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 行走巴黎 制 造 造到 遇见中国 从 小新的vlog

中国 范思忆

从卢浮宫,到圣母院,从一枚小小的奥运徽章,到一块大大的LED屏幕,从一件精致的中国风服装,到奥运场馆的智慧型装备,中国制造在巴黎随处可见。巴黎奥运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今年适逢中法建交60周年,一起跟随中新社记者的镜头,行走巴黎,遇见中国。(范思忆 李佳励 迟瀚宇 法国巴黎报道)


李佳励 迟瀚宇 奥运 制

本周轮值李耕《轿车情报》总编辑“汽车一加一”、“走吧耕叔Vlog”、“上车吧吃货”创始人最近聊了太多跟疫情相关的话题,这里还是回归轮语堂的本色吧,继续聊车。 汽车发展到今天,各方面传统技术都已经到了足够的高度,再提升所需的成本就是数量级地增长。 而除了向电气化方向的发展之外,作为标配的车载智能系统成为了目前车型间竞争的重要一环。 随着消费者对于汽车智能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强,人机互联、车车互联、自动驾驶等技术都将对车机系统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据权威机构预测,到2035年,全球智能汽车的销量将突破1000万辆,而未来自动驾驶汽车有60%的价值来自于车机软件。 不得不说,在智能互联方面本土车企具备很强的竞争优势,因为中国消费者习以为常的互联网生态环境,已经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串联了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链,车企要做的只是把产品加入到这个生态链里就行了,这一点要远优于那些国外汽车品牌的情况。 这使得自主品牌在车载智能系统上占有先发优势。 尤其是包括语音控制、本土互联系统、各种APP资源等方面从使用感受层面要优于国外品牌产品。 在中国互联网领域,网络、阿里和腾讯无疑是其中的巨头,而BAT的商业嗅觉也让它们快速地与车企走到了一起。 比如,网络建立了以DuerOS为技术核心的车联网系统小度车载OS;阿里和上汽投资的斑马基于AliOS系统打造了“斑马智行”;腾讯和长安合资成立了“梧桐车联”。 虽然车机系统名称不同,但实际功能都很类似,基本功能包含:语音交互、云端服务、OTA升级、实时地图导航、曲库以及社交功能等等,即便出现创新功能,但由于底层技术核心的同质化,创新的领先周期也就几个月的时间,也就很快会被竞争者效仿。 而且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实力较强的供应商只有少数一两家,更加不可避免地造成功能体验上的同质化。 比如,科大讯飞作为国内目前语音交互领域的领头羊,几乎与所有的主流车企都有合作关系。 对于合资汽车品牌为了确保其竞争力,它们也加快了与中国互联网企业、科技公司的战略布局,这对于自主品牌车企无疑会带来新的冲击。 因此,自主品牌也相应地采取措施,再独立开发一套车机系统以形成竞争差异化。 比如,吉利汽车研发了GKUI吉客智能车载系统并升级迭代推出GKUI19,可以接入BAT多种生态;上汽大通MAXUS D60除了搭载斑马智行系统外,还提供上汽大通独立开发的车联网系统“蜘蛛智联”。 当然,汽车智能系统的多元化竞争有利于技术的进步,让汽车的“大脑”更加聪明,这对于未来汽车在自动驾驶,直至无人驾驶的实现也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据说马斯克已经找到了高效实现脑机接口的方法,是不是我们都可以畅想一下,以后靠意念就可以控制汽车了。 王钢《风度》出版人汽车里面的软件应用,其实和汽车配置的各种硬件一样,百分之八十是从来不用的,对于新车的新鲜感在购车一个月以后就没有了,所以车机这个东西不用听厂家吹虚的天花乱坠,其实只要能把手机联通到车机上就够了,至于一些温控或者调节的功能还是实体按钮更方便,说到自动驾驶那更是短期内无法实现的,但如果你的车技实在烂,有个停车辅助系统倒是挺有帮助,但自己还是要踩着点刹车,万一撞了车厂家可不赔。 靳军《油门到底》总编辑在今天的汽车业,软件方面的重要性日益体现。 像特斯拉这样的企业能够迅速走红,就与先进的软件开发密不可分。 在功能应用方面,当人们习惯了如智能手机那样的操作场景,对车载设备的要求也就更高。 众多制造商在产品开发上都瞄准了消费力旺盛的年轻用户群体,他们也是智能化应用的主力军,有着巨大的消费需求。 遗憾的是,目前很多车载人机交互设备的使用体验并不完善,远不如制造商宣传的那样美好。 从自然语音交互到功能调用,或者交流范围有限,或者繁复晦涩,难尽人意。 毕竟,驾驶状态与智能手机的使用场景还是有很大差别。 不用花费过多成本,以及功能性的无限拓展是汽车智能化生命力的基础。 事实上,技术进步会解决目前应用中存在的难题,包括一些现代化的安全系统、自动泊车、自动驾驶等技术已经日趋完善。 可以预见,智能化是汽车业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只是,对有的消费者来说,选择带四只车轮的电脑,还是搭载完善智能设备的汽车,是个问题。 李 李楠工作室 创始人 《李楠说道》主播/制片人在汽车机械工程发展已经达到瓶颈,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智能、自动驾驶已经成为未来交通的必然趋势,但是新的问题也出现了,如何下沉到市场、如何让全年龄阶层的人接受、如何与地方政策法规结合,任重道远。 保罗Cars01创始人 微博达人PS3保罗同意钢总前面的看法;很多汽车厂家花了大量物力财力开发了一些系统和设备,最后消费者使用下来易用性相当不好,体验也很一般,不如把这部分留给专业性更适合的科技公司。 譬如车机系统里很多品牌已经支持carplay和安卓auto,用起来也比原厂的更方便,这种融合应该继续扩展和加强。 当然汽车厂商对于科技公司还是有很多戒备,稍有不慎可能把自己的命也给革了。 李克《FREECAR车势》创始人《Test World轮胎测试报告》中文版 主编汽车软件现如今已经非常多,起初处于新鲜我都会去尝试试用,随着新鲜感离去慢慢都回归驾驶都本质。 更多习惯都是手机蓝牙或同屏,必然手机的内容和使用频次习惯要高得多。 也许是我们现在的汽车软硬件还没有达到真正的自动化。 目前汽车智能化还没有解放双手。 以至于对软硬件的依赖程度不高。 所以我认为在当前我们对很多体验性智能化的软件还有大幅度迭代的空间。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uaibao/11233.html
中经评论 创新消费场景 拓展数字经济发展空间
趁夏夜 漫步招宝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