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治水经验为世界提供范例 经济增长与水资源配置 双发展

(原标题:经济增长与水资源配置“双发展” 中国治水经验为世界提供范例)

中国治水经验为世界提供范例

央视网消息: 第十届世界水论坛正在印尼巴厘岛举办,中国代表团在论坛会议上分享了中国的治水理念和治水经验。多位与会专家表示,中国治水有很多成功案例,丰富的经验和成功的策略值得他国学习。

经济增长与水资源配置“双发展” 中国治水经验为世界提供范例

在第十届世界水论坛期间,中国水利部和世界水理事会共同主办了第四届全球水安全高级别研讨会。会上,中国代表团分享了中国治水的理念、最新政策与实践经验。

多位与会代表表示,面对当前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的挑战,中国治水策略也在不断细化和改变,这为世界做出了很好的范例。

经济增长与水资源配置“双发展” 中国治水经验为世界提供范例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土地与水资源司司长李利峰参加了论坛期间的多场会议。他感受到,很多国家对中国的治水理念和经验非常感兴趣,希望了解中国是如何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水资源又能持续不断地满足经济高速增长。

经济增长与水资源配置“双发展” 中国治水经验为世界提供范例

此外,第十届世界水论坛还召开了“河流生命:水系连通与生态流量”议题分会暨《河流伦理建构与中国实践》报告推介会。会上,中国代表团就河流伦理议题和与会嘉宾进行了交流研讨,并提出愿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携手合作,共同推进河流保护治理,加速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涉水目标,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新的贡献。


水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生长离不开水。 水推动了人类的经济发展,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各大河流、海洋的沿岸发展起来的…… 水对生命体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提到水这往往是对人类再也熟悉不过的一种物质,但是人类正因为对于它太过于熟悉,以致于造成水资源浪费,污染。 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财富,但往往我们都不曾了解它的重要性,这也是一个直观的原因。 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到人类社会的形成,从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到科学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水既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又是社会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源。 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社会的今天。 所以说,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是生命之泉。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知道爱惜,而浪费挥霍。 应当知道我国水资源人均量并非丰富,地区分布不均匀,年内变化莫测,年际差别很大,再加上污染,使水资源更加紧缺,自来水其实来之不易。 在日常生活及工业,农业中的需水量 ---------------图片-------------- 由于水资源总量不足,部分地区水土资源分布不相适应,以及干流中下游和一些主要支流调蓄水量的能力不够等原因,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已相当突出,部分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现象。 多年平均缺水量26亿m3。 光从黄河中的用水列表中就看出来中国水资源的匮乏和水资源的利用之多无论是在工业还是农业都可一清楚的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烧饭,洗碗用水时的间断(开门接客人,接电话,改变电视机频道时),未关水龙头;停水期间,忘记关水龙头;洗手、洗脸、刷牙时,让水一直流着;睡觉之前、出门之前,不检查水龙头;设备漏水,不及时修好。 都需要很庞大的用水量。 这些数据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人体重量的50~60%由水组成,儿童体内的水分更高达80%。 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但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水资源总量的3%,在这3%。 淡水中,可供直接饮用的只有0.5%。 地球是水之行星。 地球表面约70% 为水覆盖。 地球上全部生物体主要由水组成,如: — 一棵树含有约60% 水(重量); — 多数蘑菇含有约80至90% 水; — 而多数动物含有约50至65% 水。 · 如没有水,没有生命能存在。 节约用水和防止水污染的建议 1. 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三地区因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72位人大代表为此集体提出议案,江苏省政府最近决定在苏、锡、常地区限期全面禁采地下水。 2. 考虑利用海水作为城市居民区生活杂用水和冲厕用水,兼作城市消防系统用水。 3. 各地农业区发展并推广应用了新的灌溉技术,大大降低了用水量并提高了利用率,节水效果明显。 4. 工厂都必须有污水处理器,污水不可以直接排到河流小溪等等地区。 5. 编制专项治理规划。 狠抓规划的控制实施,提出“以发展为中心,以规划为龙头,以法制为手段,以治水为重点,以工程为纽带,以达标为己任”的治理工作方针,进一步明确了运河流域水污染控制的目标任务和基本思路。 6. 市区截污处理工程。 将市区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达标后,再排入河流。 7. 家庭只要注意改掉不良的习惯,就能节水70%左右。 与浪费水有关的习惯很多,比如:用抽水马桶冲掉烟头和碎细废物;为了接一杯凉水,而白白放掉许多水;先洗土豆、胡萝卜后削皮,或冲洗之后再择蔬菜;用水时的间断(开门接客人,接电话,改变电视机频道时),未关水龙头;停水期间,忘记关水龙头;洗手、洗脸、刷牙时,让水一直流着;睡觉之前、出门之前,不检查水龙头;设备漏水,不及时修好。 8. 用鱼缸里换出的水浇花,用洗完衣服的水冲厕所。 9. 日本东京有一座很有特色的“水道纪念馆”,各界市民特别是学生分批来参观,接受供水历史和节水知识教育,效果很好。 这里展示了东京周围环境,包括河道水源地、净水场的大模型,让人一目了然知道水的来之不易。 净水工艺的展示让人切实感到吃水完全可以放心。 陈列着最古老的净水池遗址,旧时代水道所用的泵式消防器、竹管、接头等器具实物,十分珍贵。 馆内还重点介绍了东京更换7800公里旧管道以减少漏损的辉煌业绩,以及独出心裁的地震应急供水设施。 在这里,还能看到从大杂院公用水井发展到今天先进供水的步步历程。 我国也可以效仿。 10. 新建供水工程时,新增工业水用量要经上一级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同意。 超计划用水应加价收水费。 生活用水按户计量收费。 新建住宅安装分户计量水表。 11. ①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节水意识和环保意识.②把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节水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水资源节约型产业,发展节水型农、工业,建设节水型城市和社会.③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治治污力度,保证输水水质,依法治污,科技治污.④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水源区要采取措施保护好水质,防止调水对生态造成的不利影响,受水区要禁止超采地下水,逐步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⑤依法治水。 青少年应树立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观念,积极向周围的群众宣传保护水,节约水的重要性.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认真落实环保行动,为南水北调工程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提几条节约水的建议,如:随手关水龙头,用节水水龙头,利用洗脸水浇花、冲厕等) 水对生命体及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目前,水缺乏已成了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而据专家预测,到2030年前后,中国用水总量将达到每年7000亿至8000亿立方米,而中国实际可利用的水资源量约为8000亿至9500亿立方米,需水量已接近可利用水量的极限。 由于水资源供给的稳定性和需求的不断增长,使水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 国外的一些专家指出,估计到21世纪水对人类的重要性将象20世纪石油对人类的重要性一样,成为一种决定国家富裕程度的珍贵商品。 一些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提醒人们:一个国家如何对待它的水资源将决定这个国家是继续发展还是衰落。 那些将治理水系作为紧迫任务的国家将占有竞争优势。 如果水资源消耗殆尽,人类的健康、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系统将受到威胁。 对水资源控制权的争夺,将可能在下个世纪引发许多种族和国家间的敌对。 如何解决水资源供应问题,保持水资源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对平衡,世界各缺水国家和地区长期以来都做了大量的探索,一些发达国家或者比较发达的国家已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采取积极的措施,通过区域调水解决地区之间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二是通过科学管理维护水资源的供需平衡;三是开发和采用各种节水技术。 如果政府和人民能够配合的话,政府改善水供的效率,人民爱惜水的话,现有的水源已经足够大马人使用,根本不需要接二连三的建大型水坝。 只有综合国家水供政策才能够一劳永逸的解决大马水供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消弭政府和民间因为水供所引发的种种争端和纠纷。 在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 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起源于水的。 人体内的水分,大约占到体重的65%。 其中,脑髓含水75%,血液含水83%,肌肉含水76%,连坚硬的骨胳里也含水22%哩!没有水,食物中的养料不能被吸收,废物不能排出体外,药物不能到达起作用的部位。 人体一旦缺水,后果是很严重的。 缺水1%~2%,感到渴;缺水5%,口干舌燥,皮肤起皱,意识不清,甚至幻视;缺水15%,往往甚于饥饿。 没有食物,人可以活较长时间(有人估计为两个月),如果连水也没有,顶多能活一周左右。 地球是水之行星。 地球表面约70% 为水覆盖。 地球上全部生物体主要由水组成,如: — 一棵树含有约60% 水(重量); — 多数蘑菇含有约80至90% 水; — 而多数动物含有约50至65% 水。 · 如没有水,没有生命能存在。 世界淡水资源有限(表格2) 量(1000km3) 总水量的百分比 海洋 1,338,000 96.54 盐湖/多盐份地下水 12,870 0.93 冰河,雪山 24,064 1.74 地下淡水 10,530 0.76 淡水湖 91 0.007 土壤水份 16.5 0.001 大气水蒸氧 12.9 0.001 河 2.12 0.0002 生物体中水份 1.12 0.0001 生命与水 《给水技术博物馆》 白明良 人的生命一刻也离不开水,水是人生命需要最主要的物质。 从水化学角度分析,水由氢与氧两种元素组成。 在人体内水分子间结合成水分子团,水还能用氢键与体内许多物质结合,因而使水具有许多生理机能。 首先从人体构成上来看,水使构成人体最多的物质,已测定出1个成人含水量占体重的65%,而两个月的婴儿则为91%。 人体不同器官的水分含量差别很大,如人的眼球含水量是99%,血液85%、肌肉76%、骨骼22%。 对人体而言的生理功能是多方面,而体内发生的一切化学反应都是在介质水中进行,没有水,养料不能被吸收;氧气不能运到所需部位;养料和激素也不能到达它的作用部位;废物不能排除,新陈代谢将停止,人将死亡。 因此,水对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物质。 人体每日出入水量受气候,劳动和生活习惯等影响波动较大,但人体内水的动态平衡必须保持,否则将引起疾病。 现在医学已测定出成人的每日水出入量:成人每日通过饮水、食物进入人体内水量约2200毫升,糖、脂肪、蛋白质氧化产生水约300毫升,每日人体内水量总计约2500毫升。 人每日排出的水量为:肾脏排尿1500毫升、皮肤蒸发500毫升、肺呼吸400毫升、粪便排出100毫升,总计约2500毫升。 人的生命需要优质的饮用水,但目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国的物质生活差别很大,所以制定饮用水的标准也不同。 优质饮用水的感官指标是清澈透明、无异味、喝起来爽口解渴。 其它的化学、毒理学、细菌学等的指标必须达到国家的卫生标准,对此我国制定了国家GB5749-85生活饮用水的卫生标准。 但关于什么样的水是优质的饮用水却众说纷纭。 水质好的水并非是纯净水。 反而溶解于水的气体(氧和二氧化碳)以及少量的碳酸钙,是使水具有令人愉快的新鲜气味。 饮用水的最佳温度应当是11-7℃。 这种水饮用时具有最爽快和最新鲜的口味,在高温的水中含很少溶解的气体,因此它解渴差味不佳。 研究证明:水是以分子团的结构存在的,水分子间依靠氢键形成的分子团稳定存在时间只有10-12秒左右,是一种动态结合,既不断有水分子加入某个水分子团,又有水分子离开水分子团。 而水分子团大小只是个平均数,常温下一般水的分子团是30-40个水分子,随时发生变化。 研究发现水分子团越小活性越大,这种水也越好喝;而分子团越大活性越小,也不好喝。 有人提出作为饮用水,具有五个或六个水分子的小分子团结构的水,及所谓五环水,六环水有很好的健康促进功能。 经研究证明,冰雪水具有六环水的构造。 由六个水分子组成,六角环形结构的水,环的中空部分具有最强的包容能力。 与六环水接近的还有五环水,然而,这个结合不够稳定。 据此认为,冰雪融化的水是优质水。 人们在改良水质,处理水时能得到六环水或五环水为宜。 目前,国际上发达国家将水处理成活化水或磁化水,取得了许多成果,已显示出惊人的生理功能。 时代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水处理工作也将迅速向前发展。 我们呼吁:在呼唤全面提高人的身体健康水平的时候,请切忌忽略了水对人的作用。 (摘自《科技日报》) ------------------------------------------------ 水对生命体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苍南县龙港一中 余德汉 课题背景: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工农业经济的命脉.而自然界中的可用水资源,只占全球水量的十万分之七,占淡水总量的0.3%,随着中国乃至世界工业的发展,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严重破坏水体质量的现象比比皆是.特别是中国普遍工业设备的落后和民营企业的个体经营意识的沉淀,使得国内水污染相当严重,甚至盲目疮痍.鱼虾绝迹,生活用水短缺,癌症村时常见报,水难民逐渐形成.再加上中国老百姓浪费严重,节水意识不强,使得水资源已到了影响国计民生的悬崖断口.所以有必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性,提高节水意识和能力. 水是贯穿整个科学知识体系的一条主线,本册在第一章已经安排了水的分布,性质,溶解,净化知识等,在此基础上,整合信息技术在网络资源上的优势和交互多向化的特点,以及八年级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windowXP,IE浏览器等上网能力都已初步形成的基础上,开展该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是可以做到的.本节课应是研究性课题的总结汇报阶段,由于是借班上课,所以学生前期的准备收集资源工作已由执教教师做了铺垫并已链上. 教学目标: (1)理解水资源是人类宝贵的财富. (2)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节水,珍惜水资源的情感,提高科学素养. (3)培养收集,归纳,判断信息并发表观点的能力,提高合作研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体验感. 教学重点:理解水资源有限,宝贵,严峻,应保护和节约. 教学难点:每个同学间的有序合作,高效研究,将网络与课堂网络与情感完美整合. 教学方法:网络整合 设计思路:起初,课题开题介绍水资源的重点性,布置学生分小组收集相关信息并整理,本节课老师已将相关资源归类并链接到主题网站上,在教学中每个同学按自己兴趣,带着5个任务问题自主在教师指导下有序查阅研究,并及时发表观点,以形成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的情感和能力.教学流程为情境导入—→引导探究—→自主发现—→总结提升. 教学过程: 步 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情景设计 提出问题: 展示主页面,提出宣传画中小鸡为什么由人手捧着去喝树叶上的露水 播放水污染及危害视频 讨论回答: 1. 生命需要水 2.地面找不到干净水 3.要节约用水 4.水污染危害巨大 5.…… 给学生营造一种水污染及水资源的紧张气氛,激发继续学习,弄个明白的热情. 合作探究 自主发现 任务驱动: 1. 布置5项探究任务,引导学生有序合作探究 (1)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很充足吗 (2)为什么说生命体离不开水 (3)为什么说水是经济的命脉 (4)现在的水资源保护得好吗 能提出一些防止水污染的建议吗 (5)目前浪费水现象严重吗 你能提出一些节约用水的建议吗 2.指导学生分组探究各组任务 3.介绍网页的正确快速使用和相关链接的有效选择. 4.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在论坛板上)质疑,纠偏. 1.选择自己兴趣的任务,内容包括(水资源现状,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经济的命脉,水污染及治理,节水措施与宣传,家庭节水小调查)分组在相关网页上浏览学习(http:///savewaterhttp:///dissertation/rudong /xx/syxx/shuizhiyuan/\) ,并做及时判断归纳,讨论发布,要了解更多知识,可进入相关网站,视频链接,继续学习. 2.利用主题学习网页和相关链接网站,自主探究,并在论坛板上对感兴趣问题进行回答,也可以回复其它同学的提问和纠正其它同学的回答. 1.让学生既有分工,又有自由合作,在自己感兴趣方面优先了解,以发表更好观点,体验成功感. 2.培养学生搜集和选择信息,并为自己观点寻找支持根据的能力. 3.通过画面看,文字读,视频声音的听,进一步体验水资源的重要性和节水的紧迫性. 4.教育最终目的是为了人,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最终在自己行为上能有效表现. 总结提升 1.在学生交流和思考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知识 2.总结水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节约紧迫性 1.讲出人们对水浪费,污染的不正确性 2.讲出保护水资源及节约用水的紧迫性 3.调查自家用水及保护水的优劣 学以致用,提升自身的环保意识和节水自觉性.

传统海洋经济产业的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利用国际经济合作?

分三个角度回答:①教育教学角度;②研究角度;③新闻角度。 希望对你有用。 **①教育教学角度: 油气资源和海水资源是海洋行业性战略资源。 我国近海含油气盆地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 东海和南海还有天然气水合物资源。 海洋能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 在国际海底区域拥有多金属结核资源 5 亿多吨。 预计到21世纪中叶,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在油气行业中将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海水资源是一种无限资源,海盐资源也是一种永续开发的资源,本世纪中叶前后,海水将成为举足轻重的水资源来源之一。 ②研究角度: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生产力的飞跃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国家的繁荣富强,都与资源环境条件息息相关。 资源的安全是国家的安全,资源的危机是民族的危机。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是各国分别占有和世界共有的。 世界海洋中有2.5亿平方千米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其中有丰富的共有海洋资源。 海洋是富饶而未充分开发的资源宝库。 随着陆地战略资源的日益短缺,沿海各国不断加大向海洋索取资源的力度和强度,重视对海洋“蓝色国土”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海洋资源开发已经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据联合国秘书长报告的资料,目前世界国民经济总量为23万亿美元,其中海洋经济约1万亿美元,占4%以上。 全球陆地为人类提供的生态价值12万亿美元,海洋提供的生态价值21万亿美元。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沿海国家,国土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东南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岸线漫长,港湾众多,海域辽阔。 广袤的海洋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海洋资源。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为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报告在总体战略部署中专门提出了一项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实施海洋开发”的具体要求。 党的十六大报告是指导我国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海洋开发列入其中,即意味着开发海洋已经列入党的议事日程,列入了国家的发展战略。 这是海洋事业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是启动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最好时机。 为使我国最终成为世界海洋强国、跻身于发达国家之列,必须有一个贯彻始终的海洋资源开发保护战略。 海洋资源既有各国的国土资源、又有世界共有资源,海洋资源战略研究涉及的区域应包括近300万平方千米的我国主权和管辖海域(内水、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也包括2.5亿平方千米国际海底区域和公海。 我们应该以资源为主体、以资源与经济的关系为中心,对与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相关的人口、环境、科技、管理问题,进行整体思考,做出准确的发展定位和战略选择,使海洋成为战略性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和金属资源基地,成为我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物流通道和生存发展空间。 一、我国的海洋资源态势 海洋是富饶而未充分开发的自然资源宝库。 海洋自然资源包括海域(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能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旅游资源、海水资源等。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海洋大国,开发海洋已经形成了多产业组成的海洋经济体系,海洋资源的进一步发现、开发和利用,对于我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海洋资源的基本特点是: 1、海岸线漫长、海域辽阔 我国大陆位于西北太平洋沿岸,大陆海岸线长达多千米,海洋渔场面积200多万平方千米,大陆架面积130多万平方千米,拥有丰富的滩涂资源、海洋渔业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港湾资源、海洋旅游资源、海洋能源等海洋自然资源。 我国的内水和领海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因划界工作尚未完成,确切面积还难于确定,估计为200万平方千米左右。 这些管辖海域是中华民族长期生存繁衍的重要基础。 我国还可以方便的进入世界大洋,开发利用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的海洋资源。 2、拥有具战略价值的优势海洋资源 我国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大陆岸线长多千米,加上岛屿岸线千米,海岸线总长居世界第四,大陆架面积130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五,200海里水域面积200~30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十,这些都是世界性优势资源。 我国沿海深水岸线400多千米,宜建中级以上泊位的港址160多处,其中深水港址62处。 我国海域2万多种海洋生物,有丰富的渔业资源。 滩涂面积217.1万公顷,30米等深线以内海域面积有20亿亩,充分利用其生物生产力,相当于10亿亩农田。 滨海景点1500多处,适合发展海洋旅游娱乐的海滩、水域众多。 这些都是国家的重要战略性资源。 油气资源和海水资源是海洋行业性战略资源。 我国近海含油气盆地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 东海和南海还有天然气水合物资源。 海洋能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 在国际海底区域拥有多金属结核资源 5 亿多吨。 预计到21世纪中叶,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在油气行业中将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海水资源是一种无限资源,海盐资源也是一种永续开发的资源,本世纪中叶前后,海水将成为举足轻重的水资源来源之一。 3、开发海洋形成了多产业组成的海洋经济体系 我国有悠久的海洋开发历史和丰富经验,逐步形成了多产业组成的海洋经济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6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4133.5亿元,20多年间翻了6番多,是上个世纪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翻的3倍多,海洋开发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事海洋开发的劳动力400多万人,兼业人员超过1000万;造船完工量达224.51万综合吨;海洋运输船舶艘,3076.21万净载重吨;机动生产渔船艘,其中远洋渔船1719艘;海洋科技水平越来越高,海洋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 4、海洋资源开发保护中尚存在较多的问题 (1)海洋资源平均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人均管辖海域面积、海陆面积比值、海岸线系数,这三个指标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海洋资源总量、发展海洋经济和进入海洋的方便程度等方面。 它们是衡量海洋资源优势的重要指标。 我国人均占有海域面积位居世界第122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海域面积与陆地国土面积的比值为0.31:1,排在第108位;我国虽拥有长多千米的大陆岸线和多千米岛屿岸线,但海岸线与陆地面积之比的系数仅为0.0018,排在第94位。 (2)重要海洋资源优势不足。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及国内外学者研究,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捕量,在没有开发大洋中层鱼类资源的情况下,每年约为2~3亿吨,中国在近海和外海的可捕量,每年约350万吨,海洋渔业可捕量仅占世界海洋渔业总可捕量的1.16~1.75%;中国海区的生物生产力也不是世界上最好的,近海鱼类生产力平均为3.18t/km2·年,而南太平洋沿海为18.2t/km2·年,西非近海为8.3t/km2·年;世界海洋中的生物共约20万种,中国海种;世界海洋中年产量在10~100万吨之间的品种有60~62种,中国近海历史上年产量超过1万吨的有40种左右,没有年产量超过100万吨的大宗品种。 在世界海洋油气资源丰富的沉积盆地中,中国近海不占优势。 世界上海洋油气资源储量主要集中在波斯湾、北海、几内亚湾、马拉开波湖、墨西哥湾、加利福尼亚西海岸等几个地区,这些地区的油气总储量占世界海上探明储量的80%。 在未探明的油气区中,主要集中在北极地区,南极、非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周围海域,中国近海的找油前景不如上述地区。 据预测,中国近海的石油可采储量仅占世界储量的3~12%。 (3)开发不足和过度开发并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既有开发不足和巨大潜力,又有过度利用和资源衰退问题。 统计数据表明,近海油气探明储量仅占资源量的1%,累计开采量仅占探明储量的5%。 滨海旅游资源利用率不足1/3,且开发深度不够。 可养殖滩涂利用率不足60%。 宜盐土地和滩涂利用率只有45%。 15米水深以内浅海利用率不到2%。 海水直接利用规模较小。 滨海砂矿累计开采量仅占探明储量的5%。 沿海地区一些深水港址未开发,外海渔业资源利用不足,海滨砂矿利用率不高,海水和海洋能的开发程度和利用水平更低。 大洋矿产尚未开发。 但在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大多处于过度开发状态。 主要经济鱼类资源衰退,部分水域一些种类几乎绝迹。 (4)与海洋资源相关的海洋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近几年来,我国沿海地区海洋开发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与日俱增。 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海洋自然和生态破坏情况在各海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目前的海洋污染排放和海洋的纳污能力、自净能力已经超出平衡临界值。 1999年,沿海地区工业废水直接入海量为万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4.13%;每年通过不同途径进入近海海域的各类污染物质约1500万吨。 因此,沿岸海域环境质量普遍下降,突发性污损事件频发。 养殖水域水质退化,近海渔业资源衰退,部分海洋珍稀物种濒临灭绝;近海劣于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超过20万平方千米;不合理的围海、砍伐、挖礁、挖砂,致使80%的珊瑚礁遭到破坏,80%的红树林被砍伐,70%的沙质海岸受到侵蚀。 同时部分海岸、海滩侵蚀后退,海水渗透倒灌,环境灾害不断,甚至危及人民生活和生产。 (5)海洋权益和海洋资源争端尖锐复杂。 海洋权益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权益争端的实质就是海洋资源争夺,是经济利益的争夺。 目前我国面临的海洋资源和海洋权益争端尖锐复杂。 在黄海区,存在着我国与朝鲜和韩国的渔业利益争端,中国的传统捕鱼权受到威胁;东海是中、日、韩三国渔民共同作业的渔场,渔业矛盾很多,要依靠渔业协定来协调渔业利益关系。 除此之外,东海丰富的油气资源也存在着争议,主要有日韩多平方千米共同开发区内的油气资源争议、东海中部油气资源争议、钓北坳陷油气资源富集区争议等,如果钓鱼岛归日本,我国将损失海域面积6~7万平方千米,油气资源16~18万吨。 南海的渔业利益和油气资源利益争端更加尖锐。 南海的断续国界线内海域是我国渔民的传统捕鱼区,其中一部分区域处在周边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内,从而出现渔业利益冲突。 南海南部我国断续国界线以内的油气资源争议区约27万平方千米,涉及资源量约78亿吨(主要在万安、曾母、文莱—沙巴盆地)。 周边国家在我国断续国界线附近每年开采的石油达5000多吨。 在认真理解海洋资源基本态势的基础上,对海洋资源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资源战略选择。 二、可持续发展的海洋资源战略 海洋资源既有赋存于国家管辖海域的国土资源,又有分布于公海和国际海底的共有海洋资源。 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海洋资源、资源配置向全球化方向发展、资源在国际合作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海洋共有资源开发保护成为全球共同性任务的新形势下,要形成新的海洋资源战略。 树立大海洋思想,珍惜我国的海洋国土资源,放眼关注世界海洋资源;确立大力开发、积极保护、永续利用的基本战略,以及合理开发保护海洋国土资源、多元化利用国外海洋资源、积极参与分享世界共有海洋资源、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建立海洋生态经济等战略选择,实现使海洋成为战略性资源基地、海洋资源永续利用、促进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1、合理开发保护海洋国土资源 管辖海域的自然资源是重要的国土资源,象陆地国土一样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基础。 我国的海洋资源既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又有急需加强保护的双重任务,应该实行合理开发战略,使国家管辖海域成为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基地。 海洋矿产资源包括国家管辖海域的石油资源、天然气资源、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砂矿资源,国际海底区域的多金属结核资源、富钴结壳资源、热液硫化物矿产等,有巨大的潜力。 要加大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力度,增加探明储量,提高国家的资源保证程度。 力争在海上发现新的大型油气田,使海洋油气产量在全国油气总产量中的比重从目前的10%提高到25%以上,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 要把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列入国家计划,重点进行南海北部陆坡区相关海洋环境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为商业性勘查做好资源、环境和技术准备。 要加强有争议海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并积极贯彻“搁置争议、共同原则”,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力争海洋权益主张重叠区域的资源份额。 重视保护已经严重衰退的海洋生物资源,海洋捕捞业要采取捕捞量“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政策,减少捕捞量,争取逐步恢复主要经济鱼类、重要渔场的渔业资源。 科学合理利用滩涂和浅海的可养殖海域,减少养殖业的自身污染,保护养殖海域的生态环境,积极推广生态优化养殖模式,采取大型海湾和近海的海洋农牧化、重要经济种类的人工增殖放流、近海渔场综合整治等措施,保证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珍惜爱护每一处可用于海洋旅游娱乐业发展的海滩、海水浴场、海水运动场、珊瑚礁区、沿海红树林等资源,积极发展海洋旅游业。 要重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防止海洋生态环境退化,保证海洋的永续利用。 2、多元化利用国外海洋资源 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世界许多沿海国家的海洋资源可以与外国合作开发。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海洋资源特点,从战略角度考虑,既要充分挖掘本国海洋资源的潜力,也要走出去,采取各种形式,多元化利用国外资源:(1)要进一步合作开发利用外国渔业资源。 我国已跨入世界主要远洋渔业国家的行列,远洋渔业的作业区域遍布西非、东非、南亚、中东、南太平洋、北太平洋和南美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海,今后应进一步加强这种合作,共同开发其管辖海域的渔业资源,尤其应加强与阿拉斯加、非洲沿岸和拉美地区国家合作,采取独资、合资形式开发这些国家近海资源。 (2)我国与日本、韩国、越南的渔业协定生效后,有大批渔船要退出传统作业渔场,大量渔民面临转产转业的严重形势。 要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延长现有渔业协定中的安排,也可考虑争取建立共同渔业开发区等措施,维护我国渔船在传统渔场的捕捞利益,减少渔业协定生效造成的损失,为渔民转产转业争取时间。 (3)利用我国的政治优势和地缘优势,争取与海上邻国、海洋油气资源条件较好的非洲和拉美国家合作,勘探开发其海洋油气资源,优化我国油气资源配置。 3、参与分享世界共有海洋资源 国际海底区域约占地球表面积的49%,是地球上具有特殊法律地位的最大的政治地理单元,蕴藏着丰富的多金属结核、钴结壳、热液硫化物、天然气水合物和深海生物基因等资源,是地球上尚未被人类充分认识和开发利用的潜在战略资源基地。 我国于1991年3月获准在联合国登记为国际海底先驱投资者,获得了7.5万平方千米矿区。 今后要在进一步加强多金属结核勘探工作的基础上,关注其他深海矿产资源,尽快摸清富钴结壳矿区资料,提出探矿区,并选择较好矿区,适时向国际海底管理局提出申请。 应积极参与联合国关于公海渔业资源开发和保护管理条约的制定,积极加入国际性和区域性渔业组织,为我国企业利用公海渔业资源创造良好的大环境。 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大洋性公海渔业,开辟新的作业海域和新的捕捞品种,要把金枪鱼资源丰富的西印度洋和中西太平洋海域作为新的作业区。 4、发展高科技,促进海洋资源利用 海洋资源开发需要海洋科技支撑,应本着促进资源开发、提高经济贡献率的根本目的,实行高技术先导战略,形成高技术、关键技术、基础性工作相结合的战略部署。 发展海洋资源勘查技术,不断发现新的可开发资源;发展低成本高效益海洋资源利用技术,开发利用密度低、品位低、开发难度大、成本高的海洋资源;发展海洋资源深加工技术,开发利用海洋功能食品、海洋医药产品、海洋精细化工产品等,提高资源的二次利用率,废弃物再利用;发展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包括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行为和影响、局部海域环境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及局部生态变化过程的监测、预报、控制和管理技术,海域生态环境的修复技术、生态工程技术和污染损害的防治技术等,为修复近海的生态环境作好技术储备;发展海洋监测技术领域的高新技术,重视海洋自动监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广泛应用卫星遥感技术,逐步实现对我国近海海域的全自动动态监测。 5、建立海洋生态经济模式 海洋已经出现严重的生态经济问题,重要海洋资源过度开发,海洋生态环境退化,海洋产业衰退,沿海地区发展受到影响。 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由海洋环境、海洋资源、海洋开发活动、沿海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共同决定的。 海洋资源开发要走资源持续利用、产业持续发展、生态优质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不断增加新的可开发资源,但开发规模和速度不应超过海洋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 实施资源和环境综合管理,把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逐步形成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三、实施海洋资源开发战略的对策措施 1、加强管辖海域的战略性、区域性调查评价 (1)重点海区的基础调查与评价。 采取综合性调查和专题性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基本查清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发现一批新的可开发资源。 重点是一海(渤海)、一湾(北部湾)、一峡(台湾海峡)、三洲(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海岸带国土资源环境最大承载力研究,环渤海及东南沿海的海洋地质—生态环境评价。 (2)管辖的海域的综合地质调查。 实现我国领海和管辖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有重点地开展典型海域1:25万综合地质调查;逐步建立具有中国海域特点、能为我国海洋规划、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有效服务,与全球变化研究和国际减灾基础研究接轨的海洋地质科学体系。 (3)我国海域矿产资源的潜力调查。 大力开展海洋油气资源调查工作,提出新的油气远景区和新的含油气层位,对资源远景作出评价,对南沙海域、南海北部陆坡区和黄海等海域石油天然气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对资源远景作出战略预测和评价。 (4)国际海底区域的资源勘查。 开展深海资源的调查研究,以富钴结壳和天然气水合物为勘探重点,面向多种资源,圈定多金属结核资源合同区的可采地段, 富钴结壳资源较好的矿区。 同时,对热液硫化物、深海生物基因资源和其他潜在的非传统资源进行综合调查评价研究,为商业性勘探开采做好资源和技术准备。 (5)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调查取样。 优选南海北部等陆坡区作为试验勘查区,分阶段开展调查工作,初步查清天然气水合物特征和赋存条件。 安排一定航次调查取样和钻探,圈定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远景区,查明资源量和探明一定的地质储量。 2、积极参与全球海洋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保护 积极参与联合国系统的各项海洋事务,为发展海洋科学、保护海洋资源和环境、完善海洋资源和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做出贡献。 参与全球性和区域性海洋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国际合作,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以及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为我国利用世界海洋资源创造有利的大环境和条件。 3、制定鼓励利用世界海洋资源的优惠政策 为鼓励和引导“走出去”开发利用世界海洋资源,应建立部委间协调机制,统一规划管理,简化审批。 建立联系渠道,为“走出去”开发利用世界海洋资源提供联络和服务。 安排专项经费支持在重点海区和重大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期工作,以减少风险,鼓励和引导利用国外海洋资源的积极性。 对于开发利用世界海洋资源的项目,在出口信贷计划中予以扶持,增加出口信贷额度,放宽信贷条件。 对在国外开发海洋资源所取得的份额产品,在进口配额、进口许可方面给予特殊安排,并实行优惠的关税政策。 开展世界范围内的海洋资源可供性研究,建立“走出去”开发利用世界海洋资源的服务和支持系统,为实施全球战略提供决策支持。 4、制定和完善海洋资源开发保护规划 海洋资源勘探开发需要有宏观规划指导,建立资源规划体系。 要制定必要的专项资源规划,如渔业资源规划、海洋油气资源规划等,以及地方的区域性规划,形成国家、省、市(县)规划体系。 要理顺不同种类海洋资源规划之间的关系,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确保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 5、建立和健全海洋资源管理体系 海洋资源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首先要以海域使用管理为基础,加强海洋综合管理的体制建设,包括建设相对集中的海洋管理机构,建立一支装备精良的多职能的海上执法队伍,建立中央与地方分级管理的体制。 第二要加强海洋综合管理的行政措施的制定,包括维护海洋权益、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等多方面海洋政策,以及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规划等。 第三要加强执法管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加强海域使用管理和海洋资源综合管理,加大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执法力度,保证依法有序开发保护海洋资源。 6、开展和加强海洋生态建设 海洋资源开发要与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逐步淘汰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的开发活动,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压力。 发展生态型养殖业和滨海旅游业,建立沿海生态城市、生态示范区,把海洋经济快速增长建立在海洋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 建立海洋环境监测、观测系统与评价体系,加强总量控制、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减缓和遏制近岸重点海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势头。 启动渤海湾、辽东湾、大连湾、胶州湾、长江口、杭州湾、大亚湾和珠江口海域的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工程。 加强海洋生态建设与海洋保护区管理,切实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建立一批海洋资源和生态保护示范工程。 结 语 海洋是富饶而未充分开发的资源宝库。 海洋资源是人类共同的继承遗产。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越来越多的依赖海洋,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对于我国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海洋资源勘探开发还处于初始阶段,人类详细调查勘探过的海域不超过海洋总面积的10%,许多已经发现的海洋资源还难以开发利用。 海洋资源问题是长远战略问题,需要国家统筹规划。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我们要用战略眼光筹划海洋资源的勘探开发,安排一些世纪性工程,摸清我国管辖海域的资源家底,制定出合理开发规划,走出国门积极利用世界海洋资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基础和保证,为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③新闻角度: 海洋开发意义深远关乎中国未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鲁志强日前在青岛说,探索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将成为全球发展的新热点和全球竞争的新舞台。 努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是关乎中华民族未来的战略之举,决不能掉以轻心。 伴随着人类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人类社会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包括人口急剧增长,陆地资源日渐减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 这些现象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未来。 人们在重新确定自己新的行为方式的同时,也不能不为了争取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寻找新的资源替代源泉,于是再次把目光和期望转向海洋。 海洋的研究、开发和保护无论是对于全人类,还是对一个具体国家都是关系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问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巨大的人口数量对资源和国土的压力之大,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相比的,开发“蓝色国土”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意义更为深远。 举例说,海水淡化问题的的前景,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发展态势和经济决策。 有专家预测,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5至16亿,水资源短缺可能成为比能源短缺更严重的危机。 开发海水利用技术,包括海水淡化技术和直接利用海水作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技术,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我国政府对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十分重视,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但比较而言,我国海洋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不仅相对于世界水平,而且相对于本国其他高新技术领域,例如空间技术、电子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还是落后的。 有专家统计,发达国家科学进步因素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已达到80%左右,而我国还只有 30%多。 我国在许多海洋经济和研究领域,因缺乏先进装备、资金和相应的技术已经受到了影响。 因此,我国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并使之产业化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紧迫的。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警示线?国际公认的水资源利用程度的警示线是40%,是在不考虑废污水处理与利用以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警示线探讨李东(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河南郑州 )摘要:国际公认的水资源利用程度的警示线是40%,是在不考虑废污水处理与利用以及“洪水资源化”的前提下的设立的标准;目前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平均接近25%,但南北差异很大极不平衡,北方河流长时期水资源利用程度高达80%,甚至更高;随着我国废污水的处理程度的大幅度提高,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洪水资源化利用”的常态化,结合中国特点与实际,经分析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警示线可适当提高,我国北方设高为60%,南方也可维持在40%。 关键词: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率) 警示线中水利用洪(雨)水利用1.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的概念1.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定义水资源利用程度的主要指标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耗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是水资源利用中的耗水程度。 通常从水资源规划利用角度,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供水能力,即保证率为75%时可供水量与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的比值,是表征水资源可利用程度的一项指标。 从水资源利用统计分析计算的角度,除了实际耗水量,也可采用供水量与总的水资源量之比,体现的是水资源量被耗用即供用水利用的程度。 水资源开发利用又可分为河川径流(简称地表水)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一般以河流为单元只统计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流域为单元时综合统计,或分别统计,但不特别指出时(如综合利用率),也仅是指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比如一条河流的开发利用就是指该河流的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 由于河流来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又有丰水年、枯水年和平水年之分,所以在计算当年实际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时,随着水量的变化又有所不同。 当然,一年里也有丰水与枯水期,丰水期即汛期的水水库拦蓄后枯水期使用。 1987年9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计委和水电部“关于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报告的通知”。 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为依据黄河河川径流量为370亿m3。 黄河可供水量是扣除输沙水量及生态水量,亦称河道外的可利用量。 如黄河断流最严重的1997年利津入海径流量只有18.6亿m3,当年地表水资源利用率高达80%,当然这里指的是消耗程度,也就是说80%的水被耗用掉,那么当年的利用程度更高一些,因为利用量中有一部分回归河道并没有被消耗。 1.2国际公认的水资源利用程度的警示线2002年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国人大司法解释权威性提出:国际上一般认为的对一条河流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其水资源量的40%的警示线。 该数值是大范围长时段的平均值。 对于不同年份以及年内不应该是一个固定数据,同时具有两个明显特征:各时段各地区是不一致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雨水利用遍地开花与大型工程洪水集中利用、污水处理后中水利用等各种手段得到应用,应该说该警示线数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随之改变;同时,中国属于严重缺水国家并且旱涝频繁不可能完全照搬所谓的国际上警示线。 2.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接近25%,从全国而言,不完全一样,呈现“北高南低”,南方特别是西南,水资源丰富而利用量少,利用程度低,而北方尤其是西北干旱地区和华北地区利用程度高。 2.1 北方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高北方主要河流已超过50%,其中海河流域和黑河流域个别年份已超过90%。 黄河、海河、辽河、淮河的水资源利用率一般都超过了国际警示线,其中海河和淮河每年大约引黄河水100亿m3,部分内陆河超过100%。 2007年甘肃省水资源公报: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即毛用水量与水资源量(自产地表水与不重复地下水之和)之比。 全省为45.8%;内陆河流域为100.2%;黄河流域为37.8%;长江流域为4.1%。 淮河水资源公报:2008年淮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49.9%(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地表水供水量占地表水资源量的百分比),山东半岛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19.9%,淮河片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45.6%。 2008年海河流域天然径流量为126.93亿m3,地表水供水量123.10亿m3,扣除跨流域调水43.25亿m3,当地地表水供水量79.85亿m3,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62.9%2.2 南方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普遍较低根据中国水资源公报,2008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233亿m3;从国内流出国境的水量为6057亿m3,流入国际边界河流的水量为647亿m3;全国入海水量为亿m3。 从2008年来看,每年我国超过2.2万亿m3河川径流水资源没有被利用入海出境了。 南方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长江流域仅为18%。 根据云南水资源公报2008年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河道外供水量与多年平均水资源量的比值)为6.9%。 2007年珠江流域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20.2%,但个别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也超过80%,其中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最高,达83.1%。 2.3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地区差异大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呈现北高南低与降雨带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 因受人口密度、经济结构、作物组成、节水水平、水资源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用水指标值差别很大。 1999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根据水资源量计算和供用水统计成果,并考虑跨流域调水、水库蓄水变量和地下水储存变量等因素的影响,对九大流域片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地表水源供水量占地表水资源量的百分比)进行了估算。 地表水控制利用率也是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松辽河片为24%(其中辽河流域为52%),海河片为94%,黄河片为76%,淮河片为78%,长江片为15%,珠江片为18%,东南诸河片为14%,西南诸河片为2%,内陆河片为34%(其中河西内陆河为80%)。 总之,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地区分布不均,“北高南低”,随气候和人类活动而变化,干旱年高,丰水年低,随社会发展总用水量增加。 3. 我国干旱缺水状况决定了必然需要大量水资源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 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位列世界第121位,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是联合国认定的“水资源紧缺”国家。 我国年年有干旱,平均不到3年发生一次重特大旱灾,尤其经常发生区域性特大旱灾。 正是我们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水利是农业命脉”,大兴水利,在许多大旱之年仍然夺取农业大丰收,使我国粮食产量逐年创新高。 我国又是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气候等自然条件差异很大,西南、东南沿海地区因受季风和台风影响,降水量相对比较丰富,水资源量也就相对较为丰富,但北方特别是西北,尤其是西北内陆地区降水量稀少,水资源量匮乏,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数的1/8—1/10。 过去,我国旱灾高发的区域主要在干旱缺水的北方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 近几年,在传统的北方旱区旱情加重的同时,南方和东部多雨区旱情也有所发生,甚至在扩展和加重。 2010年中国西南大旱范围波及中国西南五省市区(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及重庆)并蔓延到湖南等省市。 旱灾影响范围已由传统的农业扩展到工业、城市、生态等领域,工农业争水、城乡争水、超采地下水和挤占生态用水现象越来越严重,特别是人畜饮水严重困难,花费很大人力物力。 据气象专家分析,这是有气象资料以来,西南地区遭遇的最严重干旱。 干旱的原因是降水少、气温高,两重原因共同作用,加上持续时间很长,导致自然灾害造成损失严重。 4. 我国水资源受海洋季风控制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要充分认识水资源性天然可再生资源。 在太阳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表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环流,随着气流运移与上升,冷暖气流的交汇,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水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在大气环流的影响下,把海洋和大陆的水循环溶成一体,我国水资源补给来源主要为季风大气降水,东南季风、西南季风是形成我国降水的主要水源,把太平洋、印度洋的水汽输送到我国西南、东南广阔地区,特别是东南季风深入到我国中西部地区,连我国新疆降水也是西风环流把大西洋的水汽输送过来。 比如台风是一个典型的海陆水循环的气象现象,台风输送大量的海洋水汽,短时间带来大量降水,形成暴雨,给所到陆地造成灾害。 河流来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受降水影响,有丰、枯之分。 而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气候差别大,同时受到环流和季风影响,降水年际年内都变化非常大,导致我国水资源从空间分布不均、时间上年际有丰枯差异、年内多集中于汛期。 从年内角度看,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其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经对汛期和冬季降水统计,扣除雪山冰川融水(降雪降雨又有补充)外,中国水资源每年更新来源于海洋季风大气降水超过90%以上。 正因为洪水期为了防洪,每年我国超过2万亿m3河川径流水资源没有被利用流入海或出境了。 5. 人类活动的影响着我国警示线标准的设立5.1 大中型水库拦蓄洪水只有通过建立高坝大库有更多的蓄水库容,才有可能实现“洪水资源化”。 我国建设了小浪底,特别是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具备了特大型水库的建设经验和能力,具有调节洪水能力大库高坝大系统骨干工程作基础,依靠关键技术作支撑。 洪水资源化就是把入海汛期洪水拦截下来留在陆地以备利用,增加水力发电量、作为社会供水和生态环境用水等。 在黄河流域用来调水调沙,即利用洪水通过水库调度水沙把库区和河道内的泥沙排入大海。 把洪水大量蓄在陆地有利于对抗海洋的升高趋势。 在我国很多地方形成了传统的看法,洪水是灾害,要尽快排走、入海为安;没有把洪水当做资源,“兴利与除害结合”也仅是说利用非洪水资源和防大洪水。 洪水给人类带来过巨大灾难,同时洪水也可利用,即具有水害和水利双重特性。 洪水资源化的提出意在防洪减灾、除害与兴利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给洪水出路,让部分洪水为我所用”的治水战略,进一步促进人水和谐发展。 坦率说洪水是不能完全控制的,也是无法完全根治的,尽管我国在大江大河已经建立了有效的防洪体系,洪水难题仍将是中国长期的心腹之患;既然不能掌控洪水,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工程措施和“管理洪水”,采取包括“洪水资源化”为主要内容的措施综合治理洪水。 洪水利用和洪水资源化在我国水资源相对紧缺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水库调节能力有限,比如黄河上仅有龙羊峡为多年调节水库,而著名的三峡水库也只是季调节水库。 我国正在大力开发水利水电清洁能源,主要河流已经做了规划,建议在可行性的基础上适度提高坝高增加库容,为防洪和洪水利用增加有效的“公益性”库容。 一方面多蓄洪水达到防洪目的、另一方面多发电弥补水电因枯水期带来的调峰、同时也为社会供水和跨流域供水提供的可能。 如长江流域以三峡水库以上可分为三级,在干支流前端的水库作为一级,可在汛期中蓄洪,中间大量水库依次8月中下旬蓄洪、三峡水库和丹江水库可在9月蓄洪,这样就形成了汛期中后期的蓄洪达到了梯级利用洪水发挥更大的效益。 5.2 集水工程雨水利用就是把从自然或人工集雨面流出的雨水进行收集、集中和储存,以备人类所用的一种方法。 雨水利用将会为解决未来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做出重要贡献。 收集雨水用于人畜饮用和农业生产,我国2010年西南大旱部分地区的水窖发挥的很大作用。 水资源匮乏的甘肃省开展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研究及推广工作,2009年已累计建成各种蓄水窖253万眼,稳定解决了252万人的饮水困难,发展集雨节灌农业457万亩,在雨水利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在治理水土保持也发挥巨大作用,淤地坝与层层梯田能够达到“水不下山”。 雨洪利用是解决城市缺水和防洪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 北京市从2003年就制定并执行了《关于加强建设工程用地内雨水资源利用的暂行规定》,要求以后所有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均应加入雨水利用工程的建设,否则有关部门将不予验收。 5.4 跨流域调水工程中国水资源分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空间分布很不平衡。 河川径流主要来自降水,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是来自西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印度洋、孟加拉湾的西南季风。 跨流域调水工程水资源与洪水资源化重新分配有了保障。 毛泽东同志视察黄河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来是可以的。 ”南水北调总体规划推荐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 通过三条调水线路把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起来,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规划设想三条调水线路的多年平均年调水总规模448亿m3,其中东线148亿m3,中线130亿m3。 把南水北调工程近期的主要供水对象确定为城市,可逐步置换挤占农业及生态用水,限制超采地下水、利用丰水年增加北调水量,恢复和改善地下水环境,增加农业、生态用水量。 根据近期规划结果,2020年,全国将从跨流域调水工程中利用118亿m3的水量来支持地下水超采治理,压缩相应的地下水开采量。 5.5污水处理与利用国际公认的水资源利用程度的警示线不考虑废污水处理与利用的前提下的设立的标准。 根据国际普遍情况,在一般情况下社会用水大约有70%最终会转变成污水,重新排入河流系统。 因此,如果水资源的利用率为40%,那么就大约有28%的污水排入河流,与原来的60%未使用过的河水相融合,整条河流就几乎增加了一半的污水,对河流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污染。 这里的社会用水中主要污染物来源于工矿企业和城市生活。 国际普遍情况并不一定适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达80%,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河流生态逐步得到恢复,特别是污水处理再利用或达标排放或零排放,因此,所谓的国际上公认的水资源利用程度的警示线早已或已经不适应现实情况,建议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警示线可设为50%较为合适。 污水处理再利用量是指经过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后的污水回用量,不包括工业企业内部废污水处理的重复利用量。 中水又称再生水、回用水,是指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经净化处理,水质改善后达到国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非饮用水。 如果能将这些废污水通过处理转化为中水无疑将是一块巨大的资源。 提高污水处理率,增加污水利用量,污水资源化迈入进行大量使用阶段。 根据中国水资源公报,2008年全国总用水量5910亿m3,用水消耗总量3110亿m3,综合耗水率(消耗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为53%,2008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758亿t;废污水排放量是指工业、第三产业和城镇居民生活等用水户排放的水量,但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排放量和矿坑排水量。 提高其他水源如污水资源化、海水淡化利用量,未来将有超过1000亿m3潜力。 6. 结语我国现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接近25%,但流域之间差异很大。 国际上公认的一个流域或国家的水资源利用程度的警示线是40%,是在不考虑废污水处理与利用的前提下的设立的标准,并且我国北方河流长时期水资源利用程度超过此警戒线,有些年份高达80%,甚至更高。 随着我国废污水的处理程度的大幅度提高,中水达标排放或零排放,雨洪工程和海水淡化,跨流域调水工程,以及随着水利工程高坝大库骨干性工程的建成,“洪水资源化利用”的必将常态化,结合中国特点与实际,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警示线可适当提高,我国北方设高为60%,南方也可维持在40%。 跨流域调水与国际河流开发利用、减少入海径流、“洪水资源化”,通过建立高坝大库容骨干工程达到这一目的,通过工程措施应对气候异常“超标准洪水”,结合管理科学化智能化,汛期前后“电调”严格服从于“水调”,有利于大江大河的长治久安提供工程性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略。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uaibao/12650.html
加入如火如荼的生成式AI战局 Alexa AMZN.US 亚
外媒 20人目前在重症监护室 新加坡航空客机遇严重气流迫降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