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年后谱写新游记 新马可·波罗访扬州

大运河

本报讯(记者刘洋)今年是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6月17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暨2024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活动将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作为“京杭对话”重头戏之一,由“新马可·波罗”代表、北京“大运河体验官”以及中外媒体代表组成的“千年运河千里行”采风团从北京出发,一路南下,感受京杭大运河的古今之变。14日,采风团抵达江苏扬州,走进马可·波罗纪念馆了解马可·波罗的传奇经历,在扬州非遗珍宝馆欣赏巧夺天工的非遗展品,感受大运河扬州段的时代新风貌。

今年是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马可·波罗被视为东西方友好交往的象征,他曾在《马可·波罗行记》中详细记载了沿大运河南下的经历,为今天研究大运河提供了文献资料,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据了解,元代时马可·波罗曾沿运河的陆地驿站南下,游历江南一带。他从大都出发,途经临清、济南、宿迁、高邮、泰州、扬州等城市,最终抵达杭州。700年后,包括意大利嘉宾在内的“新马可·波罗”代表重走该路线的部分路段,探访运河沿线城市变迁。

扬州市

扬州与马可·波罗有着不解的渊源——据《马可·波罗行记》记载,其曾在扬州为官三年,并对扬州及所辖城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所贡献。为纪念这位友好使者,扬州建立了马可·波罗纪念馆,并以“马可·波罗到中国”为主题,全面系统地展示介绍马可·波罗的传奇经历和深远影响。采风团在扬州的首站,正是马可·波罗纪念馆。该馆坐落于美丽的古运河畔,紧邻东关古渡,南邻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东关街和扬州城东门遗址。在纪念馆内,大家看到了《马可·波罗行记》中提到的古钱币交子、煤等,畅想元初扬州作为“盐都”的盛世繁华。

“在意大利,普通人都知道马可·波罗,他记录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在中意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作为新一代马可·波罗,我们可通过新媒体的形式,记录现在中国的变化。”北京语言大学意大利籍留学生伊雅说,此次采风行,不仅让她对七百多年前马可·波罗游历的中国城市有了更多的了解,还激励着她毕业后要成为像马可·波罗一样的友好使者,为促进中国与欧洲之间更多的文化交流做贡献。

百宝镶嵌的漆器、巧思善工的玉雕、古朴精致的刺绣、金刀细裁的剪纸、几可乱真的通草花……在扬州非遗珍宝馆,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非遗展品看得采风团员赞叹不已,流连忘返。他们有的举着相机不停拍照、录像,有的紧贴橱窗观赏展品的细节,还有的向讲解员追问非遗技艺知识。参观结束后,来自扬州当地的名家带来扬州清曲《又见茉莉花》、木偶表演选段、古琴演奏等精彩演出。采风团员还亲身体验了雕版印刷、剪纸等非遗项目,充分感受非遗魅力,涵养文化自信。

2024年是大运河申遗十周年,本届“千年运河千里行”采风活动以“你好!大运河”为主题,聚焦大运河的蝶变和生活方式,从北京启程,途经扬州南下杭州开展采风活动,向世界发出“你好!大运河”的邀约。活动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新闻社、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五方合作机制”主办。摄影/方非


马可波罗从意大利到中国走了多久?

波罗一家从意大利的威尼斯出发,途经伊拉克、伊朗和阿富汗,历经3年到达了中国与阿富汗交界的帕米尔高原。 700年前,年轻的威尼斯人马可踏上旅途,开始了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探索之旅。 根据他24年漫长历险著成的游记《东方见闻录》,成为西方第一部关于神秘中国的完整记录。 然而,有关他的中国之旅引起了众多争议。 其中,大英博物馆中国馆馆长弗朗西丝·伍德(Frances Wood)博士在《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一书中,提出了她的著名质疑:马可·波罗根本没到过中国!他对中国的印象,仅限于道听途说。 为此,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摄影师麦可·山下用了1年时间,重走了马可·波罗的中国冒险之旅,试图解开有关马可的故事真相。 “最令人惊讶的是,人们的面孔、文化和地貌依旧,一如马可·波罗在书中的描述让人叹为观止。 ”国家地理《马可波罗现代东游记》制作人兼导演乔纳森·芬尼坎(JonathanFinnigan)说。 《东方见闻录》=旅行指南?在13世纪的欧洲,许多人都以为世界是扁平的。 除了少数传教士,很少有人敢于前往未知神秘的异域国度。 但在1271年,17岁的马可就随着父亲尼古拉(Nic-colò)和叔叔马飞阿(Maffeo),开始了他们的东方之旅。 据《东方见闻录》记载,波罗一家从意大利的威尼斯出发,途经伊拉克、伊朗和阿富汗,历经3年到达了中国与阿富汗交界的帕米尔高原。 麦克·山下是凭借现代的交通工具来到中国的,他能感受到这段旅程对小马可而言是多么的艰辛。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波罗一家遇到了最艰巨的挑战:穿越这片一望无际的险恶沙漠。 在当地语言中,“塔克拉玛干”的意思是“有进无出”。 马可这样回忆道:“那些在夜间赶路的旅人,倘若有谁不小心掉了队,便会听到鬼魂的交谈声,仿佛是他的同伴在说话;假如他信以为真,这个掉队的旅人就会被引入歧途,再也找不到他的同伴。 很多人便是这样死去的。 ”而山下在这片中国最炎热、最干燥的沙漠中,也部分感受到了波罗一家当年的艰苦。 在100度的高温灼烤下,每时每刻都会觉得异常干燥,浑身都不对劲。 沙子扎得人发痒,汗水不停地滴下眉头……山下认为《东方见闻录》是本不错的“旅行指南”,至少一些风土人情需按照马可的“指点”才会留意。 例如,马可曾描述“这里有很多体形庞大的野生羊,头上的角能长到六个手掌长。 ”新疆提孜那甫的居民向山下证实了这种帕米尔盘羊的存在,不过现在数目已经很少。 当然,有时马可的这本“旅行指南”也会出现很大偏差。 山下不得不承认,“他在书中提到的两地距离,有些极为精准,有些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也许当时马可还是个孩子,而且书是这段经历20年后才回忆写成的。 顺着马可的足迹,山下来到了喀什。 书中曾说:“一路上有许多城镇和村庄,但最大、最繁华的一座是喀什。 ”也许在马可眼里,喀什算得上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市场。 这里出售的商品琳琅满目,喀什的商人也走遍了世界各地。 而如今的喀什使山下仿佛回到了13世纪。 他感到“岁月未曾改变的是这些人、这些面孔,还有讨价还价的声音和人与人的交往”。 在而后的丝绸之路上,马可见识了不会被烧坏的神奇布料。 山下在和田找到了它——石棉。 在马可那个时代,很多人相信石棉来自蝾螈蜕下的皮。 但马可认为:“这些织物并非来自一种生活在火焰里的生物,而是来自大地的脉络。 ”可以说是他率先向西方世界透露了石棉的来源。 而石棉石矿的场景和马可描述的一模一样,人们都戴着口罩工作。 越来越多的成功发现使山下更加坚信,马可·波罗的游记来自第一手材料。 现实的场景与他所描述的完全吻合,而且,恰恰都是在他所说的地方找到的。 夸张和失实:故意还是无意?1275年,波罗一家来到上都(位于现在内蒙古正蓝旗东20公里闪电河北岸),觐见蒙古大汗忽必烈。 在马可眼里,“忽必烈是有史以来拥有最多民众、疆土和财富的霸主。 ”可惜的是,当时的宫殿和元朝多数遗迹一样,早已被毁。 呈现在山下面前的只是残垣断壁。 不过,马可在上都也没有待多久就前往当时大汗兴建的一座新城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 山下在这座繁忙的首都中找到了一些马可讲述的古迹。 “世上没有一座桥能够与它相媲美。 它有24个拱形桥洞,整座桥以灰色大理石修建而成;石柱的底端有一只大理石狮子;柱顶同样端坐着一只造型优美、工艺精湛的狮子。 ”这就是卢沟桥,也被后人称作马可·波罗桥。 山下认为,尽管马可表述的桥洞数字不对,柱子底端也根本没有狮子,但对于一个不靠任何笔记写书的人而言,在若干年后还能记得这么多细节,已经很了不起了。 据马可所言,他在大都成了大汗的一名亲信,并受命担任使臣,造访蒙古帝国最偏远的疆域。 在此后的17年里,马可看到了宏伟的城池、奇特的风俗、食生肉的民族以及远比西方发达的中国都市。 但他的很多描述让西方人难以置信,人们对他是否到过书中提及的每一座城市表示怀疑。 马可·波罗自称在扬州生活了3年,并曾担任这里的地方官。 书中写道:“要知道,扬州是一座举足轻重的城市;而马可·波罗本人,即本书所讲述的主人公,曾受大汗任命,一连数年在这座城市中担任地方官。 ”但大多数专家推断,他不可能做过地方官,否则那一时期的中国文献应该会提到他。 所谓扬州做官一事成了质疑马可所言有虚的一大例证。 “我认为,有关马可·波罗的最大疑点,是他没有出现在任何汉语或蒙古语的史料中。 当时中国的官僚体系极为庞大,一切大小事项都会被记录在案,每个城市的每一任地方官,每一个小官吏都不会被漏掉,但马可·波罗一家压根儿没出现过。 文献中记录了其他欧洲人,却没有马可·波罗。 两百年来,中国和欧洲的历史学家都在竭力寻找,结果一无所获。 这是一个大问题。 ”伍德博士说。 南京大学历史学者刘迎胜教授却认为,不能过于依赖那一时期的记录。 就连一些重要的人物,也没有出现在当时的汉语文献中。 元朝的原始档案在朝代临近尾声时就已被毁了。 马可也许是一名级别较低的官吏,有可能是一名盐吏。 因为马可了解很多盐务方面的事情,当时整个中国的盐都由扬州供应。 当然,疑点还有不少。 对于自己居住了3年的扬州,马可几乎什么也没讲。 他几乎把所有赞美辞都留给了杭州。 “毫无疑问,杭州是世界上最美好、最高贵的城市。 ”杭州是当时全球最伟大的城市,被马可誉为“天堂之城”,年轻人自然喜欢在这种地方游玩。 马可笔下的市场,在今天说来就是购物天堂。 西方人不相信马可·波罗,是因为他的描述仅数字就很“离奇”:160万栋房屋,1.2万座桥。 毕竟中世纪的威尼斯是一个只有10万人口的城市,居民们没有享乐的时间。 可是在世界的另一边,却有一座令西方人望尘莫及的美丽城市,那里的生活水准远远超过了威尼斯。 让人难以置信的还有他为大汗效力期间,远赴中国边陲地带的故事。 据他所言,他在沿途遇到许多不寻常的人,但最让他感兴趣的是藏族人。 他曾在书中提到:“这些人的生活异常简朴,一辈子除了麦麸、不吃别的东西;他们用热水冲泡麦麸,以此果腹;这就是他们的食物,除了麦麸,还是麦麸。 ……这里还有极为庞大的寺院,有的宛如一座小型城镇;一间寺院里,就有两千多名僧侣。 这些僧侣一律都要落发剃须。 ”山下来到了位于甘肃夏河县城西的拉卜楞寺,这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6大名寺之一。 他在那里目睹了2000名剃了头发、刮了胡子的僧侣,吃着糌粑,礼敬神明。 700年多来,这一切似乎没有任何改变。 山下认为,若不是亲自来过这个地方,认识了这些人,马可不可能以这样的热情来描述他们。 而且马可并没有夸张,只不过当时西方人人不相信他报出的数字,动不动就是几千、几万的。 无论是城市的规模,还是人口、船只、桥梁的数量,所有这些都是当时任何一座欧洲城市根本无法相比的。 在欧洲,有谁听说过一座教堂里,同时有2000名教士在做祷告?此外,在马可讲述的故事中,也有些让现代人都觉得匪夷所思的章节。 例如,作为蒙古大汗忽必烈的使臣,马可·波罗曾到访云南,遇见一些少数民族。 有一件事让他非常惊讶:这里的人们竟然食用生肉。 “这一地区的居民食用生肉,佐以大蒜与香料混合而成的酱汁,就这样生吃,一如我们食用烹制过的熟肉。 ”若不是亲眼所见,山下先生也很难相信。 “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猪肉一定要煮熟之后才能吃。 可是这些人,700年来、他们一直在吃生猪肉;而且从这一张张气色红润的面庞来看,他们都非常健康。 ”这也许表明,幅员辽阔的中国确实存在着一些奇特习俗。 150个版本的真伪旅居中国多年,马可·波罗和他的家人开始思念故乡。 从威尼斯出发时,马可才17岁,这时他已经37岁了。 他知道,忽必烈的身体日益衰弱,政权也渐渐不稳。 当马可来到苏州时,就像是回到了家乡。 他在这“东方水城威尼斯”待了很长时间,或许是因为那里让他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终于在1291年,大汗准许马可一家返乡。 他们从中国南方出发、由海路、经印度抵达波斯湾,再由陆路返回威尼斯。 一路上,他们可能遭遇了传染病、台风或是海难,因为同行的600人中,只有18个人活了下来。 但是,马可带着万贯家财回到了威尼斯。 传说马可回家时,模样像个乞丐,穿着一件破旧的大衣。 然后,他脱下外衣,拉出衬里,里面塞满了各种珍贵的宝石。 人们这才知道,此人便是马可·波罗,他即将把自己的见闻公之于世。 历史上最伟大的旅行家,其实是在一间牢房里写下了这本游记。 马可向关押在同屋的鲁斯提契洛(Rustichello)口述,而这位充满想象力的作家难免会添油加醋。 山下先生认为,或许是代笔的鲁斯提契洛做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夸大。 退一步讲,即使两人的合作成果没有多少“水分”,但伍德博士指出:“马可·波罗和他的游记或者说他在异乡的发现,存在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找不到原始的手稿。 原稿已经失传了,留存下来的只是一些手抄本,是经过不断誊写的抄本。 早期的马可·波罗游记抄本大约有150份,而且各不相同。 如果没有最原始的手稿,就很难追溯这些故事的源头。 ”对马可的谎言和真相仍在争论之中。 就像伍德博士所言:“我们没法用指纹或DNA证明什么,毕竟已经过去了700年。 说到底,这真的只是一个相信不相信的问题。 ”但重新走过这段旅程的麦克·山下,却坚定地给出了他的答案:“人们或许可以坐在伦敦的某个图书馆里,反复思索马可·波罗究竟去过哪些地方。 可是一旦踏上他曾走过的道路,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对马可·波罗深信不疑。 因为,他的描述太准确了。 ”在马可临终时,朋友们劝他取消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说法,因为只有这样,死者的灵魂才能进入天国。 马可则对那些好心人说:“我所写下的还不及我看到的一半。 ”

新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简介_马可·波罗行纪_马可·波罗游记

名人姓名:马可·波罗

出生年代:约1254年—1324年

名人国家:意大利

马可·波罗介绍:

姓名:马可·波罗性别:男出生年月:约1254年—1324年籍贯:意大利马可·波罗(约1254年—1324年)出身于旅行世家。 他的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泰奥都是威尼斯商人。 他俩于13世纪60年代因经商到了中国。 1271年马可·波罗简介,两人再度出访中国,并带上年轻的马可一起前往。

新马可·波罗访扬州

他们到了中国,进宫觐见蒙古族统治者——元世祖忽必烈。 他们在中国逗留了24年,经商发了大财。 马可·波罗赢得了忽必烈的信任,多次受派遣远行中国各地马可·波罗简介,并到过印度、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以及东南亚等地。

1295年,马可·波罗回到威尼斯。 后来他参加了威尼斯对热内亚的战争,被热内亚俘虏。 马可·波罗在狱中写下了自己在东方的详细游记。 马可·波罗述说元世祖忽必烈宫殿中的宴会规模盛大,一次可容纳6000人入席,威尼斯人对此惊叹不已。

马可·波罗的游历在威尼斯人中掀起了对探险和贸易的新兴趣,使威尼斯城进而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新游记

马可·波罗的游记令欧洲人感到相当惊奇的一点,是他所描述的当时中国发达的文明。 当欧洲仍在用金子和银子进行交易时,中国已经在使用纸币了。 中国还具有组织良好的邮政系统,而那时欧洲还不可能邮发一封确实能使收信人收到的信件。

扬州古运河的旅游线的开发

江南

一部扬州运河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古代扬州发展史。 运河哺育了扬州,是扬州的“根”。 作为“运河城”的扬州,在新的世纪,应对运河文化资源加以大力开发和利用,通过旅游让古老的运河文化为扬州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在这段运河的沿岸,有世界四大宗教活动的著名场所琼花观(西汉·道教);高旻寺(隋代·佛教)、普哈丁墓园(宋代·伊斯兰教)和天主教堂(清代·天主教);有反映扬州古港、水利和城池建筑的遗址水斗门、龙首关(钞关)、东关古渡(双瓮城)和古湾头闸;有古代帝王巡视扬州留下的遗迹:瓜洲古渡锦春园、高旻寺行宫御园和龙衣庵;有体现“富比王侯”的扬州盐商住宅群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个园以及汪氏小苑等;有唐代扬州鉴真大和尚东渡日本时的启航地文峰塔。 在这条运河线上,留下了历代著名文人墨客大量的诗文名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李绅);“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等等。 这些千古名句,描绘了古代扬州曾经有过的“歌吹沸天”、极尽繁华的辉煌时代,而这一切无不与运河一脉相承。 在运河绵延千里的岸线上,扬州与运河的兴衰息息相关!扬州古运河的文化内涵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识,所感悟。 扬州市旅游局推出扬州古运河黄金旅游线设想与规划。 业内人士认为,古运河扬州段从瓜洲至湾头全长30公里,沿岸有几十个景点,其旅游价值极高,它集长江和运河、天然和人工、历史和现实、经济和文化、新线和老线、城市和乡村于一体,构成一条色彩斑斓、风情万种、景色各异、内涵丰富的旅游线路。 更为令人称奇的是,作为一条新开发的旅游线,与长江风情旅游线相呼应、相连接,从长江与运河交界的古镇瓜洲上船,经过古运河到东关古渡换船,就能非常自然地与我市已经形成多年的乾隆水上游览线自然连接,这就完全做足了“水”的文章,突出了古城扬州历史上“车马少于船”的特色,使游客感受“水”的经济、“水”的文化、“水”的生活方式。 古人云:智者乐水。 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它孕育着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丰富着人类的文明史,充实着人类社会的传统与现实文化,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 这条旅游线是历史文化与水的完整结合,更显现其独特的价值。 如由南向北游,从白浪滔滔的长江,驶进宽阔的风平浪静的大运河,映入眼帘的是运河西岸的古寺塔影,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杨柳,富有水乡特色的小桥野渡,掩映于水杉翠竹荫下的农舍,细如羊肠的纤道,随风盘旋的风车,破浪前进的船队,或许还能看到巅簸在大河中的小小的渔船,以及不时上下潜水作业捕捉鱼儿的鱼鹰。 如若在早上,面对眼前的水乡景色,谁又不会想起宋代词人柳永的佳句:“杨柳岸,晓风残月”,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在这个历史的走廊中,人们慢慢地看、慢慢地品,走进扬州,阅读扬州,感受扬州。 当来到“东关古渡”又换上小船沿着“乾隆水上旅游线”悠悠地向蜀岗瘦西湖风景区荡去,领略维扬春色。 那一幕幕美丽的风光不时出现在游客的面前,赢得游客由衷的赞叹,“美哉扬州”、“秀哉扬州”;而从北向南走,则又是一番境界,美丽的风光,秀丽的古城,在越来越宽阔的水面上渐渐远去,面对滚滚东去的大江和逶迤如黛的青山,谁又不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历史的沧桑,而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只有那传奇的文化和独特的秀丽的风光。 扬州三湾,河道曲折,当初运河的开挖者为了消除地面高度差,使运河的水面保持平缓,便采取了延长河道以降低坡度的办法,所以就把这段运河开挖得弯弯曲曲。 这个方法是我国古代河工们的杰出创造。 以前所流传的弯弯曲曲是为了不破坏扬州风水的说法是不对的。 从旅游美学的角度来看,古运河的三湾段因其弯道给人们以特殊的变化莫测的忽远忽近的视角空间,将是古运河旅游线上的一大卖点。 扬州古运河游览线应尽快推出瓜洲古渡风景区。 瓜洲在古运河和扬子江的交汇处,处于扬州西南,与镇江隔水相望,“京口瓜洲一水间”(宋·王安石)。 瓜洲最早在大江之中,四面环水,后泥沙淤积,与陆地相连,因形如瓜,故名。 瓜洲历来是扬州的门户,始于晋,盛于唐,它在历史上的知名度仅次于扬州。 古人认为:“瓜洲虽弹丸,然瞰京口,接建康,际沧海,襟大江,实七省咽喉……”有“江淮第一雄镇”和“千年古渡”之称。 自唐末,瓜洲渐有城垒,南宋乾道四年,瓜洲开始筑城,明代瓜洲城周长一千五百四十三丈九尺,高二丈一尺。 在瓜洲城东门外另筑有“鬼柳城”。 元代设置行省于此,明代设同知署,清代设巡检行署、漕运府、都督府等。 瓜洲从唐代直到现代都是文人荟萃之地。 唐代的李白、白居易,宋代的王安石、陆游,明代的郑成功,清代的郑板桥等,都曾在瓜洲寻幽探胜,并留下了大量赋吟瓜洲的篇章。 瓜洲也是历代许多政治家和中外旅行家涉足的必经之处,清代康熙、乾隆二帝六次南巡,均曾驻跸瓜洲,并在锦春园设有行宫,昔日乾隆皇帝赞美锦春园而题诗的御碑,至今尚保存完好。 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使者、唐代高僧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其造船、买船、登船以及储藏粮食都在这个地方。 意大利杰出的旅行家马可·波罗也曾游览过瓜洲,并在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第二卷第一章节题为《瓜洲市》,对瓜洲的地理位置与历史作用作了详细描述。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传说,又给这座古镇披上了神奇的面纱。 古代瓜洲作为南北交通枢纽,人流、物流旺盛,地方富庶,城内大型建筑、私宅花园、庵庙、楼、亭、厅、堂等多达数十处。 如楼亭,有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大观楼,曹雪芹《红楼梦》笔下的风雪大观楼就是描写的此楼;有建于明代正统年间的江淮胜概楼;有观潮亭、江风山月亭、曲江亭等。 此外,古代瓜洲还有著名的十景,即石桥踏月、天池夜雨、江楼阅武、漕舰乘风、东城柳岸、桃坞早莺、芦汀新雁、雪水钓艇、金山塔灯、银岭晴岚。 1949年4月我人民解放大军从这里挥师向江南跃进;建设中的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北桥头堡就落脚于瓜洲。 极富特色的景观使瓜洲成为历史上一个旅游胜地。 建设瓜洲古渡风景区应以古运河为主线,以瓜洲古文化再现为切入口,以长江自然风光及江滨田园风光为衬托,形成具有江河交接、别具一格的景观。 凡与瓜洲有联系的人与事都应在原址刻石勒碑加以说明,包括传说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及现实中的“人民解放大军渡江处”,以凸显瓜洲历史文化。 此外可考虑建设古运河风光带、瓜洲闸园林区、江口岛暨锦春园景区、江滨浴场休闲度假区、江口古街民俗风情区、芦苇野趣园、现代农业观光区、润扬大桥北桥头堡主题公园等景区,其中江口岛暨锦春园景区是诸景区的重点。 该景区主要建设与古代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浔阳楼齐名,素有“江北第一楼”之称的瓜洲大观楼及康熙、乾隆南巡时在瓜洲的“行宫”—锦春园为主体的“春江花月夜”公园,充分体现唐初诗人张若虚笔下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意境。 园内除展现“瓜洲十景”中的部分景点外,还把古瓜洲的水窦城门、乾隆御碑、诗文石刻、人物典故与园林风光有机交融。 游客登临江岸古城墙上的大观楼,东观日出江湖,西瞻大桥雄姿,南望金山寺等诸山美景,北眺运河如练。 近赏园林旖旎秀色,集山川雄秀于一体,览人间风光于一园,定会使游人如临仙境,心旷神怡,赞叹不已。 扬州古运河游览线的重点之一是盐商文化群景区。 扬州盐商,不仅在绵延千里的古运河沿线,甚至在中国历史上都是一个特有的现象。 它的特殊性,使得我们在谈起扬州时就不能不谈到盐商;而只要谈到盐商,又不能离开扬州去谈盐商。 扬州哺育了盐商,而盐商也为扬州留下了一份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那一座座匠心灵构、令人叹为观止的高墙深院和私家花园里,尘封了多少兴衰沉浮、悲欢离合的历史故事?清代扬州的盐商,是一个显赫的政治经济集团。 两淮盐税直接关涉到清朝廷的经济命脉,所谓“关系国库,最为紧要”。 盐商们的大量财富,是统治者特殊开支的来源;而盐商的垄断利益,又靠清政府的庇护,所以很自然地形成了上自皇帝、下至臣僚和盐商在政治上、经济上相互利用和相互依存的微妙关系。 乾隆南巡每次过扬,开支浩繁,均由盐商负担。 为博得帝王的欢心,盐商们又不惜挥霍万金,大兴土木,修建园林,连乾隆也感叹万分:“扬州盐商……拥有厚资,其居室园囿,无不华丽崇焕。 ”前不久热播的《康熙大帝》、《李卫当官》等诸多影视剧以及明清以来的若干文学作品,就充分反映了扬州盐商的生活情景和生财之道,这些影视、小说、故事吸引了全国多少观众的注视和瞩目,他们对盐商充满了好奇和疑惑,盐商文化群景区是我们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宝贵财富!当前,在我市渡江路以东,甘泉路、广陵路以南,泰州路以西,南通路以北,尚比较集中的保留着当年扬州盐商(包括其他巨商)以及封建官员的住宅群落和私家花园,尤其是南河下一带更为密集。 因此,这方面资源的开发可以以龙首关(即钞关)和宋大城南门遗址为开篇,以何园、小盘谷、二分明月楼、匏庐、岭南会馆、汪氏小苑、个园为重点,搞几个相对闭合的组团。 组团与组团之间以“巷游”表现历史街区的市井风貌和民俗民情。 这就可以在全国的城市古街巷旅游中独树一帜。 鉴于这个区域的迁居安置量极大,当前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开发,力争建成一座露天式的扬州盐商博物馆。 文峰塔始建于明代万历十年(1582年),位于市区南郊宝塔湾古运河东岸。 该塔为砖木结构,七层八面,塔基为石筑须弥座,塔身为砖建,每层有塔檐和栏杆。 平面内方为八角,开四门,内壁上下交错,重叠呈八角形。 整个建筑既清秀,又雄伟,兼有南北之长,给人以基础坚实、端重稳实之感。 塔底层周壁嵌石刻22块,内容为《重修文峰塔记》及募捐者姓名。 塔内尚存长形石碑一块,上刻“文峰禅寺”四大字。 周围塔院散点玲珑山石,植松竹翠柏花卉,清新宜人。 该塔扼古运河进出扬州之咽喉,自落成之日起就成为船舶进出扬州的标志,是扬州漕盐业和古城数百年兴衰的忠实见证。 这里也是唐代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启航码头之一。 塔前,古运河边有一石碑,刻隶书“古运河”三个大字,左侧刻小字“唐天宝二年(公元七四三年)鉴真大和尚命弟子抵东河造船准备首次东渡”。 登塔眺望,扬城景物尽收眼底。 前不久,文峰寺和文峰塔已修葺一新。 有专家提议,在这里可以修建文峰广场,兴建扬州漕盐运务博物馆,展以扬州漕盐运史及千年的运河文化。 同时,复建鉴真东渡码头,对周边景点统一进行规划布局,形成集文物、宗教、园林、游船为一体的新景区,使之成为南郊运河畔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个建议应值得考虑。 扬州古运河游览线还应该扩大到茱萸湾、红星岛、凤凰岛、邵伯湖一带。 古运河穿过扬州城区与京杭大运河交界处一带辽阔的水域,是扬州旅游资源的又一宝地。 由于这里是淮水入江的重要通道,又与邵伯湖相连,多重水路交合汇聚,形成了极为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 由于水路的需要,这里的茱萸湾半岛、红星岛、凤凰岛等呈“川”字型南北向分列,因而工业不发达,加之岛上人口稀少,甚至有些为无人岛,污染相对较少,所以这一带的自然生态环境相对保护得比较好。 尤其是凤凰岛,它由五个翠螺青黛般的小岛构成,岛屿面积4700多亩,水域面积近万亩。 其林业带南北长约5公里,少有人家,居民以捕鱼捉虾为生,舍宇四周果树繁多,池塘岸边鹅鸭成群,好一派农家园风光。 凤凰岛也有着积度深厚的人文景观,秦汉有地藏,隋唐有遗存,宋元有史述,明清有故事,古往今来,文人骚客和帝王将相在这里的行迹,更是充分展现出该岛历史文化的悠久与厚重。 唐代诗人刘长卿在这里“落花逐流水”,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在这里“予唯一死,以报邦家”,康熙皇帝在这里查看水工,乾隆皇帝在这里留下墨迹。 这儿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乐土,是浸润着历史文化的宝地,更是现代人们旅游度假的乐园。 对凤凰岛的开发利用,关键是提升品味,增强吸引力。 任何一个景区的开发皆离不开后天人力的作用。 当然,这种人力作用应符合旅游定位和公众的审美要求。 因此,应加快实施多样化、个性化景点和项目配置工程:如增建临水亭、廊。 金湾岛内南大门至御码头沿途应增建多处临水凉亭或河滨栈道,以方便游客休息、拍照、观赏水景。 亭、廊应以竹木结构为主,处处体现田园风光;开辟自助式的水上旅游项目,如垂钓、划船、踏水车、走独木桥等,加大参与性;要增建特色观赏园区,如百鸟园观赏区、百亩荷塘观赏区、珍奇花卉观赏区、鱼鹰猎鱼观赏区等等;开辟旅游回道,在金湾岛东侧新辟旅游回道,为游客增大观赏面。 道路两侧,应移植高大常青树木,以营造绿树映掩的愉悦氛围;增建特色化服务设施:如情侣小木屋、微型家庭茶室,微型棋牌室、童话场景电话亭等等。 总之,岛因水而活,水因岛而灵。 对凤凰岛的开发利用,应巧用水体,巧借绿野,精心梳理,精心配置,增加情趣,突出绿岛风光。 沿古运河继续向北即进入邵伯湖,来到邵伯镇。 邵伯镇位于江都镇北12公里、扬州城东23公里处,里运河与盐邵河交汇处。 西滨邵伯湖,居运河之要冲,扼江淮之咽喉,水陆交通条件极为优越。 邵伯镇,古名步邱,晋名新城,别名甘棠。 东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谢安在此筑埭,以利航运。 古人将谢安比之春秋时期德行高尚的召伯,将谢安所筑之埭称为邵伯埭(邵通召),其镇与湖都源于此。 宋《元丰九域志》始用邵伯之名。 从此南来北往的船只在此过埭,逐渐成市。 自隋代开凿南北大运河后,邵伯日益兴盛。 唐宋以后,邵伯已成为“南北舟车孔道,烟火万家,行旅如织”的运河重镇。 邵伯镇最著名的庙宇为梵行寺,亦称梵行禅院,俗称西寺,遗址在今之邵伯船闸,系东晋宁康三年(375年)僧行密建,早于谢安筑埭;另有谢公祠,亦称甘棠庙,相传为谢安筑埭时所建(安于同年病逝),见之于古籍最早的为宋《元丰九域志》,镇北有甘棠义井,民间传说亦为谢安筑埭时所凿。 古镇上有棵甘棠树,盘根错节,是为怀念谢安治水而植,为古镇象征,树有三奇,华而不实,无风自动,先开后合。 镇中心有康熙年间铸造的镇水铁牛。 邵伯古街巷景观也别有风味,南北长3里,均为条石路,尚存明代邵伯驿遗址、斗野亭、大码头、云川阁、大王庙历史文化遗迹,值得一游。 邵伯镇不仅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还由于邵伯湖的风光而增添风彩。 进入邵伯湖中,顿时就有一种融入大自然的感觉。 水天一色,豁然开朗,鸥鹭群群,不时掠过水面,清静的空气中弥漫着湖水的气息,沁人心肺,晴天碧波万倾,水平如镜;遇风白浪滔滔,茫茫一片;雨天烟雾蒙蒙,偶见渔船在浪里巅簸,别有一番境界。 如遇夕阳西下,万片金鳞跳跃于湖中。 前不久,邵伯镇在湖畔建起了度假村,有现代西欧风光的休闲接待大厅、竹楼、小木屋、沙滩浴场,还有远近闻名的邵伯小吃。 如邵伯菱,与宝应荷藕、高邮双黄蛋一起列为“运河三宝”。 邵伯菱属四角菱,菱呈水饺形,前后两角大,平展略下垂,左右两角小,向下弯曲,腹部不对称,向一边突出,平均菱长5.5厘米,宽4厘米,具有个大、脯肥、淀粉多的特点。 鲜菱为淡绿色,煮熟后为淡黄色。 煮熟后的菱,香如核桃,味似板栗。 菱米烧鸡,更是邵伯著名的时鲜佳肴。 用生菱加工成菱粉,质地细,味道正,食之“补中延年”(《本草纲目》),堪称淀粉中的珍品。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邵伯时,品尝过邵伯菱,曾吟有“涉江采菱发阳阿”的诗句。 还有邵伯湖龙虾,因其个大、味鲜、无污染,倍受广大市民尤其是众多旅游者的青睐,成为盛夏消暑的佳食。 以邵伯湖的虎头鲨鱼为主要原料的邵伯名菜焖鱼,酥脆香甜,风味独特,食后满口留香,回味无穷。 现代化的旅游宾馆与可口的美食、大自然的美景使游人流连忘返。 这条旅游线路中需要对景点进行开发的项目除了瓜洲古渡口附近的大型景区“春江花月夜”以外,在瓜洲到高?寺古纤道的沿岸,可设置一组古代拉纤工的雕塑群像,并在适当位置设置有地方特色的里下河风车、扬州盘式和箱式水车以体现田园风情;在古运河进入城区的一段沿岸恢复性设置一段“水上人家”;对沿线的下客点如:瓜洲景区、高?寺、文峰塔、龙首关、普哈丁墓园和东关古渡、双翁城及古茱萸湾等将逐步进行集中开发;对古纤道、龙衣庵、天主教堂、长生寺等进行观光维护性开发;把当前的乾隆水上游览线向东延伸,与古运河游览线对接,待平山堂至古邗沟水线打通后,连接汉墓、铁佛寺、隋炀帝陵、竹西公园、古茱萸湾,再回到古运河游览线并向高邮、宝应方向发展。 这样,使扬州旅游景观环环相扣、互为接应。 形成扬州旅游的大景观链,构成扬州旅游的大格局,从而达到扩大容量、延长游程、增强游客的选择性和参与性的目的。 随着古运河游览线逐步成熟,完全可以与长江风情旅游线串联起来,形成水上看扬州,并逐步地与南京、镇江旅游联动、融合,形成润扬旅游区和宁镇扬旅游圈。 古运河游和长江风情游两条旅游线的结合部应在瓜洲景区。 长江风情旅游线主要以壮观的大江、大桥风貌和江河文化为主题,从东往西将江都三江营生态自然保护区,瓜洲历史文化景区、大桥主题公园和仪征龙山风景旅游区等景点串联起来,形成新的扬州旅游的拳头产品。 其中三江营生态自然保护区是南水北调的水源地,是江、河、湖连体的自然风光,环境与海南博鳌相类似。 扬州市计划在此建设中华水园景区,以中国水利发展史为脉络,用现代科技制作展现人类治水、利水、用水、亲水的历史和古运河灿烂的文化,介绍世界著名的水利工程及各种形态特色水景,集观赏、娱乐、休闲、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水文化生态旅游园地。 龙山风景旅游区位于仪征市青山境内,南濒长江,有松峦竹海、桃林百花,水天相连,山色秀美,是江北难得的休闲度假的生态旅游胜地。 当然古运河旅游线还可以南到无锡、苏州、杭州,向北到淮安、徐州至山东境内,形成京杭运河华东段旅游线,将运河沿线各地名胜串成项链,做大做强,使“旅”和“游”在时间上、空间上实现合一,进而激活和带动沿河各小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最终形成华东地区大旅游的新格局。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caijing/32115.html
后者痛苦倒地!卡瓦哈尔角球进攻中 直接双手将马耶尔搂在怀里
似是而非 黄文涛 朱林宁丨通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