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火红的高粱、金黄的玉米装点着田野。这是山西大同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助力农民增收的累累硕果。截至目前,大同市累计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190万亩,并探索走出了有机旱作引领、种养加循环、农文康旅融合的有机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秋日里,云州区吉家庄乡瓮城口村2000多亩有机旱作农业核心示范区一派繁忙景象,村党支部书记陈纪新介绍:“村里应用了双垄沟播全膜覆盖以及膜下滴灌技术,高粱亩产真不错。今年粮食市场行情好,我们村户均种粮收入都在3万元左右,加上种高粱的收入,有的上五六万元了。”
作为有机旱作农业示范村,经过近3年时间的打造,瓮城口村逐步形成了以种植高粱、谷子为主的有机旱作农业核心区,并探索实行了统一规划、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服务、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管理模式,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令人欣喜的好成绩,正是大同市深耕农业赛道,以绿色、有机、低碳理念为引领,以“特、优”为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带动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及促进农民增收的真实写照。
自2020年起,大同持续打造融合有机社区、有机旱作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事体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一带六园区多基地”示范园区,集中推广“全膜双垄沟播+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共完成81.5万亩,亩增产200斤以上。
目前,大同全市玉米、高粱良种覆盖率达到100%,谷黍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测土配方和项目区病虫绿色防控覆盖率分别达到92%以上和90%以上。
今年以来,大同以规模化发展促进增产增收,推广形式由点面示范提升为整村、整乡、整县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持续稳产高产。在此基础上,大同还创建了以云州区、阳高县、天镇县为代表的“吨粮田”样板区,培育出天镇酿酒高粱、广灵富硒小米、浑源道地黄芪、阳高优质杏果、左云高寒苦荞等一批特优产业,打造了绿色、低碳、有机、高效农业生产新业态,形成以杂粮为主、优势互补、特色突出、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2007年12月31日)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顺应时代要求,遵循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加强“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战略部署。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强化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坚持市场取向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坚持改善民生,不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迫切的实际问题。 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农业和农村发展呈现出难得的好局面。 粮食连续4年增产,农业生产全面发展。 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改善,社会事业发展和扶贫开发迈出重大步伐。 农村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农村社会稳定和谐。 农业和农村形势好,为改革发展稳定全局作出了重大贡献。 实践证明,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当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农业和农村正经历着深刻变化。 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保障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要求加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农产品贸易竞争加剧,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和适时适度调控进口难度加大,要求加快提升农业竞争力。 农业比较效益下降,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要求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加剧,缩小城乡差距难度加大,要求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农村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兼顾各方利益和搞好社会管理难度加大,要求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全党必须深刻认识“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把握新机遇新挑战,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紧迫感,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绷紧,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终坚持。 200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在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农业的多种功能日益凸现,农业的基础作用日益彰显。 必须更加自觉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 (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 强化农业基础,必须引导要素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国民收入分配切实向“三农”倾斜,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投入。 要坚持并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做到县级以上各级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 2008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 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维护建设税政策,各地预算安排的城市维护建设支出要确定部分资金用于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 从2008年起,国家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新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建设等公益性强的基本建设项目,根据不同情况,逐步减少或取消县及县以下配套。 加强农业投入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加快农业投入立法。 (二)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 按照适合国情、着眼长远、逐步增加、健全机制的原则,坚持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不断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 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 扩大良种补贴范围。 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类,提高补贴标准,将农机具购置补贴覆盖到所有农业县。 认真总结各地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经验和做法,稳步扩大试点范围,科学确定补贴品种。 全面落实对粮食、油料、生猪和奶牛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对生产大县的奖励补助,逐步形成稳定规范的制度。 根据保障农产品供给和调动农民积极性的需要,统筹研究重要农产品的补贴政策。 强农惠农政策要向重点产区倾斜,向提高生产能力倾斜。 继续对重点地区、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 (三)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格局。 要通过结构优化增收,继续搞好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和建设,支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和特色农业发展,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 要通过降低成本增收,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促进秸秆等副产品和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要通过非农就业增收,提高乡镇企业、家庭工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和返乡创业环境。 要通过政策支持增收,加大惠农力度,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合理调控重要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进一步明确农民家庭财产的法律地位,保障农民对集体财产的收益权,创造条件让更多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 (四)探索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着眼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加快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努力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新格局。 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业和农村流动,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互动互促。 切实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完善各级行政管理机构和职能设置,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统筹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物质基础。 必须立足发展国内生产,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保障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 (一)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 切实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积极发展稻谷生产,扩大专用小麦播种面积,合理引导玉米消费。 继续实施粮食生产各项工程。 根据粮食产销格局的变化,进一步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 实施粮食战略工程,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和调出量大的粮食核心产区;在保护生态前提下,着手开发一批资源有优势、增产有潜力的粮食后备产区。 扩大西部退耕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 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要稳定粮食自给水平。 支持发展主要粮食作物的政策性保险。 大力发展油料生产,鼓励优势区域发展棉花、糖料生产,着力提高品质和单产。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防灾减灾工作。 支持农垦企业建设大型粮食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充分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切实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 继续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菜篮子”产品生产稳定发展。 积极推动蔬菜等园艺产品的规模化种植。 加快转变畜禽养殖方式,对规模养殖实行“以奖代补”,落实规模养殖用地政策,继续实行对畜禽养殖业的各项补贴政策。 完善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严格执行液态奶标识制度。 推行水产健康养殖,强化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落实禁渔休渔制度,加强渔业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发展远洋渔业。 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和精细农业。 建立健全生猪、奶牛等政策性保险制度。 (三)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加快农业标准修订制定工作。 继续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 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依法开展质量安全监测和检查,巩固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成果。 深入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健全农产品标识和可追溯制度。 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启动实施“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示范工程。 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培育名牌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四)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继续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 中央和地方财政要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研发、节能减排和基地建设等。 探索采取建立担保基金、担保公司等方式,解决龙头企业融资难问题。 抓紧研究完善农产品加工税收政策,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健康发展。 允许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向社会发行企业债券。 龙头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与农民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化经营成果。 健全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动态管理机制。 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龙头企业。 支持发展“一村一品”。 (五)加强和改善农产品市场调控。 适应生产方式、产销格局和资源环境的变化,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国内农产品供给和生产发展。 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运用经济杠杆引导农产品价格保持合理水平。 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储备体系建设,完善吞吐调节机制,引导企业建立商业性储备。 抓紧建立健全重要农产品供求和价格监测预警体系。 鼓励优势农产品出口,推进出口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支持发展农产品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 完善大宗农产品进口管理和贸易救济预警制度。 探索采取符合国际惯例的有效手段,调节农产品进出口。 驻外机构特别是我驻农产品主要贸易国使领馆要加强国际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和农业合作交流。 三、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强化农业基础的紧迫任务。 必须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尽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 (一)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抓紧编制和完善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整体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 大幅度增加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将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和小型排涝设施建设纳入补助范围。 以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兴建山区小型抗旱水源工程。 采取奖励、补助等形式,调动农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 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探索非经营性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办法,明确建设主体和管护责任。 支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提高服务能力。 (二)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继续把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作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 农业综合开发要增加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和大中型灌区田间节水改造资金投入。 搞好节水灌溉示范,引导农民积极采用节水设备和技术。 扩大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技术改造规模和范围,实施重点涝区治理。 对农业灌排用电给予优惠。 (三)抓紧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大幅度增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资金投入,健全责任制,加快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各地要加快编制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增加建设投入,中央对中西部地区给予适当补助。 引导地方搞好河道疏浚。 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库区移民政策。 加快西南地区中小型水源工程建设。 扩大实施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四)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 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建立和完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查处协调机制,切实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和林地。 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投入,要重点支持基本农田整理、灾毁复垦和耕地质量建设。 继续增加投入,加大力度改造中低产田。 加快沃土工程实施步伐,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 支持农民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 加快实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建设一批旱作节水示范区。 (五)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推进农业机械化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迫切需要,也为振兴农机工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稳步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机械化。 加强先进适用、生产急需农业机械的研发,重点在粮食主产区、南方丘陵区和血吸虫疫区加快推广应用。 完善农业机械化税费优惠政策,对农机作业服务实行减免税,对从事田间作业的拖拉机免征养路费,继续落实农机跨区作业免费通行政策。 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 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专业服务公司。 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 (六)继续加强生态建设。 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 建立健全森林、草原和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多渠道筹集补偿资金,增强生态功能。 继续推进山区综合开发,促进林业产业发展。 落实草畜平衡制度,推进退牧还草,发展牧区水利,兴建人工草场。 加强森林草原火灾监测预警体系和防火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搞好长江、黄河、东北黑土区等重点流域、区域水土保持工作。 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加大坡改梯、黄土高原淤地坝和南方崩岗治理工程建设力度,加强湿地保护,促进生态自我修复。 加强农村节能减排工作,鼓励发展循环农业,推进以非粮油作物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能源研究和开发。 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抓紧制定规划,切实增加投入,落实治理责任,加快重点区域治理步伐。 四、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加强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建设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 必须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农业社会化服务迈出新步伐,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实现新提高。 (一)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 切实增加农业科研投入,重点支持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强先进实用技术集成配套。 加强产学研密切结合,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活动。 推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提升农业区域创新能力。 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加快实施种子工程和畜禽水产良种工程。 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 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加大重大技术推广支持力度,继续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 切实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对国家政策规定必须确保的各项公益性服务,要抓紧健全相关机构和队伍,确保必要的经费。 通过3到5年的建设,力争使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具备必要的办公场所、仪器设备和试验示范基地。 国家可采取委托、招标等形式,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形成多元化农技推广网络。 充分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职能和作用。 (二)建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 加快构建网络健全、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抓紧落实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制度,继续加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投入力度,扩大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范围。 对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免费强制免疫,完善重大动物疫病扑杀补偿机制。 加快研制高效安全农药、兽药。 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基础工作,健全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并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 继续实施植保工程,探索建立专业化防治队伍,推进重大植物病虫害统防统治。 (三)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重点培训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 加快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创业富民、创新强农。 继续加大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加快构建县域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发展城乡一体化的中等职业教育。 支持高等学校设置和强化农林水类专业。 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助学金对在高等学校农林水类专业就读的学生给予倾斜,对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农林水专业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毕业生,实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助学金政策,对农林水类专业学生给予倾斜。 (四)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服务组织。 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抓紧出台配套法规政策,尽快制定税收优惠办法,清理取消不合理收费。 各级财政要继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申请承担国家的有关涉农项目。 支持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代耕代种、用水管理和仓储运输等服务。 鼓励发展农村综合服务组织,具备条件的地方可建立便民利民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和公益服务站。 ……超过一万字了,其余内容请点击参考资料查看
聊一聊两会中的乡村振兴
(文章来自于各大媒体对两会的报道,由我加工整理) 李健异乡人“希望所有回家的路,和追寻理想的路,不再是两条路,而是同一条路”,歌手李健的这句话,道出了无数追梦异乡人的心声。 农村的山好、水好、空气也好,田野一望无际,令人心情舒畅,春天的小野花,夏天的金麦芒,秋天的忙碌景,冬日的白茫茫。 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天地,一年四季都有醉人的风景。 农村,这是所有梦开始的地方。 这里有拔不走的根,有忘不掉的情。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发展“互联网+农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 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改善供水、供电、信息等基础设施,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一、我们的目标是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6件大事最关切 大事1、人才——鼓励人才返乡创业 农业有奔头,才能吸引到人才。 要让精英人才到乡村的舞台上大施拳脚,让农民企业家在农村壮大发展。 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 ,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 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 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发挥科研人才支撑作用。 大事2: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也不能衰落 我们现在推动城镇化建设,千方百计让进城务工人员能够在城市稳定地工作生活,孩子能进城的随着进城,解决留守问题。 同时,也要 让留在农村的老年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找到归宿 。 家庭人伦等值得珍惜的东西,在城镇化过程中,在农民进城的大迁徙中受到了冲击。 这个冲击不可避免,但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泯灭良知人性。 大事3:为进城农民保留房和地开绿灯 对农民进城后的一些权益问题有了明确规定,即使农民进城落户,其原先享有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权益依然享有,并可以依法自愿有偿转让,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农民进城买房落户,为三四五线城市的去库存提供必要的支持。 大事4:为城里人去农村买房划红线 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同时,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 这不是让城里人到农村买房置地,而是要使农民的闲置住房成为发展乡村旅游、养老等产业的载体。 大事5、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十九大报告强调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并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有利于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坚定农业投资者的信心。 大事6、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 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农村振兴,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建设。 制度破冰已经开始,资本已经涌入。 农业行业的机会不断涌现,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大力支持农业的政策背景下,大量社会资本涌入农业领域。 三、具体怎么干?从这五个方面着手 一是产业振兴,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消除农村贫困。 二是人才振兴,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三是文化振兴,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四是生态振兴,扎实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善农村生活设施。 五是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四、国家战略 国家层面提出了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数字农村战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等,还有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等重大工程。 对农民关心的“关键小事”也做出全面部署,如坚持不懈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推行村级小微权利清单制度、加大基层小微权利腐败惩处力度等。 五、山西做法 山西农谷的大数据平台、双创平台等数字化平台将引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番茄小镇、草莓硅谷、种猪基地等产业性项目将带动2万多农民致富。 山西农谷将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业科技新高地、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引领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 2018年初, 运城苹果、忻州杂粮、朔州市雁门关草食畜、吕梁核桃、晋西北沙棘、太行有机小米 等特色农产品产区成为我省首批6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太原市南部城郊农业、阳曲县有机旱作谷子、大同县黄花菜、广灵县食用菌、岢岚县绒山羊 等20个产业园被确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这些农特区和产业园的创建,在更深层次上吸引和集聚了土地、资本、科技、人才、信息等现代要素,将有效解决山西省农业小散软的问题。 六、山西代表说: 大寨村——走好产业带动的路子 大寨村该转型就转型、该扩大就扩大,有扬有弃。 现在,煤炭、运输、水泥等企业已经转型,农产品加工、制衣等企业很有潜力,发展势头非常好。 村民制作的土特产吊炉小烧饼,既在景区销售,也通过大寨粮仓互联网售卖,供不应求,大家在村门口就业,收入越来越多,生活越过越富裕。 产业要兴旺,社会资金的注入很重要。 要通过市场化道路实现资本下乡。 我们村已经拿到上千万的风投。 吸引资本下乡不是单纯靠出租土地这个方式,而是通过和我们农村资源对接,让资本看到在农村投入有增值希望。 我们村满山遍野都是土特资源,我们用“互联网+”搭建农村和城市的桥梁,把山货卖到城里,我们还搭建“滴滴养猪”平台,城里有人需要农民就养,养了之后卖多少钱也约定好,这就破解了城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我们可以保证老百姓养一头猪至少挣1000块钱。 长治市——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 方兴现代农业园是集“生态、绿色、科普、旅游”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被确定为农业部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 抓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助推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旅游发展,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 忻州市——把乡村旅游作为扶贫富民工程 旅游作为城市人群流向乡村的“高速通道”,忻州市把乡村旅游作为一项扶贫和富民工程,涌现出定襄凤凰山、偏关老牛湾、代县雁门关村、宁武悬空村、岢岚吴家庄等一批发展较好的乡村旅游典型,形成了以古村落为代表的访古探秘游、以采摘农家乐为代表的田园风光游、以河流温泉为代表的休闲游、以崇山绿道为代表的运动健身游等乡村旅游线路。 原平市——产业提档升级、打造知名品牌 把酥梨产业的提档升级作为致富奔小康的手段。 通过引进新品种,实施树型改造、高接换优、果实套袋、平衡施肥等措施,逐渐稳步提高了酥梨品质。 有了好品质,还要有品牌,才能卖得好。 我们村这些年来,着力打造“子干酥梨”的品牌,实行了“三品一标”认证,梨农的收入增加了不少。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子。 子干村距离原平市天涯山风景区仅3公里,道路畅通,村委会就牵头将刘子干红色旅游、梨花观赏、水果采摘、休闲娱乐、特色小吃等组合打造成特有的乡村田园一体化旅游景点,对接天涯山风景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右玉县——创业创牌谋创新,村民入股促脱贫 近年来,张宏祥从最初投资30万元1000只羊的养殖,发展到现在养殖规模上万只的生态肉羊全产业链发展新模式,带动1000多名乡亲脱贫。 在创业的基础上,思谋着创新发展,并朝着创牌的方向迈进。 无论是“祥和岭上”羊肉亮相北京,还是在太原和朔州开的千户侯全羊宴体验餐厅,都赢得了极好的口碑,回乡创业为他带来了天地宽广的发展空间。 企业将走一条集基地休闲、观光度假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养殖种植立体式发展之路。 在参股分红上,将农民、村集体土地打包一起,以全村名义入股企业,企业每年给村里入股本金最低10%的收益保本,以保证农民利益不受损失。 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既要登高望远,又要脚踏实地;既要顶层设计,又要从小做起;既要高颜值,更要富内涵。 乡村振兴战略谋划中国未来农村巨变蓝图,乡村大有可为。 我作为90后乡镇干部,也深深的体会到,乡村现在处于发展的大好时机。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全县谋划了17项民生重点工程,万亩普果园、大棚观光采摘、果园里的乡村客栈、田园采摘、农家乐等一系列项目,让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 “把蓝图变为现实,是一场新的长征。 路虽然还很长,但时间不等人,容不得有半点懈怠。 ”我们要把每项工作做实了,想方设法让农民增收,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不辜负人民的期望和总书记的嘱托。 在农村,有清冽的山川流水,有芬芳的鸟语花香。 有蝉鸣鸟叫硕果累累,有淳朴民情热气腾腾。 和最爱的人相依相偎,一茶一饭,一菜一粥,如此而已,如此甚好。 住在这里,每天都是农家乐。
中国薯都的优势特色
乌兰察布打造中国薯都有五大优势:一有独特的自然条件。 乌兰察布市地处内蒙古高原,马铃薯产区海拔1300~1500米,气候冷凉,结薯期的七、八月份平均气温17~21℃,昼夜温差大,而且土壤类型为栗钙土,多呈沙性,土壤疏松,非常适宜马铃薯生长。 全市降水多集中在六、七、八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也正是马铃薯生长需水量最大的时期,雨热同季,对马铃薯生长发育极为有利。 加之海拔高、空气干燥,不但有利于马铃薯块茎膨大、干物质积累,而且马铃薯的晚疫病发生频率低,传毒蚜虫少。 同时,我市马铃薯耕作区地势相对平坦,具有机械化作业的优越生产条件。 二有明显的规模优势。 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多年稳定在400万亩左右,年产量400~450万吨,种植面积和总产在全国地区级位居第一,占自治区马铃薯产量的40%以上,种薯生产面积达50万亩,其中原种一代生产面积达5万亩,加工专用薯基地达100万亩。 此外,规模化种植马铃薯,土地、人力、电力成本都较低,投入产出效益明显。 三有强劲的科研支撑。 我市马铃薯的研究和种薯生产时间较早,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马铃薯遗传育种、专用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马铃薯模式化栽培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一些研究项目和技术成果在国内、国际处于领先水平。 全国第一个马铃薯原种场、第一座马铃薯原原种生产网室、第一个脱毒种薯组培室就建在乌兰察布;“马铃薯实生薯在生产上的应用研究”成果于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马铃薯无病毒种薯生产试验”于1980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马铃薯病毒血清鉴定”、“马铃薯实生种子杂交与利用”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乌兰察布市农科所参加了“六五”、“七五”、“八五”三个五年计划的马铃薯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从1986~2000年主持或参与了国际马铃薯中心的合作研究项目,育成“蒙薯10号”和“蒙薯11号”等10多个优良品种。 乌兰察布市职业技术学院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备案,开设了“马铃薯生产加工系”,2008年秋季正式招生,在全国高等院校中首开马铃薯生产加工专业之先河。 四有优越的区位和交通。 乌兰察布市位于环渤海、京津冀、呼包鄂经济圈的结合部,是连接东北、华北、西北三大经济区的重要交通枢纽,通往蒙古、俄罗斯和欧洲的国际通道。 北通陆地口岸二连浩特市,与蒙古国接壤;东与河北省张家口、京津地区相接;南与“煤都”大同市相临;西靠首府呼和浩特市。 境内有两条国道、两条高速、1条省际大通道和七条铁路,公路、铁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乌兰察布市距北京336公里,大同100公里,呼和浩特130公里,包头280公里,二连浩特340公里,优越的区位交通为马铃薯运销终端市场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条件,同时,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发展,产地批发市场布局合理,现代物流发育较快,使我市马铃薯产品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市场优势。 五有极具竞争力的品牌。 2008年以后,我市向国家工商局注册了马铃薯“图木苏”(蒙语:意为马铃薯)产地标识和“敕勒川”商标,丰富了乌兰察布市马铃薯文化品牌。 2011年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了乌兰察布马铃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进一步扩大了中国薯都影响力,提升了乌兰察布马铃薯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近年来,乌兰察布在发展马铃薯产业上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一)强化组织引导,推进产业规模发展。 我市将马铃薯产业作为促进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来抓,把推进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纳入到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范围,切实加强对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为实现产业规模化、合理化发展,我市对马铃薯产业带进行了统一规划,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2010年,市政府提出并实施马铃薯双百万工程,即发展节水灌溉100万亩,发展旱作覆膜马铃薯100万亩。 为了推进规模化种植,全市各地积极鼓励农村土地规范流转,引导农民以股份合作形式联户经营或与种植大户、企业进行参股经营,目前,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213万亩,占总耕地的21%,80%以上种植马铃薯,不仅为规模化种植创造了条件,壮大了基地规模,而且有利于机械化作业,抑制种子退化,实现精准种植、精准灌溉、精准施肥,推动种植水平全面提升。 在组织引导上,全市还加大马铃薯标准化种植示范力度,目前全市建成马铃薯示范园11个,面积2.1万亩,今年又建设马铃薯精品示范田20万亩。 为保障马铃薯种植基地效益,全市每年抽组500名科技人员,组成马铃薯科技服务集团,进村入户,推广各种马铃薯高产高效种植技术,从整地、播种、施肥、浇水到田间管理进行全程跟踪服务。 (二)加大投入力度,保障产业顺利发展。 近年来,我市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不断加大设施农业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有效发挥国家各类补贴和地方财政资金的扶持引导作用,促进了马铃薯良种良法特别是节水设施的快速发展。 自治区马铃薯主产区良种补贴在我市连续实施8年,累计实施面积47万亩,2009年国家出台马铃薯原种补贴,我市累计承担40.95万亩,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又把马铃薯列入良种繁育补贴范围,这些补贴都及时发放到基地和农户。 认真落实国家农机补贴政策,每年积极争取和筹措资金4亿元左右用于对节水农业的补贴,主要的补贴政策是:购买大中型喷灌机补贴一半,软管微喷每亩补贴200元,旱作覆膜每亩补贴20元;2009年以来,市委、政府加大对马铃薯滴灌的扶持力度,对推广膜下滴灌进行大力度补贴,其中市财政每亩补贴200元,旗县财政每亩补贴200元,农机补贴每亩234元。 针对去年马铃薯市场出现价格低迷、销路不畅、仓储不足、加工收购缓慢等困难和问题,市政府拿出4.3亿元支持13家加工企业作为流动资金,确保企业满负荷生产,最大限度消化马铃薯,市政府拿出550万元补贴建设简易储窖。 (三)发挥科技助推作用,积极探索高效节水模式。 通过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园区建设的带动,我市引入和大力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良种、高垄栽培、合理密植、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液体肥运用、病虫害综合防治、全程机械化作业等农机农艺措施得以大面积推广运用。 针对乌兰察布严重干旱缺水的实际,为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现有地下水资源,从2009年开始,我们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综合集成运用各种先进的农机农艺措施的前提下,全市大面积推广更为节水的膜下滴灌,2009年,全市试验示范7万多亩,2010年达到33.4万亩,2011年达到50万亩,2012年又新增46万亩,膜下滴灌马铃薯单产水平达到2500公斤左右,比普通水地种植增产1000公斤左右。 滴灌种植有以下几大好处:一是节水效果显著,传统漫灌种植马铃薯每亩耗水300~400吨,而膜下滴灌每亩只需耗水80-110吨,135万亩膜下滴灌比漫灌节水约2000万吨,相当于新建30座小型水库。 二是节肥效果显著。 膜下滴灌可使肥料有效利用率由过去的30%~40%提高到60%~70%,传统的漫灌种植马铃薯每亩用肥150~200公斤,而膜下滴灌每亩只需60~100公斤,滴灌比漫灌每亩节支80元。 三是节能降耗。 采用膜下滴灌一次每亩耗电15度,而漫灌一次每亩耗电65度,滴灌比漫灌每次节约电费28元/亩。 四是投工费用低。 滴灌比漫灌每亩省工5个,有效的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节约了人工开支。 实践证明,推广膜下滴灌抗御了严重干旱,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干旱缺水地区发展节水农业的必然选择,是顺应天时、抗御自然灾害的革命性举措。 (四)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科技兴农,良种先行。 我市从马铃薯良种这个源头入手,狠抓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升发展水平。 目前全市马铃薯脱毒组培室达到2.09万平米,可生产脱毒苗1.2亿株,网室2800亩,生产脱毒微型薯4.5亿粒,原种10万吨,合格种薯100万吨。 马铃薯良种繁育已形成从茎尖脱毒、组培快繁、温网室微型薯生产到原种一、二代繁育的完整体系。 内蒙古嘉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马铃薯脱毒种薯和商品薯品种开发、仓储、销售及保鲜加工于一体的生态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计划到2016年建成20万亩脱毒种薯优良品种示范基地,占领全国10%的市场份额。 民丰薯业有限公司被评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现有1万平米马铃薯脱毒苗组培室,500平米脱毒研发中心,2200平米加工研发中心、8亩智能温室、30亩日光温室、350亩防虫网室、6万亩原种生产田、7万吨马铃薯种薯仓储库,2012年可生产微型原原种薯2亿粒,原种5万吨,为我市打造全国最大的种薯繁育基地奠定了基础。 (五)强化产业配套,积极推进产业体系建设。 农牧业增效的潜力在产业化,产业化增效的关键环节在加工转化。 我市坚持以工业化思路谋划马铃薯产业发展,采用公司+农户、公司+基地的发展模式,打破地域、行业界限,把资金、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集中。 几年来,扶持和培育了富广公司、奈伦精淀粉公司、博仓薯业、卓资龙的、商都太美等一批马铃薯加工骨干企业,其中富广公司是亚洲最大的马铃薯全粉生产企业,年产马铃薯全粉1.2万吨;龙的公司具备年产2万吨精淀粉、1400多吨薯蛋白的能力,薯蛋白填补了国内的加工空白;奈伦公司是国内最大的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年可生产精淀粉8万吨、变性淀粉4万吨。 。 按照大生产、大流通、一体化的要求,我市不断强化流通服务、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着力扶持和发展马铃薯产、加、销协会,目前,全市成立马铃薯营销协会28个,马铃薯经济人280多人。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约有30-50万吨优质种薯由我市调往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宁夏等省区;约有160-180万吨优质商品薯调往北京、上海、广东、海南等地,并出口到俄罗斯、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每年还为上海百事(中国)食品有限公司、北京辛普劳马铃薯食品公司、上好佳食品公司等企业提供加工专用薯。 为有效解决鲜薯贮藏问题,我市在充分利用当地农户自建贮藏窑的基础上,政府部门做了大量的扶持、引导工作,以企业为主体,先后建设了装备世界先进调控设备的现代化储库8处储存能力达60多万吨,贮存能力200吨以上的储窖2700座,仓储设施的建设和进一步完善,实现了马铃薯销售旺季有序、淡季不淡,保证了马铃薯全年均衡上市。 (六)强化品牌文化建设,提升产业影响力。 2008年、2010年我市成功举办了两届马铃薯文化节,2009年2月,在北京举办了马铃薯产业发展高层论坛,邀请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科技部等部委有关领导和中国农科院的有关专家、学者,为打造中国薯都建言献策。 马铃薯文化节集技术研讨、种薯订货、市场推广、品牌宣传为一体,通过这一平台,既展示各种马铃薯相关产品和打造中国薯都的成就,又主动学习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同时也把我们的科研成果、发展模式、发展理念推向全国,提升了我市马铃薯产业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