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 让牦牛产业 牛

畜牧业 牦牛

西藏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创新争先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个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西藏自治区优秀农牧业科研工作者、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2023年度西藏工匠……凭借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属于他的荣誉接踵而至。他就是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区农牧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巴桑旺堆。

出生于西藏日喀则萨迦县一个农民家庭的巴桑旺堆,从小伴着牛羊长大,大学考入西藏农牧学院。1991年,巴桑旺堆进入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工作。

巴桑旺堆说:“参加工作后,我参与了‘江孜县牛羊寄生虫季节动态调查研究’项目,那时候西藏畜牧业科技基础数据缺乏,许多领域都未开展研究,我只能利用大学所学知识,慢慢钻研。”

那几年里,巴桑旺堆整天与牲畜的粪便、内脏打交道,虫种鉴定、统计分析、整理数据,成了他每天的功课。巴桑旺堆的努力没有白费,在他的摸索、研究下,首次全面系统地摸清了西藏牛羊寄生虫的种类和危害,提出改春秋两次驱虫为冬季一次性驱虫新技术,这项研究成果在高原牧区被广泛采用并取得显著效益。

成绩的取得,更加鼓舞了巴桑旺堆向畜牧业领域关键技术进行科研攻关。

“西藏是我国第二大牦牛主产区,牦牛遗传资源丰富独特,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兴边富民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独特的高原气候,牦牛饲养周期长、生产性能低、牦牛出栏率低,科学养殖就显得尤为重要。”巴桑旺堆告诉记者。

为了改善牦牛养殖现状,发挥牦牛产业优势,巴桑旺堆常年奔忙在生产一线,通过对藏西北地区牦牛的种质资源特性研究,鉴定出一系列新的可能与牦牛高原适应性特征相关候选基因。经过多年研究,巴桑旺堆采取牛犊早期断奶催生母牛发情、“冬棚夏草、冬圈夏草”半舍饲育肥等措施,攻克了高海拔牧区母牦牛产犊率低的技术瓶颈,进一步缩短了牦牛的繁殖周期,加大了种用个体的利用效率。

聚焦自治区边境地区和高海拔牧区脱贫攻坚目标,结合牦牛产业技术需求,巴桑旺堆带领科研团队先后赴拉萨市、山南市、日喀则市、那曲市、阿里地区等地采集牦牛群体耳组织,深度挖掘鉴定阿里野血牦牛等优异遗传资源,进行群体近交系数测定及多样性评估,开展牦牛优秀种牛引进与种畜串换技术、牦牛“一年一胎”生产关键技术等研究。揭示了舍饲条件下提高牦牛繁殖效率的内在机制,建立了全舍饲条件下母牛高效繁殖、犊牛早期断奶、营养调控、饲养工艺等方面的集成技术体系和提质增效模式。

在巴桑旺堆和团队的努力下,我区全舍饲牦牛群体繁殖率达57.3%,犊牛成活率达92.5%,一年一胎率达到60%;犊牛生长至30月龄时,25%的母牦牛实现产犊,将牦牛平均生育年龄从4岁缩短至2.5岁;同龄公牦牛平均体重284.6kg,60%体重已超过300kg,将牦牛出栏年龄提前了2-3年。

同时,为满足牦牛肉全年均衡供给,巴桑旺堆带领科研团队在拉萨市当雄县和达孜区、林周县,那曲市嘉黎县开展了牦牛全舍饲错峰错季短期育肥出栏技术研究,提出了冷暖季生长期和育肥期能量和蛋白需要参数,育肥牦牛日增重达到750 g以上,头均增收1000-1200元,累计示范头数8000头,打破了传统放牧养殖模式,促进了牦牛集约化规模养殖,解决了放牧牦牛集中出栏上市与新鲜牦牛肉类季节性均衡供给不足的矛盾。

巴桑旺堆的故事不止于此。30多年间,巴桑旺堆始终肩负起推动畜牧业增产增效和农牧民增收致富的初心使命,常年奔走在海拔4500米以上广袤牧区乡村,不仅攻克了多项畜牧业领域关键技术难关,还将科技成果运用到高原畜牧业中,带动那曲市、阿里地区、拉萨市、日喀则市等地59万平方公里的农牧民依靠科技养殖致富。

“成果留在农家牧户,论文写在高原大地。”这是巴桑旺堆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近年来,巴桑旺堆与他的团队成员围绕高海拔牧区牦牛产业需求,以“三区三州”定点扶贫县为重点,在全区35个县(区)开展牦牛养殖场设计、牛群结构调整、牦牛本品种选育、牦牛适时出栏、错峰错季育肥、“一年一胎”生产、饲草料调制加工、养殖设施装备应用等方面的技术指导服务。截至目前,累计举办现场会5次,各类科技培训72期, 培训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农牧民等2300余人次;发放各类实用技术手册1万余册。

“我将继续坚守初心使命,加强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围绕西藏特色牦牛产业进行科研攻关,助推牦牛产业加速发展,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巴桑旺堆说。


青海高原牦牛的开发利用

高原

我国西部地区各民族虽然对牦牛的屠宰加工有着悠久历史和经验,但是大多只限于小规模的传统手工制作。 技术落后、设备简陋,品种单一、产量低、数量少,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虽有些中小型肉制品加工厂开始建立起来,但大多数处于起步阶段,采用传统的加工方式,存在着低水平、低效益、低产量,以及工艺技术人员缺乏,科技含量低,高新技术的引进困难等困素。 因此,开发出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品牌特色的牦牛肉制品、营养保健品、绒毛制品及牦牛资源的综合利用,进行深度开发,振兴民族经济势在必行。 牦牛文化源运流长,博大精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旅游产业发展,对牦牛产业进行文化挖掘,具有重要经济、社会价值。 发展牦牛经济和牦牛文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区域经济、单品种文化,而是一个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大事。 因此,加紧对牦牛文化的研究,尤其是要丰富现代牦牛文化思想,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 四、

发展牦牛业应积极推广应用的科学技术有哪些?

以科技为导向,利用牦牛物种资源,改良牦牛品质,提高牦牛生产性能,壮大牦牛产业,示范带动我国牦牛产业科学发展,增强区域经济收益,使牦牛产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助推剂。实现农牧民增收,使牦牛产业真正成为富民工程。以优质、高效、生态为特点,重点推广以下技术。

(1)品种改良技术

包括牦牛复壮新技术,包括采用野牦牛冻精或含1/2野牦牛基因种牛,人工授精或本交改良复壮家牦牛;经济杂交技术,“一代乳用,二代肉用”的终端杂交法,在条件较好的牧区或半农牧区,可采用人工授精大量生产杂种牛,以建立山区肉牛产业;大通牦牛、天祝白牦牛、九龙牦牛、麦洼牦牛等优良品种的本品种选育技术;选育生产优质种公牛,向全国牦牛产区供应优良种公牛,改良当地家牦牛;在牧区逐步推广犏牛半舍饲产奶、牦牛放牧产肉(包括全哺乳产犊牛肉)的生产新模式。

(2)营养调控技术

包括糖蜜尿素舔砖的推广,以改善牦牛营养状况;制砖机的推广,根据不同时期提供相应配方,便于分散的牧户制作舔砖;牛生长素的推广,成熟的牛羊饲料育肥添加剂,牦牛放牧育肥和舍饲育肥增重可提高15%。

(3)畜产品深加工技术

包括牦牛血液及脏器综合利用技术;牦牛肉、乳深加工技术;牦牛乳清、乳清蛋白及干酪素生产技术;牦牛绒现场初分梳技术等。

技术

(4)草地生产系统优化技术

包括牦牛产肉生产系统综合配套技术,制定牦牛肉等级标准;牦牛放牧+补饲育肥技术,采用低投入低成本较粗放的草地放牧形式繁殖架子牛,生产优质牦牛肉的配套技术。

提高牦牛业经济效益的方法有哪些?

(1)饲养优良牦牛品种

牛

选择良种牦牛饲养,可采取以下方法:后备公牛分三步选留,半岁初选、一岁半再选、两岁半定选。落选者一律阉割,定选的公牛投入母牛群中竟配,能力弱者淘汰。后备公牛应当来自选育群或核心群经产母牛的后代中,对其父的要求是:体格健壮,活重大,悍威强但不凶猛,额头、鼻镜、嘴、前胸、背腰、尻部要宽,颈粗短、厚实,肩峰高长,尾毛多,前肢挺立,后肢支持有力,阴囊紧缩,毛色符合品种标准要求。母牦牛的选择应当着重于繁殖力,初情期超过4~5岁而不受孕者、连续3年空怀者、母性弱不认犊者都应及时淘汰。

(2)开展杂交改良

开展种间杂交,主要有二元杂交、轮回杂交和终端杂交三种模式。二元杂交即用普通黄牛和培育品种公牛交配或人工授精生产犏牛。轮回杂交即用一个培育品种公牛配母牦牛生产犏牛,再用培育品种公牛配母犏牛,生产F 代。终端杂交即用一个品种公牛配牦牛产犏牛,再用另一个品种公牛配母犏牛,所生F 代无论公、母牛全部育肥产肉。这样既提高了F 代的经济价值,又防止各类杂种牛的扩散,保持了经济杂交的持续进行。

(3)导入野牦牛基因

导入野牦牛优良基因是将野牦牛的血液导入家牦牛,达到改良复壮的目的。野牦牛是家牦牛最近的祖先,由于严酷的自然选择和特殊的闭锁繁育,野牦牛体格健壮,体型外貌一致,基因纯合度高,属于优势的“原生亚种”。而家牦牛管理粗放,无科学选育,近交严重,加之掠夺式的经营,体格变小,生长缓慢,生活力降低,属于退化的“驯化亚种”。据试验测定,野牦牛与家牦牛杂交一代及其横交后代初生重、6月龄重、日增重、1.5岁重和2.5岁重提高幅度分别为13.72%、24.87%、27.7%、34.2%和37.6%。牛犊越冬死亡下降4个百分点,母牛初情期提前一年。在牦牛产区,当配种员技术熟练时,在野外可采用“驮牛试情,人工保定,现场解冻,人工输精”,完成授配。尚无人工授精条件的可购含1/2野牦牛血的横交公牛,按1∶20的公母比例投入家牦牛群中自然交配。

(4)建立补饲制度

建立补饲制度。当前犊牛以10%的死亡和25%~30%的体重损失度过枯草期。所以在枯草期对母牛、犊牛进行补饲,以减少体重损失,对缩短体重补偿期,提高养殖效益十分重要。

(5)延长牦牛采食时间

那曲市

牦牛终年放牧,采食时间长短直接影响其营养水平。青草期每天放牧14小时以上,才可达到应采食量的90%,以满足基本需要。

(6)精心培育犊牛

犊牛培育采取母牛的全部乳量哺食犊牛,6月龄体重达到135千克以上,18月龄发情受孕,顺利产犊。实验证明,只吃1/3奶量的犊牛,6月龄体重才达到60千克,3~4周岁初情期才到来,产犊困难,公牛精液品质差。

(7)适时出栏

牦牛18月龄出栏,可以给生产实践留出灵活性选择。此时牦牛出栏,恰好活重及肌肉增长的旺盛期刚刚结束。18月龄牦牛虽然经历了一个冬季,但牦牛具有补偿生长特点,其出生后第一冷季,造成的生长停滞下降,到第二个暖季生长季节时,甚至比未受限制时增重还要快,能很快恢复体重。在传统的牦牛产品中,肉、乳、皮、毛、绒平分秋色,没有突出重点。牦牛犊当年育成出栏,或18月龄出栏,则突出了牦牛肉,把肉当做主攻方向,作为主导支柱产品生产。

(8)减少牦牛饲养数量

现在牦牛饲养周期太长,七、八年甚至十来年才育成出栏。牦牛从出生到4岁时,经过4个冬季,累加减重量相当于2头牦牛的净肉量。牦牛在4~5岁时,暖季增重与冷季减重几乎持平。牦牛年龄越大,单位增重所消耗的物质就越多;饲养时间越长,度过冬季的次数越多,损失活重的数量也越大。在寒冷缺草的冬季,实行牦牛减员政策,是牦牛产业化的突破口。这样商品畜就不必再度过缺草少料、天寒地冻的冬季,就省略了消耗掉膘减重的冬季。需要越冬的只有数量较少的母畜种畜,减少了对棚圈草料的需求,可以将宝贵的数量极少的饲草饲料和棚圈资源,留给基础母畜使用。同时也减轻了冬春草原放牧的压力,保护了冬春脆弱期的草原生态。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caijing/551.html
美国再现 曾服刑24年刚出狱 弗洛伊德之死 黑人男子遭警察跪
引关注 中欧 朋友圈 双向奔赴 多家外媒积极评价中国扩容 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