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息差收窄背景下的中小银行营收对策

设置星标 抢“鲜” 浏览精彩内容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水平逐步收窄,银行业营收增长遭遇挑战。通过分析A股上市银行2023年财报可以发现,规模效应对银行利息净收入增长的贡献在减弱,结构性因素成为影响银行业营收、净息差变化的关键变量,中小银行可通过优化调整公私存贷结构、大类资产结构、中收结构等方式进行应对。

2023年A股上市银行财报概况

随着2023年A股上市银行年报的相继公布,我国银行业过去一年的经营表现已逐渐明晰。

国有大行(以下简称“国有行”)2023年资产负债规模均保持较快增长,总资产和总负债增速分别为11.98%和12.09%,其中贷款和存款同步增长,增速分别为12.8%和11.33%。营收下降4.89%,其中利息净收入下降3.25%,中收下降1.05%,其他非利息收入下降16.71%。净息差收窄25个基点至1.61%。

股份制商业银行(以下简称“股份行”)2023年资产负债规模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总资产和总负债增速分别为7.5%和7.38%,其中贷款和存款增速均下滑, 分别为6.71%和7.25%。营收下降2.6%,其中利息净收入下降4.68%,中收下降10.78%,其他非利息收入增长25.01%。净息差收窄25个基点至1.82%。

城商行2 0 2 3年资产负债规模保持较快增长,总资产和总负债增速分别为12.74%和12.95%,其中贷款和存款增速分别为13.58%和12.63%。营收保持增长,但增速下滑至5.28%,其中利息净收入增速下滑至0.82%,中收下降24.3%,其他非利息收入增长21.65%。净息差收窄19个基点至1.74%(见表1)。

表1 各类型上市银行主要年报信息(中位数,%)

注:净息差数据为绝对数值而非增长率。

2023年A股上市银行财报特征分析

从A股上市银行财报中可以发现,2023年银行业整体表现出规模维持增长,但营收大幅承压的特征, 国有行、股份行的营收增长率中位数均为负值,城商行尽管保持营收增长,但增长率较2022年依然出现较大幅度下滑。

资产负债规模增长结构不平衡。 虽然各类银行资产负债总体规模均保持了较稳定的增长,但从内部结构来看,资产端对公强、零售弱,负债端对公弱、零售强。这种特征在城商行中更为突出,个人贷款余额增长率(6.79%)低于公司贷款余额增长率(19.89%), 而个人存款增长率(21.23%)远高于公司存款增长率(3.93%)(见表2)。

表2 各类型上市银行主要资产负债指标增长率中位数(%)

利息净收入增长大幅度下滑。 作为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2023年银行业整体利息净收入增长大幅度下滑是导致营收增长放缓甚至是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其中既有利率价格因素,又有资产负债的结构性因素。

利率价格因素方面。在资产端,生息资产收益率下降明显,特别是城商行下降20个基点至4.13%,下降幅度最大。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个人贷款收益率下降幅度均高于公司贷款收益率。资产收益率下降主要受市场利率、国债收益率下行,以及存量贷款重定价效应的影响。在负债端,股份行、城商行负债成本保持相对稳定,国有行有较大幅度上升,城商行略有下降,但仍难以对冲资产端收益率下降的影响(见表3)。

表3 各类型上市银行资产收益率和负债成本率中位数(%)

结构性因素方面。2023年上市银行存款和贷款的内部结构出现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导致利息净收入的增长下降。

一是高收益的个人贷款增长慢于低收益的公司贷款增长,导致贷款整体收益率下降。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公司贷款日均均实现较快增长,特别是国有行和城商行增长率达到两位数,而个人贷款增长率均出现下滑,国有行和股份行的个贷增长率下降显著。高收益的个贷占比收缩使得贷款整体收益率下降。

二是低成本的公司存款增长慢于高成本的个人存款增长,导致银行负债端成本难以压降。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个人存款增长率均较大幅度高于公司存款, 尤其是股份行和城商行,低成本公司存款增长乏力。城商行高成本的个人存款占比持续提升,致使尽管公司存款与零售存款的付息率均有所下降,但整体负债成本压降依然面临压力(见表4)。

表4 各类型上市银行生息资产和计息负债增长率中位数(%)

三是存款定期化趋势凸显。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定期存款增长均高于活期存款,特别是在个人存款方面,国有行和股份行个人定期存款增长率超过20%, 城商行达到30.54%,而股份行和城商行的个人活期存款均为负增长。存款定期化使得在2023年各家银行纷纷降低存款利率的背景下,银行负债成本依然表现出相对刚性(见表5)。

表5 各类型上市银行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变化中位数(%)

中间业务净收入下降。 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中收增长率呈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国有行中收增长率降幅较小,股份行和城商行则出现较大降幅。从整体上看,银行业中收主要受基金、理财产品收益不稳定,保险渠道手续费下调等因素影响。而城商行则进一步受制于产品货架相对较为单一,拳头产品不够丰富等影响, 在市场出现波动之时,缺乏应对产品进行对冲,进而导致中收增幅出现较大下滑。

其他非利息收入成为支撑股份行和城商行营收的关键因素。 非利息收入中,除中收外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2023年受市场利率下降影响,年末市场流动性充裕,债券资产的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增加,成为推高其他非利息收入的动力(见表6)。

表6 各类型上市银行营收增长率中位数(%)

对公贷款和零售贷款的质量变化出现分化。 整体来看,上市银行贷款不良率较上年有了一定下降,但对公贷款和零售贷款的不良率变动出现分化,对公贷款不良率呈现较大幅度下降,而零售贷款不良率有所抬升(见表7)。

表7 各类型上市银行贷款不良率中位数(%)

结论与启示

结构调整成为银行业应对营收、净息差变化的关键手段,特别是公私存贷结构、大类资产结构等的调整。 过去银行依靠规模扩张维持利息净收入增长,但在当前资产收益率持续下行的环境下,规模效应对利息净收入增长的贡献在减弱。以某城商行甲为例,该行2023年净息差受资产收益率下降影响,下降16个基点至1.5%,尽管贷款增长14.94%,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仅为2.52%。2024年一季度,该行同样保持了较快的资产规模扩张,贷款同比增长19.02%,但利息净收入却不升反降,下降1.88%。规模效应逐渐难以覆盖该行净息差下降对利息净收入所带来的影响。

结构调整成为银行业应对营收、净息差变化的关键手段。例如,宁波银行依托自身在公司存款和零售贷款上的固有优势进行双向发力,以此稳定息差。在负债端,该行保持了较低成本公司存款的快速增长,日均余额涨幅达16.76%,公司存款占比高达73.59%;在资产端,该行加大个人贷款投放力度,其中消费贷增长31.89%。较高占比的低成本公司存款,以及较高收益的个贷占比提升对其净息差稳定起到了支撑作用。又如,齐鲁银行在大类资产结构调整上采取相应举措来应对息差收窄带来的影响。2023年,该行加大了金融资产配置,债券资产规模增速达35.36%,高于总资产19.53%的增速。得益于资产结构配置以及债券市场整体走强,该行其他非利息收入增长55%,营收增长贡献度达到78.98%,成为其营收增长的主要支撑因素。

深入布局普惠金融,带动公司存款规模提升。 宁波银行2023年利息净收入增长9.02%,是少数保持较快增长的上市城商行之一。通过深入分析其年报可以发现,宁波银行持续发力普惠金融,针对中小企业客户不同场景下的需求,打造了“五管二宝”的对公产品体系,通过综合化服务,全面、深度绑定中小微企业客群,2023年实现公司存款日均增长16.76%,公司存款占比达到73.59%。高公司存款占比的结构为宁波银行构建了突出的存款成本优势,中小银行可借鉴宁波银行经验,深入布局普惠金融,助力公司存款规模提升。

重新评估银行零售业务“穿越周期”的作用。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零售业务被认为是银行应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关键手段,主要基于零售业务在分散风险和提供稳定收入来源等方面的“抗周期性”。然而,从2023年上市银行的表现来看,零售业务并没有发挥好这种“穿越周期”的作用。在资产端,A股上市银行零售贷款发展呈现出增速下滑、收益缩水、不良上升的态势。以某股份行乙为例,该行2023年信用卡、消费贷不良率分别上涨9个基点、15个基点至2.77%、1.23%,该行主动压降高风险零售贷款,零售贷款收益率下降80个基点, 对其净息差造成冲击。在负债端,零售存款定期化趋势愈发明显。以某股份行丙为例,该行2023年个人定期存款增长48.58%,而个人活期存款减少7.75%,致使该行在存款利率下调背景下零售存款付息率仍上涨20个基点,成为影响其利息净收入增长的重要原因。在中收方面,2023年42家A股上市银行中,仅7家银行的中收实现上涨,占比不足17%,银行业中收普遍下降主要受零售代销业务手续费减少影响,在净息差收窄、利息净收入增长下滑趋势下,零售中收并未对银行营收起到支撑作用。从整体上看,无论在风险方面,还是在收益方面,零售业务并未表现出“抗周期”的特性,因此,商业银行需要重新评估零售业务的“穿越周期”作用,结合自身禀赋条件,从强调零售转型向对公、零售、金融市场多元化发展转变。

在中收结构中,城商行代理业务手续费占比普遍较高,平均为63.6%,而国有行仅占37.5%,这导致在代销业务手续费收入下降的行业趋势下,城商行中收降幅远高于国有行。国有行中收中结算与清算业务手续费占比达到21.2%,而城商行仅有5.5%,国有行这部分收入的稳定增长为应对代理业务手续费减少的影响起到了一定作用。例如,资产规模在5000亿元到1万亿元的上市银行2023年平均结算与清算业务手续费收入为1.56亿元, 而齐鲁银行远超平均水平达到4.16亿元,且连续两年保持15%以上的增速,增长主要是交易银行业务发力所带来的,这为其应对代理业务手续费减少所引起的中收下降打下基础。中小银行可以通过提升结算业务能力,拓展中收来源渠道,培育新的中收增长点,避免由于中收来源过度集中而带来收入波动的风险。

关注金融市场风险。 从年报分析中可以看到,在息差收窄、净利息收入增长乏力甚至下滑的行业趋势下,其他非利息收入中的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成为股份行和城商行当期营收的重要来源。这部分收入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受市场环境因素影响所带来的,可能会产生较大波动,因此中小银行需要密切关注市场风险,在行情波动下避免营收出现较大回撤。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所在单位无关)

作者刘晓曙系青岛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鞠卓系青岛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研究员

ysh1917@163.com

文章刊发于《银行家》杂志2024年第6期「商业银行」栏目


面对利差收窄的严峻趋势如何才能提升经济效益?

当前,在经济转型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金融脱媒和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的趋势下,银行业风险的形成机制、触发机理、传导路径呈现出新特征和新变化,各类风险多点多发、相互交织,风险间的传染渗透效应更为明显。 城商行受经营地域、业务资质、客户覆盖、资金实力、人才储备等方面的制约,风险分散能力较差,对经济周期大幅波动的耐受力较弱,风险管理面临更大压力,风险表现形式具有更加鲜明的特征。 城商行只有加倍努力提升全面风险主动管理能力,才能实现有效经营转型发展,不断提升服务地方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完成与经济转型升级互动发展的历史使命。 城商行风险表现新特征行业性风险偏好趋于上升新常态下,银行负债成本快速攀升、利差不断收窄,利润增速快速下滑,盈利能力有所下降,2014年银行业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均值分别为1.2%、17.7%,同比下降0.1和1.6个百分点。 近两年来,为缓解利差收窄的冲击,各家银行纷纷加快创新转型,推动综合化经营,寻求新的盈利增长点。 但在新的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形成前的一定时期内,将会在现有盈利模式的惯性牵动和考核指标体系的导向下,迫于经营压力在高风险收益领域进行资产配置,以弥补负债成本上升引发的收益下降,行业性风险偏好趋于上升。 城商行受经营区域、金融牌照等“个性化”因素制约,创新转型步伐客观上落后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资产配置方式和定价能力受限,风险偏好被迫上升的压力更为明显。 如果不能带动管理、人才、风控等方面的同步提升,城商行发展将蕴含巨大的战略风险。 利率风险及其影响凸显201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5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下调125BP和140BP,存贷款利率波动在各金融工具、各金融主体之间快速传导。 大型银行应对降息较为从容,存款利率上浮比例基本维持不变,城商行出于生存竞争需要,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存款上浮比例,同时资产定价受议价能力和非对称降息因素影响快速下滑。 市场利率的频繁、大幅波动给城商行利率风险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冲击。 一是短期负债支持长期资产的经营模式下,资产重定价滞后于负债重定价所形成的风险;二是非对称降息带来的基差风险;三是资产与负债方产品期限不一、收益率变动不一带来的风险;四是利率下行通道下,借款人倾向于提前还贷、以低利率重新贷款的隐含性期权风险。 城商行产生并成长于稳定的利差环境下,利率风险管理意愿、意识均较为薄弱,普遍仅参照“1104报表”模拟测算重定价敏感性缺口对净利息收益的影响,分析技术、管理手段单一,缺乏有效的风险对冲工具。 面对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净利差、净息差快速收窄,净利润增幅放缓。 此外,金融产品定价管理基础薄弱也成为了制约城商行健康发展的瓶颈。

在论文中还有哪些问题没搞清楚商业银行不良资产

注:(1)当期核销额度=贷款减值准备期初余额+当期减值损失-贷款减值准备期末余额(数据测算忽略汇率变动、收回以前年度核销、当期转回等因素影响)(2)包括16家主要上市银行2017年可谓金融风险监管年。 监管层及相关部门多次提及“金融风险”问题。 银监会也出台了多份银行业风险防控的监管文件。 作为金融风险之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近年来备受关注。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银监会印发的文件当中,都将防范不良贷款风险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从主要上市银行一季报数据看,不良贷款风险有所缓解,这种态势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宏观环境的改善,但更主要的原因则是商业银行普遍加大了处置核销力度。 未来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面临的压力仍然较大,一段时间内不良贷款仍有可能会继续上升,不良贷款风险仍难言见底。 资产质量下行趋势有所减缓截至2017年3月,主要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6亿元,较年初增加272.39亿元,同比减少458.56亿元,不良贷款增速继续减缓。 不良贷款率1.57%,较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实现五年来首次下降,不良贷款率增长势头得到一定遏制。 从不良贷款单季增长情况来看,2016年和2017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单季度不良贷款增长均低于2015年和2016年一季度的同期水平。 总体来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长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不良贷款风险处于可控状态。 不良贷款风险仍未见底虽然不良贷款率增长势头有所遏制,但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不良贷款风险仍未见底。 当前不良贷款增长趋势减缓的态势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宏观环境的改善,但更主要的原因则是商业银行普遍加大了处置核销力度。 此外,信贷规模的快速增长稀释了不良资产的占比,部分不良资产的出表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良贷款率。 一是商业银行核销力度进一步加大。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主要得益于商业银行普遍加大了处置核销力度。 根据主要上市银行披露的数据来看,16家上市银行2016年全年使用拨备核销将近600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超过千亿,为近年来核销处置最大规模。 仅去年四季度上市银行就核销近2000亿元,同比增加420多亿元。 这显示出随着不良贷款的持续增长,商业银行充分利用了不断拓宽的处置政策加大了拨备使用的力度,更说明了2016年年末商业银行不良率走稳主要得益于资产处置的加速。 但需要说明的是,不良资产的核销会消耗商业银行较多的财务资源。 尤其是在当前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下,不良资产的大力处置核销为商业银行的拨备资源带来了较大压力。 二是信贷规模的较快增长稀释了不良贷款占比。 受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影响,近几年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扩张速度较高。 较快增长的信贷规模一定程度稀释了不良贷款率的增加。 从披露的数据来看,前期贷款余额的环比增速基本低于不良贷款余额的环比增速。 但2016年年底开始,贷款环比增速由2%左右的水平上升至10%以上,明显高于不良贷款的环比增速。 随着贷款规模(不良贷款率分母)不断增加,且增加程度高于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分子)的增加程度,不良贷款占比得到了稀释。 事实上,虽然不良贷款占比有所下降,但不良贷款的绝对规模仍在增加。 三是不良贷款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 受部分出表行为影响,商业银行账面的不良贷款率与实际的不良资产风险相比,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 不良资产出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种是通过债转股等创新方式实现不良资产的正常出表。 截至2016年年末,银行市场化债转股签署协议一共16份,规模达到1810亿元。 从实施企业所属行业来看,主要集中在钢铁、煤炭、有色等过剩产能行业。 2017年债转股的规模和涉及行业仍可能会增加。 债转股的方式虽然将不良资产进行腾挪改善了不良贷款的账面数据。 但如果未来股权资产到期后,企业资产质量仍未能有效改善,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仍将会继续暴露。 另一种是通过借助通道等非正常渠道实现不良资产的出表。 在资产质量不断下行的严峻形势下,迫于监管和业绩压力,部分商业银行或者通过借新还旧、贷款合同调整、资产置换等方式藏匿不良贷款;或者通过借助信托、基金子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提供的不良贷款变通通道,将不良贷款腾挪转移,从而达到减少不良贷款数据。 虽然不良资产违规出表目前已经受到监管机构限制,且非正常渠道对不良资产规模的影响程度无法具体估算,但这些因素均会对不良资产风险的真实性产生影响。 不良贷款承受来自三方面的压力受产能结构深度调整等外部因素影响,加之商业银行自身业务结构正在转型,利润增长乏力,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下行压力依然存在。 总体而言,未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主要受到三方面的压力。 一是商业银行潜在风险尚未充分暴露。 关注和逾期类贷款增长助推资产质量下行,这两类贷款的变动情况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商业银行潜在的风险状况。 2016年年末,主要上市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占比为3.07%,较上半年下降0.13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05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占比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位置。 同时,关注类贷款下迁为不良贷款的概率增加。 2016年末关注类贷款迁徙率达到34.94%,为近年来最高值。 此外,虽然逾期贷款与不良贷款间得剪刀差也有所下降,由年初的6086.09亿元下降至5305.5亿元,但逾期贷款的增加速度仍明显高于不良贷款增加的速度,表明尚未暴露的风险依然有所增加。 如果未来逾期贷款增速高于不良贷款增速的态势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将对商业银行造成较大的风险压力。 二是小微企业、两高一剩和亲周期行业企业风险管控压力依然较大。 受产能过剩治理和担保圈链辐射等因素的持续影响,小微企业、两高一剩和亲周期行业企业风险管控压力依然较大。 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能治理过程中,这些企业新发生不良贷款的问题不可避免,且增加规模也不容忽视。 在过剩产能仍未出清的背景下,不良贷款绝对规模大概率会维持上行的态势。 三是商业银行处置和内部消化不良资产的能力仍面临挑战。 受央行MPA考核等监管政策影响,导致商业银行资产扩张存在一定制约。 商业银行通过以量取胜的粗放式经营模式无法适应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商业银行利润增速继续放缓。 同时,近期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一定程度上抬高市场利率的同时,势必会逐渐影响到存贷款利率。 因此,在尚未加息的形势下,整个存贷款市场的利率水平,逐步有所抬升,导致净息差进一步收窄。 拨备最主要的来源是净利润,在息差进一步收窄、利润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银行能用于拨备的财务资源较为有限,甚至部分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已经接近监管红线。 因此,一旦大规模使用存量拨备进行核销,就会面临拨备覆盖不足的问题,导致未来银行核销力度难以持续加大。

假设新零售改革能对市场造成怎样影响?

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首要影响是银行的净息差水平收窄,从而降低银行的净利息收入水平。 另外,对企业的影响是成本增加,物价上涨,抑制投资 对个人来讲有可能会减少消费等。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caijing/20791.html
X 能拯救马斯克的 吗 成人内容 官宣接受
平价餐食俘获打工人 美食广场回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