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 演出市场掀热潮 持续释放文化消费潜力

活动 特色

原标题:“五一”演出市场掀热潮 持续释放文化消费潜力

演唱会、音乐节场场爆满,沉浸式实景演出震撼“出圈”,剧院内掌声四起、热闹非凡……今年“五一”假期,全国演出市场持续升温,类型多元、内容丰富的演出活动“上新”不断,进一步释放文化消费潜力。

为了充分满足游客的假日文化需求,各地纷纷“解锁”新花样,精彩纷呈的演出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也带动了演出场所周边的餐饮、酒店预订量的提升,成为拉动城市文旅发展的新动力。

上海文化演出票务平台“摩天轮”最新数据显示,“五一”假期,“摩天轮”上热卖的音乐剧、话剧、脱口秀等数十场演出,观演人群环比增长超过50%,外地观演人群环比增长超过68%。

去一座城,看一场剧。北京保利剧院推出舞剧《五星出东方》,兼具东方美感与西域风情,带观众感受“华流即顶流”的舞蹈盛宴;哈尔滨大剧院推出话剧《白鹿原》《雷雨》,吸引不少周边地区观众前来观赏;上海大剧院推出重磅大戏《惊梦》,让观众意犹未尽,纷纷感叹“不虚此行”。

假日期间,实景演出成为诸多游客前往旅游目的地的必打卡项目。“唱山歌哎,这边唱来那边和……”夜幕降临,熟悉的旋律划破深邃的夜空,拉开了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的序幕。如诗如画的漓江风光、优美动听的山歌等元素结合在一起,让观众沉浸在景美、歌美、人美的场景中。

文旅融合精彩多,创新形式吸引游客参与。北京模式口国潮文化节之国风嘉年华,精心策划非遗体验、国潮音乐表演、汉服巡游、国风市集等活动,为游客呈现一场极具沉浸感的文化盛宴;兰州“黄河大合唱——黄河之滨也很美”系列活动,以“领唱+大合唱+开放麦”形式,开启零距离观演互动新模式,掀起合唱的狂欢热潮;贵州溶洞音乐会,将现代音乐的舞台搭建在亿万年前的古老溶洞,引得游客点赞,“太炫酷了!”

业内专家认为,今年以来,全国演出市场供需两旺,演唱会、音乐会、音乐节等热度不断升高,新业态、新空间演出明显增多;各具特色的小剧场、演艺新空间融入城市空间,与大剧院、大剧场互促互补,备受年轻人青睐。

于此同时,业内专家指出,演出市场在带来门票收入的同时,拉动了旅游、交通、住宿、餐饮等一系列消费,应鼓励地方立足自身特色优势,打造与当地历史底蕴、人文气质相匹配的特色演出品牌,激发广大群众的文化消费热情。


文化消费的门槛高

第三届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成为当时北京观众谈论的焦点,“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汇聚众多明星的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场场座无虚席,火爆异常。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开始由物质产品向服务类产品、特别是精神文化的消费服务类产品方向转移,某些地区、行业的文化消费呈现出节节攀高、红火异常的大好形势。 来京旅游的国外旅游者在北京之夜剧场观看北京歌舞剧院有限公司推出的演出然而,在文化消费貌似一片火爆的背后,却有专家指出,当代文化消费基本上停留在一种粗放经营的初级阶段,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乃至危机。 人们读书、看电影、听音乐会、看画展越多,就越是感到“书不像书”、“电影不像电影”、“音乐不像音乐”、“美术不像美术”。 与此同时,很多人提到文化消费就是一个字“贵”,因价格上望而生畏而对其敬而远之。 一方面是审美上享受不来,一方面是价格上接受不了,文化消费的“门槛”到底高在哪儿?文化消费“怪”状多每当临近“五·一”黄金周,全国各地演出盛行,一些剧院、音乐厅每晚座无虚席,演出过程中掌声不断。 然而,剧团的负责人和演员就是笑不出来,因为座无虚席对票房来说,不过是“虚假繁荣”。 大部分观众是通过不同途径拿到赠票的,只有小部分观众是自己掏钱买票进场。 很多人看过演出赞不绝口,可是叫好的同时它却不叫座。 要票现象积重难返,主动掏钱去看演出远未形成气候。 除了北京、上海等少数城市,我国大多数的城市家庭可能会一个月去吃几次大餐,去唱一次卡拉OK,但恐怕没有多少人会每月去图书馆看看书、去剧院看一场大戏这样的计划。 有人可以为了一顿饭一掷千金,却舍不得花几十元去看演出。 一些人振振有词,“卡拉OK、酒吧也是文化消费。 ”但与之相比,含金量更高的艺术表演、文博场馆却乏人问津,特别是传统艺术、本土艺术等我国特有的艺术种类,因经济潜力不大很多艺人纷纷转行,大量艺术门类面临失传危险。 但例外的是,对于讨孩子喜欢、有益孩子身心的演出,家长都心甘情愿地掏钱。 2004年9月底在广州举行的全国木偶金狮奖比赛,在正式演出前10天所有的票就已告罄,北京儿艺推出的《迷宫》、《Hi可爱》等儿童剧目,几乎场场爆满,三四百元的家庭套票尤其受欢迎,都是全家出动来看演出的。 在北京某证券公司工作的张楠,大学期间每月买杂志、看电影的花销在100元左右,约占生活费用的1/6。 而文化现在她年薪4万元,年文化消费却不足百元。 分析各种原因,她表示:“现在生活成本太高,每月租房子就要花掉1000元,再说,公司的电脑能上网,看书、看电影什么的,根本不用花钱买书和碟片。 ”的确,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观赏电影有了多种方式,许多人更愿意在网上下载电影或者在电影频道看电影,专门到电影院看大片的人自然大大减少。 采访中,大部分人表示,不光顾电影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票价过高。 在北京,一部普通电影的票价在50元左右,再加上路费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观念决定消费结构针对以上文化消费现状,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主编、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认为,目前我国文化消费市场刚刚形成,整个社会对文化的需求水平较低,更主要因素是收入逐渐增多的市民,以文化作为休闲方式的观念还没有形成,缺乏社会和舆论的必要引导及自身文化品位的审美需求调整。 一部分观众被“炒作”牵引,盲目消费,比如芭蕾舞只认俄罗斯的团,只看《天鹅湖》;严肃音乐只听交响乐等。 在文化消费上唯孩子是从,也是一种认识上的偏颇。 还有一些单位将发给职工演出票作为福利,一些人以要票为荣耀,这些都成为文化消费的阻碍力量。 第二,在消费品的数量与消费者的真实需要之间、在消费品的质量与消费者的精神期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过去的物质产品的“短缺”,正在向服务类产品,特别是精神文化的消费服务类产品的“短缺”转移。 正如人们在文化市场上普遍感到的,东西多,精品少,可消费的东西多,值得消费的对象少。 此外,演出院团的供给不够创新,服务不够多样。 票价的制定过于死板,没有对消费群和所提供产品进行质量分级,高昂的票价普通百姓自然承受不起,一些消费者虽然付出了金钱,也没有享受到相应的服务。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伍表示,当今中国已处于市场经济时期,虽然大家的收入比以前提高不少,但用于文化方面的消费却没有显著的提高,究其原因,目前的文化消费市场发展尚不规范、文化产业发展尚未形成规模,产品缺乏创新,模仿、盗版现象猖獗,文化消费尚未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张颐伍认为,生活压力的增大是制约我国文化消费的因素之一。 多数成年人除了养家糊口外还要买房、买车,今天刚发的工资,说不定明天就被要支付的房屋或汽车贷款“掠夺一空”。 其次,成年人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几乎全部的时间都用来工作或照顾老人及孩子,很少能抽出时间来参与文化消费。 《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通过对全国21个大城市,2万余人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居民的休闲活动集中在:去公园、看休闲消遣类书籍、打羽毛球、登山、打麻将、种花盆栽、打游戏机七项活动上,既简便易行又花费低廉,这说明,提升我国整体的文化消费数量和质量还任重道远。 双管齐下促进文化消费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事司张沁等专家表示,文化消费是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历史趋势和必然选择。 我国的文化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同时也存在众多不利于其发展的制约因素。 他们建议,培养人们形成健康的、高品位的文化消费观念,一方面生产出大量真正有价值的文化消费品;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教育和有效的引导,提高消费主体的审美水平与精神境界。 张晓明表示,首先应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培养文化消费主体。 在中小学中增加美术、音乐等课程的比重,全面开展素质教育,使孩子从小养成精神文化消费的习惯。 二是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消费市场的制度建设。 我国优良的文化资源大量集中于国有文化单位,现行文化管理体制也还是政府主办和政府垄断性质,文化产品生产和流通环节多,投资风险大,阻碍了大量社会资本不能进入文化投资领域。 目前,文化主管部门应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为不同所有制企业营造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维护文化消费市场的正常秩序,不该管的不要管,不该控制的不要控制。 张颐伍建议,政府应当增加对文化消费基础设施的投入,并尽量让老百姓无偿使用。 现在老百姓对图书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往往图书馆的设立比较分散,老百姓想阅读都只能就近买份报纸或上上网。 而在日本,每一个社区内都有自己的小图书馆,大家在阅读的同时也增进了邻里间的感情。 再者,我国现有的文化馆、文化站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张颐伍建议,提升文化消费,我们可以发挥社区的力量,多在社区里增添公共的文化设施,使更多人能够有时间参与文化消费。

2022年“五一”假期国内旅游出游1.6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646.8亿元

2022年“五一”假期,文化和 旅游 市场平稳有序,“微 旅游 ”“微度假”成为主流,“云展演”“云演艺”有声有色。经文化和 旅游 部数据中心测算,2022年“五一”假期5天,全国国内 旅游 出游1.6亿人次,同比减少30.2%,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66.8%;实现国内 旅游 收入646.8亿元,同比减少42.9%,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44.0%。

一、加大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 旅游 产品供给,满足群众假期出游需求

各地在落实好疫情防控要求前提下,加大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 旅游 产品供给,防范游客过度聚集,满足群众出游需求。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共有8716家A级 旅游 景区正常开放,占A级 旅游 景区总数的61.3%。文化和 旅游 部推出“乡村四时好风光——春生夏长 万物并秀”全国乡村 旅游 精品线路113条。福建开展“春回福地 ‘艺’起出发”主题文艺活动,推出超过150场线上线下演出和展览等活动。江西开展“红五月 再出发”文旅宣传推广季活动,包含了省级层面四大活动及各地市配套活动共1000多项。新疆结合“肉孜节”举办120项 旅游 活动和87项文化艺术活动。各地进一步加大惠民力度,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贵州安排1000万元资金发放2022年多彩贵州文旅消费券,推出国有A级 旅游 景区门票五折、套票打折等系列优惠举措。四川开展“五一好去处 安逸走四川”活动,全省122家收费 旅游 景区实施门票打折、优惠套票等优惠措施。重庆举办“重庆人游重庆”—— 旅游 景区惠民活动,全市35个区县、94个景区推出门票优惠活动。

二、城乡居民出游的空间距离、停留时间和消费活跃度进一步收缩

疫情防控政策动态调整对全国范围城乡居民 旅游 休闲消费产生较大影响。九寨沟、杭州西湖等景区客流较往年有较大幅度下降。三亚酒店平均入住率20.57%,同比下降超六成。城市公园、开放式景区景点及近郊周边乡村承载主要休闲需求,主要客源地城市居民休闲空间由城市向周边转移。踏青赏花、民宿度假、非遗体验、郊野露营成为市场主流,家庭亲子休闲自驾游热度不减。江苏、山西、湖北等地立足近程市场特点推出系列特色产品,本地游、乡村游和精致露营等户外活动成为市民群众首选。假日期间,318川藏线、呼伦贝尔草原线、海南环岛线、甘南陇南环线、香格里拉、广东沿海、伊昭公路、青甘大环线、千岛湖等地区,凭借独特的自然风光受到自驾游爱好者欢迎。

演出市场掀热潮

三、乡村 旅游 热度走高,本地游客成为城郊民宿、露营地消费主力

近郊周边游带动乡村游热度升温,山居民宿、赏花摘果、农耕研学等绿色、 健康 的休闲体验活动备受游客青睐。家庭组团式的采摘、烧烤、野炊等休闲方式明显增加,特色度假型民宿、农家乐带动 旅游 消费,各地民宿价格稳中有升。游客对民宿软硬件质量提出更高要求。露营成为潮流,“赏花+露营”“房车+露营”“露天音乐会+露营”“旅拍+露营”等众多特色精致露营产品受游客追捧。

四、本地 旅游 产品创新升级,“云展演”“云 旅游 ”丰富文化和 旅游 体验形式

市场主体积极创新丰富假日市场。洛阳栾川王府竹海、杭州城隍阁景区和吴山景区、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甘肃河口古镇等地打造实景户外剧本杀,游客通过换装,根据任务主线游玩整个景区,创新性的文娱场景得到游客好评。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批线下活动转为线上,河南推出“云展演”“云 旅游 ”,举办线上系列演出活动。“安徽文旅”微信公众号推出线上专题宣传活动,让市民云游江淮美景,感受江淮大地的独特风光。广州通过乡村 旅游 季活动,邀请网红博主、 旅游 达人、摄影爱好者、媒体代表前往广州乡村深度采风,通过直播的方式展现乡村之美。北京、辽宁、陕西等地不少景区通过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开启现场直播,通过“边游边解说”的方式带领游客“云游”。

五、江西省五一假期文化和 旅游 市场运行特点

1、各地文旅消费优惠政策多。假日期间,各地密集推出一批重磅文旅消费优惠政策,促进文旅消费加快复苏。如4月29日至5月31日,宜春市、县两级政府同时推出以“五动全城 宜游宜购 千万消费券免费领”为主题的系列文旅商贸活动,活动期间全市共整合财政资金3000余万元,重点投放商超、景区景点、特色民宿、影院等领域,引导广大市民就地消费。

赣州市市本级安排1000万元发放赣州文旅商贸消费券,每份消费券价值200元,市民游客凭券可在4月30日至5月15日,到指定景区、酒店、餐饮、影院、商超消费,各县(市、区)配套相应资金发放文旅商贸消费券,实现市县联动共促五月消费热潮;

鹰潭市各级政府共投入1523万元,通过文旅消费券、工会团建消费卡、景区门票减免、二次消费奖补等方式,促进全市文旅消费,同时积极推动企业向市场推出“景 酒”文旅套餐,全市共有26家 旅游 饭店(民宿),联合景区推出62项让利惠民促销措施,聚人气促消费。九江市携手头部OTA同程旅行,开展浔城有礼消费季活动,以线上开盲盒的形式面向全国用户发放100万元惠民消费券。

文化 景美 游客

2、线上文化 旅游 产品供给丰富。各地统筹线上与线下,扎实做好“云 旅游 ”推广与宣传,保障线上文旅产品供给,推出众多线上活动,丰富市民和游客文旅生活。如南昌市举办“春光如期·英雄如故”及“春光如期·临高阁”线上音乐会、开展“花开疫散 不负春光”最美春光征集活动、推出谷雨诗会《滕王阁》等系列线上活动。

赣州市开展“赣州 旅游美食 总动员(云上)”直播推介会,打卡舌尖上的赣州。

4月30日,由江西省博物馆学会主办的“最in的文创battle——全省博物馆文创直播大赛”揭晓。

3、文旅融合“乘数效应”不断释放。 全省各地激活“文化+”引擎,释放文旅融合发展新动能,文化 旅游 节庆活动精彩纷呈。如九江市庐山西海柘林老镇推出非遗 美食 文创园美好生活节,修水县双井黄庭坚故里和东浒寨景区分别推出仙侣奇缘·亲子狂欢“5.1”古韵嘉年华活动、首届西域风情文化节等,让游客体味着别样的乡愁;景德镇推出“中国一绝·世界首创”瓷乐表演、“千年之恋·瑶河夜宴”、“邂逅艺术”艺术展览、“汉唐大赏 盛世花开”国风汉服活动;抚州市举办“乡音乡情”抚州采茶戏经典大戏公益展演、“濒危剧种传承保护扶持项目”公益演出;吉安市开展“庐陵古韵渼陂行·越夜越精彩”“宋潮文化 旅游 节”“状元文化节”等系列文化和 旅游 活动。

上饶市共开展文旅活动20余项,如婺源推出了“天使白(医护人员)、守护蓝(警察)、劳模青(各级劳模)、志愿红(抗疫志愿者)”为主题的免费游婺源活动。

4、“区域协同客源互送”开展自救。 全省各地联动合作,以资源共享、品牌共塑、市场共拓、信息共通,开启推广营销开展自救,加快省内 旅游 产业复苏。如吉安市全面启动与无疫情的赣州、萍乡、宜春、新余的客源互送合作,组织4个 旅游 团共约200余人赴赣州、萍乡、宜春、新余四地重点景区开展“五一”出游活动,强化 旅游 复苏信心,推动 旅游 市场加快复苏。

五一前,新余市仙女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和安福县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举行“山水 旅游 联盟”景区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五一期间,双方按照“资源互享、信息互通、客源互送、线路互推、政策互惠、宣传互动”理念,积极开展景区间交流合作,共创品牌节会,实现游客互送。

5、“江西人游江西”为主流。 从全省客源情况来看,“江西人游江西、本地人游本地、周边人游周边”是主流。自驾游、亲子游、家庭游、周边游、乡村游成为假期 旅游 主要方式。全省各地城市周边重点景区、乡村 旅游 点、精品民宿等围绕本地特色文化,举办一系列节庆活动和 旅游 营销活动,吸引游客体验“自由行+微 旅游 +慢生活”的“微度假”产品。

如萍乡市举办2022萍乡市第二届文化 旅游 节暨全民消费季活动,采取1+5+N(一个主会场、五个分会场、N项子活动)市县联动模式,大力促进舒心 旅游 、安全消费。

央视5月3日朝闻天下报道,萍乡武功山景区花涧里中心广场举办户外电音节,酷炫的灯光和动感的音乐吸引萍乡本地人、周边人前来游玩,逛夜市、品 美食 ,带热景区夜间经济,受到游客欢迎。

如何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市场需求、产品供给、营销策略、政策支持等因素。 以下是一些关键措施: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标准: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是吸引消费者的基础。 旅游业应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同时,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 创新旅游营销方式:利用数字技术和社交媒体平台,进行精准营销和品牌推广。 通过大数据分析游客行为,提供个性化推荐和服务。 同时,举办旅游节庆活动、推出旅游优惠套餐等,吸引更多游客。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提供便捷舒适的旅游环境。 特别是提升旅游景区的配套设施,确保游客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 促进产业融合:推动旅游业与文化、体育、农业、教育等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跨界旅游产品,丰富旅游市场供给。 例如,发展乡村旅游、文化旅游、体验式旅游等,为游客提供多元化选择。 优化旅游消费环境:简化旅游行政手续,提高通关效率。 加强旅游市场监管,打击不正当竞争和欺诈行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同时,完善旅游投诉处理机制,保障游客权益。 强化政策支持:政府应出台更多激励措施,如税收优惠、资金扶持、土地政策等,鼓励企业投资旅游项目,促进旅游业发展。 同时,加强旅游规划和管理,引导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 注重可持续发展:在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商业化。 推广绿色旅游、生态旅游,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培育新型旅游业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新型旅游业态如在线旅游服务、虚拟现实旅游、主题公园等日益受到欢迎。 旅游业应积极拥抱新技术,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以适应市场变化。 总之,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创新营销方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融合、优化消费环境、强化政策支持、注重可持续发展和培育新型旅游业态等措施,可以有效激发旅游市场活力,推动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caijing/4875.html
赵丽颖簪花造型惊艳亮相 央视力挺背后有何玄机
综述 厄中各界期待自贸协定激发经贸合作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