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的 人与自然 国宝画重点丨从这里 牍 品

两千多年前,我国西北的生态环境怎么样?汉代边塞有哪些野生动物出没?汉代人和动物如何相处?今天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让我们走进描摹历史细节的简牍“世界”,开启一段寻“简”之旅,品“牍”两千多年前的“人与自然”。

在西北出土的汉简中,频繁出现了松、榆、槐等树种的名称,甚至显示有不少当时的隧名和里名以树木命名。“隧”是边塞承担候望烽火的基层军事单位,“里”则为行政单位,类似于现代的乡村一级。

树木丰茂,水草亦丰。以汉代居延地区为例,也就是现在内蒙古额济纳旗和甘肃金塔一带,被认为是汉代边塞水产丰富之地。居延汉简中不仅出现了大量如“大司农茭”或“大农茭”等水生草本植物的记录,在相关的渔产资料中,甚至出现“载鱼五千头”等说法。

前方“野马出没”!居延汉简有关“野马”的记录是珍贵的生态史资料。居延“野马”简文很可能是世界上较早对于这一野生动物品种的文字记录之一。

除了野马、野骆驼,在汉代河西走廊地区出没较多的野生动物还有野驴、野鹿、黄羊等,家养动物则有马、牛、羊、驴、鸡、狗、猪等。这些动物种类繁多,且数量庞大。

面对如此丰富的“动物世界”,汉代人如何与它们相处呢?

在汉代,马匹是重要的生产、运输、军队战备资源,汉代人极其“尚马”,对马的分类、饲料供给、医疗措施、登记制度都有明确的管理机制。

这匹马名为“铁柱”,简牍中详尽记录了它的毛色、年龄、身高、性别、用途等,可见当时古人对它的严格管理和爱惜程度。此外还有追究马驹死亡相关人责任的简册,这些都是汉代人爱马、惜马的实例。

从汉简中得知,边塞戍卒常与动物相伴,闲暇时甚至在珍贵的简牍上“涂鸦”动物。虽然有的画得精细、有的画得粗糙,但都形象生动、可辨形状,也说明绘画者对动物的熟悉和喜爱。

为了保护赖以生存的动植物环境,汉代人尊重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这份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文书中,重点描述了不同节令时动物繁育的特点,并对如何实施有效保护做了详细规定。

对于官吏和民众是否有效落实了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文书的相关规定,汉廷还安排专人定期检查,并写好标签、列清事实后入库存档。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文化。穿梭千年,汉代人的生态治理智慧,与现代生态环境治理理念一脉相承。

监制:马维坤 胡国香 宋常青

终审:安涛 康丽琳

记者:姜伟超 何问 马希平

编辑:陈倩 赵露露 王艺霖(实习)

学术指导:

甘肃简牍博物馆整理研究部主任 肖从礼

甘肃简牍博物馆整理研究部助理馆员 李晶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新华社甘肃分社

甘肃简牍博物馆

联合出品


帛画《人物龙凤图》是什么时期的作品?

战国

汉代帛画有哪些特点?

汉代画在缣帛上的作品很多,但历经千年之后,遗存极少。 目前最重要的发现有本世纪70年代分别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山东临沂金雀山的汉墓中的西汉帛画。 马王堆1号墓中出土的帛画的含意最为隐晦,学者们的解释极为多样,但一般都认为帛画的上部和底部分别描绘的是天界和阴间,中间两部分则表现的是死者軑侯夫人的生活场景。 墓主及各种神禽异兽的刻画极为生动,勾线流畅挺拔,设色庄重典雅,显示了西汉绘画的卓越水平。 此外,马王堆3号墓中的三幅帛画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除墓主人外,还描绘有“导引”、仪仗等内容,精美非常。 金雀山的帛画内容与马王堆汉墓帛画相近,上有日月仙山、下有龙虎鬼怪,中间部分描绘的是墓主人的人间生活景象,此画“没骨”与勾勒相结合,反映了汉画技法。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概况

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年。 它所呈相的图义,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 早在7000多年以前,先古的觉醒便以图案方式纪录下来。 新石器的河姆渡文化,已用线刻表达着观念性文化的内涵,定居的农耕文明起源,不仅让人认知了工具美,亦让人于器之上认知了形上美。 艺术不但是一种征服自然的想象,还是一种征服自然想象的象征。 先古与自然一开始便用艺术的方式对活,逻辑的发现与艺术的鉴赏推演着人们的双眼,让一个天人合一的中国图式由混顿而至清晰。 自抑韶文化起,人与自然的关系便具有了象征性。 在几何装饰的手法中,对称、运动等构成概念己明显地运用于时空的表现之中。 特别让人感动的是《稷神祟拜图》。 在以农立国的背景上,祭祀稷神一直成风。 而这幅图中的禾、田、人的关系传达了先祖对生命意义的一种素朴理解。 在沉淀了人与动物、植物的自然关系认知的基础上,社会意识又成为最为关键的文明起源。 沧源文化的《村落图》,用岩画形式记述了人类对农耕定居的“家”的理解。 这幅画最有视觉趣味的是以村落为中心的道路关联,以及押俘、赶畜、祭天、跳神等场面围绕正面中心的梯度延深,平面中的深度己在这幅画中得到有力的体现。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就这样拌随着艺术的看,不断地深化与发展。 到了秦汉时期,描绘劳动生活的场面,由乡土而至皇权,殿堂宫室的壁画成为时代的主流。 这种以宫室喻家室的认信取向,使中国美术摆脱了原始形态。 统治阶级士大夫文化开始占主导地位。 士者文化实现了与乡土文化的分离。 对于山水画而言,这一分离是深刻的。 若我们认真研究一下曲阜石刻的《庭院图》,就会被其视错觉创意震撼。 这是两种视觉冲突的艺术:在满足正面的平视前题下,建筑物的平移重迭与倾斜重迭构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种不同透视法则所致生的力的碰撞,使画面具有了超现实的立体感。 有趣的是,先贤的艺术家一开始便使用了纵横平移重迭、视线具有深度却不消失的重迭透视法则,而且在复合视域中能将正面与倾斜两种透视法则艺术的冲突起来。 应该说这一法则较之当今的西方立体派早了近两千年。 正如本书一再所讲的,祖先的聪慧绝非三言两语可以道白,只要我们认真地凭藉科学的双眼走入先贤的思想,我们一定会发现经学方式能告知我们的更多更多。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uaibao/12393.html
股票大作手 帅不过三秒!
鱼汤增加奶量 咖啡 鸡汤 奶茶能不能碰 母乳喂养之热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