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仅凭6万字就惊艳了那个时代 豆瓣9.2分

真正的经典不用长篇大论就能闪烁出超越时代的光芒,譬如这本不足6万字的豆瓣9.2分的《论犯罪与刑罚》,因此被誉为“刑法学之父”的贝卡里亚写作此书时年仅25岁。

该书的多个版本都广受好评

尽管初版于1764年,书中的许多观点仍发人深省,有读者感叹其中的一些话,或许需要学者思考多少个春秋才能得出。不夸张地说,这本书的洞见远超出刑法,不同的读者都能从中深化自己的思考。

正如在贝卡里亚看来,“把自己局限在自己学科范围内”的人,“在自己的学科中绝不会是伟大和杰出的”,因为当你站得越高越会发现,真理“越简明、越伟大、越确定”。

我们翻开历史发现,作为或者本应作为自由人之间公约的法律,往往只是少数人欲望的工具,或者成了某种偶然或临时需要的产物。

我们的感情是有限的,人们越是尊重法律以外的事物,他们留给法律本身的尊重就越少。

人类历史给我们的印象是:谬误好似无边的烟海,在这之上,漂浮着稀少的、混杂的、彼此远离的真理。

舆论使俗人和智者都受到折磨,它推崇的是美德的外表,而不是美德本身;它为了自己的利益能够把罪犯变成布道者。

伟人和富翁都不应有权用金钱赎买对弱者和穷人的侵犯……一旦法律容忍在某些情况下人不再是人,而变成了物,那么自由就不存在了。

勇敢这东西,要么闪烁在真理的光辉里,要么飞腾在欲望的火焰上,要么表现在危险的愚昧中。

恨是一种比爱更持久的感情,因为,恨从行为的持续中获得了力量,而爱却被行为的持续所削弱。

一些完全沉湎于最天然感情的人却仍然爱好严酷的法律,因为他们担心受到侵犯的心情比实施侵犯的愿望更为强烈。

对人类心灵发生较大影响的,不是刑罚的强烈性,而是刑罚的延续性。

上下滑动查看书中的金句和洞见

这本书的第一版在短短几个星期内就被抢购一空,紧接着便不断再版,到18世纪末的时候,它的各种版本不下60种。

或许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个问题开始进入这本小书:你觉得刑罚是为了 惩罚犯罪 还是 预防犯罪 ?刑罚是因为 罪有应得 还是为了 惩恶扬善

先悬置你的观点,我们看看贝卡里亚有何见解。

为什么能“刑”

“罪有应得”还是“惩恶扬善”?

“罪有应得”强调报应,“惩恶扬善”强调效果,贝卡里亚会怎么选边站?事实上,他对这两点都会有所保留。

先来看“罪有应得”,贝卡里亚对犯罪的定义就与众不同,他说犯罪只是 特定环境下趋利避害的选择 。他对当时的一些社会现象展开抨击,偷窃是因为财富的巨大不平等、走私是因为这比盗窃更安全可靠、通奸是因为世俗偏见和家庭权威阻拦……

在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中,贫苦的冉·阿让为了挨饿的孩子去偷面包,结果被判处19年的苦役。图为电影《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

也就是说,他认为犯罪往往应该归罪于社会。他甚至有个很偏激的看法:有些社会存在犯罪说明社会具有活力,成员具有“勇气”。

当然,这不能脱离贝卡里亚的那个时代来理解。与此同时,他的意思是不是个人可以完全把责任推脱给社会呢?这里的关键是,它的前提或者说贝卡里亚的底线在于 社会存在

也就是说,社会像个人一样有自我防卫的权利,而这正是个人让渡出来,以避免 人与人之间无休止的斗争 。为此,法律对人的自由权作出必要限制,而刑罚则用来保卫法律。

霍布斯认为,在“自然状态”下,每个人都与他人处于持续的竞争和冲突中,即“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状态。

也因此,贝卡里亚眼中的“罪有应得”并不针对犯罪者个人“应不应得”, 刑罚不应过问行为的主观恶意 。他关注的重点是犯罪对社会造成的损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社会危害性” ,并认为这是衡量的唯一和真正的标尺。

为此,刑罚不是为了报复而存在的,包括个人的和社会的报复,刑罚是利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发挥 刑罚威慑作用 ,从而作为公共利益的保卫者发挥作用,而非为了“罪有应得”的报复。

关于刑罚的“惩恶扬善”,贝卡里亚也有所保留,他认为刑罚只不过是临时的消极的措施,重要的是传播知识、奖励美德、完善教育以及一切改善社会环境的措施,这不能不说是很超前的。

不是说“刑”就“刑”

刑罚如何回应道德诉求?

“罪有应得”和“惩恶扬善”都有一定的道德色彩,而贝卡里亚受社会契约论的影响,认为“罪”只是不服从契约而已,因此犯罪不能够说“刑”就“刑”。

出于对封建社会 罪行擅断 的深恶痛绝,在《论犯罪与刑罚》中,贝卡里亚甚至一反我们的常识指出,有时享乐的奢侈“产生了最温和的美德:人道、慈善以及对人类错误的容忍心”,而传统道德所崇尚的“古朴”却不断制造着愚昧和暴行。

残酷的刑罚可能制造出冷血麻木的看客和狂热的道德主义者。图/央视电视剧《觉醒年代》。

这并不表明贝卡里亚没有道德追求,他只是指出了道德可能存在的悖论,这还体现在书中另一个例子,如果并不受到人们唾弃的犯罪被处以耻辱刑,那么真正应该遭到唾弃的 犯罪的惩罚就相应削弱

在贝卡里亚看来,法律越俎代庖只会让自身陷入尴尬处境,法律不应否定个人趋利避害的本性,而应加以利用和引导,让私利和公益趋于一致。 严格区分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 ,是为了让二者相互促进。

从这样的初衷和观点出发,贝卡里亚提出了许多今天看来仍然进步的观点,例如我们说“法不能向不法让步”,贝卡里亚就曾说,让无辜者像罪犯一样地忍受耻辱,使受攻击者的条件恶化,却为攻击者提供便利的法律, 不叫预防性的法律而叫害怕犯罪的法律

图/电影《第二十条》

例如人们常说“法无禁止则可为”,贝卡里亚就曾说,“每个公民都应当有权做一切不违背法律的事情……舍此就不会有一个正当的社会……它为了使人们变得善良,赋予他们一种无所畏惧的美德”。

例如有的人说“律师为什么替坏人辩护”,贝卡里亚已经做出回答,“只有法律才能为犯罪定刑罚”,“超越法律限度的刑罚就不再是一种正义的刑罚”。

刑罚的必要限度

让最大多数人分享最大的幸福

人们常说“乱世用重典”,贝卡里亚也考虑到这点,即刑罚要和特定社会相适应,不同社会对不同刑罚有不同的感知。但是总体而言,贝卡里亚眼中的刑罚是“社会防卫”的 不得已的必要手段 ,社会也可能 “防卫过当”

极端情况下,刑罚可能产生一种恶性循环,那就是“刑罚的对象正是它自己造成的犯罪”,为了确定必要的合适的限度,贝卡里亚提出了一个简略的标准,就是 “最大多数人分享最大的幸福”

这为边沁的功利主义提供了启发,边沁在第一次读到贝卡里亚相关论述时,惊叹道“啊!我的大师,第一位理性福音的传递者……”根据社会危害程度,贝卡里亚将犯罪区分为一系列有序的等级,并设计了对称的刑罚的阶梯,这一思想就是后来的 “刑罚适应原则”

贝卡里亚(1738-1794)和边沁(1748-1832),贝卡里亚启发了边沁,使他进一步发展了功利主义理论。

总而言之,刑罚依靠自身的 层次性、精确性、适时性和肯定性 ,去影响人们对利弊得失的计算,从而制止他们去实施于人于己均无益的犯罪,在理想情况下,犯罪的想法本身就足以产生一种刑罚的 威慑效应

由此可以看出,贝卡里亚在强调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同时,试图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那么,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不兼容时,法律究竟是应追求 “绝对的正义” 还是计算后 “最大化的公共利益”

这既是贝卡里亚的矛盾,也是法律本身的两难。一切刑罚本来就不可能既符合一切人都认可的“正义”标准,又服务于统治阶级所要求维持的社会秩序。

不管怎么说,《论犯罪与刑罚》提出的基本原则和理念对后来刑法的发展影响深远,基于它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前提,辩证地发现这本书的贡献和局限,可以帮助我们捋清很多问题。

伏尔泰:《论犯罪与刑罚》这本小书具有宝贵的精神价值,好似服用少许就足以缓解疾病的良药一样。当我阅读它时真感到解渴。

看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想说的

你看过贝卡里亚的这本著作吗

和大家分享一下阅读的体会和启发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这本人生必读书

论犯罪与刑罚

【意】切萨雷·贝卡里亚 著

黄风 译

京东5折优惠,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观点资料参考:《论犯罪与刑罚》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把自己局限在自己学科范围内

在自己的学科中绝不会是伟大和杰出的


为什么高考有单招,而中考没有单招?

2020年单招学校不需要审核会考成绩的,有的学校是如果有同学同分的话才拿这个作为评判标准而已。参加特单招长生选拔的考生,在特长生加试报到时提供相关材料原件复核~~

一条狗的使命讲的什么故事 最后结局是什么寓意深刻

展开全部 《一条狗的使命》以狗狗贝利为第一人称,主要讲述了同一条狗狗,四个不同的狗生的故事。 生命的轮回,记忆还依然留存,最后再去寻找最初的主人并为之牵线搭桥。 狗狗是人生的一面镜子,当你高兴时,它也会特别开心,当你感到伤心难过时,它也能感受到。 狗狗很聪明,比如第一段和第三段狗生,都为主人找寻了姻缘,同时他们也很忠诚,会一直守候在你身边,并且在可能的时候还会救你一命。 但如果你对它不好,它也会特别伤心难过。 狗狗是人类朋友,请善待他们,当你决定养他们的时候,请一辈子善待他们,和他们做朋友!导演是拍过《忠犬八公的故事》的,时隔8年之后又把镜头对准了狗狗,出来的效果也是特别温馨。 搞笑,笑点很新意!09年上映的《忠犬八公的故事》,早已成为温情系代表作,豆瓣top13,9.2分的高口碑神作地位,一直以来无可撼动。 时隔八年,导演拉斯•霍尔斯道姆再次将汪星人的故事搬上大银幕,这部作品就是以狗狗为主视角的《一条狗的使命》。 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改编自上个世纪30年代日本的真人真事,秋田犬八公为了去世的主人等待了9年,直到耗尽生命。 当时电影的选角非常成功,八公的一生其实是由三只狗狗扮演,每一只都是表情帝,又萌又虐。

你对个人运营微信公众号有哪些体会?

①任何时候入场都不晚2013年年底的时候,我认为再过半年,也就是在2014年年中的时候,微信公众号市场格局就会稳定下来,再入场就没什么机会了。 于是,我在2014年年初时,利用八小时之外的时间做了一个本地的美食公众号,待到9月的时候,我从当时服务的公司离职了。 在我离职后不久,「萌宝大赛」横空出世,从0做起一个公众号变得异常容易和简单。 2015年9月的时候,创业失败的咪蒙进入公众号领域,仅仅用了不到两个月,就做出了几十万的粉丝,并在随后的一年半时间里,仅凭持续高效的输出,将粉丝拉到了1000万之多。 雷军有句自谦的名言,说是“无论什么时代,只要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上天”,随着小米的成功和这句话的声名远播,所有人都在找风口等风口,做公众号的也不例外,大家总是期望自己能够站在风口上,借助平台红利,飞上青天。 但公众号发展至今,无论是一条还是咪蒙,或是其他的什么公众号,凡是能飞起来的,风口与红利并不是他们成功的关键,关键在于他们有能力,能够抓得住风口。 ②优秀的原创能力是不可替代的生产力。 其实我这个人并不喜欢吃,所以也根本不擅长做美食,之所以做美食纯粹是因为我当时在分析了以后,觉得有很大的机会,换句话说,我觉得做在哈尔滨这样的地方,做一个美食公众号可以赚钱,我甚至规划好了赚钱的方法:像网络竞价排名那样,出钱高的就放在美食攻略的前边,万事俱备只欠粉丝啦,所以我就开始做。 开始效果倒是也不错,通过编辑整理,几个月时间,我就收获了一万多的粉丝,自我感觉也比较良好。 但是,因为我是通过编辑整理的方式做内容,套路化很明显,别人通过观察总结,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够摸清这个套路并迅速地做上一个来,而我本人因为并不具备独立生产美食内容的能力,所以根本无法做内容升级,最终的结果是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个公司靠着财力去推广同时模仿我的套路把美食号做了起来。 现在回过头想想,我选择的是一条起家容易但很难保持领先地位的路,尤其是对于我这样单兵作战的个人来说。 如果我当初选择的是码字而非编辑,码我比较擅长的情感、评论和读书,也许坚持个一两年下来,也能聚集几万个粉丝,就算依然收不到什么钱,但至少能让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而不是像现在这般,十指放在键盘上,却不知道该敲下哪些文字。 这条路上最典型的便是王晓磊,他在干记者的时候,选择了从自己擅长的金庸入手,所以成为现在最出名的自媒体之一。 ③若非真正原创,个人终究做不过团队和公司我在做美食公众号的时候,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时间,因为我每天还要上班下班,偶尔还有这事那事,所以能够保证一周整理出5篇本地美食攻略已是不容易了。 但一些公司化运作的公众号,只需要雇2个编辑,一周可以保证天天更,同时还能保证图文的排版、美化以及推广,人家再雇几个销售,不断地跑商家,就算拿不来钱,也能拿到一点代金券,把这些代金券作为福利,总是可以让粉丝量进一步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便能拿到钱了。 这还是最差的情况,如果这家公司比较有钱,直接投放广点通广告,并且做一些有效的运营活动,短时间内见到收益是可能的。 而我这样一个36K纯月光打工族,根本没有闲钱去租办公室去雇人,虽然我明知道未来会有收益,我也做不到,所以穷人看到机会也是会错过的,因为那根本就不是你的机会。 (美团创始人王兴也多次在采访中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哦。 )穷人创业,哪怕是做内容,也一定要找到自己不可替代的那一个点,我以为在公众号领域,那个不可替代的点就是优秀的原创能力,大家可以去看看现在在全国比较火的一些公众号,无论是公司运作还是团队运作亦或是靠单兵作战的,真正能够像咪蒙和六神磊磊那样坚持高质量的真正原创输出的,确实很罕见,很多人其实只是内容工业化生产上的一根螺丝钉而已,干的是抄创意、整合材料的活,说到底,只是网络编辑工作的升级而已。 所以,如果你真的是一个人,那就要炼就可以输出原创高质量内容的能力,否则,你就团队化和公司化运作,否则,前边的路只有一条,它是名字叫死路。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120.77.238.70/kuaibao/34286.html
全球视光市场白皮书 2024 中国眼镜店数量将达20万家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