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晷已云极 宵漏自此长 文化中国行·诗意节令 夏至

(原标题:文化中国行·诗意节令|夏至:昼晷已云极 宵漏自此长)

骄阳渐近暑徘徊,一夜生阴夏九来。

当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时,人们迎来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个节气,夏至。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迎来白昼最长的一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夏为大,至为极,此时的万物,生长繁盛到一个极点。

这是6月20日拍摄的宁波市江北区外漕村百亩荷田内的荷花。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以五天为一候,古人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一候鹿角解”是说,鹿角属阳,夏至阳气盛极而衰,鹿角感阴气而脱落。“二候蝉始鸣”是指,蝉因感阴气之生而鼓翼鸣叫。“三候半夏生”则是说,喜阴的药草半夏在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这个颇富诗意的名字也似乎提醒着人们夏天时光已过半。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田兆元表示,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帝尧时代,夏至就是重要的节气。古人采用圭表测日影的方法,确定了夏至和冬至。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在夏至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

“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夏至时节,一池荷塘月色,倒映一卷诗意中国。白鹭飞渡、蝉催昼眠、蕊舒半夏……文人墨客情不自禁地研墨执笔,抒写心中的“夏至”。

唐代元稹的夏至诗,写“景”。他笔下的诗句,平铺直叙,如同工笔画一样实写夏至景象,“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龙潜渌水穴,火助太阳宫。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蕤宾移去后,二气各西东。”

夏至捕蝉。新华社发(曹一作)

大诗人白居易的夏至诗,写“吃”。在古代,夏至是“四时八节”之一,常有宴饮活动。白居易曾客居江南,多年后,看轻舟剪水,他怀念起苏州夏至筵上弄弦吹管、和友人愉快相聚的日子,在诗中写了两种古代夏至美食:香浓的粽子、美味的烤子鹅,令人读后垂涎三尺。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宋代诗人杨万里有一首唯美七绝诗,写夏至雨后美景,一字一句清新自然,读来别有一番风味。诗曰:“夕凉恰恰好溪行,暮色催人底急生。半路蛙声迎步止,一荧松火隔篱明。”

傍晚,一场雨刚下完,在溪边散步,凉风习习,甚是惬意。此时,暮色渐浓,行至半路,听到青蛙“呱呱”声响,人不由得停下了脚步,看远处,在篱笆小院,点燃的松枝透出点点光亮。诗句到此戛然而止,耐人寻味。夏夜、雨后、凉风、蛙鸣和松火、篱笆,试想这些元素在画卷上渲染铺陈开来,是怎样一种诗情画意?

夏至是盛夏的序曲,是炙热的开场。在万物最繁茂之时,半夏时光也在提醒人们,光阴有脚当珍惜,书田无税应勤耕,用长日的热烈点亮短夜的梦,方能绘就夏花般绚烂的人生。(记者杨金志、郭慕清)


关于“夏至”的古诗

1、《夏至日衡阳郡斋书怀》朝代:唐朝|作者:令狐楚一来江城守,七见江月圆。 齿发将六十,乡关越三千。 褰帷罕游观,闭閤多沉眠。 新节还复至,故交尽相捐。 何时羾阊阖,上诉高高天。 作者简介:令狐楚(766或768年—837年12月13日),字壳士,自号白云 孺子。 宜州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先世居敦煌(今属甘肃)。 唐代文学家、政治 家、诗人。 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登进士第。 唐宪宗时,擢职方员外郎,知制诰。 后为皇甫镈推荐, 被任命为翰林学士。 出为华州刺史,拜河阳节度使。 入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宪宗去世,为 山陵使,因亲吏赃污事贬衡州刺史。 唐敬宗继位后,又重新提拔他为户部尚书、东都留守、天 平军节度使、吏部尚书,累升至检校尚书右仆射,封彭阳郡公。 后以山南西道节度使致仕。 开 成二年(837年)病逝,年七十二。 追赠司空,谥号“文”。 累赠太尉。 令狐楚才思俊丽,尤善四六骈文。 他常与刘禹锡、白居易等人唱和。 其诗“宏毅阔远”,尤长 于绝句。 有《漆奁集》一百三十卷,又编有《元和御览诗》。 2、《夏至避暑北池》朝代:唐朝|作者:韦应物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作者简介: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 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散文仅存一篇。 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3、《夏至雨霁与陈履常暮行溪上二首·夕凉恰恰好溪行》朝代:宋朝|作者:杨万里夕凉恰恰好溪行,暮色催人底急生。 半路蛙声迎步止,一荧松火隔篱明。 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 吉州吉水人(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 南宋大诗人。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 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员外郎等。 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辞官归家,闲居乡里。 在中国文学史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诗人”。 他作诗多首,只有少数传下来。 4、《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朝代:唐朝|作者:白居易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5、《和昌英叔夏至喜雨》朝代:宋朝|作者:杨万里清酣暑雨不缘求,犹似梅黄麦欲秋。 去岁如今禾半死,吾曹遍祷汗交流。 此生未用愠三已,一饱便应哦四休。 花外绿畦深没鹤,来看莫惜下邳侯。 作者简介:同上

中国结的有关内容

中国结渊源久远,始于上古,兴于唐宋,盛于明清。 史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唐代的铜镜图案中,绘有口含绳结的飞鸟,寓意永结秦晋之好。 经过几千年时间,绳早已不是记事的工具,它从实用绳结技艺演变成为今天精致的艺术品。 绳结在中国古代生活中的应用相当广泛。 最早的衣服没有今天的纽扣、拉链等,系衣服多借助衣带打结之法。 中国人一向有佩带饰物的习惯,饰物基本上都靠穿绳打结系在衣服上。 古人有将印鉴佩挂在身上的习惯,所以流传下来的汉印都带有印纽。 而古代铜镜背面中央都铸有镜纽,可以系绳以便于手持。 古人喜欢用锦带编成连环回文式的结来表达相爱的情愫,并美其名曰:“同心结”。 中国结由于年代久远,其历史贯穿于人类史始终,漫长的文化沉淀使得中国结 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富含丰富的文化底蕴。 “绳”与“神”谐音,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 据文字记载:“ 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 ”又因绳像蟠曲的蛇龙,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神的 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变化来体现的。 “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 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合、结交、结缘、团结、结果,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结”与“吉 ”谐 音,“吉” 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福、禄、寿、喜、财、安、康无一不属于吉的范畴。 “吉” 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主题,“绳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也就自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兴盛长远规划,流传至今。 中国结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皆因其形意而得名,如盘长结、藻井结 、双钱结等,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浓郁的宗教色彩,体现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的愿望。 在新婚的帖钩上,装饰一个“盘长结”,寓意一对相爱的人永远相随相依 ,永不分离。 在佩玉上装饰一个“如意结”,引申为称心如意,万事如意。 在扇子上装饰一 个“吉祥结”,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祥瑞、美好。 在剑柄上装饰一个“法轮结”,有如轮黑心行,弃恶扬善之意。 在烟袋上装饰一个“蝴蝶结”,“蝴”与“福”谐音,寓意福在眼前,福 运迭至。 大年三十晚上,长辈用红丝绳穿上百枚铜钱作为压岁钱,以求孩子“长命百岁”,端午节用五彩丝线编制成绳,挂在小孩脖子上,用以避邪,称为“长命 缕”。 本命年里为了驱病除灾,用红绳扎于腰际。 所有这些都是用“结”这种无声的语言来寄寓吉祥。 中国人在表达情爱方面往往采用委婉,隐晦的形式,“结”从而义不容辞的 充当了男女相思相恋的信物,将那缕缕丝绳编制成结,赠与对方,万千情爱,绵绵思恋也都蕴含其中。 梁武帝诗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 宁代诗人林逋有“君 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的诗句。 一为相思,一为别情,都是借 “结”来表达情意。 至于结的表意价值,历代文人墨客有大量生动的描写。 纵观中国古代诗词歌赋,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绳结收已超越了原有的实用功能,并伴随着中华民族和繁衍繁 衍壮大,生活空间的拓展,生命意义的增加和社会文化体系的发展而世代相传。 <<诗经>>中关于结的诗句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这是描述女儿出嫁时 ,母亲一面与其扎结可,一面叮嘱许多礼节时的情景,这一婚礼上的仪式,使“ 结缡”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 战国时屈原在<<楚辞.九章.哀郢>>中写到:心圭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 不释,作者用“圭而不解”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和牵挂。 古汉诗中亦有: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离别此。 其中用“结不解”和胶漆相融来形容感情的深厚,可谓是恰到好处。 晋朝的刘伶在<<青青河边草篇>>中写道:梦君结同心,比翼游北林。 唐代是我国文化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此期间,诗词等文学作品对结 的承颂也成为突出。 唐朝著名诗人孟郊的<<结爱>>,当属这方面的代表之作: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 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 始知结衣裳,不知结心肠。 坐结亦行结,结尽百年月。 结字,把我们同祖先思绪相连;结字,使我们与古人情意相通。 正可谓是: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一年中有哪二十四个节气?分别是什么时间?有什么意义?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节气简表节气 太阳黄经度数 所在公历日期 所在苗历日期* 所分三个气候立春 315° 2月3——5日 苗历偏月十六日 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 雨水 330° 2月18——20日 苗历一月一日 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惊蛰 345° 3月5——7日 苗历一月十六日 桃始花、仓庚鸣、鹰化为鸠春分 0° 3月20——21日 苗历二月一日 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清明 15° 4月4——6日 苗历二月十六日 桐始华、鼠化为鴽、虹始见谷雨 30° 4月19——21日 苗历三月一日 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立夏 45° 5月5——7日 苗历三月十六日 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小满 60° 5月20——22日 苗历四月一日 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 芒种 75° 6月5——7日 苗历四月十六日 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 夏至 90° 6月21——22日 苗历五月一日 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小暑 105° 7月6——8日 苗历五月十六日 温风至、蟋蟀居辟、鹰乃学习大暑 120° 7月22——24日 苗历六月一日 腐草化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立秋 135°8月7——9日 苗历六月十六日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处暑 150° 8月22——24日 苗历七月一日 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白露 165° 9月7——9日 苗历七月十六日 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秋分 180° 9月22——24日 苗历八月一日 雷始收声、蛰虫培户、水始涸 寒露 195° 10月8——9日 苗历八月十六日 鸿雁来宾、雀攻大水为蛤、菊有黄花霜降 210° 10月23——24日 苗历九月一日 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立冬 225° 11月7——8日 苗历九月十六日 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 小雪 240° 11月22——23日 苗历十月一日 虹藏不见、天气上腾、闭塞而成冬 大雪 255° 12月6——8日 苗历十月十六日 鴠鸟不鸣、虎始交、荔挺生 冬至 270° 12月21——23日 苗历动月一日(苗历新年) 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 小寒 285° 1月5——7日 苗历动月十六日 雁北向、鹊始巢、雉始雊大寒 300° 1月20——21日 苗历偏月一日 鸡始乳、鸷鸟厉疾、水泽腹坚*注:关于24节气的准确日期,请参照该年苗族历法的每月一、十六日,如冬至为苗历新年,2008年冬至为12月21日,但2009年冬至却为12月22日,因为2009年12月21日为苗历十月三十日(苗历除夕),22日才是苗历新年。 节气名称含义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 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 、秋、冬四个季节。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 “立”即开始的意思。 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 “至”意为极、最。 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夏至雨连连 冬至雪纷纷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分”即平分的意思。 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 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 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 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 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芒种火烧天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 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 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 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公历1月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120.77.238.70/kuaibao/34910.html
90后 创始人离世 14岁儿子继承超25亿市值股票 女儿成2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