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长城 央广时评 三北 久久为功筑牢 科学防沙治沙

土地荒漠化,不仅让人类失去可以耕种的土地,还会加剧沙尘灾害,极大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是防治土地荒漠化的重要途径。然而,在高温干旱的沙地里种下一棵树不难,种活一棵树却不容易。为此,在我国“三北”地区,沙区的人们不得不想方设法,在一次次试验中不断探索植树种草的新模式。

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当地人摸索出了“深栽浅埋”法,即将树苗栽种到一米深的沙坑中,却只回填半米深的土,帮助树苗有力抗拒了风沙干旱,不仅减少了50%的浇水次数,还将苗木成活率由过去的50%左右提高到现在的90%以上。在宁夏中卫,人们在沙面人工接种蓝藻等隐花植物,促进形成生物土壤结皮,可以有效固沙。天然结皮的形成至少需要8年,人工培养只需1年左右。在甘肃武威,科研人员将成片光伏面板布置在荒漠化土地上,不仅能利用光能发电,还能像遮阳伞一样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有利于板下优质牧草、灌木等生长,实现了发电、治沙、增收三重效益……

内蒙古鄂尔多斯,栽种柠条

这些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防沙治沙措施,突出的是因地制宜、科学精准,是各地沙区群众和科研工作者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宝贵经验。不同沙区的自然环境不同,栽什么树、种哪些草,种多少、怎么种,都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自然规律而定。因此可以说,防沙治沙是一项科研工作,必须要有扎实的调研、试验和分析,确保绿化行动科学有效。否则,盲目绿化,脱离实际或违背自然,草木苗难以成活,不仅浪费人力财力,还可能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效果适得其反。

防沙治沙要讲科学、靠科技,也要靠全社会共同参与、久久为功。“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45年多来,正因一代代建设者的不懈努力,在茫茫荒漠中播撒点点绿意,才创造了一个个“荒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生态奇迹。如今,工程区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4.8亿亩,森林覆盖率从1978年的5.05%提高到目前的13.84%,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工程区经济林干鲜果品年产量从不足200万吨提高到4800万吨,1500多万人依靠特色林果业实现增收。

河北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

眼下,总规划73年、分八期进行的“三北”建设工程,已进入六期工程建设期(2021—2030年),也是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关键期。我们要锚定这一阶段的目标任务,因地制宜,不断探索适合当地的治沙又致富的双赢之路,把祖国北疆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不断续写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央广网评论员 陈锐海)


三北防护林已治沙已达33万平方公里了吗?

据报道,今年是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40周年,40年来,“三北”防护林工程共完成造林面积4.3亿亩以上,约2900多万公顷。 报道称,通过退耕还牧、农业结构调整等措施,“三北”防护林工程治理沙化土地近33万平方公里,三北防护林没“偷走”风,风速有,但沙尘暴基本没有了。 在防沙治沙方面,“三北”防护林工程功不可没。 此外黄河水没有过去那么浑浊了,其含沙量大大减少,与三北防护林有很大的关系,三北防护林工程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8万平方公里,重点治理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23万平方公里,占黄土高原面积的50%。 希望三北防护林能够为生态环境建设起到更多的促进作用!

环境污染的种类和解决方法

环境污染的分类按环境要素分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按造成环境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电磁波)固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 解决办法生物净化:生物净化是指生物体通过吸收、分解和转化作用,使生态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降低或消失的过程。 在生物净化中,绿色植物和微生物起着重要的作用。 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绿色植物能够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 例如,1hm2(公顷)柳杉林每个月可以吸收60kg的二氧化硫。 第二,绿色植物可以阻滞和吸附大气中的粉尘和放射性 污染物。 例如,1hm2山毛榉林一年中阻滞和吸附的粉尘达68t;又如,在有放射性污染的厂矿周围,种植一定宽度的林木,可以减轻放射性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第三,许多绿色植物如悬铃木、橙、圆柏等,能够分泌抗生素,杀灭空气中的病原菌。 因此,森林和公园空气中病原菌的数量比闹市区明显减少。 总之,绿色植物具有多方面净化大气的作用,特别是森林,净化作用更加明显,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屏障。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形复杂的国家,发展林业有着比较优越的条件,我国古代许多地方都覆盖着茂密的森林。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如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使我国的森林越来越少。 近几十年来,我国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是,目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仍然很低,按人均计算,我国是世界上森林最少的国家之一。 因此,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该从我做起,爱护周围的一草一木,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努力提高我国的森林覆盖率。 自1978年起,我国先后确立了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永续利用为主要目标的十大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工程。 这十大林业工程是:三北(东北西部、华北北部、西北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全国防沙治沙工程;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辽河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和黄河中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共规划造林1.2亿公顷。 十大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工程的实施,使我国相当大一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开始逐步得到改善。 微生物的净化作用: 污染物中往往含有大量的有机物。 土壤和水体中有大量的细菌和真菌,这些微生物能够将许多有机污染物逐渐分解成无机物,从而起到生物净化作用。 自然界中不同的有机污染物,被微生物分解的情况不同:有些有机污染物比较容易分解,如人畜粪尿等;有些有机污染物比较难分解,如纤维素、农药等;有些有机污染物则不能被微生物分解,如塑料、尼龙。 农药的化学性质一般比较稳定,能够在土壤中残留较长的时间。 农药能不能被土壤微生物分解呢?对此,科学家们进行了实验。 他们选取几种有代表性的土壤,将土壤混合均匀,并等量地分装在一些相同的容器中。 容器分成两组:一组进行高压灭菌;另一组作为对照不灭菌。 接着,分别向两组容器内的土壤上喷施等量的“敌草隆”①,然后把两组容器放入温箱中培养。 六周以后,检测两组容器中“敌草隆”消失的情况,发现经灭菌处理过的土壤中“敌草隆”只被分解了10%,而对照组土壤中的“敌草隆”则被分解了近50%。 科学家们通过多种实验得出结论,土壤中农药的消失,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利用微生物净化污水 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处理时,一方面利用过滤、沉淀等方法,除去工业污水②和生活污水中个体比较大的固体污染物;另一方面利用污水中的多种需氧微生物,把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以及含氮的和含磷的无机盐等,使污水得到净化(如图)。 污水经过净化处理以后,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就可以用于农田灌溉和工厂的冷却用水。 再有就是要通过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起到防范控制作用。

被誉为中国的“绿色万里长城”的是( )?

中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被人们誉为中国的绿色万里长城,是世界四大生物工程之最。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uaibao/24597.html
10 波津复出成奇兵东契奇带伤30 绿军轻取独行侠夺开门红
朝鲜拆除朝韩相连铁路部分区段 彻底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