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方位 装备制造业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

(原标题:装备制造业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经济新方位) 五月份对全部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超百分之四十五)

中国船舶,18艘超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建造项目,创下全球最大单笔造船订单纪录;

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进入77个国家及地区,5月出口量同比增长267.5%;

中国一重,交付12台世界最大3000吨级锻焊加氢反应器,刷新世界纪录……

前5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制造业增长6.7%;装备制造业增加值5月份同比增长7.5%,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4.5%、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1.8%,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行业发展由大到强

“5月份,我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持续推进,高端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国家统计局工业司统计师孙晓说,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压舱石”作用凸显,电子、汽车行业支撑作用明显。

看总量,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已连续10个月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平均水平,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连续15个月保持在30%以上。5月份,装备制造业对全部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45.7%。

看细分,装备制造业中,电子、汽车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5%、7.6%,合计对全部规上工业增长贡献超三成;其余6个行业也实现增长。

今年以来,装备制造业表现亮眼,得益于过去一段时间的厚积薄发。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28.0%提升至2023年的33.6%,“由大到强”迈出坚实有力步伐。

“飞天探海”,向世界展示“中国硬科技”。“天问一号”探秘火星,神舟飞船遨游太空,“奋斗者”号逐梦深海,深地钻探开启“万米时代”……一批大国重器相继亮相,我国装备制造业完成多项世界级科技突破。

“互联互通”,向世界展示“中国新速度”。从2008年第一条高铁开通运营,到智能型动车组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再到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下线,中国高铁发展速度令人惊叹。C919、ARJ21……一批民用航空航天装备研发实现突破,多型号机型逐步进入国际国内民用航空市场。

“高效清洁”,向世界展示“中国‘双碳’行动”。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从2012年的不足2万辆,攀升至2023年的949.5万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能源装备方面,2023年,我国风电机组等关键零部件产量占全球比重超70%,光伏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组件产量占全球比重均超80%。

需求改善带来发展机遇

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关兵分析,今年以来,装备制造业发展持续向好,除了得益于行业自身实力的提升,还得益于需求侧的改善。

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带来发展机遇。

设备更新方面,今年印发的《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政策支持下,前5个月,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7.5%,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0.0%。带动设备需求持续释放,5月份,广播电视设备制造、通信设备制造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0.7%、15.7%;数控锻压设备增长17.2%,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增长11%。

以旧换新方面,随着各地消费品以旧换新配套政策陆续落地,叠加“618”网购促销活动提前,新能源汽车类商品销售上涨。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5月份,新能源乘用车交易量增长38.4%。

与此同时,外需也在逐步回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今年包含货物和服务的全球贸易量将增长3%。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伊维拉认为,得益于全球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固的多边贸易框架,全球贸易复苏取得进展。

以船舶工业为例,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自2021年起,全球新造船市场开启新一轮发展周期,市场复苏趋向高位平稳,主流船厂接单不断突破。协会预测,今年我国造船新接订单量约5500万载重吨。

供给升级、需求增加,海关总署统计显示,前5个月,船舶工业累计出口船舶2363艘,同比增长25.0%;出口额达1209.8亿元,同比增长100.1%。

“再加上我国汽车、铁路船舶航空航天等行业研发投入不断增加,产品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出口占比增加、规模扩大、结构优化。”孙晓说。前5个月,汽车出口交货值较上年同期增长19.4%;铁路船舶航空航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金属制品等行业增长8.0%至34.0%,增长幅度均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平均水平;汽车、电气机械、铁路船舶航空航天、专用设备等行业出口交货值占全部规上工业出口比重均有提高。

转型升级走深走实

“工业机器人和桁架机器人的发展,助力三一重能建立5G全连接柔性智能制造工厂。”三一重能首席数字官彭旭说,由于装备制造业业务相对复杂,多为定制化、柔性化生产,数字化转型难度较大。风电机组的每个订单都需要根据客户需求个性化生产,一条产线往往需要兼容3兆瓦到15兆瓦等多种规格风电机组产品的生产,而改造后的智能工厂可做到2小时下线1台风机、10秒完成换型转换,达到了降本增效、精益管理的目标。

关兵认为,今年以来,装备制造业发展态势良好。但也要看到,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企业盈利水平较低等问题仍需应对。持续推进装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进行业转型升级走深走实,至关重要。

坚持创新引领,推动装备制造业迈向高端。我国已建设增材制造、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农机装备、智能网联汽车等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持续锻造全球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工程应用能力。

坚持数实融合,推动重点领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超3.2万亿元,无人驾驶装载机、铺路机、搭载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等智能装备先后投入使用。“我们将聚焦重点领域数字化需求,加快智能装备工程化和产业化,改造提升一批存量装备,升级换代一批新型装备,原创发展一批前沿装备。”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说。

坚持绿色发展,行业绿色转型步伐加快。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方面,大量传统装备制造业进行绿色化升级改造,其中电力行业绿色转型表现亮眼。在绿色新兴装备方面,节能技术及装备产品不断推广应用,环保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展。

关兵表示,展望未来,装备制造业有望延续良好发展态势。前5个月,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2.2%,高出制造业投资2.6个百分点。投资持续高位增长不仅带动了生产恢复,也为后续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0日03版)


什么叫装备制造业和机械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先进制造业。 机械制造业指从事各种动力机械、起重运输机械、农业机械、冶金矿山机械、化工机械、纺织机械、机床、工具、仪器、仪表及其他机械设备等生产的行业。 1、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先进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 建立起强大的先进装备制造业,是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实现工业化的根本保证,其中航空航天为先进装备制造业。 2、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国家重大装备制造更是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的战略性产业。 中国是工程机械设备的制造大国,几大龙头企业也在国际市场上打出了一片天下。 但是,风光背后,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却有着困扰多年的隐痛——关键零部件一直受制于人。 3、机械制造业指从事各种动力机械、起重运输机械、农业机械、冶金矿山机械、化工机械、纺织机械、机床、工具、仪器、仪表及其他机械设备等生产的行业。 机械制造业为整个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其发展水平是国家工业化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 先进制造技术的全部真谛在于应用。 4、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应以企业的生产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及具体条件为导向。 只有对合适的产品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自动化方式进行生产,才能收到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我国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结合实际,注重实用,即对国民经济产生实际效益。

经济危机论文

论文关键词:经济危机 装备制造业 发展策略论文摘要: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日益凸显。 在经济危机下,我国装备制造业既面临挑战又面对难得机遇,必须要采取积极应对策略,在挑战中抓住机遇实现快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新的产业增长支柱。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使全球经济陷入世界性的危机,此次危机已经从虚拟经济延伸到了实体经济。 作为世界经济体的一员,中国经济也很难独善其身。 在经济危机倒逼机制下,装备制造业由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必将获得难得的发展机遇,成为我国经济走出危机后引领经济发展的新的产业增长支柱。 一、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迅猛发展,支柱产业地位正日趋凸显,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正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效应初显,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2007年,我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达到11.94万亿元,占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的33.77%,并超过日本、德国,位居世界第二位。 制造业、采掘业、建筑业等工业三大骨干行业中,制造业是根本,而装备制造业则是“根本的根本”。 二、我国装备制造业在经济危机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此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带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技术含量较高的装备制造业受到的影响较轻,并且可能最先在政府扩大内需政策的拉动下走出危机的阴影。 正是这种结构性的特征,使经济危机内含的“危”和“机”不仅在时序上、而且在空间上可能相互依存,互相转化。 所以,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在本轮经济危机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和正确的认识,应该是既带来了严峻挑战,又获得了难得机遇,并且机遇大于挑战。 1.面临的挑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生产和销售增幅大幅下滑。 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1至9月,我国机械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增幅同比回落4.2个百分点,部分产品甚至出现负增长。 汽车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增幅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整车出口出现同比和环比双下滑局面。 二是后续订单呈现急剧下降趋势。 危机发生以来,机床、发电设备、重型机械等产品新增订单锐减。 以造船为例,从2008年10月份开始,我国船舶市场出现“停滞”状态,当月承接新船订单仅为当年月平均接单量的10%,甚至出现撤单现象。 三是企业资金链趋于紧张。 由于市场需求萎缩,造成企业产成品大量积压,应收账款增加,资金周转困难。 同时,受产品价格下跌和消化高价库存原材料的双重压力影响,企业利润普遍下降。 2.面临的机遇。 主要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分析。 从外部来看,一方面欧美制造业受金融和经济危机拖累进入历史低点,对其影响几年很难得到恢复;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经济不断增长,开始加大加快对公共基础设备的建设和基础产业建设的投入。 这些国家在经济中对装备制造设备有迫切地需求,使得全球装备制造业市场十分活跃。 从内部来看,经济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会迫使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苦练内功”,以提升自主核心竞争力,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来应对金融危机。 同时,今年2月4日,国务院出台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2011)》,从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大规模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工作;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基础配套件和基础工艺水平;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和产品更新换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对加快我国装备制造业振兴进行了全方位的战略部署,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中国第二次重工业化进程,目标,动力,路径,模式,障碍

1999年我国的重工业增长速度超过了轻工业1个百分点,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我国的工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重新重工业化的趋势,也即进入第二次重工业化。 其特征表现为:首先,从轻重工业的增长速度和比重来看,从1999年开始,我国的轻工业无论是在增长速度还是比重上都落后于重工业,而且差距越来越大。 其次,重化工业成为工业利润的主要增长源。 从1999年开始,重工业创造的利润占整个工业利润总额的比重一直很高,2000年后大致保持在70%左右。 再次,从价格走势来看,重工业产品的价格走势总体要明显高于轻工业产品,其中重工业中的采掘业和原料产品的价格上升较快。 最后,各地对重工业的投资热潮反映了这一趋势,如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对石化、汽车等重工业项目的大量投资,民营经济开始涉足汽车、钢铁、电解铝等项目等。 两大战略目标:一是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装备能主要由国内供给。 二是,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重工业在技术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经济竞争中显示出较强的竞争优势。 动力: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最终要依赖于内部需求的不断扩大。 因此,重新启动和加速中国的重工业化进程,以工业结构的高级化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优化,应当是必要和明智的选择。 路径:首先,实现重化工业必须要处理好几个重要关系:第一,要正确处理好重工业化与环境污染的关系。 我国的重工业化进程绝不能重蹈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我们要实行预防为主、三同时和过程控制等制度相结合的方法,在促进工业化的同时要把保护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第二,要正确处理工业与资源的关系,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消耗资源是不可避免的。 针对我国资源严重短缺的现状,我们必须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依靠科学进步,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降低资源的消耗。 第三,要正确看待重工业与就业的关系。 虽然重化工业的资本密集程高,单位资本所能安排的劳动就业少,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近年来已经明显加快。 第四,要正确处理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服务业的关系。 在现阶段大力发展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经济方向的同时,也要同步发展我国的农业、轻工业和服务业。 其次,我们要正确认识重新重工业化。 再次,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把重工业的发展作为我国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并不意味重工业可以没有任何限度,重工业的发展需要适度,尤其是基础类的重工业发展必须与深度加工类的重工业同步发展,必须以合理的产业政策为导向,以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为核心,重点应该是重工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包括电子信息设备制造、精细化工、机电一体化的产品,而不应该是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的原材料重工业。 最后,重新重工业化必须要以技术创新为根本,以人力资本为主体,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全球经济化为条件,不断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技术更新,改造传统产业,尽量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尽可能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努力提高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加强职工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 模式:首先,市场需求成为主要的拉动力量。 当前重化工业的迅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由于市场的消费需求,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第二,我国现在进入了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城镇的数量规模较以前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而新一轮城镇建设高峰的出现,对钢材、水泥、能源、电力相关机械设备的需求急速增加,客观上也就促进了我国重化工业的迅速发展。 第三,改变我国制造业落后面貌、满足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大力发展重化工业。 装备制造业是重工业的核心,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四,中国现在发展重化工业已经不同于当初计划经济时期是由政府在不计成本的驱动,而是转变成了民营、外资和国企三部分共同参与,最具代表性的是民营资本开始进入重化工业,为重化工业的大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障碍:一、2004年以来,我国重化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包括煤炭在内的资源需求的高速增长,引发了煤、电、油、运的全面紧张。 中国资源的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的人均水平,尤其是对工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煤、石油等能源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 二、重工业是对环境影响最大的工业部门,中国重新重工业化势必对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三、由于重化工业属于典型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有机构成很高,虽然对GDP的增长贡献率教高,但是与轻工业或服务业相比,其创造的就业岗位和吸纳就业的能力却比较低,容易引发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同步的现象。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uaibao/33024.html
侧重AI安全 前首席科学家苏茨克维成立新公司 OpenAI
13万亿大省重磅 243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