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开悟思维 10句精华 放大视野

读历史,必少不了《资治通鉴》与《史记》。“史学双璧”之一的《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也是最权威、最重要的编年史。

这部由北宋司马光耗时近20年编写的史书,记载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既讲述国家民生的兴衰历史,同时又分析历史人物的品德善恶,管理政策得失,经验总结以及修身齐家、做人处世之道。

它是“皇帝教科书”,更是古人智慧的宝藏。今天,我们特意精选其中10句,一起来学习,品悟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

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译文】 贤能之人财产过多,就会削弱他们的意志;愚笨之人财产过多,就会增加他们的过错。

【启示】 财富对于人的影响是复杂的。西晋时期,石崇富可敌国,但他生活奢靡,与王恺斗富,最终因财富引来杀身之祸。

对于有才能的人来说,过多的财富可能会让他们变得安逸,失去进取的动力;而对于缺乏道德约束的人来说,过多的财富可能会让他们放纵自己,犯下更多的错误。

所以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要注重自身品德和能力的提升,用财富去创造更多的价值,而

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译文】 听别人口中说的,永远不如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可靠。

【启示】 中国有句老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听别人说得天花乱坠,也不如自己亲眼看一看。毕竟,别人有别人的立场和想法,难免会有偏颇狭隘。

千万不能因为道听途说,没有真凭实据,就妄自猜测、妄下定论。唯有亲自去看,亲自去做,身临其境,了解前因后果,才有发言权。

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焉;

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

【译文】 不辨别事情的是非对错只是喜欢别人赞扬自己,没有比这更糊涂的了;不思量道理在哪边而一味地奉承讨好,没有比这更让人讨厌的了。

【启示】 人人都爱听夸奖自己的话。正常来说,一个人被批评时,心里是不痛快的。原因无外乎两点:一是感觉自己做得完全正确,二是怕面子过不去。

《荀子·修身》有言:“非我而当者,吾师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一个人的格局大小,也体现在面对批评时的态度上。聪明人知错就改,糊涂人有错就瞒。格局越大的人,在听到批评时越是能够虚心接受,越是可以“闻过则喜”。

只有真心对你好的人,才会批评你。如果有人还愿意冒着吃力不讨好,还被你嫌弃的风险,来敢于指出你缺点,敢于批评你的人,一定是你生命中的贵人。

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译文】 面对许多事务,要学会装傻装聋不干预,才能做一家之主。

【启示】 长辈和晚辈相处时,要有豁达包容的心态。不要因为一些小矛盾和过失斤斤计较,喋喋不休。倘若凡事都要强加干涉,再小的问题也会演化升级。

懂得装聋作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做一个聪明的老人。这才是老祖宗真正通达的智慧,也是家庭和睦相处的关键。

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译文】 送来的礼物很多,说的话又非常入耳,这是古人最警惕的事。

【启示】 俗话说: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生活中,不是所有人,都真心希望你好。一些违背人之常情的好,往往是别有所图。

别人对我们好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因此得意忘形,这时危险就在其中孕育了。

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人,往往对你并不是真的好,只是你身上有他所需要的利益。一旦你的利益落到了他的手里,可能便会翻脸不认人了。

孔子讲:“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意思是,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这就是小人,嘴巴甜,心里坏。

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译文】 树木的心不直,它的纹理就会歪斜,用这样的木材制造的弓,即使强劲有力,射出的箭也不会直。

【启示】 孔子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正直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它能让我们在面对诱惑和困难时坚守正道,做出正确的选择。一个正直的人,无论在何处都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如果领导者的价值观不正确,那么企业的发展方向也可能会偏离正轨。所以每个人都应当注重培养自己正直的品质,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口有蜜,腹有剑。

【译文】 嘴上说得很甜,肚里却揣着害人的主意。

【启示】 《道德经》有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意思是说,真实可信的话不动听,动听的话不真实可信。所以我们绝对不能仅仅根据一个人的表面言辞和态度,来判断其真实意图。

张九龄是唐玄宗时期的贤相,他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李林甫嫉妒张九龄的才能和威望,表面上对张九龄十分恭敬,背后却经常在唐玄宗面前说张九龄的坏话,挑拨离间。最终导致张九龄被唐玄宗疏远和罢相。

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不被虚假的表象所迷惑。

言善非难,行善为难。

【译文】 嘴上说做善事并不难,实际做善事才是真的难。

【启示】 说好话易,做好事难。动动嘴皮子,不用花费心思力气,轻轻松松。但是说得再好听,不付诸行动,只会是伪装的良善。

真正的善良,是既要说,更要做,一边宣扬,一边践行。克服困难,努力行善,修身以德,才是红尘道场中最深的修行。

欲知其人,观其朋友。

【译文】 看清一个人,就要看他的朋友是什么人。

【启示】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人是什么性格和品格,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

乐观豁达的人,身边的朋友往往也会积极向上、光明磊落。阴险狡诈的人,身边的朋友也大多是居心叵测、城府极深。

如果想要看清一个人,就要先观察他的社交和圈子。同时,我们也只有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结交更好的朋友。

好胜人,耻闻过,骋辩给,眩聪明,

厉威严,恣强愎,此六者,君上之弊也。

【译文】 争强好胜,不愿意听到别人提缺点,喜欢放开自己的舌尖而驰骋辩才,显示小聪明,对人过于苛刻严厉,顽固不化且自以为是。这六点,都是君主应当特别加以警惕的毛病。

【启示】 巨鹿之战中,项羽将渡船沉于水中,捣毁做饭用的锅灶,每个士兵仅带三日口粮,誓死与秦军血战到底,最终大败秦军,这就是“破釜沉舟”故事的由来。

项羽一心追求成功的勇气无人能及,他能力虽超群,但缺点也很致命。

刚愎自用,迷信武力,嫉贤妒能,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身边矛盾重重,没人能帮助他,最终导致失败。

每个人的认知都有局限,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观察和见识。

因此,学会聆听,你就相当于在借别人的眼睛观察世界,也包括审视自我,于是才能周全、有高度和格局。


关于“学以致用”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太多了,我只复制了一部分。 我把网址贴上来了,有空多看看!祝你好运!健康快乐每一天!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百学须先立志。 (朱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杜甫)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司马迁)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韩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孟子)C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吕氏春秋》)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汉书》)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吃一堑,长一智。 (古谚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杜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春宵一刻值千金。 (苏轼)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D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齐书)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杜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苏轼)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汉书)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三国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刘彝)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E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F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 (《礼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G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陈子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 (宋·叶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明《增广贤文》)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演义》)H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古诗诗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 (《老子》)J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资治通鉴》)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见义不为,非勇也。 (论语)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刘基)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苏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傅玄)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 (孟郊)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L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晏殊)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曲·争报恩)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M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罗梅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刘禹锡)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旧唐书)N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王安石)P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韩愈)Q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辛弃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汉书)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易经)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R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司马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周易》)S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曹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刘禹锡)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苏轼)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杜荀鹤)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屈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 (庄子)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宋·罗大京)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 必有一得。 (《晏子春秋》)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后汉书)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权修》)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鲍照)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士为知己者死。 (史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红楼梦》)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白居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盂郊)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礼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T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水浒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彭端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苟子》)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李商隐)W玩物丧志。 (书经)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礼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韩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陆游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X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屈原)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老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尚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然后知不足。 (礼记)学无止境。 (荀子)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鲁迅)Y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毛诗序)《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后汉书》)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 (《管于》)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衣莫若新,人莫若故。 (晏子春秋)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孙昭远)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秦观)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 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香(刘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左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

郁郁黄花 无非般诺 这句什么意思,出自哪?

出自:《指月录》《指月录》记载一则禅话,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谈的是真如本性与般若智慧。 禅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道也蕴涵在我们的生活中。 这则偈语,以翠竹黄花象徵佛身充满万事万物,般若智慧充盈世界天地,意义相当深远。 满山翠竹青绿,处处黄花灿开,则春美秋好,愿景无限,土地与住居一片欢喜,生命显得富足长安。 《指月录》一书记载古代禅德,如何见道,如何修持用功夫,如何行愿,统统讲了。 前人留给我们的法宝太多,只是我们自己没有用功,没有去看,更没有去研究,自己智慧没有开发,所以看不出宝藏嵌在泥巴墙壁上。 每个有成就的人都很慈悲,把东西留下来给我们,希望能帮助我们学有成果。 《指月录》上的小字注解,是唐代以后到清朝以前,有些大师们得道成道后的注解,也很重要。 --南怀谨《如何修证佛法》前言“指月”者,以“指”譬教,以“月”比法。 《楞严经》卷二中说:“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 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 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 ”《楞伽经》四曰:“如实观察者,诸事悉无事。 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 计著名字者,不见我真实。 ”《圆觉经》曰:“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 ”《大智度论》卷九曰:“如人以指指月,以示惑者。 惑者视指而不视月,人语之言:我以指指月令汝知之,汝何看指而不看月?此亦如是,语为义指,语非义也。 ”《往生论注》下曰:“名为法指,如指指月。 ”佛教诸经论多以“指月”一词警示学人对文字名相之执着。 禅宗则借此发挥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教义。 本册所收共两部,合称《正续指月录》。 所谓“正指月录”即《指月录》,全称《水月斋指月录》,三十二卷,《卍续藏》第一四三册收录。 该书为明代瞿汝稷集成,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由严澄(道彻)撰指月录发愿偈,万历三十年瞿汝稷题《水月斋指月录》授梓刊行。 卷首有万历三十年夏五月戊寅之原序,并万历二十九年八月初三吴郡严澄之序。 所谓“续指月录”即清代聂先(乐读)编辑的《续指月录》,全书二十卷,康熙十九年(1680)刊行,也收在《卍续藏》第一四三册。 《指月录》系集录自过去七佛、西天祖师、东土祖师至宋代大慧宗杲的历代禅宗传承法系共650人的言行传略而成。 其中卷一至卷三收录过去七佛、应化圣贤、西天祖师(西天二十八祖);卷四收录从菩提达磨到六祖慧能的东土早期诸祖师;卷五至卷三十收录慧能以下第一世至第十六世的各位祖师;卷三十一、卷三十二为径山大慧宗杲禅师的语录。 本书之编录,旨在令学者参究古尊宿之圣言圣业,以期正乱兴废。 《续指月录》系继《指月录》之后所编集的禅门高僧列传,所收内容自南宋隆兴二年(1164)六祖下十七世起,迄清代康熙十八年(1679)三十五世为止。 《指月录》虽录述止于十六世,但实于十六世临济、曹洞、云门诸宗尚有遗漏,故《续指月录》尽力收集有关机缘句语,以及江湘、余怀的序文,灵岩学人、如是居士的弁语、海印学人的缘起、孙孝则的书问、凡例、伦叙考等文,另成《瞿录补遗》1卷, 置于卷首。 在二十卷之后,又附有《尊宿集》,集录法嗣不详的六十一位禅师传略。 所以,《续指月录》其实是由卷首一卷、正文二十卷和《尊宿集》一卷等三部分组成的。 作为禅宗发展史上的著名典籍,《正续指月录》与禅宗的基本精神是完全吻合的。 禅宗以“本来无一物”之境界为上乘,以“万虑皆空”为至德,主张不立文字,不下注脚,亲证实相,方为究竟。 所以,禅宗认为一切言教无非为示机之方便而设,如以指指月,使人因指而见月,即以言教而显示实相,也即禅宗以心传心的“心月”。 清人彭绍升在《居士传》中介绍《指月录》的编者瞿汝稷说:瞿元立,名汝稷(1596-1619),苏州常熟人。 以父文懿公荫为官,历黄州知府,徙邵武,再守辰州,迁长芦盐运使。 其在官,以名节自厉,清望归之,以太仆少卿致仕归。 元立受业于管东溟,学通内外,尤尽心于佛法。 时径山刻大藏,元立为文导诸众信,破除异论……元立尝上溯诸佛,下逮宗门,撮其语要,为《指月录》,盛行于世。 后终老于家。 瞿汝稷是明儒管志道(东溟)的学生。 管东溟提倡儒家与佛家的调和,认为“儒不碍释,释不碍儒”,“儒不滥释,释不滥儒”。 瞿汝稷受管东溟的影响,留心佛学,尤好宗门,乃集多年之功编成《指月录》。 《指月录》相对于早出的其他典型的以叙史为目的的灯录而言,对于禅宗史研究方面的价值稍显逊色,但由于其记述了不少其他灯录缺失的珍贵资料,而且正因为《指月录》是儒者谈禅之作,以帮助学人修法悟道为宗旨,所以,对于世人来说,它无论在材料的编排裁剪上或是在文字语言的运用上,都有较大的吸引力。 《指月录》由于比较晚出,所以收录了后世各家对先代名句的评唱,使人可以不再执于指月之指,而直见月亮(喻悟道)本身,兼顾了诸家之长,避免了偏颇。 据聂先的《续指月录凡例》记载,《指月录》成书后,“为禅林秘宝,海内盛行,板经数易……甚至斗大茅庵,亦皆供奉,腰包衲子,无不肩携。 儒者谈禅之书,未有盛于此本者也。 ”《指月录》出现不久就成为一部颇有影响的禅学读本,从古到今一直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目前社会上禅宗非常流行。 寺院中禅宗依然占据主流地位,社会上对禅宗感兴趣者持续增加,大学中学习禅宗文化的队伍也日益庞大,禅宗典籍种类繁多,发行量不断扩大,各种形式的禅宗修炼活动层出不穷。 近年来禅宗在海外的传播势头也进一步扩大,笔者在美国留学期间曾经考察过许多西方人的禅修团体。 他们对中国禅宗热情很高,兴趣极浓。 根据笔者的观察,现在社会上对禅宗感兴趣的人群大致可以划分为八类:一是传禅者,即传播禅宗文化,传承禅宗法脉,传扬禅宗真理者,主要是那些修行有成就的禅宗高僧大德;二是享禅者,即修有所成,体有所悟,将禅宗的精神自觉地运用到现实的生活当中,享受到禅的快乐与安详;三是参禅者,即按照佛教的义理和仪轨,选择某个或某几个禅宗法门,参悟禅的妙义,体会真如妙境,以期有所开悟,直至见性成佛;四是学禅者,即未按禅宗的严格仪轨,不以觉悟妙道为目标,仅仅对禅的哲学、伦理、美学、心理学等涉及禅宗的理论与方法感兴趣,并学习和理解,以提高自己的精神修养,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扩展自己的心胸;五是谈禅者,即未有传法资格和义务、尚未修行悟道的那些在研究和学习禅宗文化方面已有成就的人,由兴趣所致或由出于职业的原因,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向禅宗文化的爱好者或想了解禅的人讲述禅宗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禅的历史线索,禅的哲学思辨,禅的语言技巧,禅的理论特色,禅的故事情趣等等;六是研禅者,即研究禅宗的人,包括研究禅宗历史的,研究禅宗哲学的,研究禅宗文学以及禅宗美学等各个方面的研究人员,他们有可能是职业的,有可能是非职业的;七是玩禅者,即那些似有所悟但犹留偏执、虽有研究但无修证、学有所长但不达境界,以禅自娱,以禅投机,甚至以禅哗众、以禅惑众的人;八是戏禅者,即学无所成,悟无所悟,偏执禅宗语言和思维技巧,错误解释,断章取义,滥贴标签,为我所用,甚至将禅作为自己恶言劣行的保护伞,这属于禅宗爱好者当中最可恶也最可悲的一类。 我们重新整理出版《指月录》,希望为研究禅宗、学习禅宗、传播禅宗的人提供一个方便可用的资料,为参悟禅宗、享受禅宗、谈论禅宗的人提供一种有价值的借鉴,也希望玩禅和戏禅的人能够从《指月录》中获得真知灼见而回归严谨,重返正道,从而自利而利他,真正地增长福慧。 《指月录》的整理工作由西北大学图书馆的谢锐女士承担。 谢锐居士曾撰写过《法显传》、《提婆传》、《香港的佛教》、《难忘的小南海》等佛教类文章,多年来修学佛法,精进努力,兴趣不减。 这次整理主要是对《指月录》的文字重新横向排版,全部使用简化字,并根据藏经仔细确定断句,重新分段,在个别必要地方还作了简单的校勘。 相信这一工作会为古老的禅学名著《指月录》锦上添花,更广流传,从而利益大众,福惠天下。 青青翠竹,郁郁黄花� 圆瑛大师在参禅修定时曾说:“悟桐叶落始如秋,佛法休抛世法求,消息不须旁处觅,直于落处见根由”。 意思是说:世法里包含着佛法,不要离开人世间之法去追求超凡的佛法;叶落之处,就是根的所在,世法与佛法的关系也是如此。 但是,大自然比社会生活更符合于禅的旨趣,禅的旨趣更契合于自然。 大珠慧海禅师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他在翠竹中见到了永恒的佛性,在黄花中找到了大智慧。 � 佛教说释迦牟尼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身。 “法身是理的积聚,就是积聚真如妙理为身。 真如是圆满清净,遍一切处。 法身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印度语谓毗卢遮那,意译为遍一切处,清净法身犹如虚空一样的圆满周遍十方世界。 ”(明旸法师:《佛法概要》第36页)也就是说,佛的法身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是一切事物中永恒的存在,因此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 ”般若,是大智慧的意思。 大智慧也和佛的法身一样,存在于万物之中,所以说“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般若法身无二无别。

谁是中国古玄学的创始人?

古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 产生于魏晋。 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是对道家的表达 。 可以说玄学是道家的一种分支或改进。 “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言道幽深微妙。 东汉末至两晋是两百多年的乱世,统治思想界近四百年的正统儒家名教之学也开始失去魅力,士大夫对两汉经学的繁琐及三纲五常的陈词滥调普遍感到厌倦,于是转而寻找新的、形而上的哲学论辩。 魏晋之际,玄学含义是指立言与行事两个方面,并多以立言玄妙,行事雅远为玄远旷达。 “玄远”,指远离具体事物,专门讨论“超言绝象”的本体论问题。 因此,浮虚、玄虚、玄远之学可通称之为玄学。 玄学家又大多是当时的名士。 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它是在汉代儒学(经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 魏晋人注重《老子》 、《庄子》和《易经》,称之为“三玄”。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魏晋玄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 简言之,它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化的产物。 是老子[李耳(约前571~前471),字伯阳,又称老聃(dān),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 老子标准像想家之一,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提出的无极, 无极即道,是比太极更加原始更加终极的状态:无极,本来是老子用以指称道的终极性的概念。 这是第一次出现无极的概念。 全段意思是说:虽知道洁白,却安守于昏黑,便能做天下的模式。 能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性不相差失,性回复到不可穷尽的真道。 所以无极的原义就是道,指道是不可穷尽的。 以后道门人士,都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无极的概念,但在不同场合引伸的侧重点稍有不同。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无极之外,复无极也。 ”意思是世界无边无际,无穷之外,还是无穷。 无极便是无穷。 汉代的河上公《老子章句》认为复归无极就是长生久视。 依道门观念,与道相合,才能长生久视,因此将无极解释成道,或者解释成长生久视,是一致的。 道是无限的。 天地开辟之前,它已经存在了无限的时间,而且会永恒地存在下去,空间上它也是无限的,不局限於任何一个具体的区域。 因此用无极的范畴称道。 在宇宙演化的角度使用无极一词,常与太极对举,指比天地未辟、但却是天地直接起始的混沌更加古老、更加终极的阶段,这一阶段,就是道。 因此,无极是太极的根源。 修道者都追求与道合一,道门术语称与道合真,在具体机制上便是返回到元初的终极的状态,这就叫做复归无极。 谢谢观看,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8188.html
确实破防 混双被爆冷 本届奥运会的张本智和 男单男团被逆转
边路大司命玩起来 放弃打野和射手 游戏体验绝佳的英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