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越是高质量发展对世界越有益 日本经济学家

新华网北京4月29日电(记者邱虹 单涛)日本经济学家田代秀敏28日在北京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越是高质量发展对世界越有益,期待中国不断向新的产业模式转型,用创新和中国智慧引领世界经济。

4月28日,日本经济学家田代秀敏接受新华网记者专访。新华网 单涛摄

4月28日,日本经济学家田代秀敏接受新华网记者专访。新华网 单涛摄

田代秀敏时隔5年再次来到北京,不禁感叹中国新技术发展之快。手机上的导航APP可以精确显示交通信号灯的倒计时,无人驾驶新能源汽车在示范区内安全行使……他说:“中国不再像过去依靠大量人力资源来进行生产,而是明确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向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推进高质量发展。”

一辆自动驾驶车行驶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到亦庄的自动驾驶线路上(2024年3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摄

一辆自动驾驶车行驶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到亦庄的自动驾驶线路上(2024年3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摄

田代认为,中国不断为世界带来高品质且价格合理的产品,中国技术不断创新也带动一些日本企业为了获得中国市场而加快研发,这对日本乃至世界来说无疑都是好事,也是巨大的机遇。

他指出,中国正处在向新的产业模式转型之中,日本也曾经历过这样的阶段。上世纪70年代,美国就曾以“生产过剩”为由打压日本纤维产业。随着日本汽车、半导体等产业崛起,影响到美国的利益,相关企业也受到了美国遏制,导致日本高科技产业发展受阻。“现在炒作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和当时日本的遭遇如出一辙”。

田代表示,中国有着巨大的市场,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和中国脱钩断链是完全不可能的”。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的拉动功不可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主要金融机构纷纷下调今明两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预期,强调世界经济向下滑行,但发展中国家经济形势却是另一番景象。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在2007年9月发表的报告指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没有比现在更为可喜的形势了。 ”发展中国家经济形势趋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1998~2006年,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翻了一番。 受益于初级产品需求增长及其价格上扬,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和财政平衡状况得以改善,首次出现经常项目盈余。 第二,南南合作不断加强。 不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在增长,而且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也在快速增长,其贸易额从1995年的5770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1.7万亿美元。 2007年,亚非拉三大洲的区域内外经济一体化又取得了新的进展,使其对外贸易总额超出全球贸易总额的30%。 第三,人均收入大幅增加。 2003~2007年,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增长了近30%,而同期内以七国集团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人均GDP仅增长10%。 2007年,在143个发展中国家里,预计只有10个国家的人均实际收入会有所减少。 1980年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是发展中国家的23倍,而到2007年这一差距将缩小为18倍。 第四,发展中国家加速资本输出步伐,导致国际资本流动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 传统上,国际资本由北向南流动,而现在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移资本的趋势愈益明显。 尤其是石油输出国的“石油美元”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贸易盈余”大量流入美国。 但吸引和利用发达国家的资金依然是发展中国家促进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 2006年,全球直接投资高达亿美元,其中流入发展中国家的为4480亿美元。 2007年,以企业并购为主的直接投资总额约达2万亿美元,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是中国、香港特区、新加坡等。 在经济转型国家中,俄罗斯吸引的外资最多。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世界投资前景调查》,2007~2009年,对直接投资最具吸引力的目标是东北亚、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特别是中国和印度。 2007年5月8日,日本《经济学人》周刊的一篇文章指出,发达国家剩余资本与发展中国家丰富的廉价劳动力的结合,是导致世界经济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因素。 第五,全球高端人才流动发生逆转。 过去,许多高级专业人才从发展中国家流向美国等发达国家,而现在这些国家特别是美国正面临“逆向人才流失”,其主要原因是移民政策存在缺陷,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不断改善。 据哈佛大学维韦克·瓦德瓦的一项报告,从美国返回印度的高技能人才已有3.5万~6万人。 第六,在国际关系中,“南方因素”愈益突出和重要。 发展中国家不仅是发达国家出口和投资的目标市场,也是发达国家获得农矿原料和战略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基地,因此,各大国纷纷密切同发展中国家的全面联系,开展战略性对话。 尤其是自2005年以来,西方七国加俄罗斯的八国集团峰会邀请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和南非与会;在2007年海利根达姆峰会上,德国则提议将“八国集团”与“延伸五国”联系起来,使其“8+5”关系定式化。 这说明发展中大国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IMF在2006年就曾表示,发展中国家经济大幅增长,是全球整体经济连续第4年增幅超过4%的原因所在。 2007年,发展中国家又将取得一个“较好收成”,估计其经济增长率在7%左右,是发达经济体增幅的2倍以上。 然而,发展中国家也面临许多挑战,尤其是民生问题。 联合国公布的《2007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指出,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的赤贫人口虽从1999年的12.5亿不断减少,但至今仍有9亿多赤贫人口。 与此同时,富国向穷国提供的官方发展援助逐步下降。 49个最贫穷国家的经济发展依然缓慢,对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的拉动,主要是依靠发展中国家中的新兴市场或新兴市场经济体。 2007年10月19日IMF发表的《地区经济展望:亚洲和太平洋》报告指出,受良好经济基本面的支撑,新兴市场经济体较好地应对了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市场动荡,现在世界经济正越来越多依赖于中国、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的经济表现。 目前,大约有40多个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转型国家称得上新兴市场经济体,它们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大。 德意志资产管理副总裁温杜安指出,自2002年起,全球新兴市场的GDP呈现跳跃式增长,2004年是8.19万亿美元,2005年升至9.33万亿美元,2006年超过10万亿美元。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新兴市场或新兴市场经济体承担起了推动世界经济前进的重任。 IMF预测,2007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将高达9.8%,中国和印度两国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佼佼者。 有西方学者指出,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不在于它是否能以迅猛的速度增长,而在于它能否换一种方式增长。 这种方式就是十七大报告指出的“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 印度的经济亦表现不凡。 截至2007年3月的上一财政年度,印度的经济增长率为9.4%,印度总理府经济咨询委员会发表的《2007财年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07年财政年度印度经济增长率为9%。 到2007年4月25日,印度已首次进入万亿美元经济体行列,经济规模扩张了一倍以上。 印度中央银行披露,2007年10月,印度的外汇储备已达2610亿美元,取代韩国,跃居全球第五。 印度经济持续好转,主要原因是印度政府不遗余力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国内消费需求旺盛;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积极利用侨资与外资,等等。 特别是在全球外包市场上印度处于引领地位,根据XMG咨询公司公布的研究报告,2007年全球外包市场总值将超过2970亿美元,其中印度约占11.5%,中国为4.4%。 2006年和2007年,东亚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增长率高达8%。 同时,亚洲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很快,南亚七国在2005~2006财政年度的GDP平均增长8.1%,高于整个亚洲7.6%的平均增长率。 预计在2006~2007财政年度,南亚七国的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8.2%。 西亚地区依靠原油出口,在过去5年积累了1.5万亿美元,这些“石油美元”大部分用于进口和国内发展,促使经济发展的多样化。 2006年西亚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为5.7%,2007年估计为5.9%。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研究报告,2000~2005年中亚国家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0%,2006年为12.4%,2007年估计为10.3%。 这主要得益于其油气工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投资的增加;金融信贷政策的不断完善。 进入21世纪以来,非洲国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创造条件积极利用外资、出口商品需求强劲增长及价格上扬、主动加强区域内外合作、一些国家对非洲减免债务和增加援助等,使其经济出现了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2003~2006年,非洲年均经济增长率分别为4.1%、5.1%、5.4%和5.8%。 IMF预测,2007年非洲仍可取得5.7%的经济增长率。 但是,非洲要实现联合国确定的到2015年其贫困人口减少一半的目标,今后几年其经济年均增长率必须在7%以上。 近年来,拉丁美洲的经济表现虽不及亚洲和非洲,但其经济形势平稳、波动幅度不大。 自2003年以来,拉美在稳定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加大了政府财政投入;区内双边与多边加强了经济整合力度;进出口贸易活跃,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的失衡状况得以扭转,失业率有所下降,从而使拉美经济“稳中有进”。 2006年,拉美的GDP增长率为5.3%,人均GDP增长率为3.8%。 据IMF和拉美经委会的预测,2007年拉美经济增幅约5%,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长水平。

中国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哪些努力?

第一是率先促进经济增长,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积极努力。 这是因为中国经济占世界总量比重不断提高,而且中国又保持较高的增长率,这就从两方面使得中国对全球新增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越来越大。 一旦中国经济复苏,2010年—2015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可保持在8%—9%,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也会成为世界贸易增长的第一火车头。 在这场危机中,中国由于保持高增长,总体经济实力显著上升,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第二是办好自己的事情,成为应对和处理世界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中最大的“稳定器”。 我们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计算发现,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的2001年-2008年期间,中国在20国集团国家中不仅经济增长率最高,而且经济波动系数最低。 在2009年只有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率下降幅度最小。 第三是促进世界经济合作,理性地改革国际金融体系。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负责任地提供全球性公共产品,稳定全球经济与贸易增长。 中国第一次与世界大国合作,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世界经济较快复苏,同时理性地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在解决全球发展不平衡进程中,实现了全球经济全面、持续、平衡发展。 第四是带头发展绿色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2009年新增投资的14.6%用于结构调整、科技创新、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推进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持续发展。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预计全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有较大幅度下降。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和化学需氧量分别下降2.1%和2.7%;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2005年7.7%上升至2008年的8.9%,中国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累计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风电装机跃居世界第四位。

为何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发展十分重要?

据报道,9月中旬,第7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首次纳入全球经济治理理念,经济学家表示,中国经济保持强劲和稳定增长对世界经济十分重要。

报道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平均为31.6%,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在世界经济复苏动能不足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显得尤为珍贵。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经历深度调整,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发展中经济体陷入低迷,中国深化改革,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不断释放出经济增长潜力,展现韧性,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有分析人士表示,作为体量超过10万亿美元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稳健增长已成为世界经济的“定盘星”和“压舱石”,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质量增长将继续带动世界经济前行,并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希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jinrong/105.html
官方回应 女子骑电动车被多名交警强行拽下
文化中国行 遇见千年古镇西塘