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下旬,作为“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江苏省入选的两座城市——南京、苏州,将迎来江苏省城市足球巅峰对决——2024年第一届江苏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对抗赛。两座城市将各自挑选足球健将,组建起城市代表队,在绿茵场上一决高下。
江苏足球“德比时刻”
2021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关于开展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下简称“意见”),提出要“选择一批足球基础好、发展条件好、工作积极性高的城市,加强扶持和指导,总结推广足球改革发展的典型经验,探索中国特色足球发展路径,推动我国足球水平整体提高”。
“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的申报一出,国内各大城市争先响应。2022年就有44个城市确认申报,经过三批综合考察,16个城市入选。
苏州和南京位列榜中。
这不仅是对两市足球发展成就的认可,也是推动足球运动在江苏省内进一步普及的重要契机。
近年来,南京市和苏州市高度重视足球工作,在财政投入、场地建设、人才培养、赛事举办、活动开展等方面大力推进足球事业发展,城市的足球氛围愈发浓厚。
据赛事主办方的工作人员介绍,两场赛事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更是足球文化和体育精神的交流平台,有助于切实加强南京市、苏州市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建设,以点带面推动江苏省足球事业高质量发展。
比赛规则早知道
据悉,本次对抗赛共有两个回合。
首回合定于11月17日15:30,在苏州市的苏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场举行;次回合则于11月23日或24日15:30,在南京的江苏省五台山体育中心体育场举行。
根据颁布的规则,参赛球员为主动报名及选拔。球员需为1984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之间出生,并需具备代表市户籍和2024年1月起的社会保险缴纳证明;或者拥有代表市学籍。
球员会经过试训等选拔,由两地的组委会最终确定参赛球员名单,并进行公布,每队报名运动员人数为30人。
球员确定后,两支队伍将采取主客场制,两回合进球数多的球队获胜;如果两支球队在两场比赛后的进球数相同,则客场进球较多的球队为获胜方;如用客场进球方法仍未能分出胜负(两队的主客场进球数均相同),则直接以点球决胜方式决定获胜球队。
除了通行的足球比赛规则外,赛事在球员替换方面适当放宽——在每场比赛中,每队可替换9名球员,被替换下场的球员不得重新被替换上场,比赛中最多可执行5次替换程序,在中场休息时可以执行额外的替换程序。
此外,各队每场比赛首发名单中最多可报2007年出生的运动员3名。比赛阶段的技术官员名单由江苏省足球运动协会提出建议,报省体育局审定后公布,确保比赛的公正与专业。(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苍微)
南京VS无锡VS常州VS苏州,排名并说明理由
第一名,南京,副省级,省会,六朝古都,四座城市里面市区建成面积最大,全国文明城市,四座城市建设和知名度四座城市里第一名,四个城市里面唯一拥有4E级机场的城市,唯一拥有地铁的城市,第三产业四座城市里最为发达,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教育和医疗水平是四座城市里最发达的,并且文化娱乐传播产业也是四座城市里发展最好的,高新科技软件业也是四座城市里发展最好的,最重要的是政治地位和军事地位就全国来说也是非常高的。 南京也曾经举办过全运会以及即将举办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 第二名,苏州,GDP总产量四座城市里最高,也是即将拥有地铁的城市,第二产业极为发达,大量吸引外资使苏州的经济模式逐渐成为了一种值得其他地级市学习的模式,著名的旅游城市,下属的县级市发展也是非常的出色,真正做到了城市与农村融合。 第三名,无锡,GDP总产量也非常高,经济在全国来说也非常发达,同样是第二产业发达,农村与城市之间差距也非常的小,可以说与苏州是双子城市,但是对于苏州来说稍微逊色一点。 第四名,常州,GDP和人均GDP均为四座城市里最低的,但是常州的旅游业非常发达,有很多主题乐园,而且常州的城乡差距也很小,但是由于地方太小发展受到了很多限制。
南京都市圈正式批复,这个都市圈由哪几个地级市组成?
有国家发改委的同意和助力,其实不光是南京都市圈未来发展规划大有光景,更能直接促使长三角地区向世界级城市群密集发展。 虽然对于我国城市群现状和经济现状来看,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还有些距离,可有了国家发改委的同意和支持,我相信这一远大的前景目标便会在不久的将来能够触碰到。
关于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问题,国家发改委作出了予以同意的意见,并就此发布了相关复函内容。 复函原文指出:江苏省和安徽省两省共同推进规划实施,指导推动政策会商和项目对接,解决规划实施中的突出问题,适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以及要及时总结经验做法。 国家发改委的复函精神很明确,对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同意加支持。
(一)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历史悠久关于建立“南京都市发展圈”的念头,其实早在年的时候,就已经被首次提出了。 但那个年代的中国,迫于基本国情和当时江苏省的经济情况,一直都没有被提上日程。 据说当时南京组织跨省经济试点,也就是我们提到的南京都市圈的发展规划,是由国家计委会提出的建议。
不过也只能说,建议只是起到了一个伏笔作用,因为当时并没有被拿到桌子上进行过仔细的一番讨论。 提出建议之后,当时国家发改委并没有太过注重,以至于这件事情一直拖到才有了新的转机月,江苏省政府再次提出了打造“南京都市圈”的愿望。
江苏省和安徽省个别大中城市的计划委员会负责人,在两个省份政府的特意安排下,首次进行了“跨省组织会面研讨”。 当时参与进来的个别城市主要有:马鞍山、潞州、芜湖VS镇江、扬州、南京。 之所以命名为“南京都市圈”,主要就是指在经济层面和地理层面进行的规划共识。
这两省六大城市的计划委员负责人,二次进行了会面规划。 和首次会面具有不同意义的一点是,二次会面的意义主要在于:“南京都市圈”开始作为了国内内唯一的跨省都市圈。 在此之前,我国各个地区还并没有开跨省都市圈发展规划这条先河,可见“南京都市圈”的创新所在。
(二)国内各大都市圈排名,南京都市圈经济优势尽管在南京都市圈一直都没有被上升到国家层面。 但自南京都市圈的设想被提出之后,尤其是两省六市计划委员负责人两次会面之后,南京都市圈的建设和发展就被提上了日程。 伴随着南京都市圈的发展,其规划范围也在逐步经历着扩大,之前是江苏省和安徽省的6个城市。
南京都市圈已经由原来的两省六市扩展为两省八市,在原来规划城市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江苏淮安和安徽巢湖。 南京市的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居于全国前列,之所以以南京为中心来发展规划,主要就是想以南京为中心、以南京经济为重心,带动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
南京都市圈被认为是“步入经济快车道的一年”。 与此同时,有关南京都市圈的发展规划,两省八市所有负责人均出席了此次代表大会,这也是继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以来,规格最高、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 伴随着会议的推进,安徽省地级市宣城也加入其中。
南京都市圈的经济发展潜力,居于全国经济发展潜力都市圈行列的第五名。 国家发改委便提前发布了“有关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通知,在这份声明当中,就已经很明确提到,有关支持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意见。 紧接着,
南京,武汉,西安,广州,天津高校对比?
南京,武汉,西安,广州,天津高校对比?这个问题也可以看成中国高教第三城花落谁家?全国高教实力北京第一上海第二毫无争议,那么谁是中国高教第三城?武汉西安还是南京广州?或者天津? 我的看法天津首先出局,说天津为我国高教第三城是无论如何不能服众的,在此不多谈了,我也要考虑自己文章的信服力,是吧?来看广州,广州目前招生规模已经超过武汉成为国内第一,但是广州侧重职业技术领域,含金量较高的本科教育比较弱,学科不太完整。 而学科精度,跟南京武汉差距较远。 全国第一只一个,南京武汉都是10个。 因此,没实力争夺第三。 而西安高校没有规模优势,学科评比成绩前三、前五、前十都远达不到武汉的一半,更差不多只有南京的40%不到。 从规模以及学科评比两个角度来看,西安高教实力甚至逊于广州。 显然西安也没资格争第三。 第三只可能在武汉和南京之间产生了。 南京有南大和东南两大名校。 武汉有武汉大学和华中 科技 大学。 南京与武汉的高教,各有特色,各有优长。 南京有两个优势:1、地处长三角,有地域优势。 在招生方面也有优势。 2、有学科优势。 学科精度全国第三地位稳定。 武汉也有两个优势:1,规模优势。 南京在规模方面并不擅长,全国来看人数不在前五,高校数量武汉82所,南京59所。 2、学科领域优势。 武汉的高校学科覆盖非常全面,各种行业学校齐全。 比如 体育 、美术、音乐都有专门行业高校。 这比南京是有一定优势的。 综上,武汉高校有人数和学科上的优势,南京存在一些学科不足。 但武汉地处内陆,人才吸引是软肋,导致学科精度也弱于南京。 谁是高教第三城?从不同角度,得出不同结果,武汉、南京都可以第三,整体实力不分仲伯。 这一结论你认可吗?可以这样说,除北京、上海是中国内地高校第一第二城之外,有资格争夺中国内地高校第三的就是上述五所城市。 尽管广州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有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他们各有两所知名的985高校,但比较南京、武汉、和西安还是有差距,所以把后两城市排除在第三城竞争之外。 南京,武汉,西安是中国内地高校集中地,下面从高校数量、质量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分析一下三城的实力。 一、 三座城市的大学概况和数量比较。 1、南京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两所985高校,还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 体育 学院,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共有59所高校。 无论是高校数量、质量还是知名度都是在全国处于前列,大学生在校人数低于武汉。 2、武汉知名高校有武汉大学、华中 科技 大学两所985高校,还有武汉理工大学、中南 财经 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体育 学院、华中师范大学。 共有82所高校,几乎包含了湖北绝大部分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在校大学生人数超过百万。 3、西安做为老牌的大学集中地,也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 科技 大学三所985大学,还有西北大学、西安电子 科技 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西安建筑 科技 大学、西安理工大学、陕西 科技 大学等高校,数量和在校人数均处于全国前列,但在三城中处于劣势。 二、三所城市知名高校比较。 1、第四轮学科评估A+学科数量南京19、武汉14、西安6,可以看出在学科建设方面,南京在顶级学科上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2、南京的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在总排名上略优于武汉的武汉大学和华中 科技 大学的,而西安虽说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 科技 大学三所985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近些年有所滑坡,而另两所大学排名就更低了,无法跟南京和武汉匹敌。 三、三所城市高校发展趋势分析。 1、南京市,因地处长三角,有地域优势,在招生和就业方面有优势。 南京各高校有学科优势,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同时依托江苏省强大的经济为后盾,发展前景看好。 2、武汉市,处于中部城市,拥有百万在校生,在武汉实行特殊政策留下大学生,以及随着号召校友回武汉创业等活动的展开。 武汉的高校发展也走上了快车道,但在高精尖的学科上还需要努力。 3、西安市,地处西北,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高校毕业生留在当地人数偏少,生源也相对要差一些。 甚至高校顶尖人才也有东南飞,所以发展前景较差。 结论:南京做为中国内地第三城更有优势,武汉也有可能赶超,而西安无力争夺第三城了。 以上只是我个人一点浅见,你们怎么认为呢?请留言评论、转发。 我不知道你 发的图 是哪来的 很明显 没有权威性 啥都看不出来 全国五大高教城市 一直都是 北京 上海 武汉 西安 南京 艺术类:西安音乐学院、西安美术学院、西安 体育 学院、陕师大音乐学院。 西安音乐学院培育了赵季平、赵麟父子音乐家,美术学院长安画派独领风骚王西安的黄河瀑布挂在人民大会堂,更有艺俗社、五一大剧院、西影集团。 西北农林 科技 大学全国重点大学211和985工程大学,全国唯一农业高新区杨凌农业高新技开发区。 农学和艺术学还能得零,不知道哪里的数据, 搞笑 !南京全国高校第三城,早已是公认的事了,没什么好比的了!1利益相关,我是南京人。 2第四轮学科评估A+学科数量南京19、武汉14、杭州13、西安6、广州4,所以只比较南京和武汉。 (改动:南京和西安的比较表格列出来了,差距有点大,广州的就不做了) 3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年学科评估(第三次)和2017年第四次学科评估。 图表想表达的意思是:如果前十名(2017为A类)的学科有武汉的学校而没有南京的学校,则记录在武汉的名下,反之记录在南京名下,用来比较双方优势。 4两张图里2012那张把天文错误的写到文科里了,2017那张做了微调,把管理学和文科放一起把 体育 学和艺术学放一起。 5部分学科由于参评学校较少(例如农学)所以2012版前十名很可能只有B类,但是总体没有太大的影响,南京吃亏略多一些。 6两次学科评估比较,南京和武汉的差距在逐渐拉大。 7重点解释:基础、口腔、临床这三块,南京医科大学一家vs华科+武大,结果差距只有一个A-和B+的差距,算上药科和中医武汉被吊打。 农学不说了武汉被南京吊打,艺术方面武汉更惨。 理工科变化都不大,文科南京追上了一些。 一年前我就说过武汉的学校:有医无药、有体无艺、有农无林、文科样样都有样样不精、基础工科全面且强势但是缺少军工。 南京高校一般般了,也就学科评估,一流学科,院士,长江,杰青,国家重点专项,主持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再到低端的专利,自然科学基金,一级学科博士点等等指标,南京一个城市高校数据把湖北全省高校总和吊起来虐打而已。 武汉是中部重镇,是国家中心城市,所以吸引学生较多,高等学府,职校,卫校,夜大,民办一大堆,所以显得规模很大;而南京则强在民国传承下来的211院校多,院士多,高精尖学科精度很高。 我觉得两地不太好比,这就好比两个研究生带着一大帮中小学生要找另一帮的两个研究生和十来个本科生打架,我也不知道输赢。 高考填报志愿,很多考生都是优先选择城市,一个城市对以后的就业、或者生活都会带来影响。 在这里我整理了目前国内高教重城的实力高校名单,如备受关注的武汉、南京、广州、西安、天津等地的高校。 希望对考生和家长有用。 湖北、武汉高校 武汉有985工程大学2所,211工程大学5所,知名高校有武汉大学、华中 科技 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 江苏、南京高校 江苏有985工程大学2所,211工程大学9所。 知名高校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等。 陕西、西安高校 陕西有985工程大学3所,211工程大学4所。 知名高校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 科技 大学等。 广东、广州高校 广东有985工程大学2所,211工程大学2所。 知名高校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 天津高校 天津985工程大学2所,211工程大学1所。 知名高校有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 不知道为什么,西安至陕西老是给人不温不火,既落后不了多少也比你强不了多少,很多事都是随大流,很少有自己的强而大的一个或两个指标, 体育 ,教育,文艺,经济,名企,名人, 旅游 ,思想意识等等,老是差那么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