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风险资产范围扩展影响有限

风险资产分类新规明确了所有商业银行均应对表内外承担信用风险的业务进行风险分类,鉴于前期政策要求已较为充分,综合来看,此次分类范围扩展对上市银行影响有限。

本刊特约 方斐/文

2023年7月1日,《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下称“《办法》”)正式实施,在此之前商业银行风险分类主要依据2007年原银监会发布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引》(下称“《指引》”),我们可以从2024年上市银行执行《办法》后首次发布年报的数据,分析银行资产风险分类对银行经营的影响。此次《办法》明确了所有商业银行均应对表内外承担信用风险的业务进行风险分类,鉴于前期政策要求已充分,综合来看,此次分类范围扩展对上市银行影响有限。

纳入不良资产范围进一步扩展

《办法》明确了已减值金融资产风险分类的最低标准。过去商业银行依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引》进行风险分类,《指引》中对不良的定义与《办法》的主要区别在于:《指引》中次级类的定义包括“造成一定损失”,可疑类包括“造成较大损失”,损失类包括“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该定义较为模糊且无量化标准;而《办法》中明确次级类包括“已经发生信用减值”的资产,可疑类包括“已发生显著信用减值(预期信用损失超过50%)”,损失类包括“收回极少部分或损失全部(预期信用损失超过90%)”,其中已发生信用减值定义来自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同时设定量化标准,使会计准则与监管标准趋于统一,完善了对不良资产的认定。

《办法》对已逾期金融资产风险分类最低要求与原《指引》一致,即逾期后至少归为关注类,同时明确了逾期天数与不良分类的关系,逾期天数与风险分类等级的关系更清晰,即金融资产逾期超过90天、270天、360天至少分别归为次级、可疑和损失类。

自2017年起,部分地区监管部门已要求辖内商业银行将逾期90天以上贷款纳入不良;另一方面,2018年,原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要求逾期90天以上贷款纳入不良贷款比例达100%的银行方可执行120%拨备覆盖率和1.5%拨贷比的最低监管要求。原银保监会在 2020年工作会议中提到“2019年商业银行逾期90天以上贷款已全部纳入不良资产管理”,上市银行90天以上逾期/不良亦均小于100%。

《办法》实施后,股份制银行、城商行不良认定趋严。逾期90天以上贷款偏离度越小, 意味着非90天以上逾期纳入不良的比率越多,即风险分类更加严格,不良的认定标准更高。《办法》执行后,截至2023年年末,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该指标较2023年中期略有下降,但绝对水平仍处高位,未来加强不良认定或有较大空间;国有大行在各类银行中维持最高的不良认定标准,且边际变化平稳;相比之下,农商行不良认定边际略减弱。

此外,《办法》将因财务困难进行合同调整及对现有债务再融资(包括借新还旧、新增债务融资)的金融资产均认定为重组资产,强调即使合同赋予债务人自主改变条款或再融资的权利,债务人因财务困难行使该权利的也属于重组资产。部分银行因口径变化,年末重组贷款增长较快。

《办法》明确债务重组后应至少归为关注类,开源证券分析认为,重组贷款的对关注率的影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原《指引》对重组贷款分类最低要求是次级,故受分类规则影响部分重组贷款或由不良调整至关注;第二,《办法》拓宽了重组贷款认定口径,部分银行重组贷款规模增长计入关注但与原口径不可比;第三,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政策于 2023年下半年到期,对贷款风险分类的延期亦停止,相关业务到期纳入重组贷款口径,对关注率形成一次性冲击。

数据显示,部分城、农商行年末关注率上升明显。截至2023年年末,全部上市银行关注率为1.72%,较2023年中期上升5BP,其中,城商行、农商行关注率上升幅度明显,分别上升13BP和21BP至1.47%和1.59%。

房地产不良率明显高于其他行业

溯源各类银行资产质量压力可知,国有大行对公不良率整体偏高,股份制银信用卡风险压力较大,城商行、农商行个人经营性贷款隐含风险。

2024年一季度,上市银行不良率为1.25%,环比下降1BP; 不良额环比增长3.6%,规模增长稀释不良率分母。2022年一季度至2024年一季度,上市银行一季度不良额环比增长为常态,或源于银行放缓不良资产处置节奏,腾出下半年集中处置空间。

分类型看,一季度,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不良率分别为1.29%和1.22%,环比分别下降1BP和2BP,不良率仍处高位但边际改善;城商行不良率1.05%持续处于低位;农商行不良率1.09%略高于城商行,但江浙区域农商行资产质量优异,不良率整体位于1%以下。

截至2023年年末,上市银行逾期率较2023年中期上升3BP至1.29%,其中,农商行较 2023年中期上升15BP,逾期率上行明显。一方面,农商行专营小微及个体工商户,2023年下半年起部分客户面临阶段性经营压力,反映在农商行报表上体现为90天以内逾期贷款增速上升;另一方面,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到期亦对逾期率形成一次性冲击。

具体来看,国有大行对公不良率整体偏高,其余类型银行对公不良率分化,国有大行对公不良压力集中于房地产行业。

截至2023年年末,邮储银行以外国有大行对公不良率均处于高位,中国银行对公不良率为1.48%,交通银行为1.65%, 其余均超1.8%。在其他类型银行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成都银行、苏州银行等对公不良率均低于1%,亦有部分区域银行不良率超2%,主要受客户结构及区域经营策略差异的影响。

截至2023年年末,国有四大行房地产不良率均位于5%以上,不良率均值显著高于其他类型银行;此外,部分股份制银行不良率高位略有上升;城商行、农商中亦有部分银行不良率超6%。整体来看,房地产不良率明显高于其他行业,资产质量边际难言改善。

部分银行房地产不良额、不良率双降,或源于前期风险的充分暴露及对房地产不良贷款的积极处置。国有四大行房地产资产质量边际变化差异源于项目风险暴露的节奏不同;而其余银行差异源于客户、项目及区域的不同。对于房地产贷款投向区域经济增长好、现金流充裕房企的银行,未来房地产资产质量仍有改善空间。

相比之下,国有大行零售不良压力相对较小。截至2023年年末,国有大行零售不良率仍处低位,邮储银行以外国有大行均位于1%以下,不良率虽边际上升但承压相对有限;股份制银行零售不良率持续处于高位,招商银行以外股份制银行零售不良率均超1.2%且较2023年中期上行,多家银行边际上升幅度超10BP;由于城商行、农商行披露数据有限,整体看江浙区域银行零售不良率较低且有边际改善迹象。

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信用卡贷款总量及占比均高,截至2023年年末,工商银行以外国有大行信用卡不良率均低于2%,且较2023年中期边际改善;股份制银行信用卡不良率整体偏高,招商银行以外股份制银行不良率均高于2.4%,边际亦承压。一方面,个人客户还款能力有所减弱;另一方面,股份制银行信用卡规模持续下降,若上述状态延续,则股份制银行信用卡资产质量下半年仍存压力。

值得关注的是城商行、农商行个人经营性贷款隐含风险。个人经营贷款面临违规套用置换存量按揭,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风险。经营贷期限短(通常在1-3年),利率低(可降至3%以下),客户置换按揭的动机较高。但在房价下行时,抵押物价值下降形成续贷缺口,较短续贷周期下客户现金流压力上升。在披露数据的银行中,城商行、农商行经营贷整体不良水平高于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此外,2020年和2021年投放的经营贷将逐渐到期,部分银行当时投放经营贷规模较大,若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则存风险隐患。

总体来看,按揭不良率低且平稳,风险可控。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按揭不良率整体位于0.5%左右,边际变化平稳;部分城商行、农商行所经营区域房价下降幅度较大,催生客户断贷动机,反映在报表上这些银行按揭不良率偏高(超1%),且不良率较2023年中期边际上升。按揭不良率整体仍处低位且稳定,同时按揭贷款可通过资产证券化出表,积极处置下按揭贷款风险整体可控,仍属于银行优质资产。

(作者为资深投资人士)

本文刊于06月15日出版的《证券市场周刊》


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面临哪些风险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国别风险、声誉风险与战略风险等。 一、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信用活动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而导致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确切地说,是所有因客户违约而引起的风险。 比如资产业务中借款人无法偿还债务引起的资产质量恶化;负债业务中的存款人大量提取现款形成挤兑等等。 二、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金融体系中最常见的风险之一,通常是由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化而产生的,市场风险一般又可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 1、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水平变化对银行的市场价值产生影响的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曾经长期处于利率管制的环境下,但是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加强,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也将日益突出。 2、商业银行汇率风险是指银行在进行国际业务中,其持有的外汇资产或负债因汇率波动而造成价值增减的不确定性。 随着银行业务的国际化,商业银行的海外资产和负债比重增加,商业银行面临的汇率风险将不断加大。 三、流动性风险狭义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现金来弥补客户存款的提取而产生的支付风险;广义的流动性风险除了包含狭义的内容外,还包括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不足而未能满足客户合理的信贷需求或其它即时的现金需求而引起的风险。 四、操作风险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为:操作风险就是指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不充足或者运行失当,以及因为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町能性的风险。 与其它几种风险相比,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 由于每个银行经营的操作环境不同,因此银行应考虑自己具体情况来对操作风险进行分析.这是操作风险的最显著特征。 五、法律风险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规定,法律风险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操作风险,它包括但不限于因监管措施和解决民商事争议而支付的罚款、罚金或者惩罚性赔偿所导致的风险敞口。 六、国别风险国别风险是指由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事件,导致该国家或地区借款人或债务人没有能力或者拒绝偿付商业银行债务,或使商业银行在该国家或地区的商业存在遭受损失,或使商业银行遭受其他损失的风险七、声誉风险二〇〇九年八月二十五日,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作的定义是:声誉风险是指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 八、战略风险对战略风险概念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尚存在着分歧,但基本上都没有脱离战略风险字面的基本涵义。 风险的基本定义是损失的不确定性,战略风险就可理解为企业整体损失的不确定性。 扩展资料对策与建议一、树立风险管理的经营理念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就是要倡导和强化风险意识,建立包括各部门、各项业务、各种产品的全方位风险管理体制。 推行涵盖事前预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引导和推进风险管理业务的发展。 二、规范银行信息披露为规范信息披露工作,商业银行应对银行风险管理制度与程序、资本构成、风险披露的评估和管理程序、资本充足率等领域的关键信息准确核算,按照由内到外、逐步公开的原则,稳步推动信息披露工作的规范化。 三、健全内部控制制度1、首先,商业银行应按照一定的制度规则实施资产配置,这样既决定了不确定性问题。 又可以使银行的经营更加灵活。 2、其次,建立合理的信息吸收与流动机制。 内部控制实际上是在对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采取的一种行动。 银行通过搜集及整理相关信息,并在信息中心进行汇总分析后提供给相关决策者,可以减小信息不完全的影响。 3、再次,提高资产配置质量。 通过实施风险的内部控制措施.银行强化对债务人的信息披露要求及建立科学系统的分析评估体系,可以减轻非对称信息的影响,提高银行资产质量降低银行的资产配置风险。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百科——商业银行风险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1.信用风险管理机构方面存在问题。 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负责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是贷款部门的贷款员)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 2.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 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而言)贷款的审批和发放主要凭借个人主观意愿)无论是贷前调查还是贷时审查)都缺少科学而完整的客观评价)且缺乏完善的贷后检查工作。 贷款资金发放后)银行极少就企业对贷款资金的使用状况及企业的重大经营管理决策等进行必要的检查、监督和参与)这种只“放”不“问”的做法必然导致逾期、呆滞、呆帐贷款的增多。 另外)贷款员的责、权、利与贷款质量不挂钩)缺乏明确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 3.信贷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 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企业信用分析时)采用定性方法者较多)缺乏系统科学的定量分析)信用风险分析主要停留在传统的比例分析阶段)缺乏建立在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方法基础上的信用风险量化测量工具)如缺乏对企业违约风险分析模型、企业破产失败预警模型等科学定量模型的开发和使用。 对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也主要是由各个银行自己进行)评级的主观性强。 另外)我国商业银行电子化起步较晚)很多银行缺乏关于企业详尽完整信息的数据库)缺乏像美国JPMorgan公司那样的成熟的信用风险管理专家系统。 4.信贷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部门缺乏大量的德才兼备的人员)信贷人员素质不高)风险意识薄弱)缺乏自觉维护银行整体利益的观念。 信贷部门规章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完善)信贷人员的违章操作、越权、人情贷款、甚至以权谋私等行为皆有发生~

如何防范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流动性是指银行为资产的增加以及在债务到期时履约的能力,我们说,一家银行具有流动性,一般是指银行可以在任何时候以合理的价格得到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客户随时提取资金的要求。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资产的流动性,主要是指银行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前提下,迅速变现的能力,资产变现能力越强,所付成本越低,则流动性越强;其二是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所需资金的能力,筹资的能力越强,所付的成本越低,流动性越强。 银行的流动性一旦出现不确定性,则会产生流动性风险。 银行应对流动性风险的对策: (一)构建合理的流动性风险监管体系。 应设立专门的流动性管理部门,并聘请流动性经理,对流动性进行系统深入的管理。 第一,必须随时与银行的高层管理者联系,确保流动性管理的优先性和明确的目标;第二,必须跟踪银行内所有资金使用部门和筹集部门的活动,并协调这些部门与流动性管理部门的活动;第三,必须连续分析银行的流动性需要和流动性供给,以避免流动性头寸过量或不足。 (二)在有效防范市场风险的前提下,加快金融产品和技术的创新,积极拓展优质信贷市场,培育新的中间业务增长点。 现代金融的发展使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存贷业务和传统金融工具的交易,而是进一步扩展到金融创新的业务领域中来。 当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是相对过剩,是银行体系运作效率低下的产物,实体经济中的中小企业还面临着融资困难的局面。 创新的金融工具的发展趋势是转移与分散资产的风险与提高资产的流动性。 产品创新可以疏导流动性,拓宽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渠道,提高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水平。 通过一系列的产品与技术创新,开拓完善个人消费信贷、企业贷款等优质信贷市场,同时利用国家实施区域发展的战略的有利商机,培育新的中间业务增长点。 (三)拓宽融资渠道。 银行流动性管理要求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保持一种流动性状态,当流动性需求增加时,通过变卖短期债券或从市场上借入短期资金增加流动性供给;当流动性需求减少、出现多余头寸时,又可投资于短期金融工具,获取盈利,为银行流动性管理创造市场环境。 (四)需求预测和分析,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首先, 要搞好对资产流动性的预测和分析。 然后在流动性预测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流动性风险的预警系统。 应该借鉴西方商业银行成熟的经验, 采取科学的预测和度量方法。 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流动性预警界定监测指标体系, 以便在日常业务管理中准确的监测流动性风险, 一旦发现风险达到警戒线就及时发出预警, 从而把流动性风险管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轨道, 逐步形成新型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运行机制和流动性安全保障机制。 其次, 建立流动性风险处置预案, 提高避险能力, 对可能发生的全局或局部流动性风险应在限定时间内采取有效地措施进行补救, 尽量把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五)调整信贷结构,改善资产储备质量。 信贷资产是当前资产储备的最主要形式,要改善资产流动性,首先必须从调整信贷结构着手,改善信贷资产质量,提高贷款周转速度。 一是调整客户结构,新增贷款必须保证投向优良客户,严禁向限制和淘汰类客户新增贷款;二是建立信贷退出机制,大力提升一般客户,坚决从限制、淘汰类客户逐步退出。 三是调整贷款期限结构,控制中长期贷款投放比例,紧紧依托总行票据中心,大力发展票据贴现等流动性强的资产业务。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uaibao/33424.html
越级性能 超省体质!体验传祺GS4 MAX的不凡之处!
更新后画面变糊 玩家吐槽 剑星 官方作出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