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夏日避暑之道,堪称多姿多彩。除了深居简出,于家宅幽静庭院中寻觅清凉外,时人更有诸多纳凉之所与娱乐活动。宋人巧妙利用自然界清凉资源,诸如深邃山林、广袤江河。同时亦致力于构建亭台楼阁,于其间尽享凉爽之宜,更不乏前往寺庙道观者,以求心灵之宁静与身体之清凉。于这些避暑胜地,“湖中画舫,俱舣堤边,纳凉避暑,恣眠柳影,饱挹荷香,散发披襟,浮瓜沉李,或酌酒以狂歌,或围棋而垂钓,游情寓意,不一而足”。(《梦粱录》卷4)人们既可投身水上嬉戏、划船畅游,感受水之清凉与自由;又可驻足观赏荷花之盛放,采摘艾草,船家摇橹而来,穿梭于水上。此外,观瀑听泉、凉亭对弈、抚琴吟诗等文化活动亦蔚然成风。
《荷亭销夏图》
宋代市民建房时考虑消暑,选择南北朝向布局,利用自然光照和通风,避免夏季高温。此外,他们还会在房屋周围种植树木、藤蔓植物、花草来遮挡阳光和降低室内温度。还采取“临水而建”的布局策略,为房屋提供了有效的降温效果。宋代士大夫热衷于建造私家园林,设置水帘、水塘、瀑布等自然景观,营造凉爽宜人的避暑环境。在纳凉消暑时,人们偏爱树荫避暑,特别是冠大荫浓或枝叶繁茂的植物,如槐、柳、竹、松等。《槐荫消夏图》即描绘了盛夏绿槐下,高士袒胸赤足而卧。为了满足季节性观赏的需求,荷花、石榴等等植物也被广泛应用于夏日避暑场合。《四景山水图》的夏景描绘中,水阁凉亭静立,四周花木丛生,竞相绽放,令人心旷神怡。杨万里《午睡》“窗外蕙初花,披拂动香气”,花朵香气四溢,弥漫四周。苏舜钦《夏意》“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芬芳香郁,倍觉舒适。
《槐荫消夏图》
人们通过水阁、凉亭、凉殿等建筑来乘凉避暑。这些建筑设计独特,四面通透,有效遮挡烈日,确保通风降温。同时,它们还具备观赏景致的功能,在避暑之余赏美景。
宋人作为乘凉的凉亭众多,《东京梦华录》中有记载:“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东京梦华录注》卷8《是月巷陌杂卖》)讲述的就是宋人三伏天在亭、榭、楼避暑的方式。赵汝燧《渔父四时曲 夏》亦云:“水亭避暑冰玉肌,枕设珊瑚簟琉璃。”在水亭避暑的时候还会带上枕头和凉席,尽享夏日清凉。真山民喜欢找山中凉亭避暑,其《山亭避暑》写道:“地皆宜避暑,人自要趋炎。竹色水千顷,松声风四檐。”这样的盛夏美景,在寇准《微凉》“高桐深密间幽篁,乳燕声稀夏日长。独坐水亭风满袖,世间清景是微凉”。贝守一《有何不可其二》亦言:“炎炎火繖张空,避暑林亭趺坐”,林亭避暑,静坐思考。郭印“避暑巴川馆”,凭栏远眺水边,清凉之意油然而生。戴复古《夏日续题》“避暑轩亭爽”,凭虚远眺,眼界开阔。白玉蟾避暑于海城西,夜宿浮屠,感受风逆顺、月高低,石泉初冷,野虎夜嘶的景致。宋代诸如《水阁风凉图》与《水阁纳凉图》等消夏纳凉图,再现了人们于水畔构建亭台楼阁,以资纳凉消暑的生活场景。
宋代寺庙道观亦为避暑胜地,成为民众逃离酷暑、寻求心灵与身体清凉的理想去处。文人墨客亦多访古寺梵宫以觅宁静与清凉,修心养性。张方平“避暑鹿门寺”,欧阳澈“避暑翩跹过梵宫”,陆游“避暑云门寺”,戴复古“相邀避暑到慈云”,梅尧臣避暑妙觉寺,谢逸避暑正觉寺,胡珵游秀峰寺“心赏寄泉石”,顾逢“避暑来高寺”,郑思肖“避暑入古寺,暂尔遣骚屑。心静凉于秋,倏然适清悦”,释道潜“避暑禅房依亢爽”,皆强调了寺庙的静谧能让人心境平和,忘却炎热。李远《慈恩寺避暑》中“香荷疑散麝,风铎似调琴。不觉清凉晚,归人满柳阴”等句,更是通过荷香、风铎声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清凉宁静的氛围,使人仿佛置身于远离尘嚣的清凉世界。宋代人消暑的至高境界,在于心境的超越与升华。薛师石于《送赵泽民赴酃县》中云:“炎月不避暑,清风心自凉”,心若清风,自感凉爽。周麟之则在《苦热行》调侃避暑犹如避仇,“一读清诗百念空,炯若冰壶浸明月”,读清新之诗,心境如冰壶浸月,清凉无比。许及之在《次韵叶德友苦热吟》中亦道:“静胜昔人心,屡空斯晏如,唯有转变心境,方能得清凉。”牟巘于《同赋开元宫避暑诗》中亦云:“避暑如避虎,山林每逢旃。谁知浩穰内,自有清静缘。”在繁华喧嚣之中,亦能寻得清静之缘。
《柳塘泛月图》
夏日山林,枝叶繁茂,天然屏障隔酷热。漫步幽径,如入桃源,心静暑消。
宋人对夏日山林的避暑之乐亦多有吟咏。孟贯在《山中夏日》中写道:“深山宜避暑,门户映岚光。夏木荫溪路,昼云埋石床。心源澄道静,衣葛蘸泉凉。算得红尘里,谁知此兴长。”深山之中最宜避暑,心源澄净,怡然自得。金朋说则在《夏日山居》中表达了对碧岩山的钟爱:“时当夏日临,酷暑避无地。唯对碧岩山,清凉又安逸。”陈允平在《山中吟》中描绘了夏日山林中的清凉景象:“夏日飞火云,枕簟访深僻。坐此松竹林,冰泉嗽寒石。”杨万里在《午热登多稼亭五首其二》中描述了自己竹林避暑的情景:“避暑无藏身去处,追凉行尽竹旁边。”刘挚在《游白云山二首 其一》中记录了游山的清凉感受:“松下阴森石桥冷,竹边曲折溪路长。西家又得避暑地,翠微亭在山中央。”陆游则“避暑穿林随所之”,为了避暑,甚至让一名仆人总是背着胡床跟随在侧。陈允平又在《避暑》一诗中写道:“避暑入林扃,同僧坐竹亭。”陆文圭则回忆了昔日宴宾僚避暑于林的情景,茎干当作黄金杓,用带刺的叶片制成碧玉簪。郭祥正在《投宿繁昌徐氏水阁》中提到了自己为避暑而寻访名山。刘摰在则与友人相约山中避暑:“与君却作避暑约,解衣岸帻看云峰。”张峋在《玉华山》中描绘了玉华山避暑的壮丽景色:“惊湍瀑流飞辟历,松根巉巖裂石壁……翠华迢迢来避暑,飘然陵云欲轻举。”宋人普遍追求从居住环境到探寻大自然的清凉与宁静。如同在城外的遥远山脉中寻求庇护,层峦叠嶂的山石提供了遮荫的天然场所,这些山石与水流相结合,利用水流击打山石产生的溅起水雾,达到了清凉消暑的效果。
宋代市民喜欢亲水纳凉,如湖边、池塘边等,利用水冷却缓解暑热。水嬉、赏荷、观瀑等亲水活动增添了夏日乐趣与雅致。“是日都人士女,骈集炷香,已而登舟泛湖,为避暑之游”。(《武林旧事》卷3《都人避暑》)“盖入夏则游船不复入里湖,多占蒲深柳密宽凉之地,披襟钓水,月上始还。或好事者则敞大舫、设蕲簟,高枕取凉,栉发快浴,惟取适意。或留宿湖心,竟夕而归”。(《武林旧事》卷3《都人避暑》)韦应物更是“独游爱方塘”。夏日荷花深受文人墨客的青睐,或采荷以观,或赏荷以悦目,或品荷以怡情。杨万里送林子方泛舟荷花池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之句成为千古传颂的经典之作。此外,裘万顷在《窗前古槐二首 其二》中回忆往昔“去岁西湖避暑来”情景;王洧则在《湖山十景 曲院风荷》中以“避暑人归自冷泉,步头云锦晚凉天。爱渠香阵随人远,行过高桥旋买船”之句,描绘了人们在曲院风荷处避暑赏荷的惬意场景;而秦观在《纳凉》一诗中,则以“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之句,描绘了诗人在纳凉之际,划船赏月、静赏荷花之美的悠然心境。
《莲塘泛舟图》
宋人还利用山中瀑布消暑纳凉,将亲水发挥到极致。人们通过观赏瀑布,通过水花飞溅感受阵阵凉意。《武林旧事》载有“寒瀑飞空,下注大池可十亩。池中红白菡萏万柄,盖园丁以瓦盎别种,分列水底,时易新者,庶几美观”。观瀑推荐两位置:一在瀑布上端或中段一侧设观景台,俯瞰瀑布,旁有树木点缀;二与瀑布落水处保持距离,设平台或水榭,静观水流,增植树木添景。(张东学:《宋元时期消夏图像研究》)裘万顷《窗前古槐二首 其二》“而今归卧洪崖侧,看尽飞泉看古槐”,“飞泉”即为瀑布。此景象,亦可见于《纳凉观瀑图》,水阁掩映翠树竹林,背倚峭壁。高士白衣袒胸而坐,凝视流水,若有所思。
宋代水上娱乐活动盛行一时,成为民众消暑纳凉的重要方式。除了常见的泛舟游湖、垂钓戏水,游泳、弄潮等活动尤为普及,吴越地区的民众更是展现出卓越的游泳技能。据古籍记载,吴地儿童自幼便与水为伍,七岁便能涉水,十岁便能自如游泳。如岳珂《中桥二首其一》所述:“吴儿玩水嬉”,描绘了南方儿童戏水的场景。《越地传》中亦描述说:“越人为竞渡,有轻薄少年,各尚其勇,为骛没之戏。有至水底然后鱼跃而出”,《武林旧事》中载有“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吴越善泳者身怀绝技,身姿矫健。
宋人在水上运动领域展现创新性和艺术性。不仅有观赏和表演类活动,如迎潮、观潮、弄潮、赶鸭子、水嬉等。方回《今秋行》中的“八月十八日观潮,幕帟粉黛迎兰桡”,便是对当时观潮盛况的生动描绘。钱塘江八月大潮被誉为“天下之奇观”。每年此时,民众纷至沓来,共赏这一自然奇观。《武林旧事》和《梦粱录》等古籍详细记载了八月大潮来临之际的盛况,民众自八月十一日起便络绎不绝地涌向江边,至十六、十八日更是倾城而出,车马如梭,热闹非凡。夏季人们乐于亲近水域,享受嬉水之乐。马之纯去玄武湖“游看水嬉”,楼钥“犹记年时看水嬉”、周密“画舫笙箫张水嬉”等,均表达了他们对水嬉的喜爱。李清照《如梦令》中“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描绘了水上赏花宴后,误入藕花丛中的场景。
此外,宋代亦盛行水上竞技表演类活动,诸如竞渡、水秋千、水百戏等。据《东京梦华录》卷七《水秋千》云:“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入水,谓之水秋千。”与今日之高台跳水在形式上颇为相似。《梦粱录》中记载“杭人有一等无赖,不惜牺牲生命,以大小彩旗满竿,以出海门,执旗泅水而上,浮潮头而戏弄”。《宋史·礼志》载宋太宗“命为竞渡之戏,掷银瓯于波间,令人泅波取之。因御船奏教坊乐,岸上都人纵观者万计”。“银瓯”为奖品,先达者得头彩。民众对此类活动热情高涨,极为追捧。周紫芝《竞渡曲》描绘了龙舟竞渡的壮丽场景,“江风猎猎吹红旗,舟人结束夸水嬉。短衣青帽锦半臂,横波鼓鬛飞鲸鲵。江潮漫漫江水阔,浪花击碎千堆雪。画桡擘水挽不回,白羽离弦箭初脱”。朱翌陪董令升水嬉后,西湖阅竞渡,“训练指麾谈笑里,清凉潇洒古今宜。西溪雨足归舟稳,会送高帆入凤池”。宋代亲水活动,在丰富民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亦推动地域文化交流融合。
宋寇准书河上亭壁四首原文及赏析
堤草惹烟连野绿,岸花经雨压枝红。 年来多病辜春醉,惆怅河桥酒旆风。 蝉鸣日正树阴浓,避暑行吟独杖筇。 却爱野云无定处,水边容易耸奇峰。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暮天寥落冻云垂,一望危亭欲下迟。 临水数村谁画得,浅山寒雪未销时。 此诗题全称为“予顷从穰下移莅河阳,洎出中书,复领分陕。 惟兹二镇,俯接洛都,皆山河襟带之地也。 每凭高极望,思以诗句状其物景,久而方成四绝句,书于河上亭壁。 ”“穰下移莅河阳”,是指诗人由参知政事之职,于至道二年(996)罢知邓州(即 “穰”,治所在今河南邓县),咸平初徙河阳(治所在今河南孟县西南)。 “分陕”是用典。 相传周公、召公分陕而治: 陕而东者,周公主之; 陕而西者,召公主之。 诗人于景德二年(1005)官中书侍郎,翌年罢为刑部尚书,知陕州(治所在今河南陕县),正是周、召分陕之地,因而称“洎出中书,复领分陕”。 由此可知,这组诗所咏,乃是河阳陕州二地之景,是作者在景德初至景德三年或稍后所作。 这时诗人的身份是谪官。 “久而方成”,表明此诗是诗人精思结撰之作。 全诗四首,分咏一年四季河上景观,剖露自己由景物而引发的淡远的情思。 第一首写春天所见之景。 首二句写诗人站在河边远望所见。 长长的河堤上绿草连绵,一望无际,绿色迷濛处,堤草与广袤的田野的绿色融汇交接。 一场春雨过后,岸边的花儿开得更鲜更艳了。 这两句通过拟人、通感的手法,将岸边所见春天的景致写得气韵飞动。 “惹烟”用拟人法。 “烟”本是郁郁葱葱的春草在阳光照耀下给人的一种迷濛的色感,诗人不用 “含烟”而用 “惹烟”,使无生物变为有生物,传写出了堤草蕴含的勃勃生机。 是堤草的葱郁撩惹起诗人的情思,而诗人又反过来把这一份撩人的情思赋予了青草。 “压枝红”则写通感。 “红”是颜色,原本没有重量,这里用沉甸甸的压枝的重量来表现颜色,真可谓独具匠心,写出了雨后红花的秾艳夺人和欣欣生意。 诗后两句写春光中诗人的境况和感受。 “春醉”这一意象,包容二层语义,一层与上二句诗所写景致相联,“春醉”指醉人的春色。 “年来多病辜春醉” 是说以多病之身置于这美好春光之中,实在是有违春意,辜负大好时光。 二层与最后一句相联,“醉”实指为醉酒。 诗人因为年来多病,不能去酒肆豪饮,而依诗人的豪放本性是多么向往在这大好春光里开怀畅饮啊。 正是这种欲饮不能、欲罢不忍的心境,使得诗人生出了无限伤春之感。 在这万物萌苏的春天,诗人感到了生命本体的律动,然多病之身既与这醉人春色相乖,又与开怀畅饮之愿有违。 正是在景致与身家境况的不和谐里,诗人生发了一种隐隐的失落感。 望着河桥上迎风招展的酒旗,唯有惆怅叹息而已。 第二首写夏日之景。 “蝉鸣”是盛夏的标志,灼人的酷暑加上急促的蝉叫声,诗开头便烘衬出一种噪人的氛围。 “树阴浓”仍是言日正时的酷热,因为只有在酷暑中,人们才会感到树阴浓。 第二句写酷暑中的诗人。 虽是在这样酷热燥人的日子里,诗人却表现得镇静而有气节,诗人是手执竹杖,独自行吟避暑的。 这句诗与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诗意相通。 诗人独杖行吟中,忽然抬头望见天上的白云。 或许是那飘浮不定的野云使诗人想起了自己因刚直不阿而数度贬窜的流落生涯,于是发出了“却爱野云无定处”的赞叹,表明诗人对野云清高不俗、我行我素的追慕,也借孤飞的野云剖露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 “水边容易耸奇峰”写低头水中所见。 水中观看野云的倒影,犹如一座座山峰耸立于水边,是那样奇伟,那样坚固。 借水边奇峰的象喻,抚平了自己因见野云无定而生发的一丝零落无依之感。 第三首写秋日黄昏之景。 秋日的傍晚,诗人独自依着危槛(高楼上长廊的槛杆),凭高俯瞰河面。 展眼望去,秋日江水滔滔,河岸显得很宽阔。 河中,船只稀少,益发衬得烟波浩渺。 诗人凝望着滚滚东流的河水,心潮激荡,不尽的思绪象东流之水一样悠长难收。 面对秋日黄昏之景,诗人想到了什么呢?他没有明说,只用 “思何长”一句省净地一带而过,给人留下了大片咀嚼回味的空白。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索绎出诗人的思绪所在。 东去的秋水、浩渺的烟波,使人易生人生无定之感,“独凭危槛” 又表明自己处境的艰危困阨。 以艰危困阨之身,登楼远望烟波渺茫的不尽东流之水,逝者如斯、人生无端的感思和谪人的离忧自然会涌上心头。 然诗人没有一任这伤感的情绪发展,而是笔锋一转,将视角转向了远天的树林和秋山。 诗人抬眼远望,一片稀疏的树林在苍苍暮色中若隐若现,略带几分萧瑟; 秋树之外是莽莽秋山,此时已有一半被夕阳染红。 那景观,虽仍不免迟暮苍凉,而那一半秋山在夕照中的灿亮却透出一种悲壮的意味,诗人在这美好的景致里获得了快慰。 “一半秋山带夕阳”可谓“诗中有画”,此句着一“带”字而境界全出,这种拟人用法不仅赋予了秋山以强大的生命力,也使得常景变成了奇景,读来余韵不绝。 第四首写冬景。 一场雪后,冬日的天空显得寥落清冷,只有几片冬云颓凝不流,象是凝冻后垂挂在天幕上。 诗人推想,天上的云该不是望见了河边危亭凌空欲飞的气势而迟迟不肯下来吧。 这主观的猜测以肯定的语气出之,增强了诗的韵味。 这里用 “冻云垂”将流动的白云推向定格,而诗人又给了一片“冻云”以“欲下迟”的意念活动,使云拟人化了。 接着,诗人取景的镜头由远及近,由天上来到地下。 “浅山”是说由于山势不高而显得浅,也是说由于苍黛的山峦覆盖了皑皑白雪颜色变浅了。 浅山寒雪未销,临水的村庄在浅山寒雪的映衬下更显得生动迷人。 这样的景致真是巧夺天工,有谁能画得出来,复又有谁能欣赏呢?这一刻,情思也象冻云 一样凝固了,留在画面上的,唯有一幅大笔勾勒的、有临水村庄点染的浅山寒雪图。 人称“寇莱公诗,情思融远”(《温公续诗话》)。 “融”者,简淡也;“远” 者,清远、高远也。 《书河上亭壁》正体现了这种融远的情思。 全诗没有表达强烈的感情,伴随景物的,惟有淡远的情思和理性的感悟,而那一份高洁不俗的诗心也在这景物描写中自然表露出来。 这种诗风的形成跟诗人的经历、个性有关。 寇准是一位刚毅的政治家,即使在诗中,他也不放任自己无限制地流露感情。 诗中可以索绎出诗人情感的挣扎和对这种挣扎的自制。 而情感的自制正是形成其诗融远的情思的重要因素。
天安门诗抄 仿十六字令三首原文
碑,傲立苍天真神威。清明日,落在鲜花堆。碑,迎送倾盆泪雨飞。英灵在,来年更光辉。碑,刺破青天更雄伟。千万载,年年春风吹。——当代·现代无名《天安门诗抄 仿十六字令三首》 天安门诗抄 仿十六字令三首碑,傲立苍天真神威。清明日,落在鲜花堆。 碑,迎送倾盆泪雨飞。英灵在,来年更光辉。 碑,刺破青天更雄伟。千万载,年年春风吹。蝉鸣日正树阴浓,避暑行吟独杖筇。却爱野云无定处,水边容易耸奇峰。——宋代·寇准《书河上亭壁》书河上亭壁
蝉鸣日正树阴浓,避暑行吟独杖筇。 却爱野云无定处,水边容易耸奇峰。苦忆君家好巷坊,无多岁月已沧桑。绿槐恰在朱栏外,应有浓阴覆旧房。——当代·钱钟书《昆明舍馆作》昆明舍馆作
苦忆君家好巷坊,无多岁月已沧桑。 绿槐恰在朱栏外,应有浓阴覆旧房。性本爱朋侣,畏热罕诣人。褦襶程所嘲,剥啄韩亦嗔。好我二三子,相望不得亲。徐郭擅词翰,陈髯亦轶群。近邻喜冒郎,璠也洵鲁璠。折简酬新凉,茗碗共论文。——当代·钱钟书《杂书》杂书
性本爱朋侣,畏热罕诣人。 褦襶程所嘲,剥啄韩亦嗔。 好我二三子,相望不得亲。 徐郭擅词翰,陈髯亦轶群。 近邻喜冒郎,璠也洵鲁璠。 折简酬新凉,茗碗共论文。大寒——冻消残雪暖生烟
葛余涞【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郑燮·《山中雪后》 林清玄说:“生活在都市的人,愈来愈不了解季节了。 ” 曾经,“绿树莺莺语,平江燕燕飞”里是莺声燕语的春天;“蝉鸣日正树阴浓,避暑行吟独杖筇”里是乱蝉聒噪的夏天;“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里是砧声断续、蟋蟀催寒的秋天;寂静落寞的冬天里,却伴有狂风呼啸、雪压断枝之声…… 遗憾的是,现在我们再也不能像在乡下一样,因野花的怒放而嗅到春天的气息;也不能坐在村口的桥边,挥动蒲扇寻找夏夜的清凉;我们更不能在落叶离开之前,赶上秋天远去的脚步。 即使冬天来了,我们走过巷里的花市,却还以为春天正盛。 我们好像迷失了、麻木了,我们只顾着漫无目的行走,却忘记北风呼啸、天寒地冻的日子里,远方的朋友是否有衣可暖?有粥可温?我们苦苦追寻着繁华,却遗失了最初的自己。 还记得,几百年前杜甫在《至后》中这样写道:“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在最漫长最寒冷的夜里,诗人孤单站在窗前,醉里挑一盏灯,看着雪慢慢下落。 突然,远处似有琴音深深,诗人不禁潸然泪下。 此刻,他多想让这抹温暖的弦声,穿过寒冷的时光,再闻一闻那层层叠叠的暗香。 他回望来时的路,风过重门深、庭院独幽冷,一纸红笺约下累世缘,远方的“他”还好吗?美国艺术家乔治亚•奥基夫说:“某种意义上,没有人真正看过一朵花。 ”但正因为古人之心性和自然之息是相通的,所以人之情思和旷野荒田一样率真、自然。 天光明澈,心如镜水,无泥沙拖累,无城府之深,故彼此交流、往来就简易得多、笔直得多,哪像今人这般复杂周折?所以,我愿意等雪的到来,正如坚守着文字的初心。 就像追寻秋天的脚步虽然辛苦,真正来临的时候却是写意的。 当河边的微风吹过,我们背着沉重的书包朝远处望去,太阳正好染红了半天。 那云呢,红得跟大枫叶一样,似乎一片片就要落下来哩。 我们在下面放肆地跑,几乎完全要被暖色包围、吞噬掉。 树林里,落叶已堆积了好几层,每一步踩下去,碎了的叶子都像在用沙哑的声音唱着四季的歌。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午夜醒来,万物还在梦里,我心心念的雪终于来了,它们一粒一粒地,银如烟、白似雾,在城市上面肆意飞舞着,到处银光闪闪。 “云想衣裳花想容”,渐渐地,房屋像披上了一件精美的披风,又像沉睡在婴儿床里的孩子做着甜甜的梦呢,空气中亦平添了几分湿润。 风未起,淡淡地竟开始弥漫着春的气息。 真想一直沉醉在这样的世界!宫崎骏说:“小时候,幸福是一件简单的事。 长大后,简单是一件幸福的事。 ”或许浮生若梦,繁华终究会归于平静,一如霜雪溶于沸水,朝雾散于初阳。 “归雁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任你沉积着多少浮沉愁绪、缱绻伤悲,终究会被时间涤荡净尽,化成无形。 “静水流深,人寡,则幽、则清、则定。 ”大寒之夜,我一个人,无酒、无琴、无歌,却也仿佛挣脱了岁月的牵绊,纵情于天地之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