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突击:现代战争》是一款非常注重战略规划与资源管理的拉锯战式即时战略游戏。在游戏中玩家需要扮演的角色更像是“指挥官”,需要合理地编排自己的部队,运用不同的士兵和支援单位,以获得最大的战术优势,进而取得每一场战争的胜利。相较于其他RTS游戏,《兵团突击:现代战争》的上手门槛并不高,玩家并不需要过多的微操来体验游戏内容,这一点对于新手玩家或是不怎么熟悉RTS的玩家相当友好,但游戏同时想玩明白也不容易,大量兵种的排兵布阵又是一门学问。
目前游戏将于8月12号正式发售,感兴趣的玩家可以通过下方的链接跳转至Steam商店页,将游戏添加至愿望单。
《兵团突击:现代战争》的游戏内容并不复杂,玩家不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去记忆各式各样的文本内容,也不需要特别繁琐的微操即可轻松上手。但另一方面,游戏非常注重战略规划与资源管理,在《兵团突击:现代战争》中,多样化的兵种选择和战术组合是游戏的核心内容。玩家需要根据战场情况灵活部署部队,运用不同的士兵和支援单位,以获得最大的战术优势,最终打赢战争。
从步兵、装甲车到坦克,《兵团突击:现代战争》拥有丰富的兵种系统。每种单位都有其独特的属性和技能,如何合理搭配这些兵种,将会决定玩家能否在战场上取得胜利。此外,玩家在游玩的过程中还可以呼叫迫击炮、空袭等强力支援,为战场局势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兵团突击:现代战争》还提供了多种不同的战役地图,每个地图都有独特的地形和障碍设置。当玩家上手之后,便会发现随意布置兵种并不能左右战局,因此合理地规划与排兵布阵同样是游戏中独特的一环。除此之外,与前阵子大火的FPS游戏《The Finals》一样,在《兵团突击:现代战争》中的一切场景和物品皆可摧毁,提供了极具真实感的战斗体验。同时布娃娃物理系统和华丽的击杀效果,让每一次战斗都充满激情与挑战。无论是攻占敌方基地还是防守己方阵地,玩家都会感受到最激烈的战斗氛围。
《兵团突击:现代战争》将于8月12号正式上架Steam,如果你想尝试一款门槛不高的RTS,或是信誓旦旦的硬核玩家,千万不能错过它。点击下方链接即可查看游戏Steam商店页面。
中国十大战役
⑴“大战中的大战”———凡尔登—索姆河战役堑壕前的大厮杀。 双方共伤亡130多万人。 “陆战之王”初显神威。 1916年,德军对通往巴黎的门户和法军阵地的枢纽———凡尔登进行重点进攻。 英法联军为减轻凡尔登所受压力,在索姆河发动支援性进攻战役。 2月21日,德第5集团军担任凡尔登主攻。 德法两军前线兵力3∶1,火炮对比7∶1。 为求胜利,双方不断加大兵力投入。 在正面15~30公里、纵深7~10公里战场上,双方共150万人的军队进行了激烈厮杀。 战役第一天,德军就发射了200万发炮弹。 7月1日,英法军队向驻守索姆河地区的德第2集团军发起进攻。 双方共投入了153个师,约一万门火炮、1000架飞机。 英军在作战中首次使用了新式武器———坦克。 在由堑壕和支撑点配系的3道防御阵地上,德军进行了顽强抵抗。 英法联军以伤亡61.5万人的代价仅推进了5~12公里。 德军损失65万人,失去240平方公里阵地,但打破了英法联军的计划。 此役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阵地消耗战成为主要的作战形式。 此战德国大伤元气。 战争向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发展。 ⑵激战英伦———不列颠空战飞机问世后最大规模空战。 “千里眼”帮忙。 德国损失飞机1700余架。 为对抗希特勒发动的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英德之间爆发了空军诞生以来最大的空战。 德空军此战严重受挫。 丘吉尔评价说:“战争史上,从来不曾有过如此众多的人(英国民众)从如此少的人(皇家飞行员)那里获得如此多的好处。 ”此役德空军出动了约1300架轰炸机、900架单引擎攻击机和120架双引擎歼击机。 英国空军参战飞机最多时约650架,但掌握了先进的雷达技术,借助雷达帮助,使德军始终未能夺取制空权。 1940年7~10月“不列颠之战”最紧张激烈的4个月,英国共损失作战飞机915架。 纳粹德国损失飞机1733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开战以来第一次严重受挫。 其入侵英国的企图被挫败。 ⑶大漠“猎狐”———阿拉曼战役非洲战场转折点。 德军作战密码被破译。 希特勒非洲军团残部被迫开始大撤退。 阿拉曼战役是二战时非洲战场转折点。 由蒙哥马利统率的英第8集团军迎战号称“沙漠之狐”的隆美尔率领的德意军队组成的非洲军团。 此后,盟军完全掌握了非洲战场的主动权。 1941年6月,非洲军团连败英军,进抵阿拉曼防线。 整个北非几乎垂手可得。 但连续作战使非洲军团成了强弩之末。 英军速调8个旅在阿拉曼一线严阵以待。 1942年6月30日,隆美尔发动进攻。 到7月3日,4次大规模进攻均告失败。 双方形成僵持状态。 8月中旬,蒙哥马利接任英国第8集团军司令。 此时,英空军对德空军比例达5∶1,坦克数量超德军一倍。 8月30日,孤注一掷的隆美尔发动第二阶段攻击。 但英国人已破译德军密码电报,知其进攻计划的每一个细节。 结果,隆美尔的这场豪赌变成了德、意军队的自杀性攻击。 1942年10月23日夜,第8集团军展开反攻,对德军形成围歼之势。 11月4日,隆美尔不顾希特勒的死守命令,带着仅剩5万余人的非洲军团,从阿拉曼开始了大撤退。 ⑷航母时代的号角———中途岛海战双方海上编队在炮火射程外以舰载机实施突击。 日本损失航母4艘、飞机285架。 以战列舰为主力的巨舰“大炮主义”成为历史。 1942年4月18日美军空袭东京后,日本决心夺取中途岛,诱歼美国太平洋舰队,以保障本土安全。 此役,日动用了包括8艘航母(舰载机400多架)在内的舰船200余艘,由山本五十六海军上将指挥,分南、北两个编队对中途岛发起攻击。 由于美军破译了日海军密码电报,掌握了日进攻意图,美太平洋战区总司令尼米兹海军上将指挥特混舰队在中途岛附近,隐蔽待机。 6月4日,日海军中将南云忠一率队进至中途岛西北海域,派出飞机108架轰炸中途岛。 美岸基机升空迎战。 南云下令已挂上鱼雷准备攻击美舰的第2波飞机改装炸弹攻击中途岛。 此时,美特混舰队接近。 南云急忙命令第2波飞机卸下炸弹重挂鱼雷。 此时美舰载鱼雷机和俯冲轰炸机连续攻击南云的航母。 日机未能迎战,摆在甲板上未及入库的炸弹和鱼雷机接连爆炸。 日损失航母4艘、飞机285架。 中途岛海战改变了太平洋地区日美航空母舰的实力对比。 双方海上战斗编队在炮火射程之外以航空兵实施突击,宣告以战列舰为主力的巨舰“大炮主义”已成历史。 空海一体战开始主导海上战场。 ⑸决定性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惊心动魄大决战。 逐条街道逐间房屋反复争夺。 德军150万人被歼。 莫斯科战役失败后,德军企图攻占斯大林格勒,切断苏军战略补给线。 1942年7月17日,苏德战场一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开始。 苏军的顽强抵抗使德军伤亡惨重。 9月13日,德军攻入市区。 市区防御战斗极为激烈。 双方对每一块土地都进行了反复争夺,对火车站的争夺竟达13次之多。 尽管德军占领了市区,但其攻势已是强弩之末。 11月19日,苏军拉开了反攻帷幕。 装备着当时最先进的喀秋莎火箭炮的苏西南方面军、顿河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110.6万人对德军及其仆从国军队101.1万人发起反攻,对德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一部22个师33万人构成了“钳形攻势”。 经过两个月的相持,德第6集团军投降,司令官保卢斯元帅被俘。 斯大林格勒战役打破了德国法西斯灭亡苏联、称霸世界的狂妄企图,消灭了德军近150万人,成为二战的历史性转折点。 ⑹“霸王行动”———诺曼底登陆战役计划周密,规模宏大。 陆海空联合登陆作战。 声东击西,巧妙运用电子欺骗。 代号“霸王行动”的诺曼底登陆战役是二战期间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登陆战役。 战役从1944年6月6日至7月24日历时49天。 为这次登陆作战,盟军集中了近300万人、5000余艘舰船(其中登陆运输舰艇4000余艘、作战舰艇1000余艘)和一万余架飞机。 战前盟军声东击西,巧妙运用电子欺骗。 6月6日凌晨,美英联军第1梯队5个师在法国海岸82公里宽的正面突击登陆。 德军未能组织起强有力的反击。 两天内,盟军上陆部队达17.6万人、车辆两万辆。 德军只进行了几次谈不上协同的局部反冲击。 6月30日,盟军夺取瑟堡港。 至7月初,盟军已上陆100万人、车辆17万辆。 7月24日,诺曼底登陆战役胜利结束,转入陆上突破战役。 此役,盟军伤亡12.2万人,德军伤亡和被俘11.4万人。 诺曼底登陆战役加速了纳粹德国的崩溃,是现代战争史上光辉的一页。 斯大林曾称赞说:“这次行动按其计划的周密、规模的宏大和行动的巧妙来说,在战争史上还未有过类似的先例。 ”⑺逐鹿中原———淮海战役两个主力,3个阶段。 “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 解放军一役歼敌55万人。 淮海战役作为战争史上极为罕见的一个战例———60万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成功围歼80万人的国民党军,被写进了许多国家的军事教材。 1948年秋,蒋介石为防备解放军进攻南京,在黄淮地区展开了60万重兵。 中央军委令华野和中野配合组织淮海战役。 11月6日,华野向敌战区发动强大攻势。 11月8日,国民党第3“绥靖”区副司令官、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率部起义。 黄伯韬兵团被包围在碾庄附近。 国民党军第6、第8兵团全力北援,被华野一部阻在蚌埠附近。 此时,国民党军加入会战兵力已达80万人。 11月22日,黄伯韬兵团悉数被歼,黄伯韬被击毙。 黄维兵团孤军冒进,被包围在双堆集附近。 杜聿明指挥的3个兵团西撤时又于陈官庄附近落入包围。 这样,整个淮海战场,华野与中野两大主力“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刘伯承语),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12月15日,黄维兵团被全歼。 第二年1月10日,杜聿明集团被全歼。 两人均被生俘。 至此,这个以少胜多、被毛泽东称为“吃夹生饭”的淮海战役以人民解放军全胜而结束。 国民党军5个兵团55万余人被歼灭。 ⑻扭转战局———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诱敌深入,迂回包围,断敌退路。 一场赛战斗意志、赛指挥艺术的较量。 一举歼敌3.6万余人。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结束后,“联合国军”误认为中国只是“象征性出兵”,狂妄叫嚣要在圣诞节前结束朝鲜战争,分东西两线发动总攻势。 志愿军示弱于敌,诱敌深入。 西线志愿军于1950年11月25日黄昏发起进攻,歼灭李承晚军第7师、第8师主力,并迫使美军一个建制工兵连共115人投降。 敌军纷纷向南逃窜,遭到我38军截击。 12月3日,“联合国军”向“三八线”以南全线败退。 12月6日,志愿军收复平壤。 东线9兵团在长津湖地区发起进攻,至12月24日,志愿军收复元山、兴南。 至此,第二次战役以志愿军大获全胜而结束。 这次战役,志愿军共歼“联合国军”3.6万余人(其中美军2.4万人),收复了“三八线”以北(除襄阳外)的全部敌占区,并解放了“三八线”以南的延安、瓮津两半岛,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气焰。 这次战役的胜利大大超出了志愿军预定的计划,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半岛的战局。 ⑼风卷残云———海湾战争中的地面作战陆、海、空、天、电全方位协同。 大纵深迂回包围重点打击。 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地面战役。 经38天空中打击,伊拉克的核设施和生化武器制造厂、指挥通讯、交通设施和机场、导弹阵地等被毁坏殆尽。 1991年2月24日凌晨“多国部队”向伊拉克和科威特境内的伊军发动了地面进攻。 交战双方在200公里长的战线上投入120余万人。 “多国部队”采取“声东击西、正面进攻、侧翼迂回”战法,让美第18空降军和第7军空中机动到伊军侧后,利用装甲突击力优势,在海空军支援下实施“左勾拳”计划,经钳形攻击和战略迂回,将伊军合围于巴士拉以南地区。 到26日,伊军基本失去抵抗力。 萨达姆接受停火。 此战是二战结束后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地面战役,系统使用了20世纪先进的高技术武器装备,成功实施了战役欺骗、海陆空协同、大纵深迂回包围,重点打击了对方重兵集团,是现代化条件下高技术局部战争之典型战例。 ⑽疯狂的天火———科索沃空袭战以远程和高空打击为主要作战样式。 78天投掷炸弹、发射导弹约2.3万枚。 空袭成为达到战争目的的惟一手段。 为将巴尔干地区纳入西方战略体系,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发动了一场代号为“联盟力量”、历时78天的大规模空袭战。 战役第一阶段,北约B-52、F-117、B-2轰炸机对南军70个目标发动了90次大规模攻击,平均每天50~70架次,摧毁了南50%的空防能力;第二个阶段北约每天出动近300~600架次,打击包括南总统府、塞军和内务部队总部、电台、电视台、铁路和公路桥梁等在内的各种目标。 北约方面是零战斗伤亡,南斯拉夫损失惨重。 整个空袭北约共出动飞机3.8万架次,投掷和发射了约2.3万枚炸弹和导弹,其中精确制导武器占35%。 是一场典型的航空兵与导弹战役,是高技术对中低技术的“非对称作战”。 整个战役远程和高空打击成为主要作战样式,并主导了战争进程,空袭是达到战争目的的惟一手段。
现代战争的事例
现代战争的事例:
1、科索沃战争从1999年3月24日至1999年6月10日,是一场由科索沃的民族矛盾直接引发,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推动下发生在20世纪末的一场重要的高技术局部战争。
科索沃战争以大规模空袭为作战方式,美国为首的北约凭借占绝对优势的空中力量和高技术武器。
对南斯拉夫联盟的军事目标和基础设施进行了连续78天的轰炸,造成了1800人死亡,6000人受伤,12条铁路被毁,50架桥梁被炸,20所医院被毁,40%油库和30%的广播电视台受到破坏,经济损失总共达2000亿美元。
2、科威特战争于1990年8月爆发,是伊拉克对科威特发动侵略战争,其意图将科威特变为伊拉克的第十九个省。 五个月后,美国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伊拉克不但被迫放弃了科威特,本国各项发展也遭到巨大破坏。
在经历了十多年国际制裁后,美国对伊拉克发动第二次战争,彻底消灭了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
3、伊拉克战争是以英美军队为主的联合部队在2003年3月20日对伊拉克发动的军事行动,美国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分子为由,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单方面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
伊拉克战争实质上是美国借反恐时机,以伊拉克拒绝交出子虚乌有的生化武器为借口,趁机清除反美政权的一场战争。 由于伊拉克战争使用了大量的美国现代化新式武器,加上美军使用的武器费用非常的高昂,这场战争也被称为浪费钱的战争。
4、海湾战争是美国领导的联盟军队于1990年8月~1991年2月,为恢复科威特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并恢复其合法政权而对伊拉克进行的一场战争,是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场大规模武装冲突。
海湾战争包括3个主要军事行动:沙漠盾牌行动、沙漠风暴行动和海上拦截行动。 联盟军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 1991年2月27日,美国宣布解放科威特的战争结束并于当天午夜停火,伊拉克最终在4月接受了停火协议。
5、两伊战争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 两伊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 第一阶段,伊拉克全面进攻,伊朗组织边境防御和反攻。 1982年2月,伊朗发展反攻势头,伊拉克被动挨打。 1984年开始,双方展开地面拉锯战,加强空中与海上袭击。
第四阶段,1988年,伊拉克重新掌握战场主动权,再次攻入伊朗境内。 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决议,但双方直至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战斗。
战争结束后是赢的一方打扫战场吗,双方战死的人是怎么处理的?
塔山阻击战爆发之初,蒋军东进兵团司令侯镜如还没有到达岗位,战场各部由第54军军长阙汉骞统一指挥,这是位曾经在滇西强渡怒江的远征军悍将,他冒着炮火登上塔山村对面的鸡笼山亲自观测督战。 战地督察组长罗奇,则召集独立95师排以上军官开会,以每人500万金圆券的价码组织“奋勇队”,其攻击的凶狠程度,是蒋军在整个东北解放战争中都未曾出现过的。
然而在英勇的东野四纵、十一纵的顽强阻击下,所谓的东进兵团一直到锦州被完全攻克,仍然未能越过塔山防线一步,且在战场上弃尸累累,总计多达7000余具。 侯镜如所部在战斗的之前几日,还能够掩埋一些尸体,但是在惊闻锦州已被攻克后,担心东野主力掉头杀来,所以撤退的非常匆忙,许多尸体仍然被留在了战场上。
战斗结束后,塔山村的老百姓回到村子里,看见村西南黄呼呼的一大片全是“死倒”(东北人早年对尸体的称谓),村子西南有条小河,宽约30米左右(前两年笔者实地考察过,已经很窄了,因为缺水),据说明末关外战争时,满清的睿亲王多尔衮曾经在此扎营,遂名“饮马河”。 结果在六昼夜的反复拉锯战中,饮马河已经被尸体填满了,可见战事之惨烈。
此时东北野战军主力已经挥师北上,去歼击辽西地区的廖耀湘兵团,主力部队既然离开了塔山,于是东野政治部门就组织地方政府,号召百姓帮忙清理战场和掩埋尸体。 反正军装不一样很容易辨认出来,我军烈士要由部队代表逐一辨别和确认身份,然后洗净下葬,解放以后这些遗骸都被迁至锦州的“辽沈战役烈士陵园”,园内有密密麻麻的烈士名字墙。
受条件所限,蒋军阵亡官兵的尸体处理就比较简单了,附近村庄的百姓们一起出动,就地掩埋了其中的大部分,由于天寒地冻,挖坑都很困难,只好利用现成的工事和战壕,放入尸体后填土盖好,即便如此,也仍然未能彻底掩埋干净。 而第二年开春,不用政府号召庄稼人就下地清理和继续掩埋了,没办法,天气转暖马上就要种地了。
在距离塔山不远处的锦州城内,则由地方武装负责收敛东野烈士遗体,而当地政府则动员大批市民清运蒋军官兵尸体,《林彪全传》里对此有专门的记录:锦州不惜人手,忙活了半个多月,把尸体装到车上,几十人一车,拉到城外掩埋。 一个老市民耿辅思回忆说:“那些日子,出出进进的马车、 汽车 全是干这个的,开头挺害怕,后来也就没什么了,不用挖坑,城外有的是工事,挺方便”。
在锦州战役中,范汉杰的部队阵亡总数为余人,但并非全部死在锦州城内,在外围的义县县城、白老虎屯、配水池等地也有大量死伤,因此估算城内尸体约在具左右,也就是说,百姓们每天要清运出2000具左右的尸体,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饶是如此,前些年搞基建时,仍然有尸体被挖出。
上述情况都是发生在东北我军取得决定性优势的时期,而在辽沈战役打响之前,东野每次歼灭战之后,会首先掩埋好我方烈士的遗体,然后就会组织当地百姓把蒋军官兵尸体送还,这也是人道主义精神和一种政治攻势。 比如1948年1月初,东野全歼陈林达新编第五军之后,各纵队以团为单位,各派出一个连打扫战场和清理尸体,由于是数九寒天雪没脚脖,所以不会出现腐烂的情况。
战士们首先把尸体集中起来放好,然后在撤离之前让老百姓给沈阳送信,敌人再派车拉走。在其他战斗中,如果条件允许,还会组织百姓直接将敌军阵亡官兵的尸体送还,萧华将军曾经在一份给野司的电报中,就送还尸体和开展政治攻势汇报如下:
“送回死尸,尚未统计,各纵各团分别进行,在棺上帖祭文和挽联等,每日送七八人,并有吹鼓手,百姓回来说,敌军军官禁止士兵出来观看。 收到死尸后,25D(师)回信挺客气,而14D(师)则骂,并有扣押抬送民众70多人之现象,影响甚大,据迅有全连放下饭碗流泪者”。
我军有人民的支持,做得很好。 听爷爷讲,苏中七战七捷,其中宣堡一战离我家不远,民工负责后勤,送弹药粮草,运送伤员,阵亡将士集中掩埋,老家的烈士陵园掩埋了5~6百将士,最高级别是营长和教导员,他们二人用薄皮棺木厚葬,位置在上首,领头位置,战士5~6人一个坑,占地面积不大。 掩埋不了的都有民工运送至十几公里远的另一处地方,我们从小清明节都有学校组织去祭扫先烈,前几年国家又重新进行了修建。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1938年10月27日,侵华日军第15师团从武昌过江占领汉阳,标志着长达4个半月的武汉会战结束。
起初为了遏制日军的进攻,实现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意图,中国国民党政府投入约100万武器装备低劣的军队,与装备飞机、大炮、坦克和毒气等大杀伤性武器的日军在酷热难耐的大别山麓和江汉平原殊死拼杀。 但是因为后勤不足,再加上暑热期间疫病流行,官兵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根据参战日军第二军和第十一军的统计可知,两个军面前分别发现5.2万具和14.34万具国民党军的尸体。
从日军得出的结论可知,国民党军在转移时根本无法带走阵亡官兵的尸体。 毕竟是军情如火,到了战役的最后阶段,如何全师而退确保军队受到损失最小才是关键。
日军方面能够得出如此精确的数据,很显然作为胜利一方打扫战场后得知。 但是对待中国军民一贯凶狠残暴的日本人会去主动处理他们看见的这19万具中国军队的遗体吗?显然不会。 要知道,日军投入武汉会战的总兵力约30万人,伤亡约9万人,再去处理分布在方圆上千平方公里范围内的近20万对方军队的尸体,日军还不得把部队全撒出去?且不说这样因为兵力分散会被中国军队突然袭击,单就在当时酷热难耐、疫病流行的情况下对日军也是个不小的威胁。
更何况,4个月的武汉会战也让日军元气大伤,而得到的仅仅是一座已经空无一物的城市。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战场上即使是胜利一方打扫,除了收缴有用的物资以外,基本不会去碰对方士兵的尸体,而是等着大自然或老百姓来处理,不过战场周边基本上不会有什么老百姓出现。
从古至今,战争之后打扫战场往往都是必做的一项工作,而打扫战场时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处理敌我双方战死者的尸体。那么,打扫战场的工作通常会由哪方去做?敌我双方的尸体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打扫战场:通常由战胜方处理,但也有例外情况关于战场的打扫工作,毫无疑问通常是由战胜方来打扫的,毕竟战败方或溃散、或撤退,往往已经离开了交战区域,是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打扫战场。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有些特殊情况下,打扫战场的工作也会由其他人来完成。
1、援军负责 。 如果战败一方撤退,而战胜一方又需要追击敌军,自然是来不及打扫战场的,这种情况下,战场便往往会交由战胜方的援军打扫,毕竟兵贵神速嘛,这种情况从古至今都不少见。
2、各自军队 。 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双方对峙的情况下,即一场战役的结束并不足以彻底分出胜负的情况下。 这种情况下,往往会由双方各自派出部分人前去打扫战场、收拢伤员和尸体。 这种现象在近现代战争中尤其多见,负责收拢伤员和尸体的士兵往往带着红十字标记,交战双方均不得进行攻击,当然这些人也不允许携带武器。
3、当地百姓 。 这种情况只会发生在交战双方都无力打扫战场的情况下,于是便由官府组织当地百姓或百姓自发组织起来对战场进行打扫,这种情况其实同样并不少见,抗日战争时期便曾发生过。
4、特殊机构 。 这种情况相对来说比较少见,且基本只会发生在近现代,或者交战双方没有能力打扫战场,或者双方根本没有处理尸体的意识。 这种情况下,负责打扫战场的,往往都是红十字会、维和部队之类的特殊机构。
以上便是战争中,主要负责打扫战场的各种情况,虽然战争中通常由战胜方负责,但由于各种特殊情况,也往往会出现其他势力打扫战场的情况。
清理尸体:通常以就地掩埋为主,但同样有例外情况无论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还是为了避免瘟疫引起更大的伤亡,处理战场上的尸体都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 而除了主要将领会被运回原籍安葬或单独安葬之外,普通士兵的尸体,从古至今主要有以下六种处理方式。
△长平古战场遗址
1、就地掩埋 。 这是最为常见的处理方式,如果有条件,通常会将己方的士兵尸体单独立坟掩埋,以求袍泽入土为安。 而敌人的尸体可就没有那么好的待遇了,通常会挖几个乃至几十个大坑,将尸体推进去掩埋完事,更简单的则是找一些天然的深沟大壑将尸体扔进去埋掉。 例如秦赵长平之战,根据现代对长平古战场遗址的发掘来看,秦军当时便是找了一些天然沟壑,将战死的赵军尸体和处死的赵军俘虏扔进去掩埋了事。
2、放任不管 。 这种方式通常只会在天气严寒,或者风沙较大、环境干燥的情况下才会采用,毕竟只有这种特殊的环境才会保证尸体不易腐烂变质,从而导致瘟疫的发生。 当然,这里主要针对的敌人的尸体,在将己方尸体处理完之后,有时候敌人的尸体也会被原封不动的扔在战场上,任由鸟兽虫蚁分食,最终腐烂化成白骨。 杜甫的《兵车行》里面便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的词句。
3、火化处理 。 古人讲究“入土为安”,大家虽然生前为敌人,但毕竟死者为大,再加上大量焚烧尸体产生的气味实在不好闻。 因此,虽然宋朝以后火葬已经开始逐渐流行,但我国古代仍然很少采用这种方式。 不过,这种方式在西方则比较常见,原因在于他们认为火焰有净化人灵魂的作用,这样能够使得死者升入天堂。 不过,尸体毕竟不是易燃物,近现代还可以通过浇汽油来助燃,在古代可就没有这么好办了,因此这种方式往往只会被应用于规模较小的战役,恐怕这也是这种方法在西方较为流行,但在东方很少出现的原因之一,毕竟西方和东方在战争规模方面,还是存在天壤之别的。
4、筑造“京观” 。 简单来说,就是将敌人的尸体堆积起来,一方面可以炫耀自己一方的战绩,另一方面则对敌人形成巨大的威慑。 当然,这种方式通常出现在进攻一方获胜的情况下,毕竟是在敌国领土,就算产生瘟疫己方损失也不会太大。 例如,《东周列国志》中便有“潘党请收晋尸,筑为京观,以彰武功于万世”的记载,而明朝时期,张辅奉命进攻安南,也曾杀死两千多名战俘筑“京观”。
5、当做武器 。 这种方式说起来比较残忍,即用死去的士兵尸体作为武器,故意丢入敌人的城池之中产生瘟疫,从而达到破城的目的。 例如1347年,蒙古军队围攻卡法城长达三年而未能破城,而蒙古援军却又带来了鼠疫,结果导致每天都有上千士兵死亡。 于是,蒙古军队便将因“鼠疫”而死的士兵尸体,通过投石器扔进了卡法城,结果导致此城居民大量感染,并迅速经过来往的热那亚商人流向了西方,这便是曾经横行欧洲的黑死病的源头。
6、充作食物 。 这种方式虽然比较残忍,但 历史 上并非没有出现过。 《三国志·魏书·程昱传》中便有“初,太祖(曹操)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的记载,当时曹军粮草供应不足,曹军便以人肉夹杂在军粮之中,供士兵食用,而且一吃就是三天。 在军粮匮乏的情况下,采用这种丧心病狂的处理方式倒也情有可原。 而在五代十国时期,部分少数胡人政权,更是专门将老人孩子和妇女充作军粮,他们将此称之为“两脚羊”。 而唐朝“黄巢之乱”中,秦宗权也曾在行军时用车载着盐尸充作军粮,四处掳掠百姓小民,任意烹食,简直就是丧心病狂。
如上所述,古代战场上处理死尸的办法通常便是以上五种,其中就地掩埋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其他几种则比较少见,这也是现代经常会在古代战场遗址发现“尸坑”的原因所在。
在漫长的人类 历史 中,战争永远是史料中的重头戏,也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谈资。 在战争中,无论是战胜的一方,还是战败的一方,都不可回避一个问题,那就是打扫战场。 这并不是胜利一方的专利,而是双方的行为。
俗话说,杀人一万,自损三千。 在现代战争中,可能会因为装备的先进,最大限度杀伤敌军并且减少己方伤亡。 但在古代战争,近身肉搏永远是主流,因此,即使胜利者,自身也会有很大伤亡。
因此,胜利者打扫战场,除了收集战利品以外,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收敛己方战死者的尸体,救助受伤者。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工作量。 至于敌方尸体,一般会在割了脑袋或者鼻子耳朵,证明自己功勋之后,处理的比较随意,最常见的有三种处理方法:
血色古战场
第一,不管不顾这是最常见的处理方法,这种处理方法一般局限于远征中,杜甫在《兵车行》中写道: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含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终唐一朝,青海一带就是唐军和吐蕃的主战场,双方打了近二百年,互有胜负,在辽阔的青藏高原,山道崎岖交通不便,无论是唐朝还是吐蕃,都不愿意将尸体拉回自己的腹地。 于是,遍地白骨,很难分辨到底是唐人还是吐蕃人。
南诏德化碑
第二,焚烧或者掩埋这种处理尸体的方法,相对来说比较和善, 历史 上有过一次最著名的处理尸体的记载,这就是在天宝11年和天宝13年发生的两次唐朝和南诏的大战争。
这两次战争,其实理亏在唐朝,发动战争的也是唐朝,失败的更是唐朝,据史料记载,唐军战死在云南苍山洱海之中的将士,达到了13万之多,这些战死的唐朝将士的尸体,唐军无法收敛,也没法索要,毕竟十几万尸体哪怕只是运到四川,也会烂完。
南诏选择收敛这些战死的唐朝士兵的尸体,并且将这两场战争来龙去脉记录下来,命名为“南诏德化碑”,一方面,表明自己并不想和唐朝为敌作对,另一方面,表明这件事实在是唐朝有错在先,这个碑号称云南第一碑,至今仍在。
隋朝与高句丽的战争
第三,筑京观这是最血腥,最不人道的一种处理尸体的方法,一旦用到这种方法,就意味着两个国家是不共戴天的仇敌,不死不休。
筑京观,就是将敌方战死者的遗体,用泥土封住,垒成一个个土包,这种土包全都是人骨。 京观往往垒在战场或者边境线上,这是一种示威,更是一种羞辱和挑衅。
在隋炀帝攻打高丽之时,大将来护儿率领三十万水军,渡海攻击百济,最终全军覆没,隋朝军队只有几千人活着回到中原。
高句丽人非常恨隋朝,于是,将隋朝阵亡在高句丽的将士尸体,全部垒成京观,炫耀和挑衅。 而隋朝因为国内大乱,已经无力报仇,直到唐朝贞观年间,这些隋朝将士的骸骨,才重新回到中原。
古时烽火台
结语:战争永远都是无情残酷的,绝大多数战死的人,没有人会在意他们的尸体到底如何处理。 就像曹操在《蒿里行》写的那样,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我们看到史料上的战争,无非是几句话,甚至几个字而已,这些只言片语透出来的血腥和绝望。 我们可以感受到,也仅仅只是感受到而已。
战争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战争,有战争就会死人。 一场大战结束,战场上伏尸无数,如何处理这些战士的尸体,历来就是一个难题。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交通运输极不发达,不要说遗体运回家,就连在战场上被就地掩埋,都不容易做到,大多时候都是曝尸荒野,任由野狗啃食,惨不忍睹。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等等,这些诗句,都以高度写实的手法描述了古代战场尸横遍地、白骨累累的惨像。
不过,越到后面,人们对战场上的尸体越重视,这其中不仅仅是害怕瘟疫,还有人道主义、信仰、部队凝聚力等多方面的因素。 下面就以对越战争为例来说一说。
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期,交战的中越双方都有不抛弃战友尸体的传统,根据前线老兵的描述,有时候越军为了抢一具战友尸体,甚至会再死几个人,我军有时候也会“围尸打援”。
云南那边天气炎热,尸体很快就腐败,臭气熏天,这不仅有可能会引发传染病,而且对士气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打击。 试想,朝夕相处的战友的遗体就这样毫无尊严的暴露着,任由蛆虫咬噬,任何人看到了肯定都会心里不好受。 所以,有时候在交战前沿,即使冒着猛烈的炮火,也要组织突击队把遗体抢过来。
据参战人员讲述,有个老兵冒着来到了一具遗体前,但是遗体已经高度腐败,根本没法完整的运下去,这个老兵一边不停的对这遗体道歉,一边把烈士的骸骨扒出来,装进编织袋里背回去。 可见战争的惨烈。
有一次交战激烈的时候,越军在阵地前遗失了数百具尸体,这些尸体腐败后散发的臭味,即使带着防毒面具也挡不住,最后,我军向越军发射宣传单,允许他们派人,解除武装后来阵前收理遗体。
遗体收容回去后,善后工作也是非常严格的。 对于每个牺牲的烈士,其籍贯、年龄、部队职务、牺牲时间、地点等都要严格登记清楚,有的遗体运回来之后已经面目全非,无法辨认,这时就会先放到冷藏室保存,然后派专人进行调查,对战士原参军时的部队以及其档案进行核对,确保每个烈士都认领无误。
这些工作做完之后,随后就是对遗体整理化妆拍照,这可不是简单的整理,其细致认真的程度和入殓师的工作颇为相同。 有的遗体即使已经腐败生蛆,也要用棉签蘸着酒精一点一点清理干净;腹部破裂内脏露出的,要塞回去重新缝好;四肢残缺的,要用稻草或者其他东西补上,然后穿好军装,党员还要覆盖党旗,这都是为了让烈士走的有尊严。
处理完之后,最后一步是火化装盒,在场军人无论军衔职位,都必须脱帽致敬,火化后需要专人监管,防止骨灰装错,必须保证每一个骨灰盒都准确无误的送到亲人手里。 在轮战期间,我军采购的是大理石骨灰盒,价格每个60元,这在当时来说是非常昂贵的,不过那些为了祖国和人民牺牲的烈士,他们担得起这个待遇。
战争自古至今都是一直伴随着人类共存的一个问题,可以说只要有人类,只要有冲突,战争就不会避免。
战争都会死人,死人就要打扫战场。
之所以要打扫战场,一是战死的人都是英雄,要让他们得到最起码的尊重,荣归故里,他们的尸骸必须要掩埋,甚至举行隆重的葬礼。
二是这些尸体必须处理掉,否则,若是引起某些疾病,传染病就会死更多的人。 所以,自古至今,只要是战场上有战死的人了,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必须要清理掉战场上的尸骸的。
那么,打扫战场的是战胜的一方,还是战败的一方呢?
纵观中国 历史 ,这个都是没有固定的说法的,往往都是各自掩埋自己这边战死的将士们。 因为战死的人,对于自己这边立场上来说,他们就是英雄,不能让他们抛尸荒野。
秦朝的时候,秦穆公在打仗的时候,有一次打了败仗,他带领的部队大部分都战死了,可以说他们是逃回去的,逃的很仓促。
这样他们这边战死沙场上的人的尸首,就没有人掩埋了,再加上当时的天气很冷,又下了雪,秦穆公他们几个月没有去收尸,而是等到来年春天雪融化之后,才重新派人返回战场,把这些英雄给掩埋的。
这期间是经历了几个月的时间的,所以说自己这一方若是不掩埋,一般对方是不会替你收尸的。
战场上规则往往就是管杀不管埋。
当然了这个战役规模没有那么大,死亡的人也没有这么多。 所以,最终这些尸体都被自己人捡走掩埋了。
但是,有的时候就会发生大规模的战役,几十万人在战场上厮杀,就好比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
这一次战役当中,赵国的人基本上都战死了,而且还是战死了40万大军。 这个情况下,再去收尸就基本上做不到了。
不过,战胜方的白起替赵国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把这些尸骸,都埋在了几个大坑当中,最近一些年,考古学家还找到了掩埋的尸坑。
事实上古代的战争,若是有大规模人死亡的话,基本上都是选择这种坑埋的方式。 不管是战胜方,还是战败方,都是把战死的人给坑埋掉。
那么,有没有这种情况呢?就是将士们战死之后,根本没有人收他们的尸骸。
你还别说,这种事情也是经常发生的。尤其是在和少数民族战役的时候,比如说汉朝和匈奴打仗,唐朝和突厥打仗.....
杜甫不是有诗云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意思就是战争打的很频繁,男子死了都没有人给收尸,就埋没在了荒草当中。
总之,战争是残酷的,对于这些尸体的处理,是有战争是什么形式,什么样的结果,什么样的对手决定的。
但是,大部分都是会被掩埋的。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在处理尸体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就地掩埋的。 因为战争比较密集,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根本想不到用其他的方式来处理尸体,唯一快捷有效又让死者得到尊严的做法,就是就地掩埋。
当然了我们说的这些就地掩埋的基本上都是普通战士,在战死人数比较多的情况下,若是级别比较高的官员战死了,这个都是要把尸体收回来,到老家埋葬的。
事实上这些官员他们和士兵的感情是很深的,在他们战死之后,不用说士兵就是拼了命,也会把他们的尸首给抢回去的。
所以,战争后掩埋尸体是惯例,大部分都是自己方掩埋自己方战死的将士们。
通常情况下,战场都是由胜利的一方进行打扫,然而在缴获大量战利品的同时,如何解决数以千万计的双方尸体就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一般来说,己方的尸体除非是急行军,乘胜追击的情形下,无法照顾周全,否则都会得到妥善安排,最起码会就地挖掘坟墓进行掩埋。而敌军的尸体就没这么幸运了,在战争中,通常情况下有三种解决对方尸体的方式:
第一种叫“尸山”,这是一种从奴隶制 社会 就形成的野蛮习惯。 古代战争中,获胜的一方在打扫战场时,通常会将敌军尸体堆积成形同金字塔状的小山,以此来显示己方的赫赫战功。
第二种则是“万人坑”,这是一种相对和简单省时省力的处理方式,在大规模战场中使用非常广泛。 战胜者就地挖掘大坑,将双方尸体全部投入并掩埋,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比较省时,也属于一种稍微人道的方式。
第三种为火烧,需要急行军或者快速作战的情况下这种方式使用的比较多。 战胜者将双方尸体堆积起来进行焚烧,相对来说简单迅捷,也可以避免因尸体发臭而导致瘟疫传播等不良影响。
除此之外,战争中还有很多处理尸体的方式,比如割头示威、割下耳朵做战利品等等,相对来说比较残忍暴戾,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谢谢题主的问题。
战争是残酷的,也是无情的。 纵观人类战争,没有不死人的,尤其是双方战争在胶着状态下,战场的火药味很浓,双方剑拨弩张,大有一口吞并对方的霸气。
古战场的冷兵器时代,士兵骑马作战,使用弓箭长矛,一般会全歼对方,当然是由胜的一方打扫战场,大部分是将双方战死的将士,就地掩埋,有时时间紧迫,不分敌我士兵,一起掩埋。 除大的将领会单独掩埋。
近代战争中,使用火器,杀伤力巨大,炮火无情,阻击战,歼灭战,攻击战,死伤无数。 一般也是由取胜方处理尸体。 有些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一方,通常也临时协商,通知战败方,到阵前收拾自己的同胞士兵尸体,同意他们运回尸体。 在战日战争中,八路军曾通知侵华日军,领回自己的士兵尸体。
解放战争时期,是蒋匪军发动的内战,战死的都是自己的同胞,通常会协商解决国共双方的士兵尸体。 但是,大战在即,胶着状态下,一般由胜方处理死亡的士兵遗体。 华东野战军在“南麻战役”期间,国共双方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围歼7天7夜,打了一次消耗战,国共双方阵亡近两万人。 粟裕的华东野战军顺利撤出战斗,由当地老百姓,就地掩埋了士兵尸体,后来,依托这些士兵墓葬,建立了“烈士陵园”,以此纪念牺牲的烈士。
总之,战争是残酷的,人类要和平,不要战争,一切反人类的战争行为,必须坚决予以痛击和声讨,让世界从此远离战争,亲如一家,和谐发展,共享地球美好的家园。
如果后面还有战事,或者有别的任务,那就只能就地掩埋,甚至都不掩埋,有时间的话可以集中掩埋。如果是在国外有条件可以运回国内安葬,没有条件的也只能是就地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