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寻根 塑心立行 文脉华章

(原标题:文脉华章|端午寻根 塑心立行)

联播+ 岁至端午,又念屈原。

作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以节载道,以文化人。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经典诗篇,其宝贵的精神品质更被世人广为传颂。

2014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带大家重温了屈原《九歌·国殇》中的传世名句——“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诗中,将士们英勇刚强、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激起了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在抗日战争时期,一篇报纸社评这样写道:“今天南北战场上,是争着死,抢着死,因为大家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是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独立自由。”

新时代,边防战士戍守边疆,将清澈的爱献给祖国;科研工作者攻坚克难,以科技创新推动建设科技强国;各行各业劳动者扎根岗位,为祖国发展添砖加瓦;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以勤劳的双手建设美好新生活……普通人从自身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把个人理想抱负与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各个领域。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国家的繁荣与昌盛系于人民的幸福与安宁。只有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方能长治久安,社稷方可长存不衰。

2300多年前,屈原发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声声叹息中,饱含着他对人民疾苦的悲悯和对民生改善的渴望。

近代以后,由于封建统治的腐朽和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政局动荡、战火不断、民不聊生,摆脱贫困,一直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

在2021年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屈原这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要求全党铭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在总书记“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承诺下,如今,千年小康梦已成为现实,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开始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实现这一重大历史变革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沧桑巨变,初心和决心不变。总书记强调,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就是要让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年比一年过得好。

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意味着我们要不断进取、革故鼎新。

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总书记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激励全党同志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2018年,在山东考察时,总书记再次引用屈原名句,强调国企改革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他说:“没有不可能的事情,就要有这么一股劲儿,正像屈原讲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映照当下,屈原的“求索”精神与新时代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一脉相通。

就在今年6月4日,我国嫦娥六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和起飞,令全球瞩目。目前,装载着珍贵月球背面样品的容器已经稳稳搭上了“回家专车”,踏上返回地球之旅。

曾经,屈原在《天问》中追问万物起源、宇宙奥秘,激发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独立思考、探索未知。如今,中国人在跨越2300多年攻坚克难的“问天”之路上,已经向前迈出了历史性一大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

今天的中国,是赓续民族精神的中国。新时代,端午文化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正不断凝聚起强大的中国力量。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今天纪念屈原,是为了寻找古人精神与当下需求的连接点,以溯民族精神之源流、辟与时俱进之路径,用屈原精神为生民“塑心”,为实践“立行”。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怎么拟题目

有关于“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的题目,详细介绍如下:

一、历史的连续性,当代社会的华章乐章:

这个题目强调了历史和当代社会之间的连续性,表明我们正在谱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华美乐章。它可能涉及到对历史的理解、对当代社会的观察,以及如何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

二、从历史视角看当代,寻找华章的脉络:

这个题目将视线投向了历史和当代的双重视角,寻找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呼应。它可能需要对历史和当代都有深入的理解,并有能力在两者之间找到共通之处。、

三、创新与传承,赓续历史文脉的当代诠释:

这个题目突出了在保持历史连续性的同时,如何进行创新和传承。它可能涉及到对传统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对新时代的适应和接纳。

四、历史的回音,当代华章的创作源泉:

这个题目暗示了当代社会的华章是历史的回音,是对历史的回应和创新。它可能需要在尊重历史的同时,展现对当代社会的深刻理解。

五、以史为鉴,谱写新篇,当代社会与历史文脉的交织:

这个题目强调了历史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同时也突出了新时代的创新和多样性。它可能需要在理解历史的同时,展现对当代社会的新视角和新理解。

六、起题目的技巧方法:

1、简明扼要

题目应该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复杂的表达。尝试用最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题或观点,让读者能够快速地理解题目所表达的含义。

2、突出重点

题目应该突出文章的核心内容或观点,让读者能够快速地找到文章的重点。如果文章涉及多个方面或观点,可以尝试使用副标题或子标题来进一步细分内容。

3、引人入胜

题目应该具有吸引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尝试使用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想要进一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为生民"塑心",为实践"立行"什么意思

塑心源于联大,大泽师魂;衔道统于来兹,卓尔立行。 这里,曾是一片沸腾的热土,见证过中国现代教育的沧海桑田;这里,曾是大师云集之地,抒写下一段气壮山河的教育史诗

如何理解历史文脉与当代华章之间的关系

如何理解历史文脉与当代华章之间的关系如下:

行走河南尽览千年风采,读懂中国再谱当代华章。6月30日,2023全省文旅文创发展大会在洛阳召开。会议对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作出全面部署,加快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推动文旅文创产业成支柱,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注入新动能。

要提升思想认识,深刻理解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是坚定文化自信、赓续历史文脉的具体行动,是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重要抓手,是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培育新的支柱产业的迫切需要。

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动形成文旅文创深度融合新格局,走好文化大省以文化人、以文兴业的新路子。

要抓实重点任务,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创意驱动、美学引领、艺术点亮、科技赋能、跨界融合,把我省打造成为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

更多介绍如下:

充分用好我省丰富的文旅资源,聚焦“读什么、在哪读、怎么读”,深度开发文旅精品线路和景区,高标准规划建设博物馆群,积极构建中华文化超级IP矩阵,开展体系化推广推介,让更多人在行走河南中触摸历史、感知文明、滋养精神、读懂中国。

坚持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做好考古发掘和研究阐释,创新文化遗产展示传播,切实扛牢扛稳守护国家历史文脉、研究阐释中华文明的重大责任。

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主题,加快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郑汴洛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出黄河文化研学之旅,把黄河打造成为连通古今的文脉河、近悦远来的观光河、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uaibao/28957.html
中国东盟情 小粽子搭建舌尖上的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