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更深层次表达 将心绪投射作品上

第⑫期

人物名片

刘钟萍(国家级非遗佛山木版年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她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导游,但日夜奔波让她觉得“不是长久之计”,于是选择“裸辞”,投身木版年画创作,师从佛山木版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冯炳棠。

2016年,她争取到参加清华美院“非遗进清华”项目进修的机会,从佛山来到北京,了解国内外手工艺的创新。2017年,受邀重返清华美院开讲座,大家一听她来自功夫名城佛山,举手投足间又颇具女侠风范,于是喜提“年画女侠”名号。

她打造的“解忧年画铺”品牌,令传统年画中的“诸神复活”,针对市场需求打造出“脱单神器”“一个亿财神”“考神”等出圈爆品。

佛山市禅城区一条车马如龙的主干道旁,从岔路口拐进一条不起眼的小巷,豁然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条充满烟火市井气的街道。一间有着700多年历史的佛山木版年画工作室就开在这条老街,用时髦一点的话讲,刘钟萍是这里的“主理人”之一。

房子不大,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年画。家具散发出古着气,临街安上了通透的玻璃门,过路行人常常望见一名女子在屋内精心雕刻着木版。她是刘钟萍,国家级非遗佛山木版年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半路出家”

导游出身的她被一幅“画”打动

也许有些“反差”,刘钟萍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导游,拿着不错的薪水,但一年多日夜奔波让她觉得“不是长久之计”,也并非她心之所向。于是她选择“裸辞”,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去追寻心中那一团火。

一场长途旅行后,她决心“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恰逢佛山木版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冯炳棠的工作室招讲解员,这项工作不仅与她此前的工作有联系,也正好是刘钟萍喜爱的传统文化领域,于是她欣然前去应聘。

就是与冯炳棠师傅的第一次见面深深地打动了这个24岁的小姑娘,她用“仿佛若有光”形容那个场景。

“市集上来来往往的人群,屋内是一张方桌,桌前端坐一位认真雕刻木版的老先生,桌角一支点燃的香烟记录着时光流动,而店里的猫猫狗狗慵懒地伸着腰,屋内的安静闲适与店外的熙熙攘攘形成强烈对比。”

顺利入职后,刘钟萍开始深入了解佛山木版年画,到后来慢慢接触年画的制作,用日日夜夜的时间、精力完成了从讲解员到手艺人的转变。

一年多后,一场“风波”袭来,刘钟萍选择了坚守。2015年底,师傅的工作室因为经营问题发不出工资,工资本就微薄,自此更是断了固定收入,一批师兄师姐选择离开,而刘钟萍回忆起师傅悉心教授的点点滴滴,不忍离去,咬咬牙选择了留下坚持。

正是这份坚持,让刘钟萍“等”来了一个机会。2016年,恰逢国家政策大力扶持非遗技艺,她争取到参加清华美院“非遗进清华”项目进修的机会。一个月的时间里,她从佛山来到北京,了解国内外手工艺的创新,大大开拓了视野,也让她对佛山木版年画有了更深的理解。

“年画女侠”

木版年画是个“打开门做生意”的行当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她有了一个“年画女侠”的江湖名号。2017年,刘钟萍拖着大大的行李箱受邀重返清华美院开讲座,大家一听她来自功夫名城佛山,举手投足间又颇具女侠风范。于是“年画女侠”这个名号便传开了。

刘钟萍自称是一个“爱表达的人”,从一个对外依靠语言输出的导游到拿起刻刀安静雕刻的手艺人,其实她所享受的表达依旧存在。“醉心年画创作,内心足够安静,头脑的思考并未停止,把沉淀的心绪投射到作品上,这何尝不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表达方式?”她笑言。

“你看,这个小店本身不就在市场里吗?”刘钟萍指着店外人来人往的普君市场说。在刘钟萍看来,木版年画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打开门做生意”的行当,自然也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根据市场适时调整产品。

提起木版年画,刘钟萍的眼神中透露着一种坚定,“在过去,说这里是五公里一座庙也不算夸张,每个村甚至每个姓都有自己的祠堂。”在她看来,佛山木版年画最大的特征就是地域特色,比如醒狮等元素,人们一眼便能识别出传统岭南文化印记,当地人喜爱,外地人也会因其的“象征”意义选择留作纪念,作为到访这个城市的印记。

佛山木版年画的第二个特征就是“神像化为主”。人们对于年画的初印象,大多是家家户户大门上贴的一对门神,北方地区的门神普遍以唐朝的武将秦琼、尉迟恭为主,祈求能够驱邪避凶,保家护院。而在广东地区,关公的地位相当崇高,作为武将他是守护神,而关公“忠义”的品格也受到广东生意人的崇拜,因此在木版年画的作品中能看到很多手绘的不同形象的关公年画,若是贴在门上,还会进行一道工序叫做“填丹”,将背景的纸用红色涂满,这也是佛山木板年画特有的工序。

创新改良

从现实需求出发 “解忧年画”成爆款

针对市场需求,她挖掘佛山传统习俗中“各路神仙”的含义,打造“解忧年画铺”品牌,令传统年画中的“诸神复活”,针对市场需求打造出“脱单神器”“一个亿财神”“考神”等出圈爆品。

“就拿‘脱单神器’来说,古代虽然没有脱单的说法,但对于找到心仪眷侣的需求和内核都是相通的,于是我挖掘传统文化里喜神和桃花仙女的精神内涵,加以创新改良制作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年画作品。”刘钟萍分享到。

现在,不仅仅是过年过节,佛山木版年画的创新使它出现在更多场合。比如在小朋友们开蒙写字的仪式上,他们可以来到年画铺前,请上一张“逢考必过”“鱼跃龙门”的年画作品。再比如,中考、高考时期,请一张“逢考必过”年画讨个好意头,还有“早睡早起”“防止秃头”等戳中打工人的年画主题。今年5月和七夕期间,她还受邀来到佛山创意产业园,把“脱单神器”带到了线下,成功打造了天伦(创产)25H说媒大赛木版年画专场。

今年是刘钟萍走进这间小屋的第十年。一路走来,她也经历过交不起房租的窘迫时刻,也会陷入创作瓶颈充满焦虑,但她依然坚持创作和表达美好,不断地合作开拓,解锁新技能,助力非遗技艺传承创新。

“我除了是我自己外,还是佛山年画的传承人,我需要去承担起这份责任。那就继续加油吧!”在自己最近的朋友圈中,刘钟萍写下了这段文字。

采写:南都记者 孙振凌 实习生 曾佳怡

奋斗者说

南都:你如何理解广东的“实干”精神?

刘钟萍:我们的年画也是一张一张地卖、一个愿望一个愿望去达成,从1个人、10个人到100个人。奋斗体现在实践中,700年的历史固然珍贵,国家级非遗值得留存,但广东人很务实。你要告诉他们,年画其实是和人的愿望与美好需求相关的。我们从量变开始,导师指导、自己总结,然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现在终于有了一定的名气。我们的年画是一刀一刀刻出来的,我觉得这是一种实干,也是我的底气。

南都:接下来将如何做好非遗文化传承人?

刘钟萍:非遗传承人需要具备一定的视野,要知道自己在手艺上所处的阶段,非遗技艺在历史上所处的阶段,以及我们的非遗门类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我们要对传统文化有底气,现在处在非常好的文化传承时机,但也不能固守,非遗作品要符合当代人的需求,同时顺应时代大势。

我还有一个观念,年画一定要“用”起来,而不仅仅是做得非常精致地挂在墙上,也就是要解决它的“实用性”。在未来,我还将不断去学习创作,同时扩大团队规模,让佛山木版年画的品牌和作品以更多丰富的形式“出圈”。


殷健灵的部分作品

2005-10-27 作者:殷健灵我没有想到写于1999年间的《纸人》会成为我比较重要的一部作品。 如今,有不少儿童文学研究者认为她是国内第一部真正的“成长小说”,还被列入了一些学校的“儿童文学必读书单”。 《纸人》没有获得过任何一项来自官方的奖项,却令我得到了来自读者的各种形式的感激和首肯,俨然成了我的代表作。 想起当初的创作,还是很有意思的。 在那以前,我便一直专注于青春期少女题材的创作。 我以为,青春期的大部分苦闷其实都来自心理上性意识的觉醒。 它就像少年成长中的“成长仪式”,更像少年生命中的“第二次诞生”。 和少男相比,青春期带给少女的变化,其表现形式更加复杂、微妙、隐蔽。 它更多的投射到心理活动上,是一种情感的隐秘渴望、一种在梦想世界里的精神巡游、一种有趣曲折的情绪游戏。 这样的心理活动,有时是美好的,有时却是痛苦的、难以自拔的。 那些对爱的渴望,未必都会倾注到异性的身上,也有可能同样的倾注到同性的年长者身上(心理学上称之为“恋慕年长者期”)。 而她们对爱的渴望的表现形式有时也是不合逻辑、未可理喻的。 在她们的面前摆着那么多难解的谜,包括对她们自己以及对她们自己的身体。 我关于少女心理的触及是从对自己的内视开始的。 起初是以散文的形式。 当年一些微妙的心情、隐蔽的心绪、深藏的记忆,一一翻检出来,晒晒今天的太阳。 那些散文赢得了无数今天少女的青睐,她们给我写信、倾诉,这有些让我意外,她们告诉我:她们和我一样。 她们让我确信:生命、爱和情感都是永恒的,它们不因时代的更替而变更。 在这样一个缺乏安全感的时代,今天的孩子比我们过去更不容易。 他们要忍受更大的心理压力,面对更纷繁的诱惑。 对敏感的孩子来说,假如没有舒解的渠道,那痛苦和压抑便是加了倍的。 后来,当我需要更丰满、更立体地表达我的那些想法的时候,散文的样式就显得有些单薄了,于是就借助于小说。 我想写和别人不完全一样的小说。 我不可能真实地再现今日孩子的生活,因为我的阅历我的年龄我的心态决定了我不可能完全投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即使写,那也是一种有距离的观望,是浅表的描摹。 与少年写手相比,我们这些成人儿童文学作家所能做的,是一种深层次的、直抵他们身心的对生命本质的探寻,是撼动自己也能撼动别人的真诚表述。 1999年之前,断断续续地写过关于少女心理的几个中篇,准确地说,是关于少女性心理和青春期的轻微萌动的。 我采用的是一种谨慎的、适可而止的姿态。 但在有了那些叙述之后,却有了一种骨鲠在喉欲吐不能的感觉。 我承认,在少儿文学领域里,的确存在着那么多的“不可以”和“不恰当”。 这样那样的“禁区”让成人写作者在写作时不自觉地畏首畏尾、避重就轻。 那时,我正在读儿童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导师梅子涵先生适时地点拨我,他建议我将焦距瞄准少女青春期的成长和苦痛,写一个细致的大东西。 在此前,我曾经主持过一段时间青春心理热线,我发现,如今成长中的少女羁绊重重。 有一个怪异的求询少女给了我深刻的印象,我没能解决她的问题,还是另一位心理专家释开了她的心结,她是一个强迫症患者,因幼年时的性创伤养成自慰习惯,并强烈自责。 她瞒着家人四处求询,但几乎没人能彻底治愈她。 (她后来成了《纸人》中秋子的原型)我想到自己成长中对身体对性的无知和懵懂;想到我中学时代的一个女生过早地告别少女时代,成为一个粗俗男人的女人;想到我的父母和师长对性教育方面的讳莫如深;想到现在这个时代层出不穷的诱惑……渐渐的,头脑中有了《纸人》的雏形。 我慢慢清楚了,自己需要写一个什么样的东西。 《纸人》的主题其实就是女孩子的“性”。 而这个主题在儿童文学里始终是一个雷区。 但我以为,女孩的“性”不是不能写,关键是掌握好叙述的面向和如何叙述。 正是因为少年时期性意识的萌动,其性的感觉和心理上的异性爱不是结合在一起的,所以,表现少年性意识的焦点应该是集中在心灵上的细微感受和爱的情感方面。 我想,这也是少年文学和成人文学在切入视角上和表述方式上的本质区别。 对女孩来说,引导她们将身体的发育成熟看做美的过程显得犹为重要,爱自己的身体,进而才会珍视生命。 而成长,正是在懵懂中疼痛和清醒。 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飞去了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泰戈尔《飞鸟集》引子如果你第一次来碧瑶镇,会发现瑶河的水和别处的水不一样。 春暖时,河水就酽酽地流起来,平平地、不动声色地流,一直流到这一年的冰冻期。 好像一个执著的归乡的旅人,一路向着家的方向去,默默的,也不言语。 因此,它又是柔顺的,是一匹缎子,更像从河床上滑过的透明玻璃,底下散落着棱角分明的碎瓷片、洁净光滑的鹅卵石、妖娆丰美的水草,还有穿梭于水草和瓷片间大大小小的鱼群……从岸上看瑶河,很养眼。 放学的孩子,并不急着回家,常常在河边逗留。 这河也像慈祥的母亲,包容了来这里戏耍的孩子。 最好看的,应是水里的鱼。 瑶河的鱼大概是世间最幸福的了。 大可盈尺,幼不及半寸,红白相间的、浅灰、烟黑,被岸上的树阴罩着,三两结队,或游或停,或觅食或嬉戏,惬意悠然的模样。 这里,没有诱饵的阴谋,也没有渔网的危险,有的只是平静的水,与岸上和平的大人和小孩。 水里的鱼和岸上的人,一同享受着粉墙黛瓦、石埠拱桥的倒影,静听远方急流处水车们咿咿呀呀的欢歌。 说到水里的鱼,不得不说一说碧瑶镇的禁渔风俗了。 据说,碧瑶镇的爱鱼风俗由来已久,河里的鱼不是捕来吃的,而是用来看的。 居民吃鱼,只有去集市上买。 镇上除了制定对偷渔者的惩罚规定外,日夜还有人在河畔巡视。 日久,大人小孩都有了爱鱼的意识。 镇里镇外还流传着一则有趣的故事。 说某日,一位勤快的大嫂到瑶河里挑水,不知不觉将两尾指甲般大小的鱼苗舀进了水桶,被在岸上一光头男孩儿看见。 那男孩儿也不吭声,佯装在石板上撩水洗脸,直到大嫂将水挑进了自家厨房,忽听尾随身后的男孩儿一声断喝:“好哇,竟敢偷河里的鱼苗打牙祭呢!明天看你扛着红旗唱山歌!”大嫂一懵,待俯身到桶里细探,当即脸一红。 因为碧瑶镇的人都知道,偷鱼不但要罚款,还得扛面红旗走街串巷高声背上几天“禁渔规章”,这岂不羞煞人!但那位大嫂毕竟是无意的,赶紧回头将两尾鱼苗放回河里,而那光头男孩儿看一切做得妥当后,便心安理得地嚼着大嫂送上的高粱饴糖雀跃而去……除去水里的鱼儿,值得细说的,还有那瑶河底下数不清的细瓷片。 谁也说不清它们在水底沉睡了多少年。 静卧于大山深处、草莽之间,碧瑶镇本就是一个细瓷般美妙的传说。 一千多年前,碧瑶镇周围便已经陶坊遍野、窑包遍地了,马尾松劈成的窑柴码得高高,小山包似的瓷窑烧得火红,还有不知疲倦日夜劳作的水碓……瑶河边,成排的木杠七上八下,起起落落,坚硬的瓷石被舂成了齑粉,加工成釉果后,又通过瑶河水捎到那些制瓷的作坊。 妇人们背着孩子、拎着盛满米饭和腌菜的竹筒从四面八方的村落赶来,为得给烧窑的瓷工、自己的丈夫送上一口饭。 石径上于是有了一串串碎脚印,仿佛落叶,化在泥里了,也印在男人的心上。 而那些忙碌的男人手里端着的,也许就是刚刚出窑的玲珑剔透的碗盏杯盘……多少个春秋过去,现如今,碧瑶镇盛景不再,窑包也难觅踪影,那些碎瓷片连同过去的时光在瑶河底沉了下来。 但瓷片并未睡着,它们依然醒着,那细腻的涟漪和水波,便是瓷片的呢喃,絮叨着关于碧瑶镇久远的传说。 然而,光阴毕竟远去了,碧瑶镇的繁荣也已是过眼烟云。 舂声停歇,古窑遗韵随风飘散。 这些年,瑶河水流着流着竟有了几分落寞和凄清。 这个地方慢慢地空落起来,壮年的人大概嫌这里过于寡淡清静,于是纷纷走了出去,去往外面更大的世界了,只遗下些老人和孩童守在这里,一天一天过着日子。 这日子,说淡,却也像甜津津的麦芽糖,居然还是耐嚼的。 老人有着老人的悠闲,孩子自有孩子的乐趣。 这生活,明明白白,从从容容,好像门前静静淌过的清澈见底的瑶河水。

魏夫人《好事近·雨后晓寒轻》原文及翻译赏析

好事近·雨后晓寒轻原文:

雨后晓寒轻,花外早莺啼歇。 愁听隔溪残漏,正一声凄咽。 不堪西望去程赊,离肠万回结。 不似海棠阴下,按《凉州》时节。

好事近·雨后晓寒轻翻译及注释

翻译 雨后拂晓,寒气依然很轻。 花外的早莺,已经停止了啼声。 使人添愁的是隔溪对岸,传来更鼓的叮冬。 一声声敲向心里,彷待是抽泣与哽咽交并。 怎能忍心西望,那遥远的征程。 离别的情丝,跟愁肠一起盘结回萦。 这和对坐海棠花阴之下,完全是两种不同情景。 那时候演奏的是,《凉州》新曲,其乐融融。

注释 1残漏:漏声将尽。 残:阑也,垂尽之意。 漏:古计时之器。 2凄咽:形容声音悲凉呜咽。 3去程:离去远行的路程。 4赊:远也。 5海棠阴下:一作「海棠花下」。 6按:按歌,谓依节拍唱歌。 7凉州:乐曲《凉州曲》。 是 唐代 边塞之乐,当时属于新声,声情比较悲凉。

好事近·雨后晓寒轻赏析

这首词围绕「愁听残漏」这一生活细节,展现了幽闺梦醒的思妇怀念远人的绵绵愁思和万转离肠。 词的上片由写景到写人,下片着重表现思妇的心理活动。 整首词熔抒情、叙事于一炉,用笔直中有曲。

上片起首两句为景语,既点明初春时节、夜雨过后的节令、时间,又描绘出一派略带寒意、莺倦停啼的清寂气氛,为主人公布置了一个与情怀恰相契合的环境。 「愁听」反接「早莺啼歇」,说明思妇醒来很早,因为她已经听过了早莺的歌唱,也许她的愁肠曾和著淅沥的夜雨声一起颤抖。 天刚破晓,她就起身独坐,隔溪传来夜尽的更鼓声,更添无限孤寂凄恻之感。 「正一声凄咽」与「愁听」相应,更鼓声染上了主人公的感 *** 彩,使她回想起和情人离别的情景,这就暗中为下片写怀远人作了铺垫。 词的上片,由写景自然过渡到写人。

词的下片进一步写内心活动:亲人西去,迢迢千里,分别时的缱绻、留恋、泪眼相看的情景无不历历目,直到如今,仍不堪回首,简直不敢注目西去路。 然而,她毕竟又不由自主地了望亲人奔向他方的路衢。 正因为「西望」,她才「不堪」,才惹起了「离肠万回结」,「不堪」二句,写出了左右为难的极端矛盾的心绪。 「去程赊」说明与行人间隔之远,「万回结」极言离情愁苦之状,重笔渲染,已把别离苦写到极致。 结拍二句宕开,追忆往日与亲人相处时令人难忘的一个生活场景,以反衬当日独处的悲凉,她想起了与亲人团聚之日,两人曾坐海棠花下,演奏《凉州曲》时,彼时的心情较之今朝,真有天壤之别了。

《凉州曲》,为 唐代 边塞之乐,当时属于新声,声情是比较悲凉的。 不过,那时两人都幸福地沉浸艺术境界之中,这时却是自己孤独地承受着现实的孤独的折磨,心中之苦不言而自现。

朱熹曾将魏夫人与李清照并提,说是「本朝妇人能文者,唯魏夫人及李易安者。 」清人陈廷焯也说:「魏夫人词笔颇有超迈处,虽非易安之敌,亦未易才也。 」从包括此词内的魏夫人作品来看,这些评价是颇为中肯的。

好事近·雨后晓寒轻赏析二

这一首《好事近》,写闺中女子怀人之思,以铺叙手法直笔写来,点点滴滴,扣人心弦。

词的上片由写景到写人。

「雨后晓寒轻,花外早莺啼歇」,开头二句写景,雨后清晨,寒意尚未消退,树丛花草间的黄莺儿停止了啼鸣,清冷之气扑面而来。 女主人公早早醒来,感觉到寒气侵肌,她独自聆听着屋外早莺的呜叫,通过对环境的描写从而映衬出女主人公内心的凄冷。

「愁听隔溪残漏,正一声凄咽」二句提醒人们夜晚已经过去,但在愁绪万千的女主人公听来,只觉「一声凄咽」。 漫漫长夜已尽,心中的伤感和孤寂却并未结束。 可以想像,当初女主人公和他告别时,一定也是在这样一个长夜将尽的时刻。 那一声更鼓听起来像在催人离去,在以后独自生活的日子里,也无数次地提醒着她,游子尚未归来。 这「一声凄咽」其实是她将内心情绪投射于外物的表现,更鼓声使她回想起和情人离别的情景,这就暗中为下阕写怀远人埋下伏笔。 下片着重表现思妇的心理活动。

「不堪西望去程赊,离肠万回结」,「不堪」二字,写出女子愁思的辗转起伏。 因为深切思念游子,所以忍不住「西望」,却又因为「西望」而黯然神伤,由此生出「不堪」之叹。 「去程赊」极言距离之远,「离肠万回结」直言愁思之深。 一个「结」字,点出愁之纷乱,好比一团乱麻,充塞心间,牵扯不清,打了无数死结,无处可诉,亦无可排解。 女主人公的愁思此刻已达到顶点,若再铺叙下去,恐怕难以为继。

「不似海棠阴下,按《凉州》时节」,结尾一句转入回忆。 她想起自己曾与他在海棠花的树荫下,合奏《凉州曲》。 这种边塞之曲听起来应当是荒凉悲壮的,但二人合奏之时,却浑然不觉。 词中并未直接写女子的心情,但从「不似」二字可见,今与昔的巨大落差,进一步加深了女主人公的悲伤和凄凉感受。 这份深如海的愁思,已经难以言表了。 「凉州」一句,给全词染上了一种萧索荒寂的气氛,巧妙地中和了前文浓烈缱绻、缠绵难解的情思,同时也暗合了女主人公的心境,作为结句,实为点睛之笔。

好事近·雨后晓寒轻创作背景

《宋史·曾布传》载,神宗元丰中,曾布曾知秦州(宋时甘肃天水)。 此词中有「西望」,凉州曲,词或为思念远知秦州的曾布而作。

诗词作品: 好事近·雨后晓寒轻诗词作者:【 宋代 】 魏夫人诗词归类: 【婉约】、【写景】、【妇女】、【怀远】

陶渊明闲情赋全文

《闲情赋》

魏晋:陶渊明

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 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 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 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 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褰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 送纤指之余好,攮皓袖之缤纷。

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 曲调将半,景落西轩。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 仰睇天路,俯促鸣弦。 神仪妩媚,举止详妍。 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 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愆;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

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

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

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 拥劳情而罔诉,步容与于南林。 栖木兰之遗露,翳青松之余阴。 傥行行之有觌,交欣惧于中襟;竟寂寞而无见,独悁想以空寻。 敛轻裾以复路,瞻夕阳而流叹。 步徙倚以忘趣,色凄惨而矜颜。 叶燮燮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日负影以偕没,月媚景于云端。

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 悼当年之晚暮,恨兹岁之欲殚。 思宵梦以从之,神飘飘而不安;若凭舟之失棹,譬缘崖而无攀。 于时毕昴盈轩,北风凄凄,炯炯不寐,众念徘徊。 起摄带以侍晨,繁霜粲于素阶。 鸡敛翅而未鸣,笛流远以清哀;始妙密以闲和,终寥亮而藏摧。

意夫人之在兹,托行云以送怀;行云逝而无语,时奄冉而就过。 徒勤思而自悲,终阻山而滞河。 迎清风以怯累,寄弱志于归波。 尤《蔓草》之为会,诵《召南》之余歌。 坦万虑以存诚,憩遥情于八遐。

译文:

她的绰约风姿多么瑰丽飘逸,而与众不同、秀丽绝伦。 她的美貌可谓倾城倾国、绝艳殊色,她的美德的传闻又令人心生向往。 只有玎珰作响的玉佩才比得上她的纯洁,只有高洁的幽兰才能与她一较芬芳。 (于是我)将一片柔情淡化在了俗世里,将高雅的情志寄于浮云。

悲叹着(时光易逝)晨曦又到了迟暮,如何不让人深深感慨人生艰勤;同样将在百年后(逝去的那时)终止,为何人生中欢欣如此难得而愁绪却是时时不断!(那时她)撩起大红帏帐居中正坐,拨泛古琴而为之欣欣,纤长的手指在琴上拂出佳音,雪白的手腕上下作舞(使我)目为之迷。

顾盼之际美目中秋波流动,时而微笑言语而不分散奏乐的心神。 乐曲正奏到一半,红日缓缓向西厢那边沉。 略作悲伤的商宫的乐声在林中久久回荡,山际云气缭绕白烟袅袅。 (她)时而仰面望天,时而又低头催动手里的弦作急促的乐声,神情那么风采妩媚,举止又那么安详柔美。

(她)奏出的清越乐声使我心动,渴望(与她)接膝而坐作倾心的交谈。 想要亲自前往与她结下山盟海誓,却怕唐突失礼受之谴责,要倩青鸟使递送我的信辞,又怕被别人抢在前面。 心下如此惶惑,一瞬间神魂已经不知转了多少回。

愿化作她上衣的领襟呵,承受她姣美的面容上发出的香馨,可惜罗缎的襟衫到晚上便要从她身上脱去,(长夜黯暗中)只怨秋夜漫漫天光还未发白!愿化作她外衣上的衣带呵,束住她的纤细腰身,可叹天气冷热不同,(变化之际)又要脱去旧衣带而换上新的!

愿化作她发上的油泽呵,滋润她乌黑的发鬓在削肩旁披散下来,可怜佳人每每沐浴,便要在沸水中经受苦煎!愿作她秀眉上的黛妆呵,随她远望近看而逸采张扬,可悲脂粉只有新描初画才好,卸妆之时便毁于乌有!

愿作她卧榻上的蔺席呵,使她的柔弱躯体安弱于三秋时节,可恨(天一寒凉)便要用绣锦代替蔺席,一长年后才能再被取用!愿作丝线成为她(足上)的素履呵,随纤纤秀足四处遍行,可叹进退行止都有节度,(睡卧之时)时只能被弃置在床前!

愿在白天成为她的影子呵,跟随她的身形到处游走,可怜到多荫的大树下(便消失不见),一时情境又自不同!愿在黑夜成为烛光呵,映照她的玉容在堂前梁下焕发光彩,可叹(平旦)日出大展天光,登时便要火灭烛熄隐藏光明!

愿化为竹枝而作成她手中的扇子呵,在她的盈盈之握中扇出微微凉风,可是白露之后早晚幽凉(便用不到扇子),只能遥遥望佳人的襟袖(兴叹)!愿化身成为桐木呵,做成她膝上的抚琴,可叹一旦欢乐尽而哀愁生,终将把我推到一边而止了靡靡乐音!

推详我的愿望都不能如意,徒然一厢情愿地用心良苦。 为情所困的心情却无人倾诉,缓缓踱到南面的树林。 在尚带露汁的木兰边略作栖息,在苍苍青松的遮蔽下感受凉荫。 若是在这里(与心仪的人)对面相觑,惊喜与惶恐将如何在心中交集?

而树林里空寞寂寥一无所见,只能独自郁闷地念想而空自追寻。 回到原路上整理衣裾,抬头已见夕阳西下,不由发出一声叹息。 一路走走停停流连忘返,林中景色凄凄惨惨。 (身边)叶子不住离枝簌簌而下,林中气象凄凄戚戚。

红日带着它的(最后一丝)影子没入了地平,明月已在云端作出另一幅美景。 宿鸟凄声鸣叫着独自归来,求偶的兽只还没有回还。 。 在迟暮的年纪凭吊当年,深深慨叹眼前的(美好)光景顷刻就会终结。 回想夜来梦中的情景想要再入梦境,又思绪万千不能定心,如同泛舟的人失落了船桨。

又似登山者无处攀缘。 。 此刻,毕昂二宿的星光将轩内照得透亮,室外北风大作声音凄厉,神智愈加清醒再也不能入眠,所有的念想都在脑海里回旋。 (于是)起身穿衣束带等待天明,屋前石阶上的重重冷霜晶莹泛光,(司晨的)鸡也还敛着双翅(栖息)而未曾打鸣。

笛声清嘹忧郁的声音往远处荡扬:起初节奏细密而悠闲平和,最终寂寥清亮中又含了颓败的声音。 在这样的光景里思念佳人,请天上的行云来寄托我的心怀,行云很快流过不语,光阴也如此荏苒而过。 徒然殷殷思念着独自体味悲心,终是山阻脚步河滞行。

迎风而立,希望清风能扫去我的疲累,对泛来的阵阵轻波寄托我的微薄心愿——(期望与你)作《蔓草》那样的聚晤,吟诵从《诗经·召南》起未曾断绝的长歌余风。 (而这终究是不能的)(还是)将万千杂虑坦然释怀,只存下本真的赤心,让心情在遥阔的八荒空遐外休憩流连。

迎风而立,希望清风能扫去我的疲累,对泛来的阵阵轻波寄托我的微薄心愿——(期望与你)作《蔓草》那样的聚晤,吟诵从《诗经·召南》起未曾断绝的长歌余风。 (而这终究是不能的)(还是)将万千杂虑坦然释怀,只存下本真的赤心,让心情在遥阔的八荒空遐外休憩流连。

扩展资料:

1、赏析

《闲情赋》是陶公作品中较为特殊的一类。 从小序中可以看出,本赋题中之义是“约束”男女之间的感情。 这里的“闲”,不是闲来无事之闲,也并非闲情逸致之闲,而是“阻隔、约束”之意。 是“虽收放心,闲之维艰。 ”(《书·毕命》)之闲。

这里的“情”,也特指男女之情。 小序之中禅明的写作动机似乎就是为了抑制这种感情的泛滥,以有助于讽谏、警世之旨。 按照赋题中所表现的作者愿意(且不说是本意),这篇词赋是淡了杜绝感情这种于人有害的东西的。

但是,文章中对感情的渲染却是热烈而浓艳的,所表达出来的感情同样浓郁而恣肆,不仅无“闲”意,反倒象是感情恣肆,一泻千里,其中在衣为领、在昼为影数句,想象奇特,有不合人情处,却正在这不合人情之的地方最真实地切合了人情。

爱到极处的人儿,可不就是疯狂到为了对方舍却一切的地步吗?这样一来,这种应“闲”之情反倒被描绘得绝佳绝美。 令人沉醉其中,忘却生死。 当年元好问读了潘岳的《闲情赋》,就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故一人之文实不必如其人(《论诗绝句》)。

陶渊明的诗风以冲淡著称。 即使偶尔有“荆轲舞干槭”那样“金刚怒目式”的句子,总是不失讽喻之义。 而闲情一赋,虽云“闲”情,实际内容却与其往日风格大不相符。

梁启超曾说这篇赋“熨贴深刻,恐古今言情的艳句,也很少比得上。 ”所以几乎被人疑为伪作。 其实,这也许正是五柳先生的另一面--人情、心灵中极其重要的一面。

2、作者简介

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 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 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

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 然而,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酣畅淋离地表现人生。 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

陶渊明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因而他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 当他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时,尽管也彷徨过,动摇过,但最终还是没有向现实屈服,宁固穷终生也要坚守清节。

郡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 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从此,不为五斗米折腰传为佳谈。 陶渊明喜欢喝酒,“寄酒为迹”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

表现出诗人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也正是因为如此它的作品才虽平淡质朴却诗意盎然。 陶诗文共一百四十几篇,引用《列子》、《庄子》典故多达七十次之多,不能不说对老庄思想接受甚深。 陶渊明崇尚老庄的自然美学观,同时又是生活劳动在田园之中。

很自然地,田园生活便成了他的审美对象化,也因此成就了中国田园诗歌的辉煌。 陶渊明以自然为美,以真为美的诗美思想,闪耀在诗情上,便是照亮了人物个性,使读者强烈感受到诗人傲岸不屈,追求自由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内容上,则是把田园生活引进了诗坛。

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渗透在艺术上,则是产生了真朴淡远的艺术境界和冲淡自然的美学风格。 这就是伟大诗人的陶渊明,千百年来,他的品格,他的诗歌,他的田园,连同他的那份悠然,一并成为后世诗人与读者崇拜和研究的对象,就足以说明他美学思想的无尽生命力。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uaibao/24905.html
浙江一公办幼儿园开设乳儿班 6个月可入园 网友建议推广
AI音乐成纽约中国当代音乐节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