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渐近 彻底爆发!这一赛道全线大涨

数据是个宝

数据宝

炒股少烦恼

港股新能源车企暴涨!

5月2日,港股新能源车企股价大涨。截至券商中国发稿,蔚来汽车大涨20.56%,零跑汽车涨16.02%,小鹏汽车涨8.72%。

消息面上,新能源车企4月销售数据陆续出炉,多家车企销量持续增长。鸿蒙智行4月全系交付新车29632辆。比亚迪4月交付新能源汽车313245辆,同比增长48.96%。小米SU7在4月份已完成交付7058辆,截至4月30日24时,小米SU7锁单量达88063辆。其他多家车企4月份交付量也都快速增长。

政策层面上,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利好也不断出台。国家发改委负责人5月1日表示,将促进新能源汽车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加快落后企业和产能退出,推动新能源汽车企业优化重组。4月26日,商务部、财政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的《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购买符合节能要求乘用车新车的个人消费者,可享受一次性定额补贴,补贴金额为7000元或10000元。

港股汽车股价狂飙

5月2日,港股开盘,汽车板块快速上涨。截至券商中国发稿,新能源汽车板块涨超5%,蔚来汽车大涨20.56%,零跑汽车涨16.02%,小鹏汽车涨8.72%。

新能源汽车企业4月优异的销量数据可能成为港股汽车板块爆发的核心推动力。其中,蔚来汽车4月交付量大爆发,累计交付15620辆新车,同比增长134.6%。1—4月累计交付45673辆汽车,同比增长21.2%。4月1日,蔚来曾推出最高10亿元的油车置换补贴。到了5月,蔚来再度推出“0首付”购车方案,“以旧换新”可享最高20000元专属补贴。

鸿蒙智行4月全系交付新车29632辆。其中,问界M9交付新车13391辆,累计大定超7万辆,智界S7交付新车4546辆。问界新M7上市至4月30日累计交付133808 辆。除此之外,鸿蒙智行享界S9也在北京车展期间首发亮相。

根据比亚迪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公司销量达到31.32万辆,同比增长48.96%,环比增长3.57%,销量持续攀升。其中,比亚迪的王朝、海洋系列销售29.79万辆,腾势汽车销售1.11万辆,而百万级仰望品牌则销售952辆,另外方程豹汽车销售为2110辆。

在出口方面,比亚迪首次突破4万大关。其4月海外销量达到4.1万辆,同比增长176.6%。今年前4月,比亚迪海外销量已经累计达到13.89万辆。

值得注意的是,雷军此前豪言,“上市即交付,交付即上量”。最终数据上看,截至4月30日24时,小米SU7锁单量达8.8万辆。小米汽车表示,小米SU7正全力扩充产能,加速交付,保证今年年交付10万辆目标达成。

理想汽车4月交付25787辆,同比增长 0.4%,今年累计交付量达106187辆,表现相对低迷。

乘联会此前分析称,4月初车市恢复动力不足,各企业采取降价应对,但价格下探带来的成交转化收效甚微。随着北京车展来临,各厂商开始发力,自4月中旬起,陆续有新品牌、新车型问世,消费者对车市关注度大幅升温,有望刺激前期压抑的购车需求加速释放。

国家发改委发声:推动新能源汽车企业优化重组

国家发改委负责人5月1日表示,将促进新能源汽车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加快落后企业和产能退出,推动新能源汽车企业优化重组。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正抓紧研究完善有关政策措施,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

一是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引导企业持续加强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促进动力电池、智能驾驶等技术研发创新,提升整车和零部件标准化集成化水平。促进新能源汽车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加快落后企业和产能退出,推动新能源汽车企业优化重组。同时,中国将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欢迎全球汽车企业深度融入中国市场和产业链体系,共享新能源汽车发展成果。

二是更好满足消费需求。 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汽车以旧换新行动、2024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等,持续扩大市场规模,以高品质供给更好满足新能源汽车使用需求。将配合有关部门加快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落实,依法依规通过财税等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以旧换新行为予以支持,更好满足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

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新能源汽车与能源电力、基础设施等行业的统筹协调。加快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大力推进老旧小区、公路沿线、农村地区等重点区域充电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以快充为主的公共充电设施,提升高速公路服务区等节假日充电保障能力。推动完善技术标准、加强安全监管,提升充电基础设施运营服务水平。落实并完善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加大用地、融资等保障力度,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汽车行业的“以旧换新”等政策此前已经落地。4月26日,商务部、财政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的《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对外发布。细则规定自印发之日至2024年12月31日期间,报废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燃油乘用车或2018年4月30日前注册登记的新能源乘用车,并购买符合节能要求乘用车新车的个人消费者,可享受一次性定额补贴,补贴金额为7000元或10000元,具体视新购入的乘用车类型而定。

“考虑到每年自然置换,预计此次以旧换新政策仍将有望推动部分老旧车型车主主动置换新车,假设按不同的置换增量比例(5%—15%)测算,预计以旧换新政策拉动的乘用车销量增量占2023年乘用车销量比重在3.1%—9.2%之间。随着补贴细则正式出台,预计前期因观望政策而持币待购的购车需求将逐步释放,后续乘用车市场需求有望逐步回暖,中低端乘用车需求有望率先复苏。”东方证券在日前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

据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预计,截至2023年,国内乘用车保有量约为2.6亿辆,其中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的车辆为1583万辆,占比6.0%。据中汽协数据,2015—2018年4月30日,新能源汽车销量合计约182万辆。因此,符合以旧换新条件的车辆规模合计约1765万辆。

开新能源车辐射致癌?这省疾控中心强势辟谣!

随着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关于新能源车的讨论也在增加。有意思的是,近期网络上一些“开新能源车辐射致癌”之类的说法增加不少。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日前在公众号发文表示,该说法没有科学依据。新能源汽车确实有辐射,但其辐射量在安全范围内。

国家对电磁辐射有严格的限值要求,任何车辆在上市前都要进行“EMC测试”,即对电子产品在电磁场方面干扰大小和抗干扰能力的综合评定。目前使用的国家标准磁场辐射安全标准限值定为100μT,电场辐射安全标准为5000V/m,而新能源汽车前排磁场辐射一般为0.8—1.0μT,后排为0.3—0.5μT,车内各部分的电场辐射小于5V/m。符合国家标准的正规测试,完全可以保证车上电子产品的电磁辐射水平在国家标准之内。

江苏省疾控中心表示,驾驶新能源汽车并不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电动汽车所释放的电磁辐射强度处于安全范围内,对驾驶者健康并无重大威胁。对于辐射问题,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进行监管和管理,以保障公众的安全与健康。

来源:券商中国

责编:何予

校对:赵燕

数据宝


鼠年圆满收官!A股全线大涨,哪些股票在鼠年创了历史新高?

鼠年圆满收官!A股全线大涨,贵州茅台,比亚迪,隆基股份,英科医疗都创出了历史新高,最主要原因就是他们行业龙头,得到了机构高度认可。

疫情导致全球经济发生巨大改变,这也给资本市场带来利好,因为疫情需要刺激经济,这个时候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资本市场是非常大的利好,很多资金都会进入股市推动股市上涨。鼠年圆满收官!A股全线大涨,创出历史新高的股票都是行业龙头企业,拥有非常好的业绩,未来几年行业发展非常不错,这让他们受到了机构和基金的认可,从而创出历史新高。

一、医疗行业成为鼠年最大黑马板块。

疫情导致世界经济发生改变,但是疫情让医疗板块出现了大幅度上涨,特别是给疫情相关的防护服,医疗手套,设备都得到了资金认可,英科医疗鼠年大涨15倍,可以说是鼠年最牛的股票,英科医疗主营业务就是疫情相关的防护服,医疗手套,医疗设备,这让他供不应求,业绩出现几十倍暴涨,这也是他创出历史新高的原因。

二、酿酒板块中的贵州茅台是价值投资者的最爱。

酒在中国文化中拥有特殊地位,贵州茅台作为国粹,作为稀缺资源,作为价值投资的典范,鼠年创出了历史新高,而且一股价格达到了2300块钱,作为中国股价最高的股票,贵州茅台还会继续创出历史新高,成为价值投资者最爱的股票。

三、光伏新能源汽车是今后的风口行业继续新高是大概率的事情。

随着大家对环境越来越重视,光伏,新能源汽车成为了风口产业,他们可替代空间非常大,也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比亚迪,隆基股份作为新能源汽车,光伏的代表,他们会继续上涨,创出历史新高。

BIPV市场研究:光伏领域超级细分赛道,潜在规模万亿

前几天,正当大盘指数加速杀跌之际,有一个板块在悄然崛起,逆市大涨5%,并彻底火了起来!

板块概念叫BIPV。

之所以会受到市场资金追捧,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两会期间频繁提到的碳中和,BIPV刚好算得上碳中和的分支;二是来自于光伏龙头隆基股份的对建筑企业的一项收购。

BIPV究竟是什么呢?

BIPV是光伏领域的某一细分赛道,英文全称叫Building Attached Photovoltaic,是指光伏建筑一体化,即人们将光伏产品集成到建筑上的一种技术。

BIPV是相对于BAPV而言的,BAPV是建筑上安装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说白了就是在房屋表面外加安装的太阳能电池板。而BIPV比较特殊,既有建筑的功能,又能充当“发电站”。怎么理解?BIPV是直接将太阳能电池板变成建筑材料的一部分,比如制造成门窗、墙面、阳台、屋顶等。目前最广为人知的典型BIPV就是特斯拉屋顶。

说起来,BIPV与BAPV目标都是依靠建筑表面进行太阳能发电,而两者也是仅一字之差,但它们从设计到集成再到建筑物过程实质有很大不同。

BIPV产品竞争优势在哪?从目前来看,BIPV产品迭代已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代BIPV:光伏组件(硅基电池)通过简单支撑或直接贴合在建筑表面。

第二代BIPV:光伏组件(薄膜电池)具备建材属性,能够替代传统玻璃、屋顶瓦片和水泥墙。

第三代BIPV:对第二代进行优化,同时加入智能电网技术。

从各种技术的特点和BIPV的要求对比来看,第一代发电效果差,缺乏美感。第二代外观有所改善,但需要大量的电力变换装置和连线结构来满足供电要求,维护起来非常麻烦。第三代在第二代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降低了维护成本,同时进一步追求美学设计及定制化需求,是当前发展主流。

从经济性方面考虑,BIPV还存在替代收益和发电效益优势。一是建筑建造时采用BIPV组件可以节省对应面积的建材成本;二是BIPV发电的自发自用节省了业主的电费。更重要的是,BIPV的产品价格和安装成本可以摊进被它取代的建筑材料和工程中,降低整体成本。这是过去采取BAPV这种方案所不具备的。

不过,BIPV仍有一些问题是目前需要面对的。例如,BIPV安装角度不尽相同的话,就会导致发电能力有所削弱。而且关于材料寿命方面,现在的光伏组件质保期在20-30年时间内,相比建筑材料仍然不够。

此外,设计还需要考虑建筑的艺术美学,当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知识揉在一起的时候,对设计师而言成了很大挑战。

虽然BIPV这段时间很火,但它并不是近两年才出现的。实际上,最早使用BIPV的领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军备竞赛的卫星和国际空间站。在当时,卫星上的电源供应系统便是BIPV最早的雏形。

1967年,日本MSK公司将透明前后板加工成半柔性和轻量化光伏组件粘贴在屋顶和墙面上,BIPV技术迎来了第一次商业应用。

但真正让BIPV进入全球视野的是1991年德国慕尼黑举行的一次建筑行业展会。在展会期间,旭格公司将光伏组件和艺术空间设计相结合首次推出了“光电幕墙”。

由于这种既环保又新奇的玩意勾起了大部分人的兴趣,之后德国、美国、西班牙、中国等部分国家纷纷建成了一批BIPV建筑。比如德国柏林中央车站、世博中国馆、日本京瓷总部、上海拉斐尔云廊以及嘉兴秀洲光伏 科技 馆......

从目前来看,BIPV的应用已经从早期单一的屋顶拓展到建筑的方方面面,如光伏常规屋顶或透明采光屋顶、幕墙、遮阳板、站台、电子树等场景。其中,光伏屋顶是市场份额最大的BIPV产品,占到BIPV总收入约60%。据统计,2020年全球六大主要企业在工商业屋顶应用的BIPV产量就高达709MW。此外,建筑玻璃幕墙是第二大的BIPV产品。

进入21世纪,减排成为全球共识,新能源有了更多用武之地。

光伏是全球第三大电力供给方式,随着度电成本不断降低,各类场景应用层出不穷。BIPV正好作为光伏细分赛道,得到全球主要国家重点关注。

自2000年以来,欧美和日本开始出台相关政策,将BIPV列入重点发展目标。

由于早期BIPV使用的是晶硅电池,而且产品安装方式是通过简单支撑或贴合在房屋表面的,太过缺乏美感,再加上光伏组件受技术成本导致价格相对昂贵,最终市场迟迟没有迎来爆发。

2010年之后,BIPV产品技术经过几轮迭代,无论经济性还是适用性有了很大改善,部分消费者逐步接受这种产品。与此同时零能耗建筑、低碳社区、智慧城市的发展,BIPV产业走向成熟。

2016年,受益加州政策,特斯拉通过收购SolarCity(美国户用太阳能系统安装商),从光伏屋顶切入了BIPV业务,期间面向欧美住宅陆续发布BIPV产品第一代和第二代Solar Roof。至此,BIPV开始真正受到欧美地区人们的欢迎。

不同于欧美这些国家,我国BIPV本世纪初期起步,在2004年深圳园博园和北京天普工业园首次引入BIPV理念。

尽管BIPV起步晚,但实际上BIPV产业在2010年的时候就有了蓄势待发的迹象。奈何当时欧美对中国光伏的阻击,以及国内光伏产业配套不够完善,导致BIPV面临制造成本高、技术积累不成熟、确实政策扶持等难题,最终很难发展起来。

直到最近两年,我国光伏产业站在世界前列,BIPV产业才开始具备了大规模产业化发展的良好基础。

根据IMSIA数据统计,2019年全球BIPV总装机量为1.15GW,渗透率仅有1%。

整体看来,全球BIPV市场处于起步时期,距离规模化发展尚远。

然而近年随着全球各国减排目标不断提升,建筑迈向近零能耗是未来发展趋势,BIPV产业发展在逐渐加快。此背景下,全球BIPV市场规模也随之“水涨船高”。

Grand View Research机构乐观估计,全球BIPV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达到367.4亿美元。

实际上,我国发展BIPV产业要取得的经济价值要远高于那些发达国家。

我国是世界上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除东北的少数地区外,其他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都在2600小时以上,充足的日照使得BIPV发电效益并不差。

早在2009年我国就启动了“太阳能屋顶计划”,并在当年开展了111个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装机容量达到91MW。到了2011年,我国光电建筑装机容量已为535.6MW。

2019年“电改”加速后,BIPV有了更多参与竞争的机会。同期,中国成立首个BIPV联盟,通过政策引导+资本助力,攻克“卡脖子”技术,拉开了BIPV发展新时代序幕。

此外,“十四五”规划以及“碳中和”也在明确指出煤炭消费达峰甚至负增长的目标。这意味着光伏迎来重要发展时机,BIPV在迎来最强风口!

以2018年为例,我国BIPV的市场累计安装规模仅为1.1GW左右,市场规模预计不足50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每年的建筑竣工面积在40亿平方米左右,若按照2%的BIPV渗透率,仅新建建筑的年增量空间就在一千亿以上,远高于目前的市场容量。

BIPV的整个产业链共分为三部分:上游光伏电池生产企业、中游BIPV系统集成商、下游BIPV应用。从整个产业链分布的情况看,中游的BIPV系统集成服务有望成为利润最丰厚的环节。

隆基股份和特斯拉是当前布局BIPV的两大巨头。隆基股份面对的是ToB市场,特斯拉是ToC市场。

上面已经提到过,特斯拉是通过收购本土太阳能系统安装商进入BIPV赛道。2019年10月,特斯拉推出Solar Roof第三代。第三代Solar Roof使用黑色纹理玻璃制成新型瓷砖,将组件和屋顶一体化,面向欧美住宅和其它市场的高端住宅市场。

BIPV在未来达到万亿市场规模是必然发展趋势,马斯克曾多次公开表示,太阳能屋顶会成为特斯拉继电动车后的另一个核心业务。

除特斯拉以外,国内光伏组件巨头隆基股份依托在BAPV累积的经验,进军BIPV市场。2019年6月,隆基股份开始建设首座BIPV工厂,2020年8月发布首款BIPV产品“隆顶”。其他光伏企业,如晶科、汉能、中信博、英利能源等也在纷纷推出自己的BIPV产品。

不过随着光伏平价临近,“补贴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BIPV会重新迎来新发展契机。届时,具有品牌、渠道、集中度等优势的龙头企业机会明显。

下面是主要BIPV厂商梳理:

特斯拉(TSLA): 全球BIPV光伏龙头,主打太阳能发电屋顶BIPV产品Solar Roof,目前已经推出第三代。

隆基股份(): 国内BIPV光伏龙头,对标特斯拉。2019年才开拓BIPV市场,2020年就推出“隆顶“、”隆锦“等BIPV产品,面向工商业屋顶客户供货。公司规划未来5年BIPV收入要达百亿级别。

中信博(): BIPV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2016年研发BIPV系统,作了充分的技术和市场积累。2017年推出第一款BIPV产品——智顶。2019年承接国内江西唯美陶瓷40.9MW、江苏东方日升3MWBIPV项目,当年贡献百万级别收入规模。2020年公司推出智顶迭代产品,BIPV业务进一步成熟。

龙头企业跑步入局超充赛道,万亿市场要彻底爆发?京能新能源

据公安部和中国充电联盟统计,截至2022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 1310 万辆,车桩比为2.5:1。今年2月,工信部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新增公共充电桩/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比例力争达到1:1。

中央、地方政府鼓励充电桩建设的文件层出不穷、方兴未艾。充电桩越来越多,街上随处可见充电站,但新能源车主依然深受充电焦虑的困扰。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充电桩在不断增加,电动汽车的保有量也在持续增长,二是充电慢,随着电动汽车的电池能量在不断加大,如果还采用旧款充电桩充电,则充电速度会更慢。

即充即走,超充大势所趋

目前交流桩(慢充)充电需要6-8小时,普通直流桩(快充)将车从20%电量充至80%需要三十四分钟,与传统燃油车5分钟加好油的体验相差甚远。

要有效缓解车主的充电焦虑,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除了缩小车桩比,还应该提升补能效率,实现让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速度可以媲美燃油车加油的速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更是提出,2035年大功率快充要实现充电5min行驶300km以上的目标。届时,电动汽车充电速度就如同燃油车加油一样快,即充即走。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汽车充电就是要快,根据中国充电联盟今年发布的《2022中国电动汽车用户充电行为白皮书》显示,网约车、商用车用户对于充电时间高度敏感,快充桩已成为96%的首选。

直流快充桩中,高电压快充相比大电流快充更具优势,而超充桩则需电流、电压同步提升。现有的大功率充电可分为三种方式:

1)电流由250A上升至600A的大电流快充。根据焦耳定律(Q=I²RT)可得知,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和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和电阻成正比,和通电时间成正比。即在大电流模式下,电流提升1倍,散热增加4倍。大电流快充对于散热要求非常高,所以国内企业较少涉足大电流快充,大电流快充做得好的代表企业是特斯拉。

2)电压由400V上升至800V的高电压快充。相比之下,高电压快充更容易实现,在市面上也更主流。车端暂且不谈,桩端只需要把原本低压的部分换成耐高压的、更改充电模块即可,整体改动较少,成本相对可控。这也是国内车企为什么都在往 800V 高电压平台转的原因之一,目前国内已有小鹏、广汽埃安、岚图、理想等超过10家车企宣布研发800V高压平台,意图抢占高压快充新高地。

3)电流、电压同步提升下,功率达400kw及以上的超级充电。当前,国内仍未有统一的标准来定义超充,但据美国能源部定义,超级充电(XFC)的充电功率需达到400kW以上。目前,广汽埃安、小鹏等国内车企均有布局。广汽埃安A480超充桩最大电流可达600A,最高电压达880V,最大充电功率达480kW。车端800V布局势必将带动超充桩同步发展。

龙头企业跑步进入液冷超充赛道

400kW及以上的超充桩运行时,会在短时间内产生巨大的热量,设备迅速发热,可能会引发安全问题。传统的风冷散热模式达不到设备的散热要求,因此,具有更好散热效果的液冷技术应运而生。

什么是充电桩的液冷技术?其原理就是在电缆和充电枪之间设置一个专用的液体循环通道,通道内加入液冷却液,通过电子泵驱动冷却液流动,使冷却液在液冷电缆、储存冷却液的油箱、散热器之间循环流动,从而把充电桩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散发出来。

风冷向液冷转换是大功率充电模块的散热技术的趋势,液冷超充这一项新技术已成为业界竞逐焦点,是否布局了液冷超充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衡量企业竞争力的标签之一。因此,许多新能源车企、桩企纷纷开始跑步进入对液冷技术研发与布局的快车道。

小鹏G9搭载800V高压SiC平台,最高支持480kW的超级快充,同时小鹏已于去年下半年开启了全新一代的超充桩布局,逐步构建800V/480kW超充网络,其480kW高压超充桩的充电枪采用液冷散热技术,通流能力可达670A,5分钟可充 200KM,12分钟可从10%充到80%;2022年4 月,广汽埃安首个超级充换电中心正式落成,其中配备A480液冷超充桩,实现480kW充电功率;2022年,京能新能源自主研发生产了480/960kW直流液冷超充,峰值充电功率高达600kW(1000V/600A)……

液冷超充的优点是什么?

说了这么多,液冷超充到底有什么了不得的优点,引得小鹏、广汽等车企,京能新能源等桩企,华为等零部件研发类企业纷纷入局该赛道?

总的来说,液冷超充具有电流更大、充电更快、充电枪更轻便、防护等级更高、噪声更小、维护成本更低等特点。

下面我们将一一说明:

第一、电流更大,充电速度更快

市面上国标充电桩的最大电流为250A,而液冷充电桩的电流可达到600A,充电速度瞬间提升几倍。以京能新能源EVDCF系列960kW分体式直流液冷超充为例,该终端单枪输出电流最高600A,200V-1000V恒功率范围输出,10分钟可补电100度,理论上,一辆电池能量为50kWh的新能源汽车,只需要5分钟就可以充满电,并可以实现300KM的续航(按15度电可行驶100公里计算)。

第二、充电枪更轻

国标250A的充电枪一般采用线径为80mm²的电缆,不容易弯曲,非常笨重。而500A的液冷充电枪电缆线径一般才35mm²,电缆细,液冷充电枪要比常规的充电枪轻30%~40%,更轻盈的充电枪让用户使用体验更好。

第三、散热更快,防护等级高

常规充电桩、半液冷充电桩都是风冷散热,其防护等级一般为IP54。

而全液冷充电桩采用液冷散热,全封闭设计,有效隔绝灰尘、易燃易爆气体,一般具有IP65的防护等级,液冷充电模块的散热能力更强,相较风冷充电模块低10-20℃,而且液冷充电桩的电缆都需要通过耐高温、耐腐蚀、抗爆破、耐低温等测试,更适合恶劣的环境。

第四、噪声小

常规充电桩内置了多个高速运转小风扇和散热风扇,满功率运行时噪声大多在70dB以上,这个音量,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小,就相当于在闹市区里的声音,在夜深人静的晚上就会比较明显,容易被场站附近的居民投诉。

而全液冷充电桩内部液冷模块靠电子泵驱动冷却液循环散热,外部靠低转速大风量风扇或是空调来散热,噪声小很多,一般控制在35dB 以内。

第五、使用寿命长

常规充电桩的寿命一般在5年左右,但充电场站的租期一般是8-10年,这意味着在场站运营周期内要更换一次充电设备。而全液冷充电桩一般可以使用10年以上。

第六、维护成本低

常规充电桩防护等级为IP54,后期需要进行开柜除尘等比较繁杂的维护操作,而全液冷充电桩的充电模块与外部环境完全隔绝,整体故障率更低,后期只需要在外置散热器积尘后进行冲洗即可,维护简单、成本低。

液冷超充的局限在哪里?

虽然目前已有不少龙头企业已经布局了液冷超充,但是市面上的液冷充电站还是寥寥可数,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研发难度大,生产成本高。

常规充电桩的采购成本为0.35-0.4元/W,液冷超充的采购成本约为0.63-0.72元/W,其成本将近翻了一倍。如果企业没有核心研发团队、成熟的生产基地、雄厚的资金,则很难支撑其冲进液冷超充的赛道和行业巨头“硬碰硬”。

第二,电力条件要求高。

目前液冷充电桩的功率高达600kW,可能很多人对于600kW没什么概念,就用一般家庭房间常见的小挂机空调来讲,其功率一般是1.1kW,600kW就相当于超过500台这样的空调同时运行,这对配电网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基于以上原因,目前国内液冷超充技术处于市场导入期,在这一阶段,消费者对于液冷超充缺乏了解,布局液冷超充的大多是“财大气粗”的龙头企业。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加快汽车强国建设的重要方向和破解能源环境约束的有效手段。超充的未来,已来。

随着“双碳”这一国家战略的持续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量势必会逐渐超越传统燃油车,甚至会取代传统燃油车。而想要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则必须站在客户一端,解决“续航短、充电慢”的“顽疾”。需求侧的痛点,势必会倒逼供给侧加速布局大功率超充产品,有能力者,早已入局。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相信以液冷技术为代表的超充在不久的将来必然会引领新一轮充电设施发展潮流。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caijing/1106.html
已完成支付 990万拍下周鸿祎迈巴赫当事人
小鹏汽车涨近16% 中概大涨 重磅就业报告前 绩优高通涨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