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摸着安卓过河 AI手机

智东西 作者 云鹏 编辑 心缘

做AI, 苹果摸着安卓过河? 未必。

智东西8月1日报道,最近,苹果正式发布iOS 18.1开发者测试版,苹果画的“Apple Intelligence”大饼,总算是先让开发者们尝到了一小口。

Siri告别“智障”,语言理解能力大幅提升,写作工具、图片工具这些发布会上的亮眼功能也部分在苹果系统App中落地。

苹果的开发者们,似乎已经提前“开香槟”了,相关上手视频直接在科技圈炸了锅。

为什么苹果AI如此受大家关注?这离不开最近半年多AI手机圈的火爆。

当智能手机全面转向“AI手机”时,所有厂商都在紧锣密鼓、加班加点地上马新功能,生怕掉队一丝一毫。

从2023年8月至今,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华为、小米、OPPO、vivo、荣耀五大中国手机巨头都已经完成了自家AI手机操作系统多个版本的迭代,各类基于端侧、云侧AI大模型实现的AI功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安卓旗舰机上的各类生成式AI功能

文本生成、图像生成、AI摘要、AI总结、AI搜图,更自然的互动对话、更出色的意图识别和理解能力, 半年前还新鲜的AI功能如今已经成为AI手机的“标配”。

相比之下,苹果发布Apple Intelligence带来的升级, 似乎并没有满足业内和消费者们对于苹果的期待。

因此,当很多人看到苹果AI之时,都会下意识的想到:安卓早就做过了。因此有一个结论逐渐被很多人所提及或认可: 做AI手机,苹果是在摸着安卓过河。

事实真的是如此吗?当我们逐帧拆解苹果在WWDC上展示的一系列AI功能,并尝试在五大国产安卓旗舰机中“对号入座”时,我们发现一个有些“唱反调”的事实: 大部分苹果的AI功能,安卓阵营都做不到。

▲苹果VS安卓,苹果WWDC关键AI功能对比

同样的功能,安卓即使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变向实现,从根本的实现逻辑上与苹果也有所区别。

▲智东西深度体验国产五大旗舰机的AI功能,从左至右依次为:vivo X100 Ultra、小米14 Ultra、OPPO Find X7 Ultra、华为Pura 70 Pro+、荣耀Magic6 Pro

做AI手机,苹果绝不是在摸着安卓过河, 苹果做AI的思路和方式,甚至还有很多值得安卓阵营学习的地方。

前不久三星在发布会上一系列AI功能对苹果的像素级“模仿”,恰恰也证明了苹果方向的正确性。

与其高歌安卓阵营在AI功能落地速度上的“遥遥领先”,不如将苹果AI吃透,将苹果AI与安卓的核心差异点摸清,取长补短,为我所用。

AI手机的竞赛绝不是百米赛跑,一定是一场“马拉松”。 第一个跑的不一定第一个到达终点,谁的后劲更足,才是重头戏。

AI手机这场精彩的较量,选手们才刚刚到齐。

一、都是生成式文本图像能力,苹果赢在了“系统级”整合

在对比苹果AI和安卓AI之前,我们要先弄清一个关键问题—— 苹果AI到底是啥?

在逐帧拆解苹果WWDC关于AI的部分后,我们可以清晰地梳理出苹果AI的五个关键能力组成部分:

1、理解生成语言和图像

2、跨应用操作能力

个性化专属能力

4、智能体

5、云端大模型调用

其中最重要的是前四个部分,尤其是智能体Siri的重要升级。我们这次暂时只对比前四个。

有一个结论要明确, 苹果AI绝对不是“OpenAI换皮”。

苹果做AI,最最最不想做的一件事,就是调用ChatGPT。

用通俗的话来讲, 在苹果的AI体系中,只要是能端侧解决的,坚决不能上云, 只有实在没辙了的时候,才会“不情愿”地调用一下云侧大模型,调用时还要“层层设防”,生怕用户一个不留神交出了自己的敏感数据或信息。

苹果在发布会上透露,苹果在端侧跑了三四十个模型,这些模型服务于各类功能,而这些功能融入在系统体验的各个环节。

这就是在对比过程中我们感受到安卓与苹果差距最大的一点——端侧系统级AI体验,这也是我们对比分析的重点。

到底,什么是系统级?什么是系统级AI?

现在很多国内的安卓厂商也在强调自己的AI功能并不是“下载一个App”那么简单,已经是与各个应用相结合了,但从实际“疗效”来看,跟苹果的逻辑还有所不同。

比如在理解和生成语言、图像这件事上,苹果的逻辑是把这种能力直接润物细无声地做到日常体验的各个环节。

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迅速调用、比较无感,操作符合直觉,几乎没有学习成本。

安卓阵营的许多手机都推出了各类文本生成和总结的功能,比如我们可以呼出智能助手,然后让它帮我们生成一段精彩的文案,或者帮我们总结摘要一段通话录音。

▲安卓旗舰机在笔记App中加入的AI文本创作功能

当然,我们也可以直接调用各家的智能助手,将手机里的文档发给它,让它帮我们总结重点。

这里有没有发现什么特点? 这个功能或者服务的发起者,仍然是“我们”,也就是人与AI的交互,仍然是人要主动发起。

相比之下,苹果在理解和生成语言、图像环节是怎么做的?

在锁屏通知显示环节,AI会直接理解你收到的通知的文本内容,判断重要性,并将重要的应用通知前置。

虽然安卓手机可以手动设置重要应用的通知置顶,但跟苹果这种AI主动判断完全不同。

在显示通知的同时,苹果AI会把通知的内容以摘要的形式简要呈现出来,方便我们判断信息的重要性,邮件也是如此。

跟显示通知很类似,苹果AI还可以直接把我们收到的邮件中的要点信息提炼并放在邮件的开头。

这一切不需要复杂的操作,不需要选中文本内容,也不需要下载某个App。苹果很多的AI功能,会给人一种自然而然的感觉:

当你觉得某个地方如果AI帮我做一下就好了,苹果AI已经做好了放在那里供你参考使用。

你不需要思考我应该调用什么工具,我应该打开什么软件,我应该如何召唤出语音助手帮我做这件事, AI都已经“无处不在”地帮你做好了。

这,是苹果AI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这也是“系统级AI”的典型体现之一。

其实这种“系统级AI”能力,在苹果AI处理文本、图像方面都有鲜明的体现。

苹果在发布会上发布了两个工具,一个是书写工具,一个是图像生成工具,但大家千万不要觉得这个“工具”就等于某个App,我们需要打开某个App才能使用这个功能,并非如此。

▲书写工具

形象地来说, 使用苹果的这个AI功能,就好像我们用电脑办公,点击鼠标右键一样自然。

苹果特别在发布会上强调说,不论是书写工具还是图像生成工具,都是 “全系统适用”。

简单来说,文字工具可以用在任何有文字的地方,从邮件、备忘录、浏览器、Pages、Keynote到各类三方App,图像生成工具同样如此。

我们打开一个活动邀请的邮件,AI会自动识别邀请函的内容、需要我们回答的问题并提供智能选项,我们是接受邀请还是拒绝?选择后AI就会快速生成回复邮件的草稿。

我们只要选中邮件文字内容,书写校对功能就会弹出来,我们可以对内容进行润色,更换不同的语气口吻。

一切流程都很自然, 我们想到了,AI就已经做到了。

安卓阵营这边,其实大部分厂商很早就落地了各种文本生成、文案创作类的功能,比如帮我写一个商品评价、写一个会议邀请的邮件、写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或是一个临场演讲发言。

如果就文案创作的丰富程度来说,苹果似乎还要稍逊一筹。

▲安卓旗舰机中的各类文本生成、文案创作功能

但问题在于,这些功能往往藏在一些App中,或者需要我们调出智能助手,将我们需要让AI总结、重写、润色的内容先发给助手,助手再去解读。

有些安卓机型的文本润色重写功能做在了“笔记”应用中,但实际上这可能是一个我们平时生活中非常“低频”打开的一个应用。

当然,一些 安卓厂商将AI文案的写作、润色这样的功能做到了输入法里,相对来说,这还算是一个比较“系统级”的App

▲部分安卓旗舰机将AI写作功能做到了输入法中

从最终结果来看,安卓这边都可以变向,或者多几个步骤实现同样的生成式文字处理功能,但跟苹果AI所做的“系统级AI”相比,并不相同。

图像也是如此。

生成式图像处理一直是安卓阵营津津乐道的一大优势项目,很早安卓这边就推出了类似一句话生成图像、图像风格优化、AI抠图、AI路人消除这样的功能。

今天一提到AI手机,很多普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AI消除、AI生图。

相比之下,苹果在发布会上强调的AI生图能力有些不同:

苹果的AI可以在聊天中随时随地根据朋友的照片生成一张带有特定氛围的卡通图片。

同样是在聊天场景中,我们可以随时让苹果AI根据我们的描述生成一张表情图。

AI还可以直接识别我们选中的联系人头像,根据手机中这位联系人的照片生成相应的表情包图像,这一切都不涉及任何应用跳转。

AI可以在你记笔记的时候随时根据你记录的文字内容生成相关的图像。

比如根据你记的建筑学笔记生成一副建筑的图像,并且图像中哪些建筑特点是根据哪些文字生成的都可以一目了然的直观呈现。

苹果的AI图像生成功能同样是做到了“系统级”。

在我们使用各类应用时,只要我们需要生成图像,生成图像的功能就可以马上发挥作用,不需要我们跳转到另一个地方,去生成一个图片,再复制粘贴回来。

苹果与安卓的逻辑依然不同。

当然,像AI路人消除、AI照片搜索、AI视频生成,以及常规AI文生图这些功能都是苹果AI和安卓AI通用的能力,大家也看的很多了,这方面差距并不大,我们不必赘述。

但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这些功能具体的应用效果,比如视频生成的精美程度,是否传达出主题,这些有待苹果AI正式落地后进一步关注。

系统级AI是什么?看下来有几个关键词:

自然而然、随时随地、操作极为简单、主动提供、高可用性。这就是苹果的系统级AI。

二、苹果与安卓达成共识:打造理解个人情境、个性化专属AI

在分析系统级AI时,有一个很重要的AI特性,是“主动性”,这个特性的实现,牵涉到苹果AI的另一层关键优势: 对个人情境的理解。

用苹果高级副总裁Craig的话来说, 这是个人智能化极为关键的要素。

对于个人情境的理解 与AI的个性化专属能力也紧密相关,简单来说,就是 AI真的要懂你、了解你。

什么叫懂你、了解你?

苹果的AI,可以给你的照片、日历日程、各类文件、往来消息和邮件中的信息等内容创建语义索引,相当于 你的一切个人化信息都被AI所理解、记住了,你再让AI办事的时候,AI就可以很自然的利用这些信息。

AI认识你,认识你的朋友、家人,AI了解你最近的日程、手机里储存了哪些重要的文件。

比如在你填表格需要输入某个证件号码的时候,AI就可以直接帮你找到那张证件的照片并自动将驾照编号提取出来,填入表格。

苹果高管在发布会上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

当一个临时会议突然出现,你不知道还能否赶上晚上女儿的音乐会时,AI可以帮你做出判断,AI会知道你今天的日程安排,知道你的女儿是谁,知道你女儿前几天发给你的音乐会海报,提取其中的时间地点信息,AI也会知道你的公司在哪里,从而规划路线和时间。

目前,这些安卓阵营暂时都做不到。

这一切,都是基于AI需要真的了解你。

只有真正了解你,能够理解你的个人情境,才能说得上是个性化专属的AI, 也就是我们梦想中的“贾维斯”。

在安卓这边,AI对我们的了解更多停留在我们每天几点通常会使用哪个应用,然后在对应时间段就会将应用建议放在桌面的醒目位置这样的水平。

当然,我们也可以在图库中自定义联系人,定义谁是妈妈、谁是妻子,AI就可以搜到“妈妈的照片”、“妻子的照片”。

▲安卓旗舰机相机App中的人物自定义功能

苹果这种个人情境理解能力,实际上在前文提到的生成式文本、图像功能中也有体现。

比如AI会基于你当前跟朋友聊天的情境智能推荐生成相应的图片,比如AI会知道你跟哪个朋友在聊天,你们聊的话题是轻松愉悦的,还是紧张压抑的,进而推荐相应的图片生成提示词供你选择。

在苹果看来,AI唯有真正可以理解你的个人情境,才真正变得有价值。

这话诚然不假,但实现起来却并不容易, 信息需要打破应用的边界,为AI所掌控,AI智能体掌握着所有关键信息,同时知道你当下在做什么、需要什么,并自然而然地提供相应的AI服务和建议。

虽然安卓阵营也一直在向这个方向努力,但不得不说,目前绝大部分AI功能,人都需要率先发出请求,并且在操作的繁琐程度上也要超过苹果,AI的主动性体现,仍然较少。

总体来看,安卓阵营目前的“个性化AI”,更像是“人工个性化”,我们仍然需要手动设置大量的自定义信息,才可以让AI获得更多的信息,而不是AI主动对我们的信息进行学习、理解,建立语义索引。

这跟苹果AI是有本质区别的。

▲安卓旗舰机中对于个人信息与偏好的设置界面

三、AI跨应用操作成主流,国内应用生态繁杂或成最大挑战

正如前文所说,苹果AI实现个人情境理解的一大前提就是信息不在停留于每个角落、每个应用中,而是打破边界,实现“流动”,为AI所用,这其实就牵涉到了苹果AI的另一大关键能力—— 跨应用的操作。

在跨应用操作方面,安卓阵营的确已经做出了不少成果。

比如我们可以很轻松地让AI找到手机中关于某些内容或主题的文件,找到某位家人或朋友的照片,找到一首特定的歌曲。

▲让智能助手找文件

我们还可以将找到的文档发送给微信中的某位联系人,或者直接让AI给我们的某个微信联系人发一个指定金额的红包。

▲给指定微信联系人发指定金额红包

这些方面,安卓AI与苹果AI的差距并不大。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也就是我们前文所提到的“应用生态存在巨大差异”的问题。

在海外市场,AI功能与苹果系统级应用的结合是极具价值的。 因为绝大部分苹果用户都被系统应用生态强绑定,是真的在用这些App。

相比之下,中国安卓手机厂商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恰恰就是应用生态过于庞杂, 每一类应用,都有无数“主流应用”。

▲安卓应用商店

苹果AI可以只把邮件应用做好就可以提升绝大部分人的办公AI体验,但在国内,把办公体验做好牵涉到的App数量难以想象,甚至每家公司都在使用独立的办公应用。

▲安卓应用商店

对于国内安卓手机厂商来说,一些系统自带的邮件、浏览器、音乐、视频、笔记等软件,恰恰是用户不常使用的。

国内安卓手机AI跨应用的操作、AI功能与应用的深度融合,必然涉及到产业各方的共同努力。

问题如何解决?安卓或许仍然可以跟苹果取经。

苹果 让三方App也可以快速接入苹果AI,使用苹果AI,或被苹果AI所使用。

目前国内一些安卓厂商也在向着这一方向努力,推动开发者将应用提供的服务转化为一个个AI可以调用的能力,而AI所具备的功能也可以被各类三方应用所调用。

可以说, 生态这件事,还要用生态的思路来解决。

四、AI手机时代:智能系统就是智能体,智能体就是智能系统

既然我们最开始就提到,智能体是苹果AI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那我们为什么最后才来说Siri?实际上,在AI手机时代,智能体与AI系统之间并没有那么清晰的边界了。

一个个人化智能系统,实际上就是一个个人智能体。

上述提到的所有苹果AI的能力,实际上就是Siri的能力。

不论是文本、图像的生成式创作,还是个人情境的理解,亦或是跨应用的操作,我们都可以通过Siri来完成操作,服务也可以由Siri直接提供。

在AI手机时代,智能系统就是智能体,智能体就是智能系统。

理解生成语言和图像、跨应用操作能力、个性化专属能力、智能体这四个苹果AI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是相互关联,相互深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当然,在智能体这个环节,还是有一些功能是可比的了,比如自然的语言对话能力、上下文联系理解能力,以及一些语音助手更常用的功能。

在自然语言对话理解方面,其实目前各家的差异并不大, 这里我们不需要过多对比。

▲通过语音助手设置日程

Siri这边能够读懂、理解屏幕内容并执行相应操作的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Siri的AI识屏

目前安卓阵营各家AI也几乎都已经具备了AI识屏的能力,比如 通过双指长按屏幕,AI就会对屏幕内容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点击地址信息跳转到导航App,点击日程安排信息创建日程,或者点击电话号码创建联系人。

▲安卓旗舰机的AI识屏功能

当然,AI也可以识别某个图片中的人物。

▲安卓旗舰机的AI识屏功能

总体来看,智能体这一环,反而是安卓与苹果阵营差异最小的一方面,智能体,其实更多承担了AI与人交互的“入口”功能,也就是信息输入输出的窗口。

苹果和安卓的核心差异,仍然存在于智能体背后整个智能系统的能力、底层逻辑、实际体验等方面。

结语:AI手机,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当我们细心逐帧梳理并对比苹果AI和安卓AI后,我们发现,最核心的差异其实并不在于表面上看到的那些功能,比如AI写作、AI生图、AI摘要或是AI路人消除。

这些AI功能并不是最大的挑战, 难点在于如何将这些AI能力内化到系统的每一个组成部分、每一个应用,每一个体验的细节中,这也是苹果AI和安卓AI核心的差异。

说“苹果摸着安卓过河”,更多是从表面AI功能上来看的,但实际上,这就像如今手机操作系统功能设计趋同一样,“表面上看起来一样”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在使用过国内五家头部厂商的旗舰机AI后,我们也能感受到,各家的AI真正用起来的体验,的确有着不小的差异。

当然,话说回来,苹果的AI目前来说仍然是“一张大饼”,虽然发布会上的功能展示都是用真机进行的,但真正未来苹果AI落地能有怎样的体验,还是个未知数,苹果AI国内的体验,同样是未知数,半年甚至一年后,等苹果AI全面落地后,国内安卓厂商又会放出怎样的AI大招,也是未知数。

在这么多“未知”的前提下,我们不如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哦对了,说一千道一万,苹果说的所有的AI,现在还是“一张大饼”。

最后到我们手里长啥样,这事还真没准呢。


最大“隐患”华为跌倒后,苹果是该有个竞争对手了

撰文 / AI 财经 社 麻策

编辑 / 赵艳秋

iPhone 13又卖爆了。 一名手机线上经销商告诉AI 财经 社,iPhone 13系列目前供不应求,而且是越高配的版本越缺货。 “所有人都在找货,身边不少朋友都在问我要这个机器。 ”他感叹,如此热销的苹果手机往前追溯,能媲美的可能只有iPhone 6了。

最近的市场状态,让GfK中国 科技 事业部资深分析师侯林感觉苹果又重归高端独占鳌头,超高端市场一家独大,“在国内,暂时又没有了较为强大的竞争对手的状态”。

市场研究机构Strategy Analytics的高级分析师吴怡雯对此并不感到意外。 “增配降价是最主要的原因。 ”从价格角度看,iPhone 13全系在中国市场的定价降低不少。 “这背后一部分是汇率因素影响,还有一部分是苹果的主动降价。 ”吴怡雯预计,iPhone 13系列热销还将持续,苹果在国内高端市场的份额将在明年进一步增强。

苹果又一次席卷了高端市场,让很多人觉得是狠狠打了国产手机品牌们的脸。 算是一个下马威。

在供应链紧张、零部件和运输成本都上浮的大背景下,苹果在大中华区依然奉行降价策略。 这其实是很罕见的。 大多数人猜想,苹果是迫于中国市场过于激烈的竞争压力,被迫下调价格。 但事实可能正好相反,它现在太舒服了。

华为手机因为芯片被打压从巅峰跌倒,用了不过一年。 华为辛辛苦苦拿下的高端手机份额,遭遇苹果蚕食的速度更加夸张,被吃掉大半只用了小半年。 这里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产厂商们没能给到苹果足够的阻击。 而国内市场竞争激烈,更多是国产头部品牌间的内战,对苹果的伤害有限。 好比说,楼下有人打架,而你在楼上住,顶多就听个响。

过去几年,对苹果来说最大隐患华为,已经被整得七零八落。 而华为之后,还没有出现一个国产高端明星。 接下来,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国产厂商们大肆开展军备竞赛,冲击高端市场,靶心就是苹果。

说到这里,苹果降价的逻辑就很容易理解了:

苹果主动出击,想要打乱国产厂商们的战略节奏,打击的是国产头部品牌们的冲高机会。 也就是说,苹果增配降价,给OPPO、vivo、小米、荣耀在国内高端市场施加了更大的压迫感。

头部国产品牌今年都在冲高起步期,旗舰手机定价普遍上调。 这时候,苹果13全系普降几百元,无异于给了这些国产厂商集体一记闷棍。 华为倒下后,大量高端份额失而复得的苹果,不会想再见到中国市场出现“下一个华为”。

但越是这种时候,高端突破就越是国产品牌们必须直面的攻坚战。 只有至少一个苹果的对手出来,消费者才能摆脱当下“想买高端机只能认苹果”的窘况。 同时,走出在中低端不断重复的“内卷”。

之前,华为手机已经用它短暂的巅峰,证明苹果壁垒并不是坚不可摧。

强大的苹果

可以说,苹果现在依然强大,但今天强大的内核已经和十年前截然不同。

众所周知,乔布斯时期的苹果开创了智能机时代。 2007年,功能机发展见顶,整个行业接近发展迷茫期的时候,iPhone初代问世,推开了触摸智能时代的大门。

到了iPhone 4苹果声名鹊起,彼时的苹果从理念到软硬件都具有时代性,其操作系统、人机交互,以及硬件创新趋势上均引领行业。 甚至,乔布斯逝世两年后,你在当时的iPhone 5S身上依然能够感受到乔布斯时代的余温。 那一代,首次搭载了指纹识别,开启了智能机时代的又一扇大门。

当你仔细观察身边的果粉朋友,会发现,苹果手机真正的壁垒既不是A系列芯片,也不是系统体验,而是品牌市场自信。 有说法管它叫口碑。 但这种自信其实很难言明,大概类似于,就总是有不计其数的用户会愿意放弃尝鲜其他品牌抢先推出的某项或多项新技术,而多等苹果一两年。

苹果这种酷似天生的自信气场就来自于乔布斯时代,后来逐渐减弱。 本质上,后乔布斯时代的苹果每年做的事,只是在乔布斯建立的“品牌气场”上不断加固防护。 这是它保证自己过去十年仍能在“占领用户心智”上持续领先的关键。

乔布斯时代的苹果强在产品,强在创新;而到了库克时代的苹果,更多是放在了商业化上。 也是由于商业化诉求极速膨胀,苹果在创新上变得愈发保守,品牌气场已经衰退大半。 近些年,针对苹果创新保守、疲软的质疑声越来越多。

一位国产手机厂商高管认为,这和库克“守成者”的定位有关。 “外界对苹果的产品赞誉多源于乔布斯时代,接棒的库克只要不失手就是成功。 ”

作为全球最赚钱的 科技 公司CEO,库克是比消费者更清楚苹果在技术迭代速度上存在的不足的。 一年一代旗舰机型,外加近几年重拾起来用于收割“iPhone 6钉子户”的SE系列。 单说苹果手机的产品线是很单调的。 而在技术迭代上,苹果似乎也并未做出更多的创新,在5G、120Hz高刷、快充功率、屏下指纹和摄像头等诸多方面落后于行业。

苹果至今历经的是一个从产品思维向市场商业思维演变的过程,这或许真的是因为苹果太过于安逸了。

而绝大多数国产品牌的发展路径,和如今的苹果正相反,运用的正是当年乔布斯的产品创新为核心的策略。 在国内市场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所有国产头部厂商最早都是先从市场路径起家。 而后,整体才开始向产品思维转化。 特别是最近两三年,国产安卓旗舰在硬件创新方面展开激烈比拼,手机影像能力、屏幕表现、充电功率等直线飙升。

高端手机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国产品牌对苹果发起的一轮轮“矛盾”挑战。 所有种子选手轮番都想着用自己最尖锐的矛,刺穿苹果那面看上去坚不可摧的盾。 那么在上一轮挑战中,国内厂商里,谁无限接近成功了?——华为。

华为2018年熬出了Mate 20,才算是在苹果的那面盾牌上划开了一道小口子。 这条路走过来,用了多少年投了多少钱先不说,有一点很多企业都扛不住,就是忍受长期的落寞。

当2014年华为给予Mate 7商务旗舰定位的时候,它在海外售价600美元以上的高端市场份额为零。 一年后到了Mate 8,当时华为的这条高端海外份额增长曲线已经有了微抬头,但仍然也是处于蛰伏期,还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得到行业认可的华为海外高端份额成长期,起点是P9,此后历经P/Mate共5代旗舰、四年时间,到Mate 20等来了爆发点——600美元以上价位段的高端份额冲上了9%。

按照这样的态势,华为是有望在全球高端手机市场冲击更大的成功的。 但它后来的命运,大家都看到了,先是被禁掉了谷歌服务授权,被迫战略收缩回国内;后来,芯片又遭遇断供,不得已断臂求生。

但由华为高端突破引发的行业变局之势,已然不可阻挡。 从口碑上来说,Mate 20到华为淡出这段期间,也是苹果在国内声誉下降最快的时候。

华为的牵制

苹果起初是颠覆式创新的代表,勇于打破传统,推出一款又一款令世人惊艳、能够载入史册的产品。 但达到了深度舒适区,它也就变成了当初它最讨厌的模样。

对于苹果这样全球知名硬件开发公司来说,现在其实已经变得不太担心硬件上的落伍。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任天堂的Switch,一个性能还不如手机的 游戏 掌机,照样受到市场追捧。 核心是,任天堂有极具竞争力的 游戏 内容,而苹果有iOS。

往回追溯,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13年大屏手机已经成为市场主流趋势,苹果那一年还在坚持发布可以单手持握的iPhone5S/5C。 但“单手操作手机”,挡不住时代的洪流和用户膨胀的需求。 就连当时还没参选美国总统、以投资人身份混迹 科技 圈的川普,都忍不住发社交媒体吐槽,苹果必须马上开发大屏手机,否则就会失去地位。

2014年,苹果成为最后一家步入大屏时代的主流厂商。

重新审视苹果,你会发现,它核心的驱动力已经从创新力转化为市场策略,背后是由开创思维到收割逻辑的转变。 历史 经验告诉我们,呈现出这些特点的地位显赫的大公司,几乎最终都成为了某种意义上创新的阻碍。

相对来说,苹果可能更害怕看到其他手机厂商的产品在它的用户群体中好感提升。 华为Mate旗舰引领影像夜拍,吸引了很多对成像美感有要求的苹果用户转投。 对这部分人来说,这是一种体验上的超越。 这部分用户的流失,又逼迫苹果紧追影像趋势,步入三摄时代。

2018年苹果在中国市场遭遇了严重的滑铁卢,排名跌至第五,位列“华OV米”国产四巨头之后,份额勉强维持住了两位数。

华为抓住了这个窗口,同年在国内市场份额同比增长16%,提升至25%,将四分之一的市场收入囊中。

2017年秋季发布的iPhone X,和次年推出的升级版XS系列,苹果都采用了拉高定价的方式,来对冲市场大盘和其自身份额的下跌。 iPhone越卖越贵,起售价创新高地来到了8000元以上,高配定价首次突破了万元。

业界当时的分析是,苹果要走一条 时尚 轻奢路线。 但到iPhone 11发售,起售定价大幅回调到5500元档,宣告了iPhone的奢饰品路线失败。 后来,就连库克自己都亲自肯定,iPhone 11在中国定价策略很成功。 也折射出前两代策略的失败。

也是在iPhone 11发布会上,苹果首次公开对比了同行竞品,国产品牌中单独拎出了华为的P30Pro和麒麟980芯片。

过去的苹果是不在意竞对的。 公开对比华为,一是相当于认可了华为的产品,二也释放出一个重要的信号:苹果感受到了压迫感,它发力了。

不过,华为给苹果压迫感最强的阶段,其实要到2020年华为的巅峰末期了。 在国内高端市场华为向苹果发起了最后一轮猛烈冲锋。

整个2020上半年,国内600美元以上价位段手机市场份额排名中,华为和苹果两个品牌份额相加,占据了近九成的市场,达到了88.1%。 华为以0.1%的优势把苹果挤到了第二名。

在苹果无比重视的中国市场、高端优势领域,华为一步步做到和它平分秋色。 这时候,换谁都无法再继续保持高高在上、心如止水的心态。 同年的10月,苹果祭出杀手锏,iPhone 12的外观设计回归iPhone 4时经典的直角边框,也打起了向乔布斯致敬的 情感 牌。 个中,或多或少可能都会有华为牵制因素的影响。

华为淡出后,苹果丢失了大部分的竞逐感,从创新角度对消费者来说是一个不利的事。 不得不说,iPhone 13除了在A15芯片的例行更新之外,其他硬件上是缺乏重要创新的。

苹果在这一代iPhone上做的改进,可以简单归纳为:缩小了刘海面积、升级了内存、续航多了2小时,以及用上了120Hz高刷。 但很多苹果硬件的更新,实际早已是安卓旗舰手机的标配。 而它的通信信号和电池待机问题,仍被果粉吐槽。

在一个足够大的消费市场,某家代表企业可能不再适合或懈怠于继续承担行业创新革新的职责时,那一定会有新的挑战者出现。 国产手机攻坚高端市场,业内有人把这样的机会称为手机行业“十年未有之大变局”。

角逐愈发激烈,谁是苹果的对手?

如果把做高端市场比喻成过河。

GfK中国 科技 事业部资深分析师侯林描述得很形象:从全球来看,苹果、三星早已拥有各自的桥梁或船舶,每次都可以轻松地成功过河。 而国内品牌目前的状态还是在顾自探寻过河的方法,“有成功的希望,但都还没有成功过河”。

不过,近两年国产手机战局,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头部厂商们通过品牌的滚动,让子品牌承接中低端属性,母品牌调整船头朝向高端市场。 然后,国产手机品牌们接连不断地“黑 科技 ”轰炸,已经在消费者感知层面给到苹果很大的影响,放大了苹果在创新技术应用上面滞后的印象。

你可以说,乔布斯时代的苹果强大到不可战胜。 但是,曾经不可战胜,不代表之后也不能。 特别是,库克时代也行将步入尾声。

一头是国产手机冲击高端成为必然趋势,一头是苹果品牌效应日渐式微。 此时,再回头看由苹果掀起“价格战”,目的可以说很明确了。

考虑到目前越来越长的换机周期,苹果通过降价抢占更多用户、占领更高份额,有业内人士认为可能会拖缓国产品牌冲高节奏至少一到两年。 由此,加剧的是整个手机高端市场竞争活力的缺失。

前有技术攻关的猛虎,后有苹果降价的围堵。 国产头部品牌们在这样的困局中,没有退路。 破局的方法唯有继续向上突破。 行业需要有更多的玩家可以给与苹果压迫。

这些头部品牌进行高端突围需要摆脱品牌旧有印象的禁锢。 华为是唯一拥有成功冲高经验的厂商,但供应链被切断,面临相对漫长的重塑挑战。 目前还很难说哪个国产厂商取得了绝对的领先与突破。 随着荣耀的回归,行业角逐显然愈发激烈。

目前,小米、OPPO、vivo、荣耀等头部国产厂商已经加大核心技术投入。 小米和vivo发布了各自的影像芯片。 OPPO在基础研发投入上也展露出坚定态度。 有接近哲库(OPPO旗下芯片公司)的人士对AI 财经 社表示,哲库的研发人员规模快速扩张,从之前的1000人左右已经来到2000人规模。

此外,不少渠道商仍对华为手机重返巅峰怀抱希冀。 按照一位华为经销商乐观地期盼,其推算,3-5年国产芯片会有突破,华为一旦5G芯片供给充足,基于原来的渠道基础,很快就可以再撑起来。

另外一家,刚从华为脱离的荣耀,回归势头凶猛。 多位渠道商对AI 财经 社分析说,对华为手机老用户的承接是荣耀快速反扑、份额迅速回暖的一个基础。 事实上,华为被迫战略收缩,荣耀还吸收了华为之前在四五线城市、乡镇的大量渠道,从而扩大销售阵地。

今年三季度荣耀在国内市场排名已经冲回第三。 重整产品线后,产品速度也很快,已经完全覆盖了1199元到7999元的价格段。

说到这,有人可能不太看好脱离华为独立发展的荣耀。 其实,它仍具备极强的竞争力。

根据一位头部友商的员工给AI 财经 社的说法,荣耀出货量大涨、起势,完全是可以预见的。 “它的股东结构,背后有几十家核心渠道商,这些渠道做荣耀就相当于做自己的生意,发力肯定很大。 ”

但实际上,渠道关系是一个基础,但远非决定成功与否的关键。 常言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很多时候,“人”比其他的因素,都要重要。 荣耀的团队主体是原来华为终端第一支研发团队,历经了早期麒麟芯片的孵化,做出了华为包括荣耀的第一台智能手机。

在很多方面,例如影像、审美,包括基于底层芯片理解的一些工作,荣耀都是站在华为的肩膀上。 华为几千人团队转到荣耀,这些人专业领域涵盖芯片、影像、算法等。 它并不是从零开始。

底层技术的投入、核心能力的构筑,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 这些现身居荣耀的华为“老兵”,经历了华为手机各个 历史 阶段,从突破到登顶,从欣喜然后急转失落。 放到今天高端突围的战局中,这批人也可以说是苹果高端市场潜在的最大威胁。 这些人有实力、有阅历、有追求。 以创业的心态再出发,根本原因是心有不甘的。 这应该才是荣耀的核心竞争力。

身上带有华为印记的荣耀,从谷底重新出发,成为今年手机市场唯一的变量,在行业里扮演一个相对未知型角色。 无论是继承了华为强大的技术,还是自身本就具备的创新基因,这一切因素构成了未来荣耀的无限可能以及未知。 未知感才是行业竞争最迷人的部分,而这也许就是荣耀最有可能让苹果产生压迫感,成为未来苹果最大对手的最大武器。

冲击高端,不仅需要挑战自我,也必须直面苹果。 只有战略坚决、拥有技术底蕴、在核心技术上能实现突破、在品牌上做到有传承的企业,才能真正应对苹果的降价打击,逐步在产品上对苹果构成威胁。

国产厂商们只有争做苹果的对手,而不是全部弹药打向友商制造内卷,才能彻底摆脱品牌局限,冲出中低端泥潭。

从“吹牛”到“实现”!华为终端的六年七个故事

2019年余承东致员工的新年信中,晒出了华为终端2018年度成绩单:华为手机发货破2亿,相比2010年增长66倍;华为手机销量超越苹果,成功晋级全球第二;2018华为终端销售收入突破500亿美元;2018华为海外终端销量增长超70%;P20系列站稳5000元档位,上市10个月销售1600万台;Mate20系列欧洲突破1000欧元,上市2个月销售500万台;…………2018,无疑成为华为手机的崛起的元年!在这封新年信中,余承东还回忆起六年前他发过的一条微博——华为终端曾经做出的7个战略决定!曾经多少人笑他是个“疯子”,并且被网友封为“余大嘴”。 做大事的人都在做势。 六年前,华为手机还是“充话费送的”;六年前,大家“没钱(才)买华为”;正是这种公开的“吹牛”,开启了华为终端的崛起之路,今日终于跨入“2亿俱乐部”。 余承东也曾感慨道:“那时候华为终端还很弱小也不赚钱,没有人看得起我们,因此也不担心发这些东西会泄密。 来自内外的,各种不断的批评与挑战,内心近乎绝望的压力、痛苦与坚持!”今天,我们将回顾这七个“小目标”背后的故事。 01定位决定地位——“再见了,充话费送手机”在充话费送手机的年代,华为和很多厂商一样,主要业务聚焦做ODM白牌运营商定制手机,旱涝保收,日子过得也算滋润。 当时部分国内知名厂商依靠运营商定制机的生意,风生水起,扶摇直上。 2011年底三亚会议后,华为终端决定要向OEM自有品牌转型,这个决策让很多人大吃一惊。 华为手机产品线总裁何刚回忆起向自有品牌转型这个决策,至今记忆犹新:“华为从2003年开始做手机,之前一直做的是运营商定制机,即白牌机。 消费者看到的是运营商品牌,看不到华为。 2011年底,终端三亚会议决定做华为自有品牌手机,聚焦做精品,并且开始尝试中高端手机。 刚开始的时候,外界包括很多客户不理解也不相信华为自有品牌战略能成功”。 但是,如果不独立品牌,按运营商定制的老路子走,就会继续远离消费者,体验永远上不去。 为了打造全球消费者喜爱的产品和品牌,华为决定了就誓不回头,踏踏实实地朝着目标干。 牵一发而动全身!品牌切换,带来的是大量运营商定制终端业务的流失,并且短期内很难被运营商客户理解。 当时,就有两家欧洲顶级跨国运营商立马采取了策略,他们拒绝销售华为Logo的手机,造成当年华为海外运营商渠道的智能手机销售急剧下滑。 毫无意外,当年华为终端业务虽有进步,但最终还是没有完成年度目标,全年销售额差了2亿多美元。 为表决心,提升整个终端团队的信心,余承东等高管自愿放弃了年终奖。 那一年,恰逢中国首架舰载战斗机歼-15在辽宁号航母上首飞成功,任正非就用歼15战斗机模型代替年终奖,颁发给了余承东等高管。 这就是写进华为历史的“从零起飞奖”。 “从零起飞奖”颁奖现场今天,华为已经跻身世界品牌百强,其中Interbrand排名68,是中国唯一上榜的品牌,同时位列福布斯全球品牌百强。 当年拒绝过华为的欧洲运营商,没多久也重新和华为终端合作,现在是华为终端在欧洲非常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 定位决定地位!这就是华为自有品牌转型的决心、阵痛和蜕变!02眼界决定境界——坚持中高端转型,余承东也曾做过“导购大叔”转型做自有品牌只是第一步。 坚持中高端转型,才能驱动创新的轮子载着华为终端攀登更高的山峰,才能蓄势高飞。 愈败愈战AscendP1是华为第一款旗舰机,当时华为手机团队把它定位成全球最薄的手机,下了非常大的功夫,连宝马的设计师范文迪先生也参与了设计。 P1上市后,口碑还不错,可是销售并不理想,才卖了50多万台。 听说老余经常在裤兜里装几部P1,无论是遇到业界的朋友,还是接受媒体采访,都拿出来介绍和展示。 余承东成了华为手机名副其实的第一推销员。 与P系列一起做的还有D系列,面向商务人士,追求更极致的性能。 D1使用了首个四核处理器,但由于过于激进,导致上市和交付都延期了,销售也没有达到预期。 用户到底要什么?这个问题没有琢磨明白,导致了D2继续失败。 尤其是祖传的海思K3V2发热问题,给用户体验雪上加霜。 从2B转型做2C,本身就很难,做高端就更不容易了。 为了带领大家彻底转变为“以消费者为中心”,余承东亲自去零售店站台卖手机,通过零距离接触,了解消费者需求和痛点。 据传,去余承东柜台买手机的消费者“被聊”动辄就是一两个小时,很是疑惑华为这个不知名的“小厂”怎么这么寒酸竟然招大叔来卖手机?同时,又好奇这个“导购大叔”怎么这么热情地问东问西?殊不知他就是华为消费者业务CEO。 面对中高端这个命门,华为愈败愈战,越挫越勇。 后来,华为在D2的基础上又做了“走量”的Mate1和Mate2。 正是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终于慢慢摸到门道,为Mate7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一战成名让华为中高端机真正起飞的,是2014年9月发布的Mate7。 6英寸超大屏幕、完美的全金属机身和超高屏占比、强劲性能和超长续航、一触式按压指纹……Mate7融合了当时主流的所有商务需求,刚上市就破天荒地获得了消费者的热捧,最终出货量超过700万台,并帮助华为一举站稳3000元档位!据说,华为在产品操盘决策会上,最开始命名“Mate3”。 但由于Mate1和Mate2都销量欠佳,渠道商对Mate系列没有信心,有人建议改叫D系列,有人建议叫X系列,会上甚至已经决策通过叫D7。 眼看就要跟Mate系列不相干了,Mate7的产品经理李小龙找各位领导逐个说服,才定下了最后的正式姓名——Mate7。 Mate系列差点就“二世而亡”了。 还有一个小故事。 中国区各代表处召开Mate7动员会,要“认领”Mate7的销售指标。 当时国内最大的代表处上台,伸出一根手指,“一万台”。 李小龙的心都凉了,后面经过各种“威逼利诱”才把120万台的销售目标分解下去。 但没想到产品上市后叫好又叫座,不到一周就售罄了,一机难求。 华为过去难以进入的店面,纷纷主动找来要求合作;很多华为员工“失散多年”的同学旧友,都突然恢复了联系,上来就是一句“能不能帮忙买到Mate7”。 正是Mate7一战成名,让华为在品牌、营销、渠道、零售等各方面能力都得到进一步积累和提升。 小试牛刀随后,华为在中高端机的把控上越来越成熟,从Mate7到P8、Mate8,华为终端终于活下来了。 那么下一个命题就是怎么引领智能手机创新?华为选了一个用户最关注但也是最难啃的骨头——拍照。 2014年底,华为发布了首个双摄拍照手机——荣耀6Plus。 2016年4月,华为P9又创造性地引入徕卡双摄,第一次将手机拍照提升到手机摄影的水平。 拍照,开始成为华为手机强有力的新优势。 P年3月,P20Pro更是首创徕卡三摄,在专业摄影评测机构DxOMark拿下109分的最高分……多家科技媒体评价为“最值得购买的智能手机”和“年度最佳智能手机”。 定位决定地位,眼界决定境界!如今,华为P20Pro已经站稳5000元档位,P20系列10个月全球销量超过1600万;Mate20Pro在欧洲更是突破1000欧元,Mate20系列2个月全球销量超过500万台。 至此,华为坚持自有品牌并向中高端迈进,基本完成了第一阶段目标。 03战略就是取舍——放弃超低端功能机,华为手机部门成为“内部敌人”战略就是取舍!资源是有限的,华为终端既然选择了坚持打造中高端手机的自有品牌,那么就要有所放弃——没有未来的超低端功能机业务,成为首个被甩掉的“包袱”。 早在2011-2012年,全球功能手机的出货还占据很大比例。 虽然功能手机价格低利润薄,但蚊子多了也是肉,放弃超低端功能机相当于自断筋骨,动了很多兄弟的饭碗,内部争议巨大。 此外,对于全球很大一部分运营商而言,超低端功能机一直都是当地市场的刚需,也是华为运营商业务和客户维持关系的关键纽带之一。 。 放弃超低端功能机,相当于不顾华为老本行业务的客户关系,华为手机部门自然而然成了公司的“内部敌人”,招来区域销售部门各种公愤。 “终端翅膀还没硬,尾巴就翘上天了?”“华为已经变样了,不再以客户为中心了。 ”……客户线抱怨连天,呼唤炮火的电话,投诉的声音,各种会议“上纲上线”,内部心声社区更是贴出了“大字报”……但是,超低端功能机的缺点显而易见——功能原始且基础,消费者体验不好,还让华为摘不掉“充话费送的”帽子。 而且为了维持这些功能机正常的市场运作,华为手机研发队伍就有近百个。 一度离奇到为了满足全球各地不同运营商的需求,手机的研发部门竟然是按照网络制式来设置的。 而各个队伍之间,经常各自为战,信息没有互通,有时候还互相竞争,相互拆台,非常混乱。 于是,华为痛下决心,终止超低端功能机业务,全面聚焦智能机。 华为砍掉这些超低端功能机后,把近百个手机产品队伍进行整合,构筑了软件和硬件强大的研发平台,集中精力围绕消费者体验做高品质产品,充分发挥研发大平台的价值,这才有了现在不断涌现的黑科技和爆品。 有舍才有得。 现在回头来看,当时放弃超低端功能手机,置之死地生而后生,为华为手机的崛起,理顺了大后方。 04最难的路才是捷径——坚持自研芯片,余承东也曾觉得K3V2烫手“芯片”,无疑是2018年热词之一。 作为一个需要数十年投入的高精尖产业,芯片从设计到上市,非一日可为。 搞芯片研发投入的人力、金钱和时间,与直接购买芯片相比,堪称“无底洞”。 所以,绝大部分手机厂商都选择直接购买芯片来造手机。 其实多年前,华为未进入智能手机业务的时候,还主要聚焦于网络设备处理芯片。 当年,华为无线上网卡的基带芯片主要向某芯片大厂购买。 但由于供应商的多客户供货策略,导致华为上网卡产品供货经常出现问题。 华为意识到,如果不在芯片上投入,核心的能力就建立不起来,就会受制于人。 因此启动了基带芯片——巴龙Balong的研发。 后来,华为决策由终端公司来投资手机芯片的研发,这就有了麒麟芯片。 2012年,华为海思K3V2发布,成为业界第一个四核处理器,也是当时速度最快的处理器。 可是,由于海思K3V2采用的是比较落后的40nm制程,导致发热严重。 特别是当用在D2这款防水手机上时,更是烫得厉害,华为内外部炮轰的声音滚滚而来。 在一次大会上,面对华为一线的质疑,余承东说:“我们也清楚有时候发热能煎鸡蛋,我们也是要面子的。 但是这是我们自己的芯片,这条路我们必须走下去”。 海思K3V2被用户骂得很惨,但华为很快摸到了门道,从麒麟910开始将手机AP(ApplicationProcessor)芯片和基带BP(BasebandProcessor)芯片合二为一,这就是后来大家知道的SoC芯片,即SystemonChip。 目前全世界能造全套完整SoC芯片的也就华为和高通。 华为也是全球手机行业拥有芯片设计能力的三个手机品牌之一,另外两家是苹果和三星。 十年长跑,华为自研芯片终于从追赶到局部领先,继而全面超越,无论是AP的处理能力还是BP的通信能力,无论是工艺制程还是功耗控制,华为都实现了全面领先,一举攀上芯片设计的世界之巅。 最难的路才是捷径!目前麒麟芯片全球发货已近4亿片。 05自强者天助之——华为牌手机差点没了“没有什么是网购解决不了的,如果不行,那就再买一次。 ”这是双11电商节剁手党的最新段子。 2009-2015年,是电商在中国迅速发展时期,很多传统手机品牌厂商纷纷跟进。 时至今日,转型电商的传统厂商里,也仅有华为称得上有所成。 最开始华为终端发展电商业务的初衷,是为了迎合互联网年轻用户群体的消费习惯。 为了突出对电商的重视,华为特意把当时最重要的旗舰机P1、P2、D1、D2都专门用于电商渠道销售,由华为商城负责推广。 可是,这几款产品的市场都非常失败,销量惨淡。 而定位为互联网的子品牌荣耀,却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2013年荣耀独立运作后,更是做出了多个电商爆品。 一时间,“华为品牌做消费品不行”这个观点甚嚣尘上,华为牌手机一度面临被改名的风险。 转机发生在Mate7。 据说Mate7发布的时候,华为商城的维护工程师毫不担心网站流量压力。 因为前面的P1、P2、D1、D2等产品,就没有给华为商城带来过多大的流量,向来都是你发你的,我玩我的。 工程师们觉得Mate7虽然产品卖点强了不少,但是超过3000元的价位,估计也不会有多少人感兴趣,不会为华为商城带来多少流量。 没想到Mate7上市后,大受欢迎!全国各地缺货,华为商城抢Mate7的流量也一天比一天猛涨。 而刚建成的VMALL华为商城很脆弱,相当于电商圈刚建成的,动辄会被挤垮。 面对蜂拥而来的Mate7抢购热潮,VMALL网站工程师们一下子慌了,赶紧采取措施防止服务器瘫痪。 今天,华为电商销量占比远远超过20%。 特别是从电商起步的荣耀,仅三年时间,就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手机品牌。 06积跬步致千里——“安卓,我来给你动动刀”余承东微博定的第6个“小目标”,就是启动EmotionUI体验设计。 这个问题要回到安卓。 对于安卓系统,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用久了会卡顿,这成了果粉目前还能坚持的少数几个理由之一了,事实上之前也确实如此。 2011-2013年这个时间段,绝大部分厂商都推出了自己的UI(用户界面),将消费者可见的图标、壁纸等放在首要任务。 但是,安卓系统的用久卡顿问题,却一直无人解决。 那时初涉智能手机领域的华为,同样面临这个问题。 不仅如此,华为的UI还经常遭人吐槽。 因为以前华为各个手机操作系统是分散的,同一家公司的手机,居然界面都不一样,连图标都没有统一;甚至下一代和上一代的功能,也没有继承。 不革命,就等着被革命!华为启动EmotionUI设计,第一件事情就是给手机做了一次美容术。 从EMUI3.0开始,UI实现了统一设计。 接着集中兵力干了一件大事:给手机做一次换心脏手术——对安卓系统进行“底层手术式”优化,解决卡顿难题!这个安卓“底层手术式”优化,相当于把整个安卓底层代码都重新写一遍。 据统计,这个项目华为EMUI软件总体投入成本超过2亿美金,配套的研发硬件环境投入更是惊人。 华为EMUI王成录博士在一次汇报上谈到:“一旦出现问题,华为手机可能全军覆没。 ”不成功,便成仁!所幸,华为做到了。 华为从EMUI5.0推出“天生快一生快”,18个月持久流畅。 华为打造了名为MachineLearningAlgorithm智能学习系统和更换文件系统等来解决卡顿问题。 这个智能学习系统,顾名思义,是主动学习用户的日常使用习惯,智能预测使用行为,从而设置进程的优先级。 还能及时清理文件碎片,释放存储空间。 宛若手机里住了一个聪明的管家,一边帮忙工作,一边努力打扫,有效防止了手机因为老化而越来越慢的问题。 同时,华为还在业界首次将安卓的文件底层系统更换为F2FS,大大增强了文件碎片处理效率,提升了流畅度。 值得一提是,后来华为主动将该技术开放了,并且被谷歌合入到了最新安卓版本的可选项里。 这也算华为为全行业做了一点贡献。 2018年,德国Connect实验室针对华为Mate20Pro进行模拟老化测试,结果非常不可思议,模拟18个月的重度使用后,性能只是下降5%,真正实现了“天生快、一生快”。 积跬步,才能致千里。 华为把安卓的每一行代码吃透,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了更卓越的安卓体验。 07没有生来伟大——摸爬滚打做到硬件世界第一在手机软件领域,华为和谷歌是全世界唯二能给安卓系统动手术的公司。 在硬件领域,华为摸爬滚打,同样做到了世界顶尖水平。 世界第一款业界7nm的SOC芯片麒麟980;首创徕卡双摄、徕卡三摄,拍照世界第一;业界最快最安全的40W超级快充;当前最快15W无线充电与反向充电;最强无线通讯和WIFI能力;最高精度双GPS定位;首创最小尺寸屏下摄像头的极点全面屏;IP68防尘抗水;自研3D结构光;石墨烯散热……从外观到芯片,从拍照到视频,从电池到续航,从通信到导航,从解锁到安全,从散热到防水……华为手机的成长,一定程度上讲,就是“硬件之王”的演绎。 为构筑未来二十年的根基,华为还吸引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与最强的人、最强的机构合作,成立专业的实验室开展研究。 如日本研究所的材料、镜头技术和元器件小型化技术,俄罗斯研究所的散热技术,巴黎美学所的设计技术……没有生来伟大,华为从2B转身也是一路摸爬滚打,扎扎实实搞研发,用巨额研发投入才“换”来技术突破和创新,实现硬件世界第一。 登峰路无数,华为终端选择了最陡峭的那一条。 七个小目标从“吹牛”到“实现”,承载了华为终端人2C业务艰难转型的勇气和誓不罢休,见证了华为终端团队对消费者郑重承诺的兑现,也是华为终端的崛起之路!未来已来,在5G、AI、IoT全面爆发的时代,伴随着新材料新技术新体验的应用,我们相信华为必将为消费者们带来更多颠覆式的创新!End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文章来源:菊厂搞机作者:标歌/侯哥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caijing/5899.html
欧盟遏制对华投资 干扰资本流动 和评理 27国仅一国表态支持
广州 突然宣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