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长如夜 天不生仲尼

在中国历代思想家中,谁的贡献可以名列第一?毫无疑问,就是孔子。

明代学者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近代学者梁漱溟也认为,以前的中国文化,都集中在孔子手里,以后的中国文化,差不多都从孔子那里得来。

孔子不仅是中国人的“至圣先师”,他的思想影响了整个东亚,形成了儒教文化圈。儒教也因此与三大宗教并列,成为人类文明的四大思想之一。

其实西方国家对孔子的推崇,甚至远超东方。联合国将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门楣上,孔子与摩西、梭伦的雕像并列,被尊为人类文明的立法者。法国思想家魁奈甚至说,一部《论语》胜过希腊的七圣之言。

在孔子丰富的思想中,至少有四大理念,历久弥新、跨越时空,是全人类共有的财富。

名曰守成,实为开创的奠基性文化

在孔子以前,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成体系,更没有教化作用,文化学术散乱不堪。孔子整理了所有的圣王之道、先王之说,是传承上古华夏思想遗产的第一人。

他删注六经,注入自己的思辨和证悟,编著成一套学说。经过孔子整理、阐述和传播后,六经成为后世经学史的源头,中国文化之根本。

他整理删定《诗经》,成文三百零五篇,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是中国文学史上开创新篇章的第一人。

他作《易传》将《易》的“筮占”的迷信功能,转变成“德义”的道德哲学,其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观念,已成为中国人“求变向上”的思想基础。

他编撰《春秋》记载鲁国历史,开修史之先河。这部书仅仅一万余字,却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言简意丰,寓褒贬于其中,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史学理念。

“中国史学之父”不是司马迁,而是孔子。 司马迁在写《史记》时,也是自比孔子。表面上孔子“述而不作”、没有创新,但其实他是先秦文化集大成者、后世文化的开创者。

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在孔子之前,教育资源被官府和贵族垄断,平民子弟没有受教育的资格。

孔子率先打破了教育的等级差别,主张“有教无类”。 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有影响力的民办学校。在他的门下,学生不分种族、氏族、贫富和贵贱,只要虚心向学,都能受到悉心教育。

他践行的平民教育,比西方早了上千年,成为公平教育的先驱,因此被后世尊为“万圣师表”。

孔子还反对被动的“注入式”教学,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第一位采用“启发式”教育的教育家,早于苏格拉底“助产士”的理念。

这种“有教无类”、“自由学习”的公平教育理念,推动了许多民间学术团体出走向成熟。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文化繁荣,都是以复兴孔子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为标志。

以人为本的道德哲学

在中国历史的早期时期,人们尊“天命”,信“鬼神”,生活日常被祭祀占卜占据,人们活在人与神的世界里。

孔子说,仁者,爱人也。他继承周公的“礼乐文明”,不言神秘的“天命”“鬼神”,是发扬“以人为本”价值观的古今第一人。

在孔子看来,人是世界的主体,人死为鬼,圣贤死为神。因此,他将外在的“天命威慑”转为内在的”道德自省“,将“尊礼敬德”融入到日常言行中。

这种人文主义的观念,让中国人更注重现实的世俗生活、人际关系和人格修养,发展出“仁、义、礼、智、信、忠、孝、勤、公、省”等道德伦理。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甚至杰斐逊、富兰克林等美国国父都盛赞,是孔子奠定的伦理标准,塑造了传统中国勤俭、尚德的性格和价值观。 可以说,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道德先师。

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

自汉武帝之后,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将儒家列为治国正统。于是很多人认为,孔子的思想迎合了专制政治的需要。

但其实,孔子的最终政治理想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也就是平等与正义。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主张,每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统治者之所以受人尊敬,不是因为他的权力,而是德行。

因此,他提倡“仁政”“德治”,即国君治国应顾念民众的利益、听从民众建议;而君主与贵族之间应该权责对等,这与中国西周和西方中世纪的“分封建制”,如出一辙。

而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是法家思想。历朝历代抨击法家和秦制最激烈的,一直是儒家。比如在清朝末年,劳乃宣等开明官员,最早主张学习西方的文化制度,就是将西方社会类比成孔子最向往的“三代之治”。

▲劳乃宣

孔子还提出“疑则赦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等法律、政治理念,与现代法治的诸多原则高度契合。

总之,孔子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仍然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宝贵遗产。无论当代如何看待孔子,我们都必须承认,他的思想和精神,仍然活在中国人的每个文化细胞里。

不理解孔子,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中西价值观激烈碰撞的当下,每个中国人都无法抛弃孔子这一“文化名片”。

遗憾的是在当今世界,绝大多数人无论赞赏孔子,还是抨击孔子,都普遍了陷入臆造想象、人云亦云,甚至歪曲利用的陷阱。因此还原一个真实、立体、鲜活的孔子,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


世不生仲尼 万世如长夜来自哪

此语出自朱熹的《朱子语类》卷九十三,但是,朱熹在这句诗后面紧接着说的一句话:“唐子西尝于一邮亭梁间见此语”。 唐子西名为唐庚(1069-1120),字子西,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唐子西文录》记载:“蜀道馆舍壁间题一联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不知何人诗也。 ”唐子西作为该诗句目击者证人,尚不知何人所作,所以一般认为是宋朝佚名诗人所做。 此话有些夸大了

翻译‘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不知道你是要我古译今呢,还是译成英语。 我姑且看做古译今吧。 字面意思相信你也知道:上天不降生仲尼,(人类)万古常年生活就像在夜里。 意思就是孔子是个圣人,说出了很多真理,指导人们的行为思想道德,才有了较为系统的礼义廉耻之说,使中国古人不至于不知礼仪廉耻,不知礼教教化,使中国古代的人脱离原始性,不断地向人的特有本质发展。 走出原始和愚昧的境地。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天不生仲尼 万古如长夜是什么意思

是对孔子的称赞。 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孔子,那么中国社会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伦理不明没有理教的愚昧阶段。 这是对儒家孔子的高度赞扬。 你好,很高兴为你回答问题,满意望采纳,谢谢!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chuangtou/23087.html
里粽飘香 老手艺做成大产业 新华全媒 粽子村
中 外媒 成功 嫦娥六号完成了一件壮举! 字 挖土 后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