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六年考察测绘2700余处中国古建筑 经历了 东西方碰撞

林徽因的毕业照。

2024年宾大韦茨曼设计学院毕业典礼上,林徽因外孙女于葵从院长弗里茨·斯坦纳手中,接过了林徽因迟到近百年的学位证书。 许思航 摄

林徽因的大学学生证照片。

梁思成的大学学生证照片。

“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察诸国事务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繁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林长民给女儿林徽因的这段致信,写于1920年父女二人同游欧洲之前。此后数年,如父亲所愿,林徽因求学、治学、教学,在彻夜通明的图房里、在穷乡僻壤的田野间、在狼烟四起的战火中,在她所言“天堂和地狱之间”辗转,“扩大眼光”。

作为现代中国首位女建筑师、中国建筑学科的开拓者与奠基人,百年之后,林徽因被追授一份迟到的学位——2024年,即林徽因诞辰120周年、入学100周年之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向她追授建筑学学士学位。宾大教授林中杰向南都、N视频记者表示,林徽因的求学治学史,不应仅仅被视作一个历史故事,解读它对当代中国的影响,才是核心之所在。

学位追授

“林徽因先生是宾大的骄傲,为建筑与文化复兴无悔奉献”

5月19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韦茨曼设计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林中杰告诉南都记者,当地时间18日,在2024年学院毕业典礼上,在林徽因入学100周年之际,宾大正式向其颁发建筑学学士学位。林中杰表示,通过这次学位追授,林徽因的精神鼓舞了全球建筑师和女性。

现场拍摄照片显示,当地时间5月18日,在2024年宾大韦茨曼设计学院毕业典礼上,韦茨曼设计学院院长弗里茨·斯坦纳借由林徽因外孙女于葵之手,向其颁发了这份迟到近百年的学位证书。

林中杰向南都记者赞道:“林徽因先生是宾大的骄傲,她克服重重困难,战胜男女之成见,终身追求理想,为建筑与文化复兴无悔地奉献。她不但是华人的楷模,她的精神也通过这次学位追授鼓舞了全球建筑师和女性。”

此外,当地时间19日,学院还将举办“林徽因入学宾大百年暨建筑学位追授庆典”向林徽因致敬,庆祝她的非凡成就、遗产及在全球的影响。

南都此前报道,2023年10月,宾夕法尼亚大学公告称,将在2024年,即林徽因诞辰120周年、入学100周年之际,向该校毕业生、“现代中国首位女建筑师”林徽因追授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她就读期间,宾大美术学院(旧名)学生曾赢得远超其他所有学校学生的建筑竞赛获奖,其中,一半获奖者为中国学生。

在第一代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专业的23名中国学生中,林徽因是唯一的女性,也是唯一一名完成建筑学学业要求,但并未被授予建筑学学位的学生。校方表示,“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错误,是时候来纠正它了”。

宾大韦茨曼设计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林中杰告诉南都记者:“我们审查了林徽因的成绩单、学分记录等原始材料,对比了她与其他优秀同学梁思成、童寯等人的成绩,林徽因毫不逊色。”他表示,林徽因的求学治学史,不应仅仅被视作一个历史故事,解读它对当代中国的影响,才是核心之所在。

审查材料

除当时女性无法修读的课程外 林徽因学分与梁思成并无差距

1918年至1941年间,共有23名第一批中国留学生就读于宾大建筑学专业,其中绝大部分学生来自“清华学校(清华大学旧称)”,手持由“庚子赔款”所负担的全额奖学金。

林徽因就是其中一人。不仅如此,她还是23人中唯一的女性,是唯一一名完成建筑学学业要求,但并未被授予建筑学学位的学生。

2023年5月,宾大沃顿中国中心展出了由宾大韦茨曼设计学院策划的“中国建造:现代建筑百年对话”展览,一块长约4.5米的巨型展板上,记录了23名学生的黑白肖像照、学位及学习年份。

与展览策划同步进行的,是对追授林徽因建筑学学位的调研和审查程序。

展览主策展人、宾大韦茨曼设计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林中杰告诉南都记者:“我们审查了林徽因的成绩单、学分记录等原始材料,对比了她与其他优秀同学梁思成、童寯等人的成绩,林徽因毫不逊色。”

“随着我们研究的不断深入,林徽因没有被授予学位的原因很清楚,就是她的女性身份。”宾大韦茨曼设计学院(旧称宾大美术学院)院长弗里茨·斯坦纳说。

在1934年前,宾大建筑系专业未曾开放给女性学生就读,林徽因只能入学美术专业,当时,包括建筑、音乐和美术专业在内,仅约10%的学生为女性,且其中多数人就读音乐专业。

林徽因并非没有抗争过。在最终选择宾大之前,她曾到可接受女性学生的康奈尔大学进行过暑期课程学习,并通过北京中国妇女出国留学委员会秘书麦米伦夫人和中国驻美公使馆多次去信当时的美术学院院长赖尔德,请求以建筑学专业特别生身份破格录取。

赖尔德拒绝了她,但给了她另一个选择:入学美术专业,并选修建筑学课程。据林徽因的好友、林徽因夫妇重要传记的作者威尔玛·费尔班克称,当时女生不能进入该专业是因为“建筑系的学生必须在晚上的各个时间段进行制图工作,如果有女伴在场,会有失妥当”。

林中杰向南都记者解释道,当时的建筑设计课文化确实要求老师、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同时在图房工作,而且通常是在不分昼夜地制图,但实际上林徽因后来还是参与了大部分本科设计课程的学习。除当时女性无法修读的“建筑16:人体写生”课和包含如应用力学、图示力学、木工等现场施工课程在内的建筑学建筑施工本科课程外,林徽因所获学分与梁思成并无差距。

“林徽因无法选修这些课程,主要源于当时当地的保守思想”,林中杰说,“当时不仅中国没有女性建筑师,西方从事建筑行业的女性也非常少,而人体写生课需要对男性模特进行写生。”而据宾大城市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黄振翔的研究,当时女生不可以修人体写生的禁令也并未见于《艺术学院公告》,可能只是非正式地由教师执行。

就读经历

她曾在宾大建筑系兼职助教 还担任过指导教师单独授课

黄振翔告诉南都记者,在研读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学分记录原始材料后同时发现,以学分计算,林徽因所获“优或良”成绩占总学分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与梁思成不相伯仲。

不仅如此,此后,1925年秋季学期,成绩优异的林徽因担任了宾大建筑系兼职助教,1926至1927学年间,她又就任宾大建筑系指导教师,进行单独授课。半职的指导教师,一年薪资可达900美元,在1925年林徽因父亲、家庭的经济支柱林长民去世后,不失为一笔不小的补助。

南都记者从林徽因女儿梁再冰的回忆录中了解到,在宾大学习期间,像许多中国留学生一样,“他们(林徽因和梁思成)也常常到附近餐馆去洗碗,以打工来补贴一些日常开支。她(林徽因)说,画完图回家时餐馆往往已经关门,回到宿舍饿得受不了就喝自来水‘充饥’”。

虽生活条件并不优越,但此间就读宾大的中国留学生们,却在宾大建筑学专业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26年,在林徽因就读期间,宾大美术学院(现改名为韦茨曼设计学院)曾宣布,过去四年中,该校学生所赢得的建筑竞赛超过其他所有学校学生获奖总数,其中,一半的获奖者为中国学生。

“当时最重要的一个竞赛,叫布扎(Beaux-art)设计竞赛,这也是当时宾大所遵循的巴黎美术学院派教育体系的名字。林徽因的同期和上一两年的同学陈植、杨廷宝、梁思成、童寯等人都在该比赛中拿过奖。中国学生的优异成绩和获奖作品还登上了当地的报纸。”林中杰对南都记者说。

林长民的谆谆期待,在这批年轻人身上得以实现。

“东西方的碰撞”

6年辗转中国15个省200余个县考察测绘了2700余处古建筑

1926年,美国蒙塔纳报发表了一篇林徽因的美国同学所写的访问记,文章形容林徽因是一名“献身于拯救祖国艺术的中国女孩”。

林徽因在访问记中将这次“献身”归功于16岁时同父亲走遍欧洲的经历,“现代西方的古典建筑启发了我,使我充满了要带一些回国的欲望……等我回到中国,我要带回什么是东西方碰撞的真正含义。”

学生时代,林徽因在宾大的“窗”前,经历了“东西方的碰撞”。

在美国同学的记忆中,“她(林徽因)常常坐在靠近窗户能够俯视校园中一条小径的椅子上,俯身向一张绘图桌,她那瘦削的身影匍匐在大张的建筑习题纸上。”

归国后,“东西方的碰撞”又在“窗”外。

在曹汛所著《林徽音先生年谱》的起始处,是一张透过窗子看林徽因的照片,装帧灵感来自于林徽因的文章《窗子以外》。她在文中写道:“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

《林徽因先生年谱》的编者、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黄晓将这面“窗”描述为“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沟堑,“这本书用了一个华北的窗户,而对华北地区古建筑的考察正是林徽音与梁思成在1931-1937年的主要工作。”

在“窗”外,林徽因将求学期间所吸收的西式调查研究方法论和工艺技术科学体系带回了中国。

上世纪30年代,古老的东方艺术在竭力探索向现代化转型的道路。“巴黎美术学院派的游学传统,深深地影响了这一批到访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林中杰告诉南都记者,“毕业生通过游学,接受新的现代化的洗礼,开拓了新中国的建筑学事业。杨廷宝、梁思成、林徽因、童寯等都去过欧洲游学,杨廷宝和童寯还在费城和纽约的大师事务所中工作了一两年,他们都深受变化中的建筑运动的影响。”

林徽因的“游学”在中国的田野间,她将古典的美学原则带入到曾被时代遗忘的农村土地上。

在1931年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后,林徽因和梁思成换乘各种交通工具,甚至骑骡子,6年中辗转15个省200余个县,实地考察测绘了2700多处古建筑。这数年来的实地考察,成就了林徽因建筑思想的精神内核。

“他们一起开创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调研工作,从无到有地建立了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研究系统。”“中国建造:现代建筑百年对话”展会策展人之一、东南大学教授兼梓耘斋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童明说。

1937年的山西省五台县测绘,则给林中杰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那次考察,林徽因和梁思成发现了当时中国尚存的最古老的木构建筑物。两人爬进了寺庙最隐蔽、最不为人所知的地方,这里栖息着蝙蝠,臭虫在灰尘中逃窜,厚厚的口罩使他们呼吸困难。

林徽因凭自己的“一双远视眼”,突然发现了大梁下一行隐隐约约的字迹,发现了建筑年代的确凿证据。在隐没于黑暗中,端庄美丽的“女弟子宁公遇”塑像的注视下,两人度过了梁思成所形容“多年来寻找古建筑最快乐的时光”。

“对建筑学学生来说,这次测绘是一个典范案例。彼时日本的侵略已经开始,条件恶劣。作为一名女性,林徽因体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韧性,深入田野之中,去寻找被遗忘的古迹。这种科学的、求证的精神不应该被遗忘。”林中杰对南都记者说道。

“快乐”与“诗意”,融入了林徽因的建筑学思想。

“展览名为‘现代建筑百年对话’,体现了中国现代建筑在与西方建筑学文明交流与对话中萌芽和发展的历程。早期的中国留学生就是这场对话的桥梁。林徽因的求学治学史,不应仅仅被视作一个历史故事,解读它对当代中国的影响,才是核心之所在。”林中杰向南都记者解释道。

故居修缮

可园保护修缮方案通过审批 将进行活化利用

1928年,林徽因回国后,很少稳定地停留在一个住处。

当年8月,她返回祖籍地福建省福州市探望母亲,在素有“小欧洲”之称的仓山区,寻英式建筑可园暂住。此后,她辗转北京、云南、四川等地,在战火和变动中换了一套又一套房屋,有些规整舒适,有些难免破败。

但不论住在怎样简陋的房子里,林徽因都会尽可能做一点美化。

“我觉得我老妈真神了,怎么一下子就能把这样一个小破房间变得如此舒心可爱。”在梁再冰的回忆录中,房子里的“花”常见踪影——

在北京时,院里“有两棵高大的马樱花树和开白色或紫色小花的几棵丁香树”,花坛里种着“鸡冠花和喇叭花”;在昆明所住的简陋的“夯土墙房子”里,梁思成还亲手钉了一块白木头地板,“家里的陶质土罐中插大把的鲜花”。

宾大将追授林徽因建筑学学位的消息传出后,可园的保护修缮方案也通过了主管部门审批,将进行活化利用。

现在,居民已不再租住于此,建筑也移交给福州名城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并装有摄像头等安保设备,有专人进行看护。

如同林徽因曾辛苦探访、研究的众多古建筑一样,如今,她曾居住过的房屋,也终于成为了文物建筑,受到《文物保护法》《福州市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管理办法》的保护。

1955年,林徽因病危,梁思成在她的病床前放声痛哭。“那一刻我觉得,他们的关系是如此紧密,在他们生离死别的这一刻,任何‘外人’,哪怕是我,也不能打扰他们……”梁再冰描述道。

两个建筑学大师的名字总是排列在一起,他们合作设计了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等。

正如当初阿尔弗雷德·本迪纳代表他的朋友梁思成,向宾夕法尼亚大学申请荣誉学位时,梁思成用黑色墨水,整齐地修正了设计建筑清单下的每一个条目,在他的名字旁写下了:

in collaboration with Phyllis Lin(合作者:林徽因)。

08-09版统筹:

南都记者 向雪妮 何嘉慧

采写:南都记者 肖玥


对于林徽因的评价。

阅读林徽因,滋生出一份感佩,惊奇世间果然有这样的女人,集才气、集美质、集傲岸,也集热爱与事业于一体。 仰止当世,光照来人。 如果不是生不逢时,如果她不是多病的女人,如果她的诗作文集有人编纂整理,或许今人读到的也许会是一个真正的女诗人,读到的一定会是一个近代建筑史上的泰斗。 1.林徽因其人 林徽因 原名徽音,1904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林长民早年留学日本,是新派人物 。 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4-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同年人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 1921年回国复人培华女中读书。 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 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 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 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同年8月回国。 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 只可惜她壮志为酬,在1955年4月1日清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后,与世长辞,年仅51岁。 2.林徽因与建筑 林徽因16岁随赴欧考察的父亲游历欧洲,卜居伦敦一年,受邻居女建筑师的影响,立志将来一定要学建筑。 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都选择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建筑系,因为当时的宾大建筑系不招女生,林徽因改入该校美术学院,但主修的还是建筑。 据《林徽因传》的作者张清平介绍,当年梁思成是因为林徽因喜欢建筑学而学建筑的。 建筑学是他们夫妻二人共同的事业,也是情感沟通的基础。 从1930年到1945年,他们夫妻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 比如像河北赵州石桥、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 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 有一幅图片两人一同倚坐在北京天坛祈年殿屋顶上,1936年的林自豪地相信自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敢于踏上皇帝祭天宫殿屋顶的女性。 她发表有关建筑的论文主要有《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与梁思成合著)、《清式营造则例》第一章绪论、《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署名林徽因、梁思成)、《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的鉴别问题》(署名林徽因、梁思成)、《中国建筑史》(辽、宋部分)、《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梁思成、莫宗江合著)。 3.林徽因与文学 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主要有《你是人间四月天》、《谁爱这不息的变幻》、《笑》、《清原》、《一天》、《激昂》、《昼梦》、《瞑想》等诗篇几十首;话剧《梅真同他们》;短篇小说《窘》。 《九十九度中》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阳光》等。 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 在当时,知识分子是社会少数、精神贵族,像林徽因这样受过良好教育才貌出众的女子,更是凤毛麟角。 她承认自己是受双文化教育长大的,英语对于她是一种内在思维和表达方式、一种灵感、一个完整的文化世界。 中西文化融合造就了一个“文化林徽因”。 她是诗人,一生写过几十首诗,在诗歌创作上受徐志摩影响很明显,但又有自己的特点。 4.林徽因的感情 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建筑大师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游学的徐志摩。 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 情窦初开的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 两位才情横溢的青年热烈地相恋了,徽因深爱着志摩,但志摩的妻子---幼仪的影子在她心中总是拂不去,经过痛苦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不辞而别....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是这样写的:“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 ”这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 之后林徽因经过一翻理性的考虑,同意了父亲为她定的一桩婚事,嫁给著名学者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 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启超的安排下,游学欧美主攻建筑设计。 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 婚后梁对林呵护倍至,夫妻二人致力于他们所热爱的建筑事业,林徽因不仅具有诗人的美感与想象力,也具有科学家的细致和踏实精神,他们在山西对古建筑所做的调查和实测工作,不仅对科学研究贡献巨大,也使山西众多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的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 金岳霖 哲学家,逻辑学家。 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 他终生未娶。 一直恋着林徽因。 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 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 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 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 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爱了林徽因一生。 结语人类进入文明史后,女性一直被淹没在历史的黑洞里。 妇女的解放,比起母权制的丧失——女性世界性的失败来,要漫长得多。 在妇女解放这条路上,中国比西方又晚起步了200多年。 但这丝毫不影响20世纪中国妇女先觉者的自醒深度以及自我实现的质量。 他们中相当多的人以与新文学共体的方式,张扬着自我的独立品格,从而让我们见识到有别于传统“象牙美人”、激荡着青春气息与时代风云的美丽人生。 林徽因应该是这一群体中很特别的一个。 面对这样的女子,倘若还要纠缠她的情感,那么那个据说为她终身不娶的哲学家金岳霖的真诚最能够说明她情感的品质。 倘若还要记起她的才华,那么她的诗文以及她与梁思成共同完成的论著还不足以表现她才华的全部,因为那些充满知性与灵性的连珠的妙语已经绝响;倘若还要记起她的优雅以及知识女性不忍抛却的小小自我,那么留在萧乾记忆中也留在冰心小说里的那间太太的客厅永远是一个充满适度联想的舞台。 倘若还要记起她的坚忍与真诚,那么她一生的病痛以及伴随梁思成考察的那些不可计数的荒郊野地里的民宅古寺足以证明,她为那些亲朋好友的离世而歌哭的眼泪也足以证明,她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

《林徽因传》读后感

《林徽因传》读后感范文1

她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代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的参与者,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之一,是传统景泰蓝工艺的拯救者。她是一个聪慧的女子,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她,就是林徽因。林徽因,纯净而美好,白莲一样的女子。她是人间四月天,笑声点亮了四面风。她是苍穹中一颗低调的星星,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初始不知道林徽因,看到这样的介绍后,非常好奇究竟是怎样的一位女子能得到这样高的评价,让这么多杰出的男子仰慕,于是毅然买了《林徽因传》,读后犹如喝了一杯茶,久久回味,立马便迷上了这个30年代的大才女。喜欢林徽因的诗词,意境异常优美。喜欢她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喜欢她的“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喜欢她的“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你和我,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她的感情经历也让人印象深刻,她的诚恳,真实,率性,让这个女子变得那么的刚烈又温情……

这本书我读了一个多星期,也许时间长些,但是阅读的过程却使我无比沉醉其中。人物临摹似的描写,景物身临其境般的描述,充满作者灵犀、生动的叙述独白,字里行间时而浪漫,时而悲感,时而激愤,时而灵动,还有充满学术性的记载和专业知识性的词汇,更多的是对林徽因这样一个让人千古留恋的一代才女,伟大的母亲的一种怜惜,让人为她对艺术,对文学,对建筑学的奉献精神和那种痴狂而敬重。

林徽因是美丽的,是智慧的,纵然是病魔缠身,仍然写了很多诗词并为中国的建筑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还参与了国徽的设计,了解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总会让我们感慨万千,深思千万。她的生命只有51年,对于现在人来说,这个时间并不长,但是对林徽因来讲,51年刚刚好,不长不短,她在有限的51年里做了自己该做的,奉献了自己该奉献的,没有大起大落,亦没有大喜大悲,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留下了温暖……

《林徽因传》读后感范文2

她叫林徽因,是许多人梦中的白莲,徐志摩为她徜徉在康桥,深情的等待一场旧梦可以归来;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千山万水,为完成使命而相约白头;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痴心不改地守候一世。世人因为爱情的缠绵悱恻而记住了这个浪漫迤逦的女子,却也因这无端的浪漫遐想而忽略了她治学严谨,艰苦探索,傲骨博学的大家风范。再一次重温她的一生,似乎她教会我更多的是女人的一生应这样走过。

童年的林徽因是我羡慕的,随父母迁居至一座老宅,在这个诗意含蓄的古城中,小徽因第一次在姑母的引导下接触到文学的奇妙,从此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古典文学的诗情画意、锦词丽句加深了她的文学修养,为她将来成为一代才女种下美好的前因,后来随父迁移北京、上海、天津以及雾都伦敦的人土风俗,异国风情增加了她的人生阅历,再次谱写的诗词歌赋除了辞藻的淡雅娴静更多了些人情冷暖,就像徐志摩评价的:“徽因的诗,佳句天成,妙手得之,是自然与心灵的契合,又能让人读出人生的况味。”

回首自己儿时,不禁憾然一惊,似乎躲在家中一隅偶得娴静是我少有的与心对话的时光,总是安慰自己,哪个少年不莽撞,为赋新词强说愁才显得假惺惺,却忘却了心灵感受的温床是生活,即使漫无目的游逛你也能感受到路边青草的芬芳。

所以,生活的丰富不丰富不在于生活经历的多少,而在于你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是否敏锐,在于能否多方面体味所见、所听、所遇的种种不同情景,能否体会到人在生活中互相的关系和牵连,生活的必然与偶然之中所起的戏剧性的变化。当然,更得有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及思想,信仰及哲学。所以勿要感叹自己的胸中无词,心中无语,以心聆听,用手触摸生活,生活才会回赠你真正的意义。

花季的林徽因是我欣赏的,在那个对爱情充满各种幻想的季节,能够如此坚定自己的爱情信仰,维护爱情尊严。初始,我以为这是需要一个很成熟的爱情观才能驾驭花季年龄的冲动,但后来我明白是因为她在任何时候都深知自己所要是怎样的生活,每当走至人生岔路口,她可以很清楚分辨出自己要走的路,或转弯,或前行,都那样从容不迫。一直告诉自己,一定要做个内心坚定的女子,不为任何,只为对得起陪自己流逝的时光,回首过往能做到满心的坦然。爸爸曾经对我和姐姐说过,有你们是我的幸福,如果能够看到你们能尊重周围的人和事,且依然从容坚定便是我莫大的幸福。小时候不理解,渐渐长大却了解了那是一个做父亲的殷切希望,希望我们能被这个社会接纳,却也不迷失了自己。

现在,这份坚定我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随遇而安——也许生活中的你会遇到种种的不安,但却可以驾驭自己的情感,把握自己的心情,你可以贪恋岸上的烟火璀璨,却不会让自己逆水行舟,倘若不慎弱水,也会用最美的姿态自我救赎。

婚后的林徽因是我敬佩的,二十四岁的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温哥华姐姐家结婚。婚前,梁思成问过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一次,以后都不会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准备好听我了吗?”这是一个多么有韵味又特别的女人。婚后他们按照梁启超的安排,赴欧洲参观古建筑,我一直以为这才是适合林徽因的人生道路,她将满身的书卷清香融合在建筑事业中,让我们领略到建筑对东西方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绘画、雕刻等带来的深远意义。那些年,林徽因一直肺部不好,但他却从未因此而耽搁她热爱的事业,修养期间还和梁思成去考察大量的古建筑,并多次发表《建筑杂录》等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献资料。

林徽因事业的最成功点莫过于参与设计国徽与挽救景泰蓝传统工艺,如果不是领略她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付出的努力,我真的不会相信一个写下人间四月天的柔弱女子会拥有这等至高无上的荣耀,这个好强的女子,为了心爱的事业可以废寝忘食,极度消耗体力,以她的性格,即便预支将来的年光,亦在所不惜。

一直以为事业是女人自信最大的来源,不管这份事业是放逐在工作,还是家庭,抑或是某种追求,只要全神贯注的投入,总是能给人一种优雅的张弛感,那种认真忙碌的姿态给旁人一种紧迫感与佩服之情,品尝果实的自在却流露出为谁辛苦为谁甜的满足。几分认真加上几分执着,是爱自己,爱生活,更是对身边人的一种尊重。

晚年的林徽因是我最陌生的,因为史料对于这一部分的记载总是一带而过,但我想,暮年的林徽因是最幸福安然的,因为一生低调的奢华足够弥补他年老的空虚,或许她也会拥有遗憾,但我肯定她绝对没有后悔,每一个或对或错的选择铸就了这传奇韵味的一生,怎舍得挣扎在无谓的后悔之中?我想作者的这句“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是对林徽因最好的赞美或者说是欣慰,欣慰的看到一段令人艳羡的人生,更欣慰如此的人生能牵动着更多的人重新思考自己的余生,你的安好,放晴了谁的天空。

一直喜欢一句话,女人的一生应该这样走过,10岁而乖,15岁而聪,20岁而甜,25岁而美,30岁而媚,35岁而庄,40岁而强,45岁而贤,50岁而润,55岁而醇,60岁而慈。试着爱上自己,做到随遇而安,笑响会点亮整个人生,你就是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传》读后感范文3

对林徽因这个女人比较感兴趣,熬夜读了张清平的《林徽因传》。

读后感触不少,林徽因和三个男人的感情故事太让我感动。三个人都是可爱的,正是他们可爱和崇高的人格给他们在各自领域学术上的建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吧。

徐志摩,很多人包括我也觉得他有些事做得“不靠谱”,在感情抉择上几近疯魔。但这个人的可爱是毋庸置疑的,首先他是个纯粹的人,活生生的人,善良率性,对他了解和不了解的人都给予尊重、理解和同情,是一个“没有敌人的人”,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其次,他是个纯粹的诗人、艺术家、理想主义者。对人、对自然、对艺术追求的动力源泉是一种热烈的爱。

梁思成,一个真正的男人。个子不高,人却精神。不善言辞,却具备高品质的幽默素质。自身禀赋出众,父亲的教育和时代的熏陶给他的成才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他也丝毫不误才情,一生命运多桀,但坚持严谨治学,成果斐然。这个人的人格魅力实在是大,博爱、严谨、诚恳、儒雅、睿智、宽厚,敢于开拓,用于担当,真正的好男人。

金岳霖,真正学贯中西的大家。太让我感动了。看到梁思成深爱着林徽因就自己主动退出了,为了林徽因终生不娶,却和梁思成、林徽因做了一辈子的朋友。事实上梁思成得知林徽因受到感情困扰时,也表示尊重林徽因的选择。

北京沦陷后梁思成和林徽因南下云南,金岳霖也跟了去和老朋友继续做起了邻居,原因是已经不习惯了没有梁家的生活。多性情、多可爱的一个人!而梁思成和林徽因也温暖地接纳了这个朋友。爱情没有减退,友情却步步升华。几个灵魂的顺畅交流让他们彼此相得益彰,友情滋润了他们在各自领域的成熟。这三个人的友情和爱情故事让我好几次捧着书就发起呆来,仿佛走到了他们的故事里,被感动着,被温暖着。他们的故事应该是对爱情和友情的最好诠释吧,他们是真正懂得爱的人,他们的爱深沉、厚重。三个人的胸怀和境界真的值得我这个现代人认真地思索和学习。

学到了的话,人是可以活得更宽广、更豁达的。

《林徽因传》读后感范文4

初见这本书,便被书皮上“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几个字吸引了。风轻云淡的八个字,却道出了多少痴男怨女的情长啊。再看作者的名字:白落梅,心想这肯定是本辞藻优美,文字清新的书了,想想好久没有看这么矫情的书了,这个假期就小清新一下吧。

对于林徽因,我了解的不多,只依稀记得那个有名的情圣大诗人徐志摩好像钟情于她,那篇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也是为她而做。

所以在翻看这本书之前,先查了一下林徽因的资料:

林徽因:福建闽候人,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出身于官宦世家。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三十年代初,与夫梁思成(中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清华教授)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从三十年代初至中日战争爆发,几年间他们走遍了全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实地勘察了20xx馀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他们的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并写下有关建筑方面的论文、序跋等二十几篇,另有部分篇什为其与梁思成等合著的建筑论文。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此外,1949年以後,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只可惜她壮志未酬,在1955年4月1日清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後,与世长辞,年仅51岁。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林徽因的英语,1923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徽因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曾登台演出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饰演主角齐德拉公主,台词全用英语。她流利的英语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艺界留下深刻印象。

古人都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而这位被胡适称为“中国第一代才女”的林徽因着实让我吃了一惊。教授、诗人、作家都罢了,建筑学这个放到现代也少有女子问津的领域也被其涉足,并成就了一番伟业,成为她终其一生去追寻的事业。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于是,仔细翻阅了白落梅的这本《林徽因传》。确如我之前所料,这本传记有种江南水乡般的清新秀丽,文字优美,似梦似幻,仿佛把我带回了林徽因出生的那个年代,如作者前言所写:时光微凉,那一场远去的往事被春水浸泡,秋风吹拂,早已洗去铅华,清绝明净。

这本书用浓重的笔墨描写了林徽因与徐志摩的一场康桥之恋。16岁的少女在异国他乡邂逅了风流倜傥、满腹才华的才子,于是,一场爱恋悄然萌芽,愈演愈烈,然而,蝴蝶终究飞不过沧海,林徽因悄然抽身而走,留给了徐志摩无尽的怅然。对她而言,徐志摩似一个梦,似一首诗,浓郁而热烈,却不是她所想要的清冷平淡。我佩服她在那个年纪就有如此自持的能力,或许这样戛然而止的爱情,更让人怀念,让我扼腕痛惜的同时更让人痴迷,这也是人们常说的遗憾之美吧。

这是怎样一个风华绝代的女子,让徐志摩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形色色的男子仰慕了一生……

如白莲一般,本可轰轰烈烈的情感,他却选择了和梁思成共度平淡如水的度日。在二人婚前,梁思成也曾问她:“为什么是我?”林徽因说要用以后的日子慢慢告诉他。梁思成宠了她一生,这样的日子她没有选择错。

而在事业上,他与梁思成相辅相成,她思维活跃,构思奇特,而梁思成能精准地画出这些图画,二人共同投身于他们热爱的事业的当中。那个动荡的年代,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却爆发出比寻常男子还要强的毅力。对于她的事业,这本书并没有做太多的描述,一本看似风花雪月的书。却将一个似一株白莲般孑然傲立于世的女子的情感世界描写的淋漓尽致。

每个女人都希望自己做一个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的人,林徽因做到了。同样身为女子的我,读完这本书,闭上眼睛如同经历了这般璀璨的一生般回味无穷……

《林徽因传》读后感范文5

初春,乍暖还寒。窗外已经开始淅淅沥沥的下起了小雨。下午闲来无事便随手拿了本同事的《林徽因传》来看。本是想打发无聊的时间,但是刚看了几页我就被书中貌若天仙的才女林徽因的爱情深深的吸引住了。

书中描述了一代才女的浪漫而坎坷的心灵历程。徐志摩为她徜徉在康桥;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千山万水;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她与三个男人的爱恨纠缠深深的吸引着我。勾起了我无限的好奇心。读书过半,作为女性来看林徽因,可能最羡慕的是林徽因遇上了那么好的丈夫,当林徽因坦诚爱上金岳霖,当林徽因同徐志摩走的非常的近,梁思成给与了极大的理解和信任,不离不弃。这在一般人是绝对做不到的,那是怎样一种豁达的情怀呢?

林徽因出了美貌与爱情,她最值得称道的是她的学术成就和艺术成就以及这种成就背后的孜孜不倦的创造精神。这其实与她小时候与父亲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是分不开的。

从林徽因的身上更能看到女人也可以活的精彩,都说女人是一所大学。林徽因的一生让我羡慕又惊叹,不仅有温婉的浪漫爱情还有杰出女性的成就,放下书,细细的回味,其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主角,都有自己的故事,在羡慕别人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回首看看自己是不是幸福呢……

《林徽因传》读后感范文6

林徽因,白莲一样的女子,纯净而美好。不仅在诗词文学上大显身手,更在建筑学领域舞弄风骚,卓有成就。而正是这个浑身充满诗意与才气的女子,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形色色的男子仰慕了一生。她是人间四月天,笑声点亮了四面风。她是苍穹中一颗低调的星星,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勇气

林徽因与徐志摩相遇在那个烟雨迷离的伦敦,两颗彼此寂寞的心慢慢靠拢,擦出了爱的火花。可是林徽因的断然决绝,只能让徐志摩在康桥上轻轻叹息:“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因为林徽因没有勇气去爱,怕面对世间的流言蜚语,所以只好爱的平静,爱的淡然,留下徐志摩独自舔伤口。

勇气,这个词语,大概是我们所有人都必须拥有的。我们需要在面对抉择时那份果断的勇气,我们需要在面对困难挫折时那份坚毅的勇气,我们需要在受伤后告诉自己明天会更好的那份乐观的勇气。勇气,这个看似沉重的词语,我们必须把它装进行囊,悄悄带走,让它随我们人生漂泊旅行,让我们拥有一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定心态。

坚守

梁思成对林徽因的爱,每个人都看得一清二楚,可是我想不明白,为什么在林徽因死后要另娶她人?难道是他们之间的爱输给了生老病死,时间以及欲望?难道是为了给他们的孩子找个妈妈吗?旧人已不在,新欢胜旧颜。曾经的誓言,曾经执手相老的诺言,曾经暖人心窝的甜言蜜语,难道都只是随口说说,并无真意吗?正如张爱玲所说:誓言的誓和诺言的诺都是有口无心的。既然爱了,就要坚守,为什么要随着一个人的离去,而将那份爱掩藏?为什么要让自己忘记曾经的美好?难道怕回忆时,只能在脑海中寻那令人朝思暮想的脸孔吗?

其实,我想缺的就是一种坚守吧。我认为对自己爱的人都要好好守护,既然说出口,就一定要做到,行动才是最好的证明。要实现的目标,就一定要付出一切努力,义无反顾地去坚守,实现。要实现的诺言就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莫让自己成为一个空口说瞎话的人。人生路漫漫,坚守自己喜欢的。不要让浮云遮望眼,也不要在醉纸金迷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的心,一定要坚守自己最初的那份纯真,回望此生时,还记得自己曾甜甜笑过。

默默

其实,我真的很佩服,很欣赏金岳霖。这样的一个才子就在林徽因身边默默守护了一生,不求回报,不求回应。只要望着心爱的她,他就早已满足。他会为林徽因嘘寒问暖,给予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与林徽因性情相投,谈诗谈人生说哲理,这不是绝配吗?但他不忍心破坏林徽因幸福美好烟火般的生活,甘愿默默做个局外人,为她的开心而幸福。他的无私和痴爱真的很让我感动,甚至连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孩子都叫他金爸爸。因为爱她,所以连她身边的所有人都一并爱了。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默默的奉献的人,不求回报,甘愿付出。真的很高兴,鸣谢生命有你们参与。

记得高中有一同学说过:“人生就像是坐公交车,一路上摇摇晃晃,有人上车,有人下车。会有人陪你看沿途风景,但不知谁会陪你坐到终点站。所以用真心善待你身边的每个人吧。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能够相遇,真的是一种缘分。好好珍惜参与过你生命里的所有人,也好好爱自己,爱别人,好好生活。

《林徽因传》读后感范文7

林徽因是温和的,她的性情没有太多的放纵,所以也不存在多少破碎。她活得乐观而执着,坚定又清脆,所以她的生命不惊心亦不招摇,她不曾给别人带来粗砺的伤害,也不曾被他人所伤。她是那样的柔婉又坚忍,诗意又真实。

她常想,人世间生活着这么多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在你的生活中来来往往,你认识了他们,甚至你也不讨厌他们,但是,他们在你的生命中却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只有极少数的人,你愿意和他分享你心灵的秘密,你的快乐和忧伤,你的热爱和热情,真正的友人是你可以搁置心灵的地方,是上帝给予人生的恩惠和慰藉……

人们谈起林徽因,往往想到的首先是她与三个男人之间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别忘了,在林徽因的生命里,事业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她的一生如同一首诗,真挚、隽永而有激情。她曾经说过:“我觉得我的一生没有太堕入凡俗的满足也不算一桩坏事。志摩警醒了我,他变成一种激励在我的生命中,或恨,或怒,或快乐或遗憾,或难过,或痛苦,我也不悔的,我也不得意我自己的倔强,我也不惭愧。”她在自己的生命过程中释放了全部的爱与热情。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她走了,在1955年四月春日的清晨。尽管晨光熹微,白露如霜,但人们都记得,她走于一天最清新的时刻。尽管这个春天乍暖还寒,风沙扑面,但人们都记得,她的生命定格于美好的人间四月天。

能打动人的爱情故事,是QQ空间日志

下面是一个关于林微因的爱情故事:林徽因秀外慧中、多才多艺。 她曾旅英留美,深得东西方艺术之真谛,英文水平极佳。 她兼具中西之美,既秉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又具备中国传统女性所缺乏的独立精神和现代气质。 在北京的文化圈里,她一直以才貌双全而闻名。 由于徐志摩的文学引领,她写得一手音韵极美的新诗,是才华横溢的女作家。 以她为中心,聚集了一大批当时中国的第一流文化学者,而她就是一个高级文化沙龙的女主人。 她是建筑史研究中卓有建树的学者,卷起袖子就可以赶图设计新房舍。 她骡子骑得,鸡毛小店住得,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她不顾重病在身,经常颠簸在穷乡僻壤、荒山野岭,在荒寺古庙、危梁陡拱中考查研究中国古建筑。 她还是三个著名的爱情故事的女主角:一个是与徐志摩共同出演的青春感伤片,浪漫诗人对她痴狂,并开中国现代离婚之先河;一个是和梁思成这个名字并置在一起的婚恋正剧,建筑学家丈夫视她为不可或缺的事业伴侣和灵感的源泉;另外,还是一个悲情故事的女主角,她中途退场,逻辑学家金岳霖因她不婚,用大半生的时间“逐林而居”,将单恋与怀念持续终生。 可想而知,她确实是一位倾倒众生的佳人。 在她身后,似乎还真难找到一个能及得上她的成就和魅力的女性。 1928年3月21日,梁思成、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梁思成的姐姐家中举行了婚礼。 婚纱是徽因自己设计的。 1931年夏天,徐志摩在《猛虎集序》中坦言,他在二十四岁以前,与诗“完全没有相干”。 是在“整十年前”由于“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照着了“奇异的月色”,他这才“倾向于分行的抒写”,而且“一份深刻的忧郁”占定了他,渐渐潜化了他的气质,而终于成就了他这位诗人。 徐志摩这里所说的“整十年前”,当指1921年,正是在这一年,他在伦敦结识了林长民及其女林徽因,他的新诗创作,也从这一年起步。 与林徽因相见之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了。 而林徽因却只是个穿着白衣、容貌纤细的十六岁少女。 从他们相遇的那一刻开始,她就成为诗人心里永恒的素材,寄托的梦想,一个被诗人无数次理想诗化的女子,一个脱离了现实只存在梦幻之中的女子。 徐志摩单恋上她,为她写作无数动人心弦的情诗,甘做她裙边的一株杂草。 1922年,“林徽因在英,与志摩有论婚嫁之意,林谓必先与夫人张幼仪离婚后始可……”(陈从周《徐志摩年谱》)。 同年3月,徐志摩在柏林提出与原配张幼仪离婚。 张幼仪虽然感到太突然,但仍理智地对待这件事,随即带着孩子远走他乡,到德国留学去了。 事实上,徐志摩也做了第三者,因为林徽因当时也已经许配了梁思成。 很有意思的是,作为父亲的林长民竟然也犹犹豫豫地默许了女儿与徐志摩之间的爱情,浑然忘记了自己已经把掌上明珠许配了梁家大公子。 应该说,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他是林徽因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 林徽因曾对她的子女们亲口讲过,徐写过很多诗送给林,最有名的是《偶然》。 林徽因与女儿梁再冰合影。 为了纪念饮冰室主人梁启超,取名再冰。 然而,她对于诗人的热情,有着不可信任的直觉,徐志摩的浪漫与飘逸是她所欣赏的,但也是她无法把握的,以至于自己无法焕发出同样的激情去应和。 最终,她没有像同时代的丁玲、石评梅、庐隐那样,从追求自由的爱开始,然后又为爱所困,她成为一个出身名门游学欧美视野开阔见识广博的知识分子。 正如张幼仪对林徽因的评价,当她知道徐志摩所爱何人时,曾说“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复杂、长相更漂亮、双脚完全自由的女士”。 林徽因对于徐志摩的“你是我波心一点光”的爱最终遗弃,究竟是因为她的明智。 选择一个一生的爱人,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林徽因遇到徐志摩的时候,她只有十六岁,可能会被徐的性格、热忱和他对自己的狂恋所迷惑;他的出现是她生活里的一个奇遇,然而,却不至于让她背弃家里为她安排的主流的人生道路。 林徽因,这个徐志摩穷其一生追求的奇女子,终究没有许给徐志摩一个未来。 她的家庭背景、教养,以及她天生的理智,都促使她做出最明智的选择,在浪漫洒脱的诗人与稳重儒雅的建筑学家之间,她一定要选择脚踏实地的那个。 林徽因的朋友费慰梅女士曾说过:“徽音对徐志摩的回忆,总是离不开那些文学大家的名字,如雪莱、曼殊斐儿、吴尔芙。 我猜想,徐在对她的一片深情中,可能已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导师的角色领她进入英国诗歌和英国戏剧的世界……同时也迷惑了他自己。 我觉得徽音和志摩的关系,非情爱而是浪漫,更多的还是文学关系。 在我的印象里,徽音是被徐志摩的性格、热忱和他对自己的狂恋所迷惑,然而她只有十六岁,并不是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世故。 他不过是父亲身边的一个女学生而已。 徐志摩的热烈追求并没有引起这个未经世事女孩子的对等反应。 他的出现只是她生活里的一个奇遇,不至于让她背弃家里为她已经选好的婚姻。 ”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同时,她的理性也能使她能够游刃有余地把握着距离的分寸,让自己永远理想的存活在诗人的梦里。 的确,徐志摩满脑子想的其实是他理想中的英国才女,那是他对理想爱情的一种投射——而林徽因毕竟不是曼殊斐儿或布朗宁夫人。 那种镜花水月的爱情,固然是一种可贵的浪漫情怀,但少了理智的自制及对他人的体恤,亦使他本人深受其害。 时光暗换,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见时,林徽因已与父亲的好朋友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订了婚。 金岳霖曾题“梁上君子、林下美人”的对联赠与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倒也贴切天成。 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学生,在老师面前,除了克制自己外,还能做什么呢?虽然如此,他们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愉快地合作,常有书信来往。 林徽因在北京西山养病期间,徐志摩经常去西山看望她,并帮助她发表了一些诗作。 1924年4月,六十四岁的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和林徽因两人共同担任翻译,并精心安排这位贵客的行程。 在北京欢迎泰戈尔的集会上,徐志摩、林徽因陪同左右,侧立两旁,当天北京的各大报纸都开辟醒目版面,渲染这次集会的盛况,其中李欧梵在《浪漫一代》中说:“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徐志摩,有如松竹梅的一幅岁寒三友图。 ”长者衣袂飘飘,一对青年男女宛若璧人,民国初年这如诗如画的一幕,至今仍传为美谈,引人无限遐思。 费慰梅在《梁思成与林徽因》一书中也写到了这一幕,并且还说了一段鲜为人知的话:5月20日,是泰戈尔离开中国的日子,老人对于和林徽因离别却感到遗憾,年轻可爱的她一直不离左右,使他在中国的逗留大为增色。 对徐志摩和林徽因来说,这一次离别又有一种特别的辛酸味。 徐志摩私下对泰戈尔说他仍然爱着林徽因。 老诗人本人曾代为求情,但却没有使林徽因动心。 泰戈尔只好爱莫能助地作了一首诗: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哎!”徐志摩的爱情轶事,就在这一声叹息里划下了句点。 接着,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三年的时间里,“岁寒三友”离去如风,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 这期间,林徽因名花有主,她与梁思成用心磨合,营造了一份经得起反复推敲和多方考验的感情。 而徐志摩怀着无限怅惘之心,最终也“使君有妇”。 按照邓云乡的说法,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结合在当时可以说是新旧相兼,郎才女貌,门第相当。 他们在婚前既笃于西方式的爱情生活,又遵从父母之命所结的秦晋之好。 又因林长民是段祺瑞内阁中的司法总长,梁启超作过熊希龄内阁的司法总长、段祺瑞内阁的财政总长,所以说是门当户对。 总之,是几乎可以媲美李清照、赵明诚的最令人艳羡的美满婚姻。 《林徽因传》里则有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如果用梁思成和林徽因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俩的组合,那么,梁思成就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那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镂空的门窗和美丽的阑额。 他们是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 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 ”除了梁思成的爱情,朋友们的友谊,林徽因还拥有来自“老金”(金岳霖)的真诚情意。 当梁林夫妇住在北京总布胡同的时候,金岳霖就住在后院,但另有旁门出入,平时走动得很勤快,就像一家人。 1931年梁思成从外地回来,林徽因很沮丧地告诉他:“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梁思成非常震惊,然而经过一夜无眠翻来覆去的思想斗争后,第二天他告诉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 ”后来林将这些话转述给金岳霖,金岳霖回答:“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从此他们再不提起这件事,三个人仍旧是好朋友,不但在学问上互相讨论,有时梁思成和林徽因吵架,也是金岳霖做仲裁,把他们糊涂不清楚的问题弄明白。 金岳霖再不动心,终生未娶,待林梁的儿女如己出。 这个故事很能说明三人之间情感的上乘品质。 世间无数的情爱纠葛,若当事人都能这样设身处地为他人谋想,会省去多少麻烦和悲剧?事后三人心中全无芥蒂,金岳霖仍是“太太的客厅”中的常客。 梁思成说过:“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 不管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 她能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工作者,和我一同到村野僻壤去调查古建筑,测量平面爬梁上柱,做精确的分析比较;又能和徐志摩一起,用英语探讨英国古典文学或我国新诗创作。 她具有哲学家的思维和高度概括事物的能力。 ”此言并非全是恭维,当林徽因不到二十岁时,就立下了学建筑的志愿;因为她觉得建筑是一个“把艺术创造与人的日常需要结合在一起的工作”。 而且建筑所需的不只是奔放的创造力,更需严谨的测量,技术的平衡以及为他人设想的体恤和巧思,这能让她的聪慧、才干和天分都得以施展。 1936年,为了实地测量古建筑,林徽因与梁思成一起登上了宁静肃穆的天坛祈年殿屋顶。 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敢于踏上皇帝祭天宫殿屋顶的女性。 而当时的梁思成,还在清华校园里又吹小号又吹笛,完全是一个兴趣未定的小伙子。 当梁思成提出要承父业学西方政治时,就被林徽因的一番高论改变了主意。 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她也以梁思成必须去学建筑为条件;据梁思成自己说:“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 徽因告诉我,那是融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 因为我喜欢绘画,所以也选择了建筑专业。 ”在当时的社会,女性能够自我实现并对此有充分自觉,是需要理性与智慧的。 同时,也对梁思成一生的立志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一旦走出“太太的客厅”,离开典雅的艺术沙龙,林徽因便成了一个严谨求实的科学工作者。 从1930年到1945年,他与梁思成共同走了中国的十五个省,两百多个县,考察测绘了两百多处古建筑物,获得了许多远溯唐宋的发现,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人的认识并加以保护,比如河北赵州石桥、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便是如此。 林徽因早年患有肺疾,抗战期间颠沛流离,病情不断加剧,最终恶化为肺结核,这在当年属于不治之症。 她病体支离,却还要陪着梁思成翻山越岭到处寻访古建筑。 两个人到处寻访那些古桥、古堡、古寺、古楼、古塔,透过岁月的积尘,勘定其年月,揣摩其结构,计算其尺寸,然后绘图、照相、归档,他们的足迹错错落落地刻印在了中华大地诸多的历史和地理场所。 战乱岁月人命惟浅,而且建筑学的研究并不是应急之务,然而他们跋山涉水,念兹在兹,乐此不疲。 美国学者费正清教授曾这样评价说:“倘若是美国人,我相信他们早已丢开书本,把精力放在改善生活境遇去了。 然而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却能完全安于过这种农民的原始生活,坚持从事他们的工作。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了。 梁氏夫妇先避难到了长沙,接着辗转又来到了西南的昆明、重庆。 因为物价昂贵,物资匮乏,有时他们要靠朋友们的资助才能维持日常的家庭开支。 林徽因“在菜籽油灯的微光下,缝着孩子的布鞋,买便宜的粗食回家煮,过着我们父执辈少年时期的粗简生活”。 最难得的是,他们在战火纷飞的年月还保持着一种“倔强的幽默感”,以戏谑的眼光来看待杂沓纷乱的这一切。 在一封1941年写给慰梅的信中,林徽因是这么写的:“思成是个慢性子,一次只愿意做一件事,最不善处理杂七杂八的家务。 但杂七杂八的事却像纽约中央车站任何时候都会抵达的各线火车一样冲他驶来。 我也许仍是站长,但他却是车站!我也许会被碾死,他却永远不会。 ”在一封1940年11月写给费正清夫妇的信中,她谈到了哲学教授金岳霖的战时生活,令人在叹息中忍不住莞尔一笑:可怜的老金每天早晨在城里有课,常常要在早上五点半从这个村子出发,而没来得及上课空袭又开始了,然后就得跟着一群人奔向另一个方向的另一座城门、另一座小山,直到下午五点半,再绕许多路走回这个村子,一整天没吃、没喝、没工作、没休息,什么都没有!这就是生活。 长达八年的颠沛流离,她的健康被严重地损坏了,她经常发烧卧床不起,成了一个苍老憔悴、不停咳喘的重病人。 限于战争时期的医疗条件,梁思成学会了注射,每天亲自为妻子打针服药。 还有一封写给费慰梅的信也令人感叹,写的是向昆明逃难的经过:“我们在令人绝望的情况下又重新上路。 每天凌晨一点,摸黑抢着把我们少得可怜的行李和我们自己塞进长途车,这是没有窗子、没有点火器、样样都没有的玩意儿,喘着粗气、摇摇晃晃、连一段平路都爬不动,更不用说又陡又险的山路了……”一路上她又发冷又发热,车子还在被称之为“七十二盘”顶上突然抛锚,全家只好几乎冻僵的摸黑走山路——在这其惨无比的境遇里,她的心情却能峰回路转:间或面对壮丽的风景,使人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心疼。 玉带般的山涧,秋山的红叶和发白的茅草,飘动着的白云,古老的铁索桥,渡船,以及地道的中国小城,这些我真想仔细地一桩桩地告诉你,可能的话,还要注上我自己情绪上的特殊反应……凭这两封信,就可以让我们体会林徽因的性情一二。 在混乱的年代里,任谁都无法更改她的积极与乐观,像她自己所说:“我认定了生活本身是矛盾的,我只要生活,体验到极端的愉快,灵质的、透明的、美丽的、近于神话理想的快活。 ”1950年,林徽因受聘为清华大学一级教授,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梁思成是这个委员会的副主任。 夫妇二人对未来首都北京的建设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他们曾着力研究过北京周围的古代建筑,并合著《平郊建筑杂录》一书,其中有一段精彩的表述:“北平郊近二三百年间建筑物极多,偶尔郊游,触目都是饶有趣味的古建……无论哪一个巍巍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或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这不像是理论研究书籍中的文字,简直是为北京地区的古代建筑唱的一首情真意切的赞美诗。 在他们眼中,那些饱经沧桑的亭台楼阁、寺庙塔院也有其灵魂,它们在为昔日的繁华吟咏着缠绵悱恻的挽歌,而且是神秘的历史最可信赖的证物。 他们想把北京城这“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作为当时全世界仅存的完整古城保存下来,成为一个“活着的博物馆”留给后人。 然而,他们一生志业所系的古建筑研究与保护工作,尤其是北京城前景的规划,注定要在此时遭到最严重的挫败。 从1953年5月开始,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在北京这个城市蔓延。 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担起了解释拆除工作的任务。 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一些完整牌楼街不致毁于一旦,梁思成与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由于情绪过于激动,梁思成被气得当场失声痛哭。 《城记》里有这样的记载:“毛泽东对上述争论定了这样的调子:‘北京拆牌楼,城门打洞也哭鼻子。 这是政治问题。 ’”但更令他难过的还在后面。 当时的北京还有四十六公里长的明清城墙完整而巍然地环抱着,林徽因称之为“世界的项链”。 1935年,她在自己的小诗《城楼上》还曾写道:“你爱这里城墙/古墓,长歌/蔓草里开野花朵。 ”她有一个绝妙的构想,让城墙承担北京城的区间隔离物,同时变外城城墙和城门楼为人民公园,顶部平均宽度约十米以上的城墙可砌花池,栽种花木;双层的门楼和角楼可辟为陈列馆、阅览室、茶点铺,供市民休息娱乐、游戏纳凉。 林徽因为自己的设计画出了草图,幻想着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空中花园”,幻想着一场视觉的盛宴。 然而,城墙公园计划注定只能是一个纸上风光了。 北京市的规划不仅仅拆毁了物质性的城墙、城楼这些“土石作成的史书”,也葬送了林徽因的杰作。 “五百年古城墙,包括那被多少诗人画家看作北京象征的角楼和城门,全被判了极刑。 母亲几乎急疯了。 她到处大声疾呼,苦苦哀求,甚至到了声泪俱下的程度。 ……然而,据理的争辩也罢,激烈的抗议也罢,苦苦的哀求也罢,统统无济于事。 ”(梁从诫《倏忽人间四月天》)1941年,病中的林徽因与女儿梁再冰、儿子梁从诫在四川李庄。 所有保护北京的建筑、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努力,因为与新时代的城市规划大相抵牾,一条完整的明清城墙转瞬之间即化整为零,大部分城砖被用作修房子、铺道路、砌厕所、建防空洞。 这对于林徽因来说无疑是一场噩梦。 一次出席文化部酒宴,正好碰上也是清华出身的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她竟在大庭广众下谴责他保城墙不力。 她痛心疾首地预言:等你们有朝一日认识到文物的价值,却只能悔之晚矣,造假古董罢。 历史验证了她沉痛的预言。 四十年后,大约是1996年的岁末,北京市开始修缮一小部分破损的明清城墙,整个北京城都掀起了一场捐献旧城砖的活动。 当然这个景观林徽因没有看到,恐怕也是她不想看到的。 古都北京终于在林徽因的美丽梦想中沉沦了。 五百年来从改朝换代的兵灾中得以完整幸存的北京古城墙,却在和平建设中被当作封建余孽彻底铲除了。 她在病榻上眼睁睁地看着,却无能为力。 1955年,林徽因住进了医院。 为避免刺激,众人封锁了批判梁思成的种种消息,但她从细微处都察觉出来了。 忧愤交加,拒绝吃药,终于在那个冬天,林徽因离开了梁思成,也离开这个世界。 史景迁说,她是“在寒风凛冽的北京,在最后一堵庞大的古城墙颓然倒塌之时”死去的。 林徽因的遗体安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整座墓体是由梁思成亲手设计,墓身没有一字遗文。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世人断不了昨日的旧梦,跨入二十一世纪后,海峡两岸又开始共同打造一个“崭新的”林徽因——因为那一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独特气质已无从复制,我们这个时代可以生产成批的珠光宝气、魅影四射的明星,但却已经不可能再造具有同样气质的“林徽因”了。 所以在大众媒体中,林徽因以一种令人诧异的形象出现,比如在《人间四月天》里,一代才女却变成了卿卿我我的小女生。 这的确是一种遮蔽、遗忘与误读,引来林氏后人严重抗议,也是不足为奇的。 当然更令人遗憾的是,那个时代的温润风华,早已不堪历史激烈演进的冲击而渐行渐远了。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caijing/9012.html
但下一步要怎么走 国潮热让这些老字号们盈利了
大动作 突发!百亿元算力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