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改革为人民|“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
“我觉得这是农村基层民主的有益探索,方向肯定是正确的。”
2005年夏天,当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后陈村调研时说出这番话时,人们难以想象,“村务监督委员会”这个由后陈村首创的“治村之计”,有一天会变成“治国之策”。
当时,习近平很关注后陈村的这场探索,专门派了调研组提前去明察暗访,又在实地考察时拍板定调“这项工作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在习近平的关心和推动下,这项被他总结提炼为“后陈经验”的制度走出后陈、走遍浙江、走向了全国。
2024年2月27日,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后陈村村委大楼。
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也要依靠人民。
新时代改革引领者习近平一言以蔽之:“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
1978年,安徽滁州小岗村18户农民按下红手印、分田到户搞起“大包干”,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大幕。也是在这一年,正在清华大学求学的习近平来到安徽滁州实地调研。
“当时我记了一本笔记,我还收藏着呢。印象很深刻,因为这是我改革开放以后,接触农村的可以说是改革的第一课。”三十多年后,已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习近平对这段往事仍记忆犹新。
2016年春天来到小岗村考察,习近平总书记俯身察看当年18户农民按下红手印的“大包干”契约,感慨不已:“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
言语间,是对“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赞叹。
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正如总书记在2013年那场“划时代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所强调的,“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看望当年“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右三)一家。
在正定,习近平倡导“改革戏必须大家唱”,派几名干部去凤阳学习小岗村经验,在全省率先推行“大包干”。在福建,他直言“周宁县的黄振芳家庭林场搞得不错,为我们发展林业提供了一条思路”,他还大力推行农民首创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浙江,他要求全省学习推广敢想敢干的义乌发展经验……
“我很关注你们的改革。这是一种敢为人先的精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觉悟担当。”在2021年的福建之行中,总书记这样肯定医改“三明模式”。谈到下一步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他要求三明“研究改革的堵点在哪里,结合本地实际继续探索”。
2023年秋天赴浙江考察,总书记再一次来到义乌这个在改革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城市。主政浙江期间,他曾针对义乌发展遇到的体制机制障碍说过一句深入人心的话:小孩子成长太快,而衣服太小,“得给成长快的孩子换上一件大衣服”。
改革是不断破旧立新的过程,也是不断汲取群众智慧,进而指导实践的过程。
从全国医改学三明,到“最多跑一次”从浙江推向全国……新时代以来,“基层首创”与“顶层设计”始终良性互动,相得益彰。习近平总书记100多次到基层考察,在一次次“问需于民”和“问计于民”中,把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中央政治局主持会议。
不久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
全会明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其中就包括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只有充分尊重人民意愿,形成广泛共识,人民才会积极支持改革、踊跃投身改革。”这番话,充分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作为改革家的深刻洞察力。
几年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征询民法条文意见、建议。一位律师因为在工作中经常碰到“老人自己指定监护人”的诉求,就提出增设公民按自己意愿选择监护人的规定。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第三十三条采纳了这一建议。
“在农村人口聚集区域,由政府财政投入建设公共食堂、公共宿舍……形成互助养老模式。”在“十四五”规划建议网络问计中,一位网民关于“互助性养老”的建议,最终变为规划纲要的具体措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期间专门主持召开了一场面向基层的座谈会,聚焦改革开门问策。他说:“党中央作出重大决策、制定重要文件,都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这是我们党的一贯做法和优良传统。”
人民群众不仅是推动改革的力量之源,也是改革创新的智慧之海。
汲取人民智慧、凝聚人民力量、成就人民梦想,“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就一定能凝聚起无往不胜的磅礴力量。
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纪元。 30年来,改革开放一直是最鲜明的时代元素,一直是推动我国各项事业发展前进的根本动力。 通过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了新的生机活力,得到了自我完善和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水平。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 今天,我们肩负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清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确立改革开放的方向、重点、方法和原则,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科学把握改革开放新的形势背景改革开放都是在具体的形势和背景下进行的,新的形势会对改革开放形成新的要求。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研判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挑战。 要看到当前形势中的积极因素。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形成了继续改革开放的良好基础。 物质基础方面,国家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物质财富积累达到了一定程度,能够承担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物质成本。 思想基础方面,由于尝到了改革开放的甜头,党、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已经树立起了改革开放的思想观念,对继续改革开放的热情高、意愿强、呼声大,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已经牢固地成为意识形态中的主流。 体制基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绩,对外开放的政策效应日益扩大。 经验基础方面,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吃过很多的苦头,无论经验还是教训,对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都是有积极帮助的。 在看到积极因素的同时,更要正视当前形势中的问题和挑战。 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基本国情,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我国的工业化水平还处于初、中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科技、教育、文化水平还比较落后,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增长方式粗放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增长发展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企业制度还不健全,市场体系还不健全,社会信用制度还不健全,市场秩序需要进一步规范;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仍然十分突出;“三农”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任务依然艰巨;民主法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府转变职能不到位,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和丰富多样,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共服务体制建设滞后,民生方面的欠账较多;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相关制度建设的滞后,影响了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要重视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由金融海啸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日益显现,国内价格上涨压力、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回落等问题十分突出,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明显增多。 这些情况表明,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十分必要,任务也十分繁重。 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谋划和推进符合科学发展和形势要求的改革开放政策。 二、紧扣发展主题进行改革开放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和前提。 新时期改革开放要紧紧围绕建设和发展这个中心,以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发展为目的。 凡是有利于促进发展的机制体制,都要坚持、完善和发展;凡是阻碍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消极因素、特别是体制机制因素,要坚决改掉革除;同时,还要积极建立和推行促进社会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 要通过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理念,把握发展规律,破解发展难题,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紧扣发展主题进行改革开放,必须创新发展观念。 在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方面,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坚持以人为本,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提高民生福利水平;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方面,要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既要注重GDP的增加,更要注重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实现速度和效益的同一;在人和自然的关系方面,要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紧扣发展主题进行改革开放,必须明确发展思路。 要通过改革开放,摒弃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要通过改革开放,实现科学的增长方式,需求结构方面主要依靠消费和投资双轮驱动、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产业结构方面依靠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共同带动,投入要素方面更多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来支撑。 紧扣发展主题进行改革开放,必须确立发展重点。 一是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树立绿色经济和在紧约束条件下求发展等理念,以效益指标、环境指标等为指挥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工业科学技术水平,加快发展新兴和现代服务业。 四是全面贯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各个区域之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开放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新时期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做到改革开放为了人民、改革开放依靠人民、改革开放成果由人民共享。 改革开放为了人民就是说,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改革开放的一切决策,保证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能够更好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断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要通过改革开放,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 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要以能够创造更丰富的物质财富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为目的;政治领域的改革开放,要以能够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来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合法权益为目的;文化领域的改革开放,要以能够创造更丰富的文化精神财富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社会领域的改革开放,要以能够切实推进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为目的。 改革开放依靠人民就是说,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始终相信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最充分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 只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才能取得成功;只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各项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才能切实贯彻执行。 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寻找改革开放的思路,依靠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来制定改革开放的政策,依靠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来执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依靠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来检验改革开放政策的效果,依靠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来纠正改革开放中的工作失误,依靠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来保障改革开放的成果。 改革开放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说,要把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使广大人民群众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坚持改革开放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坚持改革开放为了人民和改革开放依靠人民的具体体现和最终目的。 改革开放成果如果没有或很少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为了人民就会落空,改革开放依靠人民也就失去了基础。 要通过改革开放,妥善解决来自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应该成为对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基本要求。 改革开放要全面协调可持续,既是改革开放自身的需要,也是由改革开放的目的决定的。 一方面,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身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另一方面,要通过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改革开放,来构筑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要全面。 从改革开放本身来说,如果我们动真格、真心实意地搞改革开放,就必须是全方位,不能小打小闹。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由个别突破发展到整体推进的新阶段,改革开放的整体性、综合性、关联性、配套性更强。 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开放,都必然要牵涉到其他领域,影响其他领域的改革开放,或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开放的协同配合。 任何一项具体的改革开放,都要有目标要求、评估分析和政策措施,还要有配套方案和实施细则,否则就是不全面的、就是不科学的。 在做好一项改革开放的同时,要注意做好与其他改革开放的协调和有机衔接。 不全面进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就不能够深入,就不能够成功。 从改革开放的目的来说,要通过全面的改革开放,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也就是说,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围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和社会领域全面实行改革开放,进而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 改革开放要协调。 全面整体的改革开放是由一个个单项改革开放组成的,任何单项改革开放都不是孤立的,都与其他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协调性就成为改革开放自身的内在要求。 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注意协调性是十分必要的。 某一方面的改革开放,要注意自身的协调问题,也要注意在整个领域中的协调问题;某一领域的改革开放,要注意自身领域内的协调问题,也要注意与其他领域的协调问题。 不注意改革开放的协调性,改革开放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从改革开放的目的来说,要通过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改革开放要可持续。 从改革开放本身来说,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革命,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不能一蹴而就,不能有短期行为,要注意改革开放政策的延续性和长效性。 从改革开放的目的来说,要通过改革开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体说,就是要通过改革开放,实现发展速度和发展结构、发展质量、发展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广大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对“可持续”还可以多一层理解,就是通过改革开放来促进发展,要注重从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解决问题,建立和形成我们事业发展的长效体制机制和长效文化氛围。 五、加快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开放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改革开放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发展和形势的要求,针对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加快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开放。 按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推动经济建设领域的改革开放。 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创新科技发展体制机制,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二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深化垄断行业改革。 加快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 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推进公平准入,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 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三是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和完善要素市场和机制,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四是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 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 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五是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六是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和质量。 按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加强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优化组成人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 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 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解决政府“越位”和“缺位”问题。 按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积极推进文化创新。 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 按照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以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目标,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 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深化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改革户籍制度,提高人口管理水平。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保证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前行的成功实践,为在全面深化改革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丰富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焕发勃勃生机;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并取得巨大成就。 实践也告诉我们:要做到全面深化改革与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行不悖,必须长期坚持下述4个方面的重要经验。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35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 只有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站住、站稳,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 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 35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才能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推进各方面的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发挥群众首创精神。 35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充分证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广泛集纳民智、凝聚民心、激发民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最具决定性意义的基本要求。 第四,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仅事关全面深化改革共识的形成和改革动力的增强,而且事关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35年来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铸就辉煌的一条重要经验。 实践证明,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试论述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答案】: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处理好的一个重大的问题。 (一)改革是动力。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决和发展生产力。 没有改革,我们就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我们的事业就不可能顺利前进。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就告诉我们中国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离不开发展,而且要不断的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动力。 (二)发展是目的。 改革和稳定说到底都是为了发展。 在当代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 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面;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都离不开发展。 十九大提出我们国家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国家正处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仍然是解决我们国家一切问题的基础的关键。 新时期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要国民经济、社会环境各方面都不断地协调向前发展。 (三)稳定是前提。 改革和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没有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国家处在动荡之中,不能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不能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安定的社会环境,再好的愿望也要落空,再好的计划、方案也无法实施。 我们国家这几年一直奉行和平发展的道路,而且一直致力于维护世界的和平,致力于促进亚太地区的发展。 而且中国的崛起是机遇不是挑战,意味着中国将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等发面做出更大贡献。 在这个过程中,要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大力度不能过大过猛,一定是循序渐进的改革。 发展的速度不能过快,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从高速增长进入到高质量增长的阶段。 而且在发展、改革的过程中一定关注社会的可承受度,防止出现社会的严重动荡,一定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