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央行一周内疑三次出手干预 波动背后 日元黄金周 过山车

原标题:日元黄金周“过山车”波动背后:日本央行一周内疑三次出手干预

在这个五一黄金周,面对日元此前的颓势,日本央行并未“躺平”。

4月底以来,外汇市场上日元走势波动剧烈。日元兑美元汇率此前一度跌破160,但5月3日已经反弹至152.75,单周涨幅高达3.5%,涨幅为17个月来新高。对于日元短时间内的猛涨,无论是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还是负责日本外汇事务的最高级别官员神田真人都对于日本政府和央行是否出手“救日元”表示“不置可否”。

日本央行网站5月2日的最新公告显示,由于财政因素,其经常账户可能会在5月7日(日本市场5月3日和6日因公共假日休市)下降4.36万亿日元。

日本央行的这则最新公告耐人寻味。结合日元在外汇市场上于4月29日至5月4日一周内的剧烈波动,日元起伏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日本央行疑三次干预

此轮日元汇率波动中,市场人士根据日本央行统计数据推测,日本央行的第一次干预或出现在4月29日,干预规模约为5.5万亿日元。干预后,隔夜美国尾盘,日元兑美元汇率在几分钟内从当时的157.58日元左右飙升至153.04日元。彼时就有交易员猜测,日本政府以及央行可能已经出手干预。

日本央行的第二次干预则被认为出现在5月2日,干预规模或为3.5万亿日元。但这两次疑似干预后,日元在外汇市场上的强势并没有维持多久。5月2日亚洲交易时段,日元兑美元汇率一度下跌1.1%,触及156.28日元,进一步接近疑似干预前水平。

5月3日,日本央行疑似再次下场,将日元兑美元汇率拉回到153以内。由此,日元兑美元本周涨幅接近3.5%,为17个月以来最大单周涨幅。

日本政府和央行上一次干预汇率还是发生在2022年9月和10月,日本财务省曾经耗资约9.2万亿日元(约606亿美元)三次支撑日元汇率。当时,日元汇率一度跌至1美元兑151.95日元。干预后的效果立竿见影,2022年最后两个月,日元汇率从1美元兑151日元拉升至127日元附近。不过,随着美联储此间持续加息,日本央行持续超宽松货币政策,日元在贬值道路上越走越远。

当前日本政府和央行继续对外汇干预保留“神秘感”,并未承认外汇干预操作,相关数据也仅是市场分析结果。不过,日本政府每月都会公布外汇干预的数据。4月的相关数据将于4月30日18点公布。不过,每月的公告通常不包括每月最后几个工作日的数据。因此,日本政府和央行时隔一年半后是否再度出手干预,以及具体的干预规模将会在5月底揭晓。届时,日本财务省将公布4月26日至5月29日期间用于干预汇市的资金总额。

警示干预风险

对于日本政府和央行是否干预,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专家均认为,即便政府干预,也无法从根本上扭转日元在外汇市场上的颓势。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院长陈言告诉第一财经:“(干预)效果也是暂时的,毕竟政府能拿出的日元规模有限,在庞大的外汇市场上终究会被稀释,因此无法通过干预维持日元长期走高的态势。”

陈言告诉第一财经,“对当前日本经济影响深远的‘安倍经济学’中,日元贬值占据重要地位。这一政策延续至今,即便当前日本央行易主,进入植田时代,也是如此。”除了是日本政府坚持了十多年的“国策”外,陈言还认为,日元贬值符合日本大企业,尤其是在海外积极布局的大企业的利益,“对于日本而言,手头有充足的产品能够卖到国外,能够通过扩大产品的销售,增加企业效益,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因为货币的贬值,强化本国产品的出口,让贬值为企业增加活力,充实股价,让财务基础更为牢固。”

东京市场风险咨询公司研究员吉福家也(Koji Fukaya)也认为:“政府的介入旨在发出警告,即不允许日元自由落体。不过,借此指望日元扭转颓势却很难。不仅仅投资者、交易员这么看,日本普通民众也是如此。”

摩根大通日本市场研究部的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3月底,日本官方外汇储备中有约9940亿美元的“证券”和1550亿美元的“存款”。理论上,日本货币基金可以利用所有的外汇储备进行干预,但实际情况中不太可能这样做。

而且,摩根大通表示,在G7国家此前达成的外汇承诺中,外汇干预仅是一种特殊的行动,仅用于应对市场短期内的过度波动。

对于日元波动,4月26日,美国现任财长耶伦巧妙地回应了“若日本干预汇市”的问题。耶伦表示,“通过市场调整汇率,正是各国能够拥有不同政策的方法之一。对于那些在外汇市场具有决定性影响力的国家而言,只应在极其罕见的情况下进行干预。”她同时强调,美国希望这些情况很少发生,并且是在出现过度波动时才发生,而且他们也能提前来征求意见。

5月4日,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表示,货币干预在改变汇率方面是无效的,即使日本最近采取的大规模干预措施也是如此。他表示,“考虑到资本市场的巨大规模,我认为证据是相当清楚的,干预不起作用——即使考虑到日本进行干预的规模。”与此同时,萨默斯表示,日元已经变得捉襟见肘。

美国银行的最新研报也提到了日元近期的波动。美银认为,从长期来看,日本央行要保卫日元,干预的花费和时长都将多于2022年,因为套息交易和日本的结构性赤字继续对日元兑美元汇率施加上行压力,直到美联储开始降息;而短期内,如果日本央行的干预规模超过10万亿日元(约650亿美元),估计对日元不利,因为这意味着外汇储备快速下降。


谁能帮我把本次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前因后果详细地给兄弟解释一下!

刚刚过去的一周,一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大海啸席卷整个华尔街。 一家接一家大型金融机构轰然倒下,美国政府史无前例地动用万亿美元生死大救赎,各国央行空前一致出手救市,投资者的心随着股指剧烈波动而上下起伏。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危机?发展中的中国资本市场该从中汲取怎样的教训?日前,本报记者独家采访了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 祁斌表示,美国投资银行经营模式的激进转变、美国金融市场过度自由的监管和发展模式以及过于廉价的信用,是导致华尔街金融危机的三座冰山。 他认为,我们应该认真研讨华尔街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借鉴其教训,但也要充分考虑我国国情,要看到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阶段与华尔街的不同。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应该审慎推进金融创新,强化风险控制机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海面下的三座冰山祁斌认为,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只是海面上的浮冰,是华尔街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因。 华尔街金融危机的根源,源自隐藏于水底的三座冰山,其最早的形成,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 第一,美国投资银行的经营模式在过去十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度投机和过高的杠杆率使得投行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传统上以赚取佣金收入为主、对资本金要求很低的投资银行,在高利润的诱惑和激烈竞争的压力下,大量从事次贷市场和复杂产品的投资,投行悄然变成了追逐高风险的对冲基金。 例如,高盛公司在近年内,直接股权投资和其他投资所获占到其总收入的80%左右。 出于竞争压力,其他投资银行也在做类似的转型。 在对大量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中,投行赚取了大量利润,例如高盛和摩根斯坦利两家投行在过去十几年中每年的平均净资产回报率高达20%左右,远远高出商业银行12%-13%的回报率。 但同时,这些投行也拆借了大量资金,钱不够就借,杠杆比率一再提高,从而积累了巨大的风险。 雷曼兄弟宣布进入破产保护时,其负债高达6130亿美元,负债权益比是6130∶260,美林被收购前负债权益比率也超过20倍。 过高的杠杆比率,使得投行的经营风险不断上升,而投资银行在激进参与的同时,却没有对风险进行足够的控制。 一方面,由于杠杆率较高,一旦投资出现问题会使其亏损程度远远超出资本金;另一方面,高杠杆使得这些投资银行对流动性要求较高,在市场较为宽松时,尚可通过货币市场融资来填补交易的资金缺口,而一旦自身财务状况恶化,评级公司降低其评级使融资成本上升,便可能造成投资银行无法通过融资维持流动性,贝尔斯登便是因此遭挤兑而倒下。 同样,评级公司降低雷曼兄弟的评级,也是其彻底崩盘的重要因素。 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一家对冲基金倒下,就掀起了金融市场的轩然大波,而现在这么多投资银行实际上在变相从事对冲基金的业务却缺乏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潜在的风险可想而知。 第二,美国金融市场过度自由化的发展模式走到了极端,衍生品过度泛滥,监管长期缺位,直至出现系统性的崩溃。 摩根斯坦利亚洲区前主席曾表示,在全球所有金融市场中,东京和纽约的金融市场可能是两个极端。 东京市场是全世界最没有创新的证券市场,而纽约市场是全世界最有活力的市场。 他说,两个市场迥然不同的原因可能非常小,那就是,在两个市场上对证券的定义有所不同。 在东京市场,证券被定义成为Stock or Bond--也就是,股票或债券。 如果一个金融产品不是股票或者债券,上市之前政府的审批可能长达两年。 而纽约是另外一个极端,那就是Anything Under the Sun--太阳底下的任何东西,只要你能想到,上午一包装,下午就能卖出去。 所以各种金融衍生品和证券化产品在美国非常多,金融机构不停地创造出各种各样眼花缭乱的复杂产品,通过柜台交易(OTC),不需要论证,也没有监管,只要有对手方买,能够成交就行,当然这些对手方大都也是金融机构。 这种模式使得金融产品极大地丰富,但有时候容易走过头了,使得资产证券化产品等金融衍生品过度泛滥。 一旦系统性风险出现的时候,危机就来得很快。 第三,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美国信用体系越来越廉价,不仅透支了未来,也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这从申办信用卡可见一斑。 九十年代初期,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大概半年后才能拿到第一张信用卡。 但到九十年代末期,一个刚到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一周之内就会收到几张信用卡,甚至在机场飞机刚落地就有信用卡公司主动给他办理。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人透支未来的消费习惯愈演愈盛,而透支的利息高达17%左右,信用卡公司为了追逐这个高额利润,就疯狂地到处寻找下一个客户,甚至主动给毫无信用记录的人邮寄信用卡。 同时,17%的利润,也使得信用卡公司能够承担较大比例的坏帐,所以大量信用卡公司也疏于控制信用卡使用环节中的各种风险,出现了问题就轻松地将其作为坏帐撇掉。 但如果某一天这17%的高利润不能延续,风险就来了。 很大程度上,次贷的发生就和廉价的信用相关。 格林斯潘时期,美联储不断降低利息,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推高房价。 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火爆,使得美国众多银行对于房地产市场的预期过于乐观,贷款条件不断放松,以至于没有任何信用记录或信用记录很差的居民也可以申请贷款。 这些低质量的贷款随后通过美国发达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不断包装被销往全球,然而,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和漫长的销售链条,导致投资者看不到贷款质量的高低,与此同时,风险可以得到分散但却不可能消除,等到美国进入加息周期,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这些风险就会像埋藏的定时炸弹被引爆。 深刻反思华尔街危机的教训此次危机不会是华尔街最后一次金融危机。 华尔街不断地发生这种危机,历史上已发生过很多次,这次只是又发生了一次而已。 祁斌认为,华尔街的发展历史中,大大小小的危机出现过上百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发生危机、不断进行修正的过程,只是这次危机是最新的一次,并且在很多人看来,其涉及面之广和影响之大,是史无前例的。 他表示,我们应该深刻分析华尔街危机的成因和教训,并给正在发展中的中国资本市场提供有益的借鉴。 首先,是要对美国投资银行运作模式的缺陷深入分析。 近年来,投资银行纷纷开始由传统上以服务为主、靠赚取佣金的业务模式转向以资金交易为主的经营模式,大量涉足衍生品交易、对冲基金这些风险较高的领域,变相成为对冲基金,而在这一过程中风险控制又没有及时跟上,导致其纷纷陷入困境。 华尔街金融机构过度强调短期回报的激励机制也是危机产生的诱因之一,金融机构高管的薪酬和激励机制没有与机构的风险管理、长期业绩相挂钩,形成了较高的道德风险,促成管理层短期行为倾向较重,为迎合追求利润的需要,投资银行不断设计复杂的产品以至于其自身都难以对这些产品的风险加以判断,也就难以进行风险控制了。 此外,此次危机暴露出投资银行资本金不足的问题和运营模式的缺陷。 未来,全能银行是否会成为投行业务的唯一宿主?独立的投行还会不会有存在的空间?如果有,如何修正现有的投行的经营模式,是否需要对投资银行的资本金设定更加严格的要求?是否应该考虑将高风险的投资业务剥离成为独立子公司?高盛和大摩申请成为银行金融控股公司,并不意味着投资银行业务的结束,可能更多的是投行业务管理模式的转型,以及对过去一段时期激进风格的修正。 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可以互相借鉴对方的管理模式。 但与此同时,并入或转为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如何切实做到有效监控风险?与商业银行的文化冲突如何协调?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第二,美国九十年代以来的货币政策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思。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金融市场曾出现过数次较大的危机,美联储多次采取注资、降息等方式,这在当时可能是不得已的选择,但是这也许是对未来的一种过度透支,暂时把问题掩盖下去,最后问题暴露的时候,变得不可收拾。 当然,众所周知,这其中的平衡是很难把握的。 第三,如何对金融创新实施有效监管值得我们反思。 此次危机表明,在证券化产品风险充分暴露前就进行大规模推广存在一定问题,也不符合审慎监管的原则。 全球化和金融混业也加大了监管的难度。 如何强化监管部门对创新产品的主观判断和裁量的权利,同时又能保证这种裁量的科学性及防范可能的道德风险?如何建立一个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金融市场的有效金融监管体系?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第四,国际金融市场联系日趋紧密,如何防范或有效阻断金融风险的传递需要深入研究。 此次危机表明,在国际金融市场日趋一体化的情况下,金融风险在各个不同的子市场及全球市场的传播更为迅速、更为广泛,如何对大规模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有较为有效的预警措施?如何有效阻断金融风险的传递?如何建立起不同国家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这些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辩证看待华尔街危机华尔街发生的危机,在我国也激起了广泛的讨论,这对于我们更加科学地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但发达市场发生的风暴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疑惑,虚拟经济的利与弊、金融创新的风险与回报、资本市场发展模式的选择等,都成为讨论的焦点。 要进一步探讨美国次贷危机可以给我们提供什么经验和教训,还要求我们深刻认识华尔街和中国资本市场的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和发展模式的不同。 祁斌表示,这场危机给我们提供了一次观察和反思金融市场发展模式和方向的机会。 他认为,需要仔细比较中美两国金融市场的异同点,才能准确解读次贷危机。 不认真研究和汲取华尔街危机的教训是不负责任的,误读华尔街的危机也是十分危险的。 在发展阶段上,美国市场经过了两百多年的发展,在一些领域中,如一些传统的投行业务,已经达到一定的饱和期,发展速度也明显放慢了。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尽管此次危机对其金融体系有很大的打击,但美国市场仍然是一个相对发达的市场。 美国市场的金融产品高度复杂,甚至近年来高度泛滥。 而我国的资本市场仍处于新兴加转轨的初级阶段,国民经济对于资本市场提供的服务还有巨大的需求,同时,我国经济的转型和自主创新经济体系的构建也需要资本市场提供有效的支持。 从金融产品的角度来看,我们也处在发展的早期。 两者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美国金融市场的危机而停止我们发展的步伐。 我们应该在认真研究和汲取美国市场的教训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动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走稳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不能因为美国市场犯了错误,我们也停下来,那将使我们错失良机。 世界金融市场的竞争是非常激烈和残酷的,对此,我们一定要有非常清醒的认识。 从发展模式来看,美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模式基本上是一个自下而上、自我演进的模式。 其间有过一次重大调整是在1929年前后。 两百多年前美国资本市场萌芽时,完全是放任自流的状态,政府不介入,在前100年里甚至对上市公司没有信息披露的法律要求,134年里都没有证券监管机构。 到1929年股市崩溃,政府不介入不行了,才进行修正,成立了监管机构,制定了证券交易和监管的法律法规,试图寻找到政府与市场的平衡点。 随后,这个过程也一直在不断地反复和摇摆中。 近年的一个例子是,1998年,美国的长期资本公司造成美国市场崩溃后,很多人士都呼吁对对冲基金(hedge fund)实施监管,但是到现在美国监管机构还没有这样做。 总体来说,美国反对政府干预的力量非常强。 相信这次危机以后,要求加强对hedge fund监管的声音又会高起来。 而我们则是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从市场发展早期开始,一直是政府和市场力量来共同推动市场的发展。 应该说,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管制,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寻找两者的平衡点。 此次危机爆发以后,美国将不可避免地从过度的自由化向中间点回归。 而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简化行政审批,加强监管,推动市场化改革一直是大方向和主旋律。 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按照西方经济学家的评论,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未有过如此多的人,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生活水平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提高,正是由于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才使得中国经济成为了全世界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资本市场的发展规律也是如此,但是这一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也必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把握节奏,不断找寻政府与市场力量的合理的平衡点,以更加有效地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此次美国的危机提供了一个过犹不及、自由化泛滥、整个社会也为此支付了高昂成本的经典案例,对我们很有警示和帮助作用。 同时,此次危机也再次证明,虚拟经济的发展如果脱离了实体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就会产生灾难性的结果。 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的出现本意,是将这些贷款在证券化市场上进行分拆、打包、定价和交易,为广大投资者所持有,进而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但是由于金融衍生工具过于复杂,销售链条过长,同时出于对高额利润的盲目追求和竞争的压力,所有参与这些过程的金融机构都忽视了必要的风险控制。 加之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纯粹为了追求高利润而参加到复杂金融衍生品的创设、交易和投机中,使这些业务变成了纯粹的金钱游戏,使得很多复杂产品尤其是金融衍生品的市场交易与其分散金融市场风险的初衷差之千里,远远脱离了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金融危机的最终降临成为必然。 但是,尽管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有剑走偏锋的情况出现,我们不能由此否定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历史反复证明,资本市场在推动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依然还是当今全球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真正的华尔街是什么?华尔街实际上不光是指它物理上的含义和它作为一个金融市场的代表,它其实还是指美国金融服务业的一批专业人才,这批人大概有30万,如果说每天傍晚,所有的这些人群都退去的时候,华尔街只是一座空城。 他表示,由于华尔街发生大规模的动荡,大量训练有素的金融专业人才失去工作,一部分华尔街的金融人才特别是我国留学生可能为我国金融机构所用,使我国资本市场在金融人才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 祁斌表示,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国际竞争日趋白热化,我国资本市场要屹立于世界之林,最根本的还是要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 为此,我们要继续强化基础性制度建设,加快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的步伐,推动资本市场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时隔24年,日本央行首次出手干预汇率,将会产生什么效果?

美联储决定大幅提高利率75个基点,而日本银行在9月22日结束的货币政策会议上决定推行大规模货币宽松政策。

维持政策利率在-0.1%不变

美联储利率决定发布后,美元指数111在20年内创下新高。日元兑美元汇率在24年期间创下新低,日元兑美元一度跌至145日元以上。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干预了汇率。虽然疫情继续影响一些中小型企业的经营活动,随着中小企业财务状况的改善,日本银行将逐步停止中小企业优惠融资政策,目前的优惠融资政策最迟将于明年3月底延长,今年以来,尽管美国和其他主要发达经济体一再加快紧缩货币政策的步伐。

美元兑日元直线下跌

但由于国内需求疲软和经济复苏乏力的现实,日本银行被迫坚持超宽松的货币政策,日本连续13个月出现贸易逆差,自今年以来,石油和天然气价格上涨以及日元贬值对日本企业和人民的粮食造成了严重后果。许多公司无法将增加的成本转嫁到价格上,这使得运营极其困难,日本财政部9月15日的贸易统计数据显示,由于进口商品价格高企和日元大幅贬值,日本连续13个月出现贸易赤字。

受国际原油和天然气价格影响

在8月份的时候,贸易逆差达到28.2亿日元,创历史新高。日本当局宣布干预汇率市场后,日元贬值势头逆转,日元兑美元汇率从145日元上方的高位跌至141日元。然而,分析表明,干预措施可以延缓日元贬值,但不能扭转日元贬值,干预成本很高。日本与其他主要央行之间货币政策的分歧日益扩大,这意味着日本必须承担本国货币贬值的成本,并可能加速成本驱动的通胀。

美股集体“哑火”伦镍惊魂一夜!高瓴、桥水、景林“神同步”抄底一只股票

当地时间11月14日,随着市场更为理性地看待通胀超预期回落,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跌。道琼斯指数下跌0.63%,标普500指数下跌0.89%,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1.12%。

欧洲股市小幅上扬。法国CAC40指数涨0.22%,欧洲斯托克50指数涨0.49%,德国DAX30指数涨0.62%,英国富时100指数涨0.92%。

LME镍上演“过山车行情”。欧洲交易时段开盘后不久,LME镍突然强势飙升近15%达到美元/吨触及涨停板,创5月份以来新高,但随后LME镍价自涨停价格一度快速回吐涨幅。截至收盘,LME镍收涨8.28%,报美元/吨。

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WTI11月原油期货收跌3.75美元,下跌4.22%,报85.21美元/桶;布伦特11月原油期货收跌3.47美元,下跌3.61%,报92.52美元/桶。

市场冷静看待通胀降温

美股小幅走低

美东时间周一,美股三大指数小幅收跌,道琼斯指数下跌211.16点,跌幅0.63%,报.70点;标普500指数下跌35.68点,跌幅0.89%,报3957.25点;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127.11点,跌幅1.12%,报.22点。

板块方面,美股新能源车板块多数走低,LordstownMotors跌超7%,理想汽车跌超5%,蔚来汽车跌超3%,特斯拉跌超2%、Rivian跌超1%。

抗疫概念股多数上涨,Moderna涨近5%,辉瑞涨超3%,默沙东涨超2%。

热门中概股多数上涨,富途控股涨超7%,每日优鲜涨超6%,京东涨超3%,网络涨超2%,唯品会、哔哩哔哩涨超1%,腾讯音乐、网易、阿里巴巴小幅上涨。爱奇艺跌超3%,微博跌超1%。

个股方面,11月14日盘前,在美上市的搜狐公司公布2022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财报显示,搜狐总收入为1.85亿美元,归于搜狐的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净亏损为1700万美元,低于亏损预期,此前搜狐预估第三季度亏损在3500万美元至2500万美元之间。截至收盘,美股搜狐跌近10%

欧佩克再次下调石油需求展望

欧洲主要股指集体收涨,法国CAC40指数涨0.22%,报6609.17点;欧洲斯托克50指数涨0.49%,报3887.51点,德国DAX30指数涨0.62%,报.30点;英国富时100指数涨0.92%,报7385.17点。

国际原油价格却大幅下跌。WTI11月原油期货收跌3.75美元,下跌4.22%,报85.21美元/桶;布伦特11月原油期货收跌3.47美元,下跌3.61%,报92.52美元/桶。

欧佩克(OPEC)11月14日在月报中下调了2022年石油需求展望,这是今年4月以来OPEC第五次下调全年石油需求展望。OPEC预期,2022年的全球石油需求将增加255万桶/日,较此前减少10万桶/日。2023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预测较此前下调了10万桶/日至220万桶/日。

OPEC在报告中称,世界经济在今年第四季度进入了充满重大不确定性和挑战不断增加的时期。“下行风险包括高通胀、主要央行收紧货币政策、许多地区主权债务水平偏高、劳动力市场收紧和供应链持续受限。”OPEC月报显示,在2022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全球石油供应分别超过石油总需求20万桶/日和110万桶/日,呈现供过于求的态势。

LME镍开盘

强势飙升近15%触及涨停板

11月14日,欧洲交易时段开盘后不久,LME镍突然强势飙升近15%达到美元/吨触及涨停板,创5月份以来新高,但随后LME镍价自涨停价格一度快速回吐涨幅。截至收盘,LME镍收涨8.28%,报美元/吨。

消息面上,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数据显示,LME镍库存当日减少132吨至吨,刷新纪录低位。

对于伦镍此轮“过山车行情”,我的钢铁(Mysteel)网表示,市场猜测此次暴涨多为资金面推动。相关产业人士表示,LME镍价波动如此剧烈,对产业价格没有参考意义。另外,印尼中伟镍冶炼厂目前一切正常,没有发生任何爆炸事故,调试期间有不顺利过,但未发生任何安全和人员事故。更与本次镍价大涨无直接联系。

国泰君安期货则认为,伦镍大幅波动主要是由于宏观压力释放背景下,消息面与外盘资金面拉涨所致。从宏观背景来看,美国10月CPI回落后,市场对美联储激进加息的预期降温,强美元格局被打破,资金面跟随宏观面交易。从资金面来看,镍仓单集中度和持仓集中度均有寡头属性,仓单库存比已回到3月份高位,博弈一触即发。“随着外盘走强,目前镍进口利润亏损超过1万元/吨,而出口窗口逐步打开。建议内外反套,但是需警惕外盘资金博弈风险。”

国信期货研究咨询部主管顾冯达表示,近阶段伦镍为代表的海外有色金属价格异动较为频发,而相对而来国内有色市场则相对温和。市场异动的传闻导火索之一就是全球镍资源出口国印尼拟对镍铁征收的出口税引发供应忧虑。

而此前伦敦金属交易所(LME)9月以来持续两个月就禁止俄罗斯金属问题的相关政策讨论,一度推动国内外相关有色矿业品种短期价格预期有所失控。随后尽管11月11日LME出台结论称对俄罗斯金属不额外禁止不额外设槛,同时将遵守有关国家法律限制,并且明年开始定期公布数据,以便市场了解最新库存结构。上述举措对正处于低库存紧平衡高升水的部分有色价格带来一定程度降温,但似乎并不会并未能完全平复海外有色市场的极端波动风险。

顾冯达认为,LME持仓数据披露显示,近阶段LME镍市场持仓集中度过高,其中一家多头占比超30%的客户可能对空头持仓构成较大压力,市场存在伦镍市场多头再度挤仓逼空的风险。

黑田东彦重申稳通胀目标

日本股市“坐上过山车”

11月14日,由于上一交易日东京股市显著上涨后投资者获利回吐操作明显增多,加上日元对美元汇率上升导致出口类股票遭抛售、软银集团股价大跌拖累股市,东京股市开盘后一路波动下行。截至收盘,日经225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跌超1%,而在上周五该指数涨幅高达2.98%,创近一个月新高。

消息面上,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表示,日本经济正在复苏,美国紧缩政策不会影响亚洲新兴市场。黑田东彦称,日本央行的目标是稳定通胀和工资增长,短期内的财政政策要保持灵活,由于政府进行了外汇干预,日元这种不正常的“一边倒”走势已经暂停,不要认为美元的强势会无限期持续下去。

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日本作为美国国债最大的海外持有国,持有美债规模在减小。8月日本所持的美债规模为1.2万亿美元,创2019年12月以来新低,较7月环比减少345亿美元,连续第二个月减持。

业内观点称,日本持有美债的持续轻微回调可能会给美债收益率施加更大的上行压力。但是有更多分析师担心,如果在未来某个时刻,日本停止购买美债并加速出售它们,将引发规模更大的全球市场动荡。

俄罗斯将提高2023年粮食出口配额

据新华财经报道,俄罗斯副总理阿布拉姆琴科14日在社交媒体上说,俄经济发展部海关和关税监管委员会同意农业部提出的关于2023年粮食出口配额的建议。根据该建议,2023年2月15日至6月30日期间,俄罗斯向境外(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除外)出口粮食的配额增加到2550万吨。

阿布拉姆琴科说,俄罗斯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超过1.5亿吨,打破了历史记录。粮食丰收不仅完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还可以增加出口。俄罗斯将加强海关关税监管,减少向国际市场出口的障碍。俄罗斯出口的粮食包括小麦、黑麦、大麦和玉米。2022年小麦出口配额为800万吨,黑麦、大麦和玉米的出口配额为300万吨。

硅谷“裁员潮”蔓延!

甚至波及迪士尼

据央视财经报道,近期硅谷的裁员潮在持续蔓延,并且“裁员”正在从科技行业逐渐扩大到金融、媒体娱乐等其他领域。

在Meta公司不久之前的上万人大裁员之后,美国科技行业的裁员潮似乎没有停止。《华尔街日报》等媒体爆料说,亚马逊高层正在考虑全面削减开支,特别是以Alexa为代表的设备部门,因为开支较大而盈利不及预期,可能会成为削减预算的主要方向。所以接下来可能会听到来自亚马逊的一些裁员动向。

如今,科技巨头中谷歌和苹果还没有宣布裁员的消息,但这两家公司也被视为现金流最稳定的公司,可以说是硅谷的“最后一道防线”。目前谷歌和苹果是放缓招聘的阶段,如果这两家公司也宣布裁员,可能对整个科技行业信心的打击是巨大的。

根据科技行业裁员统计网站的数据,进入2022年以来,科技行业裁员的人数已经超过了10万人之多,这其中大部分是集中在美国的科技企业中。根据CNBC的统计,这些科技企业们都开启了两位数百分比的缩减人员计划。分析师认为,经济周期的下行已经影响到消费者,而缩减开支以及调整员工结构,是坐享了多年快速增长的科技企业们如今不得不面临的决定了。

科技公司裁员力度加大的同时,金融业和媒体娱乐业的公司也都纷纷加入了裁员名单,包括最近宣布裁员的迪士尼。其实这对迪士尼这样需要依靠大量投资来转型,以及抢夺线上流媒体内容市场的公司来说,如今处于非常不利的阶段,因为它们的竞争对手是苹果和亚马逊这样手握大量现金的巨头。如果不精打细算,转型的成本会变得异常昂贵。

现在有很多分析师都认为,裁员潮还没有结束,可能更多公司,以及更多的行业会受到影响。

注意!高瓴HHLR、桥水、景林“神同步”抄底一只股票

北京时间11月15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网站显示,HHLRAdvisors(高瓴旗下专注于二级市场投资的基金管理人)公布了最新美股持仓数据。

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HHLR在美股市场持有60只股票,总市值规模为38亿美元。从调仓情况来看,HHLR对中概股颇为青睐,三季度对传奇生物等9只中概股进行了增持或新进买入操作,其中对拼多多的加仓操作与景林资产、桥水基金不谋而合。另外,科技和新能源依旧是HHLR的重点投资方向,三季度加仓了大全新能源、晶科能源等公司。

前十大重仓股中概股占7席

13F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HHLR前十大重仓股分别为百济神州、赛富时、京东、DoorDash、传奇生物、贝壳、阿里巴巴、唯品会、Cytek、拼多多,其中7只为中概股。

从持股市值来看,在HHLR三季度末全部美股持仓中,中概股合计持有市值占比超过60%,而且HHLR在三季度共对9只中概股进行了加仓操作,可见HHLR投资团队对中国资产的乐观预期。

从减仓动作来看,HHLR在三季度对完美日记、京东、On昂跑、满帮集团进行了减持。不过记者采访获悉,四家公司是高瓴在一级市场进行的投资,此次减持属于基金正常减持退出。

“神同步”抄底拼多多、ZOOM

从加仓情况来看,HHLR三季度最为明显的操作是加仓拼多多,并且再度建仓ZOOM。

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HHLR持有拼多多201.2万股,相比于二季度末增持61.2万股,增持比例超过40%。比照HHLR过往持仓情况可见,拼多多去年股价巨幅调整,HHLR选择在今年一季度清仓拼多多,不过二季度便开始再度建仓该标的,三季度继续加仓,抄底动作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HHLR此次的抄底动作与多家资管巨头不谋而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最新数据显示,三季度,桥水基金和景林资产均加仓拼多多,其中桥水基金三季度末对拼多多的持股数量环比增幅为5%,景林资产三季度则增持拼多多123万股,截至三季度末,拼多多一跃成为景林资产第二大重仓股。

与此同时,HHLR三季度还重新建仓了ZOOM,截至三季度末持股数量为42万股。

资料显示,视频会议软件公司Zoom2014年便得到高瓴的一级市场投资,并于2019年上市。2020年在疫情出现的背景下,Zoom股价一年飙涨近400%,不过,经历过大幅上涨后,HHLR便陆续减持,并在去年清仓该标的。今年三季度,ZOOM股价一度跌至70元附近,接近历史最低股价水平,于是HHLR开始进场抄底。

一起出手抄底的,还有方舟基金创始人、有科技股女股神之称的“木头姐”(CathieWood)。根据方舟投资管理公司的每日交易数据,该公司的两只基金8月买入了逾80万股Zoom。

看好新能源、科技板块投资机会

从行业配置来看,科技和新能源依旧是HHLR的重点投资方向。

比如,科技投资方向上,HHLR三季度对赛富时、微软、亚马逊继续增持,赛富时三季度末一跃成为了HHLR的第二大重仓股。

而在新能源方向上,HHLR三季度继续加大对大全新能源和晶科能源控股两只光伏产业链企业的投资力度,分别加仓21.5万股和15.1万股,至此,HHLR已经连续三个季度增持大全新能源。

资料显示,大全新能源为一家太阳能光伏高纯度多晶硅制造企业,其产品主要销售给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厂商。10月27日大全新能源披露财报显示,公司2022财年三季报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净利润14.87亿美元,同比增长144.73%;实现营业收入37.44亿美元,同比上涨191.77%。

高瓴HHLR美股持仓(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caijing/5726.html
5月6日 人民币市场汇价
A股5月行情将更稳更持续 全球资金对中国资产配置意愿强烈 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