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某个时段看到奥运会开幕式,你会看到如下的场景。
天色阴沉,正在塞纳河上入场的游船;无所不在的粉红色,从Lady Gaga的歌舞开始;融入了最近二十年的文化符号,从刺客信条的持火炬者进入LV的制作工坊开始;当然,还有你们最喜欢的小黄人。
你们喜欢吗?
奥运会开幕式,总脱不了宏大的叙事,历史的点滴。这点连美国人在28年前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上都无法免俗。
但又想从宏大中找到那一点点聊天的乐趣,如同想从金拱门的板烧鸡腿堡里找到历史的厚重。
这届开幕式没搞这些东西,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宽容、包容和爱。
搞清楚这五个字的价值后,你再来看看这届奥运会的开幕式,你就懂了。如果你配上自由、平等、博爱这六个字的法国国训,再了解一下三色旗的意义,就更明白了。
所以,我们来看一看这届奥运会的开幕式。
让人不想睡觉的开幕式
喜欢《红楼梦》的人,能说出一百个喜欢的理由。巴黎开幕式的优点,却只有一个,这是一个不让人感到困倦的开幕式。
天公不作美,阴沉沉的;塞纳河水看起来也是乌漆麻黑的。没有灯光和聚焦,看起来找不到重点,但好像每个人都是重点。
这种环境之下,开幕式能办得一团糟。毕竟,你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
但如果有一个主题的话,那主题就是,人人皆是主角。
Lady Gaga粉红色的舞伴们是主角,他们充满了笑意,在湖畔随性地舞动着;法国国旗是主角,他们在水面上绽放出最美丽的颜色;卡尔刘易斯和毛瑞斯莫是主角,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传递了火炬。
在窗台边看风景的现场观众也是主角,因为他们看到了一场巨大的、自己正在参加的表演。
你有没有想过,你也是主角之一。
你的情绪没有受到压抑,感受不到所谓激动带来的肾上腺素强烈分泌,也没有眼泪流出。你觉得自己非常轻松,你融入到一个完全开放却又快乐到极点的环境中。
诚然,环境是不完美的,但节奏非常快,快到每一个无缝联接,都让你感到舒心和欢乐,你不需要去体会什么荣誉和历史,你感受的就是一个快乐,这就是包容。
法国人这个玩法,到底想表达什么?
你搞错了,其实什么也没想表达,只是想让你感到快乐。快乐是建立在包容以及包容带来的安全感上;你要是明白这一点,你就懂得开幕式的快乐。
如果不懂也没关系,毕竟,你看的时候也不困,哪怕有时差,对不对?
众生平等,这才是最重要的秩序。
时尚与信息的爆炸符号
开幕式中登场的角色,表达内容最多的,就是小黄人。
不得不说,确实玩得野。
小黄人全球通用,四五岁的孩子都认识。娃儿们没看过电影,也坐过小黄人的摇摇椅,穿过印着小黄人头像的运动衫。
小黄人身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秩序的约束。
有人已经说了,小黄人拳击手开始打裁判了,上一次还是1988年的奥运会……
作为十年前最流行的时尚符号,小黄人身上确实有很多好玩的东西。
他们不受原有秩序的约束,他们混乱,他们不讲规则,他们希望自己是主角,不当主角,就会破坏一切。
我们欣赏他们时,只是把小黄人当作闹剧和宠物,然后完了再说一句,傻子。
有没有想过,小黄人其实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投影之一,他们比我们更快乐。
小黄人还有一个特点,他是受到所有人喜欢的形象。包括男人,女人,儿童……
还有……
你想错了。我的意思是,如果你抱着猫来看,猫说不定也喜欢他们。毕竟热闹。
作为时尚的符号,小黄人是用来打破原有秩序的,或者用来表达如下的意思:这是一个没有秩序的开幕式。
又是让你喜欢的开幕式。
当然,当刺客信条的火炬手以跑酷风格穿梭在巴黎街头屋顶时,你充满了遗憾和惊喜。
巴黎还是可以找到哥特风格建筑的,如果在那上面跑酷,是不是更有历史感?
你又错了,要的不是历史……
有位老哥说他看到了《戏梦巴黎》的片断,但是仔细看了好久,没有找到,实在不行只有从硬盘里把那片子翻出来再刷一遍……
自由、平等和博爱的精神
巴黎是讲究厚重的,但他们的厚重只对一个人展现过,拿破仑-波拿巴。
这位被敌人称为“科西嘉怪物”的男人,他为很多东西而战,终其一生,他最大的贡献其实只有一个,《拿破仑法典》。
这是对人类的贡献。
法典归根到底只有一句话,自由、平等和博爱。
博爱是引申的,你明白了自由和平等,自然就会博爱。
在开幕式上,在《姐妹情谊》的歌声里,十位法国最著名女性的铜像被展现出来,这才是导演的真功夫,一下子就把想要表达的感情用最内敛的方式展现出来。即有厚重,又不惹你烦。
在LV的制作现场,女性制作者很费力地缝制一双鞋底,这也是一个很用心的表达。
席琳迪翁完成了最后的压轴表演,最后一个上台是最紧张的,这点很多人都有体会吧。在疲倦之下,失误会被放大,但这届开幕式是允许失误的。
重要的是,当席琳迪翁站在那里时,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胜利。
我们看到的奥运会开幕式,是一连串用记忆、快乐的彩色珠子串起来的,这里面的每一颗珠子中,即有历史,也有现实。即有运动员的参加,也有我们每一个观看者的欢乐。
这是看起来打破秩序的奥运会开幕式,又是一个在创造秩序的开幕式。他提升了你作为个体的价值,降低了在宏大叙事中对你的忽视。
你是参加者,不仅仅是作为观看者的情绪价值,而是你是情绪的创造者之一。
所以,最后我们还是要念一下那六个字。
自由、平等、博爱!
(搜狐体育原创 钱琨)
为什么要树立博爱的情怀?
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初春季节,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集聚巴黎。 他们在一份会议宣言中写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究竟有何神通?他反复阐述仁与礼。 仁的内涵是爱人与修身正己,强调的是人格上道德的完善,礼指的是反映、体现出仁的行为准则,它强调名分与尊卑长幼。 孔子的核心思想可以说就是一个“仁”字。 “仁者爱人”,“仁”就正意味着博爱。 法国启蒙思想家强调:平等、自由、博爱。 “博爱”实际上不仅是一种社会伦理,更重要的,它还是一种让你人生更快乐的法宝。 只有“博爱”的人,才能胸襟开阔,才能真正做到待人热情、友善,乐于助人,才能在人际交往中永立不败之地。 我喜欢这个小男孩的故事,他出于一时的气愤对他的母亲喊到他恨她。 然后,也许是害怕惩罚,他就跑出房屋,走到山边,并对山谷喊道:“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 ”接着从山谷传来回音:“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 ”这个小孩有点吃惊,他跑回屋里对他母亲说,山谷里有个卑鄙的小孩说他恨他。 母亲把他带回山边,并要他喊:“我爱你,我爱你。 ”这位小孩照他母亲说的做了,而这次他却发现,有一个很好的小孩在山谷里说:“我爱你,我爱你。 ”生命就像一种回声,你送出什么它就送回什么,你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你给予什么,就得到什么。 你想要别人是你的朋友,首先你得是别人的朋友。 心要靠心来交换,感情只有用感情来搏取。 (一)友善能铲除障碍有天我去发廊理发,见到两位风尘女子在谈论香港名星李小龙。 一位说:“李小龙最后是死在一位妓女房间的。 ”另一位反驳说:“不会吧?好像听说是得暴病死的。 ”前一位马上应道:“就是,肯定是别人造谣,要是那样,也太‘肉酸’了。 ”我突然感觉:一个人不论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如何,但内心深处都是希望自己所喜爱的人物是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 《红灯记》里鸠山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但如果人人都标榜看穿了尘世,信奉自私为座右铭,那么这个世界必将暗无天日,这个社会必将走向衰亡。 所以我们从小受的教育,这个社会所弘扬的伦理,都教导我们要友爱、仁慈,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影响,正如弗洛伊德的理论所形容,渗透进我们的潜意识,我们潜意识深处有了对友善、仁慈的向往,有了对具备这种品质的人的尊重。 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人,一定都是品德高尚,有仁爱之心的。 你有这样的体会吗?这个社会上有种人仿佛所有人都是他的敌人,对待别人总是凶巴巴的、恶狠狠的,或者从来就不将别人当人,只是当作他人生旅程上的一种工具。 这种人不论他有多大本事,最终还是会遭到人们的唾弃。 人就应该有爱心,友善地对待每一个人,这也正是成功者的人生准则。 我有位朋友,一个典型的生意人,在他最危难的时候,身无分文又没有工作,我帮过他,提供他住,还借钱给他,可他为了多赚我几百块钱,却伙同别人骗我。 这正如美国已故总统肯尼迪所说:“做生意的都是狗娘养的。 ”最后我发现了,虽然也很气,但并没有痛骂他一顿,然后潇洒地绝交。 我只是告诉他人都不傻,不要骗人,还是友善地继续帮助他。 以后他终于发达了,出于对我的感激,在很多紧要关头他都无偿地帮了我。 我还有位同事,人们眼中“变态”的老太太。 我与她无怨无仇,但她眼红我的第二职业,时刻盯住我,稍一抓住我的过失,就去领导面前打我的小报告,害得我几乎被炒鱿鱼。 旁人都愤愤不平,她每见我也总是有些不好意思,但我却始终以友善待她,能帮她时还是尽量帮她。 终于她被我感动,不无惭愧地对我说:“我的年纪比你大得多,但你的做人姿态却比我高得多。 ”这只是小事,但却是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的。 别人伤害了你,明知报复己无济于事,何苦还要多树仇敌呢?此时友善会使你显得大度、姿态高,会使你生活天地无比辽阔。 而且别人对不住你,你还以友善待他,他自会对你有负疚感,说不定以后还会加倍补偿给你,这正是聪明人的做法呀。 人性本就自私,我们要学会理解人、谅解人,愤怒和暴力只是外在的力度,只有友善才能感发人性中光辉的部分,真正深入人的心灵。 100多年前,林肯曾引用一句古老的格言,说过一段十分精彩的话。 他说:“一滴蜂蜜比一加仑胆汁能够捕到更多的苍蝇。 ”人心也是如此。 假如你要赢得人好感,就以友善待他,用蜜去赢得他的心,你就能使他走在理智的大道上。 有人说:“你在喊口号,这个世界本就是一个生存竞争、弱肉强食的斗兽场,好心多半不得好报,好人往往吃亏。 ”我不否认,人性中最古老、最深切的禀赋本就是自私,那种幼稚的仁慈,天真的友爱,自会使你处处碰壁。 但友善绝不是叫你傻气,在深刻认识人性基础上的友善正是使你受欢迎的一种方法。 有人会说:“说,谁不会,但做起来却难。 有些人你一看上去就讨厌,还怎么对他友善得起来?”这里我想介绍心理学中一条原理,“照镜子”效应:与人交往,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这人一眼看去就不错,与自己很投缘,果然大家谈得很好:这人一接触,感觉上讨厌,结果,彼此真的格格不入。 为此我们常在心里庆幸自己感觉灵验。 是否你真的感觉灵验呢?心理学中有一条规律:我们对别人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往往作出同样方式的反应和回答。 在与人打交道时;我们发现我们自己的待人态度会在别人对我们的态度中反射回来。 恰似你站在一面镜子前,你笑时,镜子里的人也笑,你皱眉,镜子里的人也皱眉,当你叫喊,镜子里的人对你叫喊。 几乎很少人认识到这条心理学规律是多么重要和多么具有预测性,反而得意地归之千自己感觉灵敏。 实际上,如果你事先就确认某人是难以对付的,则你很可能会用多少带有敌意的方式去接近他,在心中握紧你的拳头准备战斗。 其实当你这样做时,你简直就是设置了个舞台让他上去表演,他也就被逼扮演了你为他设计好的角色。 而如果你事先认为某人是友好的,你就会用友好的方式去待他,在你的感染下,他自然也以友好的方式待你。 我办的每一期训练班都有一些学员,听我讲课时,始终板着脸,看上去尖酸刻薄,仿佛被我骗了学费。 以前,我见了这类人就讨厌,很少去搭理他们。 结果毕业时,我与他们的关系真的也就很差。 知道了这条心理学规律后,我想是否我的心理作用造成的呢?以后,我就有意识地去接近这类人,在心里始终当他们为好朋友。 结果我发现他们中很多人都很友善,心中都有一团热情之火,只是性格使然,在外表上表现得严峻点罢了。 请记住,你的大多数敌人正是你自己造成,友善才会使你朋友遍天下,使你的品质升华,生命充满欢乐。 友善还能带来两种心理效应。
论语全文 译文
复兴国学中华道学目录 :第一部 太极心经之善恶有本 ——讲述中国民间道德近况第二部 太极心经之真爱在心 ——理解中国文化须有爱心相通 第三部 太极修世之真理人间 ——追忆中国“道”文化体系 第四部 太极修世之博爱文明 ——讲述论语中博爱公平的文明 第五部 太极顿悟之龙行天下 ——讲述道德经自然社会哲理 第六部 太极顿悟之大德通天 ——还原中国道家科学逻辑体系 第七部 太极畴谋之旦夕祸福 ——讲述中国佞才之另类道文化 第八部 太极畴谋之周易归真 ——讲述周易的万物易变过程论语学而第一章------太略童铑品国学原文: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二)大意:有着博爱公平之德的人常讲(子曰):一个太极的有道的真爱社会是这样的:人人生活雅致,勤业乐道,大家勤于探索发现新知,丰富经历,并不断的通过实践进行创意创新创造(学而时习之),这不也可以象古人一样建说立业吗(不亦说乎)?大家志同道合,时常从五湖四海来聚会,谈经论道,礼乐艺术,这是多么清心高尚文明呀(不亦乐乎)。 大家在学问与生活技艺上平等互助,乐道与善,共同进步,共同营造一个博爱公平的环境(不知不愠),这就是传说中人性化的、有道的君子社会(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第二章——太略童铑品国学【原文】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悌(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 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二)、大意:有子说:“大家处事做人都讲博爱公平,平等自由,这样,平白无故违犯道德法规的人,就很少有,不违反道德法规,怎么会有战乱发生呢?所以说,君子处事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仁而爱人,就会使社会行为符合天地博爱公平的大道,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自由不就实现了吗?” 论语学而第三章——太略童铑品国学原文: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 ” (二)、大意:没有法律法规、制度规范的“礼”法“礼”章可循,为事为人模楞两可,人人巧言令色,装大充楞,虚伪掩饰,投机取巧,这样怎么能保障“孝”的大爱的行使呢?语学而第四章----太略童铑品国学原文: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二)、大意曾子说:有“仁而爱人”的真爱的人会每天多次的反醒纠正自己的言行,与人共事的时侯有没有偏离“大爱”的信仰呢?在处人上自己的言行是不是做到言而有信、行而有果了呢?那些前人他人留下的宝贵经验教训、真理、模范,我学习实践了吗?论语学而第五章——太略童铑品国学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信,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 (二)、大意:以自然之规律的天道的博爱与公平原则谐调国家,博爱公平而专一持恒,博爱公平且言之有信(敬),节爱民力民财,不挠民事百业,使民能够安于生产生活。 论语学而第六章——太略童铑品国学原文: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悌,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二)、大意知博爱公平、真爱包容的社会之道的人讲:一般的人都具有双重身份,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要博爱且公平,超乎自己能爱的范围的则讲平等自由,恪守博爱公平、平等自由的原则,身体力行,大爱无疆,里于“仁”而与人性真爱为伴,时刻以爱的包容心为做人行事原则,提倡并时尚那种高尚的人格,平时要多看一些名人传记、孝文礼章,效仿圣贤泰德、智人仁君之人的成功经验、先进事迹和高尚情操,建立一个勤业乐道,崇尚美德的社会氛围。 论语学而第七章——太略童铑品国学1•7 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二)、大意:子夏说:学习圣贤,控欲向善。 学仁者爱人,首先就会做到尽心对待父母;学智者擅社会之事,则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致力于君子“爱人”的社会大范围的文明事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则以朋友之平待自由观相待,就象天体自然存在一样,做到天地自然万物最基本规律——直行无惧,各自做好自己的事情,言而有信。 不管是什么人,如果能做到这样,即使是没有满腹经纶,也是一个合乎天道的圣贤泰斗之人。 论语学而第八章――太略童铑品国学1•8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 主忠信(4)。 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 大意自然而然,依着博爱公平之德为人为事的人常讲(子曰):君子爱己爱人,爱自然社会,依不同环境注重大局,合理取舍、天人合一的综合处理天地间的“爱”,如果不这样,就称不上是有“泰”德的品质,“不重”的不知大局观,是学习自然之度、按自然之度办事没有到家的表现。 忠于自己的爱的信仰,按天地万物运行的往复可信的特质做事,才会有太阳光辉下的九星共辉的依靠。 以信仰的“忠”来实行人性真爱为主的人,即便是自己成为万众楷模,也不会玩弄世人对他的信任,也不会虚饰伪装,而是根据“爱”的原则大局为人为事,“有错必改”。 论语学而第九章——太略童铑品国学【原文】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 二、大意曾子说:我们要实现按自然之度办事,成就人性真爱的文明大业,就要知道我们永远要“借鉴历史,把握现在,着眼未来”,我们的目标是要实现中华真爱文明的厚重道德文明。 论语学而第十章——太略童铑品国学1•10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大意子禽问子贡:孔先生每到一个地方都要从事政治方面的事情,这是他靠关系名望要来的,还是别人主动给他官做的?子贡说:“孔先生博爱而公平,推行礼法礼规道德制度,亲力亲为,节用爱民,谦学好德,信行信为,这是他能做政治工作的潜质。 即便是夫子为推行文明真爱事业去要个实现真爱思想的平台,这种“要”与那些买官卖官的权势小人的“要”官相比,怎么能相提并论呢?”论语学而第11章——太略童铑品国学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大意德高望重的人常讲:长辈在世的时间,要看一个人的努力行为方向,长辈不在的时间,要看他的行为是否是自然顺承了父之道。 如果他能自然承延父之道而三年不变,这就说明长辈博爱公平的责任尽到,晚辈自然承载祖辈文明事业,人性真爱文明得以发扬光大。 论语学而第12章----太略童铑品国学1•12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 先王之道(3),斯(4)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大意 有子说:“道德法制制度的建立健全,贵在实现孝爱思想下的厚重和谐文明。 通过自然传承,经过三年验证无需改变的、特别是那些可以世代相传的真理道德,正是通过这个“和”的文明的传承效果体现出来的。 保障百姓生存的工作空间、同时给百姓施展聪明才智的余地与机会,自然流通人才,同时不放任不合“道”的过分纵欲名利的个体行为,用博爱公平的礼法礼规制度作好价值导向的引导,合道则行,不合道则有所不行。 一个社会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白“和”的厚重道德,要“恭”而亲为“厚”的“敬忠尚德”的信仰、重的“爱之大局观”的人生态度。 如果没有这些体现自然之度的孝爱思想的礼法礼规与制度的约束,也是不行了。 论语学而第13章――太略童铑品国学1•13 有子曰:“信近(1)于义(2),言可复(3)也;恭近于礼,远(4)耻辱也;因(5)不失其亲,亦可宗(6)也。 ”一、大意合乎公义的信行信为,合理、合法、适度的亲力勤为,这两个方面是建立美好而文明社会的必要条件。 有子说:“言必信而行必果,信言信为而附合天体运行的公信正直的特质,那么这种行为原则就可以做为有用的经验理论,甚至可以成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真理,不断指导人类思想行为正确开展活动。 勤业乐道雅趣,亲力亲为,且行为符合于礼法、礼规、制度,那就不会招致非议与反对。 因为义的公平正直与礼的有序化的实行,就会促进社会上出现孝悌的人与人之间的真爱、真诚关系,如果有孝悌之真爱诚挚关系,那我们就可以实现我们所理想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和谐文明了。 ”论语学而第14章----太略童铑品国学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一、大意本章意义还原为:合乎自然之道德的人常讲:“君子应节欲不贪,自然有度,依自然社会存在发展规律而有所为有所不为,凡事以人类所特有的人性真爱的包容互动为原则,逐渐学会做到信、雍、义、仁、智、贤、圣的各层本领能力,提高自己的爱的人性修养,要知爱、能爱、会爱。 为此,君子不应该过分的追求名利财权,凡事节制有度,食不贪,居不奢,勤于人性文明之事而重理性与直觉的太极易理,不要过多的相信或滥用佞言佞人,凡事恭行亲为,勤勉而有信用。 时刻了解掌握自然公平守恒之度,时刻以自然之度办事,不反其道而行,这就是重视自然之度的好学。 论语学而第15章-----太略童铑品国学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 二、大意子贡说:“贫穷,但不嫉妒媚俗、阴暗奸诈;富有,但不嚣张傲慢,象大自然一样公平面对名利财权,好吗?”孔子说:“当然好了,但不断学习进步,提高爱的能力,从一个长者上升为一个君子仁人,贫穷,但勤道乐业雅趣;富则能按天地大爱的“孝文礼章”处事,长而能仁,仁而进取至智,智而能贤,贤而能圣,最终做到有人性真爱的文明特质,就更不错了。 ”子贡说:“切磋琢磨,精益求精,不断了解自然道理,提高人性特质,明白人性真爱的文明道理,这难道就是“学”习进步的终极目标吗?”孔子说:“子贡呀,你终于明白古代诗三百的真正意义所在了,用这个终极目标去行不言之教,举善而教,让所有的人们都知道这个爱的文明真谛吧。 ”论语学而第16章——太略童铑品国学子曰:“不患(1)人(2)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大意注重于个性的才能发挥很重要,但用爱心“周”、“济”、丰富社会空间更重要,最重要的是“周”的包容融合、“济”的爱的能力提高、丰富社会空间的好的文明成果不断发扬传承。 02-0010论语为政第一章——太略童铑品国学原文: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一、大意有道德的人常讲:用太极易理的真爱思想来纠正个人社会的思想行为,就象常为人类指明地理方向的北斗星一样,永远值守在北方,成为人类文明的航标。 02-0020论语为政第二章——太略童铑品国学【原文】 2•2 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 一、大意古代人民大众留传下来的科技文化人文的谚语记录——诗三百,是由古人丰富阅历的学、习、建说立传、孝文礼章中来,这些东西之所以会被留传至今,其原因就是其中有纯真无邪的爱。 02-0030论语为政第三章——太略童铑品国学原文: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一、大意倡导从学、习、说、传、论、孝文爱章中得来的信、久、稳定的宪法制度,公平平等的规范化刑罚规章及立法执法条文,这样人民就会提前预防触范而不自取其辱;采用人性化道德规章,并用公平的法律道德规范去平等的对待天下人,人们就会知好歹进行自我约束管理。 02-0040论语为政第四章——太略童铑品国学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大意阅历丰富的有道厚德之人讲:我会明白我的一生会有这样的一个过程:自小立志要做一个合乎自然之度、有人性真爱的人,十五岁左右要勇直信行,学、习、建说、立传,成就自己,述信而士;到三十岁左右要建立个人的是非曲直标准,做一个合格的守道好德的公民;四十岁左右要真正的熟练运用一套生存本领,并摆脱世俗诱惑的困挠,努力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长者,博爱而公平;到五十岁就要清楚人类真正的价值是要有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知道爱人的真谛是要自己心中有人性真爱,个人应该与“仁”为伴,有爱心,仁而爱人,一生伴随仁爱的个人品质;到六十岁左右,我就会明白法律法规与人性自由之间的辩证统一,凡事想的开,从而游刃有余的处好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到七十岁,我就会真正认识到人类文明的真谛不但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兼顾自然平衡,而要处理好这些关系,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认识到人性真爱的真正作用;到了八十岁,就会明白人类要延续文明,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接力,用人性真爱的法宝,逐渐把人类社会逐渐推向文明的:信治、雍治、义治、仁治、智治、贤治、圣治、泰治的各文明段,最终实现人与社会及自然的和谐存在。 02-0050 论语为政第五章——太略童铑品国学原文: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 (2)”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5)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一、大意孟懿子是个比较开明的雍尚大夫,他问孝是什么。 孔子说:不违背人性真爱。 樊迟是个需要爱的道德教育的勇信的年轻人,赶车的时侯,孔子对樊迟说:“那天孟懿子问我啥是孝,我说是不违背人性真爱。 ”樊迟说:“谁知道人性真爱是啥东西呀!”孔子说:“不了解什么是爱,你只要按爱的礼法礼规做事,一般也不会出啥漏子,亲人朋友在世的时间,按道德法规规范去对他们就行;亲人朋友过世了,用人情礼仪对他们尽心就行。 ”
概括近代欧洲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文艺复兴时代以佛罗伦萨为中心.拉丁文是共享文字.一般来说,西方思想分成三种不同模式看待人和宇宙,第一种模式是超越自然的,焦点在上帝,人是上帝创造的一部份;第二种模式是自然的,焦点集中于自然,即科学的模式,人是自然秩序的一部份;第三种模式是人文主义的模式,焦点是人,以人的经验作为人对自己、对上帝、对自然了解的出发点.这种区分只是可以用多种方式组合的三种倾向之间的区分,没有严格的界线,更不是如孔德的三阶段规律的另一个翻版:人文主义模式超越神学模式、科学模式又超越人文主义模式,因为这三种模式都陆续有代表,继续发挥影响力,它们之间的关系在竞相自称垄断真理与不同形式的共存之间摇摆.古希腊思想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尖锐攻击经院哲学的,是它们一心扑在逻辑范畴和形上学的问题,其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脱离人的日常生活.不过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并不想用另一种哲学思想来代替经院哲学,他们只想把经院哲学所忽略的作用复活起来.人文主义讨论中最喜欢谈到的话题,就是积极活跃的生活、和沈思默想的生活孰优孰劣?沈思默想的生活不再像中世纪占据最重要的位置.第二个话题是命运的无常,和拒绝对之屈服的精神.这种要制服命运的决心,产生对人的个性和自我意识的兴趣,因此肖像画、自画像、传记和自传数目越来越多,而且是用写实笔法,而不是象征或比喻风格.我们无法回避奥古斯丁笔下充满罪恶的存在,与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看法之间的冲突.大多数文艺复兴人没有对这冲突困扰,继续把信仰基督教视为理所当然.至于少数感到困惑的,可以采取两条道路:新伯拉图主义和圣经人文主义,它们以不同方式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中的宗教因素.新伯拉图主义认为和谐匀称是宇宙的根本原则,人通过沈思默想这种最高的人类活动,可同这两个原则求得一致,这种信念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宇宙的等级层次中,人是创造的中心,同所有已被创造的东西联系的环节,是属于物质的较低层次,但仍能够再提高自己与上帝求得相通.从新伯拉图主义很容易走到神秘主义,所以文艺复兴对魔术、占星术也很着迷,并有兴趣于毕达哥拉斯式数字象征主义、神话及寓言,这都对欧洲的文学艺术产生深刻的影响.圣经人文主义,就是把人文主义的治学方法应用到圣经的文本、以及教会元老著作的研究.对他们而言,文艺复兴尽管以人为中心,但宗教性不一定就弱.圣经人文主义以北欧为主,也因此,北欧就成为宗教改革运动最主要的泉源之一,许多基督教人文主义者开始都抱有改革教会的目的,他们认为精通古典研究,并把它用于圣经,是恢复基督教导的本来面目的钥匙.而且,路德对牧师的中间角色,以及他坚持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很可以被看做是人文主义的自然发展,正如他坚持把圣经译成各国当地语言一样.日耳曼境内,路德对初生的民族感情有吸引力,但出了日耳曼,其它基督教人文主义者要追随他,至少得排除两大障碍:1.路德在放弃教会传统与信念方面,越来越走极端,最后干脆与教会决裂.2.路德和卡尔文复活了对人的罪恶本性 的强调;这最后会与人文主义彻底不兼容.布克哈特有句名言:文艺复兴,是在发现世界、发现人.回归自然、回归古人,是一切看的见的景物的模仿者.他们描绘具体而普遍的东西,把普遍真理与具体经验结合.1527罗马遭到洗城之劫后,那布勒斯与佛罗伦萨继之遭到围城之难,接着又是饥荒与鼠疫.意大利剩下最后的一个共和国是威尼斯,它能幸存是因为善于适应时势的变化.当布勒哲尔画《死神的胜利》之时,早期人文主义对人的尊严和创造力的信心肯定,成了对实际状况的一种讽刺.这种讽刺会在十八九世纪对进步的信心,到二十世纪瓦解后,再度出现.在这种幻灭中若仍要坚持信念,就得安于悲剧.这就是出现莎士比亚悲剧的背后原因.莎士比亚不再相信勇气、美德能掌握命运,人所能做的,不过是以坚毅不拔的态度面对他的失败.共和国公民精神的失败,也导引出马基维利的《君王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他们看待人物,不再如新伯拉图:像神,或米开朗机罗:像英雄.不过,尽管如此,人仍位居中心.宗教战争期间,不管新教改革、或天主教反改革,都着手压制人的精神自由,也不再强调今生今世的生活.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因此作为历史力量,它有明显的软弱性,而当某些人组织起来把它当作异端邪说或虚妄幻想加以压抑时,这种软弱性就更加明显了,但是,它所代表的思想,他对人的经验和价值的中心地位,对人的尊严的坚持,力量是太大了,它们一旦被恢复和重新提出,就无法加以永远的压制,尽管在十六世纪末要认识到这一点是困难的,但是未来站在它们这一边.二、启蒙时代文化批评家、宗教怀疑派、政治改革派的松散、非正式、完全无组织的联合,巴黎是中心,法语是共享语言.启蒙时代开启之前,已经有哥白尼与伽利略、培根,探险航海.宗教战争,使所有思想开始跟神学分家.笛卡耳、史宾诺沙,以及霍布斯.霍布斯把道德社会的基础置于自我保存,最能看出英国内战造成的焦虑感.启蒙时代开始的十八世纪,开始从宗教战争的怀疑论走出,其乐观,是建立在试验性科学.培根曾在十七世纪时预料到此点,他于1626年去世,结果牛顿诞生了.牛顿生于1642年,死于1727年.大自然开始从神秘中走出,变成可知.启蒙运动影响力最大的,是运用自然科学的冲击力,让人文学科也脱离神秘的宗教启示.洛克:政府是一种契约关系,信托是可以撤回的.因此帮英国革命提出辩解.洛克反对笛卡耳所说的人类思想来自天生,他认为来自我们的感官印象.他像牛顿发现自然世界的科学规律一样,发现人心的科学规律.牛顿和洛克都是英国人,他们在启蒙运动第一期发挥很大的影响力.这是英国比较早享受到自由的结果.启蒙时代开始攻击笛卡耳的唯理论.他们谈到理性,都是在谈对智力批判性、破坏性的运用,而不是它建立逻辑体系的能力.他们是经验论者.因此启蒙时代和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是有连续性、而不是同一性的.他们的解决办法不同.文艺复兴仍可把古典思想和哲学,跟基督教信念、对上帝的信任结合起来,或多少互相容纳起来,神圣,仍是他们的中心主题.而启蒙时期,宗教复兴已经失去了势头了.尽管宗教建立起来的权力结构仍旧存在,包括财富、迫害异己、剥夺思想自由、垄断教育等等.因此启蒙人士,对教会用尽力量攻击的.如今他们可以得到自然主义的宇宙观、成功的科学方法,以及批判、怀疑、经验主义的支持,这种用新的思想方法扩大到人类状况和人类社会的改造,是一门人和社会的科学.而伏尔泰或牛顿,其实都是对上帝虔敬的人.只是他们从人类是堕落救赎的面向,转到上帝的慈爱,一种更跟自然宗教(我们或可称为创造论,韵琳注)结合的观点.当然这种批判理性,也就用于权威、传统、习俗,不管它们是来自宗教、法律、政府、还是社会习惯方面的.提出问题、要求进行实验、不接受过去一贯所作所为或所说所想的东西,就是启蒙时代的方法论与时代精神.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很有雄心,想为人类和社会研究,做牛顿在十七世纪为自然研究做的事,这样一个设想的形成本身,就是他们最大胆、最有影响的思想之一,已经成为人文主义传统的一部份.启蒙运动成败参半的纪录,对后世是有预言效果的.经济学:杜尔戈、亚当‧思密孟德思鸠:「法意」可说是现代社会学的启蒙,对气候、法律、宗教、治理原则、过去事例、习惯风俗等等形成社会总精神的一切进行了比较性的研究.尽管这会导致社会决定论、历史相对论,他却将自由在道德上的必要性,置于决定论相对论之上,而他也违反自身前后逻辑的,坚持反对专制统治,认为它是不合道德的.对英国宪法分析出「分权」的基础.在人性的心理和道德分析方面,没有取得像在社会分析方面那样多的成功.十七世纪的理性时代和十八世纪的启蒙时代最大的差别,就是启蒙时代推翻理性前提,提出经验论.休谟使用理性一词,只限于得出思想关连的推论和辨别真假,同道德判断所关心的行动、价值、动机和感情,都没有关系.道德的前提,是感情——追求快乐幸福、回避痛苦不幸,我们认可动机行为,均来自感情,而非理性或天启.任何信念或价值,除了人类经验,没有别的.因此要找到最大多数人都想要的幸福.「谋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比之「契约」,对政治、政府、法律来说,是个更好的基础.休谟影响了下一代的边沁,他在法国大革命1789年出版的《道德原则与立法工作入门》中提出,立法和制度的试金石,是能否最大限度的增进最大多数的幸福,后来就成为他和哲学界激进份子在十九世纪上半叶鼓吹的立法、政治、经济改革的动力.启蒙时代的新转折,是鲁索.鲁索声称,从感情、感觉、心灵学到的经验的教训,是理性心智永远学不到的真理,也是唯一能提供正确行动指导的真理. 鲁索刺激了情感的复活和对感性的崇拜.道德的根源不是理性,也不是自我利益与公共利益的一致、或功利原则,而是「内心的呼声」.痛恨文明社会的腐蚀性,要回返自然,人性本善是大自然的意志,道德来自没有教化的良心.因此跟人是堕落有罪的彻底对立.根据他的观点创作的「社会契约论」,推导而出:主权在民、全体人民,全体人民要尽力表达普遍意愿.他是第一个阐释人民主权的人,其它启蒙思想家瞩目于开明的君主政体,不信任民主政体.鲁索的政治观点和他的人性论一致.鲍姆加登美学史,让美学独立出来.温克尔曼开创了艺术史.十八世纪七零年代,在德国出现了狂飙运动,反对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谴责理性主义把感情的自发性、人的个性、天才的灵感从属于冷冰冰的古典主义理性化规则和不自然的趣味.他们也反对法国霸权.代表人物是哥德.另一个代表人物是赫德.将科学研究的理性方法,跟人类现象研究分开,研究人类,英通过历史科学:群体和他们的文化,包括语言、法律、文学、宗教信仰、神话和象征、制度等,认为每一个时期、民族、文化、社会按期特点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普遍理想与普遍人性,有的只是多元性,强调个别性、多样化.这种知识领域需从内部掌握,透过想象性的同情,把自己放在其活动的人类群体或社会之中.最后是康德,康德书房中的肖像是鲁索.康德沟通了理性与经验.他的哲学研究一样集中于人,而不是超验的或自然的世界.人的思考、人的经验、人的想象力创造.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在人的经验中接触到的东西,人的思考能力对待经验不是随便任意的,而是遵循一定的模式和范畴,这就是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间的桥梁.而后出现了美国独立革命与法国大革命.启蒙运动是思想革命,他的对象是知识分子,除了鲁索,对群众并不信任,但它对旧制度的破坏,使革命成为可能.法国革命主要并不是意识型态的,是很多现实因素的结合,但激进派用了启蒙运动的思想,把它变成了口号:公民、社会契约、普遍意愿、人权、以及自由平等博爱.文艺复兴时代以反人文主义的宗教战争做结.启蒙时代以反人文主义的恐怖统治做结.三、十九世纪(1789-1914)理性、自由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运用,使这个阶段永远的影响了二十世纪.当时的人相信,让所有的人的能量彻底释放,世界会永远进步向前,充满了乐观的心情.科学替代哲学和收到挑战的宗教,提供精神上的保障和对大自然的掌握,牛顿当年寻找的「原动力」,被从神学中释放,而用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来解释.孔德企图把自然科学中奏效的方法,应用到社会和道德研究.思宾赛和马克斯都自称做到了这一点.他们得出了可以与牛顿的运动定律相比的一套决定论定律,不容有偶然性、神的干预或个人选择的余地.达尔文则废除了自然科学与人的研究的分界线.达尔文的理论基础是进化和进化过程中的自然选择过程观点,这结束了人的特殊地位,把人与动物等同.法国:政治上的运用第一个预见到平等的要求是无法抗拒的,并且继续提出民主将会有什么后果的,是年轻的诺曼贵族托克维尔,1825出版《美国的民主》,从他对美国的观察,他预见到「为了要保障平等,人们会要求增加国家的中央集权,从而即使出于无心,也会造成新的形式的暴政,他们为了要平等而谋求自由,但是平等越是藉自由之助而确立,自由本身就越难获得,这适成反比.」「人们越来越指望国家,为他们提供安全,预见到他们的需要而供应他们必需品,便利他们的娱乐,指导他们的工业,规定他们财产的继承和遗产的分配,只差没有为他们代劳省得他们思想和生活了.」「或许这正是上帝的意旨,宁可让全体人类得到程度稍差的幸福,不让少数人达到十全十美的边缘.」托克维尔认为拥护自由就是拥护人类的尊严,因此他终生致力于参与反对党、强调分权.但他亲眼目睹短命的第二共和国1848-1852 之后,政府被拿破仑的政变推翻,他以拿破仑三世的称号建立了第一个全民表决的独裁政体,第二共和国把选民从二十万扩大到九百万,但是新选民心甘情愿的把权力交给那个对人人许诺一切的人,而他唯一的本钱就是有一个伟大的名字.他代表了条件平等和暴政权力的结合.托克维尔因此写书证明,中央集权化政府机构不是革命创造的,而是革命之前的旧制度建立的,法国革命不但没有推翻它,反而继续了它,政权变异,但中央集权的结构依然故我.社会主义则更往前进一步.原先社会主义者基于人道主义一直强调财富和机会的不平等,但马尔萨斯阐明工资不能调高到超过维持生活的水平,否则任何增长都会因为它带来的人口增长而抵销掉.直到马克斯才把社会主义放到另一个不同但坚实的基础上,他引用的是历史决定论.其实这基础跟人文主义传统正好背道而驰,但马克斯创造了对待社会和历史的全新态度,给人类知识一个新途径.德国:艺术上的运用德国像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在艺术中找到表现途径,音乐达到了完美的古典形式,把人类的深刻感情和新形式发展中的无与伦比的创新力量做了完美的结合.哥德可以代表这个时期的特点.刻意培养平衡与和谐,让文学和其它学科结合,研究自然科学,用客观世界来制约过度主观的时代通病,因着科学研究,也就有了有机体的观念,不相信机械原理可以用到任何活的东西,也不相信可以用分析的方法,把有机生命本体存在分解开来.制约自然中的形式规律,和制约一首诗、一支曲子或者一件艺术品的形式规律是一样的.人应当把所有能力——感官、理性、想象力、理解力——发展成为一种真正的统一体,他对其中任何一种能力本身都不信任,不论是想象的、还是抽象的、或者是意志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席勒.在他们的影响之下,德国对思想塑造生活的力量、以及个人自我修养的能力有着共同的信仰.席勒特别相信,艺术形式——在他身上自然是诗歌和戏剧——的经验比别的东西更能唤醒人们,「通过美的晨门,我们进入真的领域.」德国因着重视自我修养,所以被托克维尔和弥尔批评不关心不投入时局.洪堡投入教育.至于施莱马赫,对日耳曼新教影响仅次于路德.他提出一种人文主义观点的宗教,对上帝的信仰不是通过神学论据或者基督教教条——通过基督的受难而获赎罪——而是来自个人的人性意识:「个人内心中神的最高指示,邀请到时间领域之外去过不朽的生活,不受时间的严格规律的约束.」要发现人内心中会起作用的神,也就是人性最崇高的发现,需要有意识通过培养一个人的内心生活,并在行为中表现出来.这是「感觉的神学」. (赫德、黑格尔、马克斯)英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英国诗歌的伟大主题.随着工业化的污染,这主题更被加强了.雪莱、济慈、华兹华斯.柯立芝矫正之前边沁的观点,认为边沁观点只能用于经济,但对社会与历史与文化的哲学,柯立芝强调有机的观点,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已严重忽略了人之身为人的价值.弥尔非常欣赏柯立芝.弥尔的「论自由」.如果仅仅强调一般男女能够达到尊严、善良和伟大的潜在能力,而忽视我们大多数人是有分裂人格的,很少人能够达到人应当达到的程度,那么,这样一种人文主义就是浅薄、说不通的.小说家就是在扮演这个角色.透过小说呈现出丑陋人性与苦难世界.女作家乔治‧爱略特,和诗歌、评论家阿诺德.评论家拉斯金、莫里斯对社会中产阶级的批判.一般称呼一八七0到一九一四年这个时期是自由主义的顶峰时期是完全有理由的,人文主义传统对此做了不少贡献.但是此后它就丧失了继续成长的力量和气势.贸易保护主义、社会主义、帝国主义纷起.四、二十世纪1883年,丹麦批评家布兰迪斯(George Brandes)出版《取得现代突破的人们》(Men of the Modern Breakthrough),从此「现代」一词流行起来. 尼采激起对非理性的着迷,伯格森的直觉主义、索列尔的暴力说、弗洛伊德对无意识和梦境的探索.以及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崇拜,进行各种试验,一场感官的混乱.这一切都对人文主义传统造成混乱,因为没有客观性对主观性的制约.瑞典戏剧家斯特林堡(1849-1912),剧中的人物:「 由于他们是现代的角色.比以前更强烈的歇斯底里、分裂的、动摇的,他们是过去和现代的结合、书本和报纸的点滴、人性的残片、上等服装的破烂、拼凑在一起,就像在人的灵魂中一样.」他自己的人生也是一场地狱危机、一场精神崩溃.(他影响了伯格曼)他的读者群在战后大量出现.简而言之,开始出现异化、无连续性、非理性、分裂化、经常绝望的世界观,来代替理性、乐观与秩序.人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是不能分家的,否则各自都有偏狭化的危险.现代社会学的两个领袖人物,涂尔干按照法国理性主义传统,对历史表现出不信任,偏向以定义和分析来进行研究;韦伯则按照德国的历史主义传统,对定义表现出不信任,偏向于根据历史情况来进行理论探讨.前者是让社会学变成实证理性科学,要让社会学超脱历史人文的主观性,后者则是要将它与历史人文结合起来.宗教心理学:威廉‧詹姆士,容格心理学:弗洛伊德、阿德勒现代艺术文学透过他们的新形式,实现双重革命:一是承认人类的分裂本性和非理性因素,在个人生活和社会所起的作用,二是承认意识的破碎性、经验的暧昧性和真理的相对性.于是,构成人文主义的新版本出现了.但文人主义的核心要素不变:那就是1.人为中心,2.人有价值与尊严,为了让人有价值与尊严,需透过教育和争取自由,让人有选择能力与意志自由.3.重视思想,既不让思想孤立于社会和历史背景,也不想简单的归因,不管是归因于阶级利益、经济利益、性或其它本能冲动.理性既成为人文主义的核心,也成为辩论的主题,它一再被拿出来辩论:到底它的范围和成就是什么?鲁索和哥德就已对过份高抬理性提出质疑了.极端的理性和非理性都有违人文思想所需要的平衡性.人文思想核心要素的三点,都不妨害人文主义拥有宗教向度.历史以多次证明教跟人文思想的结合.人文思想跟宗教最不同可画出界线的地方,其实不在世俗性,而是在人类堕落的理论、和人文主义对人类能力的信任.这两个极端的例子,显现在神学家巴特坚持人和上帝之间没有通路、和罗素坚持人类必须完全依靠自己,在对人类充满敌意的宇宙中,为理想奋斗,也只有理想是值得尊敬的.在这两种极端之间,充满宗教与人文思想的结合.从伊拉斯膜斯的人文主义治学方法,到自然宗教、感情宗教,甚至会跟不可知论结合.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和尼布尔的基督教现实主义、史怀哲的尊重生命、马丁布伯的我—你关系,全都兼容,甚至是他们哲学思想中的必要成分.任何形式的人文主义者,若相信宇宙中存在一个比我们自己伟大的力量,并可以指望他给我们帮助,就结合了宗教信仰.二十世纪的人文主义还要面对的另一个大课题,就是它跟科学之间的关系.研究人永远不能等同于研究人的生理载体. 最初由维科提出,而后伏尔泰、卡西尔等德国思想家,到克罗齐、柯林乌发展的观点,一再提出自然世界以外的人类文化世界,它需要用人文学,也就是社会科学来掌握和了解.哥德主张的平衡,正是自然世界和人文世界,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二十世纪人文主义面对的未来,正是需要把这种大分家的情势结束,二者结合、又能不失各自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五、人文主义的未来在十九世纪八零年代到二十世纪三零年代之间,一种新版本的人文主义开始出现,打破了较早时期的乐观假定,认为出发点应该是承认人性的双重性质,承认个人和社会身上的非理性力量,这是由易卜生、弗洛伊德、韦伯这样的先驱者早就阐明了的.任何一种关于人的哲学,在经过了二十世纪中期以后,没有一种能保持完整无损的,同人文主义的观点一样,基督教、马克斯主义、科学的观点都是这样,都要经过一番斗争,才能认识到这一历史时期的经历所揭示的人类苦难的深沈和人性邪恶的不可测.因此势必会有新版本出现.有人宣称人文主义是属于资产阶级个人主义阶段的一种意识型态,但这种情况只在人文主义历史中的某个阶段出现,不仅古代世界的人文主义、或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都无法套入这种说法中;它还明显忽略掉人文主义中对经济个人主义的批判态度,这种经济个人主义,终于在一再被批判后,出现了政府干预的政治纲领.因此实在没有理由把经济个人主义,和具有根本意义的人的个体性等同起来;而后者对人文主义传统具有核心意义的重要性.个体性并不是原子式的孤立,相反的,按照人文主义的观点,社交的冲动、发展人际关系的愿望、关怀和合作的需要、要想属于某个人群团体的需要,这一切都是人的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这些要求,个人的身份仍是不完全的.与别人结合在一起采取行动是人类最大的潜在资产之一,人不仅是各有不同特性的个体,而且是社会的存在.六百年来人文主义传统代表的东西:拒绝接受决定论或简化论的关于人的观点,坚持认为人虽然并不享有完全的自由,但在某种程度上仍掌握着选择的自由.但是人文主义态度并不保证大家都会做出好的选择,正确的预见结果,或者避开灾祸,而只保证,如果我们能找到勇气和意愿来作选择,那么仍有很多选择供我们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