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粽飘香 老手艺做成大产业 新华全媒 粽子村

(原标题:新华全媒+|老手艺做成大产业 “粽子村”里粽飘香)

6月5日,在浏阳市关口街道道源湖村一家粽子生产车间,工人在包粽子(无人机照片)。

端午临近,湖南省浏阳市关口街道道源湖村多个粽子生产车间抓紧生产粽子。近年来,该村立足本地资源,通过生产规模化、配套体系化,推动粽子产业集群发展。据了解,道源湖村1308户居民中有60%以上从事粽子生产相关工作,2023年该村粽子产业年产值超1.3亿元。

粽子生产是道源湖村的传统产业,2023年1月,道源湖粽子传统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九批浏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影报道

6月5日,在浏阳市关口街道道源湖村一家粽子生产车间,工人在包粽子。

6月5日,在浏阳市关口街道道源湖村一家粽子生产车间,工人在运输粽子。

6月5日,在浏阳市关口街道道源湖村一家粽子生产车间,工人在冷却煮好的粽子。

6月5日,在浏阳市关口街道道源湖村一家粽子生产车间,工人在包装粽子。

6月5日,在浏阳市关口街道道源湖村一家粽子生产车间,工人在包粽子。

6月5日,在浏阳市关口街道道源湖村一家粽子生产车间,工人把粽叶放在清洗机的运输带上。

6月5日,在浏阳市关口街道道源湖村一家粽子生产车间,工人在包粽子。

6月5日,在浏阳市关口街道道源湖村一家粽子生产车间,工人整理刚包好的粽子。

6月5日,在浏阳市关口街道道源湖村一家粽子生产车间,工人在包粽子。

6月5日,在浏阳市关口街道道源湖村一家粽子生产车间,工人在搅拌糯米。

6月5日,在浏阳市关口街道道源湖村一家粽子生产车间,工人在包装粽子。

6月5日,在浏阳市关口街道道源湖村一家粽子生产车间,工人在包粽子(无人机照片)。

这是6月5日在浏阳市关口街道道源湖村一家粽子生产车间拍摄的刚包好的粽子。

6月5日,在浏阳市关口街道道源湖村粽叶种植基地,村民在采摘粽叶。

6月5日,在浏阳市关口街道道源湖村一家粽子生产车间,工人在处理煮好的粽子。

6月5日,在浏阳市关口街道道源湖村一家粽子生产车间,工人给粽子称重。

6月5日,在浏阳市关口街道道源湖村一家粽子生产车间,工人在运输打包好的粽子。


朱家角阿婆粽的相关事迹

在朱家角古镇,粽子是主要特产之一。 这里的粽子与别处不同,都是细长的个头,周身用稻草捆扎起来。 在古镇刚开放不久,许多游客便发现了古镇上的一位阿婆和她包扎的特色粽子,一时间“朱家角阿婆粽子”名声大噪。 如今,这位阿婆已经去世,但“阿婆粽子”却留了下来,古镇上甚至还崛起了18家特色“阿婆粽子”店。 其中一家店铺,不仅销量是别家的十倍以上,甚至还进行错位竞争,在“阿婆粽子”基础上创出了自家品牌,进一步延续了那位老阿婆的传奇。 40多岁的盛玲芳,虽然年纪还不算大,但也是一位“老朱家角人”了。 这位从小就生在朱家角、长在朱家角的“古镇女儿”几乎熟悉朱家角的每一个角落。 成年后,盛玲芳也没有离开过朱家角。 可以说,从朱家角石街中学毕业,到成为北大街上“银杏树阿婆老太粽”的业主,盛玲芳见证了古镇10多年来保护、开发的历程以及随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背靠着古镇,她也闯出了属于自己的“粽子”事业。 其实,10多年来,盛玲芳也历经了起起伏伏。 她初中毕业后,先是到了朱家角微型电机厂当了四年的学徒工,后来又到朱家角淀湖招待所打工,十年后又到沈巷金湖酒店做了两年领班。 1999年,古镇的开发激起了她的创业热情,她于当年春天在古镇那两棵古银杏树下租了店面,开了一家点心店。 两年后,她的点心店开始专做粽子。 当时,她把她姐姐的婆婆请进了店里。 一开始,她只是想让这位包裹了大半辈子粽子的老人为她的“阿婆粽”当代言人,充充门面。 但没想到,老人的手艺惊人。 她是朱家角南巷村人,叫吴阿婆,到店里时已经70岁出头了,可身板还很硬朗。 从粽子的包、烧,到用料、配方,吴阿婆都有自己的一套。 很快,吴阿婆制作的粽子让消费者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朱家角粽子的 “纯真”:那么的香、那么的糯,又那么的可口。 在吴阿婆配方的基础上,盛玲芳还大胆创新。 她根据现代人的口味,适时地进行修改,严格控制粽馅中瘦肉和膘的比例,烧煮时,为了让粽子真正糯而不烂,坚持从冷水烧起,且每一锅粽子必须烧煮满8小时。 她还坚持在品牌上注入自家特色,打出了“银杏树阿婆老太粽”的品牌,而且名气越来越响。 2004年,市区一位粽子商找到了盛玲芳,要批发她的粽子,先是一夹(每夹80只)、两夹地进,后来竟然一天一万只地进。 因为进的量大了,这位商人萌生了肥水不外流、自己开厂裹粽的念头,这念头也很快被付诸行动。 在自己开厂裹粽一年多的时间后,这家厂最后还是关掉了,因为厂里制作出来的粽子失却了“银杏树阿婆老太粽”的那股独特风味。 他终于又一次找到了盛玲芳,要求再次进她的粽子。 从开业之初每天只卖出几只,到如今高峰时一天能够卖掉数千只,小小的粽子让古镇女儿盛玲芳收获到了一份成功和喜悦。

艾叶送真情,端午寄相思的好句子

搜一下:艾叶送真情,端午寄相思的好句子

端午节作文

农历五月初五,是家乡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节.虽然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无论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但我感觉,南方的端午节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气氛更浓郁,更能表现端午节特色. 端午节是为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所定的节日.每到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家家户户都会包一种中山芦兜棕:.圆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鲜的竹叶来缚棕,里面放有配料,分有咸粽子和甜粽子两种口味.甜粽子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呢,就是咸肉啊,烧鸡,蛋黄,干贝,冬菇,绿豆,叉烧等材料.包好的粽子放在一个锅里煮,等粽子熟了以后,会闻到淡淡的竹叶香,清香四溢,弥漫整个厨房....... 解开扎藤,剥开粽子叶,甜粽子里藏着红红的粽肉,咸粽子里白白的粽肉都升腾着蒸汽,散发着一种特有的蒸棕香.两粽子用盘子放在一起,活塞两颗亮晶晶的红白宝石,糯米在灯光下晶莹透亮散发着撩人扑鼻的浓郁糯米香,是帮极了!最最令爱吃甜食的我深爱的还是枣红般的甜粽子.端午时节,家里包了一大把粽子,总要送亲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粽子作为谢意送给我们.因此,在端午哪天,我家总有从姨妈,外婆家带来的吃不完的粽子.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颦鼓动时雷凌凌,兽头凌处雪微微.冲破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这是唐朝卢肇写的《竞渡诗》。 十分突出了龙舟赛的宏观场面。 然而,在我的家乡广州也有在端午节划龙舟的习俗,俗称“扒龙船”。 在端午节这一天村里都会组织一次小型的“扒龙船”比赛。 家家户户身强力壮的男人都要参加,女的靠一边,只有观看的份儿。 五六条窄窄的,瘦长的舟子,前头是一个大大的龙头。 十多个人坐在一起,奋力地划桨前进,力争第一个到达终点。 尽管下着针儿般的雨点儿,船上的人淋得遍体湿透,分不清是汗还是雨,但是这点是不要紧的。 再这关键时刻,赢了比赛才重要.......划完龙船的男人会在中午的时候聚集在村里的大祠堂内吃一顿丰盛的“龙船饭,然而我们村里的女人也是没份参加的,所以,到底有什么菜式我也不清楚,因为,我是女孩子。 村里的“扒龙船”太小儿科啦!对我来说一点也不过瘾。 要看还是电视直播的,地地道道的龙舟赛。 浩大的江面,二十多条“传统龙”参加角逐。 长长的龙船上坐满了肌肉鼓鼓的大汉。 中间是鼓手,前头的人呐喊助威,声势震天,霸气。 威风,震撼.......细雨霏霏,江水涌涌。 在此,男儿尽显勇敢,坚强本色,了不得!在北方,“扒龙船”的风俗是不常见的,因为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节只吃粽子,不如南方的轰轰烈烈,激情热闹。 这就是我家故乡端午节的独特之处所在。 故乡的端午节哟,你给了我多少喜悦和欢乐啊!端午粽飘香,龙舟响当当,好事成双双!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一种钦佩,赞颂。 吃着正宗的家乡粽子,看着精彩的家乡龙舟赛,心里头别有一番滋味。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chuangtou/23079.html
13年相守;买断34岁欧冠励志英雄! 续约38岁魔笛 皇马1
万古长如夜 天不生仲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