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儿育女务必注重情感投入 陪伴 陪着

原标题:陪着 ≠ 陪伴,养儿育女务必注重情感投入

对这种孩子在一旁玩耍、父母却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教育模式,我觉得可以称为“打卡式育儿”

我家小区西北角新修了一个游乐场,面积不大,有滑梯、蹦床、秋千架等,吸引了不少孩子。

每次去菜鸟驿站取快递,我都会经过这个游乐场。我很快观察到一个现象:孩子们在游乐场玩耍,他们的父母多在旁边陪着。但是这些父母不是在看手机,就是在聊天,没有一个能真正陪着孩子玩耍。就是说, 父母虽然在孩子身边,但注意力并不在孩子身上。

如今互联网普及,网友们对家庭教育模式做过很多有趣的总结。

例如,“丧偶式育儿”指家庭教育中的一方(多指父亲)缺失;“外包式育儿”指父母出钱把孩子交给别人(老人或保姆)带,以减轻自己的压力;“抄作业式育儿”指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照搬照抄、不动脑子、不变通;“快进式育儿”指父母特别着急、焦虑,希望自家孩子超过同龄孩子,而对自家孩子进行超前教育。

对这种孩子在一旁玩耍、父母却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教育模式,我觉得可以称为“打卡式育儿”。

“打卡”是现在年轻人流行的一种行为,目的是向别人展示“我做过了”。例如旅游“打卡”,来到某旅游景点,在有辨识度的景观前拍照,表示“我来过了”,好玩不好玩不重要;吃东西“打卡”,来到某餐厅,点上一桌子菜,食物好吃不好吃不重要,重要的是拍照要好看,然后发微信朋友圈,昭告天下“我尝过了”。

这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父母也一样。其实,他们知道陪伴孩子是自己应尽的责任,但又不情不愿,于是把孩子领出来,让孩子自己玩,他们则看手机、聊天,反正带孩子来过了,“打个卡”就行,至于和孩子有没有互动不重要。

我问他们为什么不陪孩子一起玩耍。他们说,我忙一天累坏了,好不容易有点空闲,能带孩子出来就不错了,孩子玩孩子的,我玩我的,挺好。

我理解,每个成年人肩头的担子都不轻,不过既然有了孩子,就要好好养。 “打卡式育儿”要不得,因为养儿育女一定要投入情感,父母有温度的陪伴是孩子人格健全的基石。

孩子渴望的不是游戏本身,而是被父母关注,以及获得父母真心陪伴所传递的情感

那么, 父母给孩子有温度的陪伴,要注意哪几点呢? 我想,无非是这几点:

第一,陪孩子玩耍,不是父母的恩赐,而是应尽的义务。

很多父母觉得上班辛苦,终于下班了或者到了双休日,本可以看看电视、睡睡懒觉,自己却放弃休息,带着孩子出来玩,做得已经相当不错了。这种父母把带孩子出来玩看成恩赐,所以要求孩子听话、别惹麻烦。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往往透着不耐烦和抱怨,使得孩子无法享受和父母在一起时无忧无虑的快乐。

其实,陪伴孩子,不是父母的恩赐,而是父母应尽的义务。如果父母觉得自己实在太累,不想出门,可以与孩子平等对话,说明情况,改成在家玩。我想,孩子多半会同意。因为孩子渴望的不是游戏本身,而是被父母关注,以及获得父母真心陪伴所传递的情感。

第二,陪孩子玩耍,父母要给予恰当的回应。

每个孩子都对父母有所期待。例如,孩子玩蹦床,迅速向空中弹起时,会感到紧张、刺激。这时,他希望父母把目光投向自己,脸上带着惊喜,嘴里发出惊呼:“哇,你能飞这么高,太棒了!”这不仅是对孩子的肯定,也是亲子之间的相互认同,孩子会为此感到幸福。

第三,陪孩子玩耍,父母会有更多机会观察孩子、挖掘孩子的天赋。

孩子天性爱玩。在陪孩子玩耍时,父母留心观察,很可能会发现孩子的天赋所在。

假如孩子喜欢玩蹦床,父母通过观察发现,孩子的平衡能力明显比同龄孩子强,就可以鼓励孩子,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勇敢些,尝试蹦得更高。有了父母的鼓励和支持,孩子会逐渐克服胆怯、享受冒险,而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也会重拾童年的欢乐。

第四,有回应的陪伴才是真正的陪伴。

父母陪孩子玩耍,在不断的回应中,把自己对孩子的关爱、欣赏等情感传递给孩子,而孩子也把自己对父母的喜欢、信赖,以及被父母赞美后的自豪呈现给父母。这样的陪伴才是有效陪伴,亲子关系会越来越好,孩子从中吸收的养分会比考试多考了几分更有价值。

因为亲子关系良好,孩子的人格才更健全,抗压能力才更强,以后在人生路上遇到风风雨雨,也能勇敢面对。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投入情感,不仅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对修复自己的人格缺陷也有好处。

总之,父母不要把陪伴孩子看成对自己时间、精力的消耗,而要看成亲子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认同、相互成就。

父母要记住: 陪伴孩子,是一件光荣的事,也是一件学问很深的事。“陪伴”不等于“陪着”,陪伴需要情感的投入、心灵的交流,不只是空间意义上的陪着。

作者:流沙

编辑:付晓康


作为父亲应该怎样陪伴女孩

父亲利用家里原来就有的理科实验器材,将科学话题讲解得饶有趣味,哥哥姐姐们勤奋好学,书斋里父亲的藏书堆积如山。 父亲虽然在经济上不能让孩子们过上富裕的生活,但却给了孩子们最最珍贵的财富。 尤其是父母亲那百折不挠的精神,能使孩子们受用终生 …人们通常认为女儿常常跟着母亲,她的性格形成自然受母亲的影响更大,甚至生活习惯也以她为榜样其实不然。 美国德学研究家谈到,父亲对于女儿性格的形成往往有更大的影响力。 如果你的女儿与你的个性有别,不妨仔细观察你的丈夫。 这位研究员说:认为只有母亲对女儿性格的形成担负重要的责任,是不对的。 一般来说,女儿在内心会相当爱父亲的,他的举止言行,是她模仿的对象,当然母亲也有部分是她的榜样。 她说研究已经证明:一个好父亲在女儿的自尊感、身份感及温和的个性形成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让一个小女孩在很小年龄即开始认识她父亲的一些性格,亲近父亲,让她知道这一切都是对的,她不必一切都像她的母亲,这是对她个性发展很重要的一着。 一位家庭系教授也说,女儿常会以父亲为榜样,他教会她做的事情,比人们想象的要多的多。 作为一个角色的榜样,许多做父亲的传授女儿生活上重要的经验与教训。 即使当一个父亲虽努力了却事业无成,对女儿也有鼓励,她会努力,去寻求上进,寻求成功。 父亲不得意,咬着牙去找新的工作,将教会女儿勇气与毅力。 平时,父亲每天上班,下班时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女儿看在眼里,会明白一个人对家庭所应负的责任,她将来会养家的。 他对她展示,甚至在寻常的生活中的行为准则,比如公平对待家庭所有成员的方法,将来女儿长大了也会公平处事。 当然,一个有影响力的父亲无形中还给了她一个未来丈夫的模范榜样,替她订出一个判断未来夫婿的标准。 加拿大一所大学的心理研究发现,少女时期获得父亲关怀与支持的女性,会有较好的感情与性心理发展,成人后处理与异性亲密关系的能力也较强。 加拿大安大略省圣杰洛大学针对20到24岁女学生所做的调查研究显示,父亲对女儿的感情、性心理与社会发展具有很大影响。 这份报告还说,女性是否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性别,与她们感觉父亲是否予以肯定和支持大有关系,内心认为父亲越肯定她的女性性别,处理性问题的能力越好,反之亦然。 但这只是针对“性心理”,而不是“性生理”发展。 因为研究发现,性心理发展健全的女性,并不一定性生活也圆满。 青春期以后,父亲对长大的女儿身感到不自在,开始疏远,不再像女儿小时侯那样一起玩、时常有亲昵动作。 他们指出,父亲让女儿感到威胁、疏远、不关心,会使女儿失去安全感,也会影响女儿的人格发展。 心理学界一般都认为:母亲对女儿的关爱和支持对女儿日后的自尊心、处事能力没有什么重大影响。 美国和新西兰心理专家的一项联合研究发现:父女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女孩青春期发育,要么促使女孩正常或提前到达青春期,要么延迟女孩跨入青春期的门槛。 没有父亲的女孩或受到父亲辱骂的女孩其青春期发育较早,而父女关系较好的女孩青春期发育较迟。 这表明父亲在生活中对女儿关心程度的高低和情感投入的多少,不仅影响到女儿的生理发育,还会影响到女儿的心理发育。 其实,父亲对女儿的影响还有很多。 女儿的计算能力来自爸爸,女儿的百米跑速度与爸爸有关,女儿通常使用左半脑还是右半脑也与爸爸有关,女儿未来的幸福指数更是与爸爸脱不了干系。 下面这些数据是美国密歇根大学历经50年的调查得出的,它们要表明的是父亲在女儿成长之路上的重大责任。 世界上众多的母亲发现自己的女婿和丈夫如出一辙!这是因为有65%的女儿在成年后会按照父亲的模式选择男友以及丈夫。 一部分父亲会称自己的女婿:那个讨厌家伙!这是因为另有15%的女儿成年后会选择和父亲类型截然相反的男人做丈夫。 究其原因可能是父亲的形象太令她们失望。 有43%的女儿从父亲那里继承了艺术天赋。 超过1/4的女孩子成年后认为自己对于服装的品位来源于父亲。 调查发现,为数不多的女孩子喜欢爸爸为她们的着装出谋划策。 53%的女儿成年后回忆,她们从父亲那里获得了更丰富的知识。 尤其是在历史、自然科学以及国际关系等女孩子通常不感兴趣的学科方面。 父亲对女儿的影响非同小可。 为了女儿未来的幸福,父亲应尽最大可能倾注一份爱给女儿。 父亲该怎样陪伴女孩?方法一:爸爸要多花些时间陪在女儿身边有一位妈妈非常庆幸自己为女儿的成长做出了明智的决定:我女儿3岁那年,老公因为工作关系,被派到了外地常年出差,而且一去就是3年。 刚开始我并没有觉得这会对女儿的成长造成什么影响,毕竟就算爸爸长期不在女儿身边,还有我这个妈妈在,而且我们母女一直相处得非常愉快。 可是前一段时间,我却因为一件看似很小的事情,将远在千里之外工作的老公召回到我们母女身边。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一天,家里来了一个安装网线的工作人员,而一向不爱跟陌生人接触的女儿,竟然围在他的身边说个没完没了,唧唧喳喳的小丫头把那位工作人员逗得非常开心,他还一直跟我说:“你家女儿怎么这么可爱啊!”最后,那人要走的时候,女儿竟然可怜兮兮地对人家说:“叔叔,你能抱抱我吗?”这着实让我感到纳闷。 等送走那人之后,我就问女儿为什么这么亲近那位叔叔,女儿说:“我觉得他长得像爸爸。 ”听完这句话,我的眼泪瞬间就落了下来,女儿是太渴求父爱了。 于是,我立即给老公打电话,让他尽快办离职手续,回来找工作,再也不能让女儿失去父爱了。 现在,老公每天下班回来都会和女儿待在一起游戏、学习,周末还经常带她出去玩,我发现女儿自从老公回来后变得和从前大不一样,不但性格开朗了许多,也更爱学习了。 这位妈妈真是理智而果断,意识到女儿遭遇的问题后能尽快将其解决。 父亲通常是家中最忙碌的角色,有时为了工作、家庭,他留给孩子的时间只能是少之又少,但父亲们要知道:女儿的教育永远比你的事业更重要。 所以,爸爸们应该多花些时间陪在女儿的身边,并且良性介入到女儿的生活、学习,乃至心灵中去。 方法二:爸爸要成为女儿人生正面的“参照标准”父亲在女儿的心中通常是“英雄式”的人物,而且大多是正面的印象,比如爱家、有责任心、能干、性格刚毅、幽默风趣、果断干练等,当然女孩的这种良性认知会让她对异性产生好感。 但如果父亲给女儿留下的是懒散、不务正业、酗酒成性、不负责任、粗暴、没教养等,那女孩便会对异性产生排斥心理,自然对婚姻也会保持消极观念,降低自己对异性的期望值,严重者会心理扭曲,造成令人惋惜的悲惨后果。 15岁的女孩梦莎坐在审讯室里,悔恨的泪水如雨水般停不下来,她是因为参与贩毒而被警察抓住的。 当办案人员在问到她的父亲时,梦莎显得情绪特别激动,她吼叫着说:“我没有父亲,不要和我提那个男人。 ”等她情绪平定后,说出了缘由:“自从我有记忆起,父亲在我心中就是一个粗暴的人。 他只知道打我和我妈,我跟我妈每天都生活在恐惧和泪水之中,小小的我,身上就已经布满伤痕。 如果我再见到他,一定杀了他!”而同样15岁的环环却与梦莎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 在一次绘画大赛上,环环获得了一等奖,她含着眼泪激动地说:“我很感谢我的父母,尤其是我的爸爸,我今天能有这个成绩,最大的功臣就是他。 ”所以,父亲要真正成为女儿人生正面的“参照标准”,给她一个健康、明亮的天空。 方法三:爸爸要支持女儿,成为她“最坚强的后盾”一天放学后,7岁的喜喜哭着回家了,一进家门就跑到爸爸的身边说:“爸爸,佳佳和强强他们欺负我!”爸爸看着伤心的女儿,不解地问:“佳佳和强强不是你的朋友吗?他们怎么会欺负你呢?”喜喜抽抽噎噎地说出了事情的经过:原来喜喜天生有些男孩子性格,看起来就像个“假小子”,玩游戏的时候,女生都嘲笑说她是“男孩子”,不愿意和她一起玩;男孩也不愿意跟她玩,而她的好朋友佳佳和强强也没有站在她这一边,所以她觉得朋友们都不喜欢她,甚至讨厌和她一起玩游戏。 听完女儿的哭诉,爸爸笑着说:“我的女儿怎么会是 假小子 呢,只不过是不像其他女孩那样娇滴滴,爱撒娇罢了,而且我的女儿性格开朗,爱说爱笑,还很勇敢呢,将来一定有所作为!”喜喜有些不确信地看着爸爸问:“爸爸,你说的是真的吗?”爸爸假装生气说:“爸爸什么时候骗过你!”喜喜觉得爸爸的话给她注入了很多的勇气,而且她渐渐变得自信、乐观起来。 后来,她发现她的朋友根本没有不理她,相反还很愿意和她做朋友。 女孩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问题,稍微处理不慎的话,就会让女孩怀疑自己,怀疑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而来自爸爸的支持和肯定,会让她重新审视自己,换另一个角度看待遇到的问题,进而变得理智、自信和坚强。 方法四:爸爸要成为女儿“最好的朋友”中国传统的父亲角色是“教导者、权威、财务保障、家庭主心骨”,而非“女儿最要好的朋友”。 相比较女孩而言,父亲更容易和儿子成为“好哥们”。 其实,女孩非常希望妈妈成为自己的心灵知己,爸爸成为自己最好的朋友。 有一个爸爸曾苦恼地说:“我一直认为 养不教,父之过 ,更坚信随时随地纠正和教育女儿是我做爸爸的责任。 但是我的教育竟让女儿觉得我是 敌人 ,我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而他14岁的女儿是这样说的:“我觉得爸爸根本不爱我,从来没有喜欢过我,在他眼里,我没有做对过一件事情,从头到脚都是毛病,而我的存在使他没有了快乐。 ”倘若作为父亲的你只是把教育女儿看成一种责任和任务,那将会失去对女儿的爱和沟通能力,只会让女孩产生逆反心理,对心中渴望的父爱产生失望感。 其实,要成为女儿的朋友并不难。 首先,父亲要调整自己的心理,把自己的威严降低,同时大幅提高在女儿心中的地位,真正用一个成熟男性的理性、睿智、宽容和慈爱来打动女儿的心;其次,父亲要不断地和女儿进行真诚有效的沟通,尊重和信任自己的女儿,用鼓励和肯定来奠定自己在女儿心中的位置。

父母爱的滋养决定孩子一生

女儿生下后,由于我父母做生意忙,加上两个弟弟还在上高中,顾不上带她。 公公婆婆在乡下忙着带小叔子的孩子,而我和老公在县城里工作,我家女儿便成了“孤家寡人”。 最后实在没有办法,我和老公就为女儿雇了一个保姆,保姆是乡下十四五岁的小姑娘。 在女儿六个月到三岁期间,我们雇的保姆中途轮换了好几个,有的由于家里有农活来不了,有的打算要去外地打工,有的自己不喜欢带小孩……从女儿6个月到3岁之间,我和老公为了女儿绞尽脑汁,费尽了周折。 在雇保姆带女儿的日子里我非常羡慕带孙子的爷爷奶奶,一方面不用像我们频繁更换保姆,同时也可以给儿子媳妇减轻了负担,让他们安心工作,但是后来在我阅读了孙云晓的一些家庭教育书籍,学习了一些教子知识之后,得知了一些孩子年幼时缺少父母陪伴的失败案例,我终于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理解。 父母的爱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营养,同母乳、奶粉一样不可缺少,如果父母只注重孩子的饮食、安全、穿着之外,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关爱和陪伴,这种母爱父爱往往是不健全和不完整的。 “好的关系胜过一切教育。 ”——孙云晓 孙云晓在《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中的写到一个叫马越的孩子,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关爱和充足的亲情交流,使她内心深处没有安全感,因而出现了焦虑,逐渐变得敏感多疑。 后来又加上老师的歧视和班集体的冷漠,最后发生了许多悲剧。 作家王朔在《给女儿的信》中说,小时候他被送全托,父母因工作脱不开身,星期天也不接,常常是几个星期才接一次。 他当时就觉得自己不是爹妈生的,而是“政府生的”,直到中年还耿耿于怀,跟父母很生分。 作家老鬼是著名女作家杨沫的儿子。 因为杨沫怕影响自己的写作,孩子一出生就把他送到农村老家,直至上小学才接回身边。 由于长时间不在母亲身边,孩子跟母亲没有感情,见了母亲就躲得远远的。 老鬼在回忆母亲杨沫时不无遗憾地说,我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在母亲身边撒娇的经历。 现实社会中不称职的父母很多:有些父母把孩子生下之后,完全交给老人,自己很少操心和过问孩子的生活、学习,很少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有的孩子在不到三岁的时就被父母送到了托儿所,有的母亲为了保持身材甚至拒绝母乳喂养。 有的父母在孩子身上的投资很大方,舍得花钱却舍不得花时间。 他们不明白,金钱的投入不能代替感情的投入。 投入多少金钱也不能作为削减感情投入的借口。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投入和回报是相对应的,情感投入偷工减料,回报必然缺斤短两。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最大的优势是由于特殊的血缘关系和亲情关系,父母对子女具有强烈的感化作用,子女从感情上乐于接受父母的教育。 但现在,由于父母之爱的缺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望大大降低、对子女的感化作用大大消减、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则是必然的。 孙云晓:“祖辈参与孙辈的抚养益处甚多,但是父母的主体责任是无人可以代替的。 在青岛等地流传隔代教育新民谣:妈妈生,姥姥养,姥爷天天菜市场,爸妈回来就上网,爷爷奶奶来欣赏。 这显然是一个不正常的状态,一是祖辈责任大于天,过于劳累有损健康;二是父母失职也失去了自身成长的机会;三是亲子关系疏远甚至对立,将成为两代人终身的障碍和困扰。 所以,除极特殊情况外,应确立家庭养育的基本原则,即【父辈不可缺位,祖辈不可越位,而孙辈不可缺爱】。 ””隔代教育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1.祖辈人养育孙辈人时,容易感情用事,娇惯、溺爱的现象比较普遍。 2.祖辈人容易重视生活上的照顾,轻严格管理上的教育。 3.老年人年老体衰,受体力、精力所限,往往重静轻动。 大量事实表明,两代人在教育观念、教养态度、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容易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使一些孩子无所适从,出现了性格孤僻,与父母感情淡漠,行为、学习习惯不好,自控能力差,综合素质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家庭教育专家赵忠心由此可以下个结论:孩子在十八岁以前父母的陪伴至关重要,他成年生活的幸与不幸,全部都与童年有关。 父母朋友千万别因工作忙为借口而把孩子完全托付给老人,老人可以帮着带,但是绝不能代替父母的角色。 下班时间、节假日、双休日等只要有时间、有精力就要自己带孩子,尽量不要错过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 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就是爱的滋养,它比物质营养更重要、更有价值。 缺少爱的滋养的孩子迟早会出现许多的问题和麻烦。 “千万不可低估童年的创伤,童年的幸福或痛苦都是一生的底色,有些扭曲甚至终身难以改变。 ”——孙云晓“孩子对父母最大的期待就是爱心和陪伴,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固有的优势,要密切父母子女亲情,家长就必须要多付出,在孩子身上有尽可能多的切切实实的感情投入,子女才会听从父母的教导,亲子关系才会密切和谐,家庭才能成为人生幸福的港湾。 ”——家庭教育专家赵忠心父母白天忙工作,下班后走忙着带孩子,可能会非常辛苦,但是回报也是丰厚的,根据我自己带孩子的实际经历,我感到父母带孩子有以下优点: 亲子关系和谐融洽,父母管理孩子容易产生效果; 孩子容易产生爱心和感恩心; 孩子的性格比较开朗,容易与他人相处; 孩子的自信心很强 ……“孩子与父母的感情是先天的,如果长时间离开父母,就会产生情感性饥饿,表现出对母爱的渴望,这对孩子的感情或多或少也会有伤害。 当孩子回到父母身边后,父母与孩子重新建立感情一般要费很多的精力。 有的人在成年后都有父母感情淡漠,这与他们在小时候与父母长时间隔离有直接的关系。 年轻的父母最好自己带孩子,即使有老人帮着带,也要以自己带孩子为主,老人不能喧宾夺主,包办代替。 ”——家庭教育专家赵忠心很庆幸自己亲自带孩子十多年,直到她18岁外出求学,在扶养和教育女儿方面我是无悔的,也是欣慰的。 欢迎扫码关注作者简介:臧晓芸,女,生于1971年2月,49岁,水瓶座,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本科学历,从事中小学英语教学26年,喜欢阅读和写作。 每天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

幼儿教育为什么更注重情感教育案例分析

浅谈情感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要作为幼儿的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 真正要做到这三点其实并不容易,虽然我们每天都与孩子在一起,但是孩子的点滴成长往往会被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因此也不能得到我们的回应。 帮助孩子成长需要教师的细心,耐心以及持之以恒的信念。 无论处在什么年龄段的孩子,都需要老师的关心与抚慰。 而现实中很多时候,教师往往忽略了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感情的机会,经常偏重于引导孩子能积极参与日常的教学活动,对于孩子在活动中情感培养的分量略显不足。 郭沫若先生曾经这样说:“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情感教育、美的教育入手。 一个人对父母、对同伴、对周围的人有了深厚的感情,才能服务与社会,立足与社会。 ”可见幼儿期是人的情感发展的关键期,发展幼儿的情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行为,对于提高其社会化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现在的教师或家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知识传授和身体护养,而轻视对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尤其是忽视情感方面的培养,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它对智慧的发展,德性之养成以及整个人的成长来说,像阳光,如雨露,没有健康的情感,便没有完美的童心,更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 由此可见,重视良好的情感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用爱心拥抱孩子,是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的先决条件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 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不爱的教育,没有不需要爱的孩子。 教师只有把爱心献给孩子,孩子才能积极接受教师的教育。 如我班有个叫沈旻宇的小男孩,十分可爱聪慧,语言表达能力很强。 但他每天入园时,总哭着要奶奶陪他呆在幼儿园,若他奶奶不答应,就哭得非常伤心。 每当这时,我就连忙走近他,拥他入怀,轻声告诉他:“老师也像妈妈一样陪你上课、吃饭、睡觉,跟你一起做游戏好吗?上课时经常请他回答问题,自由活动我时常把他叫到身边,摸摸他的小脸蛋,拉拉他的小手。 在我真情的感染下,倔强的旻宇终于接纳我。 如今,能说会道的他经常向我倾诉他的喜悦和烦恼,我也会帮他出主意,共同想办法,从不轻易指责他,更不是居高临下,而是如朋友一样平等对待他。 有一次自由活动时,旻宇玩太投入了,忘了上厕所而尿湿裤子,小朋友纷纷告状说旻宇尿裤子了,但为了维护自尊,他极力掩饰,说是下雨天妈妈没把裤子晒干,不是尿裤子,面对这种说法,我并没有当众揭穿他,而是理解地说:“回家要告诉妈妈,以后裤子要晒干,旻宇穿上才不会湿湿的。 ”他机灵地说:“下次没晒干的裤子旻宇不穿了”。 同时又引导他以积极的、合作的言行与其他小朋友交往。 我们要真正地关心、爱护每一个幼儿,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独立性,把爱的情感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多些鼓励、多些关心,用亲切的态度、甜甜的微笑与孩子进行交流,藏起教师的尊严,以自身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孩子的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爱的震撼,并主动地尝试去爱别人。 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有益于幼儿身心健康的教育。 二、营造良好的交往氛围,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家庭中,孩子一般只与家人交往,进入幼儿园后,幼儿的活动范围就从家庭扩大到学校,交往范围明显扩大,他们要学会与同伴交往,分享合作。 为了让幼儿感受在集体生活中与同伴交往的乐趣,教师可以定期的让幼儿带上心爱的玩具或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到幼儿园来与同伴一起分享。 在活动中教师通过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鼓励幼儿与同伴进行交往。 活动后,让幼儿讲述自己的交往过程、交流各自的交往方法,体验交往的乐趣。 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节日活动为幼儿创设了愉快的交往机会,是提高交往能力的最有益的活动之一。 我们曾充分利用“六一”儿童节,因为这是全世界儿童的节日,这一天是属于他们的。 为了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我们把传统的表演节目改为开展一些趣味游戏活动,让大班、中班和小班的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参加到游戏中来,他们都是主角,教师当配角。 这一天不同年龄班的幼儿在一起活动,无拘无束的他们感到特别有趣,无形中孩子们既扩大了自己的交往范围,同时又享受到节日的快乐,并体验到交往的乐趣及同伴之间的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的快乐,从而发展了交往能力。 三、发展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是培养良好情感的重要因素 幼儿时期能否具有一定克制冲动,控制情绪的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预示着他将来能否获得成功。 因此我们应该及时把握情绪控制发展的重要时期,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当孩子的某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他们会表现出跺脚、哭闹等消极情绪。 这时,我们要理解并真诚接受孩子的情绪表现,给孩子提供适当的机会和场合,进行及时正确疏导,让其把不满情绪发泄出来,因为不满情绪的压抑有碍身心健康。 但还要教育孩子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已的情绪,提高情感表现的自控能力。 如:我班有个小男孩,刚入园时任性、暴躁、自私,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要小伙伴听从他的指挥,谁不听他的,他就推谁,攻击性行为较多,班上的孩子大多不喜欢与他玩。 于是,我常利用孩子们的情景表演、角色游戏、讲故事等形式引导他与小朋友友好相处。 这孩子记忆力特强、体育动作很到位、爱劳动,我就发掘他的这些闪光点,经常鼓励他、表扬他,同时引导他为集体做好事,帮助他在同伴中树立威信和良好形象,小伙伴们逐渐地接受他并乐意亲近他。 同时,我们成人也要注意控制自我情感,无论遇到什么打击和不幸,都能始终以乐观的情绪和饱满的精神面对孩子、面对生活,而决不能把孩子当成发泄不良情绪的对象,我们要做一个情感健康的人,以自身的榜样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来说,更为重要的是有意识地教给他们为了他人的利益控制自已的需要和情感,使他们学会站在他人角度来考虑问题,从而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情绪情感,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四、家园密切配合,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保证  《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 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由此可见,家园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统一教育要求,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保证。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但目前大多数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智力投资,而不重视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不强化爱的行为。 有的家长甚至教孩子“别人打你一下,你就还他两下。 ”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孩子在幼儿园爱老师、关心同伴;到了家里却对父母、长辈发脾气,蛮不讲理。 如:我班陶珠含小朋友在家与在园表现不一样,在家要家长喂饭,不吃青菜、鱼,不收拾玩具。 可在幼儿园自已吃饭,没有挑食的现象,午休起床时,她自已穿衣叠被,还能主动帮助其他小伙伴扣钮扣、系鞋带等。 我了解她这两种回然不同的表现后,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认识到不恰当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成长的危害,经过一段时间的家园配合教育,能干的陶珠含不再是一个宝宝两个样。 因此,帮助家长提高认识,促使他们改变不正确的教育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还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介绍一些培养孩子爱的情感的教育经验,在“家长学校讲座”活动中,组织家长学习“如何在家庭中营造友爱和谐的精神环境”等文章。 这样家园互通,形成合力。 使孩子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已,形成自尊、自信、自主、自控、独立性强、有责任感、善于社会交往等积极情感,让幼儿从小开始学习做人,成为具有健康心理的,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 总之,在平时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沟通”这个渠道,让我们可以更公正、更客观地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 我们不要忘记孩子的身心发展变化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不光要渗透在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还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生教育的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同时,要为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 让我们的每个孩子都有良好的个性、特长,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为具有时代精神的人,使孩子以健康的心理来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 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教师的重任。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caijing/4958.html
中法人文合作发展正当其时 综述
五一 假期中国资产大涨 高手看好房地产等板块!5月A股有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