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手艺 遇上 新匠人 宁波镇海 非遗

8月12日晚,宁波镇海庄市街道永旺村青创公寓内灯火通明,近60名高校学子齐聚一堂,参与了一场高校优秀青年学子手艺体验派对。

活动现场展示了镇海众多非遗项目及优秀手工艺:农民画以其淳朴生动的笔触引人入胜,宁波金团制作展现了匠人指尖下的细腻柔情,榫卯木艺的巧妙结构更是让人啧啧称奇……学子们漫步其间,时而驻足欣赏,时而动手尝试。

活动现场。镇海区委宣传部供图

“三点四点饿过头,猪油汤团缸鸭狗。一碗落肚勿肯走,两碗三碗上瘾头……”这段老宁波耳熟能详的俗语,讲述的正是缸鸭狗汤圆的魅力。在非遗手艺人的介绍和引导下,学子们揉面、包馅,体验缸鸭狗汤圆的制作过程。

据介绍,作为宁波手艺人“三星”行动系列活动之一,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非遗手艺的深度体验,更是镇海区面向青年群体的一次创新就业服务探索。活动通过将镇海区手艺人“寻星、造星、耀星”行动与“奔甬而来 镇好有你”高校优秀青年学子镇海行活动相结合,为青年学子搭建了一个近距离感受镇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平台,让其拓宽就业思路、激发创新潜能,沉浸式领略镇海的城市魅力和创业活力。

活动现场。镇海区委宣传部供图

“镇海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这次活动让我见识到了丰富的非遗项目与精湛的手工技艺。”青年学子张梦阳感慨道,“在镇海,我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感受到了科创与文化并重的无限可能。”

更有青年学子在此次体验中萌生了创业新思路,他们希望能将所学知识与镇海的非遗相结合,创造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创产品。来自辽宁工业大学的刘杭更是表达了要留在宁波、留在镇海的心愿,她希望成为“传播小喇叭”,吹起镇海手艺人集聚区的号角。(陈秀琦、王梦阳)


2019宁波年会展销会1月20日至28日

离春节只剩下不到两周的时间,20日正好是大寒,大寒之后就是春节啦!想念家的味道,这时候的家里一定很热闹吧!春节之前,大家总是在忙着准备年货,要是你还在烦恼年货不知道在哪购买的话,可以去宁波年货展销会去看看。

第30届宁波年货展销会基本信息

时间:

2019年1月20日至28日每天早上8:00-下午4:00

地点:

宁波国际会展中心

门票:

免票

宁波年货展销会介绍

展销会将会在宁波国际会展中心1、2、3号馆及室外场地举办,展销会已经确定会有560家参展商、近万种商品亮相。

年会展不收取任何门票,当地居民可以尽情的逛吃逛吃的。已经有着三十年的举办历史的展销会在宁波已经是非常受到大家的欢迎啦!今年的年会展销会展期还增加了1天,更加方便大家啦!

年货产品介绍:

红膏白蟹、风干鳗鲞、米馒头——甬味传统年货依旧是“主打”

宁波人最喜爱的红膏炝蟹,那是过年餐桌上没有不行的。

与此对应的,在本届年货展的室外水产品展区,梭子蟹作为唯一一个单独品类展区,长长地排了两大列,几乎每个展位前,都人满为患。

在展销会现场,商品的价格会比市场上要略低。 自家的鲜白蟹规格基本在5-6两/只,售价50元/斤,比市价便宜10%左右,一上午已经卖出了200多斤。

春节腊味是必定不能少的,风干鳗鲞、深水大黄鱼、海蜇头等宁波传统风味,也都成为年货展上的抢购对象。

在宁波的腊味摊位上,专门售卖本地东海鳗鲞尽管售价高达48元/斤,比普通鳗鲞售价高出将近1倍,但是摊主丝毫不愁卖。 展销会现场的商品真的很有保证。 东海鳗鲞特别有鲜劲、有吃头。

不少承载回忆的宁波本地风味产品,依旧是那大家的心头不变的最爱。

如:宁波三雪汤圆、余姚河姆渡年糕、奉化千层饼、三北豆酥糖、宁波油赞子、象山米馒头、宁波发糕等,也吸引众多市民里三层外三层的“围剿式购买”。

年会展新变化:

今年的年会展还会进一步扩大了传统老字号食品的展区。浙江老字号,赵大有系列糕点、梁弄大糕、奉化龙门千层饼、西区老大房的肉脯油包等老字号产品在展销会现场极其的抢手呢~

年货展销会的扶贫

本届年货展还专门与我市重点结对帮扶地区开展合作,筛选和组织当地优质的商品前来参展。 在年货展上,市民可以买到来自吉林延边的长白山人参、高山禽肉等,贵州安龙的小黄牛肉,黑龙江的稻花香、五常大米等特色商品。

黔西南安龙小黄牛在展销会现场非常受到欢迎。

延边大米、长白山人参、高山菌菇等延边特产的摊位前,也有不少人在购买呢!

延边大米口感特别香糯好吃,其名声受到宁波人的认可,延边大米在白度、透明度、碱消值、胶稠度、蛋白质含量、老化性等方面,都有自己很优势的表现。

年销会非遗文化场景

吹糖人、剪窗花、葫芦刻字,在展会现场受到游人的好奇。

不光有吃有逛,本届年货展设立非遗及手工艺活动区,10多个非遗项目一字排开亮相,包括传统美食如糖画、糖葫芦、吹糖人等,吸引不少市民驻足观看。 另有传统手匠人现场制作葫芦刻字、中国结、剪纸窗花、竹编草编、铝编等,让展会的年味更浓。

在吹糖人主要原料是这些手工熬制的饴糖,加入到适当温度,揪下一团,揉成圆。 北方地区比较多见,南方要少很多,但是在庙会活动中就经常能够看见。

用食指蘸上少量淀粉压一个深坑,收紧外口,快速拉出,拉到一定的细度时,猛地折断糖棒。 此时,糖棒犹如细管,吹成薄皮中空的扁圆球状,捏出各种造型。

大家要是想要去展会现场,可以乘坐从地铁站到会展中心的免费接驳大巴。 如果半天时间不够逛,展会现场还提供美食小吃。

好消息,宁波展览会的历年传统就是,在年会展开展的钱两天,也就是20日、21日,届时会有集中向市城区在档的困难户免费发放爱心年货,共计1000余份,也是整个商业活动的一点爱心。

交通指南:

地铁大巴免费接驳专线

大巴运行时间:1月20日一28日(28日免费接驳大巴截止时间15:00)

1、地铁1号线海晏北路站→国际会展中心1、4号馆间(8:00-15:30)

2、国际会展中心(1、4号馆间)地铁1号线→海晏北路站(9:30-16:30)

公交线路529路、788路、789路、36路、512路、517路、17路、21路、168路、810路、356路、517路、521路等数条线路到达宁波国际会展中心。

哪种民间非遗是以建筑为绘画载体的

剪纸是以建筑为绘画载体的民间非遗之一。 剪纸,作为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人们喜爱。 在剪纸作品中,建筑元素常常被巧妙地融入其中,成为剪纸艺术家们表达传统文化和乡土情感的重要载体。 剪纸中的建筑图案,不仅展现了精湛的手工技艺,更体现了民间艺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具体来说,剪纸中的建筑元素多以中国传统建筑为原型,如亭台楼阁、庙宇宫殿等。 艺术家们通过精湛的剪刻技巧,将这些建筑形态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纸上。 每一幅剪纸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和文化内涵,如寓意吉祥如意、家庭和睦等。 这些建筑图案不仅美观大方,更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们在欣赏剪纸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承载着传承民间手工艺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 通过将建筑元素融入剪纸艺术,不仅丰富了剪纸的表现形式,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种以建筑为绘画载体的剪纸艺术,不仅让人们领略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韵味与美感,更让民间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举例来说,在一些剪纸作品中,可以看到复杂的宫殿建筑被巧妙地剪刻出来,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匠人们的心血与智慧。 这些建筑剪纸不仅被用于装饰家居,更成为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重要媒介。 通过剪纸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建筑的美感和文化内涵得以广泛传播,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艺术享受和文化熏陶。

抖音电商里的非遗传承人:记录匠人故事,传播非遗技艺,开拓非遗保护新模式

如果没有意外,他们的人生也许会是这样:华健吴奇敏夫妇起个大早制作紫砂壶,研究壶嘴和壶把的比例;作为督陶官的余寅统筹管理各个部门;母炳林依旧忙于银器工艺的制作他们的生活,原本只是万千匠人日常的缩影,平稳,安静,鲜少受到关注。 但传承非遗的使命感驱动下,他们拿起手机、相机,将镜头对准自己,借助抖音电商向大众传播非遗技艺。 从学徒到陶瓷艺术大师华健坦言:“做了这么多年,紫砂给予了我们很多。 华健,宜兴本地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擅长制作方器,他的夫人吴奇敏,则以制作圆器为主。 在宜兴家家制坯,户户捶泥的氛围中,家族作业很常见,而华健和吴奇敏夫妇就是其中的代表。 1982年,华健高中毕业,被分配进了宜兴紫砂厂。 在这之前,华健对紫砂并没有太多了解。 进厂之后先进行职业培训,要上公益课,学习毛笔字,素描等,几个月后再进行分班学习。 华健被分到了顾绍培班里,师从艺术大师顾绍培。 早上8点不到就开始做活,直到晚上9点钟才结束,然后走路半小时从工厂回家——这样的学徒生活华健持续了3年。 三年学徒期,做的都是半手工模具,一个月工资只有15块钱——这在当时是仅够温饱的水平。 做紫砂壶的过程枯燥且辛苦。 尽管夏天烈日炎炎,但开空调仍是不被允许的行为,“因为它比较干燥,实际上你做壶的时候,窗户还得关着,风也影响到紫砂的成形。 长期低头作业导致学徒们年纪轻轻就患上了颈椎病和腰椎疾病,在闪烁的灯光下精雕细琢,也导致工人们普遍老花眼也比一般人要早得多。 跟华健一起做紫砂壶的同事大多都没坚持到学徒期结束,就转行去做别的工种。 华健也曾有过一次转行的机会。 在学徒期满一年后,华健曾被调走做后勤电工,以电工的身份在厂里工作了半年。 由于放不下热爱的紫砂活计,华健找到厂长,要求再度调回紫砂厂做学徒工。 3年学徒期满后,华健考进了厂紫砂研究所,继续在顾绍培门下学习。 1985年,吴奇敏进入宜兴紫砂厂。 两人因紫砂而结缘,又共同在紫砂之路上努力。 制作紫砂壶分为打泥条、围身筒、打身筒、上底片、调脂泥、篦身筒、做壶钮、做壶嘴、做壶把以及最终完善修改几个步骤。 在华健看来,“做壶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泥性。 泥的松紧、软硬,什么时候做,什么时候停,要有手感。 以打泥条为例,用搭子将最大的泥条打成泥片,这个泥片就是未来的壶身,根据壶的大小,掌握好泥片的厚度,一般在0.5cm到1cm之间。 看是简单的步骤,其实非常讲究力道,轻一分或重一分,都不利于壶体成型。 因此,掌握泥性是打好泥条的关键。 “打的时候软硬度要掌握好,软一点,泥料湿度大一点的话,拍身筒就难打,打的时候没有骨架;水分干一点,那个茶壶就听话,打的时候很容易成型。 2000年,已经在行业内小有名气的夫妻俩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并免费教授了一批学徒。 有商人慕名前来,花高价购买紫砂壶,华健、吴奇敏一家人的生活开始好了起来。 2003年5月,吴奇敏作品“紫砂大西施壶被无锡市博物馆永久收藏。 2006年11月,二人合作作品“大彬六方壶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 2008年10月,吴奇敏作品“紫砂-心如意壶被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永久收藏自此,二人声名鹊起,成为业内知名的工艺美术大师,并受聘于各大高校的艺术设计系,由二人制作完成的紫砂壶,市场售价高达20多万元。 2020年,@吴奇敏华健紫砂工作室入驻抖音,发布的视频多为紫砂壶的制作流程以及历史底蕴。 华健称,“在生活物质上面,我们应该回报紫砂。 就是用作品说话,就是把东西做好,创作几件传世的精品,不辜负自己,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同时也希望借助抖音平台多多宣传,让紫砂为大众所熟知,达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华健、吴奇敏夫妇今年已经57岁,制作紫砂壶的步伐已然放缓,他们把更多的舞台留给了年轻人。 在华健、吴奇敏夫妇的工作室内,现在有三四十位学徒,他们变成了制作紫砂壶的主力军。 华健、吴奇敏夫妇的孩子也继承了二位的衣钵,从事紫砂人物志的宣传工作,继续为推广传承紫砂身体力行。 景德镇“瓷三代:从学习到创新余寅,90后,生于粉彩瓷器世家,景德镇名窑口艺林堂堂主,艺林堂的第三代传人。 艺林堂由余寅的爷爷创建于1953年,至今已经有68年的历史。 余寅的爷爷曾是景德镇十大瓷厂之一东风瓷厂的窑炉设计总工程师,爷爷奶奶都擅绘粉彩。 八十年代,余寅的父亲接管了艺林堂。 两代人,全都制心一处,钻研粉彩瓷,在业界享有盛誉。 2012年,余寅回到景德镇,正式接手艺林堂。 在离开景德镇上大学之前,余寅从未想过自己会从事陶瓷行业。 在儿时余寅的眼中,粉彩瓷只是家里的一项生计,“好像跟自己没什么关系。 2008年,余寅离开景德镇,去上海读大学,念的是艺术设计专业。 离开故土的余寅发现,外人看陶瓷的眼光跟景德镇当地人是不一样的。 “因为从小就在这个环境里长大,家里很多人都在做这个,家家户户也都有作坊,会觉得是一件很寻常的事情。 大一之后余寅就选择退学,回到景德镇跟着父亲学习粉彩瓷。 粉彩瓷是景德镇传统四大名瓷之一,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皇家宠儿,“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娇夺目,工致殊常,被称为东方瑰宝。 学习粉彩瓷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儿。 余寅称,从陶瓷的原材料到陶瓷的拉推力坯成型、补水烧具再到粉彩的绘制、填色点染、洗染接色,打底套色、落款烧炉等,一共有72道工序。 “古代有句话叫‘过手72方可成器’,指的就是要经过72道工序才能做成一件瓷器。 现在经过我们简化再简化,也至少有30多道。 这些工序中只要有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差错,整个就要卷土重来。 这就导致粉彩瓷的成型率极低,一个杯子制作完成就要2-3个月。 设计与成型也是一大难题。 设计之初往往不能预判最终瓷器的成型走向,力坯修坯的厚薄、最后的烧成等都直接影响瓷器的稳定度和造型变化,成品与最初的设计理念有出入是常有的事情。 综合下来,粉彩瓷的成型率只有65%-75%。 余寅坦言,经常做陶瓷的人呼吸节奏和手都跟平常人不一样。 “陶瓷画师们如果呼吸离瓷器太近,就容易产生水珠,油性颜料就画不上去,所以他们都会调整自己的呼吸节奏;拉坯力坯的陶瓷师傅则每天跟瓷胎打交道,手部会受潮,冬天容易裂口子。 尽管学艺过程枯燥且辛劳,但跟其他人相比,余寅仍是幸运的。 在经验优先的陶瓷行业,完全掌握技术及管理,大约需要20年。 而余寅出生于在陶瓷世家,从小耳濡目染陶瓷的制作工艺及原材料加工技术,学习起来自然比一般人要快得多。 再加上团队的主创人员有20%由余寅的父亲传承而来,这让余寅管理起来轻松不少。 与父辈的理念不同,2012年余寅正式接手艺林堂后,希望能呈现与时代相关,贴近生活的器皿。 余寅团队大胆创新,用现代时尚与传统IP相结合,广受年轻一代的好评。 2020年,余寅团队入驻抖音,以账号@景德镇·墨舍陶瓷收藏进行陶瓷的宣传推广。 刚开始直播只有一两百人观看,现在慢慢有了十几万粉丝,余寅坦言,“这个涨粉速度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大众对于陶瓷还是相当感兴趣的。 “很多人都觉得陶瓷很神秘,大众对于陶瓷的内在价值及制作工艺不是非常了解,所以我们一直在做的就是向外界讲述陶瓷的生产流程,生产过程中会面临哪些问题以及蕴含的文化价值。 抖音活跃用户众多,且可以进行点对面的自媒体式的分享,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传播平台。 余寅称:“抖音电商等新渠道,也使得瓷器销售变得便捷高效,可以让更多年轻人爱上陶瓷,其实也是一种对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今年3月,艺林堂团队还参加了“非遗文化节。 景德镇的非遗老师们齐聚一堂,“有做珐琅彩的,做青花的,做粉彩的,互相交流学习讲解,抖音电商还会提供指导,这是一个双向传播的平台。 从“小炉匠到一代银器大师母炳林,51岁,大理鹤庆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族工艺美术大师,云南省高级工艺美术师,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 当地人称他为“鹤庆银器界的一面旗帜。 母炳林32岁成为行业内最年轻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和非遗传承人,却又是行业公认的手艺精湛的“老师傅。 经他一双妙手锻造的银器,无数次斩获国内外大奖,被各大博物馆争相收藏。 看似光鲜亮丽的银器大师在学艺过程中也吃了不少苦头。 母炳林在母腹中仅4个月时,父亲就肺痨离世;6岁那年,母亲又因脑溢血永远离开了他。 他跟着姑姑到了新华村,在这里长大。 因为家境贫寒,14岁时便离开家乡,跟着师父开始了走村串寨的“小炉匠生涯——挑着几十斤重担,跟着师父一路翻山越岭,颠簸辗转藏区、贵州、四川、青海、甘肃帮人打点银器混口饭吃,民间又称“走夷方。 学习了三年后,母炳林的技艺已经非常出众了。 村里的老银匠段学礼富有威望、手艺精湛,母炳林决定拜他为师。 老师傅十分保守,说从不招外来徒弟,母炳林死皮赖脸磨了好长一段时间,老人家终于应允。 段学礼相当苛刻和严厉。 作为银匠,锻打是基本功,有半年时间,母炳林从早到晚都在打大锤,手每天都肿起来。 这是很多人都吃不了的苦,他却觉得,所谓“练武不练功,落得一场空,练锻打功夫是成为一个好银匠的必要基础。 这也是真正让他突飞猛进的时期,之后,他和师傅打的藏区铜瓢,别人都看不出差别。 出师时,师傅仍然不愿意教授焊接黄铜看不出接缝的秘方,母炳林琢磨再三,故意把瓢打破一个洞,拿去给师傅补。 连续几次,师傅把焊接的火候、配料都传授给了他。 1987年,母炳林想自己出去做手艺,在自己去过的地方里再三筛选,最后选定了稻城。 刚开始,也是边学边做。 那几年,母炳林先后在稻城拜了很多少数民族老艺人为师,在不断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工艺制作经验。 他按照当地藏族的要求,用真材实料为他们精心打制饰品、器皿,和很多藏族同胞成为好友。 1997年,母炳林在得知家乡将作为民族旅游村来开发后,为将自己的手艺传承回家乡,为家乡的传统银器手工艺注入新的活力,他果断选择回乡发展,并接收徒弟百余人,增加了传统金属工艺美术从业人员队伍。 母炳林毫无保留地传授他们技艺,唯恐他们不学,“一种技艺的传承,必定是要很多人的参与,才能壮大,母炳林认为,“我们学的时候是只怕师傅不教,现在的年轻人没有耐心,我教他们是唯恐他们不学。 他教授出的徒弟大多已是该技艺传承中的中流砥柱,其中4位学徒先后被评为“中国民族金属艺术大师,其他学徒也获得了不同级别授予的各种荣誉称号。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银器工艺的制作细节,宣传家乡非遗银器,母炳林工作室入驻抖音平台,通过抖音短视频,不断展示自己的新工艺,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学习这门手艺。 不少人看了都在评论区连连惊叹:“第一次知道银壶原来是这样一锤一锤敲出来的;“真的太惊艳了!这才是大国工匠!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uaibao/14851.html
前曼城边锋助攻 前红军中锋破门 进球只需3脚!前蓝军门将大脚
乌军再夺库尔斯克40平方公里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