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关乎爱情 看广府乞巧正酣 七夕 文化中国行

七夕节 乞巧节

七夕,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之一,常被视为“中国情人节”。但实际上,与七夕节相关的不只是爱情。

它又称“乞巧节”,这一天,广府民间最常见的习俗就是女孩们在农历七月七日当晚,对着明月在供案上摆上时令瓜果、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称为“摆七娘”,以此诚心拜祭七仙女,乞求灵巧的手艺、美丽聪慧,以及美满的姻缘。

传统节日

广州天河珠村被誉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七夕节(天河乞巧习俗)在2011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传承发扬乞巧文化,自2005年第一届广州乞巧文化节正式举办以来,每年七夕前后,广州都会举办一系列乞巧文化活动,直至如今已二十个年头。

在七夕到来之际,羊城晚报记者探访乞巧文化之乡——珠村,看看那些与七夕、乞巧相关的历史记忆在现代社会是如何延续的——

长盛不衰的“摆七娘”

走进天河区珠村潘氏宗祠,处处张灯结彩。只见明德堂前的供案上已经摆满了琳琅满目的乞巧工艺品,案上不仅有七夕公仔、珠片制成的瓜果、斋塔(用五谷粘砌而成的宝塔)、手作花卉、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场景,还有珠村牌坊、五羊雕塑、广州塔等模型,甚至还有航天运载火箭模型和电力驱动的肠粉制作模型……

既有传统乞巧作品,也有与当代科技、地标相结合的创新作品,种样之繁多、工艺之精美让人惊叹不已。

这些都出自钟丽波、潘尧珊、潘渭然和一帮“巧姐”“巧哥”之手,他们都已年过半百。为了迎接七夕佳节的到来,这些“巧品”连续七天在珠村展出。

从古至今,七夕的主要风俗就是乞巧。七夕节于汉代确立,兴盛于唐代,鼎盛于宋。宋人刘克庄有诗云:“粤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道出了广府七夕佳节盛况,以及对乞巧的热爱。千百年来,乞巧的主角都是待嫁少女,她们通过制作工艺品拜祭织女,祈求获得巧艺及一段良缘。

在20世纪30年代后,广府乞巧民俗一度中断没落。1998年,随着天河珠村几位年过古稀的“巧婆”开始在祠堂“摆七娘”,乞巧节再次复苏。用她们自己的话说:“崽大了,女也大了,没什么娱乐,想起年少时摆过的‘巧品’。”于是她们开始在记忆中寻找年少时的美好,娱己娱人。

巧合的是,广州番禺的凌边村、黄埔的横沙村也几乎在同时恢复了“摆七娘”。

文化中国行

如今,参与“巧品”制作的主角早已不局限于少女,而是阿姨、婆婆,甚至叔叔也能参与其中。始于2005年的广州乞巧文化节以珠村为中心,每年七夕举办“摆七娘”、穿针乞巧、“拜七娘”仪式、“七娘大戏”等传统活动,最盛大时曾有10万余人参加。

从神话走向现实,从村落走向都市

七夕为何与乞巧有关?牛郎织女的神话是怎样进入七夕语境中的呢?根据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宗迪的研究,追根溯源,这与古人的观象授时、星宿崇拜分不开。

先秦时期,古人通过星象了解时令。我国现存最早记录农事的历书《夏小正》中有载:“七月……初昏,织女正东向。”意为七月黄昏,一颗名为织女的星正好上升到一年中的最高点,清晰可见。七月处夏秋之交,正是女性纺线织布为秋冬作准备的时节,而正空中这颗最为璀璨的星,便被华夏先民命名为“织女”。

而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则是古人对牵牛星和织女星进行的拟人想象,为符合世俗民情,赋予两颗星一个动人的故事。据称为汉代刘歆所撰的《西京杂记》中有载:“织女渡河,使鹊为桥,故是日人间无鹊。”“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表明七月七日鹊桥相会的故事与民间女子乞巧的习俗,已在汉代开始流传。

在坐落于珠村内的乞巧文化博物馆里,潘剑明正向记者详细地讲述与七夕乞巧相关的历史故事、文化习俗。他是珠村人,也是“天河乞巧习俗”市级传承人,多年来致力于乞巧文化的挖掘、记录、传播、培训等。他与记者的对话吸引了来自黄村小学六年级学生范韵静的注意,她在一旁听得入了神,还不时加入我们的聊天,向我们分享自己的思考。

原来她是一个“神话故事迷”,“我们五年级的语文课本中就有牛郎织女的故事,但没想到删减了不少细节,还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地的不同版本,简直太精彩了!”

时至今日,乞巧节正由村民节日向现代化都市节日扩展,从以祠堂为代表的家族空间向城市公共空间拓展。

自2013年以来,在政府部门对传承乞巧文化的大力支持下,乞巧文化博物馆、乞巧主题公园、七夕广场相继落成,逐渐成为市民游客了解乞巧文化、体验民俗风情的新地标。

在乞巧文化博物馆内,陈列着以广彩、陶塑、泥塑、榄雕等工艺手法表现的各类七夕主题作品,还等比例展示了5件来自省内外不同地区的民间乞巧供案。走进乞巧主题公园(乞巧苑),两棵枝繁叶茂的许愿树挺立在门口,园内鹊桥、乞巧亭、七娘阁、牛郎织女雕像,都在向市民游客讲述着七夕的故事。

文化基因后继有人

在珠村明德堂里,时常能看到新一代传承人的身影。

记者采访当天,一个乞巧小传承人身着马面裙,正全神贯注地制作着丝袜玫瑰花。他叫黄奕铮,即将上初一,今年是他学习制作乞巧手工艺的第三年。在七夕活动期间,他还是乞巧博物馆非遗研学活动的小老师。“从小我就看着大人们制作乞巧工艺品,这让我自己也喜欢上了做手工。每年我都会制作带有创意的作品,让人们来参观时能感受到乞巧随着时代而进步。”

今年71岁的“天河乞巧习俗”区级传承人潘慧君是黄奕铮的启蒙老师,她说,经过几年的学习,奕铮已经能独立制作作品。“有时候他想到新点子就会跑来问我,这个创意如何?看着年轻一代这么努力,我们作为传承人又怎能‘偷懒’呢?”潘慧君笑道。

乞巧文化何以有如此魅力?在潘剑明看来,珠村乞巧文化保留完好的首要原因在于群众自身的文化自觉。

“乞巧发展至今,已不仅仅是祈福,它背后折射出珠村人民代代相传的历史记忆,这是刻进村民骨髓的文化基因。乞巧仪式会把所有村民都聚集起来,使得邻里关系更为亲密,村民从中获得情感交流,找到心灵归属。这是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当下凸显的一种乡愁情结。年轻人耳濡目染,自然也会加入到乞巧文化的传承行列中来。”潘剑明说。

记者了解到,今年的七夕佳节不仅在珠村举行盛大的民俗活动,在广东省非遗馆、陈家祠、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正佳广场、珠江公园等公共空间都设置有七夕主题的惠民文化活动,以文化汇演、文化展览、手工创意大赛、亲子研学、汉服秀、灯光秀等形式,全方位展示乞巧文化习俗。全民共享七夕,共赴浪漫盛宴。

【记者观察】从农耕文明到现代社会,我们该如何传承七夕?

诞生于男耕女织的传统农业社会背景下的七夕节,原本是未出阁的少女祈求织女赐予巧艺和姻缘的节日。

有学者认为,七夕是古代唯一一个纯粹与女性相关的节日,可以理解为对女性主体性的关注与发现。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储冬爱指出,明末清初随着缫丝业快速发展而出现的“自梳女”“不落夫家”等珠三角特有现象,更推动了乞巧节在珠三角的繁盛。

如今,女性早已不需要通过“乞巧”来获得姻缘。除了少数乞巧习俗保存完好的地区,很多年轻人并不了解乞巧。反倒是七夕中的爱情元素被放大,使其成为“中国情人节”。尤其是近年来在商家和互联网的推动下,七夕节日出现被商业化的倾向。

那么在现代社会,我们该如何传承七夕这类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大多诞生于农业社会,随着社会变迁,其形式和内容自然会出现诸多变化,以适应现代社会。正如储冬爱所说:“传统节日的保护核心概念是还原、传承与维护,这是整个传统文化事业的核心,确保这个核心,才能进行周边的开发、包装和传播。”所以,对于七夕,即使失去了农耕文明的土壤,也应该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进行传承。

实际上,无论是传统的七夕,还是现在的“中国情人节”,七夕的内涵远不只关乎传统的家庭伦理,还有女性对自身的认知与发掘、邻里乡亲之间浓浓的乡情,以及自古以来从未改变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当下,传统节日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多样的庆祝方式。在关注传统文化本身的前提下,可以允许对其有更多元的理解。古代七夕也有爱情的元素,只是在我们需要为爱情寻找节日载体的今天,被凸显出来了而已。

看广府乞巧正酣

文|记者 周欣怡 黄宙辉图|记者 周欣怡(署名除外)


急!!!中国的哪个地方民风民俗比较有特色?

习俗

我觉得还是我们河南的风俗好玩,有趣。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从表层看,她是一种地域文化,从深层看,她又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具体讲,她至少包含以下十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神龙文化神龙是智慧、勇敢、吉祥、尊贵的象征。 河南是龙的故乡。 被称为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在今周口淮阳一带“以龙师而龙名”,首创龙图腾,实现了上古时期多个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被称为又一人文始祖的黄帝,在统一黄河流域各部落之后,为凝聚各部族的思想和精神,在今新郑一带也用龙作为新部落的图腾,我们今天的中国人被称为“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就是因此而来。 从发掘出土的文物来看,河南发现的龙文物不但历史久远,而且最为正宗。 濮阳蚌龙距今6400年,是中国最早的龙形象,被考古学界誉为“中华第一龙”;在“华夏第一都”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距今至少3700年,被学者命名为“中国龙”,等等。 这些龙文化的遗存从夏、商、周到汉唐、明清一脉相承,都是中华民族龙图腾的源头,在形态上可以说都是北京故宫里各种龙形象的祖先。 从中原大地产生并完善的龙形象,目前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共同的精神支柱。 (二)汉字文化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志,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并对朝鲜、韩国、日本甲骨文等国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连续4000多年的汉字文化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原汉字史,汉字的产生及其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几乎都发生在中原大地上。 传说中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字在河南;第一套完善的汉文字系统甲骨文出土在河南;帮助秦始皇“书同文”、制定规范书写“小篆”的李斯,是河南上蔡人;编写世界第一部字典、归纳汉字生成规律、统一字义解析的文字学家许慎是河南漯河人,他在家乡完成了《说文解字》这部汉文字学巨著;至今我们还在使用的规范性字体“宋体”字产生在河南开封,著名的活字印刷术也发明于这里。 (三)姓氏文化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中华姓氏无论肇始与大量衍生都与中原关系密切。 《中华姓氏大典》中的4820个汉族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有1834个,占姓氏总数的38%,其所包含的人口则占到了今天汉族总人口的84.9%以上;在当今的300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占57%;在依人口数量多少而排列的100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与部分源头在河南,无论是李、王、张、刘为代表的中华四大姓,还是林、陈、郑、黄为代表的南方四大姓,其根均在河南。 近年来,河南以“万姓同根,万宗同源”为主题举办姓氏文化节,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认可与响应,在全球华人中掀起了寻根到河南、朝觐到河南、拜祖到河南的热潮。 姓氏文化是河南独有的文化现象。 (四)农耕文化农业最早是在中原地区兴起来的。 中原农耕文化包含了众多特色耕作技术、科学发明。 裴李岗文化有关遗存中出土了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为早期农耕文化的发达提供了实物证据,尤其是琢磨精制的石磨盘棒,成为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 大家知道,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们“作网”,开启了渔猎经济时代;炎帝号称“神农氏”,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了农业时代。 大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推进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数学、测绘、交通等相关技术的进步。 战国时期,由河南人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极大地改善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 随着民族的融合特别是中原人的南迁,先进的农业技术与理念传播到南方,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水平的提高。 可以说,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达、农业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农业的制度与理念,均与河南密切相关。 (五)商业文化中国商人、商业和商业文化的起源在中原,是考古学界、史学界的共识。 自古以来,中原地区就有比较自觉的商业意识,产生了中华商业文化的许多第一。 商代的王亥“肇牵车牛远服贾”,也就是第一个用牛车拉着货物到远地去做生意,被奉为商业鼻祖。 第一个儒商孔老夫子的高足子贡,是河南浚县人,不仅能做官,而且善于经商致富。 第一个热心公益事业而被后人称为商圣的范蠡,是南阳人,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之后,悄然引退,把才能用于经商。 第一个爱国商人是新郑人弦高,在经商途中遇到了秦师入侵,以自己的十五头牛为代价智退秦军。 此外,中原还产生了中国商业的许多第一。 比如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职业商人诞生于西周时期的洛阳,第一个由政府颁布的保护商人利益的法规《质誓》诞生于春秋时期的新郑,以“城门之征”为代表的最早的关税征收发生在春秋时期的商丘,第一个有战略思路的产业商人为东周时洛阳人白圭,第一个商业理论家是今商丘人计然,最早的商家诉讼条例发生在春秋时的郑国即今郑州,第一个重商理论的倡导者为西汉洛阳人桑弘羊,唐代洛阳城内的管理市场的“三市之长”是最早的“市长”。 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义的人口超百万的国际化大都市就是北宋时的汴京(今开封),当时人口达到150多万,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这一盛况的真实写照,而欧洲最古老、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伦敦当时只有5万人。 清代巩义的康百万家族,更是写下了“富过十二代、历经400年而不败”的商业神话。 由此可见,中原商业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六)思想文化中原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 伏羲在河南淮阳一带演八卦,后来周文王在伏羲八卦的基础上,在河南安阳羑里城监狱里写成了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易经》。 诸子百家大多是河南人,而且活动区域主要在河南。 道家的老子和庄子都是河南人,他们分别在河南写成了影响深远的《道德经》和《庄子》。 孔子是儒学的开山人物,虽然出生在山东,但太极八卦祖籍河南商丘,而且孔子讲学、游说的主要活动地域在中原。 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商鞅和申不害,都是河南人。 此外,墨家的墨子、纵横家的苏秦和张仪、兵家的吴起以及杂家的吕不韦,也都是河南人。 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原,以河南为中心向全国传播,并迅速成为有重要影响的思想流派,最终与儒家和道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内核。 东汉王充在洛阳写成的《论衡》是一部唯物主义哲学巨著。 南北朝时河南人范缜的《神灭论》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少林僧人将儒、释、道三者相融合,创立了影响深远的禅宗。 洛阳人程颢、程颐开创的宋代理学,又把儒学推向一个新的思想高峰,成为宋元明清以来居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 总的来看,中原思想文化传达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中庸尚和的生活哲学,不仅隐含着“日新”的变革进取精神,而且也体现了友好共处、向往和平的精神境界。 这些思想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形态和性格,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宝库,并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七)科技文化中原科技文化比较发达,具有内容的广博性、发明创造的实用性、历史发展的传承性等特点。 如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其冶铸技术和工艺不仅达到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水平,就连现代人也叹为观止。 三门峡出土的西周时期的铜柄铁剑,为目前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被誉为“华夏第一剑”。 郑州发现的汉代冶铁高炉,为世界上最早的椭圆形高炉。 东汉河南人杜诗发明的“水排”鼓风技术,较欧洲早1000余年。 陶器、瓷器最早也出现在河南。 “仰韶彩陶”造型精美,“唐三彩”驰名中外,钧瓷色彩缤纷,汝瓷古朴典雅,不仅都代表了历史上瓷器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而且具有极高的美学艺术价值。 常言道,“家有财产万千,不如钧瓷一件”,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被誉为“科圣”的东汉太史令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西方早1700年;创立的“浑天说”,比同时代的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宇宙理论”先进得多。 唐代河南人僧一行,不仅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自动计时器,而且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早1000年提出了“恒星自行”的观点,他与同行们进行了世界上首次子午线实测活动,因此而成为古代天文学发展的里程碑。 中国的四大发明,都是在中原孕育而发明的。 (八)中医文化中原医学文化以整体的治疗思想,多角度观察病理的方法,奇特的治疗技术,和谐的用药手段而著称于世,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国粹。 黄帝被后人公认为中医药的创始人,战国时期编著的《黄帝内经》至今仍是中医学工作者必读的指导性医学著作。 东汉南阳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兼备的中医经典专著,被誉为“中国医方之祖”。 洛阳龙门石窟的“药方洞”,保留有北齐时期完整的中医药方118个,治疗的病种达37个。 这些药方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 北宋都城开封设有“尚医局”、“御药院”、“药密库”、“太医局”、“翰林医宫院”等机构,设置之全在当时首屈一指。 在“医宫院”放置的制作精细的“针灸铜人”,成为世界针灸医学发祥地的象征。 可以说,中医药文化起源于中原,中医药大师荟萃于中原,中医药文化发达于中原,中医药巨著诞生于中原。 (九)诗文文化河南是中国文学的发祥地。 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尚书》,是经过东周洛阳的史官整理成书的。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属于今河南省境内的作品有100多篇,占总篇目的三分之一以上。 鲁迅说过,在秦代可称之为作家的,仅河南上蔡的李斯一人。 汉魏时期,有“汉魏文章半洛阳”之说。 洛阳贾谊开骚体赋之先河,张衡《二京赋》则为汉大赋之极品,贾谊、晁错将西汉政论推向巅峰。 汉魏时期的“建安七子”中的阮瑀、应玚都是河南人。 左思的《三都赋》名动天下,留下了“洛阳纸贵”的佳话。 宋词的故乡在开封,“梁园文学”的主阵地在商丘,都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 东晋以后,河南大族南迁,以谢灵运的山水诗、江淹的抒情赋为代表的中原文人作品,推动了江南文学的繁荣。 唐代最著名的三大诗人中,河南有其二。 “诗圣”杜甫是河南巩义人,他以沉郁顿挫的笔锋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沧桑巨变,其诗歌被赞为“诗史”;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诗人白居易是河南新郑人,他创作的《长恨歌》、《琵琶行》成为千古传诵的佳篇。 “文起八代之衰”的孟州人韩愈,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达到了中国散文的高峰。 岑参、刘禹锡、李贺、李商隐等河南人,也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跻身于著名诗人之列。 (十)武术文化武术文化又称功夫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鲜明特色。 中原武术文化技冠天下,德播神州。 “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说,形象地少林功夫表明了少林武术在中国武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历史传奇,帮助戚继光抗倭立功的光辉业绩,使少林寺遐迩闻名,成为中华武术的荟萃之所、流播之处、发扬光大之地,使“少林”成为中国武术的品牌,也成为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品牌。 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创立的太极拳,是中国武术文化的又一重要流派,以刚柔并济为特征,以强身健体、修心养性为主旨,已推广到五大洲,成为上亿民众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州七夕情人节活动汇总广州七夕情人节活动汇总表

2021广州七夕情人节活动汇总(持续更新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始于中国汉朝。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七夕节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等诸多习俗影响至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更新ing..._2021·广州乞巧文化节系列活动时间:2021年8月9日-8月15日地点:广州塔、海心桥、正佳广场等主题:七夕天河精彩广州主办方: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天河区委、天河区人民政府乞巧文化节活动表:图源:广州天河发布与往届相比,今年乞巧文化节主题具有情感更突出、时代感更强;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参与方更多,受众面更广;文商旅融合度更高四个特点。所有活动将根据省市疫情防控部署,严格落实好疫情防控措施,适时调整活动安排。_2021七夕情侣免费玩广州融创文旅城活动报名时间:8月9日-8月12日活动时间:8月14日报名入口:七夕情侣体验官招募开始啦!融宝邀请广大情侣朋友们8月14日来融创撒狗粮~报名参与活动,广州融创文旅城将会抽选10对甜蜜情侣作体验官,被选中的幸运儿可在七夕当天与伴侣一起体验广州融创文旅城的各大业态!图源:广州融创文旅城官微满FUN爱“浪漫盲盒”等你开箱七夕盲盒好礼免费拿活动日期:8月7日-8月14日情侣们为约会计划苦恼,单身狗们则思考着如何才能少吃狗粮,广州融创文旅城化身端水大师,除了情侣体验官招募活动,还为大家准备了“浪漫盲盒”。8月7日-8月13日期间,广州融创文旅城微信小程序将免费派发上万份七夕浪漫盲盒,于8月14日(七夕当天开奖,100%中奖噢!图源:广州融创文旅城官微另外,8月7日至8月14日期间,无论是情侣还是单身狗,都能收获惊喜大礼~_2021年天河区第十二届“缘聚天河”青年联谊活动 图源:广州天河发布活动时间:8月15日15:00-22:00活动地点:天河区文化艺术中心报名时间:报名已于8月6日17:30截止为深入贯彻落实广州天河区人才发展战略,增强青年凝聚力,建设幸福天河,促进优秀青年同成长、共奋斗,团区委决定举办2021年天河区第十二届“缘聚天河”青年联谊活动,为天河区广大青年朋友搭建一个寻找心灵共鸣,迸发青春活力的交友平台,培养广大青年懂得幸福、寻找幸福、建设幸福的美好理念,为我区人才工作贡献积极力量。 相关要求:请将报名表及个人近期半身生活照,发至邮箱;请报名人员务必保证参加并于8月15日15:00前在天河区文化艺术中心集中;费用由团区委承担。 注意事项:请务必携带身份证、出示健康码绿码,否则无法入内;男士建议着西裤衬衣,女士建议着连衣裙;请尽量携带名片出席;有意展示才艺的参加人员需提前与团区委联系;报名成功请务必按时到场参加活动。 图源:广州帷幕开啦蜡像馆_广州帷幕开啦蜡像馆七夕情人节活动时间:2021年8月14日-8月15日地点:广州帷幕开啦蜡像馆门票:现场购买情侣票7.7折广州帷幕开啦蜡像馆七夕情人节推出特惠活动,2021年8月14日-8月15日期间,情侣在蜡像馆门口拍摄15秒抖音视频发布,现场购买情侣票享受7.7折。 帷幕开啦(广州塔蜡像馆位于广州塔,致力于探索及传承本土文化底蕴,以名人明星蜡像展示为亮点,融合广府文化特色,于年4月29日正式开幕。 馆内共设有“功夫区”、“历史风云区”、“岭南文化区”、“科学名人区”、“体育名人区”、“太空区”、“影视区”、“艺术区”、“音乐区”以及“财富区”十个主题展区。 电话:020-地址:广州市海珠区阅江西路222号广州塔东登塔口旁_广州观光巴士2021七夕活动_8月11至8月18日,观光巴士双人情侣车票八折优惠,只需¥80。 _8月11至8月15日,每天购买观光巴士双人情侣车票的第22位乘客,将有机会免费获得大沙头码头蓝海豚珠江夜游船票2张,快来试试,也许你就是当天的“幸运儿”。 七夕临近,空气都开始变甜了,在这个表达情意的好时机,广州观光巴士为你安排了一场特别的约会,一起跟着广州观光巴士,留下爱情的美好回忆吧。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快到观光巴士这里来开始一段你、我、他(她的浪漫甜蜜故事吧!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caijing/10069.html
对抗80万印度钻石工匠 2000个中国工人
深圳各大美术馆迎来观展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