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复苏的希望在哪里 陆挺 中国房地产的3个下降螺旋

导读

近日,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陆挺在上财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2024年度大会上做题为“地产下行和再平衡下的龙年中国经济”演讲。

陆挺指出,中国房地产陷入了三个下降螺旋,不过政治局会议定调后,整个中国经济看到了地产出清希望,看到了真正出现稳定乃至全面复苏的希望。

陆挺分享的精华内容如下:

从乐观到悲观

中国经济到底经历了什么?

我在2023年1月初的时候,去美国纽约路演,那个时候国际投资者对整个中国经济特别的乐观。

很多人以为国外敌对势力经常唱空中国,其实也不都是这样,有的时候他们也特别乐观,比我们国内投资者还要乐观。

道理特别简单,第一疫情快要结束了,清零已经结束了。第二,房地产的调控三道红线,两道红线其实已经结束了。第三,应该说新的班子很快就要上来了。但那时候他们确实是过度乐观。他我现在还记得他们问我几个有趣的问题。

第一,2023年中国的通胀到什么程度?5%还是10%?

第二,人民银行会加息几次?

第三人民币会涨到什么程度?

第四个就是中国的A股、港股会涨多少,牛市会持续多长时间?

后来我们发现,中国在疫情之后,跟整个全球的宏观经济形势差别特别大。

这个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我总结为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其实跟全球的周期有关系, 因为我们在疫情中间,中国的出口特别好,2021年的时候中国的出口增速有30%,这个是因为在疫情中间中国的管控很好。我们中国庞大的制造业为全球在疫情中间提供了大量的各种产品。但是在疫情之后,世界各国的消费者,尤其欧美,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转向了服务。而我们国内应该说因为种种的原因,在服务业的出口方面,尤其在旅游那个方面的话,并没有过快很快的复苏。

第二个也是因为全球周期的原因。 别的国家的疫情比我们早结束一年左右。当我们结束的时候,他们开始在加息,经济增速开始在下降。 而我们疫情刚刚有结束,经济处于复苏之中,再加上一个出口的高基数,使得我们整个出口增速是明显下滑。到了去年,我们全年的出实际上是负增长5%。

三、我们疫情时间比较长,所以有比较强的疤痕效应

四、真正最重要的原因是房地产。

在2022年之前,房地产贡献了我们中国GDP的将近1/4。他贡献了整个中国广义财政收入的38%,它在我们整个中国居民财富中间的占比达到了70%左右。它在以往的历次整个中国经济复苏的过程中间,它在信贷拉动方面占比是相当高。

接下来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我们从2022年年底开始这一轮的放松,尤其是在疫情之后,并没有如期的复苏呢?

几个主要的解释:第一个就是很长中长期的解释,就是我们整个中国的城市化比以前高多了。我们人口已经几乎没有什么增长,甚至在过去几年开始下降了。

第二个解释就是我们在过去的几年,有些方面的应该说紧缩力度太大了,对我们整个中国的房地产,对行业的损害可能确实是比较大。

这个中间因为一些开发商已经遭受重创的可能,一时间很难恢复过来。

2015年,发生了什么?

我想再说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这要追溯到2015年。为什么2015年特别重要呢?因为在2015年那个时候,我们国家发生了一次股灾,我们还进行了一次人民币汇率改革,叫811汇改。

在那一年实际上我们推进了开始推进货币化棚改。

我们在城市化的理念方面发声了较大变化。之前中国的房地产开发主要集中在比较大的一个城市。后面,我们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因为这政策的主导开始走向中小城市,我们市场化的力量在大幅度的减弱,而非市场化的资金配置力量在上升。

2015年的货币化棚改实质上就是中国版的QE,这跟西方国家QE不一样,西方国家的QE是用来买中长期的国债,很多钱还是躺在商业银行,甚至又回到了中央银行。

但是在我们中国不一样,这个钱直接打到了国家开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按照我们国家的城市化的政策,直接分给了中小城市。在中小城市开始拆大家的房子,这叫棚改,然后给大家现金补偿去买开发商的房子,这叫去库存。

这个棚改在那个时候可以说在一个极短的时间里面,可以极快的一个速度推高了整个中国的房地产的需求。虽然它带来了整个中国经济在那两年的繁荣,快速从这个股灾中间走了出来,但它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它产生了较大的一个扭曲。

从理论上来讲,人往高处走,人往大城市走,但那个时候的房地产的发展,因为资金流向,实际上把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推向了中小城市。

二,即使在中小城市之间也没有市场的竞争机制,而是按照其他的这个机制来分配,造成了第二层的扭曲

三,在房地产发展高速推向中小城市的时候,最核心的预售制度并没有完全的把关好

在我们上海这边,在我们这个附近要拿到预售证,我们得把楼差不多盖的百分之七八十,楼要封顶。到了我们广大的中小城市,你可以盖个售楼处,甚至售楼处都不用盖,只盖一个小区的大门,竖一块牌子就可以把整个小区的房子卖个八九成,甚至全部卖掉。

这个预售制度使得我们企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债务也在高速扩张,甚至出现了一万多亿两万多亿资产负债表的企业。

实际上到后面的整个从恒大到碧桂园这样的企业的崩盘,都是在这样的一个高周转模式之下发生的。

在这个过程中间,因为811汇改那一年大量的资金流出。我们那个时候就开始甚至鼓励一些企业,包括房地产企业到海外去融资。

房地产的三个下降螺旋

现在房地产行业到今天,我认为存在着三个下降螺旋。这个下降的话,不完全能够通过一些传统的货币政策,甚至是财政政策所能够解决的。

第一个下降螺旋特别简单,就是房价下跌导致大家购买的意愿,尤其是投机的意愿和投资的意愿急剧下降。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下降螺旋,就是在保交楼和买房之间。

越是存在保交楼的问题,大家越不愿意买房,越不愿意买房,房地产开发商就没有这个资金。

但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看到了很多人都会问,就是说为什么开发商没有这个钱盖房子了,这钱去哪里了?毫无疑问,开发商的这个钱大部分是用来去买地了。我们地方政府拿到这个资金之后,大部分是去搞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各种楼堂馆所。

在这个过程中间,再加上可能在疫情中间的一些费用,我们地方政府也是捉襟见肘,并没有多少盈余的资金,反而累积了大量的负债和隐性负债。开发商手上没钱了,地方政府手上没钱了,银行要让他们做白名单的这个制度的,实际上也很困难。

第三个下降螺旋是什么呢?是在房地产和我们的财政之间。 我们刚才也讲过中国财政的钱38%来自于与土地。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自于卖地得收入下降了50%左右。

这个时候我们就发现地方政府大量的削减支出,乃至各种的工资薪酬方面的支出。越到中国的中小城市,这一方面的支出对当地中产阶级的收入,这应该说影响越大。这些人越没钱,就越没有实力去买房。

这三个下降螺旋,我现在可以做这个判断, 中国的房地产企业已经几乎没有自己的这个能力靠来进行自我修复。我也不认为在这个过程中间,能够通过降息这样的货币政策,能够让房地产在这个过程中间能够走出来。

中国经济面临的四个压力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讲讲今年整个中国经济,除了房地产这一块,我们还面临哪些下行的压力。

我们年初的经济开局的表现不错,这个中间也要谨慎一些。 虽然我们一季度的GDP增速是5.3%,但是一季度的数字要打一点折扣。第一,今年是闰年。第二,这个中间还有一部分实际上通过deflator来算出来的。实际上到了三月份,我们的一些数据也没有1 2月份那么好。还有就是 今年的一季度对应去年的一季度,尤其是去年的一月份,那个时候整个中国经济还受疫情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一季度有个低基数

第二个方面的压力,我认为来自于消费

过去这一年多,我们的房地产的价格持续下降。而房地产在我们整个中国居民财富中间占有非常高的比重。

在疫情中间大家的收入下降对消费影响是有限的。因为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临时性的,受到一个特殊原因冲击,但在疫情之后,如果收入没有复苏,甚至在一些行业,包括像金融行业,还有我们很多跟地方政府财政相关的人群,很多人的预期就会什么的固化,就会认为未来这几年收入很难会出现明显得反弹,那么这个方面也会影响他们消费的力度。

第三个方面的话,一窝蜂投资新三样。 过去两年,实际上中国经济有一个特别亮的亮点,就是新三样,就是新能源汽车电池和光伏。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一窝蜂的投资之下,太阳能光伏的价格已经从高点两年多中间的高点到现在跌掉了70%多,碳酸锂的价格跌掉了70%多。

我们中国地方政府在过去两三年,你没有太多动力去做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太多动力去收储土地。而很多的动力是来在什么方面呢?是投资于新三样。但是所有人都去投资新三样的时候,必然会造成极为拥挤的情况。

在经历了非常严重的亏损之后,他们投资的能力也会明显的一个下降,这个是我们接下来面第三个压力。

第四个压力在地方财政方面 ,我们中央政府已经决定对12个省市的隐性负债进行严加管控。对已经投资甚至可以说在建的这个工程,都要再重新审视一遍,甚至有些工程会停工。我相信这个也会对今年的中国基建和地方财政支出产生一些影响。

未来1-2年,有哪些亮点?

最后我来讲讲,实际上在未来的1到2年,中国经济也存在着不少的亮点,我们也不用过度的悲观,甚至可以说未来过去这几个星期,已经在某些重要的问题有了非常大的突破。我认为这次港股上涨20%是有它的坚实的基本面基础。

那么有哪些亮点呢?

首先从国际角度来讲的话,今年的亮点就是美国和欧洲终于不会再加息了。 欧洲也许很快就要降息,美国也许是四季度开始降息,它给我们国内的宏观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提供了一些空间。那他们降息,我们这边如果利率相对比较稳定的话,资本的外流确实理想压力也会减小一些。

然后真正比较有意思的是经济自然而然的出现了几个平衡。

一是出口方面 ,右边这个图很有价值,这是美国海关统计的,从各个国家的进口的价格的。从我们中国进口的产品的价格,在过去每年跌3%,从别的国家的进口基本上每年涨3%到4%左右。一来一去, 我们中国的这个价格跟别的国家相比,实际上一年就会低6%。

这个六个百分点实际上非常有利于整个中国的出口,我把它叫做第一个再平衡。

因为我们国内的房地产行业出现了巨大的下滑, 我们内需不振,使得我们国内的物价下行。他们实际上到最后,反而有利于我们国内的出口。

实际上这个再平衡也会体现在服务业方面。最近我看到外国人到我们中国旅游的人数增加了,香港人到我们中国内地、到深圳消费的增加。实际上这里面也有一些价差的因素在里面。

第二个方面的话,是来自于我们中国居民本身的消费结构和支出结构的再平衡。 买房的大幅度减少了,银行的存款大幅度增加了。在这个过程中间的话,也会增加对一些消费品的需求,尤其是那些可选的消费品。

真正重要的再平衡,是我们政府主动作为的再平衡。

过去这一年半中央政府推出了好多政策。在4月30号以前的政策,其实都是围绕着我们来看一看平急两用,我们看看这里面城中村改造,去年9月4号是讲保障房住房,但是 到了5月17号这个时候讲了什么呢,讲保交房、烂尾楼的问题。我认为实际上这个中间是整个中国国房地产市场政策方面出现了最大的变化。

这个问题为什么是最为关键的呢?

当我们在期货市场中间,如果因为种种的原因,我们的交割率只有百分之五六十的时候,交割不成功或者逾期的比例在40%多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知道需求不行,不仅仅是价格的问题,而是整个市场机制的问题。

当我们希望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能够回暖, 当我们能够真正的触底,我们首先就是要保障什么呢?保障我们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中间真正的最重要的核心的预售这个机制能够回归正常。让我们老百姓首先有对这个市场最基本的信心。

当我们中央政府下决心要去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当我们尤其可能未来通过中央财政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认为我们中国经济终于出现了实质上的亮点。

当然了,这个只是方向上的转变。未来几个月,未来的几个季度,关键的是落实,我认为我们在看到了很多的问题之后,也确实从4月30号开始,我们整个中国经济应该说看到了在房地产市场方面出清的希望。看到了整个中国宏观经济真正出现稳定乃至全面复苏的希望。


98年以来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分几个阶段,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目前来看钢铁行业的需求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而其应用最重要最集中的领域应该是建筑业(尤其是房地产业)和汽车制造业,当然,也有一部分用于出口。 下面,我就来谈一谈个人对房地产业的一些看法以及对整个经济形势的判断,了解了这些,更容易帮助我们对整个需求的波动把握的更加准确。 首先我简要介绍一下当前的经济形势。 目前来看我国经济回暖的势头已经非常明显,在图表上表现为V型。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经济快速回升的呢?这包含两方面的因素:从产业的角度来看,我国经济从今年的2月至4月开始回升,到9月份已经到达14%,这已经是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了;从投资的角度看,增长速度就要更加明显一些,我们看到在07年包括08年我们谈的是一个双方的问题,要防投资的过热,而当时投资增速在26%,到了今年的前9个月已经达到了33%,由此可以判断今年整个经济快速回升最主要的动力来源于投资。 今年的消费形式整体来说比较好,增速比去年有了一个大幅度的回落,但消费指数还是存在负增长,并且出现了一个历史最高的水平。 社会消费者零售实际增速过快的原因羽整个汽车消费有密切的关系,今年的汽车销量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 由此我们很容易判断出,今年7月份物价增长,CPI是在负的1.8%,从8月份开始收窄。 并且从7月份开始,我们CPI环比已经开始持平,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低点已过。 而从负增长变成正增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图表,从七月份开始经济开始回升。 即便是到了7月份我们整个出口的增速仍然在超过20%。 而今年整个出口的大幅度下滑,对我们的经济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并且今年以来货币供应量增速也远远超出了预期,信贷将达到10万。 为什么经济会出现这么大的波动呢?依我个人的看法,主要是由第二产业的波动造成的(主要是工业和建筑业,特别是工业)。 从07年的高点到08年的低点,整个经济增速的快速下滑,最主要的因素由于我们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增速的加快,一季度的时候我们第二产业只有5.3%,造成我们的经济增长缓慢,而第二季度第二产业回升带动了整个经济复苏。 我们从消费和投资来看,波动比较大的是投资增速和出口增速。 自08年以来,都是双下滑消费,基本上都是比较稳定的。 自09年二季度开始,投资增速开始快速回升,造成了我们整个GDP增速的快速回升,这对经济增长是负的贡献。 而如果今年前9月或者是前半年,出口增速保持持平,我们GDP将会超过10%,不会是前9个月的7.7%。 那么整个经济波动的最主要的根源核动力在什么地方呢?这就要看我们最终的需求了。 房地产、汽车、建设、以及出口,这四个领域的变化,都会造成一系列的波动。 199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进行了一系列房产改革,这对房地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房地产的起动、汽车市场的起动直接影响到我们对钢铁和建材的需求。 并且这些因素也会带动整个中间行业的需求。 零二年到零五年之间,由于客观上中端需求的增长,带动了整个中间原材料行业需求的增长。 而在增加钢铁产能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增加了对这些行业自身的需求。 在零五年到零七年之间,出口经济快速增长,比04年要高2个百分点左右。 而外需的扩大又造成整个出口部门产能的增长。 外需主要有两大类,即机电产品和轻纺产品,其中机电产品更多一些。 而机电产品对钢材的消耗量是很大的。 中国的资源相对来说分布并不均衡,大都分布在西部地区。 而我们的工业集中在北方,这就带动了运输业的发展。 我们的铁路运输是比较紧张的,我们也看到了内河运输和海路运输的快速增长,造成了下游成本的提高。 举例来说,今年的煤炭价格并没有下降,在电力费用提高的同时,来自于流通环节价格的降低,这方面的降低造成了利润空间的上升,从这里到我们中间环节钢铁能源运输,这样的产业链,是一个产业轮供的关系。 终端的需求出现问题之后,会传导下去,也很容易解释,为什么从08年三季度开始,包括钢铁、化工、进行了很多的调整,问题出在房地产出在我们的出口这几方面。 第一房地产业。 房地产是我们最容易评论的行业,也是争议最多的行业。 希望大家暂时把这些争议放下,看一下理论上的东西。 依我来看,08年房地产市场比07年下降,并不是是金融危机的因素。 为什么这么说,从图表上很容易看出看来,这条粉色的线是销量的增速,蓝色的线是面积的增速。 这表明房地产行业从08年开始已经是负增长,而整个房地产增速的下降从07年的四季度已经开始了,先需到年底,问题很突出。 直到今年二月份销量开始回升。 而投资基本上也是从08年开始下滑,一直到今年的二月份。 而房地产投资需要大量的资金,反之就要压缩投资。 08年初,销量下降使开发商资金回流困难,收入减少,这就需要相应调整支出,增速调整,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压缩投资,这也是投资逐步回落的过程。 去年的10月份之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业的相关政策,包括利率的降低,转帐环节,取消对第二套房抑制等。 这使09年一线城市房地产交易量开始逐步回升。 所以说,08年的调整不是由于经济危机,是和我们的政策有关系,所有这些都是不利于房地产市场正常扭转和房地产市场需求提高的。 我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一户城镇居民这一户一年的全部收入,如果买一套100平米的房子,在97年大概需要10年的时间,而从97年到03年所需要的时间是稳中略降的,从04-09年有一个回升的过程。 从整体趋势上看,从94年到07年房价收入比稳中略降我们住宅的销售面积是在持续的快速增长的。 同样的指标我们算了一下,08年是房价收入比最低的一年,也是这一年房屋面积销售量出现了20%的下降。 由于07年北京、深圳这样一些城市房价涨的比较离谱,中央出台了一些抑制性的政策,这些政策造成了很多正常的自身交易无法完成,但这也是很正常的调控过程。 国家政策不允许,就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处于自身改善的目的也会遇到财产的损失,造成很多的困难,这是造成08年销量下降的原因。 另外销量下降是价格的分摊,投资的反弹。 我们有一个指标控制面积,通过它来判断房地产是不大可以给你正确答案的。 因为我们国家实行预收制,从打地基就开始卖了。 而我们考虑市场供应量是要看所谓的销售面积。 销售面积与新开工面积的比值大概是40%。 在08年由于销售的大幅回落又回到了均衡的水平。 而08年少卖的1.5-1.8亿,这些面积要在2009年完成的。 所以我们也看到到今年9月份的累计数据,新开工面积是一个轻微的负增长。 到10月份一定是转正的,今年整个房地产开工面积会超过08年,但是08年仍然是有史以来新开工面积最多的一年。 第二汽车业。 目前把整个汽车销量作一个曲线图的话,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转移。 大概是92年一个时期,02年一个时期,02年之后又是一个时期。 92年计划经济还没有完全转型,所有车辆购买还集中在公有制单位。 92年之后,有更多民营经济进入市场,很多工业新型企事业单位成为购买汽车的主体力量。 从02年以后,汽车进入家庭,成为一个更大的购买群体。 第三基础设施建设。 这是我们谈到的比较重要的指标,是与我们固定资产投资紧密相连的。 而固定资产又是和货币供应量相关的,在趋势上基本上一致。 通过判断整个货币供应形势就可以知道信贷增长形势,也就可以判断出投资的状况。 最后一点我们谈到的是出口是对经济的影响。 我们的工业占出口总额的95%,由于整个出口的下滑,直接造成我们工业领域整个内部增速的一个回落。 根据历史和经验来看,一些发达经济体的GDP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出口下降是8%-10%。 目前我们出口负增长在15%左右,依此判断到四季度我们一定会实现正增长。 而房地产、汽车、出口就是我们判断整个经济形势最重要的观测指标。 明确以上这些,我们对于四季度下半年形势的判断就比较清楚了。 从我们刚才谈到08年10月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住房消费的政策,但是08年4月份出台的政策中有一个期限是一年,到09年底已经过期,10年是否会继续执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说法。 明年整个房地产市场怎么样,政策如何,也无从知晓。 但是不管政策调整与否,整个房地产投资的数据都会高涨。 因为整个投资状况取决于房地产商资金状况,目前为止它的资金状况比较理想。 但是我们需要做两个假设,一方面如果政策一年叫停,明年的政策将和08年一样,那么我们整个房地产市场销量方面也会重走08年的路线,那时我们需要根据它的走向重新做一个选择。 另一方面如果政策确实是到09年年底,恢复到07年的话可能会对10年的房地产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同时汽车市场也会有很多人关注。 人均GDP越高的国家,汽车拥有量越高。 例如日本、韩国,在07年时千人中拥有量是20辆,在94年达到100辆。 这两个国家只用了6.5年,就从20辆发展到100辆。 而我们国家2007年收入最高的人群汽车拥有量是100辆。 所以大家可以算一算,我们未来的增长将会是怎样。 虽然我们可能没有日本韩国那么快的增长速度,但总体来看2015年达到76辆是还是比较容易的,到2020年达到160辆也是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从我国高收入人群整个用车增长的数据来看,基本上是人均收入越高拥有量越高。 所以说,整个汽车形势的大好,与税费的减少有一定的关系,但总体来说依然是我们国家发展的现状决定的。 日本汽车的年均增长量是23%,汽车销售仍然是带动经济的发展一个最大的领域。 对于车驾和人均GDP的增长,我们做了很多区域的对比,如浙江、广东、山东,湖南、湖北等等地方,把这些放到一起来看,就会整理出整个行业发展的更多的信息----短期波动是有的,但是大的波动不会发生。 从10年来看,四季度整个GDP增速更加好看,保8没有一点问题,10年恐怕有一点,由于统计上的原因可能会是一种前高后低的走势。 11月份当月的CPI一定又复指,PPI当月转正会在12月份,从年底我们物价上涨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包括我们看国务院会议上提出经济增长还是客观存在的。 M1加上居民储蓄增长,从历史的经济增长,当M1超过M2、CPI会出现一个高点,今年已经超过了,通过这个规律,明年这个压力还是客观存在的。 现在我们很多产业产能过剩,对于传导性不是很强,总体上看大的CPI、PPI是一样的,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个八大类,我们细分一下,真正和CPI挂钩的,我们认同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这是物价负的增长,即便如此我们认为压力很大,真正造成CPI价格涨跌的最主要的是食品和居住的环节,实际上08年下半年、整个09年CPI的负增长,最主要是这两个环节出现了大的负增长,到10年以后,无论是食品还是居住,都会有一个大的稳定,特别是居住问题。 我们认为大概是在明年的3、4月份,CPI冲破3%的希望比较大,如果明年把CPI控制在3%左右是可以接受的结果。 如果说国际油价和国际粮价大幅度增长的情况,这种不利的情况下,CPI的上涨是要引起重视的。 我觉得至少在三种值得我们关注的短期政策是否会持续下去,比如我们的汽车下乡、家电补贴,还有我们的房地产政策是否会调整,房地产政策的调整会大于其他的调整。 我们关注房地产领域相关的政策,一年到期后是否会继续执行,这些是和财政状况密切相关的。 我们要关注财政的收入压力怎样。 我们的财政收入虽有回升,但是整个收入却变化不是很明确,没有很快的监管,会影响后期的后续投资。 一个是所谓的数据增量的问题,另外的我们的CPI处在历史的峰值,上升还有多大的空间,也直接影响到建筑业的增长情况,这些是影响我们关注的因素,并且这些因素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观察。 我的发言到这里,谢谢大家!

形势与政策论文

对2011年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观点综述近期,许多研究机构和专家对2011年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进行了判断,笔者经过收集整理,也相应提出了一些观点。 关于2011年通货膨胀的判断对2011年通货膨胀形势,主要研究机构和专家普遍认为,2011年通货膨胀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一是对2011年居民消费指数(CPI)的预测值。 主要研究机构在2010年11月份之前预测值都在4%以下,但自12月初纷纷大幅上调了原有预测值,目前对CPI的预测已经均在4%以上,最高预测达到5.5%。 主要有:王志浩(渣打银行大中华区研究主管)预计CPI为5.5%;陆挺(美银美林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预计为4.5%;中金公司和高盛的预测均为4.3%;中国人民银行通货膨胀监测分析小组、曹远征(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刘世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的预测均为4.2%。 二是关于2011年CPI走势。 主流观点均认为CPI呈前高后低的走势,月度涨幅的高点出现在上半年。 主要原因是:本轮通胀率加速上升是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的,这决定了2011年上半年翘尾因素比较大。 三是对通货膨胀原因的分析。 许多专家认为,除农产品价格上涨等推升2010年CPI的因素将持续存在外,2011年需要更加关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 对于国际输入型通胀压力的分析主要有:王建(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估计,日本资产泡沫破灭后形成的坏账损失大约是资产泡沫高峰时价值的10%,美国资产泡沫只要破掉5%就是大约30万亿美元,如果美联储不得不购买这些不良资产,前两轮的货币增发量仍远远不够,预计可能仍会实施新一轮宽松货币政策;刘明康(中国银监会主席)认为,目前包括美国、欧盟、日本在内的金融市场上约有50万亿美元的资本市场投资资金,它们配置在新兴市场的资产比例约为3%~7%,未来该比例上升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有4850亿美元的新增资金流入新兴市场,新兴市场国家将面临严峻的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哈继铭(高盛香港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估计,2011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继续攀升,油价将涨至105美元/桶,铜价涨至美元/吨,黄金涨至1700美元/盎司。 对于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分析;王建(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认为,中国经济到了一般所说的“刘易斯拐点”,劳动力开始变得相对稀缺,食品价格上涨会推升工资水平;鲁政委(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认为,“工资—物价”螺旋上升的趋势正在形成。 笔者基本同意上述专家的看法,认为2011年CPI仍然主要由食品价格决定,而食品价格上涨的动力已经从“市场投机”因素开始向“生产成本”等中长期因素扩散,预示着通货膨胀压力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 根据我国物价上涨历史规律计算,2011年CPI上涨的均值约在4%~4.2%之间,但考虑到在较强通胀预期和通胀压力的大环境下,天气、疫病、减产等不确定因素都会触发食品价格上涨,可以判断CPI高点将出现在一季度,主要理由是:第一,从CPI翘尾因素看,在2011年一季度为最高,将达到3.8%,全年为3.0%(2007年和2009年12月份的CPI环比涨幅均为1%,2008年受危机影响为-0.2%,所以0.5%的估计是相对保守的。 );第二,从新涨价因素看,再考虑到从二季度开始,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大量上市,农副产品价格将季节性回落。 关于2011年世界经济的走势主要研究机构和专家的观点基本一致,均认为2011年世界经济总体增速将进一步放缓。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在2010年12月份发布的《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认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不确定因素源于发达国家居高不下的失业率、脆弱的金融系统、主权债务压力,以及主要国际货币兑换汇率的大幅波动,预测2011年经济增长更加缓慢,世界生产总值增长从2010年的3.6%下滑到2011年的3.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0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也认为,发达经济体主权债务危机影响纷纷削减预算,全球经济增长步伐将大幅放缓。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10年12月发布的《世界经济黄皮书》认为,全球总需求低迷、金融部门仍然脆弱、公共债务问题、美欧宏观政策空间缩小等因素将导致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并不乐观,全年增长率约3%,比2010年下降0.2个百分点。 关于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公共债务、房地产部门等当前突出的问题,部分机构做出了具体的判断,主要有: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在2010年12份发布的《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认为,虽然美国GDP总值可望于2011年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但就业全面恢复至少需要四年时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0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预测,2011年美国失业率平均值仍将高达9.6%,而且全球房地产市场前景黯淡,低迷状态可能持续八年时间;中国社科院在2010年12月发布的《世界经济黄皮书》预计,到2015年美国赤字占GDP的比重要达到110%,意大利将达到125%,日本达到249%,其中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问题仍然很突出,继希腊、爱尔兰之后,西班牙的债务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而且西班牙经济总量更大,一旦发生债务危机,对欧元区和世界经济的冲击也更加突出。 主要研究机构也认为,各国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仍然比较突出,新兴市场经济增长速度较高。 主要理由是:新兴经济体受危机冲击较小,家庭、企业、银行、政府等各部门资产负债表比较健康,加上经济刺激政策促进内需增长,有效减缓了外部冲击,复苏力度远比发达国家强劲,两者之间经济增长的不平衡在2011年仍然非常突出。 笔者基本同意上述观点,并认为制约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的还有以下三个因素:一是发达经济体刺激政策效应受到限制。 由于发达经济体的各部门正在修复资产负债表,比如家庭和企业要提高储蓄水平,银行要降低不良资产率,所以宽松货币政策虽然为银行体系注入大量流动性,但实体经济的信贷供给和需求依然比较低迷。 二是各国间货币政策的不协调加剧了新兴市场国家的资产泡沫。 当前世界各国之间货币政策出现了分化,美、欧等发达经济体仍将长期推行低利率政策,而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经济体持续加息,引发投机者借入低成本的美元、欧元、日元等货币再投资到大宗商品市场和新兴市场国家,加大了新兴市场国家的资产泡沫,对全球汇率、大宗商品价格、新兴经济体宏观政策也都带来负面影响。 三是新兴市场仍未能彻底与发达经济体脱钩。 世界银行专家对过去30年世界经济增长数据进行了分析,把不同经济体的增长分为“长期增长趋势”和“短期周期性增长”两部分,发现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新兴市场的“长期增长趋势”已经基本与发达国家脱钩,前者明显高于后者3~4个百分点,但“周期性增长”之间的相关程度更加增强。 因此,如果主要发达国家在2011年的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新兴市场经济增长也有所下降。 关于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于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当前存在较大分歧。 有的研究机构认为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有的则认为中国经济将明显放缓。 持前一种态度的主要有:中国社科院《经济蓝皮书》认为,2011年影响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因素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在保持宏观调控政策力度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仍将保持高位平稳较快增长态势,GDP增长率预计可以达到10%左右。 巴曙松(微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认为经济上行压力仍大于下行压力,2011年经济增速至少在9%以上,主要理由是:中低端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依然存在,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会持续增加;中国内需空间较大,居民家庭的杠杆率仍较低,政府保障房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将快于2010年。 持后一种态度的观点有: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在2010年12月发布的《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认为,宏观调控政策效应显现,以及主要发达国家复苏乏力的影响,可能减缓中国的增长速度,预计2011年经济增长预期为8.9%;世界银行在2010年11月对我国2011年经济增长预测为8.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鉴于采取对信贷增长更为严格的限制、为房地产市场降温和限制银行对房地产业贷款风险敞口等措施,以及中国政府计划在2011年实施退出策略,2011年中国经济将持续增长,但增幅有所放缓,预计全年增速为9.6%。 笔者的看法是:中国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主要理由是:我国经济增长面临世界经济环境低迷和国内政策环境趋向紧缩的双重压力,但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新的投资项目较多,决定了经济增速不会太低。 具体来看:一是出口增速将明显下降。 2010年我国出口增速超预期,一个主要原因在于2009年出口为负增长,基数太低,但如果与危机前出口规模相比,2010年出口增速只有8%左右。 2011年,出口虽然在持续复苏,但增速不会太高,预计全年出口增15%左右。 二是消费增速保持平稳。 虽然以房地产、汽车为代表的消费结构升级放缓,但基础设施完善对中低端耐用消费品的促进作用将逐步显现,预计2011年全年消费增15%左右(从历史数据看,基础设施改善有利于推动耐用品消费,如道路、电力设施、电视信号等设施与汽车、家电消费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三是投资增速将略有回落。 上一轮基建投资的高峰期已经过去,加上货币信贷政策收紧、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效应显现,都构成了投资增速的下滑压力,但考虑到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有很多新项目上马,保障房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同时,根据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山东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分析,2011年政府保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的决心很大,预计2011年投资增速会比2010年略有回落,全年将保持在20%左右。 关于对2011年我国宏观政策的建议大部分经济学家普遍赞同2011年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但在具体工具选择和幅度上存在分歧。 马骏(德意志银行经济学家)认为,2011年合适的货币增长应该是15%,贷款增长应该是14%,即6.5万亿元;王志浩(渣打银行大中华区研究主管)预计2011年还将4次加息,每次25个基点,银行信贷规模约在6万亿元~7万亿元,信贷增速从2010年的18%降至12%~14%;高善文(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认为,到2011年年中会有两到三次加息的空间,不排除会出现准备金率、基准利率和汇率“三率齐动”的情形;鲁政委(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认为,2011年第一季度需要以平均每月1次的频率来上调准备金率;哈继铭(高盛香港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建议更多发挥汇率工具的作用。 也有的专家反对紧缩的货币政策,如王建(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认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相比,始终应放在次要位置,且当前通胀是成本推进型的,紧缩型货币政策无益于通胀问题的解决,只会压低企业发展生产的动力,他建议继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保增长,使用财政政策加大补贴对抗通胀。

受多重不利因素冲击,中国经济能稳住增长吗

一、现实的经济增长率与潜在的经济增长率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获得延续约20年的高速增长。 1978-2000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52%。 这一增长速度,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高速增长时期的年均增长率大致相近,而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高速增长期大体也持续了20年左右。 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期以后,都出现了减速的过程。 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都经历了类似的发展过程。 中国经济发展在经历一定时期的高速增长之后,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减速的情况。 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已经呈现出这种趋势。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经济的现实增长率已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约平均10%左右,过渡到1998-2001年的8-7%之间。 这一趋势将左右本世纪最初十年的中国经济增长率。 今年我国经济形势好于预期,现实的经济增长速度将比去年加快。 我们希望经济增速加快的势头能够持续下去。 当然我们不能指望现实的增长速度回复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两位数的高峰。 然而经过努力,现阶段的潜在增长速度是可以达到的。 只要我们大力促进增加内需,把未充分利用的财力物力人力资源动员起来,这个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二、就业优先的增长模式和效率与就业并重中国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是今后一、二十年世界上无与伦比的一件大事。 但中国劳动力丰盛目前却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 由于人口基数大,且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劳动参与率较高,当前10年20年又处于劳动力资源增加高峰期,每年新供劳力逾千万。 加上失业下岗人员,农村待转业的剩余劳动力,今后每年需要增加千万个以上工作岗位。 而目前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只约800万个。 并且,随着科技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所能吸纳劳动力的弹性系数每况愈下。 目前我国劳动力人数约7.5亿,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劳动人口4.35亿的1.73倍,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那样要安排这么多就业岗位。 中国就业问题的出现又是经济转型过程中,为提高经济效率而付出的代价,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成本。 中国大量人口的就业压力,源于极大的劳力供给与有限的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之间的矛盾。 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应采取就业优先的增长模式,而不能采取其他资源优先的增长模式。 三、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要继续实施并要正名1998年从过去“适度从紧”的政策开始实现宏观政策的转变时,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都是中国条件下“扩张性”政策或“松动性”政策的一种变换的提法。 “积极财政政策”的扩张性实质是无疑问的。 货币政策只是因为考虑防范金融风险和稳定币值,才赋予“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复杂的内涵。 它既包含反对通货紧缩的内容,又包含反对通货膨胀的内容(戴根有)。 这样可以操作自如,但是人们的印象是缺乏方向感。 如前所述,我国目前现实的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社会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总需求不足的局面尚未过去,依然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格局。 为对应此种问题,除在结构、体制方面采取措施,消除长期性障碍以外,还得运用宏观调控政策,进行治理。 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一般地说,可分三种情况:(1)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现实的经济增长率高于潜在的增长率,出现通货膨胀趋势时,需要采取紧缩性的政策;(2)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现实的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的增长率,出现通货紧缩趋势时,需要采取扩张性的政策;(3)当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相当,现实经济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差距不大,无明显通胀与通缩趋势的迹象时,就应采取中性的政策。 这是经济学的A.B.C,宏观经济政策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明显处于第(2)种情况。 现期我国现实的经济增长速度略有回升,但与潜在增长率仍有距离,通货紧缩趋势是低度的,且有减缓迹象。 在此情况下,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以继续实施适度从松的政策为宜。 我以为,现在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就其扩张性实质而言)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就其松动的一面或防止通货紧缩的一面而言),实际上是一种“适度从松”的政策,因此,这两个政策目前还没有改弦更张的必要。 今后一段时间还是要继续实施,但其内容需要适应形势变动加以调整。 检举提问人的追问2009-06-0323:59请问你这是从哪找来的?是09年的经济形势么?检举回答人的补充2009-06-0323:59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对我国形成较大的周期性调整压力,我国企业还面临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和节能减排等政策性导向所形成的结构性调整压力,2009年国内外经济环境中不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增多。 1.次贷危机的恶化使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次贷危机继续向纵深发展,正在严重破坏国际金融体系的运行秩序。 这场金融危机到底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和什么时候充满不确定性。 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继续扩散,由于发达国家金融领域普遍出现信用和信心危机,企业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模缩水,商业银行普遍的惜贷行为使工商业实体经济活动失去金融支持。 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经济增长前景黯淡,经济全球化造成的世界各国经济周期同步性将放大次贷危机对全世界实体经济的拖累。 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资产价格大调整严重打击经济信心,使世界经济的复苏可能进一步推迟。 世界经济复苏缺乏新的增长点,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和贸易增长率将低于2008年。 2008年8月份以来,全球经济降温使国际油价跌幅超过30%,带动其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同程度下降,近期各国通货膨胀率纷纷呈现见顶回落迹象,预计2009年随着世界经济进一步降温,通货膨胀压力较2008年减弱。 2.国际经济低迷将进一步收缩我国外部需求2008年,美国经济陷入次贷危机后的低迷状态,美元对人民币大幅贬值,我国对美国出口增速大幅放缓,1~8月份仅增长10.6%。 但由于人民币对欧元汇率相对稳定,1~8月份对欧盟出口仍然增长26.3%。 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已经从美国向欧洲、日本和新兴国家传导,欧盟和日本第二季度经济负增长;同时,8月份以后美元汇率反弹使人民币对欧元、日元升值加快,2009年我国对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出口可能全面放缓,外贸顺差规模进一步缩小,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下拉影响可能比2008年更加严重,使我国2009年产能过剩矛盾更加突出。 检举回答人的补充2009-06-0323:593.房地产开发投资降温,带动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减速2008年1~8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9.1%,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1.4%。 但房地产成交量大幅萎缩,房价调整迹象明显,房地产开发商资金链紧张,市场可能由“量跌价滞”进一步发展为“量价齐跌”。 初步预计,在2008年高基数的台阶上,200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将下滑到10%以下,房地产投资增量从6800亿元减少为3200亿元,这将导致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减速。 由于房地产是产业链较长的支柱产业,也是这一轮经济扩张的龙头产业,它的周期性调整将拖累一连串行业景气度下降,钢铁、建材等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可能随之减速。 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资资金主要来自土地出让金收入,2008年以来各地土地出让金收入增幅明显下降将影响2009年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 4.城乡居民收入增幅下降,保持消费需求快速增长难度加大2008年支撑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柱是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 但农民进一步增收面临许多制约因素,股市和房市调整使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缩水,扣除物价因素后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幅比前几年下降。 “奥运景气”消失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可能逐步放缓。 汽车、住房两大消费热点开始降温。 1~7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0.8%,增幅下降37.2个百分点。 上半年汽车销量增幅回落11.4个百分点,8月份全国汽车销售环比下降5.53%,同比下降6.34%。 房地产和汽车两大消费热点退潮后在短期内很难由其他消费热点替代,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都可能低于2008年。 5.成本上升与产能过剩“两碰头”,企业效益不容乐观2008年不得已对成品油、电力、公用事业等价格实行行政管制的负面作用越来越大,经济运行正常秩序受到较大影响。 8月份火力发电仅增长1.8%,从供给方面约束了工业生产正常增长,如不及时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工业急剧减速将会威胁到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 2009年我国能源资源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势在必行,但在产能过剩背景下企业将面临成本上升而销售价格难以提高的重压,企业效益将大幅滑坡,财政收入形势严峻。 检举回答人的补充2009-06-0400:001.以“保增长、促转型”为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当前,价格上涨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但从国内农产品价格走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次贷危机后国际货币流动性变化趋势和美元汇率走势等因素看,我国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有了更加有利的国内外环境,控制物价的政策效果2009年将进一步显现。 与此同时,次贷危机对世界各国实体经济的破坏作用不断加剧,国内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回落过快,经济过快下滑的风险在逐步增大。 建议2009年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作为宏观调控首要政策目标。 之所以要将“保增长”和“促转型”并列为首要政策目标,是因为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同样突出,解决当前经济困难不仅需要总量政策的适度放松,更重要的是只有通过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才能重构中国经济增长新活力,重获中国经济新的国际竞争力。 将“保增长”和“促转型”并列为首要政策目标有利于进一步统一全党全国应对复杂形势的思想和行动,将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发展积极性更好地引导到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防止为保增长重走粗放型发展老路。 2.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建议2009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不同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所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这次不仅要扩大政府建设投资,由政府配置资源来集中力量大事,更要强调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通过减税费降低企业成本和居民负担,增强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积极性。 加大对结构转型的财政支持力度,在全国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以促进企业设备装备更新;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公益性科研机构和公益性行业科研的支持力度,支持国内重大装备制造业振兴和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 开展企业创新风险投资试点,为企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建议2009年中央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扩大到2000亿元,重点用于灾后重建、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和结构升级等产业发展项目,以及支持“三农”项目,采用银行配套贷款、吸收民间资金入股等法,扩大国债投资的带动作用。 检举回答人的补充2009-06-0400:003.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09年我国货币流动性局面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既可能因为次贷危机进一步恶化使国内金融机构对国内经济形势和企业盈利前景预期转坏,普遍出现惜贷现象,同时国际热钱大量撤出,造成我国信贷市场、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交易量大幅萎缩,突然由流动性过剩转变为流动性不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严重短缺;也可能因为中国经济表现明显好于其他国家从而国际热钱继续大量流入我国,延续我国这几年一直存在的货币被动投放局面,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 面对不确定性,实行紧缩或扩张的货币政策都不适宜,因此建议2009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当局要根据货币流动性变化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控制在16%~17%,取消信贷额度管理,重点加强信贷结构引导,在重视中小企业贷款的同时,引导资金向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环保和国债项目配套倾斜,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在促转型中的独特作用。 4.加大政府对保障性住房投资,稳定房地产市场前几年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超出了城镇居民的承受能力,出现调整实属必然。 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要以改善供给结构和满足自住需求为导向,既要促进房价的理性回归,也要防范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导致市场过度调整。 改善供给结构,增加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普通住宅的土地供应,加大保障性住房和普通住宅供给,大中型城市要扩大政府对保障性住房的投资,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金融机构应对在施房地产投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保证对普通住宅和经济适用房等房地产项目的正常贷款,稳定房地产投资规模,保证在施房地产投资项目正常施工和竣工,防止因资金链断裂而出现大面积“烂尾楼”现象。 要允许房地产上市公司和其他优质房地产公司通过企业债券市场筹集资金,鼓励房地产行业的兼并重组。 前期出台的住宅交易环节税反而增加了购房人负担,应当及时取消。 适当降低居民首套自住房贷款利率,取消对“第二套住房”特别贷款限制政策,吸引居民在房价回落到合理水平时踊跃入市。 检举回答人的补充2009-06-0400:005.完善消费政策,进一步挖掘消费增长潜力要深化全党对扩大消费重要性的认识,未来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必然在13亿人民的消费需求上,经济结构转型最重要的方面是需求结构从主要依靠外需转向主要依靠城乡居民消费升级。 要从宏观收入分配环节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建议把居民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税率降为零,提高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到3000元,增加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减轻低收入者税负。 实行积极就业政策,扩大城乡就业,落实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相关政策,根据物价水平变动提高各地最低工资标准。 加大对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和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完善消费税制度,引导居民合理消费。 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等服务性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6.完善外贸政策,帮助外向型企业渡过难关建议稳定人民币汇率,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消除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的汇率传导机制,避免汇率成为美国转嫁危机的政策工具。 次贷危机恶化后,发达国家未来的贸易壁垒会,贸易保护措施会更加频繁使用,中外贸易摩擦也会进一步增加。 为此,中国政府和企业应有预见性地做好应对措施,务实、有效化解中外贸易可能出现的纠纷。 如有必要,还可联合其他相关国家,在WTO框架下联合抵制发达国家可能出现的通过贸易保护向国际社会转嫁危机的做法。 可细化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不同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含量,对纺织轻工行业的鼓励类产品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 重点支持自主品牌产品与高技术附加值产品出口,加快建立和完善自主性国际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 要对中小型外贸企业在资金、技术上予以一定支持,帮助企业通过技术升级渡过难关。 继续严格控制粮食、化肥、钢材、煤炭和焦炭等“两高一资”产品出口。 努力扩大重要资源、先进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 检举回答人的补充2009-06-0400:007.抓住有利时机,理顺资源能源价格当前,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逐步减轻,国际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全面回落,为我国理顺资源能源价格、改革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提供了有利时机。 要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下决心适时推出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快电价改革步伐,促进合理电价机制的形成。 主要采用经济手段解决当前电煤、成品油、供热等由价格引发的供需矛盾,做好电力、煤炭、成品油、供热等供给保障工作,从供给面保障生产生活正常秩序。 要进一步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抑制不合理需求。 改革资源税费制度,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检举回答人的补充2009-06-0400:01要想对2009年中国经济运行情况作出比较准确的分析和预测确实非常困难,因为2009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和不确定性丝毫不亚于2008年。 但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只要宏观调控政策应对得当,作为一个经济基本面仍比较好的“大国经济体”,中国经济可以在十分困难和复杂的国际大环境下,获得9%左右的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也可以维持在3%以下。 从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看,2009年可以说是近10年来最糟糕的一年。 有许多分析家认为“滞胀”可能是2009年全球经济的基调。 可笔者认为“滞胀”作为今后2~3年的一个趋势是很有可能的,但对于2009年来说却不一定。 关于经济增长,“滞”已成定局。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现在尚存争论的是“滞”的程度,即是温和衰退?还是严重衰退?对于全球经济而言,争论的是增长速度的降幅会有多大?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有关国际组织的最新预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将会把世界经济拖入一个低增长的阶段。 2009年世界经济的经济增长率可能在3%左右,只有2003~2007年的年均增长速度4.6%的2/3。 其中,美国、欧元区、日本的经济增长率都会在衰退的边缘挣扎,零增长的可能性极大,增长速度最多不会超过1%。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也将有较大幅度的放缓。 但通货膨胀的“胀”在2009年则不会加重,而且很有可能的结果是会比2008年下降。 因为,伴随着全球,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减速,原油等大宗能源、原材料产品的需求会下降,加上前两年美元贬值过大,人们对美元的预期出现变化,美元开始反弹或至少已经趋于平稳,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价格水平也会下降。 我们预测,国际市场上的原油价格,2009年可能会在90美元左右。 因此,总体上看通货膨胀的压力在2009年可能会得到暂时的舒缓。 检举回答人的补充2009-06-0400:01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除了金融部门直接持有国外机构不良资产,会受到一定的损失之外,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世界经济减速,会使出口需求下降;二是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出现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较大影响,进而使金融机构的贷款更加谨慎,使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更加小心。 如果说2007~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程度还十分有限,那么2009年的影响将会变得更实在、影响程度也会更大。 因此,当我们将国际经济环境作为中国经济的决策背景进行考虑时,宁可将国际环境想得严重一些。 以便一旦出现问题,我们将能够更加从容地加以应对。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作为大国经济体,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特别是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相对有限的大国经济体,以及我国较好的宏观经济基本面和国际收支状况,可以说我们有较好的条件和较大的回旋空间,去应对和减轻国际经济冲击带来的不利影响。 毫无疑问,我们需要采取一定措施,如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等,帮助企业尽可能使出口需求下降的冲击变得小些。 但也要看到,只要外贸顺差下降的幅度不太大,这种冲击对中国解决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就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对于外部冲击带来的心理影响,只要我们能够将中国的优势讲清楚,将政府的信心和将要采取的措施讲清楚,获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我们可以使这种影响程度降到相对比较小的水平。 从国内环境看,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仍是宏观调控应平衡的首要关系。 “保增长、防通胀”是宏观调控的正确选择,只是应该由2008年的防通胀为主,转为保增长为主。 这种选择的主要依据是: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涨幅已经大幅回落到较低的水平。 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容不得我们简单地扩张去保增长;科学发展的要求,也容不得我们简单地扩张去保增长。 而且,由于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尚好,国际收支状况也较好,高储蓄率、劳动力相对宽裕等经济发展基本动力仍在,大国经济体应对国际冲击的能力较大,不需要对经济增长的适度减缓而过度反应。 目前已经陆续采取的一系列财政和货币政策是正确的,但也应注意矫枉过正。 检举回答人的补充2009-06-0400:01关于通货膨胀,如果仅仅用CPI来衡量,可以控制在3%以内。 其原因,一是2008年农业继续获得大丰收;二是中国消费品的产能仍处在过剩状态;三是世界经济不景气,导致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回落;四是前几年,特别是2008年宏观调控的滞后影响。 按目前的水平测算,2008年CPI上涨对2009年形成的翘尾因素几乎为零。 但我们切不可因此实行过于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因为9%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不低了。 无论在哪个国家,经济都无法长期处于超过潜在经济增长能力的区间运行。 泡沫总是要破的。 与其大起大落,破坏性地调整,还不如循序渐进,稳步发展。 况且,从我国通货膨胀潜在的压力看,也需要我们继续对防止通货膨胀给予足够的重视。 因为,2008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等上游产品的价格指数的上涨幅度均较高,在10%~16%之间,经过一定的时滞,会在2009年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等下游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随着经济发展和新《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细则的实施,劳动力成本仍会以较快的速度提高。 房地产等资产类的价格仍处在高位。 因贸易顺差、资本流入等引发的被动性货币发行仍会继续,且前几年过剩的流动性还没有完全消化。 检举回答人的补充2009-06-0400:01关于经济增长。 从供给的角度看,生产能力不是问题,主要看生产成本的上升程度和信贷资金的松紧。 由于政府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生产成本上升的叠加因素正在从政策层面给予削减;信贷政策也已经开始向实体经济部门,特别是中小企业倾斜。 因此,经济增长的关键是产品的销路,即需求是否足够强劲。 2009年,外需会继续减弱,贸易顺差可保持在2000亿美元左右,比2008年下降10%。 主要原因是,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量中仍有40%左右是加工贸易;在经济萧条时期,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可进一步发挥效用。 因此,贸易顺差不会下降过大。 消费需求的增长幅度也会有小幅回落。 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居民个人的收入增长幅度2008年低于2007年,股市、房市等疲软导致居民的资产收入缩水;另一方面,居民消费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般不会有大的起伏,且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居民改善生活的需求仍比较强烈。 上述分析表明,要使经济增长能够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主要取决于固定资产投资需求。 从大的方面看,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分为三大块: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 其中制造业投资受产能相对过剩和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难以有大的突破,重点应放在技术创新、标准创新、产品创新等结构调整方面。 房地产投资因为受前几年房地产价格水平上涨过快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出居民的承受能力,需要有一个休整和泡沫释放的过程,也很难再像前几年那样,继续以较高的速度增长。 对此,应通过恰当的政策调控和心理疏导,使其在房地产价格水平适度回落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 因为,现阶段我国居民居住条件改善的需求,仍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而且,房地产投资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具体的建议是,鼓励正常居住需求、抑制投机需求、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居住需求。 特别是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资金对廉租房建设的投入,以起到维持房地产投资增长和改善低收入者生活条件、扩大消费的目的。 基础设施投资是政府应该也能够有所作为的领域,因为交通通信等许多基础设施本身就是公共产品,应该由政府组织引导进行投资。 另外,在经济增长乏力时,政府应该采取一定刺激措施。 再者,这些年财政收入增长较快,财政平衡状况良好,能够有所作为。 综上所述,从需求角度看,2009年,中国面临的经济形势比较严峻,需要认真应对才能较好地化解危机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caijing/22703.html
国宝里的 文脉华章 生生不息的华夏密码 芒种
第壹人才 才聚深圳 新媒体上线 深圳人才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