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症结 问题儿童 终于有人说清了

“我也曾是一个‘问题少年’,我也非常清楚我有一对‘问题父母’,但这些都已经过去了,只愿自己能努力做到让悲剧不在下一代身上重演。”

“在这个社会上,律师是需要拿证的,我们开车要拿驾照,我们心理咨询师执业也要拿心理咨询师证,(可是)做爹做妈是不用拿证的,我们就这么做了。

问题是,就这么做了,我们却要做一辈子。这是我们一生做得最长的一个角色,反而我们没有去学习。”纪录片《镜子》中,心理咨询师李品宽在那些将孩子送到训练营的家长面前如此说道。

《镜子》是一部聚焦家庭亲子关系的纪录片,讲述了焦虑的家长们因为孩子辍学的叛逆变得手足无措,于是将孩子送到训练营接受3个月的“改造”。孩子们参加81天的训练营,家长们参加6天的家长课堂。很多人将这部纪录片称为“央视版《变形记》”,只不过这次参与“变形”的,除了孩子,还有父母。

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到训练营?因为家长觉得孩子“出问题”了。训练营的结业典礼上,一名辍学1个月的高三学生说:“曾经,我的‘主人’无论吩咐我什么,我都会乖乖去做,风雨无阻。在他们眼中,我是一个好‘机器人’。转眼之间17年过去了,很不幸,有一天我感染了病毒,我开始不听使唤,无论‘主人’输入任何修复程序,都无法将我修复。‘主人’手足无措了,他们将我所有的程序全部删除一空,无论好坏。”

这究竟是“问题孩子”,还是“问题父母”?

“我也曾是一个‘问题少年’,

我也非常清楚我有一对‘问题父母’”

《镜子》主要围绕三个男孩展开:家明16岁,辍学在家,喜欢玩网络游戏,昼伏夜出,想当背包客,想去流浪;张钊18岁,就读于衡水市第二中学,即将参加高考,辍学在家,和早恋女友住在一起,让父母出去租房住;泽清14岁,辍学在家,喜欢在网络上下军棋,父母都是高知,家庭关系淡漠,他曾经动手打过母亲。

2015 年 6 月 21日,安徽亳州。一名父亲与女儿参加蒙眼吃西瓜比赛。(图 /IC)

孩子们大都十分抗拒来到训练营,也根本不奢望父母会有任何改变。他们在镜头前大声控诉:“一个人的脾气,40多年的脾气,说改就改吗?”

纪录片中,孩子们上台表演《我是谁》,自述稿中如此写道——“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边还是内心,与他们多么相似。”

性格强势、控制欲强的父母,常会培养出离经叛道的孩子;身处缺少爱或不懂得表达爱的家庭,孩子就有可能变得性格过分敏感,缺乏存在感;而那些不懂得尊重,一味拿同龄人打压孩子的父母,也许会让自己孩子的性格变得极端,总是争强好胜,想要证明自己。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或许曾多次表达自己的需求,抑或直接表达愤怒,大人们却没能认真对待。久而久之,那些没能被消化、被完全释放的情绪,就像不断滋生细菌的废品一样堵在心底。父母积习难改的思维定式,遇上处在青春期只想一味抵抗的叛逆孩子,确实很难通过3个月的集训便发生彻底的转变。甚至在一场集训结束后,只能将问题暴露得更彻底,令解决方式变得更极端。

在纪录片的结尾,家明又去打网络游戏了。即便此前父亲做了很多努力与尝试,帮他开了网店、养了哈士奇、抽时间陪他看电影,他最终还是选择辍学,当起了背包客。而泽清回到家,依旧不想上学,还是每天闷在家里下军棋。后来,他的父母又报名来到《心理访谈》节目,选择继续求助。张钊则向父亲索要1万元买狗送给女朋友,父亲转给他8000元,他花费1700元买狗。他之后参加高考,被长春某高校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录取,后又选择复读,参加次年高考。

世界上从来没有完美的父母,孩子不能一味地抱怨父母、抱怨原生家庭,不能一味地沉溺过往、自怨自艾、自暴自弃。孩子年纪小的时候,或许还能和父母对抗;等到长大成人,又是否具有与社会周旋的能力呢?

有些“问题孩子”,并非家长管教太严格,反而是家长在某些教育层面过于欠缺,他们没能教会孩子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让孩子更早地意识到自强与独立的重要性。

亲子关系重建的路上,从来不会一帆风顺,甚至充满了遗憾。等问题发展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很多努力也只是徒劳。或许,只有屏幕前的看客们,能够吸取到一些教训。这正如豆瓣一则评论所写——“我也曾是一个‘问题少年’,我也非常清楚我有一对‘问题父母’,但这些都已经过去了,只愿自己能努力做到让悲剧不在下一代身上重演。”

家长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千万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暗含一个逻辑——似乎人生只有一条路径,要求孩子们在同一条赛道上奔跑竞速。

这与“高考分数决定孩子未来”如出一辙,什么都是可以被量化的,什么都可以被评比。人们身处同一个社会时钟里,稍微慢一点都会被时代所遗弃。然而,复杂的生活与幽微的感受是无法被量化的。忽视感觉、忽视沟通,一味地量化,一味地发号施令,久而久之,人难免会异化,彼此的情感联结也会变得十分脆弱。

硬要说的话,父母才是子女的人生起跑线。父母对待生活的方式和与子女沟通的态度,决定了孩子情绪的韧度、思维的广度。或许,人生并非旷野,总要受制于周围的条条框框。但人生也并非一条单向度的跑道,家长们大可不必像设定程序那样精确地培养下一代。

人们常说,没有爸妈不爱自己的孩子。可如果真的爱,又为什么会变成伤害呢?《镜子》的结尾,心理咨询师一直在感慨——“这些家长爱不爱孩子?爱啊。爱始终都在那里,没有不爱的”,“因为爱的认知一扭曲,这种爱的能力出不来”,“我们出来的全是改造孩子、教育孩子、(试图)改变对方的想法”,“爱的能力没有出来,满满的爱往往变成满满的伤害”。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中写道:“在我们这样一个特别讲孝道的社会,‘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魔咒……真爱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并不断检讨和反省自己对待孩子的具体方式。‘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懒惰的逻辑,是父母们为自己开脱的最佳借口,假若你特别迷信这句话,你对待孩子的方式就一定需要检讨。”

在信息流通如此便捷的当下,为人父、为人母的大人们想要获取一本关于教育的书、观看一部关于教育的影片绝非难事,为何他们的观念依然如此陈旧?

或许困在信息茧房里的人,总是倾向于看到自己认可的东西,摒弃不喜欢的东西,因而变得越发自我肯定;抑或是,处在权力上位的人们,总是要等低位者的情绪积压到一定浓度,甚至走到不可挽回的地步时,才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很多家庭的组建模式并非关乎爱与信任,而在于权力与制衡。孩子长大成人的过程,亦是家庭权力关系变换与更迭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很多父母并不是因为第一次当父母缺乏经验,而是因为自己第一次品尝到权力的滋味,不知该如何适度且合理地使用权力,才最终导致与子女的关系如此紧张。

《镜子》主要聚焦在叛逆男孩与他们的家庭纷争,但片中一个名叫“彤彤”的小女孩,却一语道出了亲子关系的真谛。彤彤戴着眼镜,坐在一张小马扎上面,对着镜头平静地说:“我们小孩也是人,不是机器人。其实不是中了病毒,是有了自己的感受,不想受控制了。”

运营:嘻嘻;排版:段枚妤

封面:《镜子》

本文首发于《新周刊》第660期《保卫儿童》

“问题孩子”与“问题父母”:亲子关系里的“罗生门”


《女心理师》读后感

[《女心理师》读后感] 在十多次的公交奔波之后,终于完成了我的心理之旅,《女心理师》读后感。 这是一次艰难的旅行,不仅仅指生理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 把毕淑敏的《女心理师》上下两册书看完,心里突然感到一阵轻松,就像是一块久压身上的大石头突然被人搬开了一样,真的是如释重负,生命又重新焕发光彩。 看这两本书始终让我有一种在看侦探小说的感觉,随着案情的深入,侦探们步步紧逼,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渐渐地真相浮出水面,让人豁然开朗。 然而心理师是与侦探截然不同的。 侦探需要根据已有或没有的线索去探寻事情的真相,而心理师有时是没有必要去苦苦思寻事情的真相的,真相只有来访者最清楚。 来访者有时是不敢面对事情的真相,不愿去触摸那痛苦的、不堪回首的过去,以为没人提起,自己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把它给忘记。 其实恰恰相反,它非但没有被你忘记,反而深深的扎根于你的心底,就像一棵毒草,也许它不能立刻要了你命,然而它却在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吞噬着你的生命,如果你不能及时地发现并连根拔掉这根毒草,那么你最终将筋疲力尽,衰竭而死。 由于那个痛苦的记忆已经阻碍了你的思想,蒙蔽了你的双眼,让你不容易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在这时就需要一个引子引领着你去发掘。 而心理师就恰恰扮演了这个引子,从你的苦恼中去试探、去寻找、去引领着你去直面那片淋漓的鲜血,让你去正视那个最痛苦的记忆,只有你去面对它了,你才会发现问题的真正症结所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在这时也在悄悄地向你走来了。 有些问题心理师即使知道答案,但她却不能说,她会逼着你说,只有你自己亲口说了,才说明你已经找到了问题的来源,你已经真正的面对了问题的真相,只有这一步跨出了,你才能轻松地走以后的路。 这一点是最艰难的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更是最有必要的一步。 因此也许会有人说心理师很残酷,但也只有这样,才会解决问题。 往往到最后并不是心理师给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你自己。 人生无常,宇宙之辽阔,世间无奇不有,人的内心更是奥妙无穷,我不知道真正的社会生活中的人们之间是否会发生书中所讲的那些事情,或者有那么复杂。 在现如今物质生活愈来愈好的形势下,人们不会再为温饱问题去奔波忙碌,然而人的内心正在发生着更为复杂的变化,矛盾也就越来越多起来,心理学这门仅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年轻科学应运而生了。 通过看毕淑敏的《女心理师》,我从中总结出了心理师应该具备的一些能力和素质:一、好奇心:有了对事情的好奇,才会对事情的进一步发展感兴趣,才能引领者来访者进入更深的层次。 二、忍耐力:当心理师是需要有很大的耐心的,最忌急躁。 因为来访者心里苦恼难过,又无处去倾泻,当他把苦恼都说出来的时候,心里倍感轻松,会有一种想放声大哭的冲动,所以他们也许会哭上一段时间。 有人会轻轻哭泣,有人会嚎啕大哭,但无论是哪一种,你都得忍受。 也许会有人选择长时间的静默,那种气氛是相当的压抑的,但你却不能表现出一点的不耐烦,不然会让来访者感觉到很不舒服,那将不利于你进行下面的咨询。 三、倾听力:有的来访者的故事很长,他会滔滔不绝的讲,在这之间心理师就得表现出对他们的感兴趣,认真的去倾听,必要的时候点一下头,表示你在听,而且不能表现出有丝毫的反感,不然,诉说着会感到很难过,连心理师都不愿意听他说,那还会有谁愿意听呢,治疗也就难以继续下去。 四、分析问题的能力:心理师得能够从来访者所说的话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快速的分析,不能遗漏。 尽量准确。 五、细微的观察力:有时诉说者在说到某句话、某个词或提到某个人的名字时会发出一些不同寻常的动作,例如出现情绪波动或面部表情发生变化,如果你捕捉到了这些,也许会对你发现问题具有很大帮助,读后感《《女心理师》读后感》。 这就需要你集中精力,始终观察着诉说者的一举一动,从一丝一毫之中寻求突破。 六、保密能力:一般来说,大多数来访者都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心里有毛病,自己看了心理医生,所以就要求心理师对他的问题以及你们的谈话进行保密。 而且保密是心理师这一行的规则,这就需要心理师具备良好的为他人保密的能力和基本素质,能够做到守口如瓶。 七、过滤能力:也许乍一看到这个词会有些迷惑不解,会问到这与心理师有什么关系呢。 但如果仔细一想,也许就会恍然大悟,感觉在情理之中。 你想啊,如果一个心理师没有良好的过滤能力的话,那她得有多大的承受能力呀?脑袋里装着那么多痛苦的事情该有多么累呀!心理师也是人,别人有一件痛苦的事就痛不欲生了,那心理师听了那么多人的伤心事,脑袋还不得爆炸了呀?虽然说那些事并不是心理师本人的,但它们毕竟不是什么快乐的事情。 八、口才:当心理师也得会说呀,得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清楚明白,让来访者懂得才行,要不然你怎么给别人解决心理问题?如果你空有想法却不能准确地表达,那岂不糟糕透顶?以上这些只是我的一些浅知,是我读过《女心理师》的一些浮现在我脑海中的想法,也算是对心理师的一些初步的认识。 (之后又读了一些关于心理师的书,又了解到心理师还必须具备解梦、移情和反移情等能力。 )不知是缘分还是巧合,真的说不清,缘分这东西,真不知该不该信。 这本书是我的一位哥哥介绍给我的,很奇怪我总会对别人介绍的书特别地感兴趣,无论评价如何,我都会想方设法地去读到它,想自己弄清楚它到底如何,自己读过之后会有什么想法和认识,自己应该有什么样的评价,我想这也是由于我的好奇心在作怪吧。 一开头就写“缘分”,到现在还没提到这缘分从何而来,那下面就说说吧。 开始读这本书的第一天,在住的地方待了几天,天气比较热,即使开着风扇也挡不住有细细的汗珠冒出,真的很不舒服,就想找个凉快的地方去避避暑。 想到王府井书店里的书比较齐全,里面又有空调,就想去那里读书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来到王府井书店四楼,先转着看了看,最后决定去找毕淑敏的《女心理师》,以前在书店转的时候就见过这本书,但不知为何一直未读,但今天却是在书店决定特意去找这本书的。 拿了上部,找到一个地方坐下开始读起来。 一开始读的时候并不是特别仔细,到12点多时有短信过来,并没去看,一直到2点多又突然想起,一看才知道是朱宁通知我通知书下来了。 我发短信给她,她没立即回,可能去拿通知书了。 到4点多时她回了,说我的通知书在她手里,问我要不要她拆开看看我是什么专业,我说我绝对相信你,打开吧。 她发短信过来说我的专业是应用心理学(心理咨询方向)。 我暗惊,不会这么巧吧!当时就想到了“缘分”这个词,为什么偏偏是在我决定读这本书的时候让我知道我的专业正是与这仅仅相连呢?也许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吧。 很清楚地记得当时知道是这个专业的时候,心里是有点害怕和后悔的,因为那时我刚读到这本书的五分之一,这五分之一的内容给我的感觉是可怕的,故事有点小吓人,感觉当心理师会很可怕。 其实我并不是那种对可怕的虚构的事情感到害怕的人,但是一想到也许今后一生都将会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感觉就会不一样了。 知道了我的专业与这有关之后,读书的时候不再像之前那样只记个故事的梗概了,而是很认真的读,当读到自认为是一个比较好或者很有用的话时,我会多读几遍以加深记忆。 然而,当完完整整地读完这本书后,我对心理师这个职业的看法来了一个180°的大转弯。 开始觉得这是一个很伟大、很了不起的职业,心理学将会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科学。 从而对这个年轻的新兴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及作用。 我认为,只要有了对某学科的兴趣,你想不学好都难。 后记:这篇日志是我在高考后的那个暑假看过《女心理师》后写的,现在看来写得确实像那么回事,其中提到的一些咨询技巧也说得很对。 到现在为止心理学也已经学了两年了,文章里的这些东西早已记在了脑海里,只是看着那时作为一个纯粹的心理学门外汉的我写出这样的水平,也确实不简单了,即使现在我也算不上一个门内汉。 〔《女心理师》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孩子一遇到事情就着急怎么办呢?

有道是“旁观者清”,当孩子陷入迷局,而你又清楚知道问题的症结时,坦诚地告诉他怎么处理问题是唯一的选择。 一位在学界享有一定的知名度的人,因为他把握了所有成功的契机。 好几次问他:“为什么当别人不知道该怎么做时,你能坚持认为这样做一定没错?”朋友说:“我所以会这么顺利,是因为我一有问题就请教老师,而我的老师没有作过一次错误的判断。 ”这一番话是颇让人玩味的。 并不是这位老师有特殊的本领,而是因为“旁观者清”。 老师在知识和经验上已得到历练,当然知道什么方向是正确的,什么是不必要在意的。 这就好比父母是过来人,知道怎么做才不会教坏孩子一样。 简单的事情,就由父母帮着作决定吧!眼看着考期快到了,孩子手忙脚乱、情绪不稳,父母可以告诉他先准备语文,再练习数学,等一下复习史地。 这么一来,有了计划安排他也就能定下心,做最后的冲刺了!小时候贪睡,第二天晚起了一定猛跳脚,这时妈妈总是说:“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再跳脚的话一定更来不及,还不赶快刷牙、洗脸,节省点儿时间!”听了妈妈的话,有时竟然还能准时到达学校。 可见紧急时,帮孩子冷静地分析情况,让他知道现在该做什么,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有时依照经验办事,比较能轻松过关。 许多事情是当局者迷,父母适时指导陷入困境的孩子,胜过无谓的争吵和责备。 一个口令,一个动作,如果能及时化解危机,那么就告诉他怎么做就好了。 注意,当孩子跳脚的时候,你在劝说时,态度上一定要冷静,让他也学会冷静地处理危机。

孩子胆子小怎么办?

造成孩子胆小怯懦性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环境与教育的影响。 比如,父母过度限制孩子的活动,不准孩子单独外出,不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伙伴,造成孩子不合群,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父母过分娇宠孩子,事事包办替代,使孩子丧失锻炼的机会;或者父母过分严厉,孩子整日战战兢兢。 那么对胆小的孩子应该如何帮助教育呢?1、创造一个温馨祥和的家庭气氛,让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并让孩子有充分发挥的余地。 2、端正父母教育态度,从思想上认识对孩子的溺爱、娇宠,只会造成孩子怯懦、任性的性格。 父母要树立起纠正孩子怯懦性格的信心,要认识到只有教育得当,才能使年幼的孩子得到健康发展。 3、平时,处处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她)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包办,而要让他(她)自己想法解决。 当然,开始时父母要予以必要的指导,使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处理各种事,而不能一下子就不问不管使孩子手足无措,更加胆小。 4、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使孩子敞开胸怀,开拓眼界,还要教给孩子适当的技能,如唱歌、绘画、手工等,使孩子坚信自己并不笨,从而增加自信心,敢于参加小伙伴的活动。 5、鼓励孩子与人接触交往。 可以多带孩子到各种集体场合,别人表示的对孩子的友好尊重,能使他感到快乐,孩子也会注意与人交往。 最主要的是要孩子和同龄伙伴多接触,有意识地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家中来,让他做小主人。 平时注意帮助孩子结交新朋友。 胆小不是病,但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有不利影响。 只要端正教育态度,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一定能纠正孩子的胆小,并培养出性格。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chuangtou/19364.html
明晚到后天注意防雷避雨 北京今天午后有雷阵雨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