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5个月全国城镇就业状况继续改善

状况

今年以来,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服务消费需求活跃,新动能不断培育,带动了行业人才需求释放。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前5个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比上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其中,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与上月持平,比上年同月下降0.2个百分点。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劳动经济学会就业促进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欧阳俊认为,今年以来宏观调控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消费和投资回升,经济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继续夯实就业基本盘。

春季以来,各项促就业措施相继落地见效。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等政策延续实施,稳岗返还、专项贷款、就业补贴等政策进一步完善,对于改善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的作用十分明显。例如,上海市在5月份启动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工作,采取“免申即享”方式,预计60多万户用人单位受益。青海省今年扩大稳岗资金用途,在现行4项稳定就业岗位支出基础上扩大至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支出,企业在合规使用资金前提下可结合自身实际确定具体用途。

企业和劳动者获得了更为高效、便捷、精准的就业服务。相关部门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向基层下沉,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5分钟就业服务圈,让6900多家零工市场充分发挥供需对接作用。智联招聘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三线及以下城市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13.3%,外来户籍劳动力就业继续改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扩大。

全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调查发现,今年以来,小企业需求增,中型企业需求稳,中小企业稳就业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增强。99人以下小型企业招聘需求明显增加,100人至999人企业需求平稳释放。

欧阳俊说,目前青年就业压力依然较大。眼下已进入高校大学生毕业季,2024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1179万人,比去年增加了21万人。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副司长吴爱华介绍,各地各高校正在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从已经落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就业进展与去年同比基本持平。

“青年群体的就业问题应得到更多重视。”欧阳俊建议,应围绕青年择业看重的薪酬福利和工作稳定性做文章,千方百计提升民营经济就业吸引力。

人社部就业促进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把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作为为民办实事重要内容,细化完善政策,结合实际优化调整本地促进青年就业政策,能出早出、能出尽出,推动惠企利民。

近日,人社部、教育部、财政部专门出台文件,提出11条举措,力促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文件明确提出,整合优化吸纳就业补贴和扩岗补助政策,合并实施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和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对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及登记失业青年的,可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

除此之外,文件还提出实施先进制造业青年就业行动、强化青年求职能力训练和学徒培训、组织就业困难青年专项帮扶行动等多项措施。文件要求,办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一件事,统筹就业与人才政策服务事项,推进档案接收、补贴申领、社保缴纳、落户手续等政策服务“一件事打包办”。 (经济日报记者 敖 蓉)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经济运行形势?

问题重述: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经济运行形势?问题解答:今年以来,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 上半年经济增长11.5%,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2%,涨幅呈现上升势头。 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和看待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 一、判断宏观经济形势,不仅要看经济增长速度,还要看就业、通货膨胀、国际收支。 要全面地看,不能片面地看,防止出现以偏概全 这一轮经济增长,从2002年底开始,进入上升通道,2003年到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持续保持了10%或略高于10%的增速,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没有出现大的起伏。 今年一季度增长11.1%,二季度增长11.9%,经济增幅基本在1个百分点的区间内波动。 二季度经济增速加快,主要是因为世界经济比预期要好,近期IMF已将今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速从4.7%调高到5%。 加之部分企业对出口退税和关税政策调整的提前反应,抢在7月1日前突击出口,使二季度贸易顺差增加较多。 下半年随着异常因素的消除或减弱,出口增速归于正常,从年度看,增长有望回复到正常水平。 近五年,是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波动较小的时期。 其间,我们克服了“非典”的冲击,消除了国际市场原油和部分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不利影响,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民经济上了一个大的台阶,经济总量从2002年的12万亿元跃升到20万亿元以上,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 应该说,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成就是来之不易的。 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 四年多来,国际市场原油及资源性产品价格暴涨,原油价格从2003年海湾战争前的25美元/桶左右,跃升至70美元/桶以上,平均价格水平超过了60美元/桶。 其它初级产品价格都程度不同地上涨。 影响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年均上涨4.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年均上涨7.6%,而居民消费价格年均只上涨2.1%;核心CPI基本稳定在1%以下。 2004年CPI的短期上涨,今年5、6月份CPI的上涨都与农畜产品的价格波动有关。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化对我国传导性影响,加上去年肉价偏低,导致生猪存栏、出栏下降。 今年上半年扣除食品和能源项目后的核心价格指数仅上涨0.9%。 因此,价格的短期波动主要是结构性的,而且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在回落。 总起来看,总供给、总需求关系并没有发生突变。 回顾1973年和1982年两次石油危机对当时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形成的冲击,对比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说明我们的宏观调控是卓有成效的。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宏观调控必须高度重视的目标之一,在一个13亿人口规模的大国尤为重要。 2003年至2006年,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大量的就业空间,四年内城镇新增就业近4000万人。 今年以来,我国在面临就业高峰压力比较大的形势下,就业人数仍不断增加,就业形势继续向好。 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29万人,已完成全年计划任务的70%;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7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6%;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7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4%。 6月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就业增加,为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民生打下了稳固的基矗 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对于宏观经济稳定十分重要。 从2005年开始,我国贸易顺差明显增加,并呈继续发展的态势。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 对此,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扩大汇率弹性,两年来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8.6%左右。 同时,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开征出口税,降低进口关税总水平,促进进口。 全面清理宽进严出的外汇管理政策,放宽居民、企业用汇管制,鼓励企业“走出去”等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我们既要看到贸易顺差持续增加是我国国际竞争力提高的综合表现,对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产能利用率,增加劳动力就业,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它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对改善国际贸易环境,减少贸易摩擦等方面的不利影响。 当前我国贸易顺差增加是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必然结果,是我国比较优势的客观反映,也与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有关。 从历史看,一些大国在经济起飞阶段往往都经历过较长时期的贸易顺差。 美国在1874至1970年的97年里,有93年是顺差。 德国在1952年至2005年连续54年保持贸易顺差,日本从1981年以来连续25年顺差。 需要特别重视的是,要充分吸取国际经验和教训,综合考虑我国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就业压力比较大等基本国情,在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等关系中,求得协调和平衡。 总之,2003年至今的宏观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增长速度较快、物价基本平稳、就业增加较多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矛盾,有的已经有效缓解,有的正在采取措施,形势是好的。 二、判断经济形势特别是经济增长速度,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条件和基础上,要看到多年来特别是过去四年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带来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不能静止地看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 消费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明显加快了工业化进程。 过去四年来,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40.5%上升到43.1%,采掘业、能源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以及轻纺工业相互促进,快速发展,投资大幅度增加,仅制造业投资就有9万亿元左右,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工业制成品不仅能够满足国内需求,还形成了大量出口能力。 与之相适应,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明显加强。 四年累计发电装机容量增加2.6亿千瓦;铁路营业里程增加0.5万公里,而且随着提速,总体运能增加;公路里程增加169.2万公里,特别是高速公路增加2万公里,综合运输体系的协同效应明显增强。 煤电油运紧张状况明显缓解,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基本消除,使经济发展的潜在能力不断释放。 进入新世纪后的这几年,是我国城市化进程最快的时期。 过去四年,城镇化率由40.5%上升到43.9%,城镇人口新增7494万人,年均增加1874万人。 城镇人口和劳动力的快速增长,一方面,有效扩大了社会需求,既包括城市教育、医疗、交通、通讯、食品等一般消费需求,也包括城市住房、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需求。 这些需求都扩大了市场的容量。 另一方面,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进入二、三产业,从农村进入城市,也明显增强了要素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保证了要素成本没有过快上升,提高了总供给能力和水平。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过去四年,一些深层次的体制矛盾逐步缓解。 以国有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不断健全,资本充足率提高,不良贷款下降,内控能力增强,银行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股权分置改革卸掉了困扰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包袱,直接融资能力明显提高。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逐步显现,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控制力、支撑力、带动力增强,盈利能力提高。 与此同时,非公经济快速发展,活力增强。 微观经济基础发生了显著变化,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 过去四年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最快的时期,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9.8%。 累计引进外资2374亿美元。 对外开放度明显扩大,这一方面有效增加了总需求,也改变了需求结构;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总供给能力。 在我国出口总额中,2006年,外资企业所占比重达到58.2%;进口总额中,外资企业占比达到59.7%。 过去五年,是近三十年来世界经济快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时期,这既有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从今年情况看,世界经济增长比预期的要好,预计将达到5%。 美国经济增长有望在2.2%左右;欧元区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全年经济增长将接近2.3%;日本经济快于上年,全年经济增长大约在2.3%左右;亚太、东欧、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大体接近上年的增速。 这也是中国经济增速提高的外部原因。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四年多的快速发展是总需求水平不断提高、总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的结果;是不断克服发展中的矛盾、消除发展瓶颈的结果;是中国经济活力不断增强、潜力不断释放的结果。 三、判断经济形势,不能只看增速,还要看经济效益、经济结构和民生等方面的改善情况。 要从综合的视角看,不能孤立地看 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是近几年宏观调控的重点。 今年以来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协调性都出现了一些重要的积极变化。 投资和消费关系初步改善,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提高。 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9%,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9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 投资增速高于消费增速的幅度收窄。 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中西部地区生产和投资快于东部地区。 上半年,中部地区工业生产增长19.1%,比东部地区快1.0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增长19.7%,比东部地区快1.6个百分点。 中部地区城镇投资增长35.6%,比东部地区快13.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城镇投资增长30.2%,比东部地区快7.9个百分点,呈现出东部投资向中、西部转移的态势。 轻重工业比例有所改善,部分“两高一资”产品生产、投资和出口增速回落。 上半年,重工业生产增长19.5%,轻工业增长16.4%,重工业生产增速快于轻工业3.1个百分点,比一季度缩小0.9个百分点。 上半年,六大高耗能行业生产同比增长20.1%,比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 此外,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继续大幅增加。 财政收入在连续三年保持20%左右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大幅增长,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供了强大的财力支持。 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亿元,同比增长30.6%,比上年同期加快8.6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加快3.9个百分点。 企业实现利润在连续五年保持20%以上的基础上继续大幅增长。 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90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676亿元,增长42.1%,同比加快16.6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改善人民生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表明了经济发展的成就。 过去四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2%和6.2%,随着就业增加,工资水平提高,今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快速增长。 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5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2%,增幅高于上年同期4个百分点。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1元,同比增加314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3%,增速高于上年同期1.4个百分点,高于一季度1.2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快速增长态势。 此外,社会保障事业继续得到加强,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人数继续增加。 总之,尽管经济运行中一些领域、某些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和问题,但从全面的观点、发展的眼光、综合的视角看,当前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呈现出增长较快、质量效益提高、结构协调性增强、群众实惠增多的良好发展态势。 这一成绩的取得,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在过去四年多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是及时的、必要的、正确的,宏观调控取得了积极成效。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国际收支不平衡还比较突出,流动性过剩问题还比较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存在反弹的压力;食品价格的上涨受畜产品生产周期及国际粮价影响,近期难以回落,价格上涨压力还比较大;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的消耗较多,节能减排的压力较大;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短期内还很难根本缓解。 对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扎扎实实、不折不扣地贯彻好、落实好党中央和国务院各项宏观调控政策,使国民经济在更长的时间内,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 (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 发改委报告:下半年宏观经济政策仍应稳中偏紧 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再次呈现增长“偏快”的趋势,宏观经济运行再次面临由“偏快”向“全面过热”转化的风险。 在一些旧的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的情况下,经济运行中又出现通胀压力有所加大、资产泡沫由房市向股市蔓延等新问题。 在持续紧缩的宏观背景下,新一轮经济增长中,经济运行出现反复性“偏快”的根本症结在于持续性流动性过剩和地方政府主导的新一轮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扩张,两股强大力量的结合给宏观调控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为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有效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未来一段时间,应采取稳中偏紧的货币政策,重点运用利率政策,抑制投资及资产价格过快增长。 同时,要把节能降耗作为下一步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在适当时机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和要素价格改革,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及国民经济既好又快发展。 ——谢伏瞻: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问题补充:详情可以参阅《2011中国经济预测与展望》一书,该书由科技出版社出版,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编辑。

任泽平解读2月经济数据:K型复苏

文 任泽平 华炎雪 梁颖 李晓桐

事件

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35.1%,2020年12月增7.3%;

1-2月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35.0%,2020年全年增2.9%;

1-2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38.3%,2020年1-12月同比增7.0%;

1-2月 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33.8%,2020年12月增4.6%;

1-2月出口(以美元计)同比60.6%,前值18.1%;进口同比22.2%,前值6.5%;

2月CPI同比-0.2%,前值-0.3%;2月PPI同比1.7%,前值涨0.3%。

解读

一、核心观点:经济复苏进入顶部区间,通胀预期抬升,站在流动性拐点上

我们维持此前判断:2021年一季度前后是经济顶,随后回归潜在增长率,增速前高后低。 中国经济周期正从复苏转入过热和滞胀,通胀预期抬升,结构性资产价格泡沫化,我们可能正站在广义流动性的周期性拐点上。 (参考:《2021年中国宏观展望》《我们可能正站在流动性的拐点上》)1、经济K型复苏,少数人的狂欢经济K型复苏的新现象值得警惕,表面上经济总量在复苏,但掩盖了很多深层次结构性事实,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现象是,过去一年在全球股市大涨、房价连创新高、大宗商品价格大涨的背景下,就业形势严峻,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居民实际收入下降,消费低迷。 这种纯粹依靠货币刺激带来的经济K型复苏,直接导致了富人通胀、穷人通缩,以及经济 社会 结构的恶化。 过度依赖货币放水的负面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经济K型复苏不过是少数人的狂欢,金字塔底端的大多数人不仅没有享受到经济复苏所带来的就业改善和收入提高,反而由于房价、股价以及通胀上涨进而导致 社会 境况的下降,进而导致民粹主义盛行、逆全球化、 社会 阶层固化、生育率下降、 社会 活力降低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 所以,未来推动改革、 科技 创新和调节收入分配正成为全球性挑战。 中国正积极推动货币政策正常化,“两会”和“十四五规划”强调创新和调节收入分配,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但也要充分估计内外部挑战。

2、中国经济复苏进入顶部区间,复苏动能边际放缓,但可能韧性较强供给侧,工业生产高增长,强于需求端。

受出口高景气带动,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1%,较2019年同期增长16.9%,两年平均增长8.1%,处于近年来较高增速水平;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长0.69%。 1-2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31.1%,比2019年1-2月份增长14.1%,两年平均增长6.8%。

需求侧,三驾马车中,出口维持高增,房地产投资韧性较强,基建和制造业投资较弱,消费仍低迷。

外需持续修复和低基数影响下,1-2月中国出口(以美元计)同比增长60.6%,超预期高增。 房地产投资累计同比38.3%,较2019年同期增长15.7%,两年平均同比7.6%;基建投资(含水电燃气)累计同比35.0%,较2019年同期降1.3%,两年平均降0.7%;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37.3%,较2019年同期降5.9%,两年平均同比降3%。 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8%,较2019年同期增长6.4%,两年平均增速为3.2%。

展望未来,1)基建投资的快速增长时期已过。 基建投资是典型的逆周期对冲力量;随着经济逐步恢复,基建逆周期调节的必要性大幅下降,叠加地方财政压力大,挤压基建支出空间。 2)1-2月房企通过降价促销等政策加快回笼资金。 房地产短期看金融,随着2020年5-6月以来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边际收紧,未来房地产销售和投资均面临回落压力。 但考虑到2020年拿地较多、2021年长租房发力,预计房地产投资韧性较强。 房地产长期看人口,区域分化将是未来的主流。 3)出口的高增长难以持续,随着疫苗大面积使用、欧美疫情缓解,以及全球经济加快修复,供需缺口将得到改善 。

4)就业形势严峻,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居民收入下降,导致消费低迷 。 1-2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48万人。 2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较去年12月上升0.3个百分点。 其中,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5.0%,较去年12月上升0.3个百分点。

3、外部环境改善。 受益于海外疫情防控效果较好、美国财政刺激,全球经济复苏预期强烈;欧美经济有望在二季度左右加速修复。

全球新冠病例日新增拐点已现,欧美疫苗接种加速。

全球单日新增病例于1月上旬出现拐点,美欧等多数疫情严重的经济体均已出现拐点。 全球疫苗接种稳步推进,中国、美国、英国、欧洲接种速度全球领先。 以美国和英国为例,当前美国和英国接种速度分别为217万和35万,累计接种9209万和2352万,以此推算,约第二至第三季度达到70%免疫水平。

美国当地时间3月6日通过了1.9万亿美元

新一轮财政刺激法案 。 该法案包括每人1400美元的救助支票,每周300美元的失业救济金至9月6日,3500亿美元的国家援助补贴,340亿美元的《可负担医疗法案》补贴以及140亿美元的新冠疫苗补贴等。

4、通胀预期抬头,目前整体温和。

全国

2月CPI同比降0.2%,较上月降幅收窄0.1个百分点;环比0.6%,较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 PPI同比上涨1.7%,较上月上涨1.4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8%,较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

当前物价上涨的主要逻辑是全球经济复苏、供需缺口、全球低利率;预计欧美经济在第二至第三季度疫情达到可控状态,经济修复逐步加快,抬升通胀。 但中国经济复苏进入顶部区间,需求边际放缓,叠加猪周期下行,对冲输入型通胀影响,预计通胀年中冲至高点,经济基本面和货币环境不足以支撑通胀大幅上涨。

通货膨胀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货币现象。 过去这些年全球过度依赖货币放水,导致穷人通缩、富人通胀,经济K型复苏。 货币放水不是万能的,未来全球竞争本质上是改革战。

5、货币政策转向“稳货币+紧信用”,流动性拐点确认。

展望2021年,货币政策大概率继续稳健中性的主基调,货币和信用组合整体呈现“稳货币+结构性紧信用”格局。 2021年1季度前后,随着经济复苏的顶部区间正在到来,通胀预期抬头,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信用政策结构性收紧,流动性拐点确认。

本轮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始于2020年5月,狭义流动性拐点开始显现。 随后2020年7月、11月,M2、社融增速先后见顶,广义流动性拐点出现,流动性下行周期趋势确立。

2020年底以来,由于经济持续复苏,通胀预期抬头,局部热点城市房价上涨,地方债务风险暴露,央行和金融监管部门从房地产融资、地方债、影子银行等三大方向开始结构性收紧金融信用政策:

1)加强房地产宏观审慎管理,落实三条红线、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

2)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隐性债务风险。

3)治理金融乱象,2021年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结束,推动影子银行 健康 规范发展。 预计未来房地产融资、地方债融资、影子银行融资面临放缓,信用收紧带来流动性拐点的强化。

6、建议:货币政策宜保持稳健中性。

精准把握好力度和节奏,不要人为制造经济的大起大落。 结构层面,流动性精准投向基建和实体经济,尤其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中小微、民企、制造业、高新技术等领域。

财政政策的结构性效果比货币政策好,应继续发力基建尤其是新基建 ,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 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七大改革为突破口,开启新周期、新格局:

1)大力推进“ 新基建 ”,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包括5G基建、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新能源 汽车 、充电桩等 科技 领域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基础设施,以及营商环境、服务业开放、多层次资本市场等制度领域的基础设施。

2)加快推进以 城市群 都市圈为主导的新型城市化,人地挂钩,要素流动。

3)尽快全面 放开生育 ,中国少子化老龄化问题已日趋严峻,实在不行先放开三胎。

4)打通 资本市场与 科技 创新的“双循环” ,加强 科技 自立自强,用资本市场的钱支持 科技 创新的大国重器和“卡脖子”技术攻坚。

5)大规模 减税降费 ,从碎片化、特惠式减税转向一揽子、普惠式减税,全面降低企业所得税、制造业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税率,提高企业和居民的获得感。

6)以中美贸易摩擦为契机,大力推进 对内对外开放 。

7)确立新的长期立国战略—— 新战略 ,中国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新的立国战略(“新战略”),即在看清未来几十年世界政治经济形势趋势的基础上,争取一种对我长远有利的策略,类似1978年后中国的韬光养晦,二战前英国的大陆均势,美国成为世界霸主前的孤立主义。

二、工业生产高速增长

受低基数影响,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1%,较2019年同期增长16.9%,两年平均增长8.1%。

1-2月,41个大类行业中有40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612种产品中有565种产品同比增长。

高技术制造业和设备制造业较快增长。 1-2月高技术制造业增长49.2%,较去年12月上升36.1个百分点。

1-2月通用设备、专用设备、 汽车 、铁船航等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器材和电子设备分别同比增长62.4%、59.2%、70.9%、48.9%、69.4%和48.5%。

三、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分化

1-2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35.0%,较2019年同期增长3.5%,两年平均增速为1.7%。

分投资主体看,1-2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36.4%,国有控股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32.9%。

高技术产业和 社会 领域投资增长快于全部投资。

1-2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50.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50.3%、49.8%。 高技术制造业中,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99.5%、66.6%;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研发设计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88.4%、85.3%。 社会 领域投资同比增长48.0%,其中卫生、教育投资分别增长63.0%、53.0%。

四、房地产投资和销售大幅增长

1-2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累计同比分别为104.9%和133.4%,同比大增, 即使较2019年同期也分别增长了23.1%和49.6%。 房企通过降价促销等政策加快回笼资金 ,1-2月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累计同比增长51.2%,其中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定金及预收款分别增长14.4%、34.2%和96.3% 。 1-2月房地产投资累计同比38.3%,较2019年同期增长15.7%。 土地成交方面, 1-2月土地购置面积和成交价款同比分别为33.0%和14.3%,但较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6.0%和-27.1%。

施工方面,房企加快施工, 1-2月施工和竣工面积同比分别增长11.0%和40.4%,分别较2019年同期增长14.2%和8.2%。

五、剔除基数效应看,基建投资回落

1-2月基建投资(含水电燃气)累计同比35.0%,较2019年同期降1.3%,两年平均增速-0.7%。

分行业看,1-2月电热燃水投资累计同比25.5%, 基建投资(不含水电燃气)累计同比36.6%; 交运仓储、水利环境设施投资累计同比分别为31.0%和42.2%。 交运仓储中,1-2月铁路和道路累计投资同比增速分别为52.9%和30.7%。

服务

随着经济恢复、逆周期调节的必要性大幅下降以及地方财政紧张程度加剧,基建投资见顶回落。

2月新增政府债券融资1017亿元,同比少增807亿元,2021年新增地方债额度2月尚未下达,叠加地方财政紧张程度加剧,基建投资见顶回落,较2019年同期有较小增幅。 尽管两会批准2021年地方政府一般债务余额限额15.1万亿元、专项债务余额限额18.2万亿元。 但由于

专项债对投向项目有较严格要求,优质基建项目储备不足,可能导致资金不会被完全利用。

六、制造业投资仍弱于2019年,但将加快恢复

1-2月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37.3%,较2019年同期降5.9%,两年平均降3.0%。

1-2月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医药制造、专用设备、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和电子设备制造业投资累计增速分别为54.4%、37.6%、63.2%、64.0%、60.2%、40.1%、38.5%和41.6%,高于制造业整体。 但随着企业盈利改善,补库存周期推动未来制造业投资加快恢复。

七、消费仍然低迷,就业形势严峻

1-2月 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8%,较2019年1-2月上升6.4%。 分消费类型看,因低基数而有较高增速,但实际修复较缓慢。

1-2月商品零售、餐饮消费同比分别增长30.7%和68.9%,其中商品零售金额较2019年同期增长7.7%,但餐饮消费仍不及2019年同期。 分消费品类看,升级类消费品增速较高,1-2月通讯器材、化妆品、金银珠宝类商品同比分别增长53.1%、40.7%和98.7%。 必需品消费保持高位运行,饮料和烟酒消费同比增长36.9%和43.9%。

就业形势严峻。

1-2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48万人。 1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4%;2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较去年同期回落0.7个百分点但较去年12月上升0.3个百分点。 其中,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5.0%,较去年同期回落0.6个百分点但较去年12月上升0.3个百分点。

八、进出口超预期高增,外需持续恢复

1-2月中国出口(以美元计)同比增长60.6%,较去年12月上升42.5个百分点。 出口超预期高增,主因外需持续修复和去年低基数。

2月全球综合PMI为53.2%,美、欧、日制造业PMI分别为60.8%、57.9%和51.4%;海运需求旺盛,海运价格持续突破 历史 新高,2月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综合指数(CCFI)平均值为2063.8,而去年同期仅为920.7;贸易风向标韩国2月出口同比13.9%。

分地区看,对主要经济体出口均有所上升, 1-2对美国、欧盟、东盟、日本和韩国的出口同比分别为87.3%、62.6%、53.0%、47.0%和49.0%。

分产品看,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随着外需恢复而恢复, 纺织、箱包、服装和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同比为60.8%、24.8%、50.0%和96.8%,农产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分别为24.1%、64.7%和58.1%。

1-2月中国进口(以美元计)同比增长22.2%,较去年12月上升15.7个百分点。 1-2月农产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金额同比分别为30.1%、33.8%和35.1%。

大宗商品进口增速分化, 1-2月原油、铁矿砂、钢材和铜材进口金额同比分别为-19.6%、60.9%、26.4%和32.9%。

九、新增社融、信贷规模创 历史 同期新高

城镇

2月新增社融规模创 历史 同期新高,2月社融增速13.3%,环比回升0.3个百分点。

2月新增 社会 融资规模1.71万亿元,同比超预期多增8392亿元。 存量社融规模291.36万亿元,同比增速13.3%,环比回升0.3个百分点。

从社融结构看,实体融资需求强劲,企业、居民部门接力政府部门加杠杆。 信贷、未贴现汇票构成社融主要支撑,企业债券、政府债券构成主要拖累。

2月新增政府债券融资1017亿元,同比少增807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1.34万亿元,同比大幅多增6211亿元,居民贷款、企业中长期贷款构成主要支撑;表外融资减少396亿元,同比大幅少减4461亿元;新增企业债券融资1306亿元,同比、环比分别少增2588亿元、少增2445亿元;新增股票融资693亿元,环比少增298亿元,春节后美债利率大幅上行,带动国内股市估值调整,抱团股大幅下跌,股市交易热度有所回落,或带动股票融资降温。

从信贷结构看,实体投融资需求较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信贷政策精准滴灌,中长期贷款新增1.1万亿元创 历史 同期新高。

2月新增企业贷款1.2万亿元,同比多增700亿元;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票据融资分别大幅少增4052亿元、大幅多增6843亿元、多减2489亿元;新增居民贷款1421亿元,同比大幅多增5554亿元。

2月M2同比增速10.1%,环比回升0.7个百分点。

2月资金面边际缓和、信用扩张节奏有所加快,叠加财政投放加速,共同提振M2增速。

从结构来看, 1)企业存款减少2.42万亿元,同比大幅多减2.7万亿元。 居民存款新增3.26万亿亿元,同比大幅多增3.38万亿元,主要受2021、2020年春节错位影响,2021年春节在2月,企业集中向居民发放工资、奖金,导致企业存款大减、居民存款大增。 2)财政存款减少8479亿元,同比大幅多减8687亿元,财政投放有所提速。 3)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6万亿元,同比大幅多增1.1万亿元,或反映春节前股市上涨带动居民、企业进入股市。

M1同比增速7.4%,环比回落7.3个百分点, 主要受春节错位效应影响,2月企业集中向居民发放工资、奖金,拖累M1增速,但制造业投资维持高位、房地产销售热度仍存,实体经济活动仍在恢复。

十、全球经济复苏叠加供需缺口,PPI持续上行

2月CPI环比0.6%,较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同比降0.2%,较上月降幅收窄0.1个百分点。 2月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0%,较上月上涨0.3个百分点。

食品价格同比由上月上涨1.6%转为下降0.2%,影响CPI下降约0.05个百分点。 其中,鲜菜价格同比3.3%,较上月下降7.6个百分点,主因油价上涨导致储运成本上升。 畜肉类价格同比下降7.3%,较上个月降幅扩大6.9个百分点;生猪出栏持续恢复,猪肉价格下降明显,同比降14.9%,降幅扩大11个百分点,环比由上月上涨5.6%转为下降3.1%。 蛋类和鲜果价格同比分别为3.0%和3.1%,均较上月上升1.8个百分点。

高校

2月PPI同比上涨1.7%,较上月上涨1.4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8%,较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

PPI上行主因工业生产持续向好,出口和投资恢复,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拉动。 2月布伦特原油均价环比13.3%,南华工业品指数环比4.8%,南华螺纹钢环比1.9%,LME铜环比4.7%。 分行业看,涨幅较大的主要是煤炭、石油、化工、有色和黑色金属。 受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相关行业涨幅均有所扩大;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涨7.5%,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上涨4.9%,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上涨2.1%,涨幅分别扩大1.1个百分点。 金属相关行业价格继续上涨,合计影响PPI上涨约0.24个百分点;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价格上涨5.9%,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1.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2.3%。

十一、供需扩张力度减弱

2月制造业PMI为50.6%,较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连续十二个月高于荣枯线。 1)供需扩张力度减弱。

2月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1.9%和51.5%,较上月回落1.6和0.8个百分点,但仍处于临界点以上。 供需两端扩张力度连续两个月减弱,经济增长边际放缓,经济复苏进入顶部区间。 生产端下滑幅度加大,供需差值有所缩小,去年3月以来快速修复的生产逐渐向需求回归。 2月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8.8%,较上月回落1.4百分点,重回荣枯线下。

2)小型企业

恢复基础不牢 , 仍需政策纾困。

2月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2.2%、49.6%和48.3%,较上月变化0.1、-1.8和-1.1个百分点;大企业始终处于景气扩张区间,中、小型企业重回收缩区间。 “就地过年”导致一二线城市经济活动较为旺盛,三四线经济活动低迷,对中小企业造成冲击。 2月小型企业新订单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分别为47.9%和35.1%,较上月变化-1.5和-10.3个百分点。 疫后小型企业恢复基础不牢,仍需政策纾困。

2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1.4%,回落1.0个百分点,连续十二个月高于荣枯线。 1)建筑业景气度有所下降。

2月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7%,较上个月下滑5.3个百分点,景气度有所下降。 与天气、春节、房地产调控以及地方财政吃紧有关。 从市场需求和预期看,新订单指数和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分别为53.4%和68.2%,高于上月2.2和14.6个百分点。

2)服务业有所回落。

2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8%,较上月下滑0.3个百分点。 从行业情况看,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的零售、餐饮、 娱乐 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扩张区间且高于上月,行业经营活动相对活跃;电信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高于58.0%,业务量保持较快增长。 但住宿、资本市场服务、租赁及商务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临界点以下。

责编:黄鑫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2023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有哪些

2023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3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促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今年5%的GDP增长目标,符合政策资源可承受力和经济发展可持续性,为推动高质量转型预留弹性空间。 而提高财政赤字预算,表明在经济复苏背景下,财政继续加力提效,可以为确保今年经济复苏保驾护航,增强经济稳定性。 报告提出国企改革、扩大内需、支持创新,给资本市场带来投资机遇,相对看好数字经济、大科技、大基建等领域。

今年国家工作重点:

1、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 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要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各展其长,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2、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

3、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 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 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4、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 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 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继续发挥进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 做好外资企业服务工作,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

5、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止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6、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抓好油料生产,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 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 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

7、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 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8、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

前5个月全国城镇就业状况继续改善

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创新。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 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政府网-政府工作报告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120.77.238.70/caijing/37636.html
运载千秋 交汇点评︱今天 何以中国 大运河之于我们究竟意味着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