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如何写好普惠金融大文章

在利率下行的大趋势下,公募基金如何帮助普通居民进行投资理财,是中国未来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刊特约 邵炜 黄卓/文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做好普惠金融等五篇大文章。尤其随着《资管新规》的实施打破“刚性兑付”及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居民的资产管理需求不断增加,公募基金作为一种服务个人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的普惠金融产品得到了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青睐,2023年底,公募基金规模首次超过银行理财产品规模,成为居民投资理财的首选。

公募基金作为普惠金融的典型代表,不仅投资门槛低,而且最近几年借助数字技术等的发展,让更多普通的投资者投资公募基金,分享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实现了财富的保值增值。公募基金已经成为中国家庭最重要的理财工具之一。截至2021年底,公募基金持有人超过7.2亿人,累计向持有人分红超过4.82万亿元,为投资者创造了可观的回报。

在利率下行的大趋势下,公募基金如何帮助普通居民进行投资理财,是中国未来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向。未来,公募基金可以继续从如下三个方面支持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写好普惠金融的大文章。

回归普惠金融初心

中国公募基金的运作模式是帮助投资者提供基金管理和运作服务,由于基金管理费是基金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所以公募基金公司只有做大基金管理规模才能提升其盈利水平。在这样的盈利模式下,就会导致公募基金以做大规模为导向尤其在牛市中打造“明星基金经理”盲目扩大基金管理规模而忽视了投资者的投资盈利体验,而在熊市中却难以逆市布局,即使基金亏损投资者亏钱,基金公司也依然可以靠提取管理费“旱涝保收”,比如在2023年,无论股票型基金还是混合型基金都亏损将近10%左右,但是公募基金全年收取管理费依然高达1356.15亿元,这样的盈利模式也会导致公募基金会更加重视对机构投资者和大客户的维护,而忽视了对很多中小投资者的服务。

未来公募基金应回归普惠金融的初心,切实发挥好“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作用,从以规模导向转向以服务人民群众的财富管理需求提升投资者回报为导向。一方面,公募基金要坚持投资者利益优先的原则,推动公募基金行业的费率改革,降低投资者的成本。截至2024年1月份,共有130多家公募基金发布了降费公告,降费的基金超过3300只,预计每年可以为投资者节约成本140亿元;另外一方面,公募基金应积极引导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做好逆市布局的能力,尤其是随着金融科技ChatGPT等的发展,公募基金可以借助数字金融技术手段来做好投资者的财富管理及陪伴服务,通过数字化手段更好为投资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实现“千人千面”,做好投资者教育的同时提升投资者的金融素养水平,更好的引导投资者选择合适的基金产品并长期持有。

拓展养老普惠金融场景

目前,公募基金投资者数量超过7.2亿,基金总资产规模达到29.3万亿元,基金数量超过1.1万只,已经成为服务居民财富管理和实践普惠金融的重要载体之一。对比美国市场,未来,中国公募基金在促进普惠金融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服务个人养老金事业发展等方面还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截至2022年底,共有1.2亿的美国个人投资者投资公募基金,人均持有公募基金为24万美元,而且20%左右的美国家庭资产都投资在公募基金。尤其在个人养老金投资方面,以美国的IRAs计划(个人退休账户)为例,截至2022年底,IRAs总资产规模为11.5万亿美元,是美国养老金体系的重要的支柱,资产占比高达34%,而且共有0.55亿的美国家庭参与IRAs计划,占美国家庭持有基金投资者的比率高达76.7%,其中44%的IRAs资产投资在公募基金。相比美国市场,中国居民人均持有公募基金金额仅为人民币4.18万元,不到1%的中国家庭资产投资在公募基金。

服务个人养老金的投资是普惠金融重要的发展方向。随着《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的发布,公募基金积极参与和布局养老金市场。中国的个人养老金发展处了起步阶段,截至2023年6月底,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数为4030万人,占全部基金投资者占比仅为5%,个人养老金基金仅为178只,占全部公募基金数量仅为1.5%左右。截至2023年11月底,个人养老金账户中仅有57.6亿元投资养老目标基金。

未来,公募基金应该不断丰富拓展养老普惠金融场景,推出更多契合个人养老金需求的基金产品,同时不断提升个人养老金管理与服务水平,通过长期投资帮助投资者更好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助力中国个人养老金事业的发展。

履行普惠金融责任

随着中国居民资产的不断增加,多元化资产管理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根据招商银行最新发布的《中国私人财富报告(2023)》预计,到2024年,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总规模将达到327万亿元,未来两年,居民对投资不动产的增长率仅为3%,而对资产市场产品投资需求的增长率高达12%。随着房地产逐步回归居住属性,未来居民财富的保值增值主要通过权益市场来实现,最近刚刚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要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大幅提升权益类基金占比,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需求。

截至2023年底,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超过5万亿元,持股占比为7.3%,已经是A股的第一大专业机构投资者,然而最近几年,公募基金的业绩表现和其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地位并不匹配也未给基金持有人带来好的投资体验,过去三年,主动管理类基金业绩甚至跑输被动指数基金。

未来,公募基金应该从如下两个方面增强投研实力,积极引导投资者逆市布局,用基金业绩帮助投资者提升获得感:

一方面,公募基金应该以坚持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转变“重销售轻服务”“重规模轻业绩”等的观念,积极加大权益类基金逆市布局的力度。2023年,虽然资本市场表现不佳,但是很多公募机构开始积极引导投资者进行逆市布局。2023年全年获批的基金产品中,72%的比率都为权益类基金,比2022年提升了28%,权益类基金募集763只,占比为60%,同时公募基金也积极参与投资和投资者实现更高利益绑定,其中发起式权益类基金供发行313只,比2022年翻倍。

另外一方面,公募基金应积极践行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理念,建立健全管理层和基金经理等核心员工的长期考核机制,尤其将三年以上长期投资业绩、投资者实际盈利等纳入绩效考核范畴,弱化规模排名、短期业绩、收入利润等指标的考核比重。着力提升基金公司投资研究的核心能力,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限制“风格漂移”、“高换手率”等博取短线交易收益的行为,追求长期投资目标和坚持长周期考核,让广大投资者投资有回报有获得感。

(邵炜为基金公司投资分析师,金融学博士;黄卓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长沙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本文刊于5月25日出版的《证券市场周刊》


为什么要发行基金?

为什么要发行基金?很多人都有一定数量的积蓄,如何管理好这些积蓄,让这些积蓄第一保值、第二增值,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目前社会上的投资方式主要有以下这些种类:银行存款、债券、股票。 这三个投资品种的风险是递增的,收益也是递增的。 而基金,其品种设计的特征是风险与收益都介于债券与股票之间。 这样,投资人在选择投资品种的时候,就多了一个可以选择的品种。 投资于基金的收益,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价差收益、红利。 关于红利的分配,相关法规的具体规定是,“基金收益分配应当采用现金形式,每年至少一次。 基金收益分配比例不得低于基金净收益的90%”。 而投资人在取得收益的时候,可以有两种选择:要现金,或者将委托基金公司将红利转为基金份额进行再投资。

信托计划和资管计划有什么区别

资管产品,是获得监管机构批准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或证券公司,向特定客户募集资金或者接受特定客户财产委托担任资产管理人,由托管机构担任资产托管人,为资产委托人的利益,运用委托财产进行投资的一种标准化金融产品。 目前我国有91家公募基金,但证监会只批复了67家公募基金可以设立全资子公司做特定资产管理业务(这些在证监会网站可查询)资管产品与信托产品的区别:相同点:1.必须报备监管部门,信托是银监会监管,资管计划是证监会监管;2.资金监管、信息披露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3.认购方式相同,项目合同、说明书等类似;4.本质相同通道不同,都属于投融资平台,都可以横涉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产业市场等多个领域;不同点:1.全国只有68家信托公司,而资产管理公司只有67家,牌照资源稀缺性更加明显;2.资产管理公司投研能力强,尤其在宏观经济研究、行业研究等方面尤其突出。 在这样的研究团队指引下选择可投资项目,能有效的增加对融资方的议价能力并降低投资风险;3.信托报备银监会1次,募集满即可成立;资管计划要报备2次,募集开始时报备1次,募集满后验资报备1次,验资2天后成立;4.资管计划具有双重增信,经过资产管理公司、监管层的双重风险审核5.资管计划小额畅打,最多200个名额6.收益高,资管计划一般比信托计划高1%/年;期限短,资管计划期限一般不超过2年今后趋势:基金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是证监会提倡的金融创新结果,因监管严格、运作灵活,收益较高,小额不受限制、专业管理等优势,未来基金专项资管用来分拆信托或发起类信托产品是一种必然趋势。 基金子公司专项资产计划问题答疑 1、基金子公司的类信托业务,如何理解其“刚性兑付”?首先,“刚性兑付”是监管层的一个态度。 基金子公司的类信托业务,他的“刚性兑付”预期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一、监管层面:信托业的“刚性兑付”是 银监会的一个态度,其也并没有明文规定。 证监会与银监会同属于一个级别,证监会的监管风格更加稳健。 银监会是总量控制,证监会是事前控制,我们通过基金子 公司的报备次数就可以看出, 证监会虽然放开了基金子公司的类信托 业务,但是其仍然是审慎的监管态度,通过募集前报备,募集满后再报备一 次,证监会维持其严格的监管风格。 二、行业发展层面:基金子公司由于刚开始发展,其初期的业务指引着这个行业的发展,因此行业内的公司都是很谨慎的在操作业务,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67家基金子公司成立,而且大部分都是“一对一的专项资管业务”。 三、基金子公司层面: 基金子公司背靠强大的股东背景,他的风险化解能力同样很强,不比信托差(主要包括产品自身的风控体系化解,大股东接盘,四大资产管理接盘,私募机构接盘,保险资金接盘等等)。 基金子公司的类信托业务团队几乎都是挖信托的人才,他的管理风格, 风控体系延续了信托行业严谨 的作风。 四、牌照层面:类信托牌照仍然很值钱,这也是为什么政策放开之后,所有基金子公司一拥而上,争抢这个牌照, 没有哪家基金子公司敢于第一个打破“刚性兑付”,从而被监管层检查,甚至暂停、停止专项业务(即类信托业务)。 五、人员、业务层面:基金子公司都是通过挖掘信托行业的人才,而且都是信托业务骨干,风控骨干,中高层领导, 都是信托业中精英中的精英,他们的业务水准可以说高出信托行业平均水平很多很多,他们对优质类信托项目获取,融资设计,风险把控更加得心应手,从而保障 “刚性兑付”。 2.基金子公司是证监会监管,股市的起伏,公募基金的产品让股民很受伤,基金子公司的类信托产品总让人感觉风险高,怎么办?目标客户:公募基金的认购起点是1000元,他的客户群体很大部分不是我们的高净值客户。 产品层面:中国的股市,偏股型基金很大程度上是投机,这是投资者,投机者的行为,他愿意承担高风险,获得高收益,与类信托业务有本质的区别。 对比信托:证券投资型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也是不保本的,这不是基金子公司的问题,这是所投向标的和投资人风险偏好问题,与监管层、设计发行机构没 有关系。 我们所指的“刚性兑付”主要指债权类集合型产品。 产品层面:基金子公司的类信托产品,无论从融资人实力、交易结构、抵质押 担保、风险控制层面都是很完善的,不是那种投机型的无法掌控,与其有本质区别。 3.基金子公司注册资本低,风险化解能力弱,他的基金子公司类信托产品的风险化解能力怎么样?信托的化解能力:信托的化解能力主要包括产品的风险控制措施,大股东偿付、自有资金接盘、资金池产品过渡、 资产管理公司接盘、保险资金接盘、私募机构接盘等等。 基金子公司的化解能力同样很丰富,主要包括产品的风险控制措施、大股东偿付、资产管理公司接盘、保险资金接 盘、私募机构接盘等等。 只比信托少了自有资金接盘,和资金池产品过渡两个手段。 那么我们详细讲述下少了的这两个区别:自有资金接盘,所谓的自有资金,也是大股东的注资才有的,因为基金子公司的规定注册资本2000万起,大股东可以花较少的钱提高他的资金使用效率,那么大股东为什么要增加注册资本呢?当出现风险事件,基金子公司的大股东背景实力都非常强,都是些大型央企、中国500强,世界500强企业,不比信托弱,基金子公司的大股东的偿付实力很好。 而且,为什么证监会的规定,注册门槛2000万起就可以了呢?我们觉得,这是监管层的一个态度,监管层认为在一定时间内,类信托业务还是很安全的,监管层鼓励其管理的机构做类信托业务。 否则,以证监会事前控制的稳健监管风格,他是不会这样发文规定。 资金池产品过渡:基金子公司的类信托业务,虽然目前未在市场上看到资金池产品,我们相信,未来一定有,因为资金池产品是体现基金子公司自主管理能力的一个表现。 凭借基金子公司的业务团队,风控团队都是信托行 业内的精英,他们的资产管理能力,他们带来的经营体系,风控体系都非常强,他们也会发起资金池产品,并且依靠以往公募基金的发行募集渠道,能够迅速建立规 模庞大的资金池产品。 而现在的类信托产品,期限都是一年,两年,因此,基金子公司的资金池产品经过严谨的规划 设计(现在应该还在严格规划中)适时推出问世之后,基金子公司的的主动管理能力,以及对旗下的优质类信托产品都是很好的保障。 4.基金子公司人员少,其类信托产品如何保障因其人员不足带来的风险?人员的结构:首先,基金子公司都是通过挖掘信托行业的人才,而且都是信托业务骨干,风控骨干,中高层领导,都是信托业中精英中的精英,他们的业务水准可以 说高出信托行业平均水平很多很多,他们对优质类信托项目获取,融资设计,风险把控更加得心应手,从而保障类信托产品的安全。 量化分析:其次,我们做一个量化分析,以市场上做的比较好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方正东亚信托做一个类比。 2012年,方正东亚信托的资产管理规模是千亿级别,我们按照1000亿计算, 他的员工数量是200人左右(上述数据网上可查到)。 平均每个员工对应管理的资产是1000亿/200=5亿,也就是说方正东亚信托平均每个员工管理的资 产是5亿/人。 而我们看基金子公司的,截止2013年上半年,基金子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是600亿,实际开展业务是19家 公司,平均每家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是 600亿/19=32亿。 每家基金子公司的人员大约数十人,我们按照平均水平20 计算,那么一家基金子公司的平均员工管理的资产数量为32亿/20=1.6亿,远远低于信托行业的平均每个员工管理的资产。 人员与业务规模发展:基金子公 司成立之初,就全部是精英团队,随着业务规模的发展,其一定会建立起与业务规模相适应的团队数量。 一个公司的优秀经营管理,也是保障这个公司健康持续发展 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基金子公司的人员相对于其的资产管理规模,业务发展速度来讲并不少,而且可以说,比信托更加具有保障,因为他们都是精英,资产管理 能力非常强,而且平均每个基金子公司员工管理的资产同比信托还要少。 目前资管业务属于初期起步阶段,他们为了占有市场份额,推广自己的品牌,肯定会在项目风控上做的特别严格,而且未来肯定会对信托公司进行很大的冲击,瓜分信托公司的项目。 家庭理财关键是规避潜在风险,保证财产的稳步的保值增值,所以无论投资什么,一定要投资合法合规的产品。 一定要牢记这一点。

什么是股票私募啊?

私募就是私下募集。 私下的意思如上:第一,不可以做广告。 第二,只能向特定的对象募集。 所谓特定的对象又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对方比较有钱具有一定的风险控制能力,二是指对方是特定行业或者特定类别的机构或者人。 第三,私募的募集对象数量一般比较少,比如200人以下。 公募就是公开募集。 公开的意思有二:第一是可以做广告,向所有认识和不认识的人募集。 第二是募集的对象数量比较多,比如一般定义为200人以上。 它们的区别.公募基金是从基金公司或代理的银行,证券公司买. 私募基金是很少部分人把钱给某个人去做.一来至少50W以上,二来风险太大.建议不要买. 私募基金跟公募基金比较,最大的不同是,私募基金是不受基金法律保护的,只受到民法、合同法等一般的经济和民事法律保护。 也就是说,证监会是不会来保护私募基金投资者的,出了问题你们自己解决,或者上法院,或者私了。 现在人们买的基金公募基金....公募基金对老百姓更好些. 她们的具体区别如下哦: 第一、从法律上 公募有较为健全的法律——《证券投资基金法》以及证监会的各项管理办法,而私募目前并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目前借助的是《合伙企业法》(为有限合伙制的私募做准备,目前该法尚未实施)、《信托法》(信托为私募提供了一个合法途径,这是我国私募基金的特有形式)《合同法》(这是契约型私募的主要法律依据)。 最初在制订《证券投资基金法》时,没能把私募基金作为调整对象,这是个遗憾。 对于私募基金,尽管其投资灵活,不宜过细监管,但是最基本的准入资格应该是有的,为了防止道德风险,基金公司设立时应有最低资金限制,应该提取风险准备金。 此外,投资人的门槛也应限制,我国一向视稳定为大局,如果投资人不够理性,把大部分身家全投资在风险大的基金品种上,造成的不稳定可想而知。 可以参考国外的立法以及目前资金信托的法律,设最低门槛,并限制投资占家庭资产的比例,有效教育投资者。 第二、从监管上 公募由证监会监管。 证监会定期不定期考察基金公司,包括文件考察、现场考察,证监会考察的范围,包括基金公司、基金公司的高管人员、基金从设立、销售到投资等。 而私募,目前并无监管,私募基金公司,对于证监会来说,只是作为普通的机构投资者,甚至是自然人投资者的监管,只要想逃避这个监管,就有办法。 私募的灵活是最大的优势,但是,适当的监管必须的,任何灵活,如果造成了扰乱市场、操纵股价,那就是违法。 公募基金在政府监管之外,还实行行业自律,证券业协会有会员管理的规章制度,并按需要提供培训,以提高管理和投资水平,增进法律理解。 总之,公募有自己的组织,而私募则没有。 公募要求强制信息披露,私募则是基金公司与投资人协议披露。 披露内容、披露周期、披露事项都由协议约定,私募并没有强制披露义务。 公募要求资金托管,必须将资金交与第三方(银行)托管,而私募除信托方式外,并无资金托管,这也导致私募风险较大。 第三、从投资限制上 公募有严格的投资限制,在投资品种、投资比例、投资与基金类型的匹配,以及一家基金公司旗下的所有基金投资一家上市证券的比例上,甚至为了防止利益输送,同一家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对同一证券,不得在当天一个买入,一个卖出。 而私募基金,在投资品种上,不限于国内证券,还可能涉及期货、黄金、外汇以及国外的证券、期货等,比公募广泛的多,投资限制完全由协议约定。 即使是在国内证券的操作上,亦无公募基金所要求的严格限制,也难以监管。 比如,目前最为规范的信托方式,信托型私募基金,如果在多家信托公司设立信托计划,则可能一个计划卖出某股票而另外的计划买入该股票,如果资金量足够大的话,则导致操纵股价。 而契约型私募基金,因为不是在基金公司账户名下,则投资占一个股票的比例,难以监管,也可能造成操纵股价。 第四、从募集方式上 公募私募并无明确的法律规定,我国在《证券法》上规定了证券公开发行的概念“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公开发行:(一)向不特定对象发行证券的;(二)向特定对象发行证券累计超过二百人的;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发行行为。 ” 如果把私募理解为投资人累计不超过200人或不向不特定对象募集,那么,资金信托的法律修改,则与此矛盾,以前是一个资金信托计划的投资人限制在200人之内,现在对机构的数量已经不再限制。 当然这是鼓励成熟投资者,是管理上的进步,但是,法律上的不吻合,使得公募私募并无严格界限。 私募有一点确定的是,不得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及其他公共媒体推广,否则就构成了公开募集。 第五、从税收上 公募有明确的国家税收标准,有比较规范的管理,而私募,因为法律形式多样,避税甚至逃税手段多样,难以监管。 第六、基金的业绩报酬 公募基金不提取业绩报酬,只收取管理费。 (即使这样,也已经赚的钵满瓢满了。 )私募基金则必然收取业绩报酬,大多不收管理费,有些预收管理费后,再从业绩报酬中扣除。 对公募基金经理来说,业绩是用来排名的,而对私募基金经理来说,业绩则是实实在在的分成,是直接的收益。 第七、投资人收益 因为私募的操作灵活,收益可能会比公募高,尤其在行情不好的时候,私募的操作灵活的优越性比较明显。 但是,在行情好的情况下,两者相差并不太大(公募基金已经有很多3字头了),尤其是私募在提取了不菲的业绩报酬后,投资人得到的收益,不一定会比公募收益高。 甚至,有些私募,在收益不如公募的情况下,还收取业绩报酬,则对投资人不合理。 所以在签订合同的时候,投资人可与基金公司约定,投资收益率小于等于股指增长率时,基金公司不收取业绩报酬,只收取管理费。 第八、基金公司的规模和管理 私募基金的规模目前已经达到万亿,蔚为壮观。 但是,说到基金公司的规模和规范管理,目前情况下,公募因为法律法规健全,有一批管理比较规范,重视风险控制,投资理念清晰的基金公司。 而私募,备受大家推崇的的是一些从公募出来的明星基金经理,这靠的是个人品牌,尚未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管理公司,这是私募以后做大做强需要改进的。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uaibao/19841.html
增加安保防范员工 上午通知下午走人 理想裁员或上万人
两区 今年前4个月北京朝阳新增 入库项目47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