓出,就必须再挨第二刀,即宫里俗称的“刷茬”;如果割深了,将来痊愈后会往里塌陷,形成坑状,解小便时呈扇面状,一辈子不方便。 阴茎割除后,要插上一根大麦秆,然后把另一个猪苦胆劈开,呈蝴蝶状地敷在创口上。 以上的程序完成后,再由两名刀子匠搀扶被手术的人在房里缓行两三个小时后,才允许躺卧。 手术后3天内不准喝水,据说由于干渴和伤痛,其间必须忍受非常的痛苦。 3天过后,拔掉大麦秆的栓,尿如喷水涌出,可谓大功告成。 中国十大著名太监割下来的东西,净身师全像宝贝一样地收起来,被净身的人无权要,统归净身师保留。 净身师事先预备好一个升,升里边盛着少半升的石灰。 把两个丸一个势,整齐地摆好,用石灰吸干水分,免得腐烂。 有朝一日,净身的人发迹了,还得用财物向净身师赎回自己的身上物。 相关链接:中国最后一个太监1996年,新华社发了一个消息,说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离开了人世。 他所捐献的遗物,也成了宦官文化陈列馆的重要藏品孙耀庭是天津市静海县人,过去静海县很穷,穷人想出头,进宫当太监是一条捷径。 他在进宫之前就已经净了身,动手的是他的父亲。 孙家以为只有这样才能给孙耀庭带来活路。 1916年,清逊帝溥仪公然在民间征太监,孙耀庭通过一个名叫任德祥的人介绍,终于进了宫。 一路下来很是“走运”,孙耀庭最终被提拔到侍候溥仪的皇后婉容。 1924年直奉战争爆发,孙耀庭和主人一起被赶出了皇宫,他也因此结束了太监生涯。 当了8年的太监,孙耀庭除了会伺候人之外,一无所长,而这些功夫在农村是讨不到饭吃的,只能靠兄弟救济糊口。 两年后,孙耀庭回到北京,住进了北长街的兴隆寺,这里有四十多个同命运的太监。 孙耀庭整日出入大街小巷,靠捡煤渣、废品谋生。 虽然艰难,但这里没有乡下那些歧视的眼光。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开始发给太监们每人每月16元的生活费。 不久,孙耀庭参加了工作,负责管理寺庙。 他曾当过6年的出纳。 那时,他每月的工资是35元,后来,他的工资加到45元。 由于出身贫寒,境遇凄凉,孙耀庭在后来的“文革”中没有受太大的冲击,身体健康。 1996年,孙耀庭96岁,寿终正寝。 中国十大著名太监指鹿为马——秦·赵高公元210年,秦始皇病死沙丘。 宦官赵高拉拢李斯,矫诏逼杀公子扶苏和大将军蒙恬,成功帮助胡亥篡位,事后控制朝纲。 接着赵高充分施展其凶残手段,诛杀异己、腰斩同盟者李斯,他指鹿为马,玩秦二世于股掌之上,最后发动政变,逼杀二世。 秦王朝从此分崩离析。 敛财弄权乱汉宫——东汉·张让东汉末,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宦官集团独霸朝纲,权倾天下。 有奸阉就有昏君,昏庸的汉灵帝还口口声声称张让为父。 张让率领十常侍,颠倒黑白除异己,捏造罪名杀朝臣,终于引发了东汉末年大动乱。 废后戮相——北魏·刘腾北魏权阉刘腾通过不断告密,一路往上爬。 他设法傍上胡太后,羽翼丰满之后先是杀死太后情人、名相元怿,后又幽禁太后,终于爬上权力顶峰。 刘腾死后,胡太后重新得势,下令发掘刘腾墓,将刘腾骸骨撒露于野,其四十余名养子也被诛杀殆尽。 忠实家奴——唐·高力士高力士是大唐一代最有权谋的太监之一。 他出谋划策,助李隆基诛杀韦后和太平公主,终成唐明皇最忠实的心腹奴才。 不过,高力士在创造唐朝“开元盛世”的过程中出过不少力,献过不少良策,这在中国历届太监中,算是出类拔萃的高人了。 落井下石——唐·李辅国李辅国天资聪颖,阿谀奉迎、翻云覆雨、落井下石,他无所不能。 从亲王、宰相到皇后、皇帝,有用时可成为手中权杖,无用了则手起刀落,痛杀干净。 可最后李辅国还是落了个身首异处,尸弃荒野。 乱宋“媪相”——北宋·童贯宋徽宗即位后,童贯使出浑身解数,献古玩,弄字画,用尽心思讨得这位风流天子的欢心,从此平步青云。 他与蔡京联手,排挤朝臣。 公(即蔡京)媪(即童贯)二相,朝内朝外,互相勾结,独霸北宋军政大权,朝野百官,尽出其门。 童贯独领兵权二十年,在与辽、金的战争中虽然屡战屡败,他却兵权永固。 海上的风帆——明·郑和郑和本姓马,字三保,云南人。 明成祖时为太监,赐姓郑,航海至南洋、印度、波斯、非洲东岸等处,开中外交通最远的航路,宣扬威德,助马来西亚建国,海外诸国争来朝贡。 时人称为三保太监下西洋,是明代初年的盛事。 “立地皇帝”——明·刘瑾刘瑾,明史上最有名的太监之一,人称“立皇帝”。 他从少年起就侍奉太子朱厚照。 太子继位后,刘瑾连连升迁,很快当上了司礼太监,代皇帝批答天下奏章。 他把贪淫乐的明武宗哄入豹房,炮制“奸党”名单,把56位正直朝臣一网打尽。 他还依靠东西厂和锦衣卫等机构大搞特务统治,使天下人人自危,明王朝由是江河日下。 九千岁——明·魏忠贤魏忠贤,本是一市井恶少,目不识丁,却谙熟拍马绝技,入宫不久,得太监王安提拔,又与皇孙奶娘客印月打得火热,并接近万历皇帝,地位和权势与日俱进。 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后,他和客印月开始揽权干政。 他恩将仇报除王安,逼走魏朝,杖杀朝臣,大兴冤狱,捕杀东林党,私植党羽,自称“九千岁”,为历代阉官专权乱国的最高峰。 清代厚黑第一阉——李莲英李莲英在清宫长达52年。 是慈禧太后最宠爱的贴身太监,也是清代品位最高、权势最大、财富最多、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个大宦官。 他对主子的奴才嘴脸,和对同类的凶狠残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朝中大员及外省督抚,无不对其巴结奉承,仰其鼻息;举凡国政朝纲、清廷要务,无不与闻,无不参预。 清宫太监趣闻太监狗仔队话说光绪年间刑部抓了个劫皇杠的天津混混吴秃子。 因为吴秃子平时黑白两道都结有交情,被抓后又表示不越狱,只等问斩,刑部于是不铐不镣,天天酒肉不缺,甚至八大胡同还有三个妓女主动上门来陪吴秃子,分文不取。 后宫的妃子为了解闷,常派心腹太监到刑部打探离奇案件,就像今天的狗仔队。 很快,吴秃子的种种传奇就到了慈禧耳朵里。 慈禧正好心情不错,听得新奇,决定御审吴秃子。 慈禧常以观世音菩萨自居,喜施小恩小惠,既说是御审,大半就不会死人。 御审那天,等把吴秃子带上来一看,慈禧愣了。 按照传说,这巨匪应该是头如麦斗,腰大十围的一条雄烈汉子,怎么带上来的是个又黑又矮的家伙呢?慈禧暗暗觉得上了当,不禁勃然大怒,亲自问起了罪。 谁知道吴秃子只求一死,回话时眼睛一翻,说:“告诉你,爷为嘛劫‘皇杠’。 听着,咱天津卫的好汉,要劫,就劫‘皇杠’,要奸,就奸皇妃!”说罢,仰天狂笑。 慈禧身边顿时大乱,身边一老宫女受不了这种刺激,“呃”的一声背过气去了。 太监们手忙脚乱地抢救,慈禧脸色发紫,大笔一挥,把吴秃子从“斩立决”改“凌迟”了。 装昏的李莲英李莲英本是慈禧最亲信的太监,可慈禧临终的时候,要他来见却见不到,去的太监报告:李总管说实在见不得老佛爷病体支离的样子,说完还哭昏了过去。 慈禧大为感动。 其实那根本就是李莲英的花招。 到慈禧面前,如果表现得不好,老太太会想,你这小子平时伺候得那么好,看我快死了就变脸么?还不得办他一个“凌迟”?如果表现得好呢,慈禧一感动,赐他一个陪葬的“殊荣”还不是一样。

新华

说不尽这座老城

世界 桑志华 中国博物馆

石屏老城曾经走过无数遍,却仅仅只是走过而已。 原来的石屏老城印象,无非是街道两侧的低矮商铺,文庙,玉屏书院,石屏老衙门,龟背街巷,尚存石板路,以及那些早已熟知的名人故居,比如石屏著名乡绅李恒升故居,状元袁嘉谷故居等等。 不能否认这些历史标签的意义,但单就这一点而言,文献名邦的名号风范,似乎并不足以丰腴石屏老城。 0.75平方公里的石屏老城一直是内敛的,就像一个人的名字一样稀松平常。 它不喜欢张扬。 若不受它的深腹牵引,眼睛的相机快门只会一闪而过,心底模糊而恍惚。 但石屏老城不由人不恭敬。 只怪以前不识庐山真面目。 东西南北中诸条主街两侧腹地,尽是历史之根,牵连不断,盘根错节,交织于各条巷道深处。 真不知该怎么描述它。 要追探老城的内蕴光华,当然得看它的建筑。 除了老街两侧已经悬匾告知的进士第太史第等老宅外,更多的老民居深藏不露,隐匿在纵深之处。 老城的每条巷道里,都有大量的明清至民国建筑。 并不熟谙建筑风格的眼睛只能以一个大概脉络判断:明朝建筑古朴雄浑,风格严谨,简洁明了;清朝建筑飞檐斗拱,繁琐构建,彩墨花鸟;民国建筑高庭大院,砖石凸显,木建为辅。 石屏老城吸纳了三个时期的建筑风格样式。 在大兴土木的现代建筑中,石屏龟壳老城成了一座古代建筑博物馆。 不必说各栋老宅气派的雕梁画栋了,内容纷繁,说也说不清;也不必说凝重端严的高门大槛,花鸟空镂,单单老宅子里的天井,就铺满了古旧气息。 天井严切方正,把房屋严整地对称为上下正堂,左右厢房;天井青石不拘一格,带几分率性,或自然错落,或錾凿工整。 有的天井铺设不用青石用青砖,青砖吸水,所以房屋充满润泽。 蒲公英从青石缝,青砖沿倔强地探出头来,门外的巷风袭来,幽幽地飘落在照壁下的青石缸内。 所有老宅都有天井,天井上方便是正堂,都踩三台石阶踏跺而上入内。 中国道家哲学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三代表多,代表大,代表众,代表兴旺。 所以,老宅子群落在石屏老城里存在了几百年,子子孙孙繁衍生息,养精蓄锐。 我便惊异发现,凡走入的老宅子,皆于天井上堂屋处,由三台踏跺石台阶连接起来,台阶两侧都各有一条青石斜面。 这两条侧面呈三角的斜面青石有个名谓:垂带。 凡有垂带的老宅子都极不简单。 在中国古代,只有身居要职,名望大极的士大夫才有资格在自家台阶两侧建置垂带。 有的老宅子年岁久远,木倾墙塌,早看不出原先的样子,唯存垂带在时光深处熠熠留光。 老宅庭院的垂带在证明着一加一等于几的至简结论:石屏曾出经济特元1人,文进士 65人,翰林15人,武进士11人,文武举人640人。 脚步由此滞住,老宅子的吸力令人想抗拒也抗拒不了。 厢房的黢黑窗棂透进些微阳光,密密斜织出一片纵横的光与影。 光影深处是那年那月孤灯苦读,甘于寂寞踱步思索,望断天涯路。 一卷四书五经,一座砚台墨汁,一叠泛黄宣纸,一阙为伊消得人憔悴。 功名不是尘与土,读书亦非苦与悲。 六百年以前,石屏人就开始与中原文化无限接轨。 先贤们把书中自有黄金屋当成一粒种子,用心侍弄,薅去心苑杂草,掸掉浮躁灰尘,编织他们心无旁骛之梦。 树影婆娑,竹叶盈露,几番清月,抒写春秋。 石屏人在文献名邦的守望之路上未曾停息过。 清末的袁嘉谷先生专门用一首《读书乐》来总括石屏人的文化操守:恒于勤苦见从容,坐拥书城兴未慵。 烟篆纱窗香辟蠹,风穿纸帐剑吟龙。 不除绿草思惇实,独赏焦桐有蔡邕。 夜半高楼谁是友,诸天寺里一声钟。 石屏古人苦心孤诣,破茧成蝶,及第者如井喷。 已退休的原石屏县志办主任冯子望老师熟悉石屏老城。 冯老师的著作《石屏秘境》,为恭寻石屏老城的街街巷巷提供了难得的指引。 限于篇幅,略简部分石屏名人老宅。 西正街——1.胡府大宅院(已拆),出三位进士:嘉庆六年(1861),胡濂恩取进士;道光壬午年(1822),胡霖苍取进士,钦点为翰林,科改知县;光绪癸卯年(1903),胡商彝与袁嘉谷、陈鹤亭取同榜进士。 2.西正街42号,王夔龙进士第。 王夔龙,明朝万历壬辰(1592),科三甲第157名进士,任巴陵宰,惠政有声。 3.西正街56号,“对门两翰林”宅院。 朱景轼,光绪庚寅(1890),科取二甲第38名进士,钦点翰林院编修,现仍悬匾“翰林先声”;朱淳,道光己丑(1829),与朱家学、朱艧俩叔同取进士,中二甲第一名,钦点翰林,任国史馆编修,河南、湖广道监御史、知府等职。 4.西正街65号,罗府二十四个天井进士第翰林院。 宗人府丞罗凤彩从神医何慥手中购买,后裔罗荣光进士、18岁即钦点翰林的罗士箐住此院。 5.西正街70号,石屏首位翰林陈世箕翰林院。 陈士箕,明朝永历进士,甲午解元翰林院检讨。 6.王琦珍进士第(改建他房)。 王琦珍,清朝进士。 7.西正街18、19号及回民巷3、4号,神医何慥大院,后裔何其偀、何其伟及孙子翰林何朗居此院,系石屏保护最好的明式古宅。 8.西正街朱氏陈氏进士第,位于何慥神医大院与杨鹤荣翰林宅院之间,清朝进士第朱家学、朱芬、陈沆宅院,朱府后改建工商银行,陈府改建为新华书店。 9.西正街3号,杨鹤荣翰林宅院,悬匾“世衍书香”。 杨鹤荣,嘉庆丙辰恩科钦赐检讨。 南正街——10.南正街5、6号,二次翰林张汉宅院。 张汉,康熙癸己科检讨。 11.南正街22号,袁嘉谷状元府。 袁嘉谷,光绪二十九年(1903),云南唯一经济特科状元。 12.南正街43号,许贺来宅院。 许贺来,清康熙乙丑科编修,开云南翰林先河。 13.南正街34—39号,杨廷相翰林宅院。 杨廷相,明代乙卯科进士;同宅院为杨胪赐故居,杨胪赐,雍正辛丑科进士。 14.南正街61号,丁府宅院。 丁兆冠,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士。 15.南正街观音寺巷68号,陈履和故居。 陈履和,乾隆四十五年(1780),随父一道双双考取举人。 后人陈谊,中央军事科学院顾问,大校军衔,已故;陈福今,曾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中央办公厅机关党委书记、中央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长(正部级)、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第十六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健在。 16.南正街观音寺巷12号,陈氏同胞进士第。 陈蓉纕,清雍正丁未(1727)科取三甲第148名进士;弟陈荀(?),清雍正癸丑(1733)科取进士,大门曾立“同胞进士”匾。 17.南正街观音寺巷20号,刘杨亲家两宅院。 刘葵光(宝秀吴营人)继承先祖于勐腊易武所创同庆号茶庄,刘葵光与住石屏的杨吉三共同合作经营同庆号,两家结亲。 同庆号被公认为云南普洱茶第一号。 18.南正街小炉匠巷6号,著名彝族作家李乔故居。 李乔,被誉为“中国现代彝族文学的拓荒者和先驱”,曾任云南省文联副主席,1955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其作《欢笑的金沙江》。 19.南正街观音寺巷8号,涂氏宅院。 涂晫,康熙乙酉(1705)举人,精功书法,建水东门城楼“雄镇东南”等字样即为涂晫所作;涂晫之子涂应恒,清康熙年间贡生,继承其父书法大艺,石屏真觉寺“秀山”二字为其所书。 东正街—— 20.东正街33号,陈龙光进士第。 陈龙光,明万历甲辰(1604)科取进士,任湖广按擦司副使,以军功擢山东右布政使、江西左布政使。 21.东正街东后街24号,任树南进士第宅院。 任树南,清乾隆丁未(1787)科取三甲第42名。 22.东正街东后街32号,罗长春罗长华进士第。 罗长春为武进士,光绪十年(1884)随滇军入越南抗击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后患疟疾于1885年殉国,年仅29岁。 光绪十五年,罗长春其弟罗长林、罗长华兄弟同考为武进士。 罗长华被授湖北荆州守备,后掌安徽宜州、江南江淮卫兵权。 23.东正街诸天寺卖麻8号,罗长林进士第。 罗长林,授御前侍卫、钦派保卫乾清宫,大门立直匾“侍卫府”。 24.东正街诸天寺街卖香巷口(已拆),卢氏进士第宅院。 卢炳清,康熙戊辰(1688)科取三甲第48名进士,任南昌知县。 25.东正街诸天寺街卖香巷23号,万肃万咸燕进士第宅院。 万肃,清康熙癸丑(1673)科取三甲第54名进士;万咸燕,清康熙辛丑(1721)科取三甲第105名进士,任丽江府教授,升四川井研县知县,主编《丽江府志》,为丽江纳西族传入汉文化之开先河者。 26.东正街协天宫巷6号,刘氏进士第宅院。 刘心传,清乾隆辛未(1751)科殿试后卒于北京,取三甲第84名进士;刘经传,乾隆庚辰(1760)科取三甲第19名进士;刘治传,乾隆癸未(1763)科取三甲第7名进士。 刘氏三兄弟,石屏人的美谈。 27.东正街协天宫37号,杨桂森翰林宅院。 杨桂森,清嘉庆己未(1799)朝考一等第78名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 嘉庆十五年(1810),赴任台湾彰化县知县。 北正街—— 28.赛氏孙氏两进士第,详址无考。 清朝乾隆钦赐回族赛玙(94岁)、王孙熊进士。 29.北正街98号,张正堂大院。 张正堂曾与李恒升为国家捐飞机抗日,堪为旧中国民间爱国人士典范。 30.北正街正街铺27号,司马第房院。 31.北正街正街铺9号,戴汝为故居。 戴汝为,1951考入清华大学,次年调整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为云南籍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32.许晖藻进士第宅院(详址无考)。 许晖藻,清道光丙申(1836)恩科取三甲第30名进士。 33.北正街正街铺40号,张大成宅院。 张大成(民间称“张三烂眼”),清朝晚期民国初年个旧矿山大老板,与陈鹤亭、李恒升等大实业家齐名。 ......一间石屏城老宅,一段石屏人故事。 有人把古代科举考试和今天的高考作一个对比:古代的秀才类似于今天的211,举人就相当于清华北大的高材生了。 这个今古比对令人悚然。 石屏在明清时期有举人文凭的高达七百余人,在云南省范围,数量仅次于昆明、大理。 作为石屏人,我无意沉溺于石屏古人的耕读荣光。 这种荣光其实是一种精神特质。 这种精神特质始终围绕着坚韧不拔,石屏人终有巨为。 古代秀才举人名谓,千万人趋之若鹜,但在石屏并不算稀奇名词,石屏人的读书风气在古代绝对可以和中原有一拼。 一行六人信步走入观音寺巷许家大院时,已是晌午时分。 喜欢书法的县志办李主任随眼看了看一块断碑面上的阴刻楷书。 断碑置于一道阴沟口上,用于垫盆汲水洗菜。 这原本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许多石屏人家都有此等生活经历。 碑文已经不完整,存留的内容却吓人一跳!正文是“……侍讲许先……”,落款是“弟张廷玉顿首拜题”。 没错,此碑的主人是许贺来,问题是落款!张廷玉何许人?张廷玉,清朝杰出政治家,康雍乾三朝元老,大学士张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进入权力中枢。 康熙朝,官至刑部左侍郎,整饬吏治。 雍正帝即位后,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完善了军机处制度。 张廷玉卒后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作为大清一朝重臣,张廷玉先后任国家史籍纂修官,是《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总裁官。 而张廷玉面对许贺来自称弟,“顿首拜题”,足以说明许贺来在京城仕途的影响力度。 此残碑是石屏文献名邦又一增添的实实在在的佐证。 光阴未曾远,我辈当自强。 石屏先儒是后世屏人的一盏明灯,老宅院里,绿枝幽影,桂花香荫。 高大照壁旁,粗壮柚子树叶下又隐隐跃出墨绿青果;方整天井中,火红石榴花正浓浓抒情;墙角一隅,青石井栏,显出无限古韵,井水依然健旺,与地面几乎持平;先人们留下了花盆、花缸、花坛,花花草草,一片盎然。 这难道不是我们心中所向往的美穴地吗?遥想石屏古人,他们不仅人心思进,他们同样享受烟火人生。 古代石屏文风兴盛,人才济济,当有殷实家底支撑,具备相当的钱财才行。 求取功名,光耀门庭的读书资财如何获得?答案是走西头经商,下个旧挖矿!所以石屏老城是人背马驮建起来的。 这又是一段博厚的传奇历史。 这段历史就像石屏老城一样,具有无尽的历史故事和人文情怀。 西门来鹤饭店外珠泉街外沿,还存留五间马店,这是石屏人的马帮队伍歇脚之地。 遥想明、清、民国时期,石屏马帮入城的场面:浩荡马帮,西城门外,衣冠整肃,丰衣回乡。 马帮穿过恩贡门,头骡红缨如冠,磬铃铓锣哐锵。 二骡趾高气扬,铁蹄铿锵石板。 尾骡招摇古街,追风玉铃仓啷。 石屏马帮,极具儒商特质,既有儒者的道德和才智,又有商人的财富与成功。 他们注重个人修养,诚信经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注重合作,具有较强责任感。 儒商有超功利的最终目标,有对社会发展的崇高责任感,有救世济民的远大抱负和忧患意识,追求达则兼善天下。 古有陶朱、子贡、白圭等一代儒商,后有著名的徽商、晋商、淮商等儒商商帮。 显而易见,没有石屏商帮,文献名邦的名号是竖立不起来的。 比如清末状元袁嘉谷的祖上在勐腊易武创设著名的乾利贞茶号;比如清末民初锡矿实业家陈鹤亭主持修建石屏第一中学;比如抗战时期个旧锡矿实业家李恒升捐银购飞机给民国政府军队抗日;比如乾隆年间大银王吴尚贤使缅甸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比如现代宝秀城黄必安经商药材,悬壶济世……石屏的儒商重量级人物还有很多,他们的创业历史,他们的家国情怀都是一部石屏的大书。 老街、老巷,就是石屏老城这部大书的书脊;老宅、老屋,就是书页里面的记忆承载;年代久远的宅院历史气息,就是这部大书里散发出来的书墨香味。 有风吹过,石屏老城书页漫卷,要读懂书页上的文字,首先得有一颗恭敬心,还要有石屏先人们忘我读书、严谨治学的苦苦求索精神。 政府部门一直在对石屏老城古宅、古街进行以旧修旧,石屏老城正逐渐恢复往昔神采。 文庙旁,原城隍庙的那间工艺商铺里传出那首石屏人自己的歌曲:石屏古城,四大城门,家家有举人……2020.05.14 参考文献:1.《秘境石屏》(冯子望著) 2.《石屏县志》(袁嘉谷撰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7852.html
蝶恋天山 新疆文化艺术节优秀展演剧目 在乌鲁木齐演出
最大功率835匹马力 阿斯顿·马丁发布新款V12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