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变了 取代房地产!中国第一大支柱产业

一大

房地产之后,谁能撑起第一大支柱产业?

前不久, “新能源汽车取代房地产,成为最大支柱产业” 的说法,一石激起千层浪。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固然正在成长为新的增长极,但无论产业规模、上下游拉动效应还是财政贡献度,仍难与房地产相提并论。

如果考虑到 “家庭财富近7成集中在房子” “居民部门超过3/4的债务都是房贷” 的现实,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角色就更加清晰。

然而,房地产是土地经济,“以地谋发展”在城市化、工业化起飞阶段可谓无往而不利,但也埋下了高杠杆、高负债的隐患。

谁也承受不起房地产硬着陆的代价,但房地产作为最大支柱产业的时代势必一去不复返,何以培育新的支柱,就成了关键。

去年召开的重要会议提出,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更多支柱产业。

新质生产力取代房地产,重塑支柱产业体系,数字经济正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从土地经济到数字经济 ,不是一个产业对另一个产业的替代,而是支柱产业的全面重构与升级。

日前,在雄安新区召开的“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经济发展对话”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表示,上一轮的发展动能是土地、房地产、金融,是“以地谋发展”的模式,而新的动能可能会落脚在数字经济上。

在刘守英看来,数据相当于过去的土地,但一个是传统的生产要素,一个属于新质生产力层面的生产要素。

如今, 数据已成为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的第五大生产要素, 是第四次科技革命的驱动力,也在改变不同地区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和产业分布格局。

正如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所说,土地要素遵循边际报酬递减,也就是用了就会越来越少,而 数据则是边际报酬递增,越用越消费数据资源就会越多 ,而且它创造的生产力也会越强大。

所以,与土地经济相比,数据要素驱动的数字经济,规模更大,上下游产业链更长,无论对于刺激经济、拉动就业还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都有长期之效。

高峰时期,房地产、建筑业以及直接相关的建材等行业,整体占GDP比重接近20%。

而目前 广义的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过40%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也达10%以上。

在就业方面,房地产直接或间接拉动数千万人的就业,而数字经济创造催生出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创造了大量新就业形态,净就业贡献更为可观。

根据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发布的《2023中国数字经济前沿:平台与高质量充分就业》, 目前数字经济为中国净创造就业约2.4亿 ,到2030年带动就业人数将达到4.49亿。

近日以“高质量就业”为主题的高层集体学习会指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

在财政贡献上,土地财政可谓独一无二, 高峰时期占全国财政收入半壁江山, 但土地财政不可持续,一些过度依赖卖地收入的城市,已经遭遇土地经济的反噬。

数字经济相关产业对财政的贡献,虽然不如土地经济那么直接,但通过对经济效率的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做大经济总盘子,带动税基扩容。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三希所说, 发展数字经济就是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为新的支柱产业,数字经济影响的不是一时一地,而是数十年乃至上百年。

只有这样的支柱产业,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更稳定、更长远、更具韧性、更有爆发潜力的支撑。

深圳

作为新兴支柱产业,数字经济不只是大国博弈的主战场,也是新一轮城市竞争的胜负棋。

过去,一众城市借助大基建、房地产实现了经济飞速发展,城市位次不断提升。

城市 国民经济

但随着土地动能趋于衰落,债务压力高悬于顶,无论经济还是财政都开始面临挑战。

还有 一批城市,早已告别传统的土地经济模式,在房地产之外培育出新的增长极。

这几年即使楼市波动不断,国际局势震荡不已,但经济始终能够稳住,甚至逆势向上。

为这些城市经济提供强支撑的,正是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兴支柱产业。

哪些城市数字经济走在前列? 谁是我国数字经济第一城?

数字经济的概念极为宽泛,而“数字产业化”属于核心产业层面,包括互联网、平台经济、电子信息制造业、信息基础设施等领域。

以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来衡量, 北京、深圳、上海、杭州稳居前列 ,其中北京、深圳断崖式领先,双双突破1万亿元。

杭州虽然面临“产业空心化”的质疑,但数字经济的综合实力,不弱于部分一线城市。

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在GDP中的占比来看, 深圳超过30%,杭州、北京双双超过25% ,而全国平均占比仅为10%。

可见,在 北京、深圳、杭州等地,数字经济已成为不折不扣的支柱产业。 数字经济的高增长,又带动这些城市GDP增速的一路领跑。

2023年,深圳、杭州GDP增速分别达到6.0%、5.6%,领跑于万亿城市,而北京GDP增速为5.2%,持平全国,但好于年初预期目标0.7个百分点。

这背后无不是数字经济带来的贡献。

去年,北京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杭州增长8.5%,深圳虽未公布具体数据,但战新产业同比增长8.8%,全部跑赢GDP增速。

对此,北京统计部门直言 “数字经济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回升的主要力量” ,深圳表示“数字经济产业成为深圳高质量发展支柱产业”,杭州更将数字经济提升到“一号发展工程”的高度。

告别房地产,拥抱数字经济,这是大城市领跑的关键,也是中小城市突围的可行之路。

北京深圳杭州,数字经济为何这么强?

三大城市中, 北京是全国服务业第一城,深圳则是工业第一城,杭州则是互联网电商的领跑者。

虽然产业结构不同,但三地均以信息产业为主要支柱。北京杭州长于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而深圳则是互联网产业与电子制造业两者兼得。

这些城市都有一批大型科技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和平台企业,它们既是数据的主要生产者,也是将数据与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整合的组织者。

2023年,北京33家,上海17家,广东15家,浙江6家,几个主要省份占了7成以上。

在雄安新区的数字经济对话论坛上,刘守英提出了一个概念: “如果工业企业是工业时代的创新组织方式,那么平台就是数字时代的创新组织方式。”

在传统工业化时代,无论是垂直分工的福特制、精益生产的丰田制到业务外包的温特制,工业企业都是主导者,大型企业与其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成为经济的主要组织形式。

数字经济时代,平台企业不仅本身就是数字产业化的主体,在传统产业转型中担负起“产业数字化”的重任,在产业协同创新中发挥着桥梁的供能,在创业投资中更成为“耐心资本”的积极践行者。

无论是数字产业化还是产业数字化都广为人知,但平台企业与“耐心资本”的关系却不多为人知。

根据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发布的数据, 腾讯、联想、小米等25家大型民营企业通过产业投资方式,投出了近400家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这在集先进制造、数字经济为一体的深圳尤为明显。作为我国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最多的城市,深圳的创新型企业呈现出 “6789”的特点。

深圳的“小巨人”企业,6成成立年限达10年,7成以上平均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同时超过10%,8成以上已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建研发机构,9成以上主导产品为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直接配套。

可以说,大型平台企业的存在,在赋能传统产业的同时,还通过协同创新、共享创新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从而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企业格局。

从土地经济到数字经济,是艰难的一跃。

过去20多年,中国房地产走出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上行史,房价大涨带动卖地收入井喷,土地财政让无数地方政府“赚”得盆满钵满。

土地经济是典型的国内市场和本地市场 ,属于不可贸易部门,不参与国际竞争,行政对于土地资源的配置起着决定作用。

过去几年,“房价永远涨”成为许多人的预期,但城镇化、人口、债务率等基本面因素的存在,最终带动市场大调整,土地神话也不复存在。

数字经济,几乎是完全竞争的市场,既有城市竞争更有国家竞争

科技革命一日千里,产业变革无处不在,再加上国际博弈的存在,数字经济不是砸一笔重金就能立刻见效,也不是靠几个规划就能轻而易举缔造一个超级产业。

当竞争成为主旋律,数字经济的创造更多依赖于市场经济最活跃的因素——企业。

与传统工业时代不同, 数字经济更多要依赖大型科技企业的引领作用。

在这方面,中国信通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所长辛勇飞研究发现,工业经济时代,基本上的创新模式是小企业产生创新,大企业扩散创新;但在数字经济时代,领军企业叠加技术、资本、人才、以及数据优势,集研发中心者、应用开拓者、影响扩散者为一体。

中央财经大学徐翔教授也从另一个侧面得出类似结论:

早期科技创新主要在区域上进行集聚,而现在更多围绕着创新资源集聚。科技领军企业,不只是参与者,更主要是生态的维护者、规则的制定者和关键资源的生产配置者。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几乎没有疑义,更得到宏观层面认可;而在数字经济时代,大型科技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角色,亟待给予更多认识。

更关键的是,创新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而资本要形成“耐心”,则需政策的确定性作为前提。

数字经济取代房地产的支柱产业之路,才刚刚开始,唯有 呵护创新、保护创造、稳定预期 ,方能行之长远。

查看原图 105K


谁会代替房地产,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毫无疑问,新能源将成为我国未来的支柱产业,确切地说,是正在成为。

新能源产业包括 而不限于 发电端的风电、光电、核电、水电、潮汐电、地热能、生物质能、氢能源;储能端的大型储电系统;以及现在国家大力推动的新能源 汽车 及动力电池。

所谓支柱产业,一定是要体量够大,产业链条上下游够长,能够带动的企业多,创造的岗位也多,也就是能够养活足够多的人。而体量大,就得市场大;很小众的市场,是无法成为支柱产业的。

第一,市场足够大,在过去几十年的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村人进城,创造出巨大的住房需求,几亿人几十年的钱一下子花出去,市场能不大么。

第二,产业链长,房地产带动的建材、家装、家电、施工、中介等各个环节,养活了大量的从业者。

就业

为什么房地产后面不被看好了?因为市场不在了,大家该进城的都进城了,该买房的也都买房了,增量已经不大了。

所以房地产后面肯定折腾不起大的浪花了,房价大涨?除非疯狂印钱。

谁能代替房地产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要弄清楚,谁是这个国家最大的消费品?毫无疑问,能源。

石油、煤炭、天然气、电力,每家每户都得直接或间接地用到,工业端更是要消耗巨大的能源;这些行业也一直由国家把控。

我们只粗略地分析一下,新能源产业里比较有代表性的领域,它们几乎占了整个行业的大头。

发电端:光伏发电

核心是太阳能电池,传统太阳能电池主要由硅料制成,全球每年光伏市场大概为100GW,对应着25万吨高纯晶硅的产能,市场规模达到千亿级别。

全球太阳能光伏市场主要在中国企业手里,每年我国会大量出口光伏电池到海外,养活了隆基、协鑫、通威、晶科、中环等企业。

硅 提纯了做成硅片,还要涂上银浆 ,就算是电池片做好了。玻璃板 封装,就得用玻璃,封装要用特制的胶 ,完事还要用铝框 裱起来。发电时要对准太阳吧,来个支架 。发了电要导出来吧,用接线盒 ;发出来的电要并网,直流交流要转换,用逆变器 。

发电端:风力发电

核心是风力叶片。包括叶片、机舱罩、法兰、塔架、主轴、齿轮 等。

储能端:大型储能系统

这是由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催生出来的需求。

现阶段绿色电能大都是通过并网的形式,由电网进行消纳,由于风电、光电具有不确定性和波动性,简单了说就是得看天吃饭,比如光伏要求光照达到一定强度才会发电,阴天可能就会停工,风机也是要风力达到一定阈值才能发电,这会对电网系统造成巨大的冲击。

于是,需要在发电站和电网中间加一个缓冲设备,来平衡发电站输出的电力,使其达到稳定输出的效果。

大型储能系统就是这个缓冲设备,当光伏/风力电站饱和运转,发电量超过电网接受能力时,系统将多余的电能储存起来;而当发电站低效运转(夜间、无风)时,储能系统会将存好的电能继续输送给电网。

按照国家规定,凡是建有光伏、风力发电站的地方,都要根据发电站的负荷,配套建设储能电站。各省份之间有所不同,储能电站可以容纳发电站满负荷运作2-6个小时所产生的电量。

传统的储能方式中,抽水蓄能需要有足量的水,也需要有地势高低差。

产业

我国大量的风、光电站分布在人烟稀少的西部,戈壁、沙漠,在这里没有抽水蓄能。

电化学储能将得到大规模应用,包括但不限于锂离子电池,还有近年逐渐走向市场的全钒液流电池以及铁铬液流电池。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冬奥会期间铁铬液流电池曾在张家口亮相,结果引来宁德时代股价下跌。

用电端:新能源电动 汽车

新能源电车比起传统动力 汽车 ,简单得多。

电池、电驱、电控, 加 底盘、壳子、内饰 ,一堆传感器 ,几乎就这么多。

核心就是电池,现在的不足包括续航、充电、安全问题。随着换电模式的提出、快充技术的发展,各种问题会逐步解决, 电动车终将由千家万户走进每家每户。

用电端:动力电池

宁德时代已经成长为行业巨无霸,市值突破万亿;比亚迪也不甘示弱。动力电池多为锂电池;带动的行业包括锂矿 的开采提纯;负极材料如石墨 的制备;电解液 制备、隔膜 以及外壳 等辅材。

为什么国家要做新能源?

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是我国对全世界的承诺。

“两碳”目标的提出,既是大国的环保担当,也是主动迎合第三次能源革命。

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都有自己的“两碳”目标,等他们达到了,我们还没达到,他们就会在贸易、关税领域给我们设置障碍。

因此实施“双碳”战略,是不容置疑的道路。

传统动力 汽车 ,掌握在欧洲和日韩手里,他们以积淀悠久的技术,制作精良的工艺,一直稳压中美,奔驰、宝马、大众、丰田、本田,基本上都是欧洲、日韩品牌。

而电动车领域,就是另一番景象了。美国的特斯拉,中国的比亚迪、小鹏、蔚来、理想,才是电动车领域的未来。因为在通讯电子行业,中美是有自己的优势的。

所以,新能源电动车的普及,是给了中国 汽车 行业换赛道超车的机会。有人戏称,这是中美联手对于欧洲传统造车企业的绞杀,这么说也不为过。

当然,这并不影响欧洲人很喜欢买中国电动车的事实,欧洲人格局真大。

什么行业将来有可能取代房地产行业在经济增长方面的地位?

一,过去的房地产行业。

从2000年左右的房地产快速发展到现在,房地产行业已经经历20年左右的高速发展,也是房地产的黄金时代。房地产的快速发展,拉动很多行业的跟随增长,房地产直接和间接带动十几个行业的发展,房地产对经济增长在过去,确实起到很好的拉动作用。但是,在未来房地产行业将从朝阳行业变为夕阳行业,将无法继续拉动经济增长。

二,未来什么行业,将取代房地产行业拉动经济增长?

目前看,由于房地产市场的特殊性,很难有类比的行业取代房地产。制造业由于技术的进步导致从业人口有所下降,零售业、医疗、教育以及新能源行业都属于培养期,市场的成熟度以及可以承接的就业人口远远不能支撑经济的发展,因为这些都是第三产业服务业范畴,属于生活品质提升的单独行业,不像房地产行业不仅是居住功能,还有很多的附加功能,尤其是中国人传统的家文化以及城镇化的持续进行,导致房地产行业成为国计民生重要的支柱行业。

所以可以非常确定,传统行业将无法取代房地产行业,必然是新兴行业才能取代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我认为未来取代房地产的行业是战略新兴行业,包括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消费、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行业,它们将承接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接力棒,继续推动经济的稳健增长。

另外,重资产的传统行业,也无法替代房地产行业,比如:水泥、玻璃、建材等行业。未来最有希望的行业是符合双创,就是创新和创造的行业,属于技术推动型的行业和企业。因为我们的劳动力红利已经结束,规模优势也失去,必须通过技术驱动企业和行业的持续发展,生产高端的产品,生产有附加值和有竞争力的产品。

房地拉动经济增长能量大幅削减!今后谁能成为替代性的支柱产业?

房地产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不过,在持续的房地产调控及市场环境变化的压力下,这个支柱功能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的GDP初步核算数据,全年GDP增速达到8.1%,是自2012年以来十年间的GDP最大增速。其中,房地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2%,拉动整体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

纵向来看,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弱化。

根据2020年GDP最终核实数据,2020年房地产业GDP占比约为7.2%。再往前追溯至2000年,房地产行业在当年的GDP中占比4.1%。在过去二十余年时间里,房地产增加值涨幅在7.3亿元以上,累计GDP占比增长率达76%。

具体来看,伴随着2021年GDP一路从一季度的18.3%下滑到四季度的4%,房地产投资、销售数据均明显下滑,四季度房地产业GDP同比下降2.9%。

这也难怪1月20日召开的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继续强调“毫不动摇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的同时,提出“充分释放居民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 健康 发展”。

这也意味着,当房地产拉动经济的功能减弱的同时,还没有其他产业能够及时顶上来,发挥同样强力的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换言之,当房地产业的经济支柱效用逐渐消退时,培育新的经济活力增长点已成为今后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难题。

房地产行业为何会成为龙头性产业?

国内房地产行业能够成为经济发展龙头有其特殊性: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普遍性缺房到如今的区域性、结构性缺房,国内的住房需求一直旺盛。加之城市化以及都市圈化的效应释放了巨大的住房、租赁消费需求。

什么样的行业有可能替代房地产的支柱地位?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房地产的王者地位终将被代替。未来可替代房地产的行业,必然得具备该产业的基本优点:如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可以提供足够税收等。

退出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业将如何发展?

对中国而言,留给房地产的时间不多了。继房地产业之后也会出现新的替代性产业,但在大合并、大整合时代,行业集中度会越来越高,房地产业还是会有一定发展,只不过风险会被分散到其它行业。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uaibao/14912.html
被牛剑 超半数去了美国读本科 抛弃 的英国私校生
同比增长44% 阿里影业2024财年收入50.3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