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对企业来说是实践方法 对投资者来说是参照标的 中企评ESG专委会执⾏秘书⻓郭旭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于娜 上海报道

5月16日下午,首届华夏大健康产业ESG发展大会暨2024“蒲公英指数”报告发布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本次大会为第88届药交会分论坛之一,以“追寻新质生产力·聚焦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由华夏时报社华夏大健康研究院和国药励展共同主办。

在“中国企业ESG信息披露与管理实践的互相促进”圆桌对话环节,与会医药企业高管和行业专家围绕着ESG信息披露的作用以及如何落地等问题,结合企业管理和信息披露的实践情况,进行了讨论与分享。

中国企业评价协会ESG专委会执⾏秘书⻓、计然碳⻅(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旭认为,ESG报告对于企业来说只是一个开端而已,按照国际的一些评级机构或者国内的评价标准,ESG报告披露标准会要求企业把关注点聚焦到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上来,企业是否有相关的策略、组织架构,是否建立了一些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指标。在医药行业,无论是对病人的救死扶伤,还是说促进所在区域的就业,都是重要的社会议题,当然还有环境上的事项。

“ESG其实最早是一个投资的概念,它是需要用一些指数也好,或者用一些产品也好,来引导这些资金进入到对环境和社会有益的一些项目或者经济活动中。”郭旭表示,这也是强调ESG报告重要性的原因,对于企业来说,它是一个实践方法,对于投资者来说,它是一个参照标的。

郭旭提出企业可以先做一个自检,在环境上怎么样,在社会上怎么样,可以和国内的行业、国际上的优秀案例进行一个对标,知道自己的定位,才有可能有下一步的提升,所以,郭旭建议无论上市还是非上市的企业,都去关注一下相关的 ESG报告披露。

如何实践 ESG的信息披露?郭旭认为,ESG信息披露的主体还是企业自身,监管方也要出具相关的一些标准,国内各大交易所也在出台相关的一些披露标准,还有一些非上市中小型企业也在试图建立团标,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但是,国际上一直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希望ESG报告的标准是趋同的,这样企业可以有一个统一的参照标的;一种观点是说标准要更加细分,根据不同的企业、行业或者企业的特性,进行一些定制化的标准。另外,从监管者、投资者的不同角度,他们对ESG报告披露也有一些引导,比如对于投资者看中的标的,相应的企业可能会多披露一些相关的信息。

郭旭注意到,“我们现在看到很多上市公司披露ESG报告多半是为了合规,但是其实也有一些非上市企业,它的客户中有一些大的链主企业对供应链有ESG的要求,为了增加自己准入的优势,所以即使没有强制性的要求,很多中小型企业也非常积极地在做ESG。”

“作为一个ESG从业者,非常开心地看到更多的企业来关注ESG领域,希望在ESG从理念落地到实践中,有更多的企业能够运用比较科学的方法来实践ESG。”郭旭建议,企业ESG报告披露不要仅仅关注形式或按照标准来,要关注一些数据层面,提高数据的质量、可比性和连续性。一些企业披露了几百页的非常精美的ESG报告,但是并不代表它的评级就高,所以这些应该是企业接下来要去思考的问题。

见习编辑:邓舟羽 主编:陈岩鹏


会计准则的规则导向,原则导向分别是什么

美国会计准则:规则导向还是原则导向--------------------------------------------------------------------------------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体系一直被公认为全世界最健全、最有效的。 在全球资本市场里,华尔街也被认为是比较成熟、完善的。 然而,自2001年安然事件爆发以来,似乎在美国资本市场打开了潘多拉之盒,华尔街接二连三地惊曝财务丑闻。 这一系列事件的爆发,折射出美国会计准则可能存在的种种弊端,从而引发美国对其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深刻反思。 会计准则可以具体规则为导向,也可以基本原则为导向。 目前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选择的是以具体规则为导向的准则制定模式,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选择的是以基本原则为导向的准则制定模式。 然而,以具体规则为导向的准则,容易给企业滥用准则的机会,使之逃避准则的约束。 华尔街系列会计造假事件引发了对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争论,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会计准则也正在进行有规则的转变。 1997年至今,财政部已发布并修订了十多项企业会计准则,近期还会有若干项继续出台。 财政部在制定我国会计准则时,也参考了国际会计准则,但也有与美国会计准则趋同之处。 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借鉴国际经验,特别是当前美国准则制定模式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 本刊就此特约财政部会计司准则一处朱海林处长及曾小青撰写此文,以期引发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美国准则制定模式的转变以及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背景及原因美国一向认为其GAAP(公认会计原则)是世界上最完善的准则,并排斥其他国家的准则在美国资本市场上运用。 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一再强调“在国际化的同时,也要维持高质量会计准则”,暗指IAS(国际会计准则)并非高质量会计准则。 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感受到来自全世界的压力,因而发行概念文告有意愿在某种条件下接受IAS,尤其是核心IAS;但FASB及AAA(美国会计学会)却列举很多理由加以反对。 但在安然事件及随后美国资本市场发生的一系列大公司丑闻之后,2002年7月30日,布什总统签署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会计、审计业进行全面整顿,法案尽管没有明确规定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应当坚持以原则为导向,但要求SEC具体研究美国采用以原则为导向的会计体系的可行性。 在此背景下,FASB于2002年10月底发布了《关于美国以原则为导向制定会计准则的方法的建议》,对准则制定模式由现行的规则导向转变为原则导向广泛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 其背景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IASB(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积极向美国靠拢。 1996年10月,为了鼓励更多的外国公司在美国资本市场上筹资,同时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报表调整费用,美国国会要求SEC报告国际会计准则的进展情况,并希望能够成功制定一套国际公认的会计准则,以供打算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使用。 在与IAS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话后,SEC宣布支持IASC制定一套适用于跨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会计准则,但对这些准则的质量提出了三个关键条件:(1)准则必须包括一套核心的会计文告,可以构成全面和公认的会计基础;(2)准则必须是高质量的,能够体现可比性和透明度以及提供充分的信息披露;(3)准则必须严格地加以解释和应用。 1998年年底,IASC的战略工作小组提出了“塑造IASC的未来”的报告,对IASC的目标作了新规定:(1)为了公众利益,制定一套高质量、可理解和具有实施效力的全球会计准则,以满足财务报表提供高质量、透明和可比信息的需要,帮助全球资本市场的参与者作出稳健的经济决策;(2)促进上述准则的使用和严格运用;(3)将各国会计准则融合,产生高质量的准则。 该报告已于1999年12月和2000年5月分别经IASC理事会和全体会员大会批准通过,并据此修改了IASC章程和基本目标。 2001年4月,IASC因广受外界批评且自觉力不从心而改组为IASB,改组后积极向美国推广IFRS(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美国对IASC的改组表示支持,并主动参与改组计划的实施。 SEC主席AuthurLevitt担任了提名委员会主席,美联储前主席PaulVolker担任了第一届受托人委员会主席,在14位IASB新理事会成员中美国的代表占了5位,这表明美国在改组后的IASB中已占据了十分关键的地位。 2001年6月当IASB受托人委员会主席PaulVolcker到美国国会听证会作证时,IAS(现已改为IFRS)走向了美国政治版图,Volcker说:“全球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强烈要求会计准则在国际上相一致。 ” 2、资本市场全球化的利益驱动。 IAS与美国GAAP是目前国际上两套最具影响力的准则,二者能否整合成一套共同遵守的全球会计准则,关系到会计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及全球资本市场的效率。 资本市场的一体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不久前,欧盟委员会对统一资本市场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了一次调查。 调查报告显示,在欧盟内部实现单一资本市场,将给欧洲经济带来显著增长。 因此,资本市场全球化的利益驱动效应是巨大的。 经济全球化要求全球资本市场一体化,而全球资本市场统一的重要前提之一便是全球会计准则的统一。 统一的会计准则是统一国际资本市场的关键基础。 财务会计准则不统一,给不同国家的投资者比较不同市场的金融工具带来了麻烦,加大了金融工具发行者的成本,各国金融监管者也为之烦恼。 会计准则统一之后,将使公司节省时间和资金,同时建立高质量的全球会计准则。 目前,美欧会计监管部门就统一会计准则达成协议,在2003年前确认主要分歧,在2005年前消除这些分歧,建立统一的会计准则。 这意味着统一国际会计准则的运动取得重大突破。 3、安然丑闻导致美国国内对准则制定模式进行深刻反省。 美国以规则为导向制定GAAP的历史已达65年之久,美国的资本市场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开放最完善的市场,资本市场的繁荣与其高质量的GAAP存在密切关系。 然而,美国资本市场近期发生的一系列大公司丑闻表明美国现行的准则制定模式存在重大缺陷。 安然事件发生后,美国对其准则制定模式进行了深刻反思。 鉴于规则导向法的缺陷与不足,社会各界纷纷对其进行了批评。 例如,著名金融家GeorgeSoros评论说:“美国的会计制度以会计规则为基础。 但仅有会计规则是不够的,因为它导致规避行为。 ”他还以欧洲为例指出:与美国不同的是,欧洲的会计制度以原则为基础。 虽然欧洲也会出现像美国这样的会计丑闻,但“不会有这种系统问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MichaelSpence指出:“传统上西方经济是基于规则的体系。 只要符合规则,可以打‘擦边球’,钻规则的漏洞,从而造成投资者的损失。 因此还应回归于某些原则,即在规则制定的同时确定原则,二者匹配使用,不可偏废,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糟糕结果。 ”2002年5月14日,SEC首席会计师在国会的听证会上发表了对规则导向模式和原则导向模式的评价。 他指出,试图对准则的各个运用方面作出极其详尽规定的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将会在财务报告中助长“翻箱倒柜”式的心态,并在准则运用中弱化专业判断,不利于财务报表编制者和注册会计师就特定准则对财务报告的整体影响进行客观评价。 他提出理想的准则制定模式应当是以原则为导向的。 负责监督SEC的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最近也担负起监管会计问题的责任,并通过听证会参与会计准则协调的议题。 而此前有关IAS的争论仅限于SEC.一言以蔽之,美国资本市场系列大公司会计丑闻导致美国国内对规则导向模式进行严厉批评,并试图考虑原则导向模式的可行性。 二、FASB酝酿准则改革:由规则导向转变为原则导向准则制定的模式有规则导向法和原则导向法两种。 由规则导向法制定准则的优点在于比较严密、完备,可操作性强,需要较少的职业判断;缺点是过于具体,难免存在挂一漏万之嫌,易为报表编制者等相关团体所规避,重形式轻实质。 原则导向法的优缺点则恰好相反。 两种方法下会计准则制定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在会计准则方面,规则导向法下会计准则过于详尽与复杂,而原则导向法下会计准则较为简明扼要。 FASB认为现行规则导向法下的会计准则过于详尽和复杂存在需求驱动,其来源于:(1)准则中的原则的例外,常常产生于为平衡决策有用性信息的需求与FASB的实际考虑之间的妥协,包括:①范围例外,如一些例外允许交易和事项本应在一个准则下进行会计处理,却继续按现行的其他准则来处理;②应用例外,一些例外为了获得特定的会计结果;③过渡性例外,一些例外用于减轻会计准则过渡的影响。 (2)FASB及其他机构为适用准则所制定的解释性指南和实施指南的数量。 会计准则的解释性指南和实施指南的主要作用是确保某种层次的可比性,该指南也用于处理适用例外的情形以及作为教育的工具。 也有人认为对每个问题提供答案的详尽的解释性指南和实施指南在日益增加的诉讼环境中是重要的。 详尽的指南不仅为SEC提供了有效的强制执行机制,并且其他人(包括报表编制者和审计师)也需要详尽的指南,因为它限制了SEC和其他机构再次进行职业判断。 这些年来,解释性指南和实施指南的制定工作发展迅速,使会计准则的适用变得复杂化了。 在原则导向方法下,对于反映了准则基本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的原则,将继续根据概念框架来制定。 原则导向方法下制定的准则与现行准则的主要区别是:(1)原则将更广泛地使用,从而提供更少的对原则的例外。 较少的例外将提高信息的可比性,并降低由例外所导致的准则的繁琐和复杂性。 FASB承认,作为一个实际问题,不可能完全删除所有的范围例外和过渡性例外。 但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导向方法将删除所有的应用例外。 (2)将减少(从各种来源,而非仅仅从FASB方面)解释性指南和实施指南的应用。 FASB认为指南应集中于准则所提出的重要问题上,以增加与准则的目的和精神相一致的职业判断的运用。 更少的解释性指南和实施指南对各参与者都有重要意义。 FASB需制定足够的指导原则以确认什么情形下解释性指南和实施指南是合适的。 其他各准则制定者如紧急问题工作组和美国注协下设的会计准则研究小组将做相应的变化以确保准则发布后使用相同(或相似)的指导原则,以及指南与准则的目的和精神相一致。 报表编制者和审计师需更多地应用职业判断,而SEC、投资者及其他财务信息使用者须接受应用职业判断的结果。 SEC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原则导向起作用的关键因素。 2、在概念框架方面,现行规则导向法下使用的概念框架存在某些缺陷,原则导向法将要求修改与完善概念框架。 在规则导向法下,准则的制定应用了概念框架,但概念框架并未提供解决会计和报告问题所有的必要工具,因为概念框架的某些方面是不完整、内在不一致以及模糊的。 原则导向法要求概念框架是完整、内在一致以及明确的。 故FASB将立项进行改进概念框架的研究。 FASB也在考虑制定类似IAS1《财务报表的列报》的整体性报告框架。 报告框架的主要目标是为诸如重要性评估、持续经营评估、职业判断、会计政策、一致性和可比信息的列报之类的有关问题提供指南,也包括对真实与公允观点偏离的说明。 3、在成本和利益方面,由规则导向法转为原则导向法所带来的利益将大于其成本。 规则导向法下,会计职业界人士难以跟上职业界的最新进展,会计准则难以使用且颇费成本。 原则导向法虽然将导致成本的增加,并可能导致职业判断的滥用,但使准则更易于理解和执行,并且职业判断使用的增加将能更好地反映交易和事项的实质,更少的例外也能增强财务信息的可比性。 FASB强调,如果采用原则导向法,则所有参与财务会计和报告程序的各方——而不仅仅是FASB和其他准则制定者——都要发生变化。 因此,如果各参与方能作原则导向所要求的变化,则采用原则导向法的利益将大于成本。 三、FAsB和IASB准则的趋同美国准则制定导向的转变为GAAP与IAS之间的趋同奠定了基础。 2002年10月,FASB和IASB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承诺共同制定适用于国内公司和跨国公司财务报告的高质量、可比的会计准则。 双方保证尽最大努力:(1)使其现行财务报告准则具有充分可比性;(2)协调其未来工作计划以确保所制定的准则具有可比性。 为满足可比性要求,FASB和IASB一致同意将优先考虑:(1)实施短期的趋同合作项目,目的在于消除美国GAAP与IFRS(包括IAS在内)之间大量的个别性差异,反映对某些已确定的特定差异的共同解决方法。 FASB和IASB预期在2003年的下半年发布征求意见稿,以处理部分或所有已确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的消除,以及双方承诺通过合作项目的后续进程和未来工作计划的协调来消除或减少现存差异,将在国家法律管辖权的范围内提高财务报表的可比性。 (2)通过未来工作计划,也就是说,通过采取双方一致同意的各个独立的重要合作项目,消除IFRS和美国GAAP之间在2005年1月1日仍存在的其他差异。 (3)继续进行目前的合作项目。 (4)鼓励各自的准则解释机构协调相互间的行动。 FASB主席罗伯特。 H.荷兹评论说:“FASB承诺制定世界范围内的高质量的报告准则以支持全球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通过与IASB在短期趋同项目——同时包括长期问题的合作,将大大提高成功的可能性。 我们的协议为通过合作达到我们共同的目标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IASB主席大卫。 泰迪爵士说:“这个协议是我们通过与国家准则制定机构之间的合作以获得真正的全球会计准则的又一重要步骤。 尽管我们意识到未来还会遇到很多挑战,但现在我对能消除国家准则和国际准则之间的主要差异充满信心;通过美国GAAP、IFRS和其他国家准则的趋同,世界资本市场将运用一套投资者能信任的全球会计准则。 ”四、美国会计准则变革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美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将大大加快全球资本市场统一的步伐,并将促使其他国家与地区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认真思考准则国际化问题。 可以预见,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转变以及FASB和IASB朝全球会计准则的趋同方向合作将使全球资本市场适用相同的会计准则成为可能。 这在会计发展史上将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重大意义,势必对世界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产生深远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高级形式是资本市场的一体化,而资本市场一体化势必要求作为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实现统一。 然而在我国,关于会计准则制定是朝国际化还是本土化方向发展还存在一定争议,在理论与实践上尚未得到统一,这将影响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在这一问题上,美国的做法尤其值得借鉴。 凭借美国强大的综合国力,FASB一直领导着世界会计潮流的走向。 我国加入WT0后,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劳务市场均将陆续开放,与国内大多行业一样,会计业正面临越来越紧迫的国际化要求。 会计的国际化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国内会计服务业市场的开放;另一方面则是会计标准的国际化。 在国内会计服务市场的开放问题上,我国已列出了具体的开放时间表。 在准则国际化方面,借鉴美国准则变革的经验,我国应进一步朝着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方向迈进。 我国会计界高级领导层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在去年底于香港召开的第16届世界会计师大会上,财政部部长助理冯淑萍明确表示:我国将“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和完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 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我们将继续借鉴国际会计准则。 除非相关国际会计准则与中国的法律法规存在冲突或明显不切合中国实际,否则,我们将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 ”在全球资本市场有望采用统一的会计规则的前景下,尤其是目前我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吸收外国投资最高的国家,为增进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提高资本市场的透明度,有利于国内外投资者作出稳健的经济决策,我们应在照顾到中国具体国情的前提下,加速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

中国的企业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应该如何面对新的形式?请提出你自己的三点看法,并且做出简要说明

一、在目前初步谈判的条款下,加人WTO对中国的影响 在朱总理访美以后,美国政府抢先公布了我国与美方就加入世贸组织(WTO)谈判的初步内容,在我国及国际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中国为加入世贸组织做出了重大的“让步”,美国政界和商界也都承认中国政府做出了重大的“让步”。 我们国内许多人则认为目前按此条件加入WTO会给中国造成很大的冲击,因此对加入WTO产生了较多的疑虑。 当然,这次谈判所承诺的条件中,在一些主要的领域里,应该说都有一些冲击,确实都会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事实上,如果对我们所初步承诺的加人世贸组织的条件仔细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这种冲击并不像有些报刊、外电所描述的那样是“国门大敞”,让外国企业长驱直入,而是实际上还有很多方面的限制和保护,还有一定的过渡时期;主动权基本上还是操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中。 我们对此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1.农业。 现在议论比较多的领域,首先是农业。 对于美国的农产品,首先是允许染有TCK病的小麦进口。 但这宗进口的解禁其实对我国的影响并不大,本身也并不是WTO的问题。 影响比较大的是在加入WTO以后,提高“大宗商品配额”,即每年进口粮食的“配额”增加到2100万吨。 在这2100万吨进口的数额之内实行的是1%一3%的低关税;2100万吨配额以上的进口继续实行高关税,但要逐步从目前的30%一40%的水平降到2004年的17%的水平,有些将降到14%。 对中国经济影响比较大的恐怕首先是这2100万吨的配额,因为我国目前每年只进口300多万吨粮食,即使在最初两年进口配额只有700-1200万吨,进口的增幅仍然较大,这在目前我国农产品销售困难、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可能会对国内农产品的价格和我国农民的收人造成一定的冲击。 但从长远来看,第一, 2100万吨的进口仍然只占我国粮食总消费量的2%-3%左右,占市场交易量(进入市场的部分)的10%左右,不会左右我国的粮食市场。 第二,粮价的下降,对农民的收入有影响,但中国目前70%的粮食属于农民自给自足的部分,受影响的主要是那些出售到市场上去的30%的商品粮,对市场价格影响较大,但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还是有限的。 第三,农产品价格的进一步下降,会对农产品价格体制的改革、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会对农业结构的调整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四,较低的国际粮价抑制国内粮价的提高,对于农民当前的收入是会有影响,但是对于促进农村人口转移到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中去则会有用积极的影响。 因为粮食价格降低,平均工资水平就可以降低,有利于工业的发展;通过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目前的农村人口进入工业、第三产业的速度,农村劳动力转移、获得较高收入的就业机会的可能性也就会增加。 因此,如果我们承认农民收入的增加不太可能继续依靠农业收入的增加,而主要将靠工业、非农产业的发展的话,那么,尽管这一点会在短期内形成对农产品价格和农民收入的冲击,但是从中、长期来讲,对3亿农业劳动力和7亿农村人口是有好处的。 当然,如果加入WTO,应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尽量减轻在短期内对农民收入冲击的负面影响。 就具体品种而言,在农业方面可能造成较大冲击的是大豆和棉花。 根据《中美农业合作协定》,到2004年我国豆油的进口配额将达到330万吨。 按中国大豆的出油率14%-15%来推算,进口330万吨豆油相当于进口2200万吨大豆,这个进口量大于国内大豆总产量。 从而对我国的大豆生产将构成很大压力,其次是棉花。 去年我国棉花进口量为20万吨,签署《协定》后,棉花进口马上就要变成74.3万吨,到2004年则要达到89.4万吨,而我国目前的棉花库存达500万吨,因而压力也较大。 2.汽车业。 很多人认为一加入WTO,汽车的关税就会降到0,从而对中国的汽车业将是致命的打击。 实际上,即使今年加入WTO,汽车价格也不会马上下降。 我们承诺的条件是,到2008年(美国要求到2005年),汽车保护关税由目前的80%-100%下降到25%。 这么长的过渡期,国内的汽车行业有时间来发展壮大、并逐步和国外厂家竞争。 而且就目前而言,我国的轿车价格也只比国际市场高出20%-50%。 因而,加入WTO,价格将不是最大的冲击。 投资、服务方面的冲击可能要大于价格冲击。 在投资方面,我们曾规定,整车、发动机生产,外资不能超过50%,这一规定在加入WTO后会逐步取消。 这个冲击是很大的;另外,与汽车制造相比,中国在销售服务方面与国外的差距更大。 在研究开发(R&D)上,中国与国外的差距也非常之大。 国外象丰田、通用这样的大公司,每年研究开发经费高达50-60亿美元,而中国整个汽车行业的研发经费加起来才不过十几亿元人民币。 设计开发一个全新的车型需要研发经费20亿美元,改型要1一2亿美元,中国的研发经费只够改型,可以说,在这个方面还无法与国外竞争。 现在看来,我们唯一可以与国外竞争的可能是汽车的维修服务方面。 台湾由于有了很健全的国内汽车维修服务体系,因而在汽车保护关税降得很低的情况下,其汽车进口量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 总之,加入WTO对汽车行业的冲击将是全面的、但也决不会一下子被冲垮。 我门有喘息的时机, 要抓住这个时机,完成转型,使中国的汽车业上一个新台阶。 3.电信业。 电信业实际上也并不是让外国公司长驱直人。 我国承诺的条件是在6年内取消对传呼机、流动电话进口的限制,在2年内允许外资进入移动电信业务,4年内可以进入基本电信业务。 加入WTO后,在基础电信业,允许外资占到25%;增值电信业允许外资占到30%。 但是这些“进入”在品种、地区、程度、方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制。 特别是在移动电讯、基本电讯业务这个领域里,不是让外资独家经营,而只是允许他们参加合资企业的投资。 目前美国在这方面的要价是,要求国外公司能控股60%,至少为51%;外国公司可以直接进行国际出口,从而绕开中国的国际出入总局。 这个目标与中方有分歧。 现在要谈判的、没有确定的,就是允许他们将来可以持有多大的股权,是否可以有控股权等。 在增值服务业、传呼领域里可以持股51%,但在其它方面并不是这样。 因此,我们承诺的主要还是允许他们来办合资公司,来参股,而不是由他们来控制我国的电信业。 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也是我们发展电信业的需要。 过去我们的一些电讯公司也进行了合资方面的尝试,就是想通过合资及时地引进他们的技术。 因此,这对我们来说,利大于弊。 当然外国公司会得到一定的收入,但这对我国民族工业的冲击并不是很大,相反可以加速我国电信业的发展,跟上国际信息产业发展的步伐。 4.金融业,另一个争议比较大的领域是金融业,金融业实际上和电信业的情况差不多。 在银行业,目前谈判的,首先是在各地允许外商开展业务,主要是从现在开始可以在各地设立分行。 但是这个业务主要是他们能对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做外币的业务。 一定时期之后,会允许他们经营三资企业和外国人的一些人民币业务,目前在上海、深训已经在逐步放开。 但这种人民币业务,主要是外资企业的人民币业务。 然后再过一段时间,可能会允许他们经营中国居民的外币业务,也还并不允许他经营中国居民和中国企业的人民币业务。 而如果外币不能和人民币直接兑换,很多人还会愿意把外币存在中国银行。 而且,外资银行在什么地方可以开展业务,还是需要中国人民银行的批准。 从这个角度看,应该说限制是很大的。 第二,金融领域里的另一个开放是允许外资搞合资银行,股份可以占到50%,也有一定的限制。 5.保险业,保险业的开放速度可能稍微快一点。 人寿保险公司外商持股比例入关时可以达到50%,一年以后可以达到51%;在非人寿保险和再保险领域,外商将获准在合资保险公司中持有51%的股份,并且在两年内可以成立全资的分支机构,经营一定范围内的保险品种,也不是所有的保险业务都可以由他们来经营。 6.关税。 这是另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领域。 中国一方面同意降低农产品的关税,另一方面也同意在2005年把工业产品的关税从1997年的24.6%降低到9。 4%左右。 在有些领域里降得比较多,比如化工业、医药产品降到跟其他国家一样5%-6%的关税;汽车业从现在的80%-100%降到2005年的25%,汽车零件的关税降到10%。 应该说降的幅度比较大。 但是这个影响我们也要通盘考虑。 中国过去名义关税比较高,但实际征收关税的比重很低,每年只有3%-5%,还不算走私(关税高,走私的动机就强)。 在全部进口产品中,由于我们实行了各种关税的减免、合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大中型企业进口先进设备的优惠政策等等,以及对原材料、来料加工企业的一些优惠政策,所以实际上我们关税征收的比重并不大。 并不是说降低关税就没有影响,而是说它的实际影响比起数字所显示的程度可能要小。 此外,降低关税的影响要作整体分析,不能仅就对某一利益集团影响出发进行判断。 比如,象汽车这样的工业,关税的下降,对整车组装业的冲击较大,但对零部件生产厂家可能有利,整个汽车工业的就业可能会有较大的增加。 另外,还有一个对于降低关税的认识问题。 目前我国的关税水平为16.8%,我们承诺2001年降到15%,2005年降到10%。 现在,发展中国家平均关税水平为14%,发达国家为3%,WTO成员国为6%。 可见,中国的降税是顺应国际发展趋势的,不是让步;而且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关税的保护作用在逐步下降。 例如,我国签署了信息技术贸易协定(ITA),这意味着到2005年,信息技术产品关税将降到0。 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是由于,高新技术产品全球化要求其零部件在全球的自由流动,如果关税不降到0,人家就不会到你这儿来生产,也就谈不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需要努力赶超的国家。 从各方面来看,毫无疑问,加入WTO是有成本的,是要付出代价的,对有些领域是有冲击的,但是它的冲击并不像现在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大。 而且有3-5年的过渡时期,有些领域有6年的过渡时期,还是给我们留出了一些调整的余地。 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加紧我们国内的体制改革,加快对国内企业、特别是对非国有经济开放各个领域,加强在各个领域里发展国内的竞争,提高各个领域的管理能力,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就不仅仅是全球化规则的接受者,而且可以参与全球化规则的制定,还可以借助世贸组织这个讲坛解决贸易争端。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推动下,WTO马上要开始下一轮的谈判,核心问题是如何扩大各国对美国等国占优势的农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开放。 中国如果现在不加入WTO,不仅将来加入更加困难,而且使我们在新一轮谈判中没育发言权,不能加强发展中国家这一边的谈判力量,这会使新一轮谈判的结果对我们更加不利。 这也是需要考虑的“未来因素”。 加入WTO最大的好处还在于:对国际上做一定的承诺,可以促进国内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国内经济各个领域市场竞争的发展,而且现在我们面临内需不足的情况,加入世贸组织在短期内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对就业的增长可能会有积极的、正面的促进和推动。 一方面由于各国的市场对我国的产品更加开放,贸易会有所增长、出口会有所增长;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卜对国际市场做出了更多的承诺,外国投资者会觉得中国的投资环境有所改善,会增加对中国的投资,这样对国内经济的回升也是有好处的。 因此,如果我们看到这样的正面促进对于负面冲击的抵消作用,即使从短期看,加入WTO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更不要说从长期看,中国总是要走向世界,总是要进行改革开放,通过开放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改革。 二、目前中国加入WTO的可能性 朱总理访美,美国政府没有批准在最后的协议上和中国签字。 由此也引起了美国商界的一片呼声、一片反对,朱总理回国以后,又发生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作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事件。 中美关系出现了急剧的恶化。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加入WT0的前景如何? 对这个问题要从我国的态度和美国的态度两方面进行分析。 从我国的态度来讲,最根本的问题是要分析加入WTO对中国是有好处还是有坏处。 如果中国加入WTO好处大于坏处的话,那么不管中美关系发生什么变化,我们还是应该积极争取加入。 因为越是国际关系恶化、越是在国际上处于弱势地位,我们越是发展经济,越是要在国际上争取我国的利益,越要通过进一步的开放来得到发展。 西方国家本来就不是从我国的利益考虑,而是出于打开我国的市场争取他本国利益的目的。 这一点现在也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我们还是要像过去一样通过谈判争取我们的最大利益,做到权利和利益的平等。 从美国方面来讲,这次事件也不会对中国加入WTO的谈判发生大大的变化,既不会更好,也不一定更坏。 不会更好,是因为他们不会因为觉得对你做错了什么事情,出于一种抱歉的心理,来使中国加入WTO更好通过。 美国有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的反华势力仍在反华,他们也不会因为炸了你的使馆而有所改变。 但是也不一定更坏。 这件事情,包括这一轮的风波以后,尽管美国的反华势力在叫嚣什么“中国政府组织游行,就是为了对加入WTO的问题要价”,但多数人还是从两国经济关系的角度来看问题。 美国商界的游说活动也有所加强,对抵消反华势力的增长有好处,但是也不会由此产生很大的改变。 中国领导人最近说:我们不会放弃我们的根本利益;再谈13年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这表明了中国的立场。 在这以后,中国能否在今年加入WTO,实际上已经取决于美国人谈判立场的改变。 从目前看,中国在今年加入WTO的可能性目前还是有的,但不妨做一个“50%对50%”的估计。 三、中国在国际形势恶化条件下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首先,国际经济形势对中国出口的增长在长期之内部不会很好。 进入新世纪以后,不能指望我国的外贸条件还像80年代、90年代那样好,我们也不会有像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当初经济起飞时所享有的那种宽松的国际市场。 中国现在对美国出口的顺差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美国采取了各种抵制措施。 在欧洲也有各种贸易配额对我国实行各种限制。 亚洲、东欧。 南美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也都在发展各自的经济,都在和我国竞争;全世界的经济又进入了通货紧缩的时期。 从这一点来讲,我们必须更多地着眼于国内市场,着眼于扩大国内需求。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国际形势越是对我们不利,我们就越是要下决心加速改革与开放。 首先是要加速国内的体制改革,尽快把我们自你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 新闻正文 中国加入WTO的利弊权衡 音乐照片笑话手机铃声图片下载中心 己的事情办好,才能真正提高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我们再也不能“说废话”了,再也不能抱有幻想了,只能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加快改革,抓紧把经济发展上去。 其次是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哪怕是吞下一些过去还不愿吞下的“苦果”。 这是因为,所谓“发展”的概念是落后国家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不是指落后国家自己今天过得比昨天好。 这包括以下的一些含义:第一,发展中国家必须用国际市场的标准作为参照系衡量自己,认识自己的落后,认识自己的问题;第二,发展中国家必须增长得更快才能实现发展,因为你的经济实力在增长,别人的经济实力也在增长,如果你的增长速度比别人慢,到头来差距会越来越大;第三,作为发展中国家,必须付出更大的代价,付出更多的努力,必须做比别人更多的事情,包括一些痛苦的事情,才能追上先进国家,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而这一切恰恰表明:要发展,就必须要开放,要加入到国际市场中去,经受国际竞争的考验,开放与改革一样,都是一件困难而痛苦的事情,因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意味着要到国际上去面对发达国家的竞争与挤压,甚至要冒让外国资本和产品过多占领本国市场的风险,但是只有开放,我们才能知道国际上经济发达的参照系是十么,才能在国际上获得我们发展经济所需要的产品、技术、资本、管理与市场,才能利用和吸取别国的经验与教训,少走弯路、多走捷径,一步一步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们可以不开放,关起门来也可以实现一定的经济增长,今天过得比昨天好一些,但是作为一个已经大大落后的国家,那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增长速度不够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会拉大,在当今科技与市场飞速变化的世界上,关起门来绝对不是办法,因为那样做实现不了我们赶超发达国家的目的,相反可能会再受人家的欺负。 现在我们都在议论西方国家的“炮舰政策”。 “炮舰政策”在历史上就是用武力打开一国的国门。 就是说,不早一点主动开放、发展经济,结果却可能是被动挨打,被迫开放,被人侵略。 我国历史上就有过这样的先例。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改革开放的目的,说到底就是为了不再受别人的欺负,是为了使我们得以发展,与世界列强平起平坐。 要想使我国强大起来,就一定要开放,要走向世界,要用世界的高标准来衡量自己,尽可能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本、技术等等,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市场建设。

esg是什么意思啊

ESG一般指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即从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个维度评估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与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

ESG评价体系又称ESG评级(ESG Ratings),是由商业和非营利组织创建的,以评估企业的承诺、业绩、商业模式和结构如何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

它们首先被投资公司用来筛选或评估其各种基金和投资组合中的公司。求职者、客户和其他人在评估商业关系时也可以使用这些评级,而被评级的公司本身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优势、劣势、风险和机会。

ESG评价体系工作流程:

ESG评级的工作流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数据采集和信息归纳,二是指标设置、评分评级和形成评级结果,三是将评级结果指数化,从而形成服务投资的产品。一家评级机构可能开展以上全流程工作,也可能仅参与其中部分工作。

因为ESG至今尚未有全球统一的定义和披露标准,各评级体系往往会基于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委员会(SASB)等的ESG披露标准,根据MSCI或申万等行业分类选取不同的指标并构建方法论,形成评价体系。

ESG评价体系以环境(Environment)、社会(Social)以及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方面为核心,向下细分为三到四层具体指标进行评分。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百科-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chuangtou/9745.html
伦敦这一夜 黑皮 的谢霆锋惊艳 不再吃香 小鲜肉的 却被 美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