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张江科学城见证—— 以制度创新激扬发展之力(来自新时代改革开放一线·现场评论))
【一线见闻】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上海张江这座昔日“酱菜小镇”变身“科创策源地”。
驻足张衡路,上海光源照亮“微米界”,支撑用户完成2万多个前沿课题。一河之隔,羲和激光装置的输出功率相当于将10个太阳辐射到地球的总功率汇聚到一根头发丝上,助力“科研加速跑”。再向东行约150米,蛋白质设施牵住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牛鼻子”。
行走张江科学城,大科学装置目不暇接,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有了直观感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重要位置,踢好‘临门一脚’”“浦东要在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率先试、出经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张江科学城“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坚持以改革破题、为创新开路。
“没有制度创新,何来产业创新?”药明巨诺政府事务和公共关系部负责人孙静打开话匣子。2016年落户张江,企业专注的细胞免疫治疗在国内还处萌芽期。未来产业何来经验可循?特殊原料如何进口?生物安全风险怎么防控?
一次“会诊”蹚出监管新路。科经、商务、药监、海关等12个部门上门“会诊”、开出“药方”:推动建立联合监管机制,启动特殊物品入境便利化试点,为生物医药企业特殊物料进口辟路径。
一份“名单”激活新药创研。推出生物医药企业“白名单”制度,助力生物医药特殊物品“进得来、通得快、管得住”。随后,“浦东经验”复制全国,我国迅速跻身全球细胞治疗第一梯队。
徜徉张江科学城,处处活跃着制度创新催生的“势能”。
率先试点免予办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进口集成电路零部件平均时间缩短2天,2023年浦东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增长到2019年的2倍多。
得益于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做创新药的华领医药不必先投资建厂,产品上市提前两年多。如今,张江药谷的生物医药企业已超过2300家。
率先试点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率先探索形成集成电路保税监管模式……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张江形成一批制度创新成果并推广全国。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张江大有可为。”张江科学城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侯劲说。
【现场评论】
制度优势,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品格。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条宝贵经验,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则。
商事制度改革变“先证后照”为“先照后证”,极大激发了创新创业热情;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提质扩面,切实减轻患者医疗负担;建立完善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立法“触角”延伸到群众身边……
新时代以来,我们在解决实践问题中不断推进制度创新,促进制度建设和治理效能更好转化融合,以不断完善的“中国之制”,成就了举世瞩目的“中国之治”。
洞察时与势,统筹立与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已有制度需要不断健全,新领域新实践需要推进制度创新、填补制度空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破立并举、先立后破”,为推进制度建设提供了重要方法。
积极主动“立”,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
今天,不少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迈入“无人区”。亟待推进制度创新,为其辟出空间、兜住底线。
低空经济“振翅起飞”,广东深圳出台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从基础设施、飞行服务、产业应用等方面提供保障。无人驾驶跑出“加速度”,山东青岛出台管理细则,给予低速无人车路权,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应用开放更多场景。
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以制度之力护航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必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扎实稳健“破”,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
面对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打破思维惯性,破除机制障碍,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才能充分释放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海南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推行知识产权“五合一”综合管理体制改革,专利授权时间从过去至少600天缩短到50至90天,推动登记技术合同量近3年年均增长264%。上海持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坚决“破四唯”,改变评审标准“一刀切”,着力打破层级“天花板”,进一步畅通各类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自由职业者申报渠道,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持续扩容。
兼顾当下与长远,通过高效办成一件事,破解一类问题,完善一套机制,把深化改革攻坚同促进制度集成结合起来,才能更好提升改革综合效能。
开拓创新“试”,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
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跨境电商出口退货“一站式”监管新模式、企业许可“无感续证”……“在制度创新方面先行先试”,制度创新的“苗圃”结出了累累硕果。
先行先试变成了示范引领,探索创新成为创新引领。自2013年我国设立自贸试验区至今,国家层面已累计复制推广349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这些“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加速全国改革创新步伐。
新征程上,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必将更好书写“实践续篇”“时代新篇”。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动态过程,必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让我们向着下一程,奋楫再出发。
张江药谷发展历程
张江药谷,作为上海市聚焦张江战略的重要载体,经历了显著的发展历程。 其生物医药基地一期和二期的建设,见证了这片区域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崛起。 基地一期,位于张江高科技园区北部,与技术创新区相邻,具体坐落在龙东大道南侧、金科路西、祖冲之路北、科苑路东,占地约1.5平方公里。 这里汇聚了国家级科研院所和跨国公司的重要产业化项目,是生物医药研发和孵化的重要区域,拥有部分专门用于孵化新项目的设施。 继一期之后,基地二期在2001年启动,坐落在高科技园区中部,南临高科中路,与一期通过金科路相连,西接科研教育区的上海中医药大学和曙光医药等机构。 二期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规划有生物医药科技园、研发A区和B区,配备了通用实验用房和孵化空间,以及丰富的公共服务资源。 至今,这里已吸引了近300家生物医药创新企业入驻,还有近3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研发中心和总部项目设立,形成了一片生机勃勃的创新集群。 这些里程碑式的开发,不仅推动了张江药谷的产业升级,也奠定了其在全球生物医药产业中的重要地位。
详细介绍日本的漫画行业2
日本动漫产业考察有感 上海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为了学习借鉴日本发展动漫产业的先进经验,为在“上海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发展动漫产业理清思路,张江集团副总经理陆方舟率领由张江集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浦东新区政府文化管理部门人员组成的日本动漫产业考察团一行10人于4月2日至4月12日赴日本进行考察动漫产业。 在日本的11天时间里,考察团参观了“2005东京国际动漫展”,拜访了日本动画协会、出版社、动画/游戏制作公司、衍生产品开发商及其他相关企业共13家客户,在考察的最后几天考察团还参观了东京迪斯尼乐园和爱知县世博会。 “2005东京国际动漫展”汇集了日本所有的动画业者,所有最新的动画电视、电影都在这里率先曝光,参展商达到了197家,当中有动画制作公司、播映电视台、版权公司、动画相关产品制造商及辅助业者、动画学院/大学等,可以说是整个日本动漫产业的一次集中展示。 通过4月2日、3日两天的观展,考察团对成熟发展的日本动漫产业有了一个宏观而直观的面上的认识。 而后走访的13家企业也涵盖了动漫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将考察团对日本动漫业的了解和认识推向纵深。 日本动漫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1.动漫产业高度发达经过50多年的发展,今天的日本动漫产业已经达到了每年3兆亿日元的规模,由自由职业者、个人工作室、出版社、电视台、动画制作公司、行业协会、玩具开发商、游戏开发商、教育机构相互配合打造的完整的产业链覆盖漫画出版、动画电视电影制作、衍生产品开发、电子游戏开发、职业教育和手机增值服务等多个领域。 在日本国内,漫画杂志和单行本的发行量占杂志和图书发行总量的45%,囊括科幻、探险、政治、经济、奇闻逸事、恋爱、体育、历史、科学、宗教、幽默玩笑、文艺小说、纪实报告文学等等多种题材。 电影院一年上映的动画片约有80部,电视台每周播放的动画片在75部(集)左右,一年约3900部(集);而且日本动画片国际市场上也占有重要份额,全球播出的动画片中60%来自日本制作,而在欧洲这一比例则达到了80%。 2.动漫消费人群年龄跨度较大,市场高度细分在日本的11天中,我们深切的感受到,这是一个全民看漫画的国家。 无论是上学的孩子,早晚乘地铁的上班族,甚至是等红灯的卡车司机,都在看漫画。 而在遍布各处的便利店中,最为抢眼的也是花花绿绿的漫画杂志和书籍。 新近面世的基于3G手机平台的手机下载漫画也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与期待。 这一切都足以反映日本动漫产业广泛的消费群体。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日本一本漫画可以老少皆宜,恰恰相反,日本动漫产业的市场细分程度是非常高的。 且不说面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动漫产品,即使是同样针对青少年的漫画杂志也被分为少男版和少女版。 与此同时,日本的动漫业也已成为色情和暴力文化的重要载体,不要说限制级的作品,即使是没有限制的作品中,色情和暴力的成分也随处可见。 这也是日本动漫行业过度竞争,市场趋于饱和,而又缺乏政府干预所导致的结果。 3.以版权为核心的动漫产业链完整、成熟传统的日本动漫产业链图示如下:这个产业链中的核心是创意知识产权,或者说版权,这个核心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以不同形式存在,被赋予不同的价值的同时被不同程度的开发。 第一阶段:杂志连载这是版权形成的阶段。 无论多么优秀的漫画作品在被发表之前是没有任何市场价值的,而杂志连载之所以能成为产业链的最前端在于其进入门槛较低。 经连载发表后,一部漫画作品就被赋予了版权价值。 在这一阶段,版权的价值还是比较低的。 第二阶段:单行本发行 这是版权价值继续发展的阶段。 在日本发行的漫画杂志多如牛毛,被连载的作品数量更是难以统计。 但其中只有少量作品能够以单行本的形式发行,只有那些得到读者认可和追捧,经过市场筛选的作品才能被作为单行本发行。 在这一阶段,版权价值得到了增加,而且漫画家本人的无形资产也开始具有市场价值。 第三阶段:电视动画片制作、播出这是版权价值得到大幅提升的阶段。 作为现今大众传媒的最有力形式,电视的影响力是纸媒体所不能比拟的,一部作品被制作成电视动画片意味着其版权价值得到了飞跃式的提升;而与此同时,电视动画片高昂的制作费用和较长的成本回收周期也大幅度增加了市场风险。 因此,由“漫”到“动”的转变实质上是市场对作品进行大浪淘沙式筛选的过程,只有被市场证明为真正优秀的作品才会被制作成电视动画片。 在这一阶段,版权价值达到了顶峰。 第四阶段:衍生开发与前几个阶段的筛选式晋级不同,由电视动画到衍生开发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因为电视动画片成本高昂,电视台收购播出的价格仅能收回成本的60%-70%,衍生开发则是收回成本、实现盈利的不可或缺的途径。 在这一阶段,版权价值被多形式、多途径的开发,得到释放。 随着日本动漫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成熟,现代日本动漫产业也出现了新的产业链模式。 图示如下:产业链的几个环节不再是线性顺序发展,而是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 出版社不再独占产业发展的前端,产业链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充当前端,继而成放射性的发展。 比如风靡世界的“皮卡丘”就是先有电玩,后有连载漫画;Tecmo公司的众多游戏产品也被相继改编成电视、电影作品;而Bandai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点心熊猫”甚至是从衍生产品切入,进而为配合点心的销售来开发动漫作品的。 在这个新型产业链中流转的核心依然是版权,只不过版权价值形成的过程不再单纯依赖出版社了,但作为唯一的大众传播方式,电视动画片的播放仍然扮演着提升版权价值的重要角色。 已经非常成熟的日本动漫产业模式仍在不断发展和变化,3G手机技术的发展就将成为这种变化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在日本,已有技术让手机下载漫画浏览,下载到手机上的漫画基本类似于平面出版的漫画,但根据手机的特点加入了简单的声音和震动的效果,可以说是界于漫画与动画之间的一种漫画新形式。 目前日本全国有8000万台手机,全部为3G手机,但目前只有100万台支持漫画下载业务,预计明年将达到1000万-2000万台。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手机增值服务又将成为日本动漫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 4.让市场来发掘、培养人才的机制纵观现代动漫产业的产业链,原创是版权价值的灵魂,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只是将原创进行各种形式的表现和商业开发,而原创能力的源泉就是人才。 我们在考察中发现,日本动漫界发掘和培养原创人才的机制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与国内众多院校争相开办动漫画专业的情形相反,日本动漫界有这样一个共识:漫画家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翻看当今日本著名漫画家的履历,的确没有一位是高校动漫专业毕业的。 在动漫产业如此发达的日本,进行动漫创作培训的居然主要是职业培训机构,学历教育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而且在培训人才方面的作用远远及不上出版社的。 在日本从事漫画出版前三位的出版社为集英社、小学馆和讲谈社,发行量最大的漫画杂志《少年JUMP》(集英社)平均发行量为300万册,售价仅为250日元,这个价格在日本还及不上两瓶矿泉水的售价。 而漫画业务也早已成为日本著名出版社的重要业务版块和创收来源。 创建于1922年的小学馆,是日本最大的综合出版社,年平均销售总额1600亿日元,占日本出版业销售总额的8%,居前3位。 小学馆1959年创刊少年漫画杂志《少年SUNDAY》以来,陆续出版了儿童漫画、少女漫画和青年/成年漫画等杂志,至今已达19种,漫画单行本年销售量高达1亿册,其中《哆啦A梦》、《名侦探柯南》、《乱马1/2》等很多漫画作品被拍成动画片,在国内外深受欢迎。 发达的漫画平面出版业在为整个日本动漫产业培养消费群体的同时,更承担了发现和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角色。 在日本,一个漫画家的成长历程大体是这样的:自由创作或进入知名漫画家工作室进行低层次的工作积累经验,而后向漫画杂志投稿或参加各种漫画大赛争取在漫画杂志上发表连载作品,在连载的过程中从出版社编辑处得到进一步的培训和指导,进而成长为真正的漫画家。 出版社之所以能在人才发掘与培养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关键在于为年轻的创作人员提供了一个低门槛的,赋予创意版权价值,并根据市场反应对版权价值进行培育的渠道。 5.制作电视动画片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如前所述,电视动画片的环节在产业链中担负着提升版权价值的重要作用,但高昂的成本和较长的成本回收周期也大大提高了风险。 在当今的日本,电视动画片的制作成本平均为50万日元/分钟,以平均每集22分钟计算,一集动画片的成本平均为1100万日元,而电视台收购价却最多只能实现60%-70%的成本回收:在价格最高的晚7点至8点的黄金档播出也只有平均800万日元/集的收购价,在休息日上午或深夜播出,收购价通常减半,甚至免费。 其它部分的成本回收就要依靠开发衍生产品和向海外市场销售。 如此高的风险如果让动画制作公司独自承担肯定不利于产业的发展,在日本,我们看到了动画制作公司、衍生产品开发商和电视台共担风险的机制。 衍生产品开发商采取提前介入的方式分担风险。 从传统的动漫产业链模式上看,衍生产品开发商是等版权价值被提升以后,也就是电视动画片播出以后才介入到产业链中的,但在实际操作中,衍生产品开发商往往采取提前介入,在版权价值还没有被提升前就预支衍生产品开发授权的费用,甚至成为制作电视动画片的投资方之一。 这种提前介入的方式,使得衍生产品开发商在以较低价格拿到开发授权的同时,也帮助电视动画制作方分担了风险。 而在近些年的日本动漫业,衍生产品开发商直接开发原创产品,充当产业链前端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而日本电视台播放动画片的机制也充分适应整个产业链的需求。 与国内通常的每天一集不同,日本电视台播放动画片通常采取每周一集的方式,一个作品的播放周期通常以年为单位,即52集,电视台通常26集起与制作公司签订播映合同。 这样的播出方式主要有两个好处:第一个好处是给电视台和制作公司根据市场反应进行调整的空间。 电视台对一部动画片的播出时段是动态调整的,一部市场反映低于预期的作品在半年合同过后完全有可能被调整到较差时段甚至不再续签,而一部逐渐被市场接受的作品也可能被调整到较好时段;而制作公司一般采取边播出边制作的方式,基本单位为13集,也就是一季,这样以来制作公司就可以根据市场的反应和需求来对制作方针进行动态的调整。 而另一个好处则是通过延长作品的播出周期而加大了市场影响力和衍生产品的市场价值和寿命。 如前所述,衍生产品的开发是电视动画片回收成本和实现盈利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电视动画可以说是衍生产品的广告片,广告片播放一年与两个月的效果差异是不言而喻的。 6.日本动漫产业发展面临瓶颈经过50多年的发展,日本动漫产业在高度发达的同时也到了一个发展的瓶颈期,这种瓶颈表现为制作力量的过剩和原创题材趋同两个方面,换句话说,当今日本动漫产业既需要走出去也需要引进来。 面对过度竞争的国内市场,日本动漫企业纷纷着眼于开拓海外市场。 例如,日本玩具开发巨头万代公司(Bandai)现有业务的79%来自本土市场,而将来的目标是将海外市场所占公司业务的份额提升为50%。 在开拓海外市场的过程中,由于面对政策壁垒,日本企业无法大举进军文化背景更为接近、市场潜力更为巨大的中国,却在欧美市场取得了更大的成果。 仍以万代公司为例,在现有占公司总额21%的海外市场业务中,美国占10%,欧洲占8%,亚洲只有区区3%。 我们从日本动画协会(AJA)处了解到的信息也是如此,AJA的多家会员企业都曾尝试与中国开展合作,但至今尚无一个成功案例。 造成不成功的原因除了政策高墙外,还有对动漫产业认识不同造成中日合作双方摩擦不断,以及国内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使得盗版泛滥。 日本动漫市场虽竞争激烈,但并不是没有空间。 去年第一部韩国动画片在日本播映就有力的说明,日本市场对于来自海外的新鲜创意和题材是开放且欢迎的。 中国传统文化本来就与日本文化血脉相连,如果能够以现代动漫语言加以表现,来自中国的题材和作品打入日本市场并非不可能。 比照日本动漫产业,我国动漫产业面临的现状弊端1.产业链不完整目前我国的动漫业大都处于动漫产业链的外围,以加工制作为主。 这些动画制作公司、玩具加工厂等从事的仍然是接订单式的,劳动密集型的工作,不产生版权价值,因此既不能获得高额经济回报,也不能真正促进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 本土进行的原创尝试往往不尊重产业发展规律,人为切断产业链。 国内的原创往往跳过平面出版漫画的环节,直接切入电视动画片的制作,作品没有任何市场基础,更难以瞄准市场的真正需求,造成作品的市场响应度差,版权价值随之降低,衍生开发也就无从谈起了。 2.发掘、培养人才机制不完善随着动漫产业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全国多所高校纷纷开设动漫专业,这当然会为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但单纯依靠教育机构发掘、培养人才却是远远不够的。 如前所述,从日本动漫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漫画家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在发掘、培养人才方面,漫画杂志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反观我国,漫画杂志并没有在这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大都经营不善。 总结起来,大致有三方面的原因:1) 编辑水平相对低下在日本,一本成功漫画杂志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编辑的能力。 一个好的编辑不但具有发现优秀人才、优秀作品的慧眼,而且能根据自己丰富的从业经验,对漫画作者提出宝贵的建议,促使一个年轻漫画作者的成长,将一个出色的但不成熟的创意打造成具有良好市场反应的作品。 而一个优秀漫画编辑也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而是依靠师傅带徒弟式的“传、帮、带”培养出来的。 日本的新潮社成立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这家日本历史最悠久的出版社5年前才开始涉足漫画出版,现在来自漫画业务的收益已占到全社收益的10%。 能如此快的在漫画界取得好成绩,与他们5年前不惜重金从其它出版社挖来的资深漫画编辑是分不开的。 由此可见,编辑的经验和水平对一份漫画杂志的成功是多么的至关重要。 2) 发行渠道不畅造成成本增加3) 资金实力不够3.电视动画片制作高风险,低回报与日本电视动画片边播出边制作的机制不同,根据广电总局的规定,在我国必须要完成动画片的全部制作后才能向广电总局报批,申请播出许可证。 也就是说,一部动画片在完成制作之前是不能保证能够播出的,这就造成了全部风险由动画片制作方独自承担。 而我国电视台收购动画片的价格更是低的可怜,即使是价格最高的CCTV和SMG对国产动画片的收购价格也低于3,000元/集,县级电视台的收购价甚至不足1,000FLASH冒充动画,压低成本。 4.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在与日本动漫企业的接触中我们了解到,日本动漫界虽然对中国市场垂涎欲滴,但往往因为猖獗的盗版问题望而却步。 盗版对以版权价值为核心的动漫产业的打击可以说是致命的,产业链核心失去了价值,产业链自然就不复存在了。 日本动漫产业前景黯淡日本动画片过去总被嘲笑为一种新奇文化,在西方只能吸引儿童和卡通迷。 但最近几年,动漫市场找到了更大范围的观众,并成为日本最有价值的出口产品之一。 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统计,2002年日本动画片在美国的销售额达43.6亿美元,是美国进口的日本钢铁产品价值的3倍多。 但是,正当动漫业似乎已进入黄金时代之际,日本动画制片商、政府官员和分析师却警告说,该产业的长期前景黯淡。 由于薪水微薄、工作条件恶劣,日本的年轻人再也不愿从事动漫工作。 同时,随着对动漫的需求猛增,人们担心制作质量已经下降。 如果一部动漫片一炮打响,利润将由投资于该片制作的制作委员会分享,包括电视台、广告公司和其它机构,而创作片子的工作室常被排除在该委员会之外。 “另外,日本动漫业最大的结构性问题是,制作动漫和投资动漫制作的不是同一家公司,”吉卜力工作室的铃木先生说,“吉卜力工作室之所以获得成功,主要是因为我们自行投资进行制作,并且不放弃这些自创作品的任何权益,”他说。 而许多较小的制作公司或是没有进行此类投资的财力,或是没有独立筹资的途径。 结果就如经济产业省传媒与内容产业局的官员所说,“动漫工作者在经济上生存有困难。 这已成了个大问题。 ” 另一个动向加剧了人们对日本动漫产业的担忧:这个劳动密集程度极高的工作正流向成本低廉的亚洲国家,例如中国和菲律宾。 估计日本已有70%的动画制作业务流向亚洲其它地区,有人警告说日本动漫业正被挖空。 如今,日本政府已采取应对措施,旨在帮助动漫创作者获得体面的报酬。 私人投资者也已出现,使动漫公司能自筹资金。 青少年喜欢日本动漫 北京动漫业慢了好几拍一进展会大门,就看见一排没有脸的卡通人物纸板站立着,不时有男孩、女孩兴冲冲地走过去,“借”给他们一张张青春的脸,旁边的照相机“咔嚓”直响……这是昨日记者在第七届北京动漫大会上见到的场景。 这次大会自7月29日开幕,为期四天。 ■青少年:喜欢日本动漫在农展馆的大会现场,记者见到一位杨姓大二女生,英语专业的她特喜欢动漫大会中的全国Cosplay明星主场秀。 记者发现,明星秀吸引了不少青少年,但主办方选择的动漫作品并无国产作品,是日本的《火影忍者》、《水果篮子》和《犬夜叉》等。 而参加动漫会的主力———年轻人在接受采访时,绝大多数表示他们喜欢日本动漫作品,杨同学说日本的动漫作品在故事情节和画风上吸引了她。 而另一位姓刘的高一女生也赞同她的看法,认为日本动漫作品“画得好,情节好看”。 ■主办方:北京动漫产业发展有些滞后第七届动漫大会现场熙熙攘攘,一派热闹场面,却并不能让主办方代表《北京卡通》主编闫宝华女士乐起来。 “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在动漫产业发展上比上海、广州和长沙都慢了好几拍”。 见证了中国动漫十年发展的她忧心忡忡。 前不久,新闻出版总署决定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四地筹建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以产业基地为基础,辐射周边地区,带动区域产业发展,促进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从而将中国网络游戏出版产业做大做强。 但近年来,北京动漫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多少可圈可点之处。 全国动漫产业发展与欧美和日本相比落后一大截。 2004年全球游戏、动画业相关衍生产品产值在5000亿美元以上。 据了解,英国数字娱乐产业年产值占GDP的7.9%,成为该国第一大产业。 今年日本动漫在全球的票房和DVD收入将达到52亿美元。 据报道,日本动画产品出口值远远高于钢铁出口值。 而据中国动漫协会预测,2004年中国动漫产业总产值仅117亿元。 2005年,中国动漫产业估计有180亿元的产值。 ■呼吁:政策支持很重要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动漫产业不发达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原创能力不足,将其作为一种流行艺术推广到大众生活中并不成功,动漫还只是一种“小众”艺术;社会意识影响大,不但老把动漫视作教育工具,还局限于为青少年创作;盗版严重,影响创作热情;竞争机制不完善、市场动作能力大。 用一句话概括,中国动漫产业“绘画技能一流,编写故事二流,动作能力三流。 ”基于此,从7月29日召开的“中国原创动漫产业发展研讨会”上,记者了解到,由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牵头,正联合北京市广播电视局讨论《北京市2005—2008动漫游戏产业基地建设方案》。 闫宝华希望北京在中国动漫产业方面起到“牵头、示范”作用。 而要实现这一点,政府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据了解,中国动漫人才缺口较大,去年就有媒体报道称“中国动画人才缺15万人”。 要扭转这一局面,政府部门应给予动漫产业政策、资金和人才培养等诸方面的支持。 日本动漫产业:出口额超钢铁 动画片渗世界5月黄金周期间,东京大大小小的电影院都在忙:日比谷电影院的墙上换上了新的美国大片《布雷德3》的广告,而靠近超市的一些小影院,《水平线上的阴谋》(动画片《著名侦探柯南》系列中的最新一集)则招来了不少小学生。 通往市中心的轻轨上,乘客除了在专心致志地发短信以外,大多在看点什么,其中又以漫画为多。 车站的书报亭里漫画是按性别、年龄分的,人们总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漫画。 日本素有“动漫王国”之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目前全球播放的动漫作品中有六成以上出自日本,在欧洲这个比例更高,达到八成以上。 在日本各种各样的文化产业当中,在电影院、电视台播放的各类动漫节目格外引人注目,各种动漫的人物形象充斥街头,早已超越了杂志和电视的范畴,渗透到日本社会的各个角落。 看到好莱坞的电影比美国产品能更多更广地渗透到世界各地,日本也开始追求他们在国际文化中的地位,动漫备受日本政府青睐。 动漫产业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新亮点 日本国民十分喜爱漫画,漫画文化非常发达。 据日本三菱研究所的调查,日本有87%的人喜欢漫画、有84%的人拥有与漫画人物形象相关的物品。 日本全国共有430多家动漫制作公司,拥有一批国际顶尖级的漫画大师和动漫导演以及大量兢兢业业工作在第一线的动画绘制者。 电视和网络传媒的普及和发展,传播手段的不断完善,为日本动漫市场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日本动漫作品在文化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并风靡全球。 现今日本最著名的动漫作家宫崎骏,以自己超凡的才华打造了《风之谷》、《天空之城》、《幽灵公主》等一系列经典作品,《幽灵公主》所创造的票房纪录,就远远超过美国影片《外星人E.T.》。 该片电影原声CD也创下了CD发行史上的新纪录。 今天日本,动画片票房收入占到日本电影业票房总收入三分之一强,而日本出口影片中,动画片数量也大大超过一般影片数量。 目前,日本动漫产业的年营业额达到230万亿日元,已经成为了日本第三大产业,广义动漫产业已经占日本GDP(国内生产总值)十几个百分点。 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公布的数据,2003年销往美国的日本动画片以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为43.59亿美元,是日本出口到美国的钢铁总收入的四倍。 漫画、动画、图书、音像制品和特许经营周边产品在日本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产业链”,推动着日本经济的发展。 著名新制度经济学家青木昌彦就认为,日本正处于自明治维新以来又一次伟大历史转折中,其结果是在日本出现了动漫、娱乐等一串超过汽车工业的赚钱产业。 近年来,世界也越来越关注日本文化产业的崛起。 《时代》杂志曾刊登一篇封面文章认为,日本正从一个产品制造大国,转向一个文化产业输出大国。 当世界其他经济体将计算机技术大量应用于通讯产业的时候,日本却将其应用于制造新文化产品,这种旁溢斜出的趋势得到了日本社会上下的赞同和追捧,青木昌彦认为,日本正在借助新文化产业的兴起尝试一种渐进式的经济转型。 动漫带来三大商机 长期以来,日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开拓和发展动漫产业以及与动漫相关的市场。 首先是大力开创动漫片的播出市场。 据日本有关方面公布的调查数据,2004年,日本国内电影院上映的动漫片约为81部,日本的电视台每周播放动漫节目80多集,一年播放的动漫作品节目接近4000集。 日本数码内容协会最近公布的调查数据表明,在2003年度(2003年4月至2004年3月)日本的动漫市场销售额(动漫电影票房、动漫电影以及动漫电视录像带、电视专门频道等的营业收入总额)达3739亿日元,比2002年度的2135亿日元增长了1604亿日元,增幅高达75.1%以上。 而日本电影业同年的收入也只有2000多亿日元。 其次是积极开创动漫衍生产品市场,大力对动漫作品进行二次开发利用,提升动漫作品的附加价值。 由动画漫画等衍生出的人物、文具、玩具、游戏软件和服装等已经在全球形成一个巨大的“动漫产业链”。 动画电视连续剧《机甲战士》就是一个例子。 日本最大的玩具制造商万代公司每年的销售总额中,约有15%到17%的份额是机器人玩具的销售收入。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日本国内与动漫有关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2万亿日元。 动漫的发展带动了音乐、出版、广告、主题公园和旅游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在不断创造出新的商机。 第三,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加快日本动漫片走向世界。 日本的动漫制作商十分重视开拓海外市场。 日本在1963年播放首部动画电视连续剧《铁臂阿童木》后的8个月后就将其出口到了北美市场。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的动漫制作商又把目光转向了亚洲国家。 《聪明的一休》、《机器猫》等日本动画片在中国家喻户晓。 70年代后期,日本动漫片《高达战士》开始在法国电视台播出,成功登陆欧洲市场。 此后,日本动漫片开始主导世界动漫市场。 有的甚至出口到了70多个国家播放。 政府大力扶植动漫事业 为了扩大动漫片在国际上的销路,加快、加大日本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日本政府以及东京都政府都在对日本的动漫产业实施支持和扶植政策。 日本政府不但将动漫作为一项重要的出口产业,而且还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来培养
经济总量10年翻3倍成都高新区综合实力何以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作为科技创新的先行区和主阵地,国家高新区正助力我国向世界科技强国全速迈进。
科技部数据显示:十年间,国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5.4万亿元增至2021年15.3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从10.1%提升至13.4%;RD经费投入占全国企业RD经费投入近半壁江山。
同期,国家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不足2万家增至11.5万家,培育和集聚了全国35.9%的科技型中小企业、36.2%的高新技术企业。
十年奋进,国家高新区已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接续迸发的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则是其产业经济增势与资本活跃度的直观体现。
2021年GDP达2800.6亿元、增长11.1%,综合保税区连续4年保持进出口总额全国第一,在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第6;世界500强企业超130家,累计培育上市企业59家、居中西部第一??这是成都高新区交出的答卷。
在这场全国科创体系“国家队”竞逐中,成都高新区综合实力何以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亮眼的数字背后,是其作为全国首批国家高新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助力成都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冲刺”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信心和决心。
从中亦不难看出,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版图中,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高新范式”正愈发显现。
综合实力跃升经济总量逼近3000亿
1988年,以建设国家高新区为重要内容的火炬计划正式实施,成都高新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顺时而生。
从最初城南仅2.5公里的农田起步区到如今的现代化城市新中心,成都高新区历经从“立区”到“兴区”再到“强区”的创业之旅。
科技部副部长李萌此前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是我国科技进步最大、科技实力提升最快的十年,也正是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着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这其中,作为全国创新高地的“高新力量”不容小觑。
回望成都高新区过去十年的跨越之旅:2012年凭借2230亿元的工业总产值,跃升成为四川省首个两千亿级工业园区;到2021年GDP突破2800亿元,电子信息规上企业产值达4702亿元,综合实力居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
更为不易的是,即便在近年疫情等复杂因素影响下,成都高新区依然表现出强劲的抗风险能力与逆势增长势头——
2020年,成都高新区实现GDP2400亿元,同比增长8.3%;签约招引项目156个,创项目招引最好成绩;
2021年GDP突破2800亿元、同比增长11.1%,综合保税区连续4年保持进出口总额全国第一,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省比重达61%,新增上市企业数量位列全国高新区第四??
眼下,国家中心城市成都的经济总量即将敲响2万亿大关,作为其产业主阵地的成都高新区也在加速迈上3000亿元新台阶。
三十余年拓荒前行,聚焦国家战略需要、背靠成渝“第四极”,成都高新区既肩负“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亦承载着助力西部崛起、支撑成渝“第四极”的区域重任。
如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西财智库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所言,成都高新区的发展总体上是一条由点及面、全面带动突围的内陆地区追求平衡之路。 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内陆高新区的创新之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之路。
聚力建圈强链三大主导产业加速崛起
综合实力跃升背后,是产业“主引擎”的不断发力。
有观点指出,在科技创新向产业迈进过程中,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头部企业都是先进技术落地、实现转化的重要载体。 近年迎来的上市公司井喷式增长,正是成都高新区主导产业加速崛起的有力印证。
数据显示,成都高新区2020年、2021年分别新增上市及过会企业8家、16家,连续两年创下历史新高。 今年1~8月,更是以“平均每月一家上市企业”的增长态势跑出企业上市“加速度”。
目前,成都科创板上市军团达到16家,位列中西部第一。 其中成都高新区拥有10家。
这份上市培育工作成绩单,不仅在中西部地区名列前茅,即便放在全国也是稳居第一梯队。
总体来看,成都高新区的上市企业主要来自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以数字经济为主的新经济方向产业等领域,这也正是其重点打造的三大主导产业。
2012年6月,李进博士辞去阿斯利康全球化合物科学总监的职务和工作,回国创办成都先导药物开发有限公司,经过几个月的调研分析,李进将创业地定在了成都。
当他带着精心准备的资料与成都高新区管委会进行了一次正式接触后,仅仅1小时,双方就达成协议——企业落户高新区,享受房租减免、实验室建设补贴和创业启动资金。
2020年,成都先导科创板上市,成为科创板西南第一股。 与此同时,成都先导的成长地——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也迅速成长为全国首个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初步构建起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
2021年,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连续5年保持20%增速。 该领域已累计培育9家企业成功上市。
“我们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证明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的环境是相当好的。 ”李进直言。
与成都先导及其上下游合作伙伴一样,在“建圈强链”思路引领下,各行业领域的“链主企业”与“链属企业”合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高效协同,共同见证着这个国家高新区主导产业的腾飞崛起。
按照“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成都高新区将实现电子信息产业规上企业超过200家,总产值年均增速超过10%,达到62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总规模达2500亿元,位居全国医药产业园区第一梯队;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新经济属性服务业营收达到2100亿元。
“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让企业迸发活力
头部企业之外,规模更庞大的市场主体进一步为这座产业之城扎牢根基。
数据显示,目前成都高新区聚集各类人才超70万人,其中高层次“四派人才”1867人,各类人才创办科技企业超10万家。 研究表明,中小企业与地区的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超过了0.8,中小企业活跃的地区,也恰恰是经济发展和择业的热点地区。 经国家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则是全国4000多万家中小企业优中选优的佼佼者。
在工信部公布的四批企业名单中,成都高新区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70家,占成都全市比重超过三分之一。
科创巨头抢滩布局、市场资源加速集聚、“小巨人”企业密集涌现,这并非偶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积极构建“种子期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潜在)企业-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四级梯度培育机制,并在每个发展阶段差异化配置扶持政策,每年拿出约1.5亿元资金作为梯度企业培育专项经费,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成都高新区广邀产业发展“合伙人”,合力打造全国投资机构聚集热土——5年通过政府投入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推出总计3000亿元的产业基金。
其中,2022年产业基金组建计划明确,设立不低于60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在若干细分领域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高峰。
在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与“真金白银”的精准扶持下,市场活力得以充分显现。
2021年,成都高新区新培育独角兽企业2家、潜在独角兽企业6家、瞪羚企业271家、种子期雏鹰企业362家,梯度企业数量再创新高,累计1478家。 全年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11家、过会企业5家,创成都高新区历史最高纪录,在全国高新区排名第四,仅次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和深圳高新区。
眼下,成都高新区正朝着更高目标前进。
近日,《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关于加快创建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若干政策》正式发布,其中明确下阶段目标:加快培育城市标签级科技领军企业,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人才高地核心区、原创技术策源地、科技成果中试首选地、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成都高新区建成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提供有力支撑。
踏上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新征程,成都高新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