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把电弹 海军玩出了新花样 后 白菜化 美国人望洋兴叹

本月2号,我国国防部长在新加坡香会上,说咱们对待“台独”就像瓮中捉鳖,不足挂齿,这句话,配上美国媒体最近的一篇报道,含金量十足。

美国《战区》网站,根据开源情报分析,评论我国新型两栖攻击舰。写这篇文章的人,把这艘尚未问世的两栖攻击舰,称为“怪物”。从这个称呼中,其实就能看出,这个编辑对这艘军舰是带有一定畏惧的,那文章里说的这个“怪物”,究竟是怎样一艘军舰?

在网络上,包括军事专家以及资深军迷,都认为这艘仍在建造阶段的军舰,是076型两栖攻击舰,也就是075型两栖攻击舰的后续型号。至于是真是假,在真正服役之前,都很难确定,但在美国海军的情报办公室发布的“中国海军船舶识别指南”中,已经出现了类似战舰的侧写,北约称其为“玉兰”,众所周知,075型两栖攻击舰在北约的代号是“玉申”,也就是说美国海军已经基本认定这艘军舰是075的后续型号。

但如果只是一艘普通的两栖攻击舰,自然不会引起国内外如此广泛的关注,076身上最独特的,是可能会出现的一条电磁弹射轨道。《战区》文章的焦点,也是这一点。

《战区》引用了不少的消息源,推测这艘战舰很可能会有电磁弹射器和阻拦装置。而众所周知,电磁弹射这种高科技,只会出现在航母上,正是这一点让不少人疑惑,这会是一艘航母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全世界掌握电磁弹射技术,并且能成熟应用的国家,并不多,只有中美两国,而中美两国都不约而同地把这种技术用在了航空母舰上,因此,电磁弹射和航母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划上了等号。

但是在这里,就要感谢“电弹之父”马伟明的贡献,让海军得以拥有相对来说比较便宜和可靠的电磁弹射器,也正因如此,海军才能把电弹玩出新花样。

076的确还是两栖攻击舰,但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两栖攻击舰了。我们很可能会像用055大驱重新定义“驱逐舰”一样,用076来重新定义“两栖攻击舰”。

一般的两栖攻击舰,无非是搭载两栖战车和直升机,但有了电磁弹射器就不一样了,可以用来弹射一些固定翼飞机,但大概率不是有人战机,而是无人机。有一些大型固定翼无人机也是有起飞速度的要求,很难在航母或者两栖攻击舰上起飞,有了电磁弹射,就不一定了。有了电弹,类似于俄罗斯SU-70这种重型无人机说不定都能上舰。这种舰船还有一个名字,叫“无人机航母”。但076明显具备两栖作战能力,说它是“无人机航母并不准确”。所以说,咱们的两栖攻击舰,和全世界都不一样。

以前美国人有新战舰、新技术的时候,咱们是满心羡慕,还得紧随其后的学习,现在,轮到美国人也望洋兴叹了。

最重要的是,如果是随同航母打击群执行作战任务,可以起降固定翼无人机的“无人机航母”,在为整个航母编队提供空中侦察和掩护的同时,还能充当“无人僚机”的机库,为航母腾出更多的空间,用以装载有人战机。

这样一艘战舰,单打独斗的战斗力,都足以给“台独”来个瓮中捉鳖,很难想象整个航母打击群的战斗力。


有人说马伟明可比肩钱学森,他到底厉害在哪些地方?

马伟明,男,1960年4月6日出生,江苏省镇江市扬中人。199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并获博士学位。海军专业技术少将军衔,专业技术一级,动力与电气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马伟明长期致力于独立系统集成化发电、独立电力系统电磁兼容、电力电子应用技术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全国十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一等功荣立者。2017年7月28日获得“八一勋章”。现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海军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学术研究马伟明长期致力于独立系统集成化发供电、电力电子、电力系统电磁兼容、舰船综合电力系统技术等领域的研究,承担国家和国防重大装备重点课题40多项,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40多项,20多项关键技术成果居世界先进水平;所有创新成果全部应用到我国自行研制的作战舰艇。他领导研制成功国产十二相整流发电机,填补国家空白,装备多艘潜艇,这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作为电力系统及自动化学科的带头人,他长期致力于独立系统集成化发电、独立电力系统电磁兼容、电力电子应用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先后承担了近20项国家和军队高新工程和重大科研项目。[1]创建并发展了十二相发电机供电系统的基础理论体系,攻克了系统中稳定性预测、固有振荡抑制、复合故障诊断、短路保护等国内外长期未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研制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十二相发电机整流供电系统;提出M相/N相双绕组电力集成新原理,研制出交直流双绕组电力集成供电系统,为国际首创;研制成功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潜艇AIP发供电系统;在独立电力系统电磁传导干扰预测理论和抑制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马伟明致力于独立发供电系统研究。创建并发展十二相发电机整流供电系统的基础理论体系,攻克系统中稳定性预测、固有振荡抑制、复合故障诊断、短路保护等国内外长期未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德国有关公司购买其稳定装置专利),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十二相发电机整流供电系统,已装备应用,获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名)。提出三相/十二相双绕组电力集成新原理,据此研制出艇用交直流混合发供电系统。在独立电力系统电磁传导干扰预测理论和抑制技术上取得突破,完成了运载工具不同供电系统电磁兼容研制。

主持建成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领导的课题组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资助。培养博士、硕士50名。

马伟明长期致力于独立系统集成化发电、独立电力系统电磁兼容、电力电子应用技术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全国十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一等功荣立者。2017年7月28日获得“八一勋章”。

现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海军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82年,毕业于海军工程学院。1987年,于海军工程学院获船舶电气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93年至1996年,在清华大学攻读并获电机专业博士学位。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5月,受聘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2016年6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4]、委员(十九届四中全会递补)[3],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造船学会理事,武汉市科协副主席,武汉造船学会副理事长。马伟明指导攻关作为电力系统及自动化学科的带头人,他长期致力于独立系统集成化发电、独立电力系统电磁兼容、电力电子应用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先后承担了近20项国家和军队高新工程和重大科研项目。[1]创建并发展了十二相发电机供电系统的基础理论体系,攻克了系统中稳定性预测、固有振荡抑制、复合故障诊断、短路保护等国内外长期未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研制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十二相发电机整流供电系统;提出M相/N相双绕组电力集成新原理,研制出交直流双绕组电力集成供电系统,为国际首创;研制成功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潜艇AIP发供电系统;在独立电力系统电磁传导干扰预测理论和抑制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马伟明致力于独立发供电系统研究。创建并发展十二相发电机整流供电系统的基础理论体系,攻克系统中稳定性预测、固有振荡抑制、复合故障诊断、短路保护等国内外长期未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德国有关公司购买其稳定装置专利),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十二相发电机整流供电系统,已装备应用,获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名)。提出三相/十二相双绕组电力集成新原理,据此研制出艇用交直流混合发供电系统。在独立电力系统电磁传导干扰预测理论和抑制技术上取得突破,完成了运载工具不同供电系统电磁兼容研制。马伟明主持建成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领导的课题组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资助。培养博士、硕士50名。人物著作《交直流电力集成技术》出版专著2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10篇。

人物荣誉马伟明先后获国家“十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第三届和第五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国家发明创业特等奖”及“当代发明家”等荣誉称号,他领衔的科研团队获“国家创新研究先进群体”。马伟明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国家专利4项。1996年入选首批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获“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和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9年获第二届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国家“十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2002年7月,中央军委给马伟明记一等功。2011年12月,为表彰他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突出贡献,中央军委主席签署通令,为他记一等功。2015年11月,获2015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级别奖项——“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17年1月,马伟明被评为2016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科技创新人物”。2017年7月28日,中央军委主席签署命令:授予马伟明同志“八一勋章”。2019年9月25日,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uaibao/21407.html
你的第一辆汽车是什么品牌 轻松一刻
把二哈送到乡下奶奶家 姜还是老的辣 奶奶却派它去剥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