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董事长 自称身体不适拒绝监管沟通 A股惊现

一个季度亏损14亿,紫天科技干了啥?

作者 | 李非林 于婞

编辑丨武丽娟

“你公司董事长(代行董事会秘书)宋庆先后 以个人身体不适、不负责具体回函工作等为由拒绝实质性沟通 。”5月28日,深交所在对紫天科技(300280.SZ)的《关注函》中表示。

投资者感慨,这是“有史以来,上市公司最牛的董事长!”不过也有投资者表示,“不是第一,现在是第二牛!第一是美尚!”

今年5月,有网络传闻,*ST美尚(300495.SZ)在回应监管调查时公开承认造假,相关人员还已移民海外。不过*ST美尚5月8日晚间发布了澄清公告,表示相关媒体的报道严重与事实不符,存在故意误导的嫌疑。目前公司与实际控制人保持正常联系及沟通中,实控人王迎燕仍在中国境内。

此次紫天科技董事长被指不配合,也是和公司的业绩有关。

紫天科技2023年报显示,公司去年营收23.88亿元,同比增长25.34%,归母净利润-12.1亿元,同比下降792.45%。但截至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均属盈利状态。由于业绩突然变脸,还是暴跌, 5月6日,深交所对紫天科技下发了《年报问询函》。

5月27日,紫天科技公告延期回复《年报问询函》。并表示,鉴于年报问询函涉及的相关核查工作较为繁重尚未完成,公司及年审会计师对年报问询函相关问题均未能形成明确核查结论,公司无法在原定期限内完成回复工作,为保证回复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公司将再次延期回复年报问询函,预计将于2024年6月3日(星期一)前完成相关回复工作。

然而从深交所最新的问询函中可以看到,除了紫天科技自述的“工作较为繁重”外,董事长也不太配合。

近三个月,紫天科技股价猛跌,较3月底高点46.9元/股,已跌超60%。截至5月29日,报收16.13元/股,跌幅12.34%,总市值26.14亿元。

一个季度亏14亿

一把亏掉10年利润

按照紫天科技2023年季报和半年报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紫天科技均属盈利状态,营收分别为6.92亿元、7.35亿元、8.6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63亿元、0.52亿元,0.9亿元, 合计盈利约2.05元。而在第四季度,紫天科技却一把亏损了14.15亿元 ,因此,全年共计亏损12亿元。

据wind数据,从2013年至2022年紫天科技归母净利润不到11亿元,这也就是说,紫天科技一次巨亏已经将其前10年累计的盈利全部亏完,照这么看,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

基于此,紫天科技的业绩报告一经披露,即引来监管火速关注。

深交所关指出,紫天科技未在规定期限内披露2023年年度业绩预告,且其在2023年年度报告中披露的 各季度主要会计数据与其前期披露的2023年一季度、半年度、三季度报告存在重大差异 ,因此要求紫天科技按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差错更正,并全面自查其前期信息披露是否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深交所还 郑重提醒紫天科技 ,鉴于《年报问询函》中所涉事项可能对公司股票交易价格及投资者决策产生较大影响,根据《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有关规定, 紫天科技应当及时根据深交所要求对《年报问询函》所涉事项作出解释说明并提供相关备查文件及材料。

值得注意的是,据紫天科技发布的2023年报中分季度主要会计数据显示,各季度营收与前期公布季报、半年报的 数据均对不上号 ,且归母净利润也都变为了亏损状态。

与此同时,紫天科技还收到了福建证监局的警示函。警示函指出, 紫天科技2023年出现大额亏损,且未及时披露2023年业绩预告,公司时任董事长宋庆、会计工作负责人LIXIANG(李想)对上述问题负有主要责任。 故福建证监局对其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并计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数据库。

对此,紫天科技回应称,后续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该警示函不会影响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

紫天科技在公告指出,2023年业绩亏损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大额计提了资产减值损失,二是受国内经济及行业各种因素的影响 ,2023 年公司销售回款同比减少,年末公司基于谨慎性考虑加大计提了应收款项的预期信用风险损失。 三是前三季度原本确认的云服务收入3.4亿元,经审计确认以净额法剔除该部分收入及相关利润

亿家晶视的主营业务为商务楼宇视频媒体的开发与运营。自成立以来专注于商务写字楼视频媒体运营,精准覆盖代表中国主流消费能力的都市上班族,影响家庭消费品类的购买决策者。其视频媒体覆盖全国31个城市的中高端商务楼宇,主要集中在北京、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以及成都、重庆、长沙等最有价值和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

2019年4月25日,已持有亿家晶视70%股权的紫天科技再次斥资3.96亿元收购九江市伍原汇锦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伍原汇锦”)和古予舟合计持有的亿家晶视剩余30%的股权,至此,紫天科技即持有亿家晶视100%的股权。

据“界面新闻”报道,从2018年至2022年长达近5年的时间里,紫天科技从未对亿家晶视计提大笔商誉减值。在楼宇业务大幅下滑超80%的状态下,2022年紫天科技仅对亿家晶视商誉减值了5860.07万元。进入2023年,从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紫天科技也并未对亿家晶视做出任何商誉减值, 却在2023年第四季度一下子巨额减值了6.46亿元。

此外,紫天科技还在2023年计提了信用减值,其中应收账款坏账损失达6.1亿元。

该两笔资产减值及信用减值,使得紫天科技2023年将减少合并报表的利润总额达12.5亿元。

对于为何选择在2023年第四季度计提该两笔资产和信用减值,紫天科技仅在4月30日发布公告,表达对经审计业绩与前期披露的业绩预期出现较大差异向广大投资者致以诚挚的歉意。

涉嫌信披违规被立案

这已经不是紫天科技第一次收到监管关注函了, 去年11月,紫天科技还曾因涉嫌信披违规被深交所立案调查。

2023年11月14日,紫天科技公告称,公司及控股股东安常投资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控股股东股权冻结事项未及时披露)被立案。

紧接着,11月23日晚间,紫天科技又公告收到深交所监管函,称近期诸多投资者反映紫天科技对外联系电话无法接通,并且公司长期未在互动易有效回复投资者有关公司经营情况的提问。深交所已多次要求紫天科技按照法律法规做好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但经督促后,公司仍未就上述问题予以整改。因此发函提醒,要公司及时整改,杜绝上述问题的再次发生。

根据紫天科技的公告,此次被立案,是控股股东股权冻结事项未及时披露。不过并未进行具体的阐述。

据多家媒体报道,这 可能与7个月前公司未及时披露股权冻结情况有关。

4月10日晚间,深交所对紫天科技下发关注函,要求核实并说明公司第一大股东安常投资持有的全部公司股份被冻结情况,并提醒紫天科技要认真和及时地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4月18日晚间,紫天科技回函称,公司控股股东安常投资累计被冻结股份数量为3350万股,占其所持公司股份数量比例达到 100%,请投资者注意相关风险。

不过被监管点名后,紫天科技很快处理了这一事项 ,与申请人解除“误会”后,4月26日,安常投资公告部分股份解除了冻结,但仍有占公司总股本5.18%的股份被冻结。

值得注意的是, 在2022年2月9日,紫天科技也收到深交所的监管函,原因也是类似。 2021年12月31日,安常投资持有紫天科技9.52%股份被司法冻结,但安常投资直至2022年1月25日才通过上市公司对外披露,违反了深交所相关规定。

上海汉联律师事务所律师宋一欣指出,上市公司应当及时披露重大诉讼、仲裁事项的重大进展情况及其对公司的影响,控股股东股权被冻结,应当及时披露。根据《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第二十条,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股权被质押的,该股东应当在该事实发生之日起 2日内通知上市公司,并予公告。股东股权被冻结可以比照该规定适用。

宋一欣律师还表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监高人员及其中介机构等因虚假陈述等的证券欺诈行为导致证券投资者权益受损的,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赔偿范围包括:投资差额、佣金、印花税和利息损失等。权益受损的证券投资者可以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民事赔偿诉讼。

成功转型文化传媒业

股价曾暴涨289%

因为同一个问题多次违规的紫天科技,并非资本市场的“新人”。

紫天科技原名南通锻压,成立于2002年3月,主营锻压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还曾是国内生产液压机三大龙头企业之一。

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2011年12月,南通锻压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挺入资本市场。

然而上市第二年,南通锻压业绩就遭遇“滑铁卢”,扣非净利润同比下滑59.35%。2013年和2014年处于亏损状态,扣非净利润分别为-563.85万元与-407.01万元,与上市之前的预期相差甚远。

业绩下滑的同时,南通锻压开始了资本运作。

2014年12月,南通锻压曾披露重组预案收购恒润重工100%的股份,望进入新兴的新能源行业,但战略转型以失败告终。紧接着,公司又开始引入文化传媒行业。

2015年7月,南通锻压董事长、实控人郭庆打算以转让部分股份的形式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并提出辞职。2016年1月,公司披露重大资产重组预案,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亿家晶视、北京维卓、上海广润三家公司各100%股权,形成锻压设备和现代广告服务业的双主业经营。

2016年2月1日,郭庆将所持26.17%、18.52%和5%的股份分别转让给了安常投资、嘉谟资本、上海镤月,其中安常投资出资8.38亿元获得26.17%股份,新晋成为第一大股东。

2017年7月,南通锻压以2.5亿元的价格对橄榄叶科技100%股权进行了收购,进入到互联网和广告投放领域。2018年5月,其又收购了亿家晶视70%的股权。 并于2018年更名为紫天科技。

紫天科技去年主营业务为现代广告服务业务,具体包括互联网广告业务和云服务业务。已经完全剥离了曾经的锻压设备相关业务。

在互联网广告业务和云服务的加持下,公司成功抓到了2023年的两波热度 。一是年初ChatGPT大热,紫天科技在2023年4月16日公告,称要以自有及自筹资金1亿设立全资子公司缘笙科技,该子公司专注于互联网广告、大数据等业务,将主要涉足于互联网、传媒广告、大数据等领域的机会。

再就是,去年10月游戏制作发行方INTINY工作室上线的一款《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的游戏爆火,彼时,紫天科技旗下河马游戏宣布加盟第二部的制作。先是说要做《完蛋2!我被帅哥包围了!》(暂定名),后又称打造方向为《天呐!我被仙剑包围了!》。

两波大的热度包围之下,紫天科技也被投资者包围了。 2023年以来,其股价一路飙升,并在6月15日最高摸到了63.64元/股的历史高价,较2023年年初上涨289%。 后股价虽有回落,但随着游戏的爆火,紫天科技又迎来第二波涨幅。

然而好景不长,在“泼天的富贵”刚刚接到手里之际,紫天科技就接连受到监管关注和处罚。

今年1月2日,因控股股东股权冻结事项未及时披露,紫天科技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而后2月22日,又因变更审计机构,收到深交所关注函,4月19日,又因称将延期披露2023年年报和2024年一季报,并公告公司董秘和副总经理漆夏宇辞职,被深交所责令详细说明情况。

屋漏偏逢连夜雨, 此前在三次披露 2023年季报半年报业绩并无明显问题的情况下,紫天科技2023年巨亏12亿 ,仿佛一声惊雷震动了资本市场,此次深交所及福建证监局均出面问询,官方关注可见一斑。

对于紫天科技董事长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与深交所的沟通,你如何看待?评论区聊聊吧。


最牛中概股暴涨1100%!超万亿外资却在争夺A股的核心资产

回望中国资本市场过去30年,是一段逐步深化改革和不断扩大开放的 历史 。从发行B股有限开放,到建立QFII制度吸纳外资参与A股交易,再到沪港通、深港通的相继落地,最终实现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

30年来,中国资本市场既“请进来”也“走出去”,在国际金融资本市场的浪潮中经风雨、见世面,开放的中国资本市场正加快与世界的互联互通。

随着A股对外开放进程提速,A股的核心资产正在成为外资“疯抢”的对象,截至12月22日,2020年北上资金累计净买入金额已高达亿元,超出2019年全年的9934亿元,再创新高。

第一只B股诞生

回望之初,20世纪90年代,中国资本市场初具雏形,处于国民经济转型浪潮中的中国企业尝到上市融资的甜头。大批企业亟需发展生产和扩大市场影响,与正在寻求中国市场投资机会的境外资金不谋而合。对外开放,是这一时期中国资本市场的内在动能。

首任证监会主席刘鸿儒此前透露:“我们吸引外资,过去是发债券这种形式,资本进入,股份制的形式,股票的形式,这个是客观需求,外资有要求,企业也有要求,因为我们自有的,国内的资本量不够用 ,投资上不去,那个时候缺钱,就提出这种形式,上海、深圳都提出来了。后来我们就做了试验,就两个市场,两个价格,两种货币,就搞个A股、B股。”

1992年2月,第一只B股上海电真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正是这天,中国的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这扇门就是由有着来自全世界24个国家和地区、230名“股东老板”的电真空B股所开启,也谱写了中国金融市场的新 历史 。

当年2月21日上午9点30分,上海证券交易所一号大厅旁的贵宾厅内,一群西装革履的海外证券专家挤在窗前。随着一个锣声的敲响,电子行情屏上显示着发行价每股70.8717美元的电真空B股开盘价为每股71美元。

一位香港的投资者成为幸运儿,其委托的券商“红马甲”抢先以72美元成交的10股B股,成为中国 历史 上第一单成交的B股。电真空B发行认购相当火爆,3天内即被抢购一空。

B股的上市在中国香港和国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同时B股的发行和上市交易使得中国与国际市场更接近,使得更多的外国人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信心。

但对于中国内地企业而言,要想真正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这还只是迈了半步。因为上市公司和企业都在境内,只有投资者是境外的。

青岛啤酒成H股第一股

B股的诞生,为境外投资者打开了投资中国内地企业的通道,但内地企业要不要走出去?如何走出去?对于90年代新生的中国资本市场却是个争议性的话题。

首任证监会主席刘鸿儒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说:“争论当然有了,为什么好企业拿到外面去上市?不在国内上啊?它就是有一个问题,国内没那么大市场,吸收不了。再一个问题,资金量的问题,再有一个问题,国有企业改成股份制国际上市,是国有企业股份化的一个非常好的道路,学习国际经验,用国际规格改造国有企业,这是改革的创举。再一个,扩大中国的影响,中国的企业,中国的产品,在国际上扩大影响。”

实际上,1990年开始,监管层就已经开始研究国有企业改组后去中国香港上市的问题。当年6月香港联交所组织30多位专家,成立了中国研究小组,专门研究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的有关问题。

刘鸿儒后来在镜头中透露:“在香港上市是香港先提出来的,国务院派我带着小组专门向香港去做调查,写过意见,最后才定下来的。组织一个联合小组,香港内地联合小组,研究国有企业到香港,改成股份公司到香港和国际上市问题,我们在联合小组干了一年,研究各种问题,主要是法律问题,研究完了之后,才上市的。这是国际化的一条必由之路,越走越宽。”

1993年7月15日,“”出现在香港联交所交易大厅的屏幕上,青岛啤酒成为内地第一家到香港上市的企业。这只谐音“一路发”的股票,最终获得110倍的超额认购。

“从香港联交所成立那天起,所有公司上市都是开香槟酒庆祝,唯独青岛啤酒上市这一天,开的是青岛啤酒!”刘鸿儒在著书回顾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时这样写道。这个小小的细节,反映出香港对内地首只在港上市股票的重视。

自青岛啤酒成为第一家国企获准在香港上市至今,几近20余年光景,在此期间,陆陆续续已有290家国企登陆香港市场,总募资额达近1.88万亿港元。

赴港上市,开辟了内地企业“走出去”的通道。1994年后,这条路越走越宽,中国内地企业开始出现在美国、新加坡、伦敦等国家和地区的证券市场上。

外资“买爆”A股

如果说H股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企业真正进入国际资本市场,那么,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则加快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步伐。

2002年11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发布,正式推出QFII试点。2003年7月份,瑞银买入宝钢股份、上港集箱、外运发展、中兴通讯等4只股票,正式拉开QFII投资A股的帷幕。

QFII制度落地后,又陆续实施QDII、RQFII等制度,极大地推进了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进程。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QFII、RQFII投资总额度限制在一次次松绑。

2002年,QFII总额度为100亿美元。2012年,QFII总额度升至800亿美元,2019年则再度提升至3000亿美元。2020年9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取消合格境外投资者投资额度限制。

时任光大控股总裁陈爽表示:“我进入到光大控股,是在2004年,当时我们觉得,中国作为在一个发展的轨道上面,人民币资产正好是进入到上升的轨道,吸引了大量的海外投资者要进入到中国,我们就抓住了这样的一个机会,就发展我们海外的基金管理业务。”

经过18年多的发展,QFII等从无到有,一步步壮大,多年来,给A股带来巨额的增量资金。

据央行网站披露,截至2019年末,境外投资者通过QFII、RQFII、陆股通合计持有A股市值高达2.1万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的4.35%,正在成为参与A股的重要力量之一。

2020年1月21日,深交所官网信息显示,截至1月20日收盘,外资(QFII/RQFII/深股通投资者)合计持有美的集团()总股数达19.54亿股,占总股本的比例达到28%,触及外资禁买比例线。美的集团也因此成为2020年第一只被外资“买爆”的个股以及A股史上第3只被外资“买爆”的个股。

瑞银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钱于军对全景网表示,“早年可能偏向于更多的是利用外资来做我们的事,现在逐步的有外资积极想参与中国的成长,不仅仅金融资本,而且战略投资人、企业,国外都纷纷来中国直接投资,展业都在这儿。总有一天人民币会自由兑换,而且中国的资本市场会成为全世界不仅最大的,可能是最强的。”

“最牛”中概股今年涨超1000%

进入21世纪,境外资本投资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的途径日益多样化,同时,中国内地高 科技 企业也掀起了海外上市的浪潮。受“知识经济”、“新经济”概念推动,以互联网、电子上午为特色的企业成为这一时期海外上市的主角。

2014年,21家中国 科技 公司在境外上市,微博、京东、迅雷、阿里巴巴等纷纷登陆美股。随后,海外资本市场则出现了更多中国 科技 巨头的身影。

回忆起在美国上市的情景,网络董事长兼CEO李彦宏曾在镜头前说:“原来觉得中国公司就跟中国制造的这种货物商品一样,应该是属于便宜的代名词。网络股票定价的时候,人家就天然的认为说你是一个中国公司,所以我们参照美国同类公司给你打一个折,就是你的定价。”

“所以我在定价的时候就跟他们讲,你不能这样看,因为我们比美国公司更具有成长性,所以不应该打折,反而应该比他更贵,我对这个公司有信心。”李彦宏如是说。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2日,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达265家,市值合计亿美元(约14.28万亿元),占美股总市值比例约4%。

中概股也不断在创造 历史 。在11月份中期的成交额排名前十的股票中,前所未有的出现了5只中概股。成交量暴涨意味着,中概股在美国备受追捧,其中成交额最高的蔚来 汽车 今年以来股价涨幅超1117%。

近日,多家华尔街巨头持仓曝光,其中包含桥水基金在内的多家机构在今年三季度大举加仓明星中概股。达利欧更是多次唱多中国。

北上资金、南下资金成投资“风向标”

对外开放,让国际资本更加深刻的了解中国企业。然而2014年以前,无论是QFII、RQFII,还是QDII,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都是单向且分割的。

2014年11月沪港通正式启动,才第一次实现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随后的深港通与沪伦通继续加码双向开放,相继实现了深交所市场与港交所市场以及上交所市场与伦交所市场的互联互通。

随着沪深港通的逐步开放,北上资金、南下资金也逐渐成为投资的“风向标”。

中银证券日前指出,从配置偏好看,目前北上资金偏好消费医药,南下资金偏好 科技 医疗。从资金属性看,北上资金近期由以“配置盘”为主导的资金属性向“交易盘”属性倾斜,南下资金属性仍以“配置盘”为主。

北上资金也一度被誉为“聪明资金”。今年以来,北向资金浮盈快速增长,12月份终于迈过1万亿元大关,创造了新的纪录,最新浮盈高达.18亿元。

30年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从试点引入境外投资者开始,从尝试开放、到有限开放、再到对世界金融市场全面开放、互联互通,逐步形成了多渠道、多维度的开放格局,开放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

30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了:要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中国资本市场,必须加强与各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合作,以开放促改革。

我们相信:只要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始终保持中国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未来的中国资本市场,一定能够发展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资本市场。

最牛中概股暴涨1100%!超万亿外资却在争夺A股的核心资产

回望中国资本市场过去30年,是一段逐步深化改革和不断扩大开放的 历史 。 从发行B股有限开放,到建立QFII制度吸纳外资参与A股交易,再到沪港通、深港通的相继落地,最终实现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 30年来,中国资本市场既“请进来”也“走出去”,在国际金融资本市场的浪潮中经风雨、见世面,开放的中国资本市场正加快与世界的互联互通。 随着A股对外开放进程提速,A股的核心资产正在成为外资“疯抢”的对象,截至12月22日,2020年北上资金累计净买入金额已高达亿元,超出2019年全年的9934亿元,再创新高。 第一只B股诞生回望之初,20世纪90年代,中国资本市场初具雏形,处于国民经济转型浪潮中的中国企业尝到上市融资的甜头。 大批企业亟需发展生产和扩大市场影响,与正在寻求中国市场投资机会的境外资金不谋而合。 对外开放,是这一时期中国资本市场的内在动能。 首任证监会主席刘鸿儒此前透露:“我们吸引外资,过去是发债券这种形式,资本进入,股份制的形式,股票的形式,这个是客观需求,外资有要求,企业也有要求,因为我们自有的,国内的资本量不够用 ,投资上不去,那个时候缺钱,就提出这种形式,上海、深圳都提出来了。 后来我们就做了试验,就两个市场,两个价格,两种货币,就搞个A股、B股。 ”1992年2月,第一只B股上海电真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正是这天,中国的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这扇门就是由有着来自全世界24个国家和地区、230名“股东老板”的电真空B股所开启,也谱写了中国金融市场的新 历史 。 当年2月21日上午9点30分,上海证券交易所一号大厅旁的贵宾厅内,一群西装革履的海外证券专家挤在窗前。 随着一个锣声的敲响,电子行情屏上显示着发行价每股美元的电真空B股开盘价为每股71美元。 一位香港的投资者成为幸运儿,其委托的券商“红马甲”抢先以72美元成交的10股B股,成为中国 历史 上第一单成交的B股。 电真空B发行认购相当火爆,3天内即被抢购一空。 B股的上市在中国香港和国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同时B股的发行和上市交易使得中国与国际市场更接近,使得更多的外国人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信心。 但对于中国内地企业而言,要想真正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这还只是迈了半步。 因为上市公司和企业都在境内,只有投资者是境外的。 青岛啤酒成H股第一股B股的诞生,为境外投资者打开了投资中国内地企业的通道,但内地企业要不要走出去?如何走出去对于90年代新生的中国资本市场却是个争议性的话题。 首任证监会主席刘鸿儒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说:“争论当然有了,为什么好企业拿到外面去上市?不在国内上啊?它就是有一个问题,国内没那么大市场,吸收不了。 再一个问题,资金量的问题,再有一个问题,国有企业改成股份制国际上市,是国有企业股份化的一个非常好的道路,学习国际经验,用国际规格改造国有企业,这是改革的创举。 再一个,扩大中国的影响,中国的企业,中国的产品,在国际上扩大影响。 ”实际上,1990年开始,监管层就已经开始研究国有企业改组后去中国香港上市的问题。 当年6月香港联交所组织30多位专家,成立了中国研究小组,专门研究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的有关问题。 刘鸿儒后来在镜头中透露:“在香港上市是香港先提出来的,国务院派我带着小组专门向香港去做调查,写过意见,最后才定下来的。 组织一个联合小组,香港内地联合小组,研究国有企业到香港,改成股份公司到香港和国际上市问题,我们在联合小组干了一年,研究各种问题,主要是法律问题,研究完了之后,才上市的。 这是国际化的一条必由之路,越走越宽。 ”1993年7月15日,“”出现在香港联交所交易大厅的屏幕上,青岛啤酒成为内地第一家到香港上市的企业。 这只谐音“一路发”的股票,最终获得110倍的超额认购。 “从香港联交所成立那天起,所有公司上市都是开香槟酒庆祝,唯独青岛啤酒上市这一天,开的是青岛啤酒!”刘鸿儒在著书回顾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时这样写道。 这个小小的细节,反映出香港对内地首只在港上市股票的重视。 自青岛啤酒成为第一家国企获准在香港上市至今,几近20余年光景,在此期间,陆陆续续已有290家国企登陆香港市场,总募资额达近188万亿港元。 赴港上市,开辟了内地企业“走出去”的通道。 1994年后,这条路越走越宽,中国内地企业开始出现在美国、新加坡、伦敦等国家和地区的证券市场上。 外资“买爆”A股如果说H股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企业真正进入国际资本市场,那么,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则加快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步伐。 2002年11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发布,正式推出QFII试点。 2003年7月份,瑞银买入宝钢股份、上港集箱、外运发展、中兴通讯等4只股票,正式拉开QFII投资A股的帷幕。 QFII制度落地后,又陆续实施QDII、RQFII等制度,极大地推进了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进程。 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QFII、RQFII投资总额度限制在一次次松绑。 2002年,QFII总额度为100亿美元。 2012年,QFII总额度升至800亿美元,2019年则再度提升至3000亿美元。 2020年9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取消合格境外投资者投资额度限制。 时任光大控股总裁陈爽表示:“我进入到光大控股,是在2004年,当时我们觉得,中国作为在一个发展的轨道上面,人民币资产正好是进入到上升的轨道,吸引了大量的海外投资者要进入到中国,我们就抓住了这样的一个机会,就发展我们海外的基金管理业务。 ”经过18年多的发展,QFII等从无到有,一步步壮大,多年来,给A股带来巨额的增量资金。 据央行网站披露,截至2019年末,境外投资者通过QFII、RQFII、陆股通合计持有A股市值高达21万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的435%,正在成为参与A股的重要力量之一。 2020年1月21日,深交所官网信息显示,截至1月20日收盘,外资(QFII/RQFII/深股通投资者)合计持有美的集团()总股数达1954亿股,占总股本的比例达到28%,触及外资禁买比例线。 美的集团也因此成为2020年第一只被外资“买爆”的个股以及A股史上第3只被外资“买爆”的个股。 瑞银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钱于军对全景网表示,“早年可能偏向于更多的是利用外资来做我们的事,现在逐步的有外资积极想参与中国的成长,不仅仅金融资本,而且战略投资人、企业,国外都纷纷来中国直接投资,展业都在这儿。 总有一天人民币会自由兑换,而且中国的资本市场会成为全世界不仅最大的,可能是最强的。 ”“最牛”中概股今年涨超1000%进入21世纪,境外资本投资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的途径日益多样化,同时,中国内地高 科技 企业也掀起了海外上市的浪潮。 受“知识经济”、“新经济”概念推动,以互联网、电子上午为特色的企业成为这一时期海外上市的主角。 2014年,21家中国 科技 公司在境外上市,微博、京东、迅雷、阿里巴巴等纷纷登陆美股。 随后,海外资本市场则出现了更多中国 科技 巨头的身影。 回忆起在美国上市的情景,网络董事长兼CEO李彦宏曾在镜头前说:“原来觉得中国公司就跟中国制造的这种货物商品一样,应该是属于便宜的代名词。 网络股票定价的时候,人家就天然的认为说你是一个中国公司,所以我们参照美国同类公司给你打一个折,就是你的定价。 ”“所以我在定价的时候就跟他们讲,你不能这样看,因为我们比美国公司更具有成长性,所以不应该打折,反而应该比他更贵,我对这个公司有信心。 ”李彦宏如是说。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2日,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达265家,市值合计亿美元(约1428万亿元),占美股总市值比例约4%。 中概股也不断在创造 历史 。 在11月份中期的成交额排名前十的股票中,前所未有的出现了5只中概股。 成交量暴涨意味着,中概股在美国备受追捧,其中成交额最高的蔚来 汽车 今年以来股价涨幅超1117%。 近日,多家华尔街巨头持仓曝光,其中包含桥水基金在内的多家机构在今年三季度大举加仓明星中概股。 达利欧更是多次唱多中国。 北上资金、南下资金成投资“风向标”对外开放,让国际资本更加深刻的了解中国企业。 然而2014年以前,无论是QFII、RQFII,还是QDII,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都是单向且分割的。 2014年11月沪港通正式启动,才第一次实现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 随后的深港通与沪伦通继续加码双向开放,相继实现了深交所市场与港交所市场以及上交所市场与伦交所市场的互联互通。 随着沪深港通的逐步开放,北上资金、南下资金也逐渐成为投资的“风向标”。 中银证券日前指出,从配置偏好看,目前北上资金偏好消费医药,南下资金偏好 科技 医疗。 从资金属性看,北上资金近期由以“配置盘”为主导的资金属性向“交易盘”属性倾斜,南下资金属性仍以“配置盘”为主。 北上资金也一度被誉为“聪明资金”。 今年以来,北向资金浮盈快速增长,12月份终于迈过1万亿元大关,创造了新的纪录,最新浮盈高达亿元。 目前,北上资金与南下资金已分别成为A股与港股重要的增量资金来源,是资金面观察最为重要的数据之一。 30年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从试点引入境外投资者开始,从尝试开放、到有限开放、再到对世界金融市场全面开放、互联互通,逐步形成了多渠道、多维度的开放格局,开放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 30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了:要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中国资本市场,必须加强与各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合作,以开放促改革。 我们相信:只要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始终保持中国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未来的中国资本市场,一定能够发展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资本市场。 股值得投资的股票还是有一些,例如贵州茅台、五粮液、招商银行等。 但是我认为我告诉你那些股票是优秀的,对于你价值并不大。 例如这些年,我向很多人推荐过茅台,但是没有一个敢买的。 中国股民15亿,茅台股东只有8万人。 人们更愿意相信自己认知到的企业,而不是别人推荐的企业。 所以有时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里列举一下企业选择的十八把快刀。 你看看对你是否有参考价值。 针对企业选择,二马总结了十八把快刀,其中4个行业相关的方法;14个企业相关的方法。 这里二马列一个目录:行业篇:1、选择天花板高的行业;2、选择集中度低的行业;3、选择技术更新慢的行业;4、选择需求稳定的行业;企业篇:1、选择龙头企业;2、选择护城河宽的企业;3、选择投入产出比高的企业;4、选择自由现金流增长率高的企业;5、选择分红率高的企业;6、选择需求稳定的企业;

A股控制权争夺战进入“边缘地带”股权争夺声响减弱

从去年5月至今,曝出内斗的上市公司超过10家。梳理这些公司,内斗变“武斗”、夜半盗公章等奇葩剧情不断上演,刷新着人们对于上市公司治理的认知。与往年引发各方关注的“宝万之争”等案例不同,这些公司因“内斗”进一步拖累了公司治理和经营,逐渐成为市场避之不及的“边缘公司”。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尤其是在人声鼎沸的A股市场。

从早年的国美内斗到后来的宝万之争,A股市场几乎每隔几年就会出现引发各方关注的股权争夺战。然而,近年来,与股权争夺相关的声响明显减弱,据记者观察,这并不是因为“内斗”案例少了,而是这些公司普遍“名不见经传”,公司内斗非但不会引发外部投资者的跟风炒作,反而快速拖累公司治理和经营,使之成为人人避之不及的“边缘公司”。

一位投行人士告诉记者,随着A股价值投资理念渐入人心,公司治理是否规范愈加获得投资者重视,当一家公司陷入内斗风波时,其股价往往遭遇连续跌停,与此前炒作“内斗”股的风潮形成鲜明对比。

不仅如此,退市新规的出台进一步完善了常态化退市机制,严格“看门人”职责,使得控制权争夺公司很容易触及“交不出年报”或“年报不达标”的监管红线,进而“披星戴帽”,距离退市只有一步之遥。这无疑进一步推动投资者用脚投票。

从市场角度来看,存在股权争夺的公司逐渐边缘化,是一个有利于市场良性发展的好现象,这将间接约束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董监高等“关键少数”的行为,让他们“少内斗”“多协商”,切实把公司治理做好。

乱局:

“奇葩”股权争夺战迭起

从去年5月至今,曝出内斗的上市公司超过10家。梳理这些公司,内斗变“武斗”、夜半盗公章等奇葩剧情不断上演,刷新着人们对于上市公司治理的认知。

最近的例子就是刚刚摘星的大连圣亚。5月11日晚,大连圣亚回复上交所的年报问询函称,公司及全体董事均认定公司控股股东为星海湾投资,而星海湾投资方面拒绝“认领”。

这是大连圣亚2年前控制权争夺的余波。彼时,公司董事会一度出现拳脚冲突,最终原管理层退场,现任总经理及董事长“上位”。然而,时至今日大连圣亚实控人及控股股东的位置“无人认领”。

纵观这些内斗,激烈度比大连圣亚还高的比比皆是。例如嘉应制药,就上演过董秘深夜被邀“喝茶”,却遭关门殴打的奇葩剧情。再如皖通科技,甚至被曝出多名“打手”冲击股东大会的混乱场面,内斗变“武斗”贻笑大方。

从时间上看,比大连圣亚内斗持续时间还久的案例也不少。例如恒泰艾普,其内斗可以追溯到2019年。2019年7月,恒泰艾普原实控人孙庚文引入银川中能,并迅速将持有股份转让给银川中能,后者如愿成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2020年7至8月,硕晟科技及其一致行动人李丽萍“半路杀出”,由此导致新老控股股东、原董事会三方之间的“较量”愈演愈烈。

有上市公司高管告诉记者,公司控制权背后的利益动辄几千万元,甚至几亿元,难免会有一些人“铤而走险”,使用“武斗”“盗公章”等“极限”操作。至于由此可能导致的后果,“局中人”往往顾不上。

谋利: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为何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屡屡上演?背后都有一个“利”字。

近期,ST曙光大小股东的争端,就缘于中小股东对大股东力推的收购项目的质疑。2021年9月,ST曙光公告,拟1.32亿元收购奇瑞S18(瑞麒M1)、S18D(瑞麒X1)车型的技术,用于开发生产纯电动轿车及SUV.该交易是关联交易,交易对方是ST曙光的控股股东华泰汽车。

收购公告一出就激起了ST曙光中小股东的怒火,同时会计师也就此收购事宜出具了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这也成为ST曙光“戴帽”的直接原因。

同一阵营内部矛盾难以调和也是内斗的重要诱因。在利益的驱使下,本来被寄予“挽救”厚望的“白马”秒变“敌人”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ST海伦。2020年4月12日,*ST海伦第一大股东江苏机电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将其持有的公司5%股份转让给金诗玮控制的中天泽,与此同时,江苏机电和上市公司前实控人丁剑平分别将其持有的公司15.64%和4.34%的股份对应的表决权委托给中天泽行使,由此金诗玮成为*ST海伦的实控人。

在协议中,各方约定将推进上市公司向中天泽及其指定主体进行定增。然而,到了2021年4月,*ST海伦却宣布终止定增,中天泽指定的关联公司不再认购此前约定的非公开发行股份。对此,丁剑平、江苏机电认为,中天泽的行为已构成严重违约,遂将中天泽诉至法院。由此,*ST海伦的股权争端正式拉开帷幕。

如今,内斗中的*ST海伦连年报都无法如期披露,此后补发的年报被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公司因此被“披星戴帽”。

失控:

违规行为频现隐忧重重

梳理过去一段时间的股权争夺案例,涉及公司普遍存在市值较小、公司治理不完善、主营业务不景气等问题。而一旦发生内斗,涉事方往往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违规行为屡屡出现,进一步加剧了上述问题的蔓延。

由于内斗中控股股东、原管理层常具有“主场”优势,其往往通过阻挠董事会、股东大会召开的方式来防止“逼宫”,如此行为常常被监管关注。例如ST曙光,最近一次股东大会就由中小股东自行组织,而这些中小股东透露,曾经就召开股东大会事宜与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协商沟通,但并没有得到回应,因此才自行组织。由此,ST曙光遭到监管问询,要求公司确保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合法运作和科学决策,不得损害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不仅仅是阻挠,占有信息披露优势的一方常常在信息披露上避重就轻,让上市公司陷入信息披露违规的尴尬境地。例如恒泰艾普,公司于2月14日召开了有过半董事参加的会议,但却秘而不宣,直至监管关注后才在3月4日披露,被监管认定为未及时披露涉及董事会运作的重大事项;公司董事会于2月9日收到股东提交的《关于股东提请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函》,但董事会收函也未披露,也未在法定期限内对是否同意召集临时股东大会作出决定并披露,被监管认定为未及时披露股东提请召开临时股东大会事项。

但中小股东自行召开股东大会似乎也没有那么“美好”,还是以ST曙光为例,到了上述股东大会召开的当天,包括控股股东在内的其他股东想参会却没参加上,甚至一度引来警方到场。相关股东无法参会也使得这场股东大会的合法性颇受质疑。对此,监管函火速到达,要求公司及召集股东等相关各方都应当依法依规行使权利。

为了能对抗大股东、原管理层的强势,中小股东往往需要团结起来发挥投票的力量,但这背后就存在隐匿“一致行动”的质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连圣亚,本报曾以《新董事长与多名股东有交集大连圣亚控制权之争藏谜局》对公司股东、原董事长杨子平,董事兼总经理毛崴等多名股东背后复杂的联系进行过报道,去年底证监会也对毛崴控制55个账户买卖大连圣亚股票的事实进行了处罚。ST曙光的内斗,同样被质疑中小股东存在隐秘的“一致行动”关系。

退场:

市场冷眼旁观,原有股东离场

除了信息披露方面可能存在的违规行为,内斗也让公司的日常经营充满不确定性。例如,“抢公章”、信息披露秘钥在内斗中几乎成了“保留节目”,在*ST海伦、大连圣亚、*ST围海、嘉应制药等多家公司的内斗中均有上演。

事实上,控制权争夺很快演变成经营问题。例如,公章被“抢”后其合法性如何认定?新人不理旧账怎么办?在股权争斗中,员工的合法利益如何得到有效保障?

在恒泰艾普的内斗中,由于争斗的主要战场在监事会,公司职工监事冯珊珊曾遭遇代表不同方利益的两任董事长随意“解聘”,想以此阻碍监事会的召开。尤其是最近一次,在监事会开会前不足1小时要解聘冯珊珊,原因是计划审议的事项是《关于罢免孙玉芹董事职务的议案》,而孙玉芹是恒泰艾普原董事长,时任公司总经理,是冯珊珊的顶头上司。虽然最终没能解聘成功,但如此轻率的举动势必损害员工的合法权益。

退市新规的落地执行,进一步压缩了“内斗”公司的折腾空间。例如,内斗往往导致子公司或孙公司失控,一旦不能快速解决,会导致半年报、年报无法披露或半数以上董事无法保证公司所披露半年报或年报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将直接导致公司“披星戴帽”。

股权“内斗”公司正在逐渐被边缘化。目前来看,上述股权争夺战没有引发市场的广泛关注,更罕有外部资金借机跟风炒作的情况。而且,当上市公司曝出内斗消息后,原有的投资者往往果断卖出离场,相关个股股价大跌。例如,大连圣亚在股权争夺前市值约为50亿元,最新市值则为20亿元,已然腰斩。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chuangtou/13803.html
叶轻眉的儿子不好当 庆余年2 全世界的大宗师都吻了上来
暂停提供这项服务! 农行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