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年中经济观察

长三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实现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才能更广阔、成色才能更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

车流量超300万车次、日均约10万车次……开通首月,深中通道车流如梭。“家住中山,深圳上班”“深圳研发、佛山制造”,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驶入快车道。

浙江嵊州市开展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工程建设,推进城乡饮水同标、同质、同服务。“水量足,喝起来也放心。”嵊州市石璜镇石璜村村民裘纪达说。

透视中国经济半年报,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不断提升。今年上半年,区域协调发展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取得实效,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东数西算等重大工程显著完善区域发展格局。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城乡全体居民。

一头看“城”,新型城镇化质量稳步提高。

从老家来到山东平度市近10个年头,张晶深深融入这座城市,“每月工资七八千元,工作稳定,买房安家,孩子在附近上学,生活很满意。”近年来,平度市不断优化人才落户、居住落户、投资经商落户等户籍政策,推出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发展步伐。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今年以来,我国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调整完善户口迁移政策,深化高频户政业务“跨省通办”。据统计,近10年累计1.65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截至2023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比2012年末提高13.06个百分点。

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过去四处打零工,参加县人社部门提供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后,靠着手艺,做起了小生意。”河北涉县一家面点房里,经营者张永花忙得不停。

开展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发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深化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县域产业承载能力和人口集聚功能,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就业。

一头看“乡”,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

在江西共青城市,污水治理“一管到底”。“污水有去处,村子更干净了。”泽泉乡关帝庙村党支部书记蔡红生说。当地探索“以城带村”“镇村连片”“分布建站”等模式,建设了100多座生活污水处理站。

不远处的苏家垱乡金垅村,硬化路已通到家门口。村民胡淼水开起小卖部,“进货送货都方便,生意红火。”市里加大投入,织密“外通内联、畅村入组”的城乡路网。

我国大力开展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持续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左右,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都通了硬化路,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通5G的行政村占比超过90%。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将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农村道路、农村供水、数字乡村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覆盖,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协同发展、优势互补,做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这篇大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要从多方面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抓紧实施有关政策措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今年上半年,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充分发挥发展动力源和增长极引领作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更强劲。

在河北邢台市临西县,“双城”携手、校企合作,推动轴承产业转型升级。“河北省轴承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携手攻关,研发工业机器人减速器轴承,预计到2025年实现批量生产。”研究院院长郭金杰说。

产业

在京津冀,“北京研发、津冀制造”模式加速形成。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率26.5%;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2023年三地经济总量达10.4万亿元,是2013年的1.9倍。

在长三角,左右邻就是产业上下游。上海新时达机器人有限公司智能工厂里,每12分钟下线一台机器人,轴承来自温州、谐波减速机来自苏州……“‘全长三角造’机器人,生产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新时达公司产品研发和管理部总监范曾说。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这两个关键词,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上半年长三角GDP总量突破了15万亿元,先导产业增势较好。

在大湾区,城市群手越牵越紧。广佛南环、佛莞城际铁路开通,连接5城的湾区“大号地铁”形成,一张票逛五市;“港车北上”实施一年来,经港珠澳大桥出入境的香港单牌车突破100万辆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许光建说:“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大动力源,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已超40%。接下来要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加快构建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优势互补,区域发展平衡性不断增强。

汽笛声中,16辆货车从新疆霍尔果斯口岸驶出。来自长三角、珠三角的风力发电机配件、电子产品等,穿行哈萨克斯坦,登上跨里海轮渡,运往格鲁吉亚、土耳其等地。中欧跨里海直达快运的开通,助力西部打开发展新空间。

看东北,上半年黑龙江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首超1500亿元,辽宁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58.9%;看中部,河南夏粮再获丰收,湖南装备制造业上半年增加值同比增8.3%;看东部,山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7万亿元,浙江上半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幅高于一季度。相关地区和部门坚决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做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这篇大文章。

东西互济、南北协同、陆海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纵深推进,全国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日益增强,共同谱写了高质量发展协奏曲。

提升“硬联通”和“软联通”水平,畅通国内大循环,建设统一大市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

相关地区和部门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有力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畅通国内大循环,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商品和要素流通制度环境显著改善。

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硬联通”。

从上海到上海,首条长三角高铁超级环线开行首月,累计发送旅客约11万人次。“这趟高铁在沪苏浙皖连成环线,串联主要客流点,能更好满足群众出行需求。”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客运部营销科副科长彭波说。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人员往来更密切、产业协作更紧密。沪苏嘉城际上海示范区线跨拦路港大桥全面开建,淮宿蚌城际铁路蚌埠北特大桥跨京沪铁路架梁顺利完成,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将更加完善。“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建设,交通一体化网络加快构建,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改善规则机制,提升“软联通”。

“不用两地跑,办事效率更高,企业也省心。”重庆市傲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包鹏,在家门口就为在四川内江的企业办理好了涉税业务。目前“川渝通办”先后三批次推出311个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就业、社保、人才等领域32项区域标准化协同试点事项实现“川渝同标办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断迈出新步伐。

各地区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京津冀40多条跨省公交线路常态化运营,北京至天津及河北多个地区的定制快巴陆续开通,实现通勤人员进京远端安检,累计客运量已超120万人次。“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顺利落地,实现核发电子牌证、免担保政策、跨境车险“等效先认”,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加速形成。

打破行政壁垒,拆掉“篱笆墙”。

逶迤太浦河,一河连三地。“大家信息共享,联合巡河,‘三不管’变成‘合力管’。”江苏苏州市吴江区汾湖湾村党总支书记沈晓华,从村级河长升级为村级联合河长。江苏、浙江、上海深化河湖“联合河长制”,共同守护跨界河湖。

探索建立生态保护监管协同机制,健全纵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区域合作互助、区际利益补偿等机制……各地区各部门不断破除制约协同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调整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

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释放内需潜能所在。下好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展望未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深度融合,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力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开辟中国经济发展的广阔新空间。


跪求!2010年中考文综热点试题!急!!!

热点专题一:注重改善民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一、热点聚焦:两会民生话题、医疗、住房等二、知识链接:①初级阶段国情和主要矛盾②小康特点 ③ “三个代表” ④科学发展观 ⑤共富 ⑥全面小康 ⑦社会公平 ⑧社会稳定 ⑨和谐社会三、中考演练:1、国家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出台《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共同说明了什么?国家重视改善民生,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改善民生体现了课本中的哪些观点?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②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 ③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⑤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 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等。 3、从不同角度谈谈为什么要改善民生?(改善民生的意义?有利于……,见楷体字部分)①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只有改善民生,才能解决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②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只有改善民生,才能维护人民利益;③是实践“三个代表”、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只有改善民生,才能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④是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平的需要。 只有改善民生,才能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平。 ⑤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理想的需要。 只有改善民生,才能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全面小康。 ⑥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只有改善民生,才能减少或避免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4、怎样改善民生?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③优先发展教育,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④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⑤实施再就业培训,增加就业岗位;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5、列举你所关注的民生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 民生问题: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问题;入学难、上学贵的教育问题;住房问题;就业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 根本原因: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6、列举我国近年来为解决民生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取消农业税、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等。 任选一个谈谈这样做的意义?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有利于保障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有利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劳动者素质;有利于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 7、列举近年来我国政府保障民生的法律。 《食品安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谈谈颁布这些法律的必要性。 ①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②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③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④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8、怎样走科学发展之路,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快速发展?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③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⑤促进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9、河北省 “三年大变样”的意义?有利于推进我省城镇化建设进程,提升我省城市的竞争力,改善人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热点专题二、:破解“三农”难题,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一、热点聚焦:中央一号文件、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决议二、知识链接:①初级阶段国情 ②主要矛盾③小康特点 ④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 ⑤实现共同富裕 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⑦维护社会公平 ⑧维护社会稳定 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中考演练:1、党中央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说明了什么?党非常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义?有利于……同第3题楷体字部分。 3、从不同角度分析为什么要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为什么连续出台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①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农业科技水平、农民的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城乡发展不平衡。 ②是实践“三个代表”、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只有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才能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③是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平的需要。 只有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才能发展农村的生产力,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平。 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理想的需要。 只有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才能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并最终实现全国的全面小康,实现现代化。 ⑤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只有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才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4、怎样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措施有哪些?)经济: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农村的生产力 ②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扶持力度。 如取消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家电下乡补贴等 ③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如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④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坚持走科技兴农之路 ⑤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政治:①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②加强农村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文化: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②发展农村的科技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 如实行两免一补,兴办农民课堂等; ③发扬艰苦奋斗和创新精神 ④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社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如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和新农合制度等生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农村生态文明。 5、怎样才能加快农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见上题 经济①②③④+文化②6、近日全国上下掀起了兴办“农民课堂”的高潮,这是一种新的基层文化建设,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又一举措。 从科技、教育重要性的角度谈谈为什么要兴办“农民课堂”?①(重要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教育是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 ②(意义)兴办“农民课堂”,有利于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掌握先进的农业科技,提高致富能力;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7、请你谈谈对“家电下乡”政策的认识。 ①家电下乡是一项惠农政策 ②(意义)家电下乡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广大农民的消费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8、出台惠农政策有何意义?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等。 9、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6个方面的基本目标任务,让广大农民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这些目标提出的国情依据是什么?①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农业科技水平、农民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②城乡发展不平衡 ③农民的文化生活不丰富,受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素质不高 ④农民社会保障化程度低。 历史角度新中国成立后,我党以新的理论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的有益措施有哪些?基本经验有哪些?有益措施:①1950-1952年,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了土地改革,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从而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从1953-1956年,为克服农业同工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实行了农业合作化,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③1978年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④2006年取消农业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基本经验:①制定政策一定要从国情出发,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②遵循客观规律 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热点专题三:世博会即将开幕,中华文化展现无穷魅力一、热点聚焦:世博会二、知识链接:(略)三、中考演练:1、我国能成功举办北京世博会的主要原因有哪些?①党的正确领导 ②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③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④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志愿者的无私奉献 ⑤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的支持与配合 ⑥中华文化具有恒久魅力2、成功举办世博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①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②有利于进一步树立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③有利于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④有利于促进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⑤有利于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⑥有利于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3、在吴桥杂技节、亚洲艺术节上,世界各国各具特色的风情与文化交相辉映说明了什么?①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②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呈现出和谐发展的局面。 4、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和中华文化?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 我们应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习俗,吸收和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 对待中华文化的态度:①我们应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②我们还应宣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5、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九128)(它们促进了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6、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地区性大国;尽管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我国潜力巨大,前景光明,是一个正在和平发展的大国(九129)7、我国在当今世界舞台上的作用?经济方面:我国是世界商品的销售市场,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是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政治方面: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在当今世界树立起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文化方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以上几方面共同说明我国在当今世界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构建和谐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九130)热点专题四: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一、热点聚焦:手机网络扫黄二、知识链接:(略)三、中考演练: 1、生命健康权的重要性?生命健康权是公民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 (八上97)2、为什么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受法律特殊保护?①生命健康权是公民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 ②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③未成年人生活经验不足,各方面都还不够成熟,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不强,生命健康权容易受到不法侵害。 (八上97)3、法律规定:①公民享有人身自由权。 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非法侵犯,禁止非法搜身、拘禁。 ②公民享有人格尊严。 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非法侵犯, ③公民享有隐私权。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4、怎样维护公民的××权? (八上) ①增强保护××权的法律意识;②当××权受到非法侵害时,要依法维权(途径:可与侵害人协商解决,也可向法院起诉);③爱护、尊重他人的××权;生命健康权:+④珍爱生命,维护健康;提高安全意识,远离危险;掌握自我保护的知识、技能;5、保护受教育权的法律: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七上41)6、观点:①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七上41)②我们要珍惜受教育权利,履行受教育义务(七上43)7、为什么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七上42)权利:只有接受教育,才能掌握知识、增长才干,丰富和完善自己;才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享受现代文明;才能改变命运。 对于个人来说,受教育是公民的权利。 义务:我国实现现代化,科技是关键,基础在教育。 教育决定着国家的未来,每个公民都有责任通过接受教育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对于国家来说,受教育是公民的义务。 8、公民的受教育权有哪些保障?法律保障、物质保障、师资保障(七上44)9、义务教育的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免费性(七上44)10、中学生怎样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七上44)①按时入学;②接受规定年限的教育;③努力学习,尊敬师长,遵守法律和校规校纪;④争取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⑤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11、公民怎样维护受教育权?通过诉讼、非诉讼手段维权。 ①与当事人协商解决;②向家长(老师)寻求帮助;③向教育行政部门反映;④向法院起诉。 (七上45)12、智力成果权,也称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发明权、发现权等。 (八上P113)13、法律规定:公民享有智力成果权,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不受侵犯。 14、怎样保护智力成果权?见人身权利第6题(八上114)15、消费者享有哪些权利? ①人身、财产安全权②知悉真实情况权③自主选择权④公平交易权 ⑤依法求偿权(八上P117)16、消费者的维权途径(方法)? ①与经营者直接协商;②请求消协调解;③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④;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⑤向法院起诉(八上119)17、如何营造放心的消费环境?(如何打造质量安全年?)国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生产者销售者:按照公平、平等、诚信的原则依法规范自身行为,不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消费者:增强防范意识和维权意识,提高辨别真伪的能力,发现制假售假行为及时举报,遵守市场秩序,依法公平交易。 (八上118)热点专题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一、热点聚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天河一号二、知识链接:(略)三、中考演练:1、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①(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越来越成为提高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并最终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 ②(现状)从整体上看,我国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③(意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九78-82) 2、怎样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国家: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发展科技、教育奠定物质基础 ②加大对科技、教育的投入 ③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 ④加强对外科技、教育交流与合作 ⑤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⑥完善科技奖励制度,重奖科技人才个人:见万能答案1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设立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理论依据?①科技的地位 ②教育的地位(见第1题地位) ③我国实现现代化,科技是关键,基础在教育 ④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⑤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⑥科学技术的发展,关键在人才。 4、科技、教育、人才的关系?①科学技术的发展,关键在人才 ②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 ③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并最终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 (九79)5、为什么要重视科技创新?(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①(地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的本质是创新,科技的发展靠创新,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②(现状)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③(意义)只有重视科技创新,才能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真正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赶超发达国家;才能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九P83)6、怎样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 国家:①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 ②加大对科技、教育的投入,为科技创新提供物质基础 ③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不断创新 ④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⑤完善科技奖励制度,重奖科技创新人才个人:①善于观察,展开想像 ②培养好奇心和求异思维 ③积累知识,勇于实践 ④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转变学习方式,进行创造性学习。 热点专题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金融危机一、热点聚焦:希腊、欧元区信任危机等金融危机的话题二、知识链接:(略)三、中考演练:1、合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原因):①合作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笔财富②合作既有助于我们获取更多的信息,弥补个人知识的不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助于我们形成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 ③善于合作,有助于事业的成功 ④善于合作,是时代的要求。 (八上61)2、如何正确看待竞争? ①竞争既对个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促进作用。 详见第2题。 ②竞争也有不利的一面。 它可能使某些获胜者滋长骄傲情绪,某些失败者产生自卑感;可能引起人们的过度紧张和焦虑;可能使人产生嫉妒心理,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影响个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3、怎样竞争?树立健康的竞争意识,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按照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去进行竞争,在竞争过程中相互激励、共同提高。 (八上68)4、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竞争与合作既对立又统一,在合作中有竞争,在竞争中有合作,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八上67)5、如何对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我们应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既要敢于竞争,又要善于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最终实现双赢。 (八上68)6、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九126)7、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基础8、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九128)(它们促进了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9、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地区性大国;尽管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薪洗蟛罹啵��夜�绷�薮螅�熬肮饷鳎�且桓稣�诤推椒⒄沟拇蠊�ň?29)10、我国在当今世界舞台上的作用?经济方面:我国是世界商品的销售市场,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是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政治方面: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在当今世界树立起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文化方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以上几方面共同说明我国在当今世界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构建和谐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九130)11、我国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机遇:①世界格局多极化为我们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提供了可能 ②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们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来发展自己 ③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为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 ④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为我们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挑战:①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对我国国家安全有所影响 ②经济全球化也给我国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③我国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还处于劣势等(九131-132)12、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应该怎么办?国家:①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提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能力 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经济实力 ③坚持改革开放,提高综合国力 ④坚持科教兴国,提高科技实力 ⑤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九132) 个人:见万能答案1的①②③⑤热点专题七:资源环境,长胜不衰的话题一、热点聚焦: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二、知识链接:(略)三、中考演练: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 2、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还表现为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人口分布不平衡等)(九90)3、人口过多过快增长的影响:给资源环境带来沉重的负担,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影响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实行计划生育是目前条件下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唯一正确选择;计划生育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九95)5、我国资源的基本特点:总量大、种类多,人均占有量少、资源相对短缺;开发不合理,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九91)6、我国环境形势的总特点(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九92)7、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加剧,森林锐减,大气污染严重,水体污染严重等 8、环境问题的危害?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九92)9、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或说到底是发展问题)10、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①(现状)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非常突出,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②(意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提高人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11、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①坚持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②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监管力度 ④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⑤加大环保科技投入,依靠科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个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习惯,如随手关灯(水电纸)、不乱扔废品(电池、塑料袋);同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九98)这些 是老师给我们总结的,你看看行不?

多省2022年GDP增速目标在7%以下

多省2022年GDP增速目标在7%以下

多省2022年GDP增速目标在7%以下,统计发现,部分省份相对乐观,对2022年经济增长提出了7%-9%的较高目标。 多省2022年GDP增速目标在7%以下。

多省2022年GDP增速目标在7%以下1

每年年初,各地都会迎来一年一度的省级地方两会召开,省级两会也被业界视为是观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

1月3日,随着西藏自治区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的开幕,标志着全国正式进入2022年地方两会时间。 目前进入1月中下旬,更是地方两会召开的密集期,截至1月20日,全国已有22个省区市召开地方两会。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已公布的2021年地方GDP增速比较亮眼,但多数地方却小幅下调2022年GDP增速目标。 据国金证券统计,在已公布的22个省区市中,上海等18个省区市下调GDP增速目标,22个省区市平均降幅为0.7个百分点。

受访业界专家表示,目前已公布的一些地方GDP增速亮眼,和全国GDP增速的提升保持一致,这跟地方注重高端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相关。 而多地提出2022年发展数字经济,这是看到了数字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是顺应我国发展趋势的决策部署。 数字经济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能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年地方经济成绩单亮眼

记者注意到,2021年西藏、安徽等地方经济成绩单比较亮眼。 例如,2022年1月4日,西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拉萨开幕。 根据会议显示,2021年西藏GDP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较上年增长7%左右。

2022年1月17日,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预计2021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总量突破4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并提出,2022年GDP目标增长7%以上。

年中经济观察

随后2022年1月20日,江苏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 根据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1年江苏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元、达到11.6万亿元、增长8.6%,总量再上一个万亿元台阶。

对此,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1月21日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2021年我国经济受益于及时妥当处理疫情,平衡了防疫和发展的关系,各地抓住了疫情缓解窗口期,抓生产保供应;同时由于我国及时处置疫情,我国产业支撑全球供应链,从而保持了经济增长。”

盘和林还向记者指出:“我国各地方政府十分注重高端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诸如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原料药、新能源电力等行业都获得了强劲的增长动力,因而2021年地方经济成绩单普遍亮眼。”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分析师应习文1月21日还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2021年由于上一年疫情的低基数原因,全国GDP增长达到8.1%,创近年来新高。 目前已公布的地方GDP增速亮眼,也和全国GDP增速的提升保持一致,是全国的缩影。 此外是价格因素,2021年我国整体通胀较往年提升,名义GDP增速达到12.8%,比8.1%的实际增速快不少,因此GDP总量上也再上台阶,达到114万亿元。 这也是各地方GDP从总量上看也纷纷上台阶,形成了比较亮眼成绩的原因。 ”

多地小幅下调2022年GDP增速目标

虽然2021年地方经济成绩单亮眼,但记者注意到,2022年一些地方小幅下调了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 例如,北京和贵州等地方都下调了GDP增速目标1个百分点:北京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由2021年的“6%以上”下调为“5%以上”,贵州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也从“8%左右”下调为“7%左右”。

盘和林告诉记者:“这主要是因为全球奥密克戎传播导致全球经济复苏延缓,国内零星区域性的疫情,也延缓了经济开放,各地出于不确定性考虑,较为理性的选择降低2022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并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而不再盲目追求规模的提升。”

应习文则认为:“地方下调2022年增长目标,很重要的因素是刚刚过去的2021年我国经济增长从疫情中取得了较好的恢复,因此形成了比较高的同比基数。 相比之下,2021年的.增速比较高,也是2020年疫情比较低的基数造成的。 因此2022年各地增长目标降低,很大程度上是基数抬升这一技术性原因。 ”

数字经济受到关注

从已召开的地方两会公布信息来看,数字经济受到关注。 例如,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2年,江苏将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不断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和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显示,2021年,贵州数字经济加速突破,数字经济占比达34%。 该报告还提出,2022年,贵州高质量发展主要目标是: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1%左右;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36%和46%左右。

对此,盘和林对记者表示:“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驱动因素,各地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是看到了数字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是顺应我国发展趋势的决策部署,数字经济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能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务院近期印发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在业界看来,这是我国数字经济领域首部国家级专项规划,数字经济顶层设计持续完善。 该规划还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

应习文也告诉记者:“各地提出发展数字经济,这符合时代进步的大方向。 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一方面疫情防控催生了更多过去没有的互联网需求,另一方面许多新的概念和商业模式也随着技术进步逐步变得可行,比如近期比较火热的元宇宙概念。 因此各地提出加快数字经济发展,以便在新形势下尽快获取先发优势,抢占有利的赛道。 ”

多省2022年GDP增速目标在7%以下2

2022年地方两会正密集进行。

截至1月21日,全国已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召开地方两会,并对外发布政府工作报告或年度经济数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在“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多数省份将GDP增速目标设置在7%以下,并寻求通过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开展多样化活动促进消费特别是接触型消费恢复,培育新消费增长点等方式推动2022年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同时,部分省份相对乐观,对2022年经济增长提出了7%-9%的较高目标。 以安徽为例,安徽省经济研究院投资与金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夏兴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2022年7%的GDP增长目标设定,既贯彻了中央精神,又符合安徽省经济运行情况,体现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同时,考虑到要努力缩小与沪苏浙的差距,未来一段时期安徽必须保持更高增速。 从经济增长支撑因素看,安徽投资实现较快增长具有良好基础;稳定和扩大消费需求有保障;2022年出口也仍将处于快车道,“稳定增长有基础、有保障”。

增速:至少10地GDP增速目标定在7%及以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截至1月21日,全国至少已有10个省份提出2022年GDP增速预期在7%及以上。 具体看,河南省、湖北省、云南省、贵州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增速预期在7%左右,安徽省、江西省、西藏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增速预计在7%以上。 这些省份多数在过去一年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上述10个省份中有8个2021年的GDP增速不低于7%。

如何实现“稳中求进”的经济发展目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针对供给侧,多地提出将保障市场主体的生机活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针对需求侧,多地则落脚在促进有效投资、社会消费扩容升级上。

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也是夯实经济发展根基的重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2022年多地将通过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政策,以期实现市场主体的持续活跃,保障供给侧充满活力。 其中,河南提出,通过深化“万人助万企”,落实新的减税降费、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助力市场主体的持续发展;江西提出,力争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2000亿元、净增市场主体超60万户的目标;陕西提出,将以新的组合式减税降费为市场主体减负纾困;宁夏回族自治区则将通过设定新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升规入库企业100家左右这一目标,促进市场主体自我激励、持续活跃。

针对需求端,促进疫情后消费持续恢复、培育多种类新型消费成为这些计划较高经济增速的省份2022年重点工作。

举例来看,河南省提出稳定汽车、家电、家具等大宗商品消费,着力打造消费市场新地标,支持郑州、洛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举措;吉林省通过发展新旅游、培育新电商、扩大新消费来促进本身消费提质扩容等。

安徽近年来发展迅猛,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2022年促消费、稳增长安排中,安徽明确将更注重提升城市消费能级,包括推动多层次消费中心建设和合肥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实施三产“锻长补短”行动计划,“快到皖里来”系列消费行动,多维度优化消费环境,“双管齐下”完善消费基础设施等。

对此,夏兴萍认为,下一步,安徽要千方百计推动三次产业系统的高质量协同发展,启动实施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计划。 此外,安徽应围绕一产“两强一增”、二产“提质扩量增效”、三产“锻长补短”,加快农业强省、制造业强省建设,提升消费质量,扩大消费能级。

投资: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由于叠加去年底至今年初多地散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2年一季度及全年经济的稳增长备受关注。 2021年,全国GDP增速达到8.1%,尽管2022年全国GDP增速目标还未出炉,但从各省份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看,多数将2022年GDP增速定在5.5%-6.5%之间。

如何实现今年的经济发展目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进一步梳理发现,多地均明确今年将积极抢抓国家加大政府投资规模、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窗口期”,通过抓重点项目建设来扩大有效投资,继而推动经济实现“稳中求进”。 具体而言,广东、江苏、浙江、湖北、上海、北京、安徽、重庆等多地都明确提出,2022年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如何理解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意义?各地将如何推动?

“今天的基础设施投资,就是明天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华杰在1月18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是扩大有效投资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强化既有经济优势、壮大未来发展动能的内在要求。

以上海为例,王华杰介绍,2022年上海在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发展上主要把握三点: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发挥上海“十四五”各专项规划发布早、项目储备足的优势,持续推进提升交通、能源、生态环境等传统基础设施能级,提高数字化、智能化、绿色低碳水平,同步加快布局服务新业态、培育新动能、支撑新赛道的新型基础设施;二是坚持远近结合,精准发力,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项目建设,既扩大当前有效投资,补短板、强弱项,又增强发展后劲;三是坚持“时、度、效”相统一,上海将聚焦关系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早晚都要干的重大项目,经科学论证后,提前到“十四五”前期实施。

不仅如此,多地在扩大投资方面均重视通过重大项目、前沿领域进行引领。 比如,北京提出要继续保持千亿投资强度,安徽要打响有效投资攻坚战,陕西则表示要加大对5G网络、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力度等。

作为我国GDP突破12万亿的经济大省,2021年广东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过1万亿元,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3%,2022年广东明确将聚焦促投资稳增长,今年安排省重点项目1570个,总投资约7.67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9000亿元,比去年计划增长12.5%。 其中,新型基础设施成为重点,例如,今年广东将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进光明、松山湖、南沙三大科学城加快建设;优化提升实验室体系,推进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建设,争取一批新兴领域、交叉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粤布局。

暨南大学投资咨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刘金山分析,广东2022年重点项目安排体现了几个特点:一是量大,9000亿的体量在全国较高,对上游产业链的拉动将非常大;二是先行,不仅稳当年经济增长,更是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先行资本;三是优化,投资分配上与广东当前的经济结构优化相匹配;四是创新,今年广东重点项目分配可以看出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非常大。

消费:恢复与培育成两大关键词

稳增长不仅要扩投资还要促消费。

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在此前的2021-2022中国经济年会上表示:“内需潜力大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要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注重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结合部分发力。 ”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促进消费恢复成为各地2022年经济“稳中求进”的重中之重。 从政府工作报告来看,多地明确提出,2022年将通过开展一系列促消费活动,如打造消费集聚区、发放消费券等进一步促进消费恢复。

“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效果持续显现,消费市场逐步回暖。 ”1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金贤东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1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5.4%。 接下来,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促消费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以及新政策进一步出台,消费将继续保持恢复性增长。

1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印发《关于做好近期促进消费工作的通知》,要求在精准有效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抓住春节、元宵节等传统佳节消费旺季契机,适应居民消费习惯变化和提质升级需要,挖掘消费热点和增长点,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推动实现一季度经济平稳开局,并提出了因地制宜满足节日消费需求、拓展县域乡村消费、扩大冰雪消费等十方面举措。

从地方来看,加快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培育新型消费也成为多地2022年促进消费的明确任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今年各地在注重线上消费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要促进线下消费的恢复与发展。 比如,四川提出,2022年将召开全省消费促进大会,打造一批文体旅商综合体、特色街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陕西提出,2022年将实施促进消费增长三年行动计划,围绕汽车、家电、家居等大宗商品和餐饮、娱乐等重点领域开展多样化的消费促进活动,促进消费特别是接触型消费恢复。

除提升传统消费外,多地还强调要通过挖掘地区特色、推动消费产业融合,培育生活性服务业等新型消费。 以重庆为例,2022年将挖掘重庆特色文化、特色美食和特色旅游资源,推动消费产业联动融合,提质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商旅文体跨界发展。

2021年,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等市获批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其中,已召开两会的北京、广东、重庆等省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均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作为今年提振消费的重中之重。 例如,北京提出,要积极适应疫情防控催生的消费业态变化,深入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专项行动,鼓励绿色消费,丰富数字消费,发展体育消费,创新生活、文旅消费,大力孵化新消费品牌,扩大优质消费供给;重庆提到,要抓住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契机,实施国际消费载体提质等“十大工程”,深化“巴渝新消费”八大行动,巩固消费回暖势头;广东省则提出,要推进广州、深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扩大汽车、家电、信息等消费。

金贤东在上述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要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推动打造内容丰富、品质精良、结构合理的高质量消费供给体系,引导企业增加性价比高的商品和服务供给,充分满足居民个性化、多元化、改善型消费需求。 适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增加居民收入与减负并举,以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长支撑消费持续扩大。

建设

多省2022年GDP增速目标在7%以下3

截至2022年1月23日,全国已有29个省份公布了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今年的地方两会都传递了哪些信号?

京津冀

近8成省份2021年GDP增速达标

据界面数据统计,从2021年GDP完成情况来看,29个省份中,近8成省份都完成了2021年经济增速目标。 湖北超出预期目标最多,2021年GDP完成度比目标值高出2.9个百分点。 其次为江苏和北京,分别高出2.6个、2.5个百分点。 约2成省份未达标。 西藏2021年GDP完成度与目标值相差最大,低了2个百分点。 其次为云南和河南,分别低0.7个和0.5个百分点。

29省2022年GDP目标平均值为6.4%,中位数为6.5%

从2022年GDP增速目标值分布来看,29个省份中,GDP增速目标的平均值为6.4%,中位数为6.5%。 近7成省份今年GDP增长预期目标在6%及以上。

超8成省份下调GDP目标增速

对比2021年、2022年GDP增速目标来看,29个省份中,超8成省份下调2022年GDP增速目标,平均降幅为0.8个百分点。 湖北下调最多,降低3个百分点。 其次是山西,下调1.5个百分点。 近两成省份的GDP增速目标与去年持平。 没有省份上调GDP增速目标。

对比2021年GDP完成情况与2022年GDP增速目标来看,29个省份中,超8成省份2022年GDP增速目标低于2021年完成度。 河南、宁夏和西藏2022年GDP增速目标高于2021年完成度。 河北2022年GDP增速目标与2021年完成度持平。

GDP增速目标的表述有哪些变化?

据界面数据统计,29个省份中,约3成省份对2022年GDP增速目标的表述用到“以上”,超5成省份的表述用到“左右”。 对比来看,2021年29个省份中,近6成省份对2021年GDP增速目标的表述用到“以上”,近3成省份的表述用到“左右”。

在中央要求投资适度超前发力的背景下,今年各级政府也将更加积极作为,确保一季度实现投资开门红,形成较强的抓项目、稳增长效果。

推动县级经济发展建议参考

在疫情期间,推行灵活用工和共享用工模式,可以实现企业间快速高效的人力资源互补,分担公司成本,增加就业容量,缓解临时性供需矛盾。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县级经济发展建议参考资料,欢迎参阅。 一、进一步稳定就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2020年初以来,新冠疫情对经济社会运行造成巨大冲击,也为中小企业经营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更直接威胁到就业市场的稳定。 中央及地方围绕“稳就业保就业”和助企纾困,密集出台大量政策举措,以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为此,建议进一步降低公积金和社保缴纳比例,减轻企业经营负担。 同时,积极推动灵活用工等新模式,有效分担企业用工成本。 此外,引导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平台合作,解决企业融资需求。 二、进一步做好线上职业技能培训近年来,职业技能培训已成为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扩大就业规模的重要举措。 为解决线上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建议强化政策激励,支持企业搭建线上职业教育平台。 同时,加大组织引导,鼓励劳动者积极参与线上培训。 三、以信息化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建设体系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方面的作用愈发凸显。 为挖掘信息化建设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潜力,建议搭建本地互联网信息平台,进一步服务民众。 同时,建设基层信息化人才队伍,加快普及互联网应用技能。 四、与发达省份相比,县域经济不强仍然是湖北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 县域经济发展不够,全域高质量发展就缺乏块状集群和点面支撑。 为着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建议打破思维定势,超越传统路径,能优先集聚的优先集聚,能率先发展的率先发展,通过发现“空白点”、找到突破口,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五、补“体制机制”和“制度供给”短板更好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抓手,没有体制机制的改革突破,没有新的创新型政策供给,就很难有县域经济的突破性发展。 需要以促进乡村振兴和县域繁荣为目标,以促进县域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为手段,以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组织化程度为着力点,深入探索新形势下的“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的有效方式,转变目前乡村经济发展的家庭化、作坊式、碎片化等不适宜市场经济竞争的传统组织模式。 六、补“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短板补“经济结构”短板,科学规划要先行,规划也是发展的基本蓝图。 “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资源”等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应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当代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大趋势为观察视角,深入洞察特定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潜力,践行“优势化发展、潜力化发展、协同化发展、差异化发展”理念,加快实现“一县一策”,“一县一规划”,擘画好特定县域经济发展的蓝图。 七、补“人才发展”和“科技创新”短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 县域经济发展,根本出路还在于人才和科技,特别是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实用新型人才和人才技能,只有大力培养实用人才,大力应用新技术,才能创造新产业、发展新经济。 八、补“资本”短板和“金融服务”短板县域经济的主体是民营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着力培育壮大民营经济主体,尤其是在资本支持、金融融资服务方面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和营商环境。 因此,补“资本”短板和“金融服务”短板,关键是强化政府针对性的金融融资服务。 九、补“基础设施”和“区位发展”短板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关键是要实现城乡要素的公平交易与双向流动,以城市发展反哺县域、辐射和带动乡村振兴,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持。 补“基础设施”短板、“区位发展”短板就要打破“城乡二元发展”和“城乡畸形发展”格局,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应分区分类、在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递进式、阶段式、连续式建设和发展各类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衔接,加快完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倾斜机制,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基础设施对县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支撑作用。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uaibao/6640.html
健康在身边
8月多个一二线城市调整公积金政策 支付首付款 提额度 降首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